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

时间:2019-05-13 08:4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

第一篇: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

2016全国卷2作文立意解析(2016-06-13 10:26:22)转载

你要考生“比较”什么——兼谈课标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读完这道题,不得不说,命题不严谨,作文要求中“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中的“比较”一词含义不明。

三条途径都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你能通过比较,说明哪一条不好吗?你能说哪一条更重要吗?不能。当然你可以说“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叶圣陶语),语文课不必上。但考生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你能提倡学生都放弃语文课吗? 三条途径,各有其长,无从比较。

既然无从比较,为什么又要考生进行比较呢?命题人显然受到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影响,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为目的,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一果多因的事物的“因”都是可以比个高低的。就好比植物的生长,种子、土壤、阳光、水分等都是必要条件。

去年可以通过比较,说谁“更具有”风采。今年不能说哪条途径“更”好。其实“比较”一词可以改为“针对”。全句则为“针对上述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或两条来阐述你的看法或理由”。

当然,命题人的本意可能是指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明示是比较什么,因而给学生造成了思维上的障碍。就好比比较两个人,是比较年龄还是经历?比较身高还是胖瘦?比较外貌还是品质?比较才华还是家庭背景?太多因素,如果不明确比较什么,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下面再谈本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一、抓关键词,确定观点与思路

我在课前指导时曾强调“作文一定要按任务要求写,自己在要求下面划线”。当然许多同学也会这么做,正如上面学科网扫瞄的这张图片上一样。

先说本则材料与写作要求中的关键词。1.“语文素养”与“三条途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这个关键词组是不必解释的,学生一般也难以解释清楚,它也不是写作重点。写作重点,是根据写作任务确定的。写作任务是“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一句,这里没有提到“语文素养”。

2.三条途径。三条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语文素养”与这“三条途径”是什么关系呢?是目的关系。即“三条途径”是实现“提升语文素养”这个目的的手段或者方法。

3.确定全文观点。

先看材料,材料已经表述了命题人的观点: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再看写作任务:“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看法”即观点。“理由”是写作的主体,即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那么应如何确立观点呢?

①“根据材料”,说明考生的观点必须根据材料确定,而材料已表明观点。表明命题人已经给考生确立观点了,不要考生再拟出其他观点了,否则会走题。

②“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 来“阐述”“看法和理由”,表明考生要做的是根据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给命题人的观点寻找理由。

③虽然有“你的看法”,考生能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意以上“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两条呢?显然是不行的,这是公理或者常识。

根据以上分析,观点肯定就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4.确定写作思路

上面说了,写作任务是“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来阐述观点。在“三条途径”与“语文学习体会”两个信息点中,显然“三条途径”是构成分论点的基础。

尽管写作要求还说了“选好角度”,似乎可以只谈其中一条途径,但写作任务明确规定了“比较”三条途径,你能放弃其中任务一条不谈吗?如果你只写其中一条,那就是违背了写作要求,因为没有“比较”三条途径。

论述三条途径可以有详略之分,但绝对不能放弃其中一条,否则就是偏离题意。

这三条途径如何转换为分论点呢?都要联系目的来组合成分论点。即:

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

加强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

分论点下,要“联系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来阐述某条途径的正确性。

以上是写作思路。

二、阐述观点:看似容易最奇崛

按照上面的三个分论点来写,似乎是容易的。相信多数学生也会这样写。但高明的写法还是能参透命题者关于“比较”一说的本意(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尽管命题不严谨。

即可以这样提出分论点: 一是从语文教学的作用来看,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方法。

二是从学习语文的规律来看,课外的大量阅读可以实践课内的方法,还可以为提高语文素养打下雄厚的基础。三是从学习语文的原则来看,课内学习语文要联系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课外生活实践也离不开语文更要用好语文。

这对考生来说,恐怕太难了。即使是教师,在考场上也难以想得这样周全。如果能从“作用”的角度来比较,在立意上应该达到发展等级中“立意深刻”的一项了。考生们一般可能从下面角度进行论述: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然后在论述过程中列举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

但是,用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历来论述以上观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学生得用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来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也就是要说明理由。现在学生最大的通病,就是可以大量举例,但不会说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论述时先要想一想,在观点前面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1.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

这个分论点下,学生写什么好呢?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有效?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当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体会还是有的。课堂教学有不有效,关键是看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这里学生就得评价一把教师了。而在论述这个分论点时,城乡差别是不是大有体现了呢?城市里的教学得改革风气之先,自然理念先进些,方法多样些。虽然要求是“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但在教师的主导下,他们的体会自然是因师而异了。如果谈的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作用,则当然可以谈自己从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有效“教学”则成了有效“学习”,也有点偏离题意之嫌。正确的论述应该是前面说过的:课堂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例就行了。2.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

前面说过:为什么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这应该是学生觉得最好写的一个分论点。尤其是阅读面广的同学,会举大量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或诗句来论述这一观点。但是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能提升是不容易的。

我想起原来教过的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的姚平同学在40分钟里写出来的急就章。文章紧扣话题“我的享受”下笔,开头就以《西厢记》中的“最纯净的情景”的描述,向读者传达自己“审美的愉悦”。然后从“我喜欢”的诗词、小说、与散文中引述富有文学气息的材料,表现自己是如何享受诗词的真情真趣、如何从小说中了解社会百态、风土人情、如何从散文中领悟人生哲理的。

清新的散文总让我平息躁动,大气的散文总让我热血沸腾。我盼着能重游文化苦旅,亲身感受白发苏州的千年沧桑,天一楼的兴盛衰落,敦煌莫高窟的辉煌与悲寥。我坚信毕淑敏说的“我很重要”,我为叶倾成笔下的父亲而落泪,我为林清玄笔下的山谷百合而喝彩。在散文中,领悟人生哲理,享受深层快乐。

