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 朱自清散文《春》之搞笑网文素材 人教版第六册
朱自清散文《春》之搞笑网文
幽默模仿法:在曲艺节目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演员对有关人、物的幽默模仿,如许多的小品演员就曾模仿过赵本山的幽默表演。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给人一种新的乐趣,何尝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呢!同样道理,在作文时,如果我们能对那些著名的诗文进行点幽默模仿,是不是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呢?
模仿版第一篇:《网》
盼望着,盼望着,网吧到了,上网的脚步近了。
网虫都像没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眯上了眼。二郎腿翘起来了,腰弯起来了,蚊子咬的包红起来了。
网页刷刷地从显示器上钻出来,花花的、绿绿的。左右的、前后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爬着,聊两句天,发几封E-mail,下几盘棋,翻几张网页,风轻悄悄的,身软绵绵的。
GG、DD、MM,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占着位子赶趟儿。乐得像火,羞得像霞,闷得像雪。
没有位置的遍地是:杂样儿,有网名的,没网名的,散在人堆里像小贩,像小偷,眼睛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上网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狠揪着你。“疯”里带来些新买的可乐气息,混着中药味儿,还有各种化妆品的香都在微微咸湿的空气里酝酿着……耳机上劲歌的狂躁,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掉线是最寻常的,一掉就是两三次。可别烦,看,像拔毛、像打针、像穿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脸孔上也全笼着一层愁烟。
兜里的money渐渐少了,干正事儿的时间也少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顾不上舒活舒活筋骨,顾不上抖擞抖擞精神,谁都各做各的事儿去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别人为上网刚刚起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网络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网络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网络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模仿版第二篇:《M2>
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M2的脚步近了。
服务器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秀出了列表。用户建起来了,数值设置好了,角色的眉眼清晰起来了。
玩家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鲜鲜的,活活的。草丛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字,摆几个pose,砍几下怪,拣几个苹果。人乌泱泱的,怪软绵绵的。
小雪球、跳跳鼠、锤头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满地图地逃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眼里带着惊恐的意味;放眼看,手上仿佛已经满是剑儿、锤儿、弓儿。场景里成百成千的玩家嗡嗡地闹着,大小的魔法飞来飞去。道具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1 没名字,散在草丛林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最强不过神甲兵”,不错的,像武士的铠甲保护着你。风里带来昂扬的战斗的气息,混着机油味儿,还有各种位置的部件,都在火暴非凡的机甲区里酝酿。GM将红包扔在繁草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明目张胆地卖弄隐身的特技,打出亲切的文字,和GGMM应和着。服务器里活动的公告,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掉线是最寻常的,一掉就是三两分钟。可别恼。看,玩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锲而不舍地登录着,琦乐公司的楼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员工却忙得抓狂,电话也响得刺你的耳。傍晚时候,上新服了,一点点绿晕的光,预示着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夜。在街上,网吧里,电脑边,有捏着鼠标呵呵笑着的人;论坛里还有工作着的版主,打着键盘写着文字。他们的帖子,被淹得稀稀疏疏的,在坛子里沉没着。
玩家等级渐渐高了,可开拓的领域也多了。城里野外,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的怪物,也都赶趟儿似地,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M2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M2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M2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附:
《春》——朱自清散文《春》原版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二篇:名家写人散文精选之散步朱自清
名家写人散文精选之散步朱自清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和儿。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曲儿子了,因为我同着他的时日还长,我同着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覃小兵
教材分析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嘹亮(liáo)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静默(mò)抖擞(sǒu)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晕(yùn)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7、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案例
兴义市捧乍中学教师:谭诗云
上课时间:2016年10月6日 上课班级:七年级(1)班
【教材分析】
《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已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眼。)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大部分学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学生四处张望寻找闭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生1: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己当时就在春天的花园里漫步。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生2:从来没有这样去听过一篇文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与温暖,久久不愿离开。要不是老师叫我,我真不愿睁开眼睛呀!(说完自己笑了一下。)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鸟也出巢了,一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农民们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轻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仿佛还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是呀,有了春的播种,就会有秋的收获。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们的感觉不同。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在这优美的朗读声中,在作者描绘的美景中,我被带到了我的童年。记起了童年在农村度过的春天,我跟伙伴们在河边放牛的情景。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我们不时在草地上打滚,不时又爬到牛背上。河里的鸭子也在悠闲地浮水,还不时地把头一咕噜扎到水中呢。
师:这个同学由作者的描绘联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错,联想力较强。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不过,大家在下课后可以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到你的日记中。(还想举手回答的学生听了后把手陆续放下来了。)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图画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编排。学生边欣赏图画边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不时在书上圈点勾画,在本子上写发现。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个“钻”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
师:说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生3:我认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壮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美。作者由盼到绘,再到赞,浑然一体。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让人有身处画中之感;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渐次排比,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呀!
