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传奇教案
唐传奇教案
一、传奇
传奇始自晚唐裴鉶《传奇》(该书已佚,今传多从宋代《太平广记》录出,如《昆仑奴》、《聂隐娘》、《裴航》等均出自《传奇》)此后逐渐成为这一新体小说的通名。然历代所谓“传奇”意义颇不一致:因传奇题材多为戏曲所吸收,故唐以后戏曲多称“传奇”:
宋代,指诸宫调; 元代,指杂剧。
明代,指戏曲中较长者,以别于北杂剧(四折一*子)清·乾隆间,黄文旸分戏曲为杂剧、传奇二种。清末以来,特指翻译小说中欧洲的“罗曼斯”(romance)小说(即冒险故事)。
二、唐传奇与六朝小说的异同
六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秩事(志人)小说两类。将它们与唐传奇对比,可以发现:
1、志怪、传奇,虽均有求奇、求怪的审美追求,然一重鬼神,一重人事。传奇摆脱了志怪的限制。
2、秩事、传奇,虽均以传写人事为主,然秩事小说多丛残小语,且以“史”的真实性为特征。(如裴启《语林》因记谢安事不实而受到指责);而传奇,不仅篇幅加长,结构完整,而且“有意为小说”,真正以虚构的笔法来创作,突破了“史”的限制。
宋人容迈《容斋随笔》:“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询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律诗可称一代之奇。”
明人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词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又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谕以抒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总的来看,传奇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虚构:从纪实到 “尽幻设语”、虚构想象。
2、文采(文词):从简朴到华艳。
3、结构:从“粗陈梗概”到“扩其波澜”,笔记体——故事体
4、叙事风格:从风趣有致到宛转、凄婉欲绝。
5、审美追求:作意好奇、有意为小说。
6、内容、题材:从鬼怪之奇转向人世之奇,传正规(宗)文体不传之奇。
三、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是传奇产生的社会基础,史官文化传统、通俗文学(变文、俗讲、市人小说等)、古文运动和诗歌等则从外部促进了传奇的兴盛。此外,最直接的原因又有两点:
1、文人游宴中述奇事、赋新诗的娱乐活动直接促进了传奇的创作。逞才斗智,无奇不传。李肇《唐国史补》“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
2、唐代举子“行卷”、“温卷”的风气也使一大批文人士子致力于传奇的创作。宋人赵颜彦卫《云麓漫钞》(游国恩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226页引)。
四、唐传奇发展分期及各期传奇的特点
1、初期:志怪向传奇的过渡期。尚未脱离“怪”的范围,从现存的几篇传奇来看,篇幅已较完整,描写已超细致,情节也较曲折。
(1)张鷟《游仙窟》在传奇发展史上有独特点的价值:
①骈、散、诗歌、俚语、俗谚并用,写法上不拘一格,颇多独创。②篇幅较长(一万余字),对人物外貌、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的刻画已较细致。篇幅为全部唐传奇之冠。
③内容上全写人事,虽被人斥为格调低下,但就志怪到传奇的过渡而言,其地位不可忽略。
(2)牛肃《纪闻》,牛肃生活于开元、天宝年间,曾任岳州刺史,《纪闻》一书已佚失,《太平广记》收有该书佚文120则(个别为误收)。
①作者身世及其家人轶事。《牛肃女》(《太平广记》“才妇门”)写其女牛应贞于梦中精熟《左传》,“年十三,凡诵佛经三百余卷,儒书子史又数百卷”“学穷三教,博涉多能。”史传式的写法。开元28年(740)作《魍魉问影赋》,清人编《全唐文》收入,列牛应贞名下。
②人物传记类传奇。《吴保安》吴保安与郭仲翔为好友,郭在一次战争中被俘,吴为救郭,舍妻子,尽家财,贸易十年尚未凑足赎金,后得姚州都督相助才将郭赎出,重返长安。吴后在蜀为官,与妻皆死而无力归葬。郭乃亲至蜀地哭祭,将吴夫妻二人归葬原籍,并守墓三年,最后上书朝廷将自己的官职让给吴保安之子。
《新唐书》编入《忠义传》。冯梦龙《吴保安弃家赎友》(《古今小说》)③写释道及鬼怪故事。《仪光禅师》、《吐法善》。(3)《灵怪集》,张荐(744—804)字孝举,张鷟之孙。早佚,《广平广记》存有一些佚文。卷68《郭翰》:
书生郭翰早孤独处,牛郎之妻织女降临人间与之欢会。戏曰:“牵郎何在,那敢独行?”对曰:“阴阳变化,关渠何事?且河汉隔绝,无可复知之,纵复知之,不足为虑。”
七夕,回天与牛郎相会,返,郭问曰:“相见乐乎?”笑而对曰:“天上那比人间?正以感运当耳。非有他故也,君无相忌!”