其实这种读书的乐趣就是一种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一般同学都能认识到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就是写作当中可以多举很多材料,同时可以证明作者的博学。但我们应该要说理,比如杜甫说的“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当然,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大量阅读能丰富语文知识,也不一定能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我曾见过农贸市场小商贩天天看小说,但不一定会写文章。李白的《嘲鲁儒》说得好:“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经邦济国)策,茫如坠烟雾。”只读书不会用,也是枉然。

所以最好是联系前面的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述,大量的课外阅读要得其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还要做好读书笔记,认真思考,写读书报告,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也就是说,论述这一观点时,一要说明课外大量阅读的好处,二要说明课外阅读的方法,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这样可以做到论述周密。3.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

这个分论点,一般考生可能会围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来举例论述。本来,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的。陆游在诗中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直到晚年才悟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写作方面的规律,但“语文素养”应该既包含写作,也包含阅读。

阅读与生活实践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阅读理解与作品对生活的描述的关系来看。为什么学生读古人的文章和鲁迅的文章有隔膜,是因为没有经历他们的生活。而古人与鲁迅的时代我们无法再去“实践”,那就只能间接地实践,多读那个时代的作品,也就会慢慢地能读懂了。但这种间接的实践,实质上也就是上一个分论点所谈到的课外大量阅读,所以在本分论点下,不宜展开论述,不能说如何获取生活中的信息,来提升阅读素养。

这个分论点下,除了论述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外,生活对阅读方面的作用,只能说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联系生活体验来理解作品,来从阅读角度说明观点。

考前,我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理解、文言翻译、古诗鉴赏甚至病句辨析以及语句填空题等考点指导中,都强调了生活与理解鉴赏的关系。

【例文一】

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二(1)班雷冬鹏

何谓语文?

语文,语文,即“语”和“文”。朋友的倾诉是“语”,亲人的叮咛是“语”,爱人的关怀是“语”;一首《行路难》是“文”,一封家书是“文”,一块墓碑,也是“文”。止不住的思念,藏不住的感情,道而成语,落笔成文。

认识语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前提,而恰当的方法更能使提高语文素养事半功倍,不至于像盲人般摸索,一无所获。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尤其重要,原因在于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课堂的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听”“说”“读”“写”,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它影响,渐渐地我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鉴赏和表达的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在千古名篇之前我们会赞叹它辞藻之美、胸襟之阔,而不是人云亦云却 不知所云;在临洞庭,俯泰山之际,奋笔书怀,写尽人间山河,而不是如同猿猴般上窜下跳,怒号嘶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书是心灵的另一道窗户,走进作者的世界,或是深邃的诗人,或是热血高涨的愤青,又或是睿智的老者,都行。走进他们的世界,领略他们的情怀,让他们的思想感染你,感受语文的无穷韵味。这将会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沉淀人的思想,壮大人的心胸。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眼界,需要思想,需要心胸。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课堂,可以没有课外阅读,可人不能不生活。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的核心,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因事象形产生文字起,便融入到了生活之中。或是“子墨子曰”,或是“太史公曰”,它把先贤伟人的言行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敬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无数实践,语文不再仅仅是记事的工具,而是上升成为了一门艺术。高山飞瀑,洞庭明月,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章;壮志忠心,乡思愁绪,成为绝妙诗歌百世流传。语文就应用于生活,或许遭受困难挫折时候感慨一声“行路难,行路难”,又或许春风得意之时笑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充满语文的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语文素养怎么可能不提高?

若要提高语文素养,三条途径都至关重要,而其最终的归宿与最大的受益绝对是社会生活实践无疑。

【例文二】 瓷器式的语文学习高二(1)班王晟涵

语文的学习,对个人,对国家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想制造一件瓷器。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分别对应了制瓷的三道工序。正如每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三条途径也缺一不可。

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筑胚,它决定了瓷器的形状,决定了瓷器的用途。是它奠定了这个瓷器的基础,瓷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蜕变,成形,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是最生动,最基本,也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入我们骨子里的知识。它直接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发展动力,才能真的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制瓷的第二道工序是上色。这一工序看似对瓷器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实,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高度与文化价值,是瓷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整个制瓷过程中,这是最能升华瓷器的一道工序。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外大量阅读。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正是在千百次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境界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瓷器上填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而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道道光亮的色彩不断交织,融合,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瓷上。我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煅烧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未曾煅烧的瓷器,纵使其结构再巧妙,花纹再绚丽,也无法称之为瓷。只因煅烧前它是“散”的,是煅烧让它各部分融合并再次升华。经过煅烧的瓷器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似乎生来就是一体的。这时瓷器才真正成瓷真正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堂有效教学,在课上我们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通俗的知识专业化。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更教会了我们方法,指导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前进。在最后,我们也就真正成器。

如前文所述,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正如三道制瓷工序一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没有优劣,只有不同,只用真正把握全部的三条途径,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语文素养。

【例文三】

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陈业旭

如今,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也不外乎三种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其中最迅速有效而广泛的是“课外大量阅读”。

第一,要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对于我,甚至是大部分的中学生来说,在目前这个应当努力学习的阶段,课外时间是十分的不充裕的。那么,在时间不充裕而我们又不得不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情况下,我们就得以快为先。咸郎平先生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得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能作为自己的经验。”无论是学习或是人的一生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书籍中读取他人的经历汲取他人的知识,以此来迅速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我们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保证提升的语文素养是有效的。而要达到快又稳的提升文化素养这个目的,也要依靠课外大量阅读。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倘若投入了身心,做到与主人公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文中去读,那么他一定会有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种理解。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自己“读”的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周国平先生说过:“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所以我们要多读,在读中培养出最合适自己的阅读方法,快而稳的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我们要最广泛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必须依靠“课外大量阅读”。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最广的、最大范围的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我过我国古代文人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以及对古代无尽烽火的无奈。可以读到近代文人对国人与国家仍然在沉睡的那种无奈的心情,急迫的想“叫醒”睁着眼睛睡觉的人与国那种急迫,听见那声声叹息。在书中,我们亦可以读到西方国家那另一番书情---对爱更大胆的追求,奇特的思想以及与国内完全不同的个人主义。它们比课堂上老师所授予的内容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的知识更广得多。

