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特别狠心特特别爱——赢在家风》有感
读《特别狠心特特别爱赢在家风》有感
本学期,我开始读沙拉的第二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赢在家风》,我喜之,悦之。书,读过不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对我并不陌生,而谈起有关家教书籍,实在惭愧,很少涉及到。以前每当开家长会,给我班家长说如何教育孩子,我总会想,我都不太会,我怎样给别人说应该怎样做,如何去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吾逢好书每日读。书籍,是我们向别人吸取经验的捷径,作为一名年轻家长,我很珍惜,每日陪孩子写作业时我捧起这本书,读到精彩处,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写在书上做批注,247页,篇幅不长,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敬佩,我敬佩不是局限在他的两个儿多么有钱,是亿万富翁,而是沙拉的家教智慧,把一些中国谚语、名言运用得恰到好处,作为中国人的一员,令我汗颜。
手记一:不学礼,无以立。这是沙拉在二十五页引用的《论语》中的话,意思是说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是不能在社会及家庭立足的。她认为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教养和礼仪。每次她带孩子去酒店,如果正好里面有人开门出来,她会要求孩子等对面的人离开后再进去绝对不允许孩子因为门开了就直接进去,因为她认为那个门不是他们开的,是人家开的,就应该先让人家出来,再进去。细节之处彰显公德意识。她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批露了国人的诟病:在公共场合,让孩子大小便、随意踩踏公交车座椅,大声喧哗、故意插队、闯红灯,在机场占位等,看着让我脸红。我不禁想问:为何让一个犹太人反过来用咱们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话来教育我们?
手记二: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沙拉引用的中国谚语,她认为她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她四十二岁苦读希伯来语,同时还能说很多方言,四川话、广东话、宁波话,为了学习,他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她专门找老人聊天从生活中,从形形色色的人那里,学习和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她犀利地写到:其实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很多东西远不如家长在茶前饭后聊天聊的东西,和家长们聊得东西很多是学堂里、课本里没有的。作为一个教师,我看到这样的话,并没有气愤,因为这并不是说教师不重要,而作为孩子家长,更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我教学十年验证了的结论。有的人问我:老师,你这样说不对,我邻居一个字不识而他的孩子却学习很好,考上了大学?而我要说,这位邻居肯定想尽办法鼓励孩子认真学习来弥补自己的遗憾,他自己从心里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家长不爱学习,觉得学不学不重要,那他的孩子就对学习无所谓;如果家长无公德之心,那他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无德之人。人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影子。
手记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中国俗语在莎拉身上运用得淋漓尽致。沙拉忘记不了中国对犹太人的帮助忘记不了善良的中国人对她的救助。她以自己当初被一个上海人救助的故事为原型,设计出纪念币,以表达犹太人对上海这座城市、对中国的深深感恩之心。这也是我们现存的教育中所缺失的重要元素,试问,现在的孩子有几个懂得感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草莓族、啃老族觉得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满足他,就报以甜甜的微笑,蜜蜜的吻,不满足则报之一哭二闹三打滚,更有甚者对父母拳打脚踢,对老师、长辈口出狂言,大不敬。羊羔跪乳,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于人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反省。感恩他人,必能感恩自己,缺少感恩的人能成才,但不能成人。有很多时候看见栅栏外家长们期盼的目光,孩子走了很远,仍然依依不舍,我多少有点不忍,可是孩子能否读懂你的心?看着家长等待孩子放学的身影,我不禁要问:你的孩子是否理解你的付出?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家长怎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孩子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处处宽容,做长辈的先做到,孩子自然跟着学。
手记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中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句话出自书中一百三十页,莎拉也的确这样要求孩子,她成功地坐到了。她让孩子学会吃苦,从垃圾堆里捡食物,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挣钱养活自己,刷盘子,洗碗,建立有偿机制,让磨难转化为生命的财富,教给孩子通过劳动可以成功。这一点我们作为零零后家长很少能做到,别说是让孩子自己炒菜,自己去市场历练,就是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们的孩子很少能做到?沙拉的孩子之所以能自立、自信,是因为母亲的培养。我们呢,捧在手心怕摔啦,含在嘴里怕化啦。到最后,孩子不会感激我们,而是会责怪我们放手太晚。
正如序言中所说,富有智慧的父母要学会把握爱这个天下最有力的武器,学会爱自己,也要学会爱别人。举手投足就是爱,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说教,胜过金钱。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会让孩子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也会有稳固的人生。家庭教育被重新唤起的时代,我们新一代的年轻家长,能否清醒,能否直面我们的缺失,引领孩子去开启成功之门?
