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导学法1
“学案导学法”之探究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如果教师始终是知识的已知者,总是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学生,必然会造成师生交流障碍、学生学习困难,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当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考虑怎样让学生学会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这些知识?从而上升到怎样让学生会学这些内容?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变过去的“教案教学”“满堂灌”为现在的“学案导学”“指导、解疑”,将教师由学生学习的“灌疏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与思路
“导学案”上应当给学生呈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问题导学、课堂小结、达标练习、能力展现、作业推荐、开阔视野等部分。
设计“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思路引导,具体落实在学习活动及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使学习内容提纲化、问题化,学法指导上具体化,使静态学习内容动态化。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
“导学案”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显性的,应当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和觉悟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实现,需要师生互动,通过教学活动来循序渐进的实现。
第二、把重点、难点简单化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它又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最佳切入点。要相信学生,依然采用让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当然,如果不加规划,直接让学生去学,势必会导致学生费劲、卡壳,所以要把重点、难点进行分割,将难度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将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然后再进行整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点放在问题设计上
“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在“问题导学”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过程设计、学法指导等。问题设计要遵循以三线一面贯穿整个过程的原则:一是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学、探究的思想引导;二是学法线。指导学生读、思、操作,同时,做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三是能力线。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新情境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条线通过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觉悟、能力体系,从而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
第四、优化达标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知识内容、能力要求,设计一定数量的达标练习,目的是:落实好知识点,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设计题目的基本思路是:注重基础,分出层次,扣准目标,紧扣重点和难点,不偏、不怪,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同时,可设计一定数量的拔高题,让一些有能力的同学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习“导学案”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教师编制“导学案”
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生基础的基础上,在全备课组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可操作性强的“导学案”。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学生在认识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读教材,自学“导学案”,有时可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理解“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初步了解,找到盲点、疑点,等待老师质疑。
第三步、师生互动,导学、解疑
根据“导学案”上设计的内容,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即教学流程),以“导学案”为主轴对学生进行检查、引导、解疑,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学生归纳、总结
在学生自学和老师解疑的基础上,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整合,梳理知识点,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整体、提高能力。
第五步、达标训练、课后反馈
通过了解学生完成所设计的达标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程度,及时给学生再度解疑,同时跟上相应的变式训练。对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辅导;对有共性的问题,集体解决。保证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留后遗症,不造成夹生饭。?
(三)注意事项
第一、编写“导学案”的教师素质要高
教师应当不仅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而且要有多年教学经验、送考经验,能够熟知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现状。设计的“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编写的“导学案”要科学、合理、可操作。因此,编写“导学案”的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
第二、防止将“导学案”和“教案”混淆
学案导学不等于放弃“教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教案”应当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课堂流程设计,体现对学生学习“导学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预测和对策,重心在给学生解疑,在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深化。?
第三、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导学案”要利用根据一系列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序、可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把准学生的脉搏从而发挥教师的学法指导、思想引导、疑难解答等的作用。
第四、抓好落实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疑点及时做出反应、调整思路、变换角度,给学生解疑,并且做好在下一节作检查的计划,保证落实到位。
第二篇:学案导学法
“学案导学法”参考资料
学案导学法导语: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我们大多数老师仍然习惯
于靠增加课时、拼时间、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搞题海战术等传统的手段来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可以说这是一条死胡同,如果我们仍然循着这条老路走下去,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永远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只能在现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外地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结合我校的自身实际,努力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效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学案式”教学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强调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备课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改为教、学相结合,以“备学”为主。于是,“学案式教学”做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
(1)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角度上,对教材作二次加工而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文本。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教与学最佳结合的载体,也是教与学同步操作的方案。“学案”目标、内容、流程相对统一,直观明确,师生共用。便于当堂操作,便于讨论纠错,便于复习巩固;有较大的实用性。学案的编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学什么内容,怎样学和练习,怎样练,什么时间自做,什么时间讨论,各环节时间分配,都有教师精心设计。(2)什么是学案导学法?(3)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4)、学案编写的要求是:
1、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思想。传统备课考虑的是我要如何教,编写学案考虑的是学生要如何学,所以教师必须确定全过程指导学生自学的思想,才能以学定教,编出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还必须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才敢大胆取舍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编写出适合课堂操作的学案。教师观念不转化,编写出的“学案”也无非是一份习题。
2、编写“学案”教师必须对教材作再加工。在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要用教材教,就不能循规守矩死教教材,就必须认真学习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把教材加工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美味佳肴”。
3、学案编写必须栏目化,格式化。把认知规律与课堂教学规律有机结合,我们设置的基本的格式要求是:①学习目标,②自学指导,③自学检测,④疑难问题讨论,⑤基础训练,⑥拓展题训练,⑦学法小结,⑧课尾检测题。这是八项基本栏目,因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各学科教师参照基本栏目,可作一定的变通,使学案更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在学案中一定要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具体科学的设计,如在各栏目上,添加人性化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就更有启发性和鼓舞性。学案编写就更具艺术性。