为了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课外积累。

【例文四】

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班符味味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题记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不外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被传播了思想、知识,只是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储备,而非能真正地理解和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自身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提升语文素养。

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主要有:听、说、读、写。

不见高山,如何才能明白“高山安可仰”的慨叹?不亲自登山高山之顶,如何才能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亲自临江眺望,如何能感受到波涛滚滚,大江东流的宏伟气势!如何能体会到千古英雄人物的豪放情怀!不曾有过“行舟绿水前”,又如何能感受到“潮平两岸阔,风中一帆悬”的和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韵味,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与人交流是一门艺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想更好地与人交流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想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就要在生活中学会听别人说,在实践中学会自己说,通过不断地听不断地练习,才能让自己听与说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学会更好地与人交流!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联横幅等,都是语文生活化的体现。要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通过练字、写对联、著文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写的能力,通过写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无论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最终到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感受语文的魅力,熏陶自身,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例文五】

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语文学习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提升语文素养不外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虽然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比一比,却会发现其特点作用各异。

课堂有效教学让语文学习“快”起来。与另外两条途径比起来,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在于老师的帮助。有了老师的有效教学,你的语文学习可以少走弯路,你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效率。这是“快”的一个含义。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给你的绝不会是一个个零散的语文知识,也不只是教你学会课本上那一篇篇孤立的文章,而是让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训练你的语文能力。有了这样的方法和能力,你通过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才能更有效率。不过,课堂有效教学虽然能让你的语文学习更有效率,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你的语文素养,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毕竟有限,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因此,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课外大量阅读让语文学习“广”起来。这个“广”有三层含义:一是时间更广阔,只要有空闲,你随时可以手捧一卷,陶然其中;二是内容更广泛,只要不是坏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你尽可以遨游其中;三是收获更广博,或求知、或启智、或明理、或陶情,只要是你所需,它尽能满足。课外大量阅读虽然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功用多多,但问题是:如果缺少指导,就会陷入盲目;如果没有用心,就会效果不彰。因此,课外大量阅读要尽可能与课堂有效教学结合,以扬长避短。

社会生活实践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那印刷在纸上的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就变得“活”了起来,也容易理解起来。站在海边,你才能懂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胸怀;看到了社会的不平,你才会体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愤;经受了挫折,你才会佩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止如此。如果用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席发人深思的话语,一句打动你情愫的歌词,一段平实无华的产品说明书,无不是语文,活生生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你会发现语文就有了温度。当然,在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有缺点,没有条理,不成系统,因此,它离不开前两条途径的配合。

总之,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各有特点,优劣互见,只有将三条途径综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例文六】 “用心”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仔细比较、思考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我认为,要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离不了“用心”二字。若不是带着一颗心,不管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听讲,教学就不可能“有效”。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的语文,语文课也上了两千多节。但是,有的人提起笔来,错别字便一个个翩翩而至;做起文来,简直是在召集各种类型的病句开会;读起书来,只要内容稍有点深意,便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书中所云为何。为什么?因为课堂上不用心。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读了写了十几年,竟然仍看不出“县”和“具”的上半部分并不相同;因为不用心,虽然在课堂上已经修改了无数的病句,自己写起文章来仍不能做到起码的文从字顺;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听老师分析了近千篇文章,自己拿起一篇文章读起来仍感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反之,用心于课堂,语言文字之精妙必能有所体悟,读写能力之增强必能得以训练,语文素养之提升亦必日渐长进。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阅读,“大量”就只是量的累积。同样读一部小说,有的人读完,从语言到结构、从人物到主旨、从人生到社会均能产生诸多感悟;有的人读完,除了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名字和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再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记。何也?用心不同。宋儒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用心者读书,会在读的过程不断提 出疑问: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他对作品的理解逐渐加深,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不用心者读书,不仅不会自我设疑、解疑,即使真有地方看不懂,也是囫囵吞枣,不求解决。如此,读得书再多,也只是量在累积,而不能在语文素养上产生质的提升。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生活,就无以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对于有心人来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与人交流时,别人诙谐幽默的谈吐;欣赏流行歌曲时,那意境深远的歌词;经过楼道时,墙壁上发人哲思的名言;打开电视时,一句构思精巧的广告语;游览名胜古迹时,嵌在亭阁廊柱上对仗工整含义隽永的楹联„„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好素材。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生活就是在提升语文素养。无心者则相反,生活中语文学习的素材虽然充斥于眼前、萦绕于耳边,他却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如此,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岂非奢望?

综上所述,“用心”才可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学习语文时,请务必带上你的“心”。

语文,祖国的灵魂

语文是什么?语言和文字?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它是祖国的灵魂。

生活处处有语文,它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脑里,甚至在我们的甜蜜的睡梦里。学好语文是我们做好一名中国人的基础,我爱我的国家,我更爱语文。

没有哪一个人说他真的懂语文,直到去世的那一刻也未必能懂语文的真谛。语文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所谓的灵魂应该是空灵而且动人的,假若这个灵魂死气沉沉,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衰败。国家的综合实力中不能缺少语文,个人的自身素质里不能缺少语文。语文是国家的基础,是人民的信念。我们不能死学语文,语文是比数学还难的一门学科,它在于日积月累,所以在上课时,我们必须听讲,因为稍不留神,就与下文无法串联,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要自主挖掘书中真谛,参考书,资料书,能不要就不要,因为它们只会干扰我们的思维,我们要跳出大脑里的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语文博大精深,不同的人理解就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课堂就应该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善于发现。你会瞧见:水滴石穿是语文,时间流逝是语文,团结拼搏是语文,到处都不缺乏语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努力的学习,认真刻苦,这样才有美好的未来。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语文之上,学不懂语文,你读题肯定读不懂,学不好学问,你做题肯定不理解,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永远都是佼佼者。

我希望有一天,别人问我,你是哪里的人,我会骄傲的说:中国人!别人问我,你的祖国有什么让你骄傲的,我坚定地说:语文!