2、中期: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传奇: ①爱情题材的兴盛。《任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离魂记》、《柳氏传》。
②历史传奇:郭湜《高力士外传》、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卢肇《李林甫外传》、陈鸿《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
③讽刺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④《广异记》,戴孚,与顾况同年进士,顾为其书序称“原为二十卷,用纸一千幅,盖十余万言。”《太平广记》收278条佚文。以记神仙鬼狐传说为主,集中体现了志怪向传奇演进之迹。其中写狐仙的一类,实为《聊斋》同类故事之滥觞。
3、晚期:与志怪合流
剑侠传奇兴起,剑侠与爱情与哲理的融合、并行,前者如《无双传》、后者如《裴航》,批判锋芒的丧头。
五、唐传奇的审美特征
1、重神似而略体貌的人物描写。李娃:“妖姿资要眇,绝代未有。” 莺莺:“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霍小玉:“姿质浓艳”,“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射人。” 任氏:“容色姝丽,妍姿美质。” 都只作粗线条的勾画,但对于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却极细腻。如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全过程也正是莺莺内在情感的变化过程。
云英:“露浥琼英,春融雪彩,胗期腻玉,鬓若浓云,娇而掩面蔽身,虽红兰之隐幽谷,不足比其芳丽也。”
2、理想化、道德化的审美追求:
多写贞女、节妇、忠臣、义仆、义士。如《任氏传》对任氏的描写,重点久在强调她对郑六的忠诚。
《李娃传》中的李娃,虽为娼女,但最后被封为汧国夫人,强调的也是其节行。“倡荡之姬,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踰也。”
《柳毅传》中柳毅的见义勇为,威武不屈。
3、实录写真与奇幻夸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张生——元稹 李生——李益 韩翊——韩翃 《沈中纪》、《南柯太守传》、《三梦记》(托名白纪简):梦 李公佐《谢小娥传》;被《新唐书》收入《烈女传》);《长恨歌传》历史与传说结合。
第二篇:唐传奇小说论文——男不如女
暨 南 大 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唐传奇中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的原因
学院:人文学院学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汤小莲学号:20090526
212011年6月28日
浅谈唐传奇中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的原因
摘要:在唐传奇的爱情故事里,有主动争取爱情的莺莺,美丽多情的霍小玉,为了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非烟这些光彩照人的美丽女性形象。但在另一方面,读者却看到的是对莺莺始乱终弃的张生,对霍小玉的薄情寡义的李益,虽有豪气,但在功名利禄面前却显得异常卑微的淳于棼等软弱的,消极的,黯淡的,远不及女性那样吸引眼球的男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唐传奇文本的解读,结合唐代士人的社会生活背景、当时士人的价值观、整个社会的爱情观,以及当时妇女的生存状态,阐释唐传奇中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的原因。
关键词:唐传奇;男性形象;女性形象;唐代社会;原因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是空前统一的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门户开放,民族和睦,言论自由,文化政策比较宽松,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民间小说也毫不逊色。鲁迅先生说:“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1]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而这“有意为”在唐人小说即
唐传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虚构的情节,华丽的语言,抒情色彩的浓厚,情调的缠绵含蓄,情节的浪漫都是其表现。在唐传奇其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主动争取爱情的莺莺,美丽多情的霍小玉,有个性有缺点的李娃,为了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非烟,这些美丽的女性光彩照人,令人过目不忘。然而,唐传奇中的男性往往是懦弱的,一事无成的,抑或是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法自拔的,甚至是粗俗的。看到对莺莺始乱终弃的张生;对霍小玉的薄情寡义的李益;虽有豪气,但在功名利禄面前却显得异常卑微的淳于棼等只会让人扼腕叹息,怒其不争。然而,像柳毅、李靖、虬髯客有着侠骨柔肠的男性却寥寥无几。为何会有如此状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起。
首先,从社会生活环境上看,唐代的士人生活在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里,狎妓冶游成为他们的生活风尚。《子夜四时歌·春歌》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2]。冶游是嫖妓的同义词。娼妓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公开行业,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二《风流薮泽》曰:“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土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3]。在《霍小玉传》中李益年方二十,进士擢第,至长安,居新昌里,博求名妓,后经媒婆鲍十一娘介绍与霍小玉相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如胶似漆;《李娃传》中荥阳生应举进士,其父给其两年的资费,他却流连平康里,与李娃过了一段恩爱生活后,因为囊箧匮乏而被驱逐出门。
唐朝时的一些大城市中妓家繁盛,艳帜高张,尤其是上文所说的首都长安的“平康”娼家,更是红袖连绵,珠翠耀目,狎客步入其间,恍如走入仙境[4]。孙棨在《北里志》中写道“平康,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卢照邻诗《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士香车”;元稹和白居易这对金兰好友更是同有声妓之好,自他们青年登科开始,即与妓女过从甚密,时常偕访北里。唐代进士狎妓,甚是平常:“诸妓皆居于平康里,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如不吝所费,则下车水陆备矣”[5]。同时,在唐代一些妓女的文化造诣很高,有的甚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满
腹锦绣,出口成章。“文人与妓女的诗来诗往,也似乎使他们的交际有了某种风雅的内容”[6],两者可能会惺惺相惜,油生相见恨晚之意,并产生强烈的情感。这种士与妓产生真挚的爱情的几率就非常大,可是这种爱情的结局都是悲剧的。正如恩格斯说:“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7]。因为在士人们眼里眠花宿柳终归短暂,如同过眼烟云。新进士长期的幸福还须寄托在豪门权贵上,即与豪门贵族之女联姻。陈寅恪先生指出:“唐代社会呈南北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耻。”所以,“舍弃寒女,[8]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李益为何与霍小玉过了一段
恩爱生活之后,不顾小玉卑微的“八年之约”,转而娶表妹卢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科举制度与门阀制度下,男性受理性的指引,奔波仕途,执着于功名,仕与妓的爱情注定以悲剧收场。然而爱情在女子身上表现得特别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她们执着于纯洁真挚的爱情,在婚恋上常常显得比男性果敢、坚毅,形象上大为后人赞可。相反,那些玩弄女子情感的负心汉理所当然的为后来者所不齿。