4、学案编写的重点在精选题例:学案的题例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如自学检测要选什么样的题才能全面准确地检测自学情况。如什么样的题才能体现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拓展题,要选新颖的题型,灵活变化性的题型,生活性的题型,才真正具有拓展性。一题一例务必精心筛选才可能难度适中,恰到好处。
5、编写学案的注意事项。(1)学科不同,设计不同,不能强求统一。(2)一份“学案”根据学情可多节完成,不能拘泥。(3)学案编写务求简约,选题要少而精,有代表性。学案编制时应注意的事项:
1、搞好五个方面的研究:①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②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③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流通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④研究知识运用范围,特别是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以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与内容;⑤研究近几年中考题,取定热点。
2、制定学习目标: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包括: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其中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智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写在学案上,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非智力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教师恰当调控,沟通师生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将知识点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现,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荷载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以及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是一条暗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设计学案时,应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进行有机的结合。
4、编排知识体系:(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找到一条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网络,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2)分解知识点编排知识体系,要循序渐进,有启发性、针对性、系统性,要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技能规律,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3)知识点可分为一般知识点、重点、难点、及知识热点:
①一般知识点可设计成填空题或选择题;②重点难点设计成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系列问题,并设计针对练习加以巩固;③知识热点,通过高考试题来强化。(4)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编出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体系,大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编写学案的一个重要课题。(5)题不在多而在精。教师要紧扣学习目标选择精彩适量练习,练习中要通过“一题多解”,达到熟练;通过“多解归一”,发掘形式上不同的解法之间必然存在的共同本质;通过“多题归一”,总结一批题的共同本质。
学案的基本形式:根据内容不同,学案可分为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习题式、问题式等。实际上一个学案往往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1)填空式学案如某些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难于系统掌握,这时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式学案,由学生预习或课堂上填写。(2)图解式学案有些知识内在联系较强,可制成图解式学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3)图表式学案有些内容对比性明显,可设计成图表式学案,将其逐一类比。(4)问题式学案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问题式学案。(5)习题式学案某些内容,可按课本顺序和知识梯度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习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5)、学案的呈现方式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的呈现方式应有:预习指导学案、课堂教学学案、单元复习学案、总复习学案等。(1)预习指导学案:
①“预习指导学案”是课堂学习的准备。这个环节抓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如果预习环节抓得不好,学生就会学得被动,课堂效率就低。但由于科目不同,学习内容与要求的不同,课型的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差异,预习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预习指导学案要以指导学生如何预习、预习什么为主。
②“预习指导学案”应包括导语设计——知识生成过程(知识结构图解)——预习要求三部分。③其中导语设计简明扼要,要体现人文关怀,具有亲和力。
④“预习指导学案”应在学习新内容前发放到学生手中,以便学生提前预习。(2)课堂学案:
①学案引领下的课堂称为学案课堂,在课堂上应用的学案称为课堂学案。也就是说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学习,完成学案规定的任务。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其他学生分享成果,使学习进一步提升。②课堂学案应包括“自学检测——合作学习——展示反馈——拓展提升”四个板块。
③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其中第三个板块“展示反馈”可以进行小组内展示,讨论展示,演示展示等。(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方法,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活动,达到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学生展示是学案课堂的核心)
(3)复习学案: ①鉴于课堂学案对知识的学习切块化和不系统化,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复习,故要求教师编写“复习学案”。
②“复习学案”应遵循的原则: A、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复习学案中要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给出知识结构图解,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B、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③“复习学案”的使用中应体现“知识反刍chu——复习检测——讨论展示——拓展提升”四个板块。
④课堂复习应注意以下环节: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6)、学案的基本环节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学习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3、学习方法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
4、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设计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可作为课后作业。
学案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6)例子讲解(7)教师备课备什么?(8)资源:中学学科网结束语:总之,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对关注学情、双标互促、精讲精练,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可用于新授课),开放式(质疑、探索、小结、练习,可用于复习课),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估、作业,可用于习题课)等。
六、学案教学的评价
1、看课堂上的教与学用不用学案
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体悟而策划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节目表”。它能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它能养成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把在课堂教与学中用不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首要标准。
2、看学生学得是否高兴、主动、深刻
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高兴、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栏目条理清晰,活动一波三折,正例加反例,联想加类比,考试加实践的学案课堂会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胜景。
3、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 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4、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
5、看教师是否关注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评价教师能否实现成功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准。
七、实行学案教学的意义
1、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2、实行学案教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3、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总之,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灵石四中,运用学案式教学,学生的负担轻了,课堂实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了,学案式教学获得较大成功,04、05两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该校均为全县第一。03年该校进入课改的年级,两年中全县四次统考获得三次第一,一次第二。04年统考,初二年级是全县唯一达到科科项项超县水平的课改年级。05年中考理数两科的满分学生和总分600分学生的培养,都突显了学案教学的作用。许多教师现在离了学案就觉的不会教了,实效差了。学案成了很受教师欢迎,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
