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共5篇)

时间:2019-05-13 08:4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

第一篇:诗经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guǐyuán,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读高中时课本选入的诗经选文屈指可数,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就有这篇。当初读的时候除了对主人公被遗弃命运的同情以外,并没有更深的感想。后来看到杜甫的《佳人》“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突然有种万艳同悲之感,有感于当世的社

会风气,更觉得千古弃妇的悲欢离合似乎是相通的,现在读研阶段有幸重新认识此文,也借此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吧!

关于这篇诗作,无论是毛传还是郑笺、孔颖达疏,都说女主人公的行为不符合礼教,在这里就谈论下主人公的做法是否符合礼教。

我查了一下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毛诗·卫风》一共有十篇:

“淇奧yǜ”“考槃pán” “硕人”“氓”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按毛传有五篇是刺时之作,从此可以看出,毛亨是从政治教化方面来读诗的,至少在《卫风》上是这样。

“氓” 毛传: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我们来看看卫宣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让毛亨这么念念不忘:

《史记世家》: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

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máo)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máo),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máo)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

这是史记中对卫宣公的一段记载,从文中可以看出卫宣公本人劣迹斑斑,行为不堪,而众所周知《毛诗》是从美教化,厚人伦的角度来评诗的,那么如此说此篇作于卫宣公之时,是为了讽刺时事(即卫宣公),至少从文本上看,这样说十分牵强。就我的感觉倒好像是毛亨觉得卫宣公这个人实在是寡廉鲜耻,不借传诗的机会刺他一下实在是难消我心头之恨的意思。

现在我就诗文本并结合毛传,郑笺,以及孔颖达疏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由于只是讨论女主人公的行为在当时是否符合礼教,所以重点集中于对一二章的解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就这一小段来说,三位先贤的解读就十分耐人寻味: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

对这段小序,孔颖达疏:

“奔诱者,谓男子诱之,妇人奔之也。”

那么从第一章来看,男子的确是“诱”了,“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么女子“奔”了吗?

用郑玄的话来说就是:

“言民诱己,己乃送之涉淇水,至此顿丘,定室家之谋,且为会期。”

到孔颖达就更进一步:

“毛以为,此妇人言己本见诱之时,有一民之善蚩蚩然颜色敦厚,抱布而来,云当买丝。此民於时本心非为来买丝,但来就我,欲谋为室家之道,以买丝为辞,以来诱己。我时为男子所诱,即送此子涉淇水至於顿丘之地,与之定谋,且为会期。男子欲即於夏中以为期,己即谓之:非我欲得过子之期,但子无善媒来告其期时,近恐难可会,故原子无怒於我,与子秋以为期。”

照郑玄的意思,就是女主人公送氓到顿丘这个地方,并且定好了成家的日期,这就是奔;

到了孔颖达近于改编成小说了,不仅仅是谋,连谋的内容都一清二楚,氓是想以夏中为期,“我”(女主人公)就说了,不行,日子太近了,不利于“奔”,所以我们以秋天为期,你不能怪我,都是你不托媒人告诉我个准日子!

现在我们按照先贤的意思来理解一下,那就是既然是奔不应该只是你知我知,媒人也应该知道,这事儿越多人知道越好,第

二点就是既然奔我们就得准备充分,不能着急,越慢就越稳,慢到连父母国人都知道我们要奔了再奔也无所谓!

由此可知先贤的智慧绝对是常人望尘莫及无法理解的。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对“奔”的解释:

“走也,与走同义”

上像人挥动双臂跑起来的样子,下面是三只脚。众人一起走,意为行军,故为快跑。字之本义为快跑。

就算我们抛开字面意思,按照常规的理解,既然是奔就是不合礼教的,既然不合礼教又为什么想通过媒人传话呢?

特别看到后边的孔疏简直赶超后世小说,很有点儿三人成虎的意味了。

下面来看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首先对第一句的解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郑笺“前既与民以秋为期,期至,故登毁垣,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毛传“言其有一心乎君子,故能自悔” 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郑笺“则笑则言,喜之甚” “爾卜bǔ爾筮,体无咎言。”

笺云:尔,女也。复关既见此妇人,告之曰:我卜女筮,女宜为室家矣。

我们先来看郑玄如何自圆其说,按照郑玄的意思,氓隔水呼号“女宜为室家矣。”“女宜为室家矣。”丝毫不惧是不是有人知道他诱奔的阴谋,可以说是十分嚣张。

孔疏“此男子实不卜筮,而言皆吉无凶咎者,又诱以定之,前因贸丝以诱之,今复言卜筮以诱之,故言又也。”

到了孔颖达这里简直成了穿越版诗经,他不仅知道男子没有卜筮,而且对该男的心理活动都了如指掌,在文本内容完全没有表达这方面意思的情况下全面而具体的填补了关于氓心理活动这方面的空白。在此一定要表达下对他的敬仰,毕竟在自圆其说这方面他做的要比郑玄高明的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毛传“贿,财;迁,徙也。”

笺云:女,女复关也。信其卜筮皆吉,故答之曰:径以女车来迎我,我以所有财迁徙就女也。

在此女主人公也不顾“羞耻”的隔水呼号了:直接用你的车来接我,我带着财物到你那儿去。

到此为止,只能说一句见过私奔的,没见过这么嚣张的、赤

裸裸的、可以通过媒人传话的、谋划周全的、尽量慢慢的、不怕父母国人知道的,诱奔!