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骄傲,因为国家,因为语文,让我自豪。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古色古香。

“闲看落花”网友孩子的作文——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 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文学底蕴便在无形中筑成。厚积方能薄发,在那些喷涌而出的文字背后,往往是笔者经历数十年寒窗而在心中构建的文学长河。

于阅读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从内心开始真正热爱语文。读唐宋诗词,字字珠玑,句句讨巧,平平仄仄地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离合悲欢。文学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心怀敬意的人来欣赏。

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交流,感受语文中那些独特的情怀。读《哈姆雷特》,那颠三倒四的疯狂外表下隐藏的巨大痛楚令人震撼;读《长恨歌》,在王琦瑶的辗转漂泊中感受时代,思考人性。于书中窥得历史变迁、世事沧桑,见得朝代更迭、门第兴衰,更有大人物的叱咤风云和小人物的挣扎呐喊。一行行文字,引导着人不断去思索和探寻。为书而有过的笑与泪,都是心弦被拨动后留下的颤音。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我的修改意见:整篇文章看,写的是不错的,只是觉得后面有三个并列段篇幅不够一致,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关于语文素养的“文化因子”——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修改过的作文——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丰厚的底蕴。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文学大师的傲岸情怀。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历代先贤的独特哲思。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第二篇:2018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卡模板

一、(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4分)[A]

[B]

[C]

[D]

8(4分)

9(5分)

二、(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3(1)(5分)

(2)(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

[A]

[B]

[C]

[D]

[E]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答题卡1

15(6分)

16(5分)

(1)

(2)

(3)

第Ⅱ卷

表达题

20(5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1(6分)

贴条形码处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框外)

准考证号

缺考标记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第Ⅰ卷答题区域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答题区域用黑色碳素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第Ⅰ卷答题区域修改时,用橡皮擦擦干净,第Ⅱ答题区域修改禁用涂改胶条。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第Ⅰ卷

阅读题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一、(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4(3分)

[A]

[B]

[C]

[D]

[E]

5(4分)

6(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案无效

题目

800字

第三篇: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目(模版)

I(河南、广西、陕西等地)

作文题:《摔了一跤》

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场景: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摔了一跤”。文体自拟,自命标题,800字以上。全国卷

II

作文题:《关于“帮助”》

作文要求:

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为一贫困企业捐款300万,但当他生病后,该厂员工竟无一人探望,其中一名受助者还说:“这让丛飞很没面子”,丛飞很伤心,但他说:“我现在已经无需钱来治疗了。”

二、华南农大学生小李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该校师生纷纷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我们要记得李姐姐说的话:“要学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帮助别人。

根据以上材料自命题作文,体裁不限。

北京卷

作文题:《读古诗写感想》

作文要求: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

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

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上海卷

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

作文要求: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广东卷

作文题:《传递》

天津卷

作文题:《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四川卷

作文题:《从一步到一生》

江西卷

作文题:《语文,要说爱你不容易》

作文要求:

每天,我们都要和语文打交道,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在你的记忆深处,或许留有许多语文学习的深刻印章,或许留有对语文的诸多感想。??? 请以: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 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为题(二选一)作文,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另拟题目。江苏卷

作文题:《怀想天空》

作文要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山东卷

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作文要求: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写800字文章,自拟题目,自选主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明显。湖北卷

作文题:《母语》

作文要求: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和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作文 浙江卷

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作文要求: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第四篇:高考全国卷作文

高考全国卷作文

【摘 要】高考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到2008年,历经三十余年变革,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导向是客观存在。作为高考重头戏的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同样存在。与其亦步亦趋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和导向影响,不如充分利用导向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抓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相宜的作文教学训练策略,把促进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更快发展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落实到实处。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原因;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研究;研究内容与重点;研究难点与创新;研究条件、方法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章 三十年(1978--2008)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包括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阶段化分期概况:恢复与发展期、深化发展期、转型与多元化阶段;高考作文命题阶段化比较分析,每个阶段从考查主题内容、题型、作文的要求、文体的变化进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特点综述:坚持育人、保持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体现人文性、走向开放性、迈向多元性。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际视角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包括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分析;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第四章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包括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研究;重点内容有高考作文命题变革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其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源”,深入生活的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本”,注重思维全面训练的策略;作文教学训练的多元化策略;作文教学训练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策略;读与写的紧密结合训练策略。第五章 从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高中作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广博的知识积累、生活实用文为主

法国作文看上去很美 【日 期】2015.06.11 【来 源】乌鲁木齐晚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法国近年高考作文题(部分)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艺术作品是否可以培养我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评述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选段。

理科:1.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3.评述笛卡尔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社会经济科: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2.为什么人们需要寻求自我认知?3.评述汉娜?阿伦特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2013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语言是否是一门工具?2.科学是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3.评述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理科:1.工作是否能使人们认清自我?2.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3.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社会经济科:1.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2.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述事物?3.评述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一段论述。

●2012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2.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1.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相?2.解释卢梭《埃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2011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1.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2.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3.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据百度)

法国培育“伟大的心灵”,中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在网上疯传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

然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胡大平说,“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胡大平认为,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胡大平表示,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不可否认,像法国高中会考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

胡大平说,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最后,胡大平总结道,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从作文看法国人的哲学观

法国的高考又称高中毕业会考,通常每年6月份举行,会考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三类。会考通过后可直接申请法国大学。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社会经济,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参加毕业会考的法国学生第一门考试科目为哲学类考试,每位考生可在三个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

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法国学生的毕业会考,一定要有哲学类考试。(综合东方早报、华商报)

“法高考作文题”为何如此“高大上”

【日 期】2015.06.09 【来 源】东方早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

早报记者 吴海云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卷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东方早报:伴随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公布,那份在网上数度流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题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过于幼稚。你对此怎么看?

胡大平:我对此的看法和许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认为,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东方早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中国中学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还是“培养素质”的手段,而是在于学理与实际的脱节。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国会考出的那些题目,“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你说它们是不是高深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也许算不上。无论如何,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东方早报:但问题是,法国的中学生确实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至少反映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哲学素养吧?

