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时间:2019-05-13 08:3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篇: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3. 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4.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2.重温过去的高考题,模仿借鉴正项中的表述

过去的高考题都是选错项的,至少有三个正项,材料很多。3.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第二篇:诗词鉴赏六步骤(精)

古代诗词鉴赏复习

做古代诗词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词、读懂题目的要求,从而明确题型,最后规范答题。

审题六必看(这几个步骤最好按顺序,读懂诗词,明确题型,磨刀不误砍材工。)注:《五三》P216有,但是繁琐,用词太书面,先后顺序也不够合理,窃以为不够实用,而且例题不是结合浙江省5年高考题)

一、看标题

例如:P207 B组2009浙江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标题信息:诗词描写的主体是梅花,抒发感情的对象应是梅花

所以,诗词中虽然出现了对雪花的描写,但是主体是梅花,所以主要手法是反衬(“对比”也算对,高考古典诗词阅卷中对比反衬都算对,但是严格地说,反衬是有主体的,突出的是主体,比如“梅花”。对比是无主体的,二者都突出)

二、看作者注释

尤其是注释,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隐含着读懂诗词的信息,甚至是直接可利用、直接可原文照抄作为答案内容的文字。

例如:P206 A组2010浙江 注释:定林,寺院——可知幽静,清静,出世。“作者罢官后场到此游憩——可知作者是到此为了摆脱郁闷之情。“常到此”可知作者喜欢这里。答题时可直接抄部分文字,如:“表达了作者罢官后常到定林游憩的……的心情。”,这样,答题既针对又具体,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三、看尾句尾联

古典诗词是含蓄的,但是再含蓄,也常常会卒章显志。看过注释之后先看未句尾联往往可以迅速直接把握诗词的主旨、情感。

例如:A组2010浙江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因为有上述看注释的步骤,这里就很好理解了:真正的快乐并非无处寄托,寄托在山水之间,所以,悲虫的叫声听起来也是好听的音乐。

所以:表达了作者罢官后到定林游憩,寄情山水的愉悦、超脱的心情。

四、看表“情”字

古典诗词是含蓄的,但是再含蓄,有时也会在诗词中冒出情绪、感情来,圈出这些表“情”字,有助于把握情感。

例如:P206 A组2010浙江 首联 表“情”字有“烦”字,说明(结合注释)作者罢官后起初很烦恼,但这“烦”字前有“息”,平息。这句话是说,罢官后到定林游憩,定林的空旷幽静,平息了内心烦恼的情绪。

五、看意象(意象组合)

古典诗词是含蓄的,作者的感情往往寄寓在意象中。例如A组2010浙江 首联意象“甘”(甘泉)、“旷”(旷野或空旷之地)

颔联意象“水”、“岩” 颈链意象“云”、“月”

分析意象组合:定林有甘泉、旷野、水、山岩、云、月,一派世外的幽静空旷之景,作者在这里饮甘泉,坐旷野,随心所欲地脱鞋,脱下衣服铺在岩石上,与云对宿,有月相邀,好不

惬意啊,这就是作者找到的人生真正的快乐。(“真乐非无寄”,双重否定表肯定,表强调,就是说,人生真正的快乐不在官场(注释),而在自然山水中)

六、看题干(明确题型,规范答题)

古典诗词的常考题型有:问手法(或技巧)、问感情(或意境)、炼字型、问语言风格等等。但是,我们浙江省高考更有特别的偏爱。现在,我们一一分析归纳2007到2010五年中浙江省的高考题吧。(具体过程略,让学生审读题干,很容易判断)

2007到2010,五年居然没有一年舍弃过考手法技巧的题型,而且以考查手法技巧为主。

因此,有关古典诗词的常考题型的复习,我们先从问手法(技巧)的题型入手,这样也解决了首先重中之重复习浙江省五年高考题的问题。

课堂上现场做,宁可慢一点,也要严格按照“六必看”的步骤读懂诗词,再按照问手法(技巧)的题型的答题步骤严格答题。

示范:问手法(技巧)的题型答题步骤:、一、明确手法

二、结合诗句分析如何用这种手法的及其作用

三、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老师操作案例:(以2010浙江题为例)