《周礼·地官·媒氏》称: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

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

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根据当时的风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两人可能就是仲春之时相识的,按照《周礼》这也并没有不合于礼教。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知当时婚配,媒妁之言已经起到重要作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合礼教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行为是否不合礼教呢?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恐怕已经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态度,就是如果你仅仅是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我商议婚事,那是不妥的,要有良媒才能成佳事。而后一句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大有《将仲子》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

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既要坚持自己的爱情理想,又畏人言礼教的矛盾心理。只不过我们能肯定的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遇人不淑,而《将仲子》中并没有对男主人公的品行着墨。

所以从第一章来看这个被蔑称为氓的男人的确诱惑女主人公,“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却完全看不到女主人公逾矩这点,一句“子无良媒”足以说明妇人并未因此而奔之,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氓勾引未遂,恼羞成怒!

孔《疏》“言‘男女无别’者,若外言不入于阃kǔn,内言不出于阃,是有别也。今交见往来,是无别也。‘奔诱’者,谓男子诱之,妇人奔之也。”(阃kǔn,女子内室。)上文已经提出,周代男女交往有时令限制,仲春之月,奔者不禁。那么是否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之大防就严格到见面说说话就被视为淫奔的地步呢?女子只能在内室转悠不能迈出家门一步呢?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有莫大的关系,那么在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或还萌芽的时候礼教就严格到像程朱理学强调的见面说说话就淫奔无耻的地步,是不是很令人怀疑呢?

至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朱氏《诗故》: “乘垝垣而以贿迁,知窃藏逾墙以相从也。”

到了这里就更穿越了,朱氏完全抛弃了郑玄的“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此小说进一步发展到了“窃藏逾墙以相从”的地步。可是既然生米熟饭,奔心似铁了,再占卜

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合理的解释应是是女主人公在淇水边上站在垝垣上向着住在对面“复关”的氓家张望,“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两句确实引人联想,“复关”应代指氓,可是二人如果只是隔水相望,也可以说是“既见复关”《诗故》中得出“知窃藏逾墙以相从也。”的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至少在诗中不能明确看到女主人公德行有失。

朱氏《略记》:

“蚩蚩抱布喻在上者无知人之明,徒挟微禄以招摇也。无媒愆期喻在下者既慕荣宠又畏名义,逡巡瞻顾且前且却之状也。”

本人没有先贤的大智慧,实在上升不到先贤这样的理论高度,从诗中仅仅看到弃妇的自嗟自怨。

今人蒋立甫《选注》:

“女子受夫权压迫,任意被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把女主人公命运悲惨的原因只归结到社会制度简直可笑,难道当今社会就不存在和女主人公命运一样的哀怨女子吗?只要打开网络充斥的都是什么二奶小三,而所谓的原配夫人又有多少苦水和泪吞只像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呢?恐怕不在少数。难道我们也可以说这千千

万万的悲惨都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吗?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诗中已明,就是简单而现实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是年老色衰,二是氓“言既遂矣”,现代女子被弃也不外乎这两个原因。

最后一句话,如果女人没有达到真正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这样的悲剧恐怕还会持续不断的发生。

第二篇:诗经

《诗经》二首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②感情真挚热烈。③风格朴实、清新。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永远的蝴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了解小小说的特点,通过赏析来感悟文章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美。

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探究,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分钟)

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感受这不能在一起的苦楚之情。

二、范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8分钟)

[要求]:

1、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

2、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提示]:

1、环境:春日、雨夜

人物:“我”和樱子

故事内容: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车祸

2、文章只截取了樱子在雨中帮“我”寄信这一小小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失去恋人的极度悲伤、痛悔和对恋人的无限眷恋。我们为这一幕痛彻心肺的爱情悲剧而动容。

三、诵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15分钟)

讨论1: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

-------语言描写——“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提示]:樱子说她可以帮“我”寄信,她关心、体贴“我”却不直白表露,反而故作嗔怪。表明樱子热情、体贴,冰雪聪明。

------神态和行动描写——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提示]:樱子温柔、善良。

------外貌描写——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提示]:樱子纯洁、恬静、年轻。

[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正是一出这样的悲剧。

讨论2: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永远的蝴蝶》?

-------文中有两个句子提到了“蝴蝶”—— “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提示]:在大自然里,蝴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给人们的印象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轻盈可爱。所以,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蝴蝶在我们民族文化中除了象征着美好以外还象征着爱情。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化作一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梁祝二人的爱情在蝴蝶身上得以延续。在庄周梦蝶中,蝴蝶又象征着虚幻和梦想,象征着一种魂魄精神,以及进化升华的心理,又表示再生和复活。蝴蝶也象征了深深的眷恋,流行歌曲《思念》中唱道:“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者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

[小结]:“蝴蝶”其实就象征着樱子。“永远的蝴蝶”这个标题蕴涵着永远的爱恋与无尽的思念。

讨论3:作者如何设置环境,描摹景物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提示]: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犹如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

[小结]:文章一开始的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凄清、阴冷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

讨论4:“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

-------小说的结尾——“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提示]: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点明了两人的恋人关系,一下子将痛、悔、恋的情感波澜推向了高潮,大大加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死了,在新婚前夕如蝴蝶般飘落了,使作者痛悔不已,令读者唏嘘不绝。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小结]:小说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篇末的这句补叙可称全文的点睛之笔,独具艺术匠心,这就是小小说构思精巧的魅力!