我们研究课改,努力创新;我们学习洋思,努力学其神而将其“本土化”。学案是对备课的一次革命,学案式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大改革,学案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大改变。两年多的学案式教学研究,灵石中学形成了基本的体系且获得一定的成功。
学案教学的实质意义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形成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学生根据学案的编排,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习。通过自学实践,总结学习经验,形成自学的能力。所以学案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的编排,循序渐进地自学教材,完成学案所安排的学习内容。个人学习疑惑的问题,要通过合作学习得到解决,再有疑难由老师辅导解决。一节课自学的效果到底如何,课尾要用一定的问题习题加以检测。这就形成了围绕学案“自学、讨论、辅导、检测”的四段式教学法。在学案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教材,产生疑问合作交流,教师一般不讲,当学生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讲,教师才进行针对性讲解,关键性点拨和学习方法类归纳,最后进行检测、检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是学习的指导者,是学习的督察者,这就是我们理想的学案式教学的最高境界。“学案式“教学模式总的目标是教法转变为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主导和主体的地位,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这里的中心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以幕后活动为主,学生自始至终活跃在幕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与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是1:4的比例;教师引导、辅导中,不给现成的答案,而以指方向、教方法为主,学生不靠教师喂着吃,而是根据学案,自寻自消化知识,并用自己独立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以体现自我价值。
”学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法为主转变为以学法为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僵化知识转变为能力、方法的提高,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是有效的。但是,由于本模式大幅度增加教学活动的容量(估计教师的工作量要增加3~4倍),这对教师的敬业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学案式“教学模式把学生推上了前台:凡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只是在学生欲说未说、欲做未做之时,教师轻轻一拨,激出思路和方法。”学案式“教学模式就这样实现了教育民主和平等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由此,”学案式“教学模式思想的贯彻和”学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极大地拓展了教学改革的空间、深化了教学改革的内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一种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篇: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三甲初级中学 岳兴国
我有幸在2011年8月19——21日参加了“定西市学案导学法暨高效课堂”培训和现场课堂教学观摩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通过“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的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从而使教学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战,学生不出无备 之争,从而可以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益,充分提高课堂到的效率。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内容设计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预习阶段 经过多位教师共同研究,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笔标注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使学生的自学预习具体化详细化,不再是大而空,盲目,不知道究竟在预习时具体预习哪些内容,预习到什么程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有的放矢。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没必要等老师上课讲解。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把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合理分配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过程中我深感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要害环节。
2、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精讲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享受到高层次成功的喜悦。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练习,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学案”实效性。
“学案导学”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那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任教课改年级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进行课前设计,科学利用教学时间
只有备好了课,才能上好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备好了课也不一定能上好课。要做到备好课并上好课,还需要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即教师在上课前深入授课班级,及时了解教学实际及学生情况,然后精心进行课前设计。
1、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2、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创设趣味性情景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教学时间的浪费。
二、课上实施分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施教过程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机会不均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为此,分层教学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这样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教学环节要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为了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得到最佳的训练,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布置上实施分层练习。习题分层次编排,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达到分层提高的教育目标。A组(基本)题巩固基础,控制难度,要求学生必做必会。B组(提高)题注重知识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C组(竞赛)题突出灵活运用训练,探索能力延伸。最后,分层次考察、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三、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我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对于 “讲重点”我们的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
对于“讲难点”可采取以下措施:(1)精心设计思考讨论题让学生讨论(2)教师引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3)对于过于偏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师可以不讲。对于“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
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和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加强学法指导,减少无效劳动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掌握自己今后一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还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获取知识的方法及能力。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应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
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问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形成层次性、递进性。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能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并诱导学生把握预习和复习的方向。2、教会学生“怎样思考”。
其一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演绎和推理、系统化和具体化等。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学生知道了课堂教学中应该“思考什么”和学会了“怎样思考”,很显然,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就高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只有广大教学工作者走进新课程,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深入理解并实践新课程标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效率。
第四篇:我的简约版“学案导学法”
我的简约版“学案导学法”
