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党历史和小故事
1921年,毛泽东等12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历史阶段。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帮助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而这次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使农民获得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第二阶段: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九十%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 ;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
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从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篇:历史小故事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篇:历史小故事
鸦片战争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收缴鸦片时要求各国商人签字画押,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当时英国政府派驻广州的商务监督义律,是一个好战分子,态度十分蛮横。他对林则徐恨之入骨,百般阻挠无效,交出鸦片,下令英国商人不许在保证书上签字画押,并率领他们于4月12日退出广州,先是住到澳门,后来澳门也住不下去,又退到了停泊在九龙尖沙嘴附近海面上的船上。
由于澳门的葡萄牙人一直同英国鸦片商人互相勾结,林则徐在禁烟时,也十分注意澳门方面的情况。他了解到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表面上似乎恭顺守法,实际上居心叵测,而且与英国等外商互相勾结,故而禁烟必须从“澳门清源”。因此,林则徐决定对澳门来一次突击性的搜查。1839年5月,他命令中国官员带兵到澳门,按照编查保甲的办法,挨家挨户进行搜查,不许遗漏一户,主要是搜查葡萄牙人及外国商人的住处,看有没有私存鸦片。澳门的葡萄牙“兵头”始而拒绝,威胁中国如果禁烟势必会引起战争。最后,他们不得不交出了一些英国商人偷运进澳门的鸦片,并在澳门码头焚毁了一些收缴的零散鸦片,以表示服从中国政府的禁烟令。
1839年9月3日晨,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陪同下到澳门巡视检查禁烟事宜。这一天,葡萄牙“自治政府”长官率军官4名、士兵100名在关闸列队恭迎,军官戎服佩剑,士兵荷枪实弹,“番乐齐奏”,场面热闹而隆重。途经望厦村时,林则徐在莲峰古庙接见了葡萄牙“民政长官”,向他们“宣布恩威,申明禁令”,告诫他们安分守法,不得囤积鸦片,不准包庇奸商。接见之后,赏给他们中国的绸缎、折扇、茶叶、冰糖等特产;赏给士兵牛、羊、酒及大洋400元。随后,林则徐一行威风凛凛地巡视澳门,从三巴门进入围墙,经大三巴、关前街、妈阁庙,再折至南湾,一路视察了主要街道,抽查一些洋楼和民房,看到原来租给英国人住的洋楼都已关闭,也没有发现贮存鸦片。林则徐一行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葡萄牙居民都扶老携幼,争先恐后,以一睹这位钦差大臣的风采为快。大三巴、妈阁和南湾的炮台都鸣放礼炮19响,以示对林则徐的崇高敬意。这天中午,林则徐一行在葡萄牙官员们的护送下离开澳门返回香山县。
9月8日,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奉林则徐之命再到澳门视察,申明除了鸦片贸易外,其它贸易照常进行,“以示怀柔”。当天,澳门与内地的正常贸易开始恢复。
在这之后,林则徐出面主办了《澳门新闻报》,这是澳门中文报纸的开山祖。主要内容是摘译英文《澳门月报》上的有关消息,供朝廷参考,成为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近代学者、诗人魏源先生是林则徐的知已好友,他为《澳门新闻报》费尽了心血,同时阐明了林则徐和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维护澳门的主权,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永远值得炎黄子孙纪念。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让一位同学扮演贝多芬先生,另一位同学扮演他的朋友“公爵”先生。二人对话如下:
贝多芬说:“我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最看不惯那些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人;最讨厌那些以权压人、附庸风雅的人。”正说着来了一位朋友。
“公爵”先生走上台来,说到:“亲爱的朋友,好久不见,非常想念你。”二人拥抱。“我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想请阁下到寒舍去演奏,不知可否?”