五、精读,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15分钟)

提问1:在作者的笔下,“雨”有什么变化?它的变化与作者情感有什么关系?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是自然的春雨。

-------“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雨还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

11电工班班干名单

班长:陈子杰 副班长:叶帝锋

团支书:杨崇高(团员)宣传委员:尹红生(团员)组织委员:甘健明(团员)学习委员:吴文杰 劳动委员:林泽城 纪律委员:陈晓宁 生活委员:陈立志 文娱委员:廖嘉南 体育委员:骆耀文

舍长

301舍长:骆耀文 302舍长:梁灿键

组长

第1组组长:刘志焰 第2组组长:刘青霖 第3组组长:陈伟林 第4组组长:陈元盛

课代表

电工技能:陈伟林 电工基础:黄成龙 语文:庞泽森 数学:胡德谦 英语:黄杰华 政治:刘俊峰 音乐:彭健辉 心理:陈维鹏

第三篇:《诗经》读后感(通用)

《诗经》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读后感1

我拿起一本《诗经》,翻开那微微泛黄的书页,耳畔边仿佛听见了一阵幽幽的叹息,让人的心底也微微发颤。

我听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叹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旅人对家乡的思念。时间就如白驹过隙,他回忆起离家远游时,河边的嫩柳才刚刚抽出嫩绿的枝条,犹如少女纤细柔软的秀发,让人让人的心中情不自禁的生出一股怜惜。光阴似箭,转眼已是寒冬。他艰难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肆虐的风雪不断的敲打着他急切的心情。举目远眺,家乡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不禁朝着家乡的方向叹息着。在风雪中,唯一让他依恋的,便是家的温暖。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我听到了即将离开家乡的旅人的叹息。离开家乡时,呼啸的冷风仿佛要将人间的温暖吹散。马车飞一般的疾驰着,不一会儿,就已经看不到家的影子了。他不禁想起了他的母亲那沧桑的脸与满头的银丝。母亲此刻一定还站在屋前目送着他的离开吧,想到这儿,泪水已夺眶而出。他将头从车窗里伸出,想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家乡,可飞快的马车早已载着他驶出了很远。他只能看着离开时的道路,悲伤地叹息着,从此,望故乡,已是路远山高。

读“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听到了妻子在担心在外服役的丈夫时发出的叹息。在黄昏时,牛羊和鸡都回到了自己的窝里。妻子忙碌了一天,知道现在才休息了一会。她看着牛羊都回到了棚子里,不禁想到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她朝着丈夫离去的方向眺望着,仿佛这样就能见到自己的丈夫一样。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妻子不禁幽幽地叹息着问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可回答她的却只有阵阵风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对佳人求之不得的幽幽叹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那是感慨苍天,对世事盛衰兴废的叹息;“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那是对随时将暮的叹息;“之子于征,劬劳于野”,那是服役人悲叹自己的辛劳时发出的叹息……

那悠悠的愁呀,才下心头,却上眉头。

那凄婉哀怨的叹息,蕴含着妻子对亲人的思念,饱含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承载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那凄婉哀怨的叹息,一如慈母绵长的絮语,一如娇妻幽咽的抽泣,又如拨动心弦的手。忘不了的愁,展不开的眉头,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放下《诗经》,斜倚着栏杆,我的心中一片怅然。《诗经》中那幽幽的叹息,恰如一杯咖啡,虽然带着苦涩,却令人回味无穷。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切已成为过去。在历史的洪流中,《诗经》就如一架通往过去的桥梁。阅读《诗经》,我们就如透过车轮碾过时扬起的尘埃,窥探着过去的繁华,倾听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那声幽幽的叹息。

在《诗经》中,那些夕阳飞燕,香花美草,流水楼阁,红颜倩影,细雨梧桐,皓月红梅,都化作一声幽幽的叹息,如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拨动着我的心弦,让心中泛起微微的涟漪…

《诗经》读后感2

晨时的阳光甚是熹微,穿过轻轻摇摆着的枝叶,映在桌上的大小光斑,倒也织成了别具一般的锦衣。我便在这小花园里,拜读了《诗经》——竟像是梦回千年,我也随着《诗经》悟了回生死离别,震了番气势汹涌,奏了曲怦然心动,叹了首国破家亡。

若我提起诗,人人心中必定叨念着冰心的《繁星春水》呀,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啊诸如此类的。但孰能想到《诗经》呢——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古代诗歌的开端呀,还是一部儒家经典。《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所谓“风”,则为各地的民歌,“雅”为宫廷正乐,“颂”为宗庙祭祀的诗歌。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风有两首——《子衿》和《无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女子用恋人的衣饰子衿子佩,来借代自己的恋人。而“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描绘的则是女子在城墙上等候恋人归来的焦灼与思念。“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量的心理描写,恍惚间仿佛使我踏续回到千年前,目睹了女子在城墙上的张望与守候,爱恋与埋怨。我亦听着那想念倒也传了千里,叫她夫君听见。

不同于《子衿》绵延叙述思念,《无衣》则为一首先秦时代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首多么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啊!士兵团结互助,共同抵抗外来的入侵。难道说没有长袍?没有内衣?没有下裳?我与你同穿长袍,同穿内衣,同穿下裳!周王发动xx,修理我的戈矛、矛戟、甲兵,与你同对一个仇、与你一起有所作、与你一起前往沙场!这般的高昂士气,爱国主义精神跃然纸上!说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也引起了我的共鸣。“8.12”天津重大火灾爆炸事件,群众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献血的预约竟早已排满,各地人民也纷纷捐赠祈福。这就是与子同袍啊!

