第一篇: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
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教育不是做生意
读了《学生第二》,让我看到了李校长真实的一面,他敢于发言,敢于讲真话。记得这本书上说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长论坛上,李校长问一些所谓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校长,假如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告到校长那里,校长会批评谁?那些校长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批评老师。问他为什么?因为学生第一,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当先进的教育理念碰到了教师与孩子的矛盾,孩子胜!”其实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没有错,(范_文_先_生_网)但是被一些人理解错了。经没错,念经那和尚嘴歪了。以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纠正教师没有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只知道照本宣科,全然不顾学生“死活”,认为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应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诲,否则,就是学生就会误入歧途,不能成才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了!
怎样才能更关注孩子,这是就凸显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了,只有把教师的位置摆正确,把教师看成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正确的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人。很难想象当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校长很不客气地批评老师时,老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别说老师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了,教育方法不正确了,校长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师这一边,这样说不是说教育不讲道理,而是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因为我们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自古以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怎能让学生信服你,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就被校长批得体无完肤的人,说出的话还有什么值得相信。教育不是做生意,学生更不是我们的上帝,尽管教师确实是由学生养活的,一旦老师沦落为商场里的售货员,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成为了上帝,请问,你见过一个普通的大众给上帝上课吗?你见过售货员跟顾客传授人生观价值观吗?我们是教育者,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须要他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叫尊师重道,什么叫天高地厚。社会中是有地位阶级的不同,买卖关系的产生,但在学校,你必须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老师,遵守规则,学会感恩。教育不是做生意,师生之间也不是买卖的交易关系,而是有关知识道德理想真情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至纯无比,这种关系与社会不同!
第二篇:读李希贵著作有感
读李希贵的《放弃百分之百》有感
在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实施新课改,学习专家的理论,学习名教师,名校长的著作,使每一个教师与时俱进。通过读李希贵校长的著作《面向个体化的教育》受益匪浅,特别是《放弃百分之百》
我们为那些已经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崭露头角而学科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成长的平台。那位在马术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因为需要诸多高中课程里没有的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也从需求出发,为她开设了交际英语、欧洲文化史等课程。
看起来,我们放弃了一个“百分之百”,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收获另一个“百分之百”。前一个“百分之百”是学校的“面子”,而后一个“百分之百”却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了对后一个“百分百”的肯定和认可,老师们才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关注高中三年如何为他们的未来奠基,才会更加关注如何为他们的精彩人生铺路。毕竟,分数之外有值得我们更加重视的东西。勇于放弃“重点本科上线率的100%”,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个放弃,折射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教育教学观念。
回顾数学教学,我们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勇于舍弃一些东西;不要只注重优秀率,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反思:我的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第三篇:读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读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红山区第十一小学 祁杰
学生第二,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位教师,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举手投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怎么能让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去上好课呢?如果没看过这本书,有哪位老师带着情绪去上课,领导知道了肯定会批评老师的“怎么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呢?”是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可老师也是普通的人。说到这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不是“蜡烛”、“春蚕”、“铺路石”吗?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怎能有自己的情绪?这样说,无异乎把教师神化了。李希贵同志说:“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看作是‘蜡烛’、‘春蚕’、‘铺路石’,那种把教师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学生献身,他们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学生的幸福的说法。“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但同时,教师这个职业,也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读完《学生第二》这本书,我反思了很久。它给予的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的深刻感悟,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有独到的一面,都会带给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启发。摘录部分做法和思想如下: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是李希贵教育管理中的一条锦囊妙计。书中列举了用“赠字”的方式让受到冷落的老教师重新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用校长亲自颁发毕业证书的办法使全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给收发室值班员接待家长的额外任务让他感觉很自豪等事例。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件件小事凝聚着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而正是这种发自心底的真诚尊重,才是教育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尊重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倡导自主,毕竟有自由,才有个性
在教育教学管理李希贵老师崇尚自由,就如他所说“我们应该寻求规章制度从完善走向简约,激发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倡导自主,毕竟有自由,才有个性。”“教育不过是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罢了。”在管理上立足人本。以人为本,李老师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要让学生获得幸福,首先要让教师感到幸福
对一个教育管理者来说,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李老师在教育界举国上下都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口号下提出这样“不合适宜”的“学生第二”,确实让人感到诧异。不过李老师从各行各业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就如他所总结的: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这一事业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要让学生获得幸福,首先要让教师感到幸福;要让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给教师成功的机会。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时候,他就会把这样的感受倾注在学生的身上,竭尽全力地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篇:读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读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一直听惯了领导喊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何尝听说过学生第二?刚开始听说这书名还有点不敢相信,有谁这么大胆敢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喊出这样的口号。难道是为了标新立异?