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
生5:“桃树、李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写得好。他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有的学生笑了起来)
生5:不是。(显得不好意思)
师:那好在哪里?
生5:好在……好在…… 师:看来要再仔细想想。那你先坐下来。我们说它好肯定要说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让别人信服吧!有没有哪个同学跟他找的是同一句?(生6举手)好,那你来说说理由。
生6: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把花竞相开放的情态与花色艳、花色多都写了出来。
师:对。我们只有这样说才有说服力。不能只顾着讲好,一定要有理由哦。恭鹏同学(刚才没说出理由的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点头)好的,那我们再继续。
生7:我认为迎春图写得好。因为前面的四幅图画都是写景,给人的感觉总缺点什么,就像欣赏一幅没上色的山水画,很单调。而迎春图却写了人,就像给这幅画一个很好的点缀,给它涂上了色彩,把春的活力,把人对春的喜爱表现了出来。
师:嗯。见解独到。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自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大家以我们刚才的发现为基础,分组讨论归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四人为一组,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好的小组就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生1:我们这组发现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
生2:我们觉得文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我们以前学的那些文章那么难懂,特别是像“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词语,感觉就像在说话,显得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生3:我们觉得文章的结构严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讲结构美的那个学生)所讲的一样。这也该算是它的一个特点吧。
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
生4:我们觉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绘了许多春天的景物,但处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作者抒情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啊!我爱你春天!”这样,而是显得含蓄,蕴抒情于描绘之中。总之,要不是作者对春天有这么喜爱,我想是难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
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读边稍作分析。)
四、美美地写
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全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
(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开启你们的心智,用你们的眼睛去寻找美,用你们的心去感受美,用你们的手去创造美!下课!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春》是从旧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也是初中语文传统的经典篇目。这次已经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这次最成功。
前两次上课我都是这样设计──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前两次每次教完课文,对自己课堂的分析也颇感满意,从学生书本上满满的笔记也感觉学生收获挺大的。
但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习惯上,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课堂中,我让学生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
第五篇: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拼音问题之变调与轻声 人教(部编版)
拼音问题之变调与轻声
1.“一”“不”的变调
字典上未标变调。按照1996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法基本规则”,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一”和“不”的变调可参照下面的规则:
①在一声、二声、三声前“一”读四声,四声前“一”读二声。