在《诗经》的雅中,我最爱的则是《白驹》了。这是首别友思紧的曲——“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洁白有光的白马呀,正在吃我农场里的豆苗。全诗由描写友人的白驹开始引出下文。“絷之维之,以咏今朝”。主人热情好客,对着这位过路的友客很是相见恨晚,渴望挽留他。若在现世,也许会留下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手机号、微信诸如此类。可在古时,友客则为隐世之人,不可写信与他。殷勤好客的主人则想拴住他的白驹,留马为留人。“所谓伊人,于焉逍遥。”“所谓伊人,于焉嘉客。”所说的那个人呀,在这儿可以逍遥。所说的那个人呀,在这儿可是好客人呢。这两句,倒也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对友客细心的照顾;以及客人与主人的相见甚欢。可是友客终究是婉拒了主人的挽留,骑着白驹而去。已去成相忆,主人唯有依依不舍的遗憾。“慎尔优游,勉尔遁思”“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谨慎您的游乐,可别隐遁不来啊!别爱心你像金玉似的声音,而对我有疏远的心啊!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飘绪至明年毕业之际,我们同学间也会不会像系住白驹般不舍对方离去呵。

读了《诗经》,倒也有了些小感悟,当了回千年前的古人,听了回青青子衿的焦灼思念,感了回沙场上的情同兄弟高昂士气,看了回望留马为留人的不舍之情,可谓幸哉!

《诗经》读后感3

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

《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

《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诗经》读后感4

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时小院中惬意的品茶,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中静静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我而言,最美好的莫过于在一个暖意、花香交织的清风中读一个无伤人事、只关风月的老故事,就这么犹报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来,悠悠地走进你的梦,缓缓地打动你的心,直叫人忆起那些缱绻千年,氤氲万世的旧时光。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若有若无的蛙声,伴着沙沙的翻页声,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扰这样美好的时光,所以故意轻着脚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词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却发现从不碍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低语的话下来。时间一次次精简又精简它们,岁月一回回流传着又流传着它们,它们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丢失着,散着,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热烈、共同的躁动、共同的思想。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打磨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兜兜转转的岁月和细细密密的时光的推敲,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这些诗歌从来没有唐诗的慷慨激扬,没有宋词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元曲的清新动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感情罢了。它从来没有华丽迟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可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尝只是三言两语讲得请的?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阑珊,明月当窗,月光如水般悠悠洒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洒在女子美丽而忧伤的脸上。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刚抚完琴却无知音欣赏的遗憾,还有着深深刻进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真挚的感情,是纯粹而动人的,或许我想这就是诗经的迷人之处吧。

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精神啊!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心念念到极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时此刻,他一定正在骑着战马,驰骋在沙场上,那种气势令人震撼,那种精神令人感动!读久了,会让它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从容的面对世界,因为它,我变得更加优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诗经,就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条微博,曾经有一句这么形容它—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丽,悠雅清扬,经卷翻覆之际如见清露被初阳照耀,邂逅这一抹盈盈闪映着的翠色鲜亮。仔细回想起为什么独爱诗经?因为它有经历时光风霜后的厚重,有经历岁月涤荡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长,内心澄静,通情达理 它会细腻到让你感动到直掉眼泪。

这就是诗经,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想紧紧的抱紧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粮,我最真挚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转寻之,只为以筑固旧梦。

《诗经》读后感5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中国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真善美,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平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经》读后感6

五百年诗词之沉淀,三千年历史之光阴,传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嚣世间,如一弯清泉,净姝心之空灵。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夏天,梧桐这种《诗经》中就有的远古植物,在和风中落下清凉的树荫。

年少时候,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中那么多的爱情真挚而生活化,没有呼喊着伟大与高远,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关雎》中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切追求;《汉广》中男子对游女的盼望与留恋;《击鼓》里流传千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有《木瓜》里不分贵贱的真爱馈赠,都是凡人真实的恋情,字里行间,朴素之美尽现。

爱情之外,还有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的田园,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诗经》的艺术形象,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应该感谢《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在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开卷深读《诗经》,一下子就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过三千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先秦诸民的生活。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有鸡鸣狗吠,也有男女谈情说爱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墙的“仲子”,贻我彤管的“静女”。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妇留下望穿秋水的悲凉,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诗经》中的男女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这片广阔的精神天地弥漫着清香,和风习习,人们采摘着植物,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与希望。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够唱出歌来,成为歌谣,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总是以其独特的力量打动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感人的琴弦。而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如果时间的跨度也要征税,那么诗经乐府中“清养的纯爱”,唐诗宋词里“公然走私的感情”,魏晋骈文中的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时,我们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税”,才能换回诗词中最真挚的生命感悟。“阅读大中国”系列从内到外,莫不“蓄意征服”当下小资和都市白领的心思。