胡大平: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东方早报:像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吧?

胡大平:确实。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应该学习、借鉴法国?

胡大平: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 延伸阅读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8点到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从中法高考作文题看教育差别

【日 期】2015.06.09 【来 源】承德日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共同关注作文题?因为作文不仅分值大,而且最能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

就在举国关注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之时,公众号逻辑学 ID:ihegel 旁听生整理的《法国高考作文题(2006—2014)》在网上火起来。笔者认真看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目,顿觉中国高考作文题太小儿科了。与法国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题,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估计在大学才能看到。

这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只看看2014年的法国作文题目就能看出差别来。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littéraire)(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 Série ES(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scientifique)(三选一)1.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 Série TMD(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选一)1.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法国这12道高考作文题目,让我们的学生来做其中的任何一道,能完成吗?恐怕很难。至少写不出思想深度来,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完成这样的作文题目,一要视野宽阔,具有广泛的阅读;二要学会思辨,能够从正反两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三要涉猎经典,多读经典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第三个题目;四要关注精神层面,平时要关注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经济社会科、音乐舞蹈专科,别人强调的是人的教育,重视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真理。我们强调的是什么?教科书中的标准答案,零碎的知识点,即考点。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我们的学生能把《资本论》经典著作拿到教室里吗?不能。这些经典是课外书,与考试关系不大,如果拿到教室就会被老师没收并处罚。不但这些经典著作在课堂没有容身之地,就是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目也被删掉了,理由之一“艰涩难懂”,比如鲁迅的作品。删掉经典,填充的是什么呢?一些流行作家的心灵鸡汤作品。

从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看出中法两国教育的差别。试想一下,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与别人PK吗?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从作文题目就可以找到答案。看看别人的作文题,再看看我们的作文题,我们难道不该自我反省吗?教育决定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抛弃应试教育那一套了!

孤烟直

第五篇:2012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微点评

2012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微点评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子,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从破题立意上难度不大,关于“选择”“放弃”“有舍才有得”之类的文题,相信考生之前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接触。从立意来看,价值维度应该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考生究竟是简单地就选择谈选择,写一些类似于政治教科书似的常识大道理,还是真正能够以小见大,真正看到“选择”或“放弃”对于社会、历史、文化或生命、精神、心灵的意义或价值。这个题目做做表面文章很简单,但要深入下去,依然足见考生的功夫。

新课标卷:给材料作文: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

用余世维“领袖”的七种根性来说,这个叫细心,叫补位,即:看到毛病或弊端,即便非自己份内之事,也要尽责做好,背后还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如果考生纠结于小小的漏洞与船难事故,或者无心帮忙得到丰厚财富,肯定就偏题了,应该关注涂漆工补漏洞这一事件本身,探讨这一行为背后的意义与对为人处世的借鉴。说得更详细一点:涂漆工所谓“顺便补的”,并非“无心”,而是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有意”——它当然与“善良”有关,但本文的立意重心显然并不在此。此外,如果考生纠结于为什么船主在有船出航前不知道是哪条船出航这样的技术性问题,我认为他应该是个管理人才,只是作文的分数不会太过乐观……

福建卷: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该材料内容源自《全国优秀作文选》2011年第07期冯骥才《对称美》

以下为原文内容:

恨有两种形式:默默的恨为了记住,喊出的恨为了排遣。

蚊子咬了狮子一口,从此以为自己成了英雄。

今天让位于明天,明天又被后天夺取。这便是政治历史的全部内容。

胜利是把句号变为一朵花,失败是把句号变为一片药。

自由好比白云。当你把它作为目标时,它清晰又具体;当你拥有它之后,就变成一片美丽的虚无了。

雪山带着亮闪闪的皇冠,尊严地凌驾在它亿万万绿色的臣民上。

人在被迫的情况下强迫自己。

记住眼镜告诉你的一个真理:在去纠正世界之前,先去纠正好自己的眼睛。

所有相爱的人都证实了天文学家的一个论断:太阳的一部分光辉必须在月亮中发现。

对称美到了天平上,就是平等。

一个成功的人身上的枪洞比一个失败的人身上的枪洞还多。

人的苦恼,都是为了那些得不到的东西。

千万不要做石子儿-别人的脚把你踢到哪儿,你就在哪儿。

窗子是雨的小鼓,篱笆是风的排萧。

酒杯说:“人在吻我的时候,把我拥有的酒全部都掠夺去了。”

只要你站着,就一定有阴影;如果你害怕阴影,那就只有躺下。

真理经常失败,但真理不怕失败。

世界上就是这两种生存方式:兔子吃草和老虎吃兔子。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一个写人生成就的题目,很好入手。写法上,如果结合“行万里路”的实际路程,会让文章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整体显得较立体。不过,冯骥才本人除了关注路程的“长度”以外,同样在意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可惜的是,这种对于人生多维度的思考,在这个题目里都只能描述为“路程”,某种意义上说,遭到扁化,变得单一。如果考生能够联想到不停奔跑的阿甘,从立意上也能做到立体丰满。《罗拉快跑》化用到这个题目中的可能性不大

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个题目最直观的破题点就是“一般人和天才的不同之处”,可以提炼出“珍惜自己的微光不要轻弃”,文章展开时可以倚仗“我的微光是些什么”、“如何珍惜”等等构造提纲;此外如果想另辟蹊径,还可以去谈“一般人和天才没什么不同”,因为我们身上的微光都是一样的。本题的难点不在于立意角度的发掘上,而在于具体材料的填充上,平凡人的微光是什么?舍弃的具体表现是哪些?这些点都需要考生们费一些思量。就我看,“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可以是感情、灵感、冲动乃至于一刹那的顿悟等,而舍弃,可以具体为放过了灵感、埋没了情感、打消了冲动、遗忘了顿悟。历史上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某人一个灵感被轻易放弃导致科学原理被他人发现、某艺术家轻易地决定搁臵某个构思结果被他人写成传世巨作等。