其次,从士人的角度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理想,也是他们获得良好物质生活的保障,所以考中进士成了他们努力的目标。官至宰相的薛元超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终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9]。唐代的科举制度成为寒门士子得以跻身庙堂,位列朝纲,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最主要的途径。为了实现理想,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当时的社会名流,权贵高官行卷,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而平步青云。唐传奇中《王维》一篇,王维为了得到太平公主的推荐,以第一名进士擢第,不惜将自己装扮成伶人向公主献艺,他自降身份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考中进士。可见唐代士人对功名热衷程度之高。《南柯太守传》中卢生也是个热衷于功名之人,其认为“士之生世,当建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同样《枕中记》中的淳于棼虽是“吴、楚游侠之士”,能够“嗜酒使气,不守细行”甚至还可以“使酒忤帅”,却仍抵挡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当梦见二紫衣使者来接他到“槐安国”去时他“意颇甚异之,不敢致问”,等到面见国王时更是诚惶诚恐,礼仪周全,不敢说一句话。与之“不守细行”的个性完全不符。中国常有“物极必反”一说,过分的追求,结果却相去甚远。对于这些贪恋功名利禄的人来说不可能给人一种积极正派的感受,相反而是一种贪婪猥琐,士气不振的形象。
恰恰相反的是,传奇中的女性都是 “容色姝丽”,“妍姿美质”,“举措皆艳”的美好形象。霍小玉是“姿质秾艳,一生未见”,“若琼林玉树”;李娃是“妖姿要妙,绝代未有”;莺莺是,“颜色艳异,光辉动人”;非烟是,“容止纤丽,若不胜罗绮”。同时,她们也是才能兼备,让人拍手叫绝。小玉能歌善舞,精通诗词;莺莺更是才貌双全,红线善弹阮,通经史;非烟善秦声,好文墨,尤工击瓯„„她们的形象堪称完美,是当时世人眼中的理想情人。
第三,从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看。如前所述,唐朝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文化开放,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女性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如武则天当政;维护家庭权益;社交娱乐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还可以自由恋爱和主动离婚[10]。唐律赋予唐代妇女一定程度上的婚姻自主权。她们可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求佳婿”。《唐律·户婚》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订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从这条
法律条文中可看出,唐代青年男女有一定的择偶权[11]。不仅如此,当她们对婚姻生活不满时,可以提出离婚要求。《唐律户婚·义绝离之》云:“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也就是说双方不能和睦相处,协议离婚,可以不追究双方的法律责任,其中不少离婚事件是女方主动提出来的[12]。在唐代这种开放的社会里,女性不再是受歧视的对象,男性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美丽女性,他们对女性“失节”的情况根本不在意,女性也可以在离婚之后再嫁一个更好的丈夫,而且丝毫不受到歧视。因此,我们在唐传奇里才会看到这么多美好的女性,比如红拂、红线、无双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唐代已有丈夫怕老婆的情形了,最典型的就是唐高宗怕武则天。另外,由于唐代士人娶妻喜欢攀高门,妻子出生豪门贵族,自然养成骄悍善妒的作风,男性不敢娶妾,就形成现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13]。在婚姻上的劣势地位,让男性彪悍伟岸形象大打折扣,逊色于女性独立自由的形象。
综上所述,在唐传奇中男性形象不如女性的原因是有其社会和政治原因的,唐朝的森严的门阀制度和等级制度,是许多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同时也不排除某些士人负心薄幸,另觅高枝的嫌疑,还有作家的创作需要,把男性描写得比较灰暗。唐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后来的戏曲、小说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希望后人在阅读唐代传奇中慢慢领略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1】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P41,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康正果:《风骚与艳情》P225,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P304,中华书局,2005年
[4] 蒋建平:盛世风云——探秘大唐帝国,文汇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5]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P22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6]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P227,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7]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P324,中华书局,2005年
[8]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P232,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9]傅璇宗:《唐代科举与文学》P16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10]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第四章 仕女)》P179-P189,中华书局,2005年
[11]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P187,中华书局,2005年
[12]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P189,中华书局,2005年
[13]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P182,中华书局,2005年
参考文献:
【1】《试论唐传奇中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光辉的原因》
第三篇:浅析门第观与唐传奇的创作
摘要:门第观念在唐朝盛极一时,不但影响了士人、才女的人生轨迹、价值观念,还严重干预到知识分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唐朝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唐传奇在创作上显示出十分明显的门第观点。
本文将从唐朝的门第风气、传奇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唐传奇中描写出来的门第现象这三个方面的论述中,表明门第观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门第观、五姓七望、唐传奇、传奇作家、传奇作品
浅谈门第观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一、门第观与五姓七望
门第观主要是由社会对某一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评估而来,即政治地位高、经济水平高、文化水平高的家族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及影响尤为突出,从而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权。
在我国,门第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朝,社会就极为推崇家中人才济济、声名在外、历史悠久的氏族。时至三国,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士族子弟二十岁时就可以升作秘书郎,并且迁升极快,而寒门子弟到知天命之年才只能做小吏。这种不公平的选士制度不仅加深了把持政权的氏族制度,为望族得以入官提供便利,更使得门第之风大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得以兴盛。当时的朝廷极为重视家谱以及士族出身的人。当时的王谢家族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位居权力巅峰,甚至于在统治地位上超过皇权,也正是因为魏晋朝廷对以其两家为代表的氏族的重视。到唐朝时,门第观则发展到另一个高峰。中原形成了以崔、卢、李、郑、王为代表的五姓七望及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隋唐诗话》上记载唐朝某相云“平生有三恨:是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不得修国史。”由此可以看出唐代门第观念的盛极一时,以及唐朝男子以娶五姓女为荣的婚姻观。同时陈寅恪也在他的《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中进一步阐述唐朝男子的这种婚姻观念,并将其概括为“人生阶段,中岁以前,重情感,即婚姻要配上高门第。”与此同时,身为望族的五姓内部则十分喜欢互通婚姻,并把娶嫁普通姓氏人作为耻辱。