柔美的文风,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清新优雅的封面,时尚的版式,精致的彩插无不俘获着读者们亢奋的阅读欲望。笔锋所及,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

这里,关乎他年风月、关乎人生风流,关乎幸福的过去式。悠游于最美的诗词,在诗词中开释心灵,静享当下的愉悦。

《诗经》读后感7

春秋时候的卫国似乎盛产诗人,“诗三百”里面,光是卫国的诗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风》、《鄘风》、《卫风》,而这些诗里面,有爱情的、有军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种种不一,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可以说,卫地的诗歌,在整个《国风》里面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这一首诗,虽然每句并不出名,在网上却真正是一首被用滥了的诗。卫诗中长诗很多,但这首《式微》,从形式上面来看,却像一首小令。一节短短的十六个字,分了五句,却非常精妙的刻画了一个场景,两个形象,一份丰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是指减弱,也就是天色将要黑,却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渐渐的减弱下来,可是被等待的那个人,却还没有回来。用“微”字,来写这种天色的变化,而不是用“暗”、“黑”这种表示状态的词,其实是描写了一种等待的过程。因为等待而关注了天色的变化,又因为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发问“胡不归?”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这句话的重点,在“胡”上面,因为天晚,所以按照常理,应该是归去的,可是却没有,那么自然是发生了一些什么。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若作这种解释,那么后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归的原因是黎侯,不归的结果是“中露”,“泥中”。

其实我倒更加愿意把这首诗看作一首情诗,这种看法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春秋时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间的交流,都会引用民间的小调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前面的很多诗里面我已经提到了。事实上这里的诗,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为一个妇女,在等待她晚归的丈夫。“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风饮露的等你回来了。这种等待有的时候只需要很短暂,就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时候却很漫长,漫长到传说中女子变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边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露中呢?这种倾诉看似埋怨,其实并不是埋怨,而是一种非常真挚专一的情感的表达。那种为了对方甘愿付出艰辛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虑,在短短的十六个字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自己未归是因为对方,而对方未归却并不知道原因,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没有答案的结局,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又把这种不安和真情传达的非常准确。诗未尽而意已足。

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有几年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加班晚归。每次晚归,父亲在饭后都会走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面等待母亲一同归来。有的时候是下雨,有的时候是寒风瑟瑟,有的时候甚至大雪纷飞,父亲从没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安坐。我问父亲,母亲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亲总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为是所爱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个人归来,看着天色渐渐沉下,心里自然就会被“胡不归”的问题萦绕。

“式微,式微,胡不归?”总是在讨论什么是爱情,其实这就是爱情啊。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第四篇:《诗经》读后感(通用)

《诗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读后感1

寒假里,妈妈说,推荐我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感受古代的真实生活,身临其境。我兴致勃勃地接过来,带着疑问,我踏着春秋之风,走进《诗经》的田野,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诗经》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诞生于先秦时期,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计有305篇之多,以抒情为主,有《风》、《雅》、《颂》三部分。

读《诗经》,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走进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有描写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国风·唐风》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有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深深思念,如《国风·魏风》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讽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如《国风·邶风》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妈妈告诉我,她曾听人说,阅读《诗经》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种朴实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飞,夏日之习习谷风,秋日之蒹葭(坚加)苍苍,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国风轻漫过身边,可以倾听到先秦诗人的感叹之声拂过耳边。

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为中华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诗经》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我还没有那样高的意境,可是,我对《诗经》却真的迷上了。每当翻开它的时候,总会被它古朴的辞章、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当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也可以回过头去,穿越历史长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岁月往事,一起去领略圣贤的千年智慧——《诗经》的无穷魅力。

《诗经》读后感2

最早接触《诗经》,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的,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诗词就连几岁的孩童也能吟诵,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内涵的人却是比较少的。其实,除了专家学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样,从书架上随意取下《诗经》,坦然自若地阅读,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这也是我欣赏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说:懂得才能够亲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还有一种仿佛鼻尖轻碰的真实触感。如此灵动的话语,非亲身体会无以表达。

《诗经》的每一篇本质上都是洁净的,没有繁复的章法结构,没有过度的语法修饰,没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隐语。文字如一个独立的天地,你立于门前,可看见喜怒爱恨如季节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间如花海蔓延的情与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现在天地之间,无拘无畏。

我真正注意到诗经,并且欣赏她是从《蒹葭》开始的。那是一种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句写爱情,达到了某种极致,如看着开在彼岸的莲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绝望。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无论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洁,都为世所稀。

书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安的独特见解,那精辟的看法评论,精彩华丽的文字,语句,无一不将我们带到她的世界里,跟她一起徜徉在诗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领略诗中主人公的羞怯、伤心、痛苦与快乐。毫无疑问,《思无邪》超越了一般读诗之人的寻常范畴,带给了我们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逐渐享受起诗三百带来的美好。细细品味,安所写所品的精彩之处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来的一段也是经典。再难的诗句,在她的笔下就仿佛鲜活了起来,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准,如此让人赞不绝口。个中的妙处,只有真正读后才会有所体会。