P206 A组2010浙江(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六必看(略,或参见前面,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分析第三联:从字面上看是写本来只是想与云对宿(一起睡),又碰上月亮来邀请。课件用了拟人的手法。

答:实用了拟人的手法(一、明确手法)。诗人原本只是想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邀,将“云”、“月”人格化。(二、结合诗句分析如何用这种手法的及其作用)表达了作者罢官后到定林游憩,寄情山水的愉悦、超脱的心情。(三、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其它的浙江题(P207B组1——4题中问手法的那一小题)全部由学生课堂现场做,严格强调“六必看”的审题步骤,看懂诗词以及隐含的可利用的信息,最后严格按问手法(技巧)的题型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老师一一讲解浙江题(P207B组1——4题),可结合个别学生答案的不足、缺陷,再次分析缺陷是在于没有好好贯彻“六必看”,还是在于没有按三个步骤规范答题。

浙江省五年高考题目宁可慢一点,每题的解题过程严格贯彻“六必看”,每题的答题过程严格贯彻三步走的答题步骤。最后叮嘱“针对、规范、具体、完整”这个是用于所有主观题的答题八字方针。这样后面的练习题才可能做起看来准确率高、速度快。

备课建议:下一步,讲解常考题型的答题步骤,建议在这之前先和学生一起梳理P206___P209五年高考题的各题题型,并在题干旁边标注。(注意:浙江省的已经作为重点提前解决)讲解常考题型的答题步骤(有相关课件,但是建议将课件里的所有例题全都替换成P206___P209五年高考题,这样更经典,可采用课堂PPT形式边做边讲解)

第三篇: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第四篇:诗词鉴赏与评价

首先,就诗词批评而言,随着一朵朵诗苑奇葩的次第绽放,诗歌批评之作也应运而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齐梁时代的刘勰提出来的,可遗憾地是《文心雕龙》并不是单纯论诗的著作。

第一部论诗的著作也是齐梁时代的钟嵘《诗品》,它全文才2400字,以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对两汉以来的诗人进行了品鉴。但他竟然在九品之中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反而是把名不见经传的李陵等拔为上品,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高度近视。

自北宋欧阳修首创《六一诗话》以来,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评形式――诗话、词话广泛流行至今不衰。它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直接性感受和意见。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当属南宋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如果说诗品还算不上一本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沧浪诗话》的问世可谓填补空白。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以《诗辨》为核心,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进行探讨,论诗标榜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主张诗有别材说、别趣说、兴趣说、妙悟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讲求诗的意境超脱,他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其实北宋“三圣”朱熹也有文学批评,由于他是集此前理学家文论之大成,而理学又是元明清的官方意识形态,因此他的批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

如他批评不是就诗论诗,而是另起炉灶:高举理学的旗帜进行。大致相当于当年我们用政治标准衡量一切。在他看来,文学最多只是理学的武器和工具。如在文道关系上,主张道本文末与诗文妨道。也就是说诗人作家是否拥有先进的思想才是置关重要,写诗作文的好坏倒在其次。他在《读唐志》一文中对自古及到他时的文人墨客作了一个概要评价,结论是除了“古之圣贤”和一个“天然”陶潜,后来的人都是道德不纯正,为文都很少有价值,竟把千古文章一笔抹杀。他评杜诗说:“是无意思,大部小部无万数,益得人甚事!”

值得庆幸地是,理学思想虽被统治者利用而长期成为统治思想,但他的文论却并未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思想,如若如此,恐怕早就是举国人民只有8个样板戏的萧瑟了。

最应重视的是民国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该著自问世以来,极受学术界推捧,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其独特在于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是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它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首屈一指作品。如他提出了“境界”说,用其统领其他论点,作为全书脉络,沟通全部主张。他不仅把“境界”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不仅是评词,也融就了其人生的思考于其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诗话和词话的区别。词是经过音乐陶冶的文学语言,自北宋后期发展到高峰才脱离音乐,成为文人用以抒情的的新兴诗体。既为一种新兴的诗歌形式,因此词话亦可称为广义的诗话。若从历史上看,二者不同时期也还是有所区别。如北宋时大都诗话与词话混一,而南宋诗话与词话则相对分离,至清代词话更为独立。有人说词话摆脱作为诗话附庸的地位而自立门户,乃是词论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词的研究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固然有理,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用这么壁垒分明,毕竟同属一个家族,既便是《人间词话》以词话相标榜,也仍有条目牵涉到评诗的内容,所以大可不必太机械较真。