贝多芬说:“为何事而举办演奏会呢?” 公爵说:“有几位法国朋友到我这里玩。” 贝多芬说:“什么朋友?” 公爵说:“法国军官。” 贝多芬一听,忙说:“对不起,我不能为这种专门侵略别国的人演奏。” 公爵听后,非常生气的说:“我命令你必须去演奏,否则„„哼”
贝多芬也非常生气的说:“不可能。”然后把公爵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摔碎,“送客。”
过了一会,贝多芬给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公爵!您所以成为一名公爵,不过是因为偶然的出生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的努力;像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比比皆是,将来也少不了,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你想更多了解贝多芬吗?你想知道贝多芬有哪些代表作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蔑视权贵是贝多芬的一贯性格。贝多芬的一位友人——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一样深感厌恶。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做为纪念,贝多芬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的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后,拂袖而去。
第四篇:历史小故事
“小故事”的撰写
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青年教师王红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同志在《一个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生动案例》一文中,对这个事例评论道:有口吃的孩子说不出话了,一般好教师的处理方式是:“没关系,你先下去,下次有机会,再好好准备一下。”但王红有另一种视角,一种新的境界,这么处理这种场面,化解尴尬的处境,对于学生可能是终身难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以我原来设计好的教学 过程为主呢,还是以学生为本去考虑问题。(参见《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6期)
第五篇:廉政历史小故事
廉政歷史小故事
目錄
第壹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第貳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四、廉泉讓水的典故
五、兩袖清風的于謙
六、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七、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八、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九、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十、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十一、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十二、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十三、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十四、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十五、清官典範-包拯
十六、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十七、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第參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二、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三、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四、「墨」罪的由來
五、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六、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七、「銅臭」的由來
第壹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在法令宣導方面,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的「心防」。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是貪官…。」可見他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他更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侍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是殺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還是不夠的!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好!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我要好好修理他…。」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他:「你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的時間,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起來。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殺人,不能使人守廉;能刑貪者,不能使人知恥。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時,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是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使奸貪者無由而生。」朱元璋聽完後,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貴得中。」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他道歉一番,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令褒揚他。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後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造福百姓。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某日他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妾說,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他的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話啊…!」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侍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是多麼大啊…!」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後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第貳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信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的,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於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四、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起,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范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五、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致使民眾不堪苦擾。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六、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同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使答稱:「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依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七、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令,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的,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詩─「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侍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傾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歷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八、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守規,治國依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你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賄賂;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鄭士元答稱:「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守,惟恐有負朝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須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禍殃身…。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使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安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九、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劉大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禍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稱「好啊!很好啊!」
十、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侍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令使」,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起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又說:「人之所以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十一、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躬盡瘁。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於是便告誡後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起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
十二、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十三、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依旨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賜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是在安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守,在赴任途中時,縣令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稱僅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稱:「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稱:「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使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
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身自守。他除了沒有自營宅第外,平時也在佛寺賃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平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稱之為「直官」。同樣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寺」,安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試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佳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禍啊!
曹彬是後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負責掌管宮中的茶和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說:「這是公家的酒,不能隨便給你,要喝自去買吧…!」
竇儀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侍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信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的絹帛,竇儀則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是公家的東西,沒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給你…。」
包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內侍,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台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稱之。十四、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十五、清官典範-包拯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安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代,僅曰:「後
十六、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十七、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安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稱「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代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叫石門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使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的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的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杜弼是南北朝時東魏的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稱:「貪污索賄由來已久,我也知道拿紅包是陋俗,但是如予嚴加整斥的話,則西邊的宇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的將領;而南邊的蕭衍,也會以他們專擅的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的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安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安、躡手躡腳的走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他說:「你也會怕這種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賄,也是情有可原的…!」
董宣係東漢光武帝時的洛陽縣令,他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是當時洛陽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是貪贓枉法者,想要整
飭他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給自己用的。當時極有權勢的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的將他拘捕,並當著湖陽公主的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他大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他去世時,家中僅有棉被三條、麥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第參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麻祜係隋煬帝時的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陽到江