《诗经》读后感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读后感4

《诗经》我每一次品味,读过之后,颂过之后,咀嚼过之后,一次次发现它的美好永远是那样甘甜爽口仿佛是巍峨山泉圣水,《诗经》她恰如万年的酝酿,仍然有一种清澈凛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诗经》表达的那种和谐,那种执著,那种崇高,那种圣洁诗歌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吸引!如是带着新鲜、好奇的心情,我都会为书中氤氲着的灵秀之气所倾倒,漫步于《诗经》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飘逸之美;轻颂《诗经》,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赏的曲调,远离尘世喧嚣之后洗净铅华,如此的无与伦比、令人心醉。

《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背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叩问自己的“心”,人来世间为了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诗经她能让人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她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希望,我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纯真干净的《诗经》怎叫人不爱,她宛如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生长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长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

《诗经》读后感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读诗和写诗是历代许多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中国的诗歌创作一直没有间断,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的作家和光辉灿烂的优秀作品,不少诗人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传统诗歌,博大精深,雄健典丽,宛如一部色彩斑斓的画卷,以不惊风雨泣鬼神的宏伟乐章。在漫长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大诗人,他是耸立于东方的一个又一个诗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坛,中国的传统诗歌是独特的,是无与伦比的。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诗经》读后感6

我阅读过许多经典文学,但我阅读之前,阅读之时以及阅读之后,仍深深打动我的,还是《诗经》这本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阅读之前,我便早已被这些诗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学气氛,也开始在我心中弥漫开来。那优美的四字短语拼凑成的奇迹,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园画面,魅力无穷。在初中时,学了几首《诗经》的诗,再也忍不住,自己购置了一本。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带着吉他和这本《诗经》,在公园的一处坐定,翻开了《诗经》的第一页。

第一首看到的诗是《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怀念读到这句话的感动,因当时也在深深思念一位远方的朋友。“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也从中第一次认识到《诗经》不止是美好的欢乐与爱情,也有古人无可奈何的忧伤与思念。而这灵动的节奏,也让这悲伤添一股诗意,余音袅袅,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七月》也还有巨大的兴趣。这首诗,也彻底坚定了《诗经》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让我对美有一种直观的体验。我爱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然趣味。还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何等美好的春日图画!更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豪迈与壮阔等等。这首诗既满足了我的审美要求,也有壮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阅《诗经》,翻到《桑中》这首诗。“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断重复的一句,显现着浪漫主义的无穷妙处。尤其是注释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与之类似,更觉醍醐灌顶,心情极为畅快感动。甚至将此句写在课桌上,烦躁时一读,便觉身心轻盈,烦恼尽散。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诗篇。我曾为之陶醉,深夜尝试软笔摘录;也因此深觉文字之美,翻看新华字典来学习繁体字。即便可能忘记如何背诵,但细细品读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动,震撼,享受,都将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未来漫长人生中,不断滋润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诗经》读后感7

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诗经》的第一句句子。那时候的我学习《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而如今,老师讲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经·桃夭》是我在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虽无直接表达对女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福。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战事不断,戍地不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我们走的道路虽各不相同,但最终我们必将去往同一个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动,《诗经》可以给你清风般的抚慰;若你感到孤独无助,《诗经》可以给你阳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诗经》则可以像灯塔,为你在重重迷雾中指引方向。读《诗经》,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

《诗经》读后感8

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最本质的自我。

一行诗句,无限思量。

第五篇:论文——诗经

论《诗经》中对婚姻爱情的描写

——

一幅关于远古中国人婚恋的风情画卷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部份为周王朝京都地区的民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总观《诗经》,其中反映男女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诗篇,主要存于颇多“男女相悦”之词的十五国风中。此外,《小雅》中亦有少量诗歌是描写婚姻爱情的,其中还有个别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生育、男女尊卑所抱的态度。笔者粗略统计该类题材在《国风》中约七十首左右,《小雅》中约十首左右,在《诗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这些情诗大多数是民歌,语言清新质朴,多是直抒胸臆;感情诚挚、热烈、自由、大胆,但也有个别含蓄温婉之作;内容上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婚姻恋爱的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及修辞方式当然首推“赋、比、兴”这三种修辞方式,尤其是兴和比,另外叠章重句、双声叠韵和对比手法也在大量运用。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关于《诗经》中对婚姻爱情的描写,笔者试从所涉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两大方面作一粗浅的论述。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由于《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是普通 1 百姓所作,它不是用来看或诵的,而是用来唱的,而且是随时随地唱的。歌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反映的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尤其是在婚姻爱情方面。因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非常广泛,从不同角度,表现恋爱生活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有述相思之苦的,有表白爱慕之心的,有抒发坚贞之志的,有表达恋爱中的情趣的,还有描绘嫁娶排场、婚后的幸福生活的,也有描写弃妇的痛苦,离别的无奈及战争中的爱情等等。如有写幽会情趣的《邶风·静女》,有写两情野遇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女子焦急等待情人的《郑风·子衿》,有写女子急切地希望男子来求婚的《召南·摽有梅》,有写在恋爱中被各种顾忌所束缚,既爱又怕,内心苦恼的《郑风·将仲子》,有写战争中夫妻生离死别的《邶风·击鼓》,还有女子表达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的《王风·大车》等等。