唐朝门第观的兴盛,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自唐高宗时起,政府不断下达政令试图削弱氏族力量。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期,士族门阀实力才遭到大幅度削弱,科举制度更是使得进士后来居上,成为新兴阶级。用陈寅恪《隋唐之都渊源略论稿》上的话来概括这种形式,则是“唐代士大夫中其主张经学为正宗、薄进士为浮冶者,大抵处于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之旧家也。其由进士出身而以浮华放浪著称者,多为高宗、武后以来君主所提拔之新兴统治阶级也。”然而,所谓百毒之虫死而不僵,门第观的破灭也没能如统治者所愿般迅速。即使当时的社会形势十分不利,唐朝那些
名门望族的社会影响力也并未削减多少。到唐文宗时期,门第观念依然十分突出。当时的宰相郑覃宁违皇帝好意也要将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而不愿其下嫁当朝太子。以至于文宗十分无语,并质疑起民间的婚姻:“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门阀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它的难以打破。同时,为了减小朝廷政令对自己的影响,五姓七望开始实行榜下择婿的方法,希望借助进士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进士、名门渐成一家,而门第观念的影响也更加严重。
二、传奇作者的门阀经历
门第观的盛行不仅表现为社会底层人民崇尚名门望族的不良风气,还表现为士人进士对五姓七望的固执。唐传奇一般是由男性知识分子创作,而他们的个人经历则大都与门第相关。
从出身门第来看,传奇作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以“陇西三李”为代表的名门子弟;其二则是出身卑微,通过攀附五姓女而步入氏族的作家,如元稹。
“陇西三李”出身望族,生来便富贵加身。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先后出现了飞将军李广、李渊等杰出子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赵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大氏族。虽然随着时间的涤荡,陇西李氏逐渐衰落,但它依然在唐朝时先后出现10位宰相,引得无数百姓艳羡。唐太宗时期,李姓正式成为姓氏之首,位居国姓,并且由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组成的宗族演变成“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南宋郑樵在《李氏源流》上更是记载说后世李姓子弟大多以陇西自居,“言李者称陇西”。由此不难看出陇西李氏声望、影响之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素有“陇西三李”美誉的李公佐、李复言、李朝威三人虽仅是进士出生,官位底下,但依然没有辱没陇西李氏的声誉。他们的传奇作品历经千年,魅力依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那句“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唯《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更是将李朝威的《柳毅传》推向文学创作的极致。
但是相比“陇西三李”的生而富贵,出身布衣的普通百姓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往往只有参加科举与同望族结亲两种方法。然而,五姓七望大都喜欢互通婚姻,耻于同他姓之人通婚。武则天时虽颁布禁令严禁五姓通婚,但依旧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政治氛围、社会风气中,如同元稹那般并非望族却娶妻关中四姓的实是凤毛麟角。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身为秘书省校书郎的元稹娶妻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女韦丛。可以说,在门第观盛行的唐朝这是一个绝对能够引起一时轰动的婚姻。姑且不论元稹出身低微,单就其在朝官职来看也绝对是高攀韦家。结合陈寅恪先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概括“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以及崇望族、低进士的传统,元稹此举难免有遵从社会习俗的意味。然而门当户对、攀结名门是华夏传承五千年的诟病,因此元稹娶妻韦丛在人性的角度上实是无可厚非。当然时隔千年的我们,对于元稹的情感选择毫无盖棺定论的资格,而他迎娶韦丛是出于攀附权贵,或是两情相悦亦无从考证。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他诗文的字里行间看出端倪。“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诗中的元稹同韦夏卿的关系显然是不和谐的,相比于韦夏卿的高头大马、锦衣绣袍,元稹的一骑羸马实是凄凉。然而面对着韦夏卿的低视,难堪、尴尬的元稹却带着他的清高不疾不徐的跟随其后,俨然一副趋炎附势的丑态。
三、唐传奇中的门第现象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而作家本身的经历也将影响文学创作的进行。生活在门第观念蔚然成风的唐朝,作家的思想意识、生活经历自然会与门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因此,唐传奇中的不少名篇都涉及到当时重门第的不良习俗。
《柳毅传》作者为“陇西三李”中的李朝威。书中的柳毅不畏强权、正直勇敢。他路遇荒郊放牧的龙女,帮她千里迢迢送书信到洞庭龙宫,同时约定“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这种明显夹杂爱慕的话语。但当钱塘君欲将龙女下嫁他时,他却愤然而起,坚决拒绝,同时说道:
奈何萧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人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怖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服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
须知与龙女结亲的好处是无可计量的,不说其貌惊为天人,单就龙王的身份地位也是凡人高攀不起的,打个比方便好比是一个黔首黎民同天子结亲一样。但是,柳毅却不假思索的拒绝了。而后,在他的妻子张氏、韩氏先后逝世之后,他娶妻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而这位卢氏的母亲又是同属望族的郑氏。在这里李朝威还说他们二人成亲之时,因“俱为豪族”,所以“法用礼物,尽其丰盛。金陵之士,莫不健仰”。这里金陵人士健仰的不仅是婚礼排场,还有李朝威着墨较多的卢氏的家世。因此也可以说,柳毅第三次婚姻的亲家是唐朝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结亲对象。
《枕中记》中的卢生因精于“六艺”却不得为官而闷闷不乐。在他看来士人活在这世上,应当是建功立名,在朝为官,令家族更加昌盛更加富裕。他的这种想法是唐朝几乎所有书生寒窗苦读的原因和最终目的,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正是这种想法的未曾实现才使得他郁闷不得,并强烈渴盼。因此当他得到吕翁施下道法的枕头时,他以前想过却从未实现的事情便在他的梦中成为事实。在卢生的梦里他高中进士,得以为官,并且不断高升,最终登上宰相一职。而他在建功立名的同时,还迎娶了五姓七望中清河崔氏的女子。这位女子的到来使得卢生“资愈厚”,同时“衣装服驭,日益鲜盛”。至此他在现实中的两个愿望到这里得以实现,卢生终于在朝为官,同时娶妻望族,家庭富裕。但是对于卢生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他的儿子也要同他一样建功立业,并且“姻媾皆天下望族”。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门第与科举对唐朝士人的影响.当然唐传奇对门第观点的刻画并不仅限于此,歌姬假托姓氏,也是唐朝传奇小说重门第的重要表现。
