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空中楼阁读书笔记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现代作家李乐薇女士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写得非常优美,读后犹如食过橄榄嚼过甘饴,回味无穷。
喜欢读散文的人必定是耐心很好的人,也必定是懂得享受闲暇时间的人。以自己的经验而论,总认为心浮气燥的人是不适合读散文的。优秀的散文很适合安静的时候细嚼,只有反复地细嚼才能啧出味道。我们那时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长大一点,重新翻阅,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自然、人、家庭,会有全新的感受和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看惯了红尘俗事,便喜欢安静,也因此喜欢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这一篇写景的小文不仅适合夜深人静时捧读,更适合悠悠地朗诵,昏黄的夜灯下,舒适地倚着床背,以一种平静的心情,逐字逐句地读,读着读着,便不由自主地陷于美景之中,深深地陶醉,如果有梦,那一定是甘甜而清香的。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唤醒了我的想象,如果山林是一位婀娜的美人,那小屋就是惹眼的美人痣?多好的比喻,我几乎要惊呼了!小屋的形象一下子柔和起来。世界太拥挤,城市太嘈杂,拥有小屋的人本已令人羡慕,况且又是那样美如仙境的小屋,我的心小鸟般云雾般飘渺着飞远了
如痣小屋是她的世外桃园,如今的人,尤其是城市里厌倦了灯红酒绿的人,为生活所累的人,想着逃避苦难的人,也一定会爱上这可爱灵动翩翩欲飞的小屋,也一定如我般向往这一方净土。有人说,女人写散文,能把枯燥的东西写得有趣。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令人惊叹的语句,如此美不胜收的环境,怎不叫人羡慕?这不正是天人合一的景观吗?大自然就是一副无需雕饰的巨画,屋在画中,人也在画中,画随屋动,人随画行,这一切和谐而有序,几乎让人嗅到新鲜的氧气。我能想象人在画中从容快乐地行走,脚步似一串丁冬作响的音符,心情怎能不雀跃?
小屋是清新的自然的,文字也是,爱极了这优美流畅的文字。文中除了开头和结尾的点睛之句,还有一些句字越读越有味。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女作家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个活泼生动的小屋,看过小屋的照片,是一张远景。在郁郁碧树掩映之下的小屋,只露出大体模样,白色的,像极了水面上的帆,更像一只飞鸟正展翅越过茫茫丛林,何止是灵动的色彩,这句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不正是女作家飞扬心情的写照吗?小屋点缀了山,而葱茏的树木点缀了小屋。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小屋衬出山的高大,而树木却烘托出小屋的灵巧。写小屋并连带着写了生命力旺盛的树木!树的美在于活力和精神,是不是在警示人们和激励自己呢?也许大自然会给喜爱它的人们新的启迪和遐想,也能带给人们激越的心情!是啊,为什么不呢!而我也终于想发出感叹: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息息相关,彼此照应。再读这句: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在女作家眼里,小屋成了含蓄而有风度的朋友,想必这含蓄和风度亦是作家的追求?
我想,能写出如此优美文章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我们虽然不能选择生活方式,但生活的态度应该把握,尤其要有热爱生活的态度,这应该是良好的心态。
很喜欢这篇文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就是羡慕她有一座安谧舒适的小屋。想想看,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抛开一切杂念,与清泉为伴,和小鸟对话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和思想是永远不会枯竭和消亡的。这样的小屋对于爱好文字和书籍的人来说,简直比天堂还美!