当然,由于世上的婚姻与爱情总有很多相通之外,也就存在不少类似题材和内容的诗篇。如《周南·汉广》和《秦风·蒹葭》都是倾诉了诗人苦苦追求一位可望不可即的佳人,而内心惆怅;《鄘风•桑中》和《王风•丘中有麻》都坦率地道出情人间盼望对方来幽会;《郑风•女曰鸡鸣》和《齐风·鸡鸣》,都生动活泼地刻画了一对普通夫妇的日常对话,富有生活情趣;《王风·君子于役》和《邶风·雄雉》,都是表达妇人怀念远行从役的丈夫;《陈风·东门之枌》和《陈风·东门之池》都是描绘男女青年相约在河边、树林唱歌跳舞;《卫风·氓》和《邶风•柏舟》都是妇人遭遗弃的抒愤诗。

而《小雅》中反映婚姻爱情的篇章,即使是文人所作,也完全是 民歌风格。如《周南• 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和《小雅 •采绿》的开头“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用语极其相似,均指因为思念远方亲人,无心于手中的劳作。《小雅 •谷风》与《邶风 •谷风》均咏一事,即弃妇的哀怨,两诗不仅内容几乎一致,连所用文词也大致相同。如《邶风• 谷风》的开篇“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小雅 •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都是以吹风下雨开头,然后引出下面的哀叹;《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与《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所反映的都是一个女子正想念爱人而爱人就来了的喜悦心情。由此可见,小雅中有关婚恋的诗篇不过十篇左右,但几乎都能在《国风》中找到范本。只不过所选取的内容相对较“雅”,一般局限于怨妇、思念,还有就是亲迎嫁娶(如《车舝》《鸳鸯》)这几个有限的题材,并没有国风中那些女子要求男子迎娶自已,及赤裸地表现男女欢娱的篇章。

以上提到那么多《诗经》中的爱情诗,最广为流传的当首推《周南·关睢》和《秦风·蒹葭》,这两首爱情诗堪称千古绝唱。

《周南·关雎》是一首炽热的情歌,讲的是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便使他仿佛看见自己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该诗首句便开门见山地道出作者心中的愿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这便定下了淑女配君子这一从古至今的婚姻典范。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 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从诗中还能看出诗人是一位善于憧憬美好未来的乐观者,在他为这位姑娘寝食不安时,便又来到长有荇菜的河边,思绪立即就转到自己和姑娘的美好未来中:“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和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也是《诗经》中同类题材的诗歌中共有的特性。

再来看《秦风·蒹葭》,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篇,抒写了诗人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怅惘,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这首诗被称为朦胧诗的鼻祖。在诗中,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诗人与“伊人”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叙事抒情。头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短短三十三个字,便以独具特色之笔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境界之中:一个深秋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寻找苦苦追求着的“伊人”。伊人独在河的另一方,那里被芦苇、流水所环绕,充满了诗意。可是道路艰难,诗人无法逾越滔滔河水,一河之隔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只能隔着苍苍芦苇,徘徊往复,神魂颠倒。他想顺流而下,又想逆流而上,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全诗未出现一个情字,仅借助秋水、蒹葭、霜露和诗人的伫立凝望,营造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不但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朦胧、缥缈的色彩,而且将诗人 无限惆怅又坚贞执著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该诗之所以从《诗经》中的大量爱情诗中脱颖而出,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还应该归功于它的含蓄、深沉,这在《诗经》应是另类了。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这一风俗是根据《韩诗内传》中的记载而知的。“溱与洧,说(悦)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太平御览》八八六)

该诗一开头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描绘了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他们手持兰花,以拂除不洁。接着,作者又以欢快明丽的笔触从“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写到“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于是,一对情侣在一起春游的甜蜜情景跃然纸上。我们便从岁月长廊之尽头,看见这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向我们款款走来。他们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除了大量反映爱情中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及相思之苦的题材,有关怨妇的诗也是《诗经》中婚恋诗的重要内容。而《卫风•氓》则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以哀怨和悲愤的笔调向我们自叙了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当时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恶劣的生存环境,具有很高的思想和史料价值。

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恋爱,第二章写待嫁,第三、四章中断叙述,插入怨愤之词,第五章写受虐,第六章写决绝之情。全诗叙事与情感交相发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第一章中“氓”出场的形象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无疑是个情意绵绵的好恋人形象。接着,女主人公在“氓”的信誓旦旦下,被明媒正娶到了夫家。而那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既暗示女主人公年轻貌美,又喻二人情深意厚。而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女主人公已为夫家辛勤操持了三年家务,对丈夫百依百顺,家业也因此兴旺,丈夫“氓”却变了心,对结发妻子日渐粗暴,最后另寻新欢,无情地将两小无猜,“总角之宴”的妻子逐出家门。女主人公的情绪也由哀到怨再到愤,最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一决定既显示出女主人公柔中带刚的一面,又反映了那个时代弃妇的无奈。

从这首和其他类似的怨妇诗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朝时期,女性就开始受制于男性,男子喜新厌旧,女子終而见弃,是常演的悲剧。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氓》中言:“女殆痴情者,未免一误再误,至于不可说,转欲援情自戒,则其情愈可知矣。”裴普贤更明言:“这已显露 男方的刻,女方的温順。”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即她们的命运。那时的女人一旦嫁为人妇,一生就只以家庭为其全部活动范围。即使在婚姻家庭这一狭窄的围城里也沒有自主权。女性与生俱来只能任劳任怨,吃苦受罪,若无端见弃,也只能乖乖地回娘家,几乎沒有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力。