第二篇:读《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读《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读了沙拉妈妈写的《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本书后,对照自己培养陔子的生活现状,感到真如书中所说的,中国的孩子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许多应该自己能料理的事都指望家长,缺乏自理能力,任何事只求顺利,惧怕挫折。如何增强孩子的生活,学习适应能力,我们做家长的的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要积极改变现状。
孩子长大了总有一天要脱离我们,他们需要自己的一片天地去发展、去生存,就象小鹰总有一天会变成老鹰在天空自由翱翔。如果我们总用爱的光环笼罩着他,应象老鹰的翅膀被绑住一样,永远飞不起来。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深刻的是关于生存教育问题,谈到生存这似乎离孩子们太远,总认为待他们学校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才谈到生存之事。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孩子今后人生道路最实际的问题。不管你求学深造还是学习一技之长也好,一句话就是让孩子脱离父母之后学会独自谋生。沙拉强调生存教育必须放在首位,这会使他们长大后生活得更好。让他们的学会做家务,让他们去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活动,我想从让她从现在开始。
其次,让我感悟的是超量满足给家长带来的隐痛。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只知道用自己的方法去满足孩子:爱吃什么,买 给你吃个够;爱玩什么,带你去玩个够……,我觉得累女儿也被我束缚得很累。她有时会对爸爸和妈妈给的幸福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样
子,我觉得我的教育方法是失败的,我使孩子缺乏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因为她已经不再是小小陔了。
虽然说看了这本书我的感谢悟很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改变现状也会有一定的难处,比如老年人特别严重疼爱孩子的,教育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压力,但是不狠心的话孩子永远长不大,我们只能用特别的爱去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树苗长成挺拔的大树,有足够的胸襟有足够的能力在这个社会生存。
陈雨嫱的妈妈周文静
2011-12-05
第三篇:《特别狠心特别爱》专题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越爱孩子越要后退一步
《特别狠心特别爱》作者沙拉是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这位母亲育有两子一女,本书记录了这位母亲培养教育子女的手记,阐述了爱子秘籍,两个国家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究什么是真爱,什么是能帮助孩子获取人生长远幸福的真经。
中国人觉得爱是爱,教育是教育,而犹太人觉得,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如何爱孩子,爱的目的、爱的理念、爱的方式、爱的技巧上,犹太人和中国家长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从爱孩子就要为他们深谋远虑出发,把学会独立生存作为最贵重的礼物送给孩子。他们从孩子身边向后退一步,做孩子的军师,负责参谋、观察、提醒,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包办他们的一切。
沙拉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为了锻炼孩子,沙拉画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壁上。值日表上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经过“家庭会议”,还设立了“值班家长”,规定了值班家长的任务。老大以华担任“值班家长”第一天,就早早拖好了地板,并就近买来了面包当早餐,还宣布晚上“炒圆白菜”和“煲一个汤”。三个孩子轮流值日,每周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个懒觉,而当天负责值日的孩子会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面包,再煎个鸡蛋,然后把早餐摆好。
读后我觉得这个画面似曾相识,中国在介绍一些贫困家庭早当家的儿童时,他们一般都能在学习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是当代孩子学习的榜样。而在以色列,不管是富贵家庭还是贫困家庭,这都是很普遍的,这不能不让人深思。现在我们的孩子不要说做这些事,就是整理自己房间的次数也不多,虽说在老师的安排下,他每周也会炒一个菜,但更多地是为完成作业,距离主动做家务还差得远。沙拉说得对,“特别狠心特别爱”,不越俎代庖,不是撒手不管,是以让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好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质,它是藏起一半爱,不是丢失一半爱,它是爱得更理性、更科学、更艺术,而不是爱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迷茫。教育家林格先生曾说“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少了一只手的我们站在孩子面前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然会做那么好。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学习沙拉,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我们从孩子身边向后退一步,做孩子的军师,负责参谋、观察、提醒,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包办代替。孩子综合性素质的培养需要孩子尽早树立价值观、判断力、人生坐标、独立思想,我们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为孩子做决定,而是给孩子提供原动力,让他们在“管理”和锻炼中去思考,从而得到启发。