能拥有这样一座远离尘世的小屋,真是一件美事!有时候,静下心读一些好的散文是一种享受。读这篇就是。
第二篇:《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的语言和画的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如饮美酒,久而弥笃。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今天的学习要从鉴赏文章灵巧的表现手法、诗化的语言人手去深刻体会作者描摹事物的独特感受。
2.创设美好氛围,进行配乐朗读。
3.分析观察角度,理出“文脉”,初步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近看—远眺—仰视—俯瞰
理清“文脉”,山间小屋何以成为“空中楼阁”?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
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颇有“凌空而起”之势;
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
最后点明,夜间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掌握了文脉,理清了观察角度,全文的基本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4.本文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色
(1)诗的语言
①两相对应,饱含情致
先请学生划出,再仔细体味。
本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两相对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示小屋的小巧;„„”“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显得淡雅流畅,使景物更具情韵,而且击节而咏,音节和谐,给人强烈的美感。
②奇特的想象,精巧的比喻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细细感受作用与韵致。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既把山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又把小屋喻成“眉梢的痣”,不仅点染出小屋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令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屋向后退了一些”。
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新奇地将“山”与“花蕊”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传神地绘写了群山这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c.“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最为精巧的是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不仅使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更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想来。
(2)画的结构。
优秀的散文往往采用画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样。
①工笔的运用
作者在描摹小屋之美时,常常用极其细致的笔触,运用人与物的距离,人物的视距变焦、远近高低、光线与物形成的特殊效果等一系列绘画的结构技巧,突出小屋空灵之美。
例如课文第十二段关于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又“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一段,作者借助光线的变化,传神刻画了静态景物的特点。
②动静的结合
动静的组合艺术往往使文章画面神气飞动。静物,动之以态则生气盎然;动态,静之以性则神采奕奕。如文中“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一面活泼翘起的屋檐,„„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一段正是这样,动静组合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总结扩展
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美好的情怀。布置作业
1.熟读或背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2.完成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观察点的变化:远望—近观—远眺—仰视—俯瞰
开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小屋
其次:近看改远眺,小屋有“凌空飞起”之势
理清文脉
再次: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山路被唤作
空中走廊
“空中走廊”
最后:小屋是„„的空中走廊
两相对应
饱含情致
体味表现技巧:诗化的语言 奇特想象
精巧比喻
工笔运用
绘画的结构 动静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我的空中楼阁》比喻赏析(黄祖泗)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例如: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被朱自清先生称为“远取譬”的方法,在文中还不乏其例。例如: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莱辛认为:“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拉奥孔》)李乐薇深谙“化美为媚”的艺术之道,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这篇散文比喻技巧的高超,不仅在于作者善于捕捉最生动、最贴切的喻体来构成比喻,而且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时并非单纯地摹写自然形态,而是注意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从文中可以看出,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的描绘时,其喻体无一不显极美的事物。“眉黛”“风帆”“飞雁”“鸟”“蝶”“牡丹”“芍药”“花蕊”“绿海”“空中楼阁”等,形丽姿美。异彩纷呈的比喻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产生共鸣,引起对作者所绘之物的热切向往。这样作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远非那些纯客观的描绘所能相比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不仅注意了喻体本身的新颖奇特、形象传神,而且在比喻形式上也极讲究变化多样。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倒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它们的兼连交错,各各显出自己的风采,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9期,原题为“巧譬设喻,形美神跃”。有删节)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屋,作用是什么?