有网友曾看“‘天纵伊夫无处不在”,几对所有读家词家都说三道四,便问天纵伊夫师从何处,看何书,要求共亨书目。盖因其看书杂,又不求甚解,无师自通,更害怕误人子弟,故不置可否地推托。其实历史上的诗话词话固然需学习,但一般而言,中国诗学独有的评点式、随感式的评论特色、以及行文中对诗家字号、官职等尊称的滥用,往往令初入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我觉得完全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到是今人的像夏承焘等老先生的《唐宋词欣赏》之类的小册子或许可一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代据说还有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管维录》,不好意思,我还没有通读全文,不好置评。窃认为,所谓学者为文,只因他们都生活在书斋或象牙塔里,又过于专注于所研究的学问,眼界过窄、就事论事或许是其硬伤。不是老王卖瓜,多关注天纵伊夫著的《天地诗话》,它是以世界眼光、当今视角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的品读,或许是你品读诗家词家的终南捷径。

一般而言,理论总是滞后于创作的。有论者研究诗话词话的形象化妙理奇思时说诗歌批评本身应成为一种富有文学创意的美学感受,好固然好,但难免本未倒置。殊不知文艺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还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更为重要。毕竟促进文艺百花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是人心所向,也是批评的目的所在。

其次,就诗词鉴赏而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从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所欣赏的诗词之美。

意境美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所谓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例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

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有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使读者于微尘中见大千,有限中见无限,从而给人们的想像力留下无穷的余地。在诗词鉴赏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继续在作品中驰骋自己的想像。好诗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回味,是因为诗中的情景与意蕴与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有了某些契合之点,感到这诗先得我心,有一种知音之感,读后可产生一种类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陶醉!人们之所以喜欢幻想,是期望从日常生活的繁琐与争纷中得到某种暂时的解脱,在艺术美的幻境中享受思想的自由。它使诗词的深层含义日益丰富,异彩焕发,大大延伸了诗词的活力。古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旷放开朗,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淡泊静谧,或浓艳瑰丽。但以上类型不外乎可归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李白之诗、苏轼、辛弃疾之词属前类,其所描写的意境,或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或如大江横前,浪涛汹涌,或如迅雷疾电,走风连云。凡此种种,往往以雄伟、粗犷、有力、奇异等感性形象给人一强烈刺激,从而使人从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振奋的激荡和崇高的美感。王维之诗、柳永、李清照之词属于阴柔之美,其描写的意境,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静谧空灵,清丽婉转。此类作品长于抒发精美幽深之情,常以小巧、轻盈、柔和、典雅等感性形象,直接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从古至今,我国青年男女卿卿我我的恋情,文人淑女多愁善感、嗟离伤别之心理气质,“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类作品的影响。只有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炼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

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在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对比色,使画面十分绚丽,作者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特别是王维,被后人称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上面赏析的那首《山居秋暝》,就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画面。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蒋捷《一剪梅》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写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毫无新意,味同嚼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中国早期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虽无格律要求,但必须押韵。到了唐代,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亦即所谓格律诗。这种新诗体在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古典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汉语言的表现力。诗词的对仗表现为诗句形式的建筑美,而押韵和平仄,则在听觉上造成诗的音乐美。节奏鲜明的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泠泠入耳,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对仗尚有许多要求,如平仄相对,虚实相对。

根据我个人的感悟,以下赏析了两首我很喜爱的诗词。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第五篇: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精)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

(一)读懂内容

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2、看作者——向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二、看意象炼字——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

1、看意象——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①意象的效果——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②判断意象的象征义——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

2、看炼字 关键词

①动词 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②形容词 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

其物,如历其境

③数量词 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④虚词 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

文生活形象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看语句表达——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更准确读懂内容

1、颠倒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

2、省略成分——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四、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二)划定类型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诗歌类型 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诗 直抒胸臆 咏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抒怀诗 叙议结合 怀古咏史诗 借古讽今

1、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书法的语句中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态。

3、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景的鉴赏应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①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 ②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③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④ 语言运用上既要学会欣赏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