霍小玉原为霍王小女,因其母为婢加之父亲病逝,被兄弟驱逐,由此由昔日贵人之女沦为贱籍。但纵然突逢大变,霍小玉也没有放弃自身的高贵与矜持。她虽为娼妓,却希望得到一个品格情调都与己相称的好郎君,同时她还易姓为郑,希望能够借助望族的姓氏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她心心念念的郎君却轻易将她舍弃。李益不是无情,他可以在小玉死后“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还可以在与表妹完婚后“感情伤物,郁郁不乐”。但他与霍小玉之间的感情却偏偏与当时的封建礼教、门第观念格格不入,同时与他的个人前途水火不容。所以当他的祖母决定撮合自己与表妹卢氏的婚事时,李益只是“逡巡不敢辞让,遂就礼谢”,毕竟“卢亦甲族”并且还是唐五姓七望中有名的一家,同时他的表妹可是货真价实的卢姓,可不同于霍小玉,假借豪族之名,实行娼妓之事。李益的行为可以说是唐朝士人婚恋观的反应,当他们的人生中出现“婚”与“宦”的矛盾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将爱情视作仕途上的绊脚石,无情踢开。
另外像《柳参军传》、《李娃传》、《游仙窟》等传奇作品中也或以其为主体或间接隐含门第观点,令我们在阅读之余也能够窥得当时重门阀轻官品的社会风气。
结束语
门第观从形成到兴盛经历时间颇长,同时它对社会、百姓的影响也随着政府的敕令、氏族的地位、官员的选拔而逐渐加深,到了唐朝则直接表现到文学作品中,其中在当时的通俗文体—唐传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传奇中的男性主人公或出身名门望族、或娶望族之女,女主角或是望族之后、或假托望族。唐传奇的作者也对望族之间的通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带有明显的艳羡之意,究其缘由,当在于作家难以超脱他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家族背景,亦即其门阀经历使得其“传奇”带有明显的门第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连文编著.唐传奇-跋扈王朝的飞扬旧事[M].安徽:黄山书社,2010年 [2] 陈虎、傅璇琮主编.爱情与狭义的倾诉—说传奇[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
[3] 关四平.唐代小说意蕴探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4]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三联书店,1954年 [5] 张有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致谢词
时光如梭,转瞬间便到了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了,而我三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结束。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字去书写这三年的收获、失败、欢乐和痛苦,一如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那一指毕业文书与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职场生活。但至少有一点我是清楚记得并了解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校时如此,毕业后也应如此。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承认我未尽到最大的努力,也正因为这种倦怠,我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深知师长的教导是十分重要并于己有益的,因此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我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听取老师的教诲,并最终将论文写完。可以说,如果没有老师毫无保留的批评和指导,我的这篇论文是无法成型的,而我消极懒散的缺点也将继续保留。因此,对于指导老师,我是十分感激的。他的教诲和鼓励,我一直记忆犹新。我想我会记得这些教导,哪怕踏足社会,再无法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坐在教室里。
第四篇:唐传奇简述以及其叙事艺术研究[定稿]
唐传奇简述以及其叙事艺术研究
姓名:王姝月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5冯友兰班 学号:154310300025
摘要: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主要讲述唐传奇:第一,唐传奇的本事考索,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第二,唐传奇的发展历程,从魏晋南北朝小说萌芽到唐代传奇小说,我国文言小说有很大的发展和改变,唐传奇的自身的发展又经历了三个时期,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第三,唐传奇的叙事艺术,唐传奇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唐传奇高超的叙事艺术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当之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唐传奇 本事考索 发展历程 叙事艺术
在诗歌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散文文体文风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的同时,唐代在其他问题的发展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小说出现了新的体式——唐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唐传奇不但继承了此前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等优秀文学的优良传统,畏怯开创了小说的新的发展道路,为后世的宋话本、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传奇的本事考索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宋人尹鲁师也将“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称为“传奇体”。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如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即将唐传奇与宋、金戏曲、院本等并列,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将所分六类小说的第二类亦即《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定名为“传奇”,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的沿用下来。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唐代传奇故事题材多样,大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方面,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属爱情小说。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陈玄祐所著的《离魂记》就是一部离奇曲折的爱情小说,写的是张倩娘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灵魂脱离躯体,与爱人结合,经年之后,回归故里,与在闺房卧病数年的躯壳“翕然而合为一体”,运用浪漫的手法,幻设奇妙情节,赞扬婚姻自主、恋爱自由。
唐代传奇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广,有的表现了男女情人的悲欢离合及社会原因,有的通过幻想形式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有的暴露了上层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有的歌颂了见义勇为,反抗犟暴的豪侠行为,大都具有积极意义。唐传奇也包含着许多思想糟粕,如宣传鬼神迷信和宿命论,宣扬女人是尤物、祸水,赞美出于个人感恩而为主子效忠的行径等等,应当注意鉴别。
二、唐传奇的发展历程