②在一声、二声、三声前“不”读四声,四声前“不”读二声。
③“一”单用或用在一词一句的末尾时,读一声。“不”单用时,读四声。
如“第一”“十一”“一一得一”等。
④夹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的“不”读轻声。
如“对不起”“忍不住”“要不得”“差不多”“少不了”“说不定”等。
(“冷不丁”“冷不防”“了不起”“怪不得”“恨不得”中的“不”也读轻声)
注:“要不”单用时,“不”不读轻声。“要不然”“要不是”中的“不”也不读轻声(这里的“不”并不是夹在谓语和补语之间)。还有如“何不”等类似的词中的“不”也不读轻声。
⑤“好不……”表示“很……”时,“不”不读轻声。
如“好不快活”等。
⑥末尾的“不”常读轻声。
如结尾表疑问的“好不?”“行不?”还有如“这不”等。
⑦“一”“不”在重叠的动词中间时,读轻声。
如“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行不行”“好不好”“是不是”等。
注:“一闪一闪”“一眨不眨”这种类型的词不在此列,不读轻声。
[注]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一”“不”标变调,不标轻声。
2.叠词的轻声
①称呼叠词中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如“爸爸”“妈妈”“娃娃”等。(“宝宝”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②两个单音节动词叠用时,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如“说说”“看看”等。
③两个单音节形容词、副词叠用时,不读轻声。
如“弯弯”“长长”“常常”等。
④两个拟声词叠用一般不读轻声。
如“哈哈”“嘿嘿”等。
⑤诸如“唧唧喳喳”这样两个拟声叠词放在一起,第二个字一般读轻声。
⑥有些词本身读轻声,但叠用不读轻声。如“清清楚楚”“规规矩矩”“斯斯文文”“明明白白”等。(多为形容词)
3.后缀的轻声
①“子”作名词后缀或量词后缀时,读轻声。
如“孩子”“儿子”“种子”“影子”“一下子”“一伙子人”“这档子事”等。
②“头”作名词后缀或方位词后缀时,读轻声
如“石头”“枕头”“舌头”“里头”“那头”等。
③“儿”作后缀时,字典上未标轻声,儿化时只标出音节“r”。
④“子”“头”“儿”跟在名词后,但不是作为后缀时,不一定读轻声。
如“石子”“瓜子”“老头”“(水)龙头”“婴儿”“女儿”等中的“子”“头”“儿”,均不读轻声。
“拳头”“额头”“苦头(指“苦痛,磨难,不幸”时)”中的“头”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甜头”中的“头”读轻声。“苦头”指“稍苦的味道”时,“头”不读轻声。
[注]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儿”作后缀时标轻声er。
4.方位词及其他一些词的轻声
①“上”作方位词,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或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内,或表示某一方面时,读轻声。
如“脸上”“墙上”“书本上”“课堂上”“事实上”“思想上”等。
还有,“早上”“晚上”中的“上”读轻声。
“天上”作为一个词,可表示“天空”(泛指离开地面的地方,如“飞机飞到天上”中的“天上”),此时“上”不作为方位词,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类似的还有“楼上”“山上”“地上”等,“上”不一定作方位词,意思不同时,读音也可以有变化。
“上”作趋向动词,用在动作后,表示由低到高,或表示达到目标,或表示开始并继续动作时,读轻声,但动作和“上”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不读轻声。
如“爬上山顶”“考上大学”“爱上音乐”等。
②“下”作方位词时,字典上未标轻声,但“底下”中的“下”标为轻声。
“下”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到低处,或表示有空间,能容纳,或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果时,读轻声,但动作和“下”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不读轻声。
如“坐下”“躺下”“容下”“定下”等。
③“里”作方位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里面,内部,或表示地点时,读轻声。
如“车里”“手里”“话里有话”“这里”“那里”“哪里”等。
“这里”“那里”作指示代词时,指示比较近和比较远的处所,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④“边”作方位词后缀时,读轻声。
如“前边”“里边”“左边”等。
“旁边”“一边”中的“边”不读轻声。
④“面”作方位词后缀时,字典上未标轻声,但“上面”“下面”“前面”“里面”等词语中的“面”标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⑤“这个”“那个”“哪个”中的“个”,读轻声。“一个劲儿”“一个心眼”中的“个”,读轻声。
“这样”“那样”“哪样”“怎(么)样”中的“样”,不读轻声。
⑥“过”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或曾经发生,读轻声。
如:“吃过了”“说过”“到过”等。
