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冷叙述与热抒情—现当代诗歌抒情格调琐谈
冷叙述与热抒情
—现当代诗歌抒情格调琐谈
杨光
内容提要: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情感的失重使生活愈来愈给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诗人们不得不在飘摇的精神家园中寻找抒情出路,以此来对抗“荒芜”的困惑,以求得的生真实。诗人们的探索历来都是勇猛的,往往具有黄河改道的气势。于是以冷叙述为外在特征的冷抒情和渲泄语言快感的热抒情,便触目惊心地凸现为一种抒情格调。本文主要从如下两方面展开论述:冷叙述:局外人的视点,热抒情:“我 ”的心态。
关键词:现当代诗歌 抒情格调 热抒情 冷叙述
诗永远是抒情的文学。后工业社会给人造成了一种非人化的尴尬境遇。尼采说“上帝死了”,富科又说“人死了”,生活愈来愈给人一种“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昆德拉著,原名为 抒情时代)的感觉。诗人们不得不在飘摇的精神家园中寻找抒情出路,以此来对抗“荒芜”的困惑,以求得的生真实。诗人们的探索历来都是勇猛的,往往具有黄河改道的气势。于是以冷叙述为外在特征的冷抒情和渲泄语言快感的热抒情,便触目惊心地凸现为一种抒情格调。
冷叙述:局外人的视点
冷叙述的诗人逃离直接赞美、讽刺、愤怒或欢乐的抒情方式。在他们的诗作中热烈、明朗、单纯的情调不见了,诗人蓬勃生发的激情在极为平淡极为平静的口气中缓缓“流出”。他们力避抒情诗那种常见的、极富气势的句子,叙述成份大大加强了。诗人在诗中隐匿了爱憎,抒情以局外人的视点、以不动声色的冷抒情格调,把诗人的个人心态隐遁于诗中,让读者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有一个默许总展示不了/于是一个病了/又一个病了/然而窗子总是不见亮光/四季没有病 /„„没有目的笑最纯真/而默许是阴谋/于是病毒开始流行了//(贝贝《 默许》)。全诗除了“没有目的的笑最纯真”,“默许就是阴谋”尚有一些哲理点题,有一点爱憎之外,全部用平淡的叙事性句式表达。冷叙述(冷抒情)的手法在这里用得纯熟自然干净。“默许”作为诗人的内心渴望、期待与呼唤的寄寓,本来理应充满热情与焦灼才是。但由于以这样一种冷抒情的方式写出来,反而使诗获得了更深邃的情感空间。又如“请把手放下 盲人俯身/推拿腰部也象推拿石头/生活的腰多么空虚/引起疼痛/盲人一天又一天推拿按摩/推拿比石头更硬的腰部//(翟永明 《盲人按摩师的几种方式》)诗人那么平心静气地叙述盲人的生活,盲人离诗人很远,又似乎很近。意境情感飘忽而又深邃。
冷叙述在叙事性得到加强的同时,还强调意象的淡化和口语化。先锋诗人们从北岛、舒婷意象纷呈的“花筒”中走出,以一种纯口语、纯世俗化的语言方式渗入诗中,让读者从中洞见诗人隐约而现的强烈情感。于是,口语成了反意象的锐利武器。诗人们以口语的纯净自然,简洁朴实为审美标尺。他们这样写人生:“我想做一个好丈夫/可是红肠总是卖完/这个世界不知为什么/老和我过不去//(王小妮《 纪念》)。这样的语言,粗疏、信手拈来,而背后却是对普通人生命的深刻挖掘。在诗人漫不经心的平静叙述抒情中,蕴含着内心深处的躁动和悲哀。他们这样写人:“埋他那天/他老婆没有来/几个工人把他到山上/他们说他个头小/抬着不重//(于坚《罗家生》),情感游离于平淡的口语和冷叙静的叙述之中,又从中透析出来,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慨叹。
由于叙事性而易失去音韵、平仄、节奏等语言外在特征,诗人们便特别注意语感语调语势和语态。他们总是在耐心地寻找语言感觉,有了“感觉”,语言便气韵通畅,心情便潸然生发出来。如:“他踩着那些灰尘/不回头 他在预计雨的到来/便望了天空 遇见云朵和风/他昨天才生病/今天却能走路并兴奋//(陈家桥《人的惯性》),语态平淡舒缓,好象在叙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一样。读者从中不仅能观照出“他”的心态,也可以观照出自己的心态。从上面所引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表现语言的语感、语调、语势,以一种特异的语态,体现特定语境下的心态,诗中开始浸入了散文化笔法。
热抒情:“我 ”的心态