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只要读完《诗经》中的爱情诗,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描述婚姻爱情的哪一方面,无论酸甜苦辣,这些诗歌都无一例外地具备现实性,都是婚姻爱情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不存在任何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世间情感的神话世界,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男女,它们合在一起就真实地反映了那时婚姻爱情的风俗风貌,揭示了当时的人们对婚姻爱情的观念、看法,为我们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婚恋状况、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上是对《诗经》中描绘婚姻爱情的内容与由此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大体论述,接着就是对该类题材在艺术上的六大特点作一分析:

第一,《诗经》中爱情诗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它质朴、直白、清新、活泼,尤其对于女性的描写真实自然,绝少隐晦曲折。如《 郑风·风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女主人在公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凄凉时刻,终于等得意中人的到来,不由得欣喜若狂。诗 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又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首诗的语言之大胆泼辣,快人快语,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正是《诗经》里爱情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再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首诗的语言同样质朴无华,但句句都是心声,将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诗让人读后有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而《诗经》正是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爱情生活的醇浆美酒。

第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而在爱情诗中,“赋”的运用是较少的,大量运用的是“比”和“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爱情诗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如常用“风”来比喻狂暴的丈夫。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和“兴”的使用并不是分得很清楚的,常常是连在一起用,称为“比兴”,也就是说“比”中有“兴”,“兴”中有“比”,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比拟、借喻、明喻、隐喻、象征、烘托等等修辞手法。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女主人的容颜变化和爱情的盛衰,同时又引起下文“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感慨;又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 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又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而《邶风• 谷风》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则暗示了下面的内容将是阴郁悲哀的,既是铺垫,同时也起到烘托的作用;再如《周南 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同时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等等。这些都是《诗经》中用“比兴”的佳例。

当然“兴”有时也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但能表现思绪的飘移联想。就像《秦风 晨风》的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彼此间并无实际意义的联系,但这在林间穿行的晨风却能渲染出悠远的,缥渺的,让人思绪万千的氛围,能顺理成章地引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而这思念就如这林间的风带着女主人公的心飞向她的恋人。在这里,“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等用法。而现代的歌谣中,仍在经常地运用这种“兴”。正因为“兴”是思绪的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常常只是营造一种气氛。总而言之,“比兴”的大量使用是诗经中爱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为这些诗歌增加了意境深远的韵味。

第三,《诗经》中对比手法主要运用在怨妇诗中。如前面已分析过的《卫风•氓》,此诗塑造了女主人公与他的丈夫“氓”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的不 同态度,二是两人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由此更好地揭示了主题,加强了该诗的艺术感染力。在同样题材的《邶风·终风·谷风》、《小雅 •谷风》中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因而更好地表现出了弃妇的不幸。

第四,《诗经》中爱情诗常常采用叠章重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如《秦风·蒹葭》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这种例子在爱情诗中太多了,不胜枚举,几乎占了爱情诗的90%。这是民歌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章重句的美感,确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之理。

第五,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有助于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并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如 《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桃夭》中“夭夭”(叠字)形容桃含苞貌,“灼灼”喻桃花之鲜美,让人念着就觉得明快喜庆;《郑风 风雨》中的“凄凄”、“潇潇”都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双声叠韵词汇在爱情诗中的大量使用,是由于这些爱情诗绝大部份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口语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些“诗”其实就是歌曲,因而双声叠韵及叠字的大量运用也符合音乐的要求,既显得生动自然,又琅琅上口。

第六,“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诗经原始》),即常常利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出人物的心境,也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王风 君子于役》中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既真实地描画出思念者的家庭生活环境,又自然地引出了妻子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既有烘托又有比喻,既亲切自然又朴素简净。而这在《诗经》中的爱情诗中是俯首皆拾的。

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其中爱情诗的风格的确是轻松而富有人性化的,在那些爱情“风”中,充满了男女之间美丽的情感,而且那种对爱情的执著和表达爱情方式的大胆和直白,是后来的任何儒家经典里都不曾有过的。《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总而言之,《诗经》为我们展现了我们的祖先们(周初至春秋约五百多年的时间内)关于婚姻和爱情的风情万种的长轴画卷,也为后代的情诗作出了“风雅寄兴”的表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

《诗经全译》袁愈译诗,唐莫尧注释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1月第7次印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2次印刷; 《诗集传》朱熹 台湾商务印书馆版版;

《诗经》爱情诗的文化解读 胡敬君 www.xiexiebang.com; 《中国书生·金海书屋》;

《诗经与楚辞》 褚斌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9次印刷;

《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 1998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

《中国诗词》王铁麟编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次印刷;

《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诗经三百首译析》盛广智译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次印刷;

《中国古代文学卷》孙敏强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年7月1版; 《中国文学》(上编)吴汉德、罗德直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下载诗经(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2(共5篇)

    《诗经》思想内容《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

    诗经共多少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经共多少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诗经共多少篇诗经共多少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

    诗经

    我读国学 1、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

    诗经

    《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生活的诗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

    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篇》或《诗三 百》,到西汉被称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齐鲁毛韩四家,现在是毛诗流传至今。 收录了......

    诗经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四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

    诗经

    中国诗歌长河的源头 ——《诗经》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他的思想成就也很显著,主要是他......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