——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推知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花的“绽开”和“收拢”,有什么含义? ——大自然给予人的很多,人在大自然中是自由的、幸福的。
(3)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旨意,这是通过对小屋及环境的描写和赞美来体现的。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等都带上了作者志向和情趣的色彩,物动于心而情溢于文,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景物描写越生动,蕴含的情致就越具有感染力。
(4)体会“空中楼阁”的双重含义。
既指山坡上实实在在的空中小屋,又喻指象征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花园。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光线和影子、云气和雾气、圆月和夕阳都负载着创作者的无限深情和理想,鉴赏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沉浸到作者创设的意境中去,要善于从有限见无限,于具实见空灵,于物态见人情,从而真正品味到散文的美。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散文。
第三篇:我的空中楼阁文字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2.在品味本文诗化语言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独特的感受,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作者寄寓小屋的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曾在心目中为自己设计过属于自己的房子吧,我们就叫它小屋吧,这样温馨点!我想问大家在文人作家们心目中的小屋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思索,停顿片刻,老师做答),这小屋可能是可能建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徐志摩所钟爱的康桥边,也可能是建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经过的江南小镇,更或是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小屋”是作家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有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来看看台湾女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介绍作者、解题
李乐薇:台湾现代作家,江苏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富于感情。
空中楼阁意象
成语“空中楼阁”意为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在本文中,作者反其寓意而行,采用其本意:建筑在或说飘浮在空中的楼阁。
1、建筑在山上的小屋,如同缥缈在空中的楼宇,2、山上的环境独立安静,与外界隔离。
三、学习生字词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绚烂: 灿烂。
柔静: 柔和恬静。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四、整体感知、熟悉课文
老师带领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并找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树、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夜景
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围绕着写小屋来描绘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与描绘小屋与周围景物的,也就是作者的前后立足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作者先是立足于小屋外看小屋与周围环境,然后是立足于小屋内看周围的环境与小屋,所以大家现在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第二部分(第9自然段至第12自然段)
四、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关系:屋点缀山,点破寂寞,增加风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关系:相得益彰。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关系:树点缀屋,若隐若现,轻灵自由
总结:
1、4—8段主要围绕“小屋与树”写,2、结构安排共两层:4—7段是小屋与树近景,8段是小屋与树远景。
3、写景上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
4、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珍惜、赞美之情。
小屋在作者笔下,眼中如此魅力十足。那么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它周围的环境又会是什么样的胜景呢?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
2.(11--13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光线和环境。领空大,花绚烂。(板书)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环境也是安静、独立的。空气清新、光线变化、环境独立。
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起点。山路是走廊,山坡是阶梯。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小屋夜景:朦胧飘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这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犹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有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整篇文章让我们有美的享受,美的愉悦,那么这个“美”字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二、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同学们,你们读完课文,首先感觉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语言 明确:好,我们一起深入文本,感受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和李乐薇清婉明丽的文笔,现在,请大家跟着多媒体。随我深入文本,感受这种美的语言。
多媒体显示优美文段: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明确: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美眉上的美人痣,醒目而美丽。山与小屋之间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2、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
明确:直接描写小屋的位置——通过变式句(主谓倒装)抒写“我”对小屋珍爱、赞赏之情。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动静结合。这两个比喻,以画家和文学家的眼光强化这种审美意识。
4.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拟人手法)
5、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和“蝶”,用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6、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波涛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确: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而又把风吹稻秧的情态喻为起伏的“波浪”,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的壮美景色。
老师提示,学生品析,交流。
小结:诗意美
1、化用古诗词
山如眉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
2、引用古诗词
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
3、近似古诗词的句法。
眉梢的痣一点——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三、体会作者情怀,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理解“空中楼阁”的含义?空中楼阁是作者的想象描绘,还是确有 山上的小屋?《 我的空中楼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小结:
“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空中楼阁” 作者将小屋描写成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关于一个人的屋子 经典情结:
刘禹锡·陋室铭、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陶渊明《归园田居》、欧阳修《醉翁亭记》、梁实秋的雅舍
探讨:从《陋室铭》到梁实秋的“雅舍”,再到“空中楼阁”,从一些相似的特征中,由中国散文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海子的精神家园 ——春暖花开的大海
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月下荷塘
普希金的精神家园——自由奔放的大海
屈原的精神家园——汨罗江
杜甫的精神家园——草堂