“过”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或表示调转方向,或表示超过或胜过时,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如“走过广场”“掠过天空”“回过头”“抵得过两头牛”等。
⑦“来”“去”“起”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读轻声,但动作和这些字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不读轻声。
如“拿来”“下来”“看来”“拿去”“下去”“说起”“想起”等。
[注]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这些字均未标轻声。
5.一些读轻声的词(无特别说明指词尾的一个字)
爱人(指“配偶或恋人”时)、暗地里
巴结、巴掌、把手、包袱、报酬、本事(指“本领”时)、比方、比画、别扭、玻璃、簸箕、部分、补丁
裁缝(作名词时读轻声,作动词时不读轻声)、残疾、苍蝇、长处、称呼、抽屉、出息、窗户、伺候(“侍候”中的“候”不读轻声)、凑合耷拉、打扮、打发、打量、打听、答应、大(dài)夫(“大(dà)夫”中的“夫”不读轻声)、大(dài)王(“大(dà)王”中的“王”不读轻声)、耽搁、耽误、倒腾、道士、灯笼、底下、弟兄、点心、豆腐、懂得、动静、动弹、对付、队伍、哆嗦
耳朵、恶心
福分、福气、富余
高粱、告示、胳臂(bei)、疙瘩、个子(“个头”中的“头”不读轻声)、工夫、功夫、骨碌(但在“骨碌碌”中,两个“碌”都读一声)、寡妇、棺材、罐头、规矩、闺女、鬼子
还是(作为一个词时读轻声,如果是两个词组合,即“还”和“是”各自相对独立表义时就不读轻声,比如后面可以加上“个”时就属于这种情况)、害处、好处、含糊、核桃(蟠桃不读轻声)、和气、和尚、合同、葫芦、狐狸、糊涂、护士、胡子、花骨朵、坏处、皇历、伙计、火候
脊梁、记号、机灵、记性、家伙、见识、将就、讲究、娇嫩、叫唤、教训、结巴、街坊、结实、觉得、舅母(舅父不读轻声)
咳嗽、客气、口袋、窟窿、哭丧着脸(“丧”“着”读轻声。但在“哭丧”这个词中,“丧”读一声)、宽敞、困难、快活
喇叭、唠(láo)叨、老人家(“人”“家”都读轻声,但在“老人”里,“人”不读轻声)、老婆、老实、篱笆、厉害、力气、粮食、凉快、萝卜、骆驼
麻烦、马虎、麻利、码头、买卖、馒头、没关系(“关系”单用时不读轻声)、玫瑰、眉毛、迷糊、棉花、苗条、明白、眯缝、名字、面子、蘑菇(“蘑菇云”中的“菇”也读轻声)、模糊、牡丹
脑袋、暖和(huo)
朋友(但“小朋友”中的“友”不读轻声)、漂亮、屁股、琵琶、脾气、便宜、扑棱、扑扇
欺负、妻子、亲戚、清楚、情形
热闹、认识、任务
扫帚、烧饼、商量、牲口、时候、师傅(父)、使唤、势利、事情、收成、收拾、舒服、疏忽、书记(“书记员”中的“记”不读轻声)、爽快、岁数
踏实、态度、妥当、唾沫、抬举、铁匠(类似还有“鞋匠”“木匠”等)、头发
委屈、尾巴、稳当、窝囊
下巴、吓唬、先生、乡下、相声、笑话、喜欢、消息、消停、心思、谢谢、行李、行头、休息、学生(“学生会”“大学生”“小学生”中的“生”不读轻声)、学问
严实、养活、吆喝、钥匙、要是、眼睛、衣服、衣裳、意思、应酬、用处、冤枉、月亮、云彩
早晨、在乎、扎实、丈夫(称配偶)、招呼、照应、折腾、真是(作动词,表达不满的情绪时,“是”读轻声)、正经、芝麻、知识、指甲、指头、指望、转悠、庄稼、嘴巴、做作(造作)
6.一些可能误读轻声的词(无特别说明指词尾的一个字)
哎呀、哎哟
摆弄、宝贝、表示
处处、聪明(一般轻读,间或重读)、错误
打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胆量、敌人、动物、(小)动作
反正(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分析、父亲(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富裕
干部、个性、工钱(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工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管家(一般轻读,间或重读)、过程、过去(作时间词时,“去”不读轻声;表示离开或经过时,“去”读声,但“过”和“去”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去”不读轻声;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过去”整体读轻声,动词和“过去”之间有插入语时,“过去”都不读轻声)
喉咙(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恢复、活泼(一般轻读,间或重读)、货物
机会(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技术、价钱(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将军、叫做、教育、就是、军人
看见(“见”读轻声,但“看”和“见”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见”不读轻声)、客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会计(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快乐、款式
牢骚(一般轻读,间或重读)、老是(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礼物、力量(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猎人、邻居、啰唆(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毛病(一般轻读,间或重读)、面前、命令、模样