看完书后才知道,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位教师,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举手投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怎么能让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去上好课呢?如果没看过这本书,有哪位老师带着情绪去上课,领导知道了肯定会批评老师的“怎么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呢?”是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可老师也是普通的人。说到这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不是“蜡烛”、“春蚕”、“铺路石”吗?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怎能有自己的情绪?这样说,无异乎把教师神化了。李希贵同志说:“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看作是‘蜡烛’、‘春蚕’、‘铺路石’,那种把教师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学生献身,他们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学生的幸福的说法。“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但同时,教师这个职业,也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读完《学生第二》这本书,我反思了很久,这本书不论是对我今后的工作还是人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给予的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的深刻感悟,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有独到的一面,都会带给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启发。摘录部分做法和思想如下: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是李希贵教育管理中的一条锦囊妙计。书中列举了用“赠字”的方式让受到冷落的老教师重新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用校长亲自颁发毕业证书的办法使全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给收发室值班员接待家长的额外任务让他感觉很自豪等事例。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件件小事凝聚着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而正是这种发自心底的真诚尊重,才是教育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尊重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倡导自主,毕竟有自由,才有个性
在教育教学管理李希贵老师崇尚自由,就如他所说“我们应该寻求规章制度从完善走向简约,激发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倡导自主,毕竟有自由,才有个性。”“教育不过是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罢了。”在管理上立足人本。以人为本,李老师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要让学生获得幸福,首先要让教师感到幸福 对一个教育管理者来说,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李老师在教育界举国上下都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口号下提出这样“不合适宜”的“学生第二”,确实让人感到诧异。不过李老师从各行各业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就如他所总结的: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这一事业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要让学生获得幸福,首先要让教师感到幸福;要让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给教师成功的机会。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时候,他就会把这样的感受倾注在学生的身上,竭尽全力地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因此善于管理的领导会着重培养教师的幸福感。除了期待环境改变外教师更应该“自救”,更新知识储备,积极调整心态。在读的过程中,他的一些观点常常引起我的共鸣,有时还会澄清我曾经的迷茫。在《制度衍生文化》一文中,李老师谈到要想让学校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去保驾护航。过去我理解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往往是把他们分割来理解。尤其是制度文化,一直以为制度文化就是制定系统严密的制度,以便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从没有想到从中会衍生出文化来。可看过李老师的几个生动案例之后,我深深折服。真正的文化是需要制度来保障的,关键是我们制定了什么样的制度?一条条框住老师,一项项罩住学生,让老师在不敢喘息的氛围中埋头苦干;让学生走进学校就像入了监狱。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可以制定有利于学校文化形成的制度。一年一度,“谢谢老师”的贺卡评选活动可以增强师生感情;怀孕的老师雨雪天必须在家休息,温暖了了教师的心;老教师的教案供青年教师借阅可得报酬,让枯木逢春„„我们的学校这样的制度是不是太少?
读李老师的文章总有一种亲近感。这种感觉源于他的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与教育实践相互交融。正像它在序中写的那样:我的教育理念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从一名教师一路走来,李老师在他的每个位置上都有独到的见解,睿智的思考。在他的眼中教育就是艺术,在我的的眼中他的教育管理更是艺术。一路行,一路歌,他就像一位教育园中的舞者,那妙曼的舞姿,既赏心悦目又令人怦然心动„„
读《学生第二》有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北图的借阅书架上,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是怀着好奇心借阅了它。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上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学生第二的提法,这是不是和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违背。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这本书是山东省潍放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所写,他是从普通语文教师到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一步一步走到领导岗位的,在书中,他把企业管理的一些理念运用到学校管理中,很有些新意。书中提出了一些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老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育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实现,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老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只有当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时候,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这样做。所以,希望学校不仅仅只是给老师压力而以此成为老师工作的动力,而是用教育的理性和管理的智慧培养老师在学校的“幸福感”老师工作的动力应是来自于热爱。从此意义上讲这与学
生第二并不矛盾。
书中,作者还提出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这也给我们教师很大的启示,尤其是对于职业学校的老师,非常有借鉴意义。评价学生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现,而我们以前总是喜欢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可这正是职高学生的劣势,评价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挫折感,学生越学越没自信,老师越教越没成就感。这种心态必然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非常对学生易产生负面刺激。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智能,所以应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不能以唯一的目光看待学生,唯一方法教育学生,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多元化、评价应该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我们的教育教学应尽量适合更多类
型的
第五篇: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一书有感 2013年9月27日中心组学习材料
主讲人:张连芳
六年前,李希贵在北京发起“新学校行动研究”,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作为课题的主持人,他要求每年4月和10月中旬的第一个双休日,课题组成员学校的校长们一定要将手头的事情放下来,集中到某一个课题学校,展开学术研究,以推动这一课题的顺利开展。每一次的学术会议,李希贵都有一次关于课题进展和研究方向的发言,《新学校十讲》就是他围绕“新学校”这一研究主题十次发言的汇编。
一、失败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学习的天性,学校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场所。但当我们将学校办到今天的时候,却发现学校不再成为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教室成了学生头疼的场所,这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也预示着教育的失败。
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有哪些?李希贵在书中总结了16种原因:
一是浪费机会。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许多影响学生生活的事情发生,但很少想到将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和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
二是影响力闲置。就拿学校校长来说,你对学生施加了多大的影响?领导力有两个要素:一是管理自己,二是影响他人。在这方面,你自己做的如何?