陆游的精神家园——沈园
徐志摩的精神家园——康桥
戴望舒的精神家园——雨巷
参
考: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大的讨论,简要地说,浸润几千年“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细节上往往体现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特征。
五、课文小结: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还有对比的手法,并且通过文言词汇、化用文言句式、以及个人独创性的语言,对小屋不同角度不同时刻来进行描绘,把自然景物之美与作者对小屋的独特感受及生活之美融为一体。作者虽然没有明白白的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写景处处在写情,景中显志,景中含情,达到了深邃的意境。
六、作业:课后练习及能力训练
第四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时
间:2004年10月8日(星期五)地
点:杏花村中学多媒体教室 课
型:校际公开课
授课人:贵池区杏花村中学
伍宏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能力目标:
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策略]
1、预习,初步感知文章的特点。
2、借助绘画法和诵读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选用录音机、电脑和投影配合施教,从视听角度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在诵读上要注意轻松舒缓。
8、第2段是直接描写,直抒对小屋的喜爱之情。句式的倒装,表达的情感更鲜明。诵读时注意重音的位置。
9、作者仍以为不足,又边用四个比喻加强读者的审美意识。前两个比喻捕捉美的形象,后两个比喻是用画家文学家的眼光来审美。这一段在诵读上应读出辽阔、空旷之感。
10、经过这一番品味语言,小屋不仅仅是“物”了,分明是作者理想境界的化身。
11、朗读1—2自然段。
第五篇:《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教具准备、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文《我的空中楼阁》选自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第五版 上册),为教材第五单元的精讲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意图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新课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应重视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重视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美育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散文的研读还有待加强,以形成对散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和把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大散文教学。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德育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今社会,物质欲望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高职生和中职生的身心发展尤其值得关注。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来为之矫正,有必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课题来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3.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疑点。
A.重点:如何理清文脉;如何从语言入手鉴赏本文意境之美。
B.难点:在初中散文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领会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C.疑点:作者是在逃避或超脱现实,还是在拥抱现实?有何理由。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采用情境陶冶、启发式、探究式、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依据: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重点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故用情境陶冶法;高职和中职学生尤其重视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发挥其自主性作用,故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富于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故采用朗读式教法。
三、说教学过程
拟定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导入、释题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清文脉,领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把握写景状物技巧。
(2).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确立探究专题如:语言特色、修辞格、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明确探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设题要有开放性、层次性、适度性。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
1.用“温故知新”联想导入法创设情境
以初中所学的《陋室铭》作为切入点,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陋室铭》解读出作者达观而又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来为《我的空中楼阁》的解读作了预设和铺垫。
2.释题(一语双关),简介作家、作品。(背景、风格)
3.配古典音乐朗读,(配制反映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感);因语言富于诗的韵律,故采用男女声组合朗读,按句读(dòu)换读。
(1)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
(2)标出疑难语句
第二步: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 1.理解文脉
“我的空中楼阁”是偏正短语,重点在“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概括:
提示:山脊小屋悬空而立 林间小屋凌空而起
开放性院子作领空 山路作空中走廊
夜间小屋是空中楼阁(至此重点突破)2.赏物
(1)实写 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托物言志第一阶段)领空、围墙 空气、光线、环境
(2)虚写 山路、山坡 夜晚的小屋成空中楼阁
(托物言志第二阶段)
解析: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想像,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3.明志
齐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解析:作者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外(引述陶诗),为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托物言志第三阶段,至此难点突破,德育目标实现)4.谋篇布局即构思
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具有一种整齐美和变化美。请试作分析。5.表现手法
本文状物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请作点具体分析。
6.写景状物的角度
(1)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请举例说明。
(2)归纳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A.时空变换(远近、内外、局整、晨昏)B.多种感官,联想、想象综合运用
C.运用辩证法(小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虚与实)
解题思路:
①引述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激发思考。
②回忆比较初中第四册蒲松龄《山市》写作特点:a.悬念起笔b.以情衬景c.由粗到细d.动静互变
(至此难点突破,能力目标实现)
第三步:知识的迁移与扩展
A.附上“课堂跟踪反馈”练习,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组织原则是:基础题与能力题交叉,协作分工。旨在随机检测与反馈教学成果,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提供参考答案,掌握反馈信息,为下一课时提供参考,以便调整课的具体环节。B.小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第四步:布置作业
1.诵读文中优美语段语句;
2.布置下节专题任务:语言特色(由第一、二组全作完成);
修辞特色(由第三、四组合作完成)。(也可选“教学疑点”作为专题研究)
依据:作业,旨在巩固本节教学成果,并适时向第二节内容过渡,以便完成余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选用教具。多媒体可制作风景图片(含课件)
五、说板书
依据:
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
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