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除了数量比较多的记述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就只有少数是记人事的小说如《世说新语》,记录上层人士的谈吐和轶事。这些小说,大抵篇幅短小,文笔简约,缺少具体的描绘。到唐代传奇产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题材都取自现实生活,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文中的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与过去的小说相比,反映面更为广阔,生活气息也更浓厚。在艺术形式上,传奇篇幅加长,“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部分作品还塑造了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例如《柳毅传》中,形象最为丰满的男主角柳毅,性格豪侠刚烈、正气凛然、坚毅不屈,其他人物形象,温柔、多情、勇于追求自由爱情、坚定执着的龙女,勇猛暴烈、知错就改的钱塘君,忠厚仁义、嫉恶如仇的洞庭君,也都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于成熟。宋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他把唐传奇同唐诗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唐代传奇的产生,有历史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唐朝统一中国以后,长期来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一些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为了适应广大市民和统治阶层文娱生活的需要,在这类大城市中,汉族民间的“说话”(讲故事)艺术应运而生。当时佛教兴盛,佛教徒也利用这种通俗的文艺形式演唱佛经故事或其他故事,以招徕听众、宣扬佛法,于是又产生了大量变文,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从汉族民间到上层,说话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郭湜《高力士外传》记载,唐玄宗晚年生活寂寞,高力士经常让他听“转变说话”即说变文和小说以解闷取乐。
魏晋南北朝作者把小说作为记录异闻奇事的野史一类看待,略叙梗概,不讲究语言的藻饰。《文心雕龙》详述各种文体,下及谐辞隐语,于小说一类却只字不提。说明在当时区分文笔,注意藻绘的风气中,志怪记人之类的小说,因缺乏文采而不为论者所重视。唐传奇情况则大不相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言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认为“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这就指出了唐传奇作者是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虚构曲折情节,注意语言华美,富于文采与意想,从而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继南北朝之后,佛道两教在唐代有进一步的发展,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两教的经典和文艺作品,如变文、壁画等其中包含着不少情节离奇曲折、想象丰富奇特的故事。它们对一部分唐传奇(主要是神怪一类作品)的题材、构思以至细致的描绘有较大的影响。
唐代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现存的主要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佚名的《补江总白猿传》等,前面所述的两篇作品虽然还明显残存着搜奇志怪的倾向,但在人物刻画和结构安排上却已有了较大提高,描写也更为生动。
中唐时代是唐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从唐代宗到宣宗这一百年间,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一现象,一方面固然是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蓬勃昌盛的各种文体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如诗歌的抒情写意、散文的叙事物状、辞赋的虚构铺排等艺术技巧在传奇作品中屡见不鲜,而诗歌向传奇的渗入尤为明显,使得诸多传奇作品都具有诗意化特点。传奇在中唐繁荣,还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密关联。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是人群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以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这一接受群,是伴随着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益壮大的。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云:“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句下自注:“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听)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未毕词也。”元、白一大早就起来听说“话”,长达四个时辰,足见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好尚。这种好尚反映了一种新的审美要求,一种与传统心理迥然不同的期待视野,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审美要求和期待视野,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才会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中唐传奇题材多样,其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继之出现的还有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魏的《柳毅传》,分别写了人与精怪、人与神相恋的故事,前者在使异类人性化、人情化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后者通过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破涛起伏的情节描写,将灵怪、侠义、爱情三者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奇异浪漫的色彩和清新俊逸的风格,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除此之外,还有贞元中期到元和末的二十年间,小说领域还崛起了白行简、元稹、蒋防三位传奇大家,他们创作的《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完全摆脱了神怪之事,而以生动的笔墨、动人的情感来全力表现人世间的男女之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上述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外,中唐传奇还有一些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的佳作,其中《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最具代表性;此期也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传奇作品,如《长恨歌传》、《开元升平源》、《东城老父传》、《高力士外传》《上清传》等,其中一陈鸿的《长恨歌传》较为突出。
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的火爆之后,终于在晚唐由盛转衰。虽然此期作品数量仍然不少,并出现了不少传奇专集,如袁郊的《甘泽谣》、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铏的《传奇》、薛用弱的《奇异记》、李复言的《续读怪录》等,但这些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或搜奇猎异,或言神志怪,思想和艺术成就都失去了前一个时期的光彩。不过,随着中唐以后游侠之风盛行,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于中突出豪侠人格的坚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就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三、唐传奇的叙事艺术
唐代传奇的叙事艺术成就斐然,影响深远。接下来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手法这三个方面对唐传奇的叙事特征进行研究。
(一)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运用,是唐传奇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特征。唐传奇的叙事视角,不但表现出唐传奇叙事艺术的独特品格,使其具有了文体独立的意义,而且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表征形式。