捉和描摹。

诗歌中主要的两种景和情的关系

① 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正衬。② 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 触景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

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② 借景抒情:即以景结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

词的情先脱颖而出,而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

③ 缘情布景: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④ 寓情于景: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

4、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

鉴赏此类诗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去掌握: ① 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②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③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叙议结合:在前面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后面发出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前面的叙述是后面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后面的抒情和议论是前面叙述的升华。

5、古迹——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情在古事与作者今处坏境的相通处 鉴赏咏史诗的角度:

① 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

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② 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③ 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 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借古讽今:就是借用古代的事迹,从正面或反面讽喻作者所处时代现实中的事,达到借古说今的目的。借古讽今,起到的效果是,委婉含蓄,富有说服力。

二、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塑造的是什么形象

1、古典诗歌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 ①忧国伤时

A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B 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C 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D 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②人生志向

A 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

B 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C 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D 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③人生感受 A 伤春悲秋之情

B 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C 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D 告慰平生的喜悦 ④思乡怀人 A 羁旅愁思 B 思亲念友 C 边关思乡 D 闺中怀人 ⑤长亭送别 A 依依不舍的留恋 B 情深意长的勉励 C 坦陈心志的告白

2、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概括诗歌的公式: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形象。

(三)审题干,答题目

一、理解内容类——从诗歌内容角度设问,解决问题应主要放在读懂内容这一步

Ⅰ、理解重点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重点部分积累(21个)意象 —— 物性 —— 表达情感 —— 现实形象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菊、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常用作家:陶渊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动物类

11、大雁(雁、鸿雁)——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消愁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

妇们就特别擅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来塑造气象

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样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史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Ⅱ、品味关键词句(炼字、语句表达)

主要问法:这首诗中的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好,有什么含意及表达作用,为什么?

二、语言特色类——主要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主要问法: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常见语言特色方面术语集释

1、语言风格类

①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

蕴含着深意。

② 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稳。

③ 直率: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④ 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

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⑤ 自然: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⑥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⑦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⑧ 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⑨ 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⑩ 洗练: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极的境界。⑪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

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⑫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

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2、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①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②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③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④ 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 ⑤平淡无奇、清新淡雅 ⑥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⑦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⑧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⑨ 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⑩ 富有哲理: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⑪ 淋漓尽致:写得详尽透彻,或对于某些东西暴露得彻底

3、语言手法类——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一语言上的效果的 ① 白描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②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③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⑤ 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入微、刻画生动

三、评价主旨类——设问角度主要是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对应前面的5种情感,5种形象)

Ⅰ、诗歌中心思想——对诗人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情感5种

Ⅱ、认知理解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常用“评价主旨类”方面术语

① 深化意境 ② 深化主旨 ③ 意境深远 ④ 意境优美 ⑤ 意味深长 ⑥ 耐人寻味 ⑦ 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⑧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⑨ 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⑩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⑪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四、分析手法类——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对应“手法 5 种”及其他手法

1、常见“分析手法类”方面术语 ①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名主旨 ②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③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④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⑤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⑥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⑦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⑧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⑨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⑩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1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12)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待、暗示(13)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14)呼应照应:前后的相互联系(15)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16)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2、诗词鉴赏的术语 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 情。(2)修辞方法 ①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②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 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

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③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成都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 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橘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 形式看,语言简炼,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⑤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 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⑥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⑦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 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⑧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3)表现手法 ①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②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③ 用典: 用电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而寻意于言外 ④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 成一个典型 ⑤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 观念的思维过程 ⑥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⑦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形象 ⑧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⑨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⑩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⑪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 谨 ⑫ 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⑬ 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 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⑭ 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⑮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 景象之中,皆自然景物书法感情 ⑯ 托物言

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⑰ 意象: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⑱ 意境: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 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 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④

下载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鉴赏答题步骤及分类和语言特点总结

    诗词鉴赏答题步骤及分类和语言特点总结 1.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

    诗词鉴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

    诗词鉴赏专题

    诗词鉴赏专题(2015-4-22)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②。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感悟篇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指导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

    诗词鉴赏范文

    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牢记鉴赏常用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诗词鉴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之二) 鉴赏《氓》 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氓”所追求的是位关心人、体贴人,有情有义的姑娘。 B.“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