浙江省江山中学 宁慧青 324100 作者简介:宁慧青,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江山中学教师。自2004年《巧用阅读能力提高政治选择题的解题准确性》发表于《考试报》之后,有多篇文章发表于《考试报》、《考试专参》等报刊杂志。近年来,有《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优化思想政治教材》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上,《积累与使用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素材》发表于《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第5期,以对“育人”问题的困惑与思考为主题的《读“一刀语录”有感》发表于《教师博览》2009年第4期,《三个原则带好班》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0年第8期。联系电话:***。电子信箱:zjjszx14hq@126.com。地址:浙江省江山市区凝秀中路2号。
内容摘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与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也面对思想政治学科地位的无奈,笔者对“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化,提出了“四步教学法”,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案导学法”;简约版;“四步教学法”
全国很多地方轰轰烈烈地进行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有一种教学模式叫做“学案导学法”,也有人称之为“导学案”。去年开始,我市也开始尝试该教学模式,并在一些学校全面展开。本学期,笔者参加了我市教研室组织的“学案导学法”教学研讨,并用该模式上了一节政治课。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教学模式拥有较好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该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认识问题与相应的制度制约,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运用“学案导学法”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运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精华进行教学?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简约版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有时自己称之为“四步教学法”。本文,笔者结合自己5月底进行的“走近国际社会”教学实际,谈谈这个教学模式。
第一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所以,我们政治教学不仅仅要在教学中体现与提炼生活,更要在活生生的现实中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这样的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相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在感受中引起共鸣和渲染,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走近国际社会”教学时,笔者告诉学生,自己要利用一组素材带领大家“走近国际社会”:先介绍了美国反恐战争的重大胜利——击毙拉登,然后告诉学生,美国的这个行动严重地影响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接着播放由于美国特种部队擅自进入巴基斯坦领土射杀拉登而导致巴美两国关系紧张的视频,最后又展示了5月17日北约直升机进入巴基斯坦领空打击武装分子而受到巴基斯坦军方反击的文字材料。
很多学生知道美国击毙了拉登,因此,在笔者讲述美国反恐战争的重大胜利时,学生会兴奋地插上几句话,但学生不知道美国这个行动的影响,尤其是对巴美关系的影响,所以,笔者讲到美国这个行动严重影响了巴美关系时,学生马上就静了下来,而且认真地观看视频和阅读文字,从中寻找线索,进入了思考、分析状态。
而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很难从视频与文字素材中提取相关信息。于是,教学就进入了第二步。
第二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但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些感性的认识。要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悟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将实际与理论相联系。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要有实际与理论。现在,“实际”已经通过第一步“创设情境”摆在学生面前,缺少的是“理论”。“理论”在哪里?在教材中。给一定的时间,一般情况为5分钟左右,让学生阅读教材,把握分析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也就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运用从教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分析从情境中引出的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过程中,一般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有特别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合作探究。
于是,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阅读课文,明确知识点”的要求,如图。(很多时候,该程序是以简单的知识条目形式出现。)并将第一步中产生的问题置于该图的下方: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巴美关系从“坚定的反恐盟友”到“任何‘入侵’”便要“做出迅速反应”的原因?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强调了该部分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要求学生不能停留于知道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还要明确国家利益为什么会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影响国际关系的表现,情境中有什么具体的表现,等等。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方向的作用。第三步,学生分析,教师提升
对于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部分学生往往停留于“找出”的阶段,好些的学生会“记牢”,但很难达到“理解”的水平。此时,需要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提升。
当学生讲出国际关系的“含义”时,笔者会问,“有几个关系”,“最主要的关系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国际关系的内容时,笔者会问,“巴美之间坚定的反恐盟友是什么内容”,“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文化关系’”,“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经济关系’”;当学生回答国际关系的形式时,笔者会问学生,“巴美之间的关系从什么形式到什么形式”,等等。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笔者的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对于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生个体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此时,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学生回答问题,同时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让学生有信心去“跳一跳”,并且摘到符合自己“桃子”。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每个学生都能从教材中找出,但是,要用这个“决定因素”分析巴美关系从“坚定的反恐盟友”到“任何‘入侵’”便要“做出迅速反应”的原因时,笔者选了一个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他说了“美国射杀拉登损害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利益”后便不知如何说明,于是,笔者跟上又问了一个问题,“国家利益有这么重要吗?”于是,学生从书本中找出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又接着问,“以前的巴美为什么会成为坚定的反恐盟友?”学生答道,“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停了停,补上一句,“现在关系不好了是因为出现利益冲突”。于是,非常顺利地归纳出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表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在第三步实现之后,一般情况就是进入第四步,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有时我们会将一个内容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就如本课,笔者在结束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教学时,引出“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目题,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和笔者的讲解,明确并理解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因、内容和对策。
第四步,练习巩固,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苍白的。经过上述三个环节,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此时,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不仅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绩的必然措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去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真正发挥作用。此时,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试题,也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学生的练习与教师的点评,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最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播放了一段与前面内容有联系的视频——“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奎达居民很担忧”,要求学生运用主权国家的知识和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知识分析视频内容。学生在认真地观看视频后,已经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从视频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再加上笔者的补充与点评,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或者国家力量)”。这样,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也得到了升华,比较圆满地实现了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