四川卷:【关于水的诗歌材料,从象征意义,人生意义对一滴水进行了阐释,要求考生围绕“水”为话题展开作文。】

材料对一滴水的象征意义和人生意涵等作了一定阐释供考生展开。这题相当常规,角度有如下几个:1,借助古往今来与水有关的成语或者哲理名言展开;2,把一滴水与个人相结合,谈到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实现;3,和自然界水循环结合,从一滴水的不同形态展开。既然材料中已经具体提到了水的含义,文章就不能仅止于此,而要探讨到“怎么办”的层面上。明白了道理,如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是本篇文章真正应该凸显的主旨。江苏卷:《忧与爱》。题目很大,需要落地:忧什么?爱什么?切忌忧与爱的对象大而空。就题目本身而论,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作文。关系型作文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舍弃一方,单写一方。如果考生的题目只在开头或结尾提“忧”,中间主要写“爱”,那么文章一定会跌倒三类。反之亦然。当然,关系型作文,从忧或爱中更看重一方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结合着对方行文。比如,如果观点是“重爱贬忧”(让我想到最近当评委的一个辩题:爱国主义应该强调自豪感还是危机感),也要在写“爱”重要的同时写“忧”的问题,切忌扔到一方。当然,深入地探讨“忧”与“爱”的关系,会推动立意更深刻。最后,如果我们略微较真一点的话:为什么这个题目把“忧”放在了前面,把“爱”放在后面?由“忧”及“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能够作用于哪些方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忧国忧民”到“爱国主义”之外,“忧”到“爱”是否也是一种感情认知的通式?简言之,这个题目伸缩性很强,很验功力。湖南卷:【一幅图片加四句话。图片的内容为一只伸出的手,四句话分别是:伸出是温暖的 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开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希望。】

湖南卷看似是一个看图作文,实则就是给定角度的材料作文。图片中摊开的手被从四个角度展开解读,那么四者选一相对而言比较稳妥,四个角度也都中规中矩,伸出双手是援助他人或贡献力量,放飞的是想象也是希望,张开手是打破条框自由创造,最后则是捧起收获。每个都是高中生习惯的路数。大家只需要从形式上加以创新即可,在立意上无需可以求新。

辽宁卷:【材料作文:一个音乐家登台穿的非常朴素,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穿的华丽些,他说人要隐没于音乐之后。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

网传的“如何救海参”让无数吃货激动不已,事实证明,这跟去年“高晓松醉驾”一样,多半是网民自娱自乐的产物。就这个题目来说,表面平淡,暗藏玄机。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个外表美与心灵美关系的变体,让世人将目光从浮华的表面移开,关注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不过,由于题目材料的对象是一位“音乐家”或“艺术家”,这实际上给打开作文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上述简单母题之下,考生完全可以藉此谈对于艺术的深入理解,这比简单的价值判断深刻得多。

浙江卷:作文话题为《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话题后附有一段材料。该话题可能从我国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延伸开来。此前网络上不断有传言,高考作文题为生命的意义。

延伸阅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话题

故事讲述了作家上中学的女儿,因为成绩平平,女儿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但在父亲刘继荣眼里,女儿是个快要成为英雄的人。但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父亲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文章作者是著名的心灵鸡汤作家刘继荣,题目出法则很像北京过去的材料作文,属于材料后面附观点的那种,只不过由于博文选择得太水,直接拉低了题目的档次。就三种观点而言,最不可取的“两种都有道理”这种和稀泥的意见,赞同或反对均可,看考生自己。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题目,令浙江今年无任何特色可言。

天津卷:【两条鱼在河里游泳,老鱼问小鱼:河里的水质如何?小鱼说:我不知道水质是清澈还是浑浊。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事情体现大道理。根据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800以上。】

天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仙气十足。在这则禅意十足的材料当中,恐怕不会有多少考生能从两条鱼的对话这件小事情中读出什么“大道理”。论难度,这个题目甚至高于2010年东城一模被无数人诟病的“冻鱼”,比我自己03年参考高考时“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还要荒唐过分。根据往年经验,第一时间公布出来的作文题多少都会有所删减,但愿考生拿到的题目像“愿景”一样,还有一些现在我们没有看到的信息。就现有的情况而言,我只能说:如果哪位考生有幸对禅感兴趣,或者至少看过蔡志忠漫画《六祖坛经》和《禅说》,在这个题目上会占大便宜。而如果评分时不大看重两鱼对话这个让人莫名其妙的材料,那么题目的意义似乎又会萎缩得厉害。其实,天津一贯喜欢以小见大,比如“总有一句话在嘴边”,包括去年的“镜子”,其实都是这个路数。然而遗憾的是,到了两条小鱼,未免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鱼现在大概是作文考生最讨厌的动物了吧……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 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广东题目出得不错,兼具文化意蕴、生活体验、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怀等多种升华可能性。其核心在于从“一个时代自有其有趣和有用的生活”提炼出“你想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问题。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站在个人和历史多个着眼点进行考察,展现个人眼界和胸怀。以前在北大搞辩论时,曾带着元培学院的小朋友们打过一场经典比赛,里面有一句选手名言“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不舍和迷茫,一个时代也自有一个时代发展的荣耀与辉煌”,成为北大之锋五年来的经典,看着这个作文题目,真是梦回校园。除了写“我想生活在哪个时代”,侧重于在选择时代这一点上展开之外,也可以选择展开“我将如何生活”这个角度。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生活?在一千年前我将如何生活?选择时代即是选择那个时代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往往指代着不同的阶级、修养和情怀。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2、自拟题目;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卷抬出了孙中山老师名言,由于信息不全,只有材料没有写作要求,不太好说命题侧重点是在哪里,不过仅就材料本身,可概述为“革命成功不能缺少的N大因素”,推而广之即是“做事成功不能缺少的N大因素”,如果命题人不是想让考生就“中国改革”这不可言说的话题写篇古代策论的话……而“成功的几大要素”,就材料中提到的要点,首先“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以天下为己任虽死不回,不要灰心丧志,不能畏难缩步,全力以赴,还要知天下大势、合人情天理,则事情才会成功。若真是如此,这道题算是非常直来直去的逻辑,考生只要有基本阅读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即可破题。