热抒情是同语言表达欲望分不开的。诗歌语言从国家、民族语言空间转向“个人的话语空间”,诗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本体意义,诗人也更加注意人的本体起来,于是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个人对社会及宇宙的关系等就更为直接便当起来。这里的热抒情不同于以往的直抒胸臆,它很少有直接的赞美、讽刺、愤怒。象冷抒情一样,诗人们很少直接介入文字,而是尽量让读者同文字进行交流。语言的狂欢在热抒情的表达方式中得到了发挥,“成群结队的语言”又促成了散文化长句式的运用。这种散文化句式是同“我”的视点的插入、描写性语言的组织和补充情调的修辞分不开的。随着诗歌本体意义的回归,最适于展现个人心态、个人话语的视点“我”,“我们”,开始大大量拥入诗歌。能写多类人的情感、能沟通世界万物的“我”被诗情所怂恿,在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的鞭策下,把每一个抒情句式和叙述语句建构为语言自由堆砌的场所。随便翻翻韩东,车前子,西川、伊蕾等的诗集,便会发现,“我,”“我们”视点的插入,给诗歌语言的狂欢带来了前所未有壮观的场面。
由于强调“我”的视点,世界以“我”为中心任意构造、描写,或抒发这个世界存在的状况。定语、补语、状语的大量堆砌,又无须遵循习以为常的逻辑规则,便组成了长向式的多元复合的语言情态。如:“每一件事物都可以在另一种事物中找到虚构/一支香烟最终将被另一个火从头上点然/我无对话于是我们成为对话//(杨黎《对话》);“可是我不知道谁拿着箱子的钥匙/我不知道是谁在黑暗中构思一只鸟鸦藏在黑暗中的密码/在第二次形容中它为一位裹着绑腿的牧师出现//(于坚《对一只鸟鸦的命名》);“在这个世界做什么都很难/我们努力做人如同石头努力做石头松柏努力做松柏/我们怕诗人做不了连人也做不了//(拙作《流浪的谬斯》)。世界的表达在一气呼成的汹涌语言中流出来或是挤出来。在诗人营建的情感气势下,充沛的或者是过多的近义、同义或反义词的随意叠加,使抒情叙事得以更好的伸延,并且在这个瞬间获得了具体情态。悠长的叙述抒情句式跨越错综的语言空间向前延展,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顺畅的语态。在强烈的自我表白的句式中,诗人纷繁的心态也同时得到了展现。
热抒情为了能更形象、更具体、更充分地表达情感,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表现在:“像”、“犹如”、“如同”等比喻结构的大量运用上。虽然它曾会使叙述抒情有沉迷语言游戏之嫌,但它不仅给予人物、事件或细节行动以特殊的情状,而且使内心世界具有一种补充情调。正象那些意象纷呈叠加的长句式一样,这个补充的句式在叙述抒情中生成附加的节奏冲力,它那伸展的力度和突然开启的空间,让情感的渲泄有了一个广阔的场地。如:“这时的牧歌不会在街道上飘零”,“提三桶月光净身子”,“一只蝈蝈在梦中喊我”等,以一种修辞的叙述抒情烘托建构某种心境。“象”,“犹如”等所组成的抒情叙述的比喻句式之多,稍有不慎,便有泛滥和过剩之感。在李郁葱的《那器皿成为我们》(组诗八首)中,“仿佛”、“犹如”“像”等就出现了23次之多,在汪峰的《大钟》一诗上中,“象”、“仿佛”就用了9次。如此之多的比喻句式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意象的形象流淌中更具有张力。诗人一面将心敞开、一面又将铺开的情绪半含半露于诗中,留诗味于诗歌和读者。
冷叙述和热抒情尽管造成的抒情格调会因袭相传,泛滥无度或井然有序地为诗人们所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撞击与混乱。但它作为写作实践的凸现,作为情感渲泄的表达方式,依然给诗歌创作带来了一些活力,并给诗歌的探索作了一个方向性的尝试,他将构成某段时期诗歌特征的要素。这段时期的诗人能否游刃有余地运用这种抒情格调,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诗歌创作本身成就的高下。
(本文发表于《创新诗刊》2009年第六期)
第二篇:与爱同行现代抒情诗歌
与我的歌声同行
绿色的原野上沉醉你的抚慰
似生命残缺的缝隙
我徘徊不堪
紫色的冷漠可以懂得一天一天偷去时光的旧梦
碎落的星河蜿蜒而流
一个迷扰乱我的思绪
一个梦打破我的寂静
高亢的歌声突然响起
唱的是我昨天埋藏的故事
有一个借口不会让我堕落
寻觅许久怀念的过错
转身只有破碎的一切
走在我的路上
踩着死去的回忆
是的 那是真的死了的心
也许在一千年或是一天以前
记忆再次跟着上一秒走开
退不到边缘的世界
没有驻足的人
一直走下去吧
我的衷情
真我沉睡醒来之前
它会一直燃烧下去
等我将污秽洗涤
贝加尔湖的深渊
也许承载我所有的忏悔
我的青春被时光割掉
你眸中泪光闪烁
西伯利亚的白色森林
悄悄下了一场童话的梦
你的我的萦绕心头扎根
与我的歌声同行
抛弃人们给予的伪装
不要摧毁了追寻的爱
残余下来的缝缝补补
拼凑出两个人的幸福
第三篇:热与冷诗歌
昨儿,阴雨连绵
今儿,阳光灿烂
春
难到就是个善变的季节
冷与热的波澜
扬起心中的情愫
阴与晴的拼争
想起柜里的冷暖
疯与狂的交织
撩起末指的经梢
于是
念,想,梦,渴望
已然冲破了心房
血,肆无忌惮
流淌出炙热的痴想
日,出得很认真
此时
我的眼眸,正凝视着这份认真
我的耳膜,正聆听着草叶的笑语
而身旁的那个她
正轻靠着他的肩
顿然
她笑靥如花
他亦会心一笑,撑起太阳伞
相伴消失在美里,渐远……
忽而
落下的辛酸打破了器官的痴想
原来
地面的一堆花瓣是一场现实
温柔了世界的那一刻
也只是美丽的幻想