三是细节与文化错位。比如说给某个月份的教师过生日,部分过生日的教师没有到场,是通知这些老师都某处领取礼物,还是亲自送礼物到办公的场所,这其中就反映了工作的细节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是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做决策。边界不清,职责不明,是教育管理中最常见的行为。
五是反复提同样的要求,反复说同样的已经不管用的话。比如说开会的时候总是要求不要迟到,但总是有人迟到,做领导的应该反思,这样的会议有什么价值?
六是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前段时间有人比较了四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我们的守则就是因为太过笼统,所以执行的最差。
七是用错误的方法来纠正错误。比如说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让学生罚抄;为了防止教师脱岗,采用打卡的方式来管理,等等。
八是教育的力量单一,总想用一己之力来改变学生,从未想到过可以借助的力量很多。
九是在还没有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学习就是在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发生的。操之过急,只能事倍功半。
十是主次不分,不懂放弃。一所学校如果已经有99%的升学率了,还要拼命去追求100%,就会有问题。只有舍得放弃某些东西,才会收获更重要的东西。
十一是身边人的想法越来越少。当一所学校只有管理者有想法,身边的人既没有想法也没有创造性的时候,这个学校就很危险了。
十二是自己成为组织的主要动力源。教职员工的动力需要多维度来支撑,而不能仅仅是校长的表扬、鼓励或者校方的政策。
十三是只会用学校的资源来经营学校,忽视了我们社区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是家长的资源。
十四是课堂上缺少生机活力。当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置可否,当一些学生趴在课桌上的时候,当一些学生在课堂里学不到东西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是不会有活力的。
十五是不懂得如何为成功归因。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知道从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很少有人思考单位成功的真正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伟大的公司会走向衰落。
十六是校园不再激动人心。成功的校园往往是和“激动人心“联系在一起的。
二、建设新学校
“新学校”是怎样的学校?李希贵认为,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秀,都是外在的标准,包括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信优质学校、特色学校等等,在评价的过程中,常常忘记了学校里的人——学生和教师。李希贵强调: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学校!
如何建设新学校?
第一,要有发展战略。
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对每一个校长来说,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是很重要的。
学校发展战略通常由五个层级组成,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其中最高层级是学校发展的愿景,主要由学校的使命、目标组成。下一个层面是学校的关键成功因素。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阶段发展的很快、质量很好、社会影响力也很大,这其中一定存在若干关键要素。把握这些关键的成功要素,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第三层面是关键成功因素指标,也就是将这些要素量化,让其可以测量。教育要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测量、就是数据。可能这种测量不能涵盖关键成功要素的全部内涵,但通过测量可以清晰地发现问题,帮助我们走向精准和精细。第四个层面是战略改进领域。通过将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比对,发现学校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设置相关的路径加以改进。这其中,课程和课堂是学校必须要花大力气加以改进的战略领域。第五个层面是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用故事的方式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的一种文化生态。十一学校的“学校行动纲要”就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
第二,要有行动计划
新学校的实践是一种行动研究,是一种自发的、通过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变革来改变教学样貌的行动。要将这件事情做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是对象。你的服务对象是谁,一定要清楚。虽然说学校里一切活动的最终指向都是学生,但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不同岗位的服务对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公开课”,它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但在评价的时候却很少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效率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服务对象不明确。第二是流程。每一项工作都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因为其中一些环节的不合理,导致了整体工作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如果能够将每一项工作的流程绘制出来,并加以分析,就很容易找到改进的方向和途径。第三是测量。测量,是将事实转化为数据,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测量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第二个作用是帮助我们明确可以向那个方向去发展。第四是诊断。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来分析教育现象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行为特征。第五是改进,将诊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目前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改进的路径并加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往往不一定是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说教师不读书,问题可能出现在校长身上。
第三,精心研究评价
做任何事情,都会涉及到评价,有工作就一定会有评价。很多时候,工作成效如何,就取决于评价。大家都批评今天的应试教育,但要想改变它非常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要正确发挥评价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找准学校里最为重要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设计评价。虽然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评价的,但并没有必要事事都来评价,将师生的手脚全部束缚起来。二是明确评价的目的。评价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改进,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成长。尽量避免从负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要努力维护师生的尊严。三是研制测量工具。要实施评价,测量工具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工具研制,可以将很多管理、教学中的细节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的改进提供依据。第四建立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师或者学生画像。比如说对教师的评价,大致就应该包括教师的业绩评价、学术素养积分、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业绩通过学生身上的成长来衡量,学术素养包括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课堂经验总结,满意度调查取决于教师的服务对象。第五是妥善将评价的结果告知每一个人。要通过评价,给师生以激励,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充满信心,同时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陷,找到着力的方向。
新学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希贵对此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他所率领的北京市十一学校,其实就是一所新学校的样板,很值得我们一看。如果在有了一定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来阅读《新学校十讲》,得到的收获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