江西卷:【今年江西高考语文大作文是要求考生围绕“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你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两个主题,选择展开议论,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这个题目的两句话分别对应着两种处事态度,其一是不要只盯着不足也要懂得发掘和关注手中拥有的资本,其二则是不要满足于既定的成就而要去追求更多的目标,前者拥有的是资本,后者拥有的是收获,一个是懂得珍惜现有的,一个是懂得不断追求可得的。可以在作文中侧重一点做主要展开,也可以二者平衡寻找其辩证关系。重庆卷:【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突然,门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扇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的人。”“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说„明天见‟。”“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由于题目信息不全,不知道究竟是要求我们“自选角度”还是“结合材料总结”,因此无法确定地判断立意角度的自由度有多大。从门卫的角度,可以写“善于观察日常、善于思考”,这也恰恰是高考作文需要考生做到的事——从日常小事中提炼大道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人情味”这个角度来提炼,因这个人是向门卫打招呼的唯一一人,颇可以从“拯救冷漠生 活中唯一的温暖”的角度来概括门卫的行为。此外,从被关在冷库里的人的角度也可以提炼出立意重点,颇具佛家意味的“种昔日因得今日果”,往日的微小善意,日积月累之下,亦可以变成今日的救命稻草,这是无心之善,但冥冥中自有善报。“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样可以大做文章。而比较稳妥的选择是从后者也即是被关者的角度来看,因为它明显更符合“整段材料”主要想说明的事情。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材料题,一个梯子竖在那里,有人在梯子上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请考生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

从生活常识看,竖着放的梯子倒下来容易砸着别人,上溯母题,写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虽然不易拉开区分度,但的确稳妥保险。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考生占便宜了。审题方面,这个题目隐含的危险在于:可能会有考生关注那个写纸条的人,为什么只写了纸条,而没有把梯子放倒,进而开始就“说”与“做”开始大发议论。然而,本来“说到与做到”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题目,更关键的是,纸条上“不用的时候”可以理解歧义:万一梯子还用呢?不放倒梯子其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

湖北卷:【从杜甫书信说起。现在科技发达,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一些方式正在消失。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取代传统书信交流,你怎么看?】 作文自选角度,一个话题引起讨论:科技的利与弊。书信可不可以替代?是改变还是不改变。

从书信谈到科技发展与传统的关系。继去年《旧书》之后,今年的题目其实是更直白地提出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传统之间的二元关系,科技的信徒自然可以支持这种以旧换新的新老更替,而怀恋传统的人也可以去感叹往日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无以为继。二者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此外,更好的办法是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谈。科技可以影响生活方式是一种现实,可以影响文化和思潮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但科技和人文各自的边界在哪里?科技并非万能,也并非可以秉持科技进步为神圣观念而抹杀和忽视人文关怀。若能谈到这个深度,那么文章已相当了得。另一个角度则是不多关注科技,而关注现实所处的时代。21世纪是大变革的世纪,我们正目睹很多事物的出生和消亡,因此,如何把握“往日传统与当今时代”之间的关系也是考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的升华方向,比如北京二模提到的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比如去年题目指向曾被热议的电子书与纸书等。就这个题目有感而发多说几句,刚才在广东卷点评里提到北大辩论时代流传的那句名言,其实就出自“传统媒体是否会在信息时代逐渐消亡”的辩题,因而才有“一个时代”之论,关注时代,关注人文,请高中生们在做题之余认真去做到这两件事吧。

个人以为,湖北依然出了今年高考最好的题目。与去年有传承性,有人文思考,有情怀,有当下意识。这才是高考作文应该考的题目。

【陕西卷】材料作文: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

【北京卷】讲述火车巡逻员老计的故事,老计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清理碎石,防止巨石滑落,每有火车经过都会敬礼,火车都会鸣笛回应。请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07年北京新课改以来,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就呈现出如下特点:

1、命题形式两年一个轮回,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

2、材料作文的后面一定附上若干观点供考生参考,考生只须从这若干观点中选取一个自己最为顺手的即可,不必综合几种观点; 3、09年后,北京高考作文题目都与当下时事有若即若离的联系,如09年“隐形的翅膀”与当年北大校长许智宏卸任,10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当年温家宝总理五四访北大,11年的鹿特丹世乒赛,不过与此同时,这几年的作文都并非时事评论题,考生不必贴着时事就事论事,即便是去年的三个观点都貌似与世乒赛有关,考生也只须围绕“实至名归”“垄断退步”或“公平竞赛”破题立意。

这样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大体上符合北京高考作文发展的趋势,唯一的小变动在于材料后面没有附上观点:一位季(音)姓老人在深山工作,看护铁路,为避免山上落石破坏铁路和火车,老人会在火车经过时招手、微笑,向火车司机表示通车安全。如果没有记错,这则新闻应该也是2011年底或2012年初的报道,依然符合北京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俱进的一贯特征。虽然没有像往常一样附上若干观点供考生参考,但这一极为符合“感动中国”的人物材料几乎适用于一切积极向上的作文母题:“平凡与伟大”“坚持”“积极”……而我在一模、二模以及更早的时候,都曾在课上反复强调过:一定要对07年以后的高考作文反复演练,因为这些作文题目都能够涵盖较大的范围。如果考生按我说的去做,一定能够发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2007年“细雨湿衣看不见”后面“默默无闻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的观点非常非常之相像,考生完全有能力在30~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主题迁移。可见,虽然今年材料作文在形式上与以往有所不同,但在难度上又给予了相应的补偿。从作文推想整张语文试卷,可见今年的难度不会有太大变化,考生应该会比较适应。