一幕之虚,掩映着内心的空
显然
为了那一刻,她已经过了那场雨
或许
她心中有一段情
盼望着与谁同行
闲看两影相随
虽静默,却也剩得心照不宣
等?
让人心醉又心碎
也许,我的前方会有一颗明亮的星
也许,美好会温柔地拥我入怀
第四篇:与岁月对峙现代抒情诗歌
盛夏的虚无
湖泊已经到了尽头
船还在开
那座小岛离你越来越远
只有航标依旧醒目
站在船上吐出岁月的骨头
完成对这次旅行的遗弃
岛上的桃花再次成为往事
你再也抓不住原来那缕春风
该放手了
前面就是堤岸
跨上去
你的脚下就再也没有潮涨潮落
让荷花回到湖里
修饰出这个盛夏的虚无
做一个拥抱蓝天的人
走到栈道尽头
你突然想做一个拥抱蓝天的人
你要用一个人的苍茫
去面对整座云海的苍茫
这时你的脚下透明
但你不敢低头
你害怕看到溪流
洗不尽山林里的污垢
你害怕看到果园和庄稼地里
总有一些锄不净的杂草
和杀不死的害虫
当禅的叫声遮盖了你能想像的文字
你就可以在歌舞升平的氛围中
人为地制造一些雾霾
把双眼遮住
然后从栈道的终点
从容地走回起点
与岁月对峙
这条路一头通到山里
一头通向人间
你站在中间与一条出山的巨蟒对峙
还好,你只是背对着它
看不到山林里微光的颤动
你也就看不到山林外苍老的暮色
你是在等待白云从高空降落
缠绕在巨蟒的身上
一不小心等来了落叶
覆盖了你的行踪
其实在巨蟒的眼里
你们这些过客跟落叶没什么两样
山风能够将落叶吹走
岁月又怎么可能
将你们留下
时光的河流
一条小河有清风撑着
你坐在桥上有栏杆护着
水里的波纹与你额头的皱纹一样疏朗
仿佛若有光
正在悄悄切割小河
切割你身体里的一截阑尾
然后重新拚装出另一个季节
你与小河都被遗弃在季节之外
河边的垂柳和河上的小桥
都被季节的河流带走
带到高楼里的下水管道
你在下水管道上建一个码头
只为了疏通时光的河流上
越来越浓的雾霾
第五篇:《高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教案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2、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构思的抑扬、照应及其作用
3、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4、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讲授、归纳 【教学步骤】
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
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6、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
【高考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 “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归纳总结】
从高考试题来看,抒情方式中以考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试题类型或指明鉴赏的角度,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这种抒情方式是如何体现的;或要求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并评价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类命题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题时首先要注意诗歌写了什么景或用了什么典或该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指出其用的是哪一种抒情方式,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指明其表达效果如何,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起来——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主旨情感)
二、诗歌构思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2、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菩萨蛮》: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再如杜甫《登高》: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再如杜甫的《蜀相》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