年纪
佩服(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喷嚏、葡萄(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热情、容易
善良、声音、事故、势力(一般轻读,间或重读)、首饰(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手艺、熟悉(一般轻读,间或重读)、顺序、速度、算盘(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太阳、体面(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痛快(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玩意儿(末尾是儿化音,但“意”不读轻声)、味道(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卫士、位置(一般轻读,间或重读)、误会
西瓜(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类似有“冬瓜”“南瓜”等)、羡慕、信任、新鲜(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兴趣、絮叨(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样式、意见(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意气、医生、意识(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意义、印象、应付(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愿望、愿意(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糟蹋(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战士、照顾(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正在、支持、知道(一般轻读,间或重读)、重要、嘱咐(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注意、作用
[注]对那些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字和读轻声,但前面有插入语时,不读轻声的字,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不标轻声。
7.多音词
别人:作人称代词,指代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有相对意义,相对自己或某人)时,“人”读轻声;作名词,指另外的人(表泛指)时不读轻声。
不是:表“过错”时,“是”读轻声;表否定时不读轻声。
多少:作疑问代词或表不确定的数量(代词)时,“少”读轻声;表程度(副词)或数量的大小(名词)时不读轻声。
大方:指“慷慨”或“不拘束”时,“方”读轻声;指“内行人”时不读轻声。
大人:表“成年人”或称呼高官时,“人”读轻声(如“巡抚大人”);作敬辞时不读
轻声(如“父亲大人”)。
大意:表“疏忽”时,“意”读轻声;指“主要意思”时不读轻声。
大爷:称伯父或尊称老年男子时,“爷”读轻声;称不好劳动、傲慢任性的男子时不读轻声。
地道:作形容词,表示“真正”“纯粹”“实在”的意思时,“道”读轻声;作名词,指地下坑道时不读轻声。
地方:批某一区域或某一部分时,“方”读轻声;指本地或表示与中央、军队相对应的意思时不读轻声。
地下:指“地面上”时,“下”读轻声;指“地表下面”或表示“不公开的”时不读轻声。
东西:作名词,表示事物、人、动物等时,“西”读轻声;作方位词时不读轻声。
对头:表“敌人”“对手”时,“头”读轻声;表“正确”“正常”时不读轻声。
告诉:表“告知”时,“诉”读轻声;表“起诉”时不读轻声。
姑娘:称未婚女子或女儿时,“娘”读轻声;称姑母或丈夫的姐妹时不读轻声。
故事:表“有情节的事情”时,“事”读轻声;表“老规矩、例行的事”时不读轻声。
精神:表“活力”“活跃”或形容人的外貌时,“神”读轻声(如“精神焕发”“显得很精神”);表“心理”“品质”或“宗旨”时不读轻声(如“精神面貌”“雷锋精神”“文件精神”)。
扑打:表示“轻轻地拍”时,“打”读轻声;表示“用扁平的东西猛然朝下打”时不读轻声。
人家:作人称代词时,“家”读轻声;作名词,表示“住户”“家庭”等时不读轻声。
生意:表“商业”时,“意”读轻声;表“生机”时不读轻声。
世故:作形容词,表“圆滑”时,“故”读轻声;作名词,指“处世经验”时不读轻声。
实在:形容工作扎实时,读轻声;表“诚实”或“的确”时不读轻声。
斯文:表“文雅”时,“文”读轻声;指文化或文人时不读轻声。
特务:指从事刺探、破坏等活动的敌方人员时,“务”不读轻声;指军队中担任特殊任务的人或部队时不读轻声。
兄弟:口语中称呼弟弟或比自己小的男子,或者谦称自己时,“弟”读轻声;泛指“哥哥和弟弟”时不读轻声。
运动:表“钻营”时,“动”读轻声;其他情况不读轻声。
运气:表“幸运”“命运”时,“气”读轻声;表示“把力气贯注到身体某一部位”时不读轻声。
自在:表“安闲舒适”时,“在”读轻声;表“自由”时不读轻声(如“自由自在”)。
琢磨:指“考虑”时(zuó
mo),“磨”读轻声;指“雕刻”“加工”时(zhuó
mó)不读轻声。
8.其他
“好好”中第二个“好”为一声。
“黄澄澄”“红彤彤”“黑糊糊”“慢腾腾”中的“澄”“彤”“糊”“腾”均读一声。(“沉甸甸”中的“甸”读四声,“白茫茫”中的“茫”读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