唐传奇的叙事视角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主要有四种叙事视角:全知视角、次知视角、旁听视角和自知视角。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全知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在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作者可以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在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的同时,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这种全知视角在唐传奇作品中是运用的最多最广的。如元稹的《莺莺传》,张生与崔莺莺相遇于普救寺,托红娘助其成事,逾墙相会,赋诗别理,莺莺的相思,张生的绝情,两人不复相见的结局。其中张生与莺莺相遇、相恋、相别、相思,作者一一叙来,无所不晓,包括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清楚明了。再如王度的《古镜记》,先交代古镜的由来,是王度礼待天下奇士侯生,侯生临终前以宝镜赠之,并通过侯生叙述了宝镜是黄帝所铸的十五镜中的第八镜,可以百邪远人,降妖除魔。紧接着叙述了王度持宝镜在程雄家留宿,使女婢鹦鹉化为原形而死;再叙宝镜使薛侠的宝剑黯淡无光,突出宝镜的高贵与神奇;再叙述为宝镜占卜去处,胡僧鉴宝,宝镜除蛇妖,为人治病、除龟精、除猿精、除鸡精、除鼠精„„最后交代宝镜丢失。这种叙述视角就是作者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位置,所发生的一切作者都看得清清楚楚,宝镜的一系列故事都被作者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这就是全知视角,作者叙述角度十分自由,不受限制,不受约束,无论何时何处发生的事情,作者都了如指掌,叙述起来非常方便自由。这种叙事视角在唐传奇中运用最多,也被后世小说普遍采用。
次知视角是以书中主要人物为特定观察者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如《枕中记》就是运用次知视角来叙事的,小说中的一切情节都是通过主人公卢生的所见所闻和经历来安排的。卢生的感慨感染了同行的神仙道士吕翁,于是给了卢生一个枕头,卢生枕着这个枕头进入梦中,回到家中,娶了大族崔氏的女儿为妻,过上富贵的生活,第二年有科举得中,并不断得到重用,做到了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有“贤相”之称,但后来又遭诬陷被流放,后又重新升任中书令,封燕国公,病死在宰相的高位上,实现了他“男子汉生在人世间,就应当建功立业,显声扬名,出外为声威赫赫的将军,入朝为权倾一时的宰相”的梦想。然而当他从梦中醒来,体悟到人生快意,也不过如此。相较于全知视角而言,次知视角作者在叙述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若是主人公没有看见没有听见的都不能叙述,但观察者是主人公,所以其出现频率较高,视野较开阔,看见听见经历的事情较多,所以作者写起来也比较方便和自由。
旁知视角是以作品中次要人物的特定观察角度来进行叙述,这种视角与全知和次知相比,自然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如李公佐的《古岳渎经》,“锁之未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譬,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马,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愣栗,不知其由尔。乃渔者时知锁所,其兽竟不复见。”这是作者李公佐听弘农杨衡所说的渔人用牛引出的怪兽,后来李公佐在洞庭湖得到古时的《岳渎经》第八卷,印证杨衡所述,乃知此怪兽是淮涡水神无支祁,禹治水时获之于桐柏山,锁以巨链,徙于淮阴龟山下,使淮水得以安流入海。杨衡只是作品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通过他的叙述,故事的情节才的已展开,其次,古书的记载也是一种旁知视角。这就是旁知视角的典型用法,通过作品中次要人物或其他途径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但由于次要人物出现的频率较低,不是其所见所闻便不能叙述,所以限制了作者叙述和发挥的空间,显得不是很自由,所以这种叙事视角在唐传奇中运用的比较少。
自知视角的叙事者是主人公自己,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种视角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如面对面的交谈,显得真实可靠,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视角在唐传奇中常常运用“余”、“仆”等称谓用语作为叙述视角。例如张鷟的《游仙窟》,作者直接用“仆”作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奉使河源,在西赴职途中,断崖潭处,探得风流仙窟,又巧遇仙女五嫂、十娘,并与十娘风流,后又瞬息别理的故事。全文情节发展、场景转换基本上没有越出“仆”的角色视线,在唐传奇早期作品中出现,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二)叙事结构
关于小说叙事结构类型有多重说法,如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交织结构,逻辑结构,网状式结构,珠串式结构等等,但把这些结构总体概括,即有三种结构形式: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叉式结构。
纵式结构,即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事物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变化过程为序,由始至终,前一层次或段落是后一层次或段落得以发展的基础,其叙述的顺序不得任意调换。这种总是结构在唐传奇作品中运用的最多最广。这种总是结构具体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纵式结构,二是以故事情节内在变化为序的纵式结构。
以时间先后为序的纵式结构在唐传奇的作品运用较多,如《霍小玉传》开篇就交代大历年间夏季六月,主人公李益出场,风流倜傥,才貌双全,想要寻访名妓,于是贿赂媒婆鲍十一娘;后经过数月,媒婆鲍十一娘回报霍小玉与他有意,于是相见两人相见,成了好事;其后年春,李益背信离别,留下霍小玉独自相思成疾百般设法以求一见,李益却总是避不见面;是时已三月,在侠士的帮助下,霍小玉终得以与李益相见,发誓时候要变成厉鬼让李益妻妾不得安宁,“长恸号哭数生而绝”。这种有明显的时间标志,故事按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故事情节,就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式结构。
唐传奇中的名篇还多以故事情节内在变化为序的纵式结构来组构篇章,如家喻户晓的《莺莺传》,显示崔氏母女在兵乱中需要保护,于是张生恰好游蒲州,居普救寺,并与军官交好,遂保护了崔家,于是有了崔氏设宴答谢,并命女儿出拜张生,张生惊其美艳,于是托红娘助其成事,后又因张生需要考取功名而分离。这种故事情节意换扣一环,前一故事情节是后以故事情节的铺垫和基础,离开前一故事情节,后一故事便无从开展,就是以故事情节内在的变化为序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按空间分布或按事物组成部分或按问题性质来安排故事情节的一种结构模式,换句话讲,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相关事物及材料梳理,按住次、轻重或相互关联横向铺排。每一层次、段落之间都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如白行简的《三梦记》,记载了三个梦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天后武则天后期,刘幽求夜归路过佛堂,看见自己的妻子正在寺中与十数人饮酒畅饮,以瓦击之,其人忽散,回家恰与妻的梦境相同,表现了夫妻之情;第二个故事是元和四年,作者与白居易,李杓直三人游曲江,并饮酒作诗怀念远在剑外的元稹,结果元稹在这同一天曾做梦与他们同游,并做了诗《记梦》,所记情形与他们游历情景完全相同;第三个梦是贞元年间,窦质与女巫所梦相同,并且所梦之事在第二天一一应验。这三个梦是三个不同的故事,但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没有先后次序,也没有逻辑递进关系,很像一组微小说,这种结构就是典型的横式结构。
横纵交叉式结构,即一篇作品中既有纵向的结构又有横向的结构,两者相互交叉而成,但纵与横的交叉并不显得混乱,因为它们之间又有一个主次。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横为主,以纵为辅;二是以纵为主,以横为辅。其中“以纵为主,以横为辅”的横纵交叉式结构在唐传奇作品中较为多见,如白行简创作的《李娃传》,写士子荥阳生与妓女李娃的爱情故事,小说总体上按情节内在变化为序的纵式结构来组建篇章,但在具体叙述同一时间段的时候,又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将荥阳生与李娃的故事分开叙述,如开篇在交代男女主人公出场时,先交代李娃是长安名妓,德行如何,第二段叙述荥阳生家世背景,为何到长安,这是横式结构。这种局部的横式结构相对于总体的纵式结构来说,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这种纵横交叉式结构在统一文本中虽然有两种结构类型,但它主次分明,层次井然。