笔者的“四步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利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优势,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比较理想地解决我们现实中不得不面对的政治学科地位引起的课外时间不足的弊病。而且,从情境创设到回归生活的过程,也体现了我们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源自实际,高于实际的特点,并且在这来回中改变了学生的知识观,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梅冬贵,《“学案导学法”实施策略浅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
4、林秋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热的冷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
第五篇: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例析 邓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康全召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以下因素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第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客观条件,如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脱离客观实际的教学模式都是花架子;第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做到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普通教育现阶段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二是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或“10+35”)教学模式;三是河南省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四是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借鉴当前全国流行的教学模式,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吸收、借鉴、改造、创新而提出的。与当前全国流行的几种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深受师生欢迎,现作一简单介绍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动因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源于解决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课堂效益提高需求之间的矛盾的需要。第二,源于消除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之间巨大反差的需要。第三,源于帮助教师解决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之困的需要。第四,源于帮助教师解决先进教学模式与自己课堂教学实际结合的需要。
由老课程到新课程的转变,教师有诸多不适应。首先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不适应。过去的教材编写一般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先理论,后实践;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的是归纳法,即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其次,对教学方法和思路变化的要求不适应。旧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理解、运用,教师教学只要能把问题讲清、讲透即可;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知识要通过探究达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再次,对教材知识的内涵要求不适应。只注意外延,不注意挖掘内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科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提出的。
二、“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具体就是做到:第一,课堂开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第二,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合作探究;第三,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第二,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但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很显然,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通过看书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的,而是通过探究得到的。不通过探究,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不通过探究,就无法正确地把握知识;不通过探究,就不能自主地运用知识。
三、“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如果按模块划分,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思考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时间不低于15分钟。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预习状态,适时引导。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这是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此阶段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此阶段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量,二是质。题不在多,而在于我们所训练的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讲的道理,在于是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
四、“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技巧 ⒈“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备课: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备课任务,简单地说概括为四个字:教啥、咋教。具体地说应着重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以利于学生探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深层次的、具有思考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没有作用。第二,考虑在课堂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对策,简言之,就是考虑不同阶段的引导性语言及技巧。
第三,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生活实例。⒉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
第一,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第二,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时间、地方、方式)
第三,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深度)、可探究性(适合学生和教材)。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求:
第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那就是“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共同总结,知识生成——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第二,坚持科学引导,学生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看书预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阶段,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准备和学生的反应,随时给以启示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在交流质疑,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拨评价;知识的生成,也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的。⒋“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要求: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应着眼于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第二,启迪学生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主张课堂训练应以主观性习题为主,并且要严格控制数量。
五、“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总结,我们认为“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优势可以概括为:目标明确,精力集中;自主合作,探究生成;结构紧凑,简便易行。具体表现为:
⒈问题导入,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入的实质是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初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根据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
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占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习任务是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的。从内容上看,学生所预习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自主解决,无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⒊探究解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学生之间交流探究体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自学感悟,及时肯定其合理的见解,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此过程的关键是“导”,忌对讽刺学生,忌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⒋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学习效益大大提高。总之,“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