第四篇:《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我全身心地爱着孩子,并且不求回报的不停的付出着我全部的爱。我任劳任怨,大包大揽,耐心,周到的照顾着他的起居,唯恐疏漏让他受到伤害,我本以为只要有爱孩子就可以健康地成长,虽然感到孩子脾气渐涨,依赖性强,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日子也认为是理所当然,不知感恩,也担心着这样下去不行,可一颗疼爱他的心却不忍心去责备他。
读了犹太妈妈沙拉的《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本书,我如当头棒喝,受益匪浅,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教育中的困惑,我开始反思,我险些酿成大错,从没想过过度的爱会害孩子,爱而不知教更是耽误孩子,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在爱的名义下,送给孩子最可怕礼物的妈妈,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怕他感冒着凉,我嘘寒问暖,怕他忘带用品被老师批评,我天天提醒,他讨厌地说我是罗嗦妈妈;怕他出行不安全,我坚持陪同左右,拎包提物,他无奈地说我是不信任他的妈妈;怕他输在起跑线,我报了小记者、英语等兴趣班,他埋怨地说我是负担妈妈;怕他干家务弄脏衣服,我家务活全包,他冷眼旁观地说我是应该妈妈;购物要求,难得一次没有满足,就抱怨多多,他哭闹地说我是小气妈妈,当我付出全部处处为他着想,他却不听话时,我无法控制的大声骂他,他胆怯地说我是暴动妈妈。我意识到,我已走进了爱的误区,爱而不知教,以“爱”的名义无原则的宽容和耐心渐涨了他的脾气,我要转变思想观念,特别狠心特别爱是一种大爱,是以孩子终生受益为目标,我爱孩子更希望我的爱有价值、有意义、有作为。
首先,我要改变事事大包大揽的习惯,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了解他是家庭中的一员,对家人也应该负有责任,督促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改掉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其次,我要做一名学习型家长,注重爱与教相结合,加强安全知识,文明礼仪等教育,相信他的能力,退居二线,关注他,支持他,启发孩子去思考,去实践,使他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能勇敢面对生活的无常。
最后,我要把爱深藏,默默地在一旁守候,注重跟孩子之间的思想与感情交流,做孩子的军师,负责参谋、观察、提醒,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磨练孩子的意志和智商。
我相信,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知道,知易行难,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但是我有信心,和孩子一起努力,拿起“教”的引导棒,还孩子自由空间,用爱的名义创造“条件”“环境”来培养孩子,让他独立、让他学习、让他体验。
第五篇:《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读《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这几天在家读了《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本书,这本书是在学校刚开学的时候张校长推荐的,当时我就从网上购了一本,但是一直放在床头没有看,在接到学校的通知说要写读后感的时候,才想起这本被我放在角落的书,当我拿起它开始读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本以色列犹太母亲沙拉著的《特别狠心特别爱》真是一本好书,我如饥似渴的一气读完,真的使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书中沙拉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现状:“直升机”父母,事事包办做孩子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妈妈,暗喻为子女包办一切,关怀强迫,过分热心的家长形象。而“中国妈妈”这一称号作为一种标签上了美国词典,这些都是家长只知道爱,不知道教造成的。今天的孩子在物质上是最富有的一代,而精神上却是最贫乏的一代。在当前的富裕环境下更需要父母有更高的境界、智慧和勇气。爱孩子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天性,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在家庭教育中,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父母之爱的孩子往往是有人格缺陷的,但爱也是一种手段。爱的目的和技巧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一旦父母做到了掌握爱孩子的艺术,孩子就会受益一生。
而我从书中了解到以色列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的方式有所不同,他们注重教育孩子的智商、情商和逆商,教育的目的是把每一个孩子教育成有独立思想的经得起挫折的人,让孩子知道珍惜的不是五光十色的礼物,而是亲人,是快乐,是爱。让他们明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换得你想要的东西。他们以“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使孩
子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
质。现在,大家生活好了,对于孩子都采取超前满足,过量满足的溺
爱方式,殊不知,谁溺爱孩子就不得不有朝一日为他包扎伤口,心软
是害,狠心是爱!
读完这本书后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以前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走进了误区,有时会使用暴力,有时又过分溺爱,读过之
后,我感到身为父母,不担心你不爱孩子就怕你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如何教孩子!当你爱孩子的愿望像啤酒沫一样往上蹿,而你爱孩子的理念和技巧却还停留在愚昧落后的阶段,那你就是世上最没有成效最
可怜的父母。你只有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谋生的人,教孩子学会追求
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到达目标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孩子才会收获
成功的人生!
一(6)班
学生:顾丽娜
妈妈:史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