至于材料作文,成文时是否一定要引材料?据我所知,有些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强行规定:一定要引,且在开头引。我的观点是:开头引过分死板,所有老师在阅卷时都难免看到千篇一律的开头,不容易抓人。稳妥起见,应该引,但不要放在开头,可以在行文中让原材料自然流出。此外,举例时慎用本“感动中国”的事例--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我高考阅卷前,没看央视,根本不知道今年感动中国都有谁;高考阅卷结束以后,我对2010年荣获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了如指掌。千篇一律的后果就是没有区分度,大量的文章扎堆到二类下,相信这是任何一位考生都不愿意看到的。

再多谈谈立意。我在高三复习的开始,就给考生列举了八个关键词:社会、人类、历史、文化、心灵、精神、人性、生命,并要求考生就每一个词进行深入思考,每一篇高三作文练习都努力向这八个词中的一个靠拢,以保证立意深度。现在看来,这则材料作文可以非常自然地靠拢到“心灵”这一高度,这一事实再次告诉我们: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考生。就文章本身而论,一类文看立意深度或高远程度,二类文拼材料新颖程度和论述到位程度,三类文输在偏题、材料过于老旧或者套作痕迹太过明显,四类文基本上都具有“零分作文”的潜质,这一大的阅卷原则不会有变化。在高考前,我也向同学多次强调,要多练习快速构思的能力,相信考生们在今年的北京高考考场上,不但不会手忙脚乱,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在这里,预祝所有考生,都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

高中语文成绩差该怎么办

导语:语文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期见效的容易事,不可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多同学反映语文差,其实是长时间存在问题积累所致。语文学习差,该怎么办呢?看看下面这篇文章的建议。

平时至少应该做到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积累一切同语文有关——甚至看似无关的知识,应该有一个“零存整取”的语言存折(精致便携的小本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美妙有趣的语言素材统统存将进去,使之“滚雪球”般日渐膨胀、壮大、丰富、充实,到时候“钱包”鼓了,自然“财大气粗”、左右逢源了,谅不至于现在这样“捉襟见肘”吧?

另外,你真得琢磨语言这玩艺儿——它太神奇美妙了。理论上讲,世上的一切都在语言的囊中;每有一种事物——无论是客观、宏观的大千世界,还是主观、微观的人类情感——都必有一种语言形式与之对应。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寻到那种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而且这个“ 形式”一定是既带有你的鲜明的个人风格,又符合客观实际和其他同种语言使用者的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你也许又问了:“那语文没边没沿,浩如烟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我实在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

夫子说:此言差矣。你至少每周有5节左右的语文课吧?你手里至少有语文课本还有语文读本吧?你不至于从来不看《读者》《青年文摘》《语文报》或其他报刊杂志以及常更常新的畅销书籍吧?每学一课,你至少首先可以新认识几个字词吧?至少可以新熟悉一两个漂亮的句子吧?如果文章字字珠玑、妙语迭出,充满哲理,则不止一两句吧?至少可以从中学到或借来一两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吧?就内容而言,你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科学知识的拓展或思想感情的启发和熏陶吧?当你的思维被激活,你总会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吧?马上动笔记下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情感的碎片或火花——这便是语文学习的较高境界了。难道就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没的可学、无物可抓么?

从理论上说:天地宇宙有多大,你的语文课堂就该有多大;天下众生有多多,你的语文老师就有多多;文字读物有多少,你的语文课本就有多少。用我们语文界的行话说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向你传达有关语文的有用信息,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与人类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关键是我们往往缺少灵敏的接收器和聪明的翻译家(诗人、小说家都是)。

回到语文学习上来,我们无非是要在老师指导下——或干脆自学,达到这样两个目标:

一.形式上,拥有足够的词汇量(理论上当然越多越好),掌握相应的语言游戏规则——语法、修辞、章法、逻辑等等,积累比较丰富的语言使用经验。

二.内容上,因为你是中国人,你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所以你至少应该顺便的、自然而然的接受、继承并理所当然的热爱、弘扬借助汉语赖以传承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当然是这种文明中的精华),进而拥有一颗地道的中国心、纯粹的民族魂,从而使你从肤色、头发,到行为习惯,到灵魂情感都是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子孙和公民。你应该借助对这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包括还通过学习借鉴利用这种语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智慧,进而成为一个宽容、仁慈、文明、大度、优雅、从容的现代公民。

仅仅实现第一个目标,我还不能保证你的生命质量和灵魂质量;只有实现了第二个目标,你才可以说是完成国民教育也是自我教育的根本任务,达到了理想的教育境界也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至少你要一致保持向这个方向的努力。

这第二个目标,也许对应试没有明显的直接“疗效”,但它至少可以使你的作文在思想情感上出手不凡、高人一筹。这就是语文学习为什么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做人学习的道理。语文学习必然会使我们原本粗糙浅陋的心灵日臻细腻、丰富、深刻、美好。

第一个目标只会给你考场答题和作文的技巧和皮毛(形式),不会给你更持久、更长效的“内力”——充实的内心,高尚的灵魂,伟大的理想,博大的人文情怀等等等等。

总之,语文的学习,关乎生命的质量,关乎灵魂的质量,万万不可忽视的。而要想学好语文,是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的。如果说有,那便是时刻保持同语言文字的最亲密接触,时刻保持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和卓越智慧的零距离接触。只有老老实实的付出,才会有最终的美好收获。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1)(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 “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等等《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注:(1)《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下载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满分模板(精选五篇)

    高考作文因其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题目最大、分值最高、考查的效度较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多了解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满分作文,有助于自己在作文方面的写作有所造诣。......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奖惩以后》经典

    ●2016年高考下水作文 1.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 作者: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编审:赵怀兵 面对一张“优秀之星”的奖状,兴奋袭上心头;面对一张“进步之星”的红榜,微笑温暖......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例文

    2017年全国卷II作文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

    (2018年最新整理)高考全国卷语文满分作文

    2017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材料: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作文试题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作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2008/06/08 21:1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 [河北 河南 山西 广西]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全国卷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