(三)叙事手法
唐传奇的叙事手法丰富多彩,精当妥切,技巧高超纯熟,这主要体现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唐传奇叙事手法丰富多操的深刻诠释。
顺叙手法在唐传奇作品中的运用是枚不胜举的,如王度的《古镜记》,以宝镜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逐一展开叙述,条理分明,层次井然,这就是顺叙。这种叙事手法线索清晰,条理分明,很受读者喜爱。
唐传奇作品中倒叙的叙事手法也很有特色。倒叙先叙述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段,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的一种叙事手法,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开卷兴起波澜,引人入胜的效果。如白行简的《三梦记》开篇即道:“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梦相同者。”其后所叙的三个故事,便依据上句的三种情况一一举例说明,便是典型的倒序手法的运用。
插叙在唐传奇作品中也别具一格。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件与中心时间有关的事件的叙述手法。如沈既济的《枕中记》就运用了插叙手法。作品首先叙述卢生对现实的感叹,从而得到仙人吕翁的帮助,获赠一个枕头,卢生枕着枕头睡着,做了梦,之后作者就对梦中的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梦中的情景便是插叙。之后卢生梦醒,衔接开头的主线剧情,刚开始店主人所蒸的黄粱都还未熟。
补叙的叙事手法在唐传奇中运用得相当普遍。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情况做某些补充、诠释和说明。唐传奇很多作品都会在篇末补充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缘由,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这就是补叙。如白行简的《李娃传》篇末记叙:“予伯祖尝牧晋州,转户部,为水陆运使,三任皆与生为代,故谙详其事。贞元中,予与陇西公佐,话妇人操烈之品格,因遂述汧国之事。公佐拊掌竦听,命予为传。乃握管濡翰,疏而存之。时乙亥岁秋八月,太原白行简云。”作者在篇末交代了自己创作《李娃传》的缘由、经过、时间、地点等,这就是补叙的叙事手法运用。当然,补叙不一定完全是在篇末补充说明,也有放在中间予以补充叙述的。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钱塘君听说自己的侄女的不幸生活是,风驰电掣赶去救人,然而作品的视线并没有随钱塘君而去,而是继续叙述柳毅与洞庭君的对话,之后龙女被救回,才通过洞庭君与钱塘君的对话补充交代了解救龙女时的情况。这边是在文章中间的补叙。
综上所述,唐传奇的叙事艺术,在叙事视角上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在叙事结构上有三种结构形式: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叉式结构,在叙事手法上丰富多彩,精当妥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唐传奇以其丰富的内涵,高超的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愧为经典。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卷 P321-329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八篇、第九篇 [3]鲁迅.《唐宋传奇集》.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 卷二:霍小玉传 卷三:古岳渎经 李娃传 三梦记 [4]唐建强.唐传奇的叙事艺术.西南大学 [5]陈桥生.唐传奇叙事模式的演进.宁夏大学学报
[6]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第五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汤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主备人:侯作珍审核人:罗全亮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全文。
2.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
2.完成《伴你学》自主学习1.2.3.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示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汤雎不辱使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一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老师: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发现错误,立即举手帮助更正。
3.有错即停,指名学生纠正,老师板书于黑板一侧。
4.学生齐读板书的词句两遍
如朗读中错误较多,可给学生2-3分钟自读,然后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自学指导
小声读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译讲全文,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2.学生读课文、翻译,老师巡视,解决个别疑难,将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右侧。
指名学生轮流译讲第1节(方法是:先读原句,后译讲整句话),若有错误,指名其他学生纠正。若仍不对,则老师讲重点词的意思,再指名译讲全句。)
3.译讲完第一节后,老师问:同学们都能译讲这一小节了吗?若仍有疑难,请举手提问。
4、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5.学生齐读第一节。
6.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译讲第2、3节。
7.齐读课文一遍。
四、三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师述:下面请同
1、师述: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⑵自学。
2.学生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认真读课文,比谁5分钟后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课后练习: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4、4分钟后检测、交流:
指名学生答第一题:
(若有疑难,可组织讨论明确)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可以回答上来,意思对即可,不求统一答案。指名学生回答第二题。
通过此题,引导学生答出秦王的恐吓,唐雎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相机板书。)
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义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非正义
4.教师小结:唐雎真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他的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四、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学》阅读探究1.2.2.搜集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六、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义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非正义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2.二、一词多义:
1.使:(1
(3)唐雎不辱使命——使:出使
2.以:(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
(3
(4
三、古今异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古义:交换
(2)今义:容易
2.(1)古义:虽然如此
(2)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3.(1)古义:道歉
(2)今义:感谢
4.休祲降于天
(1)古义:吉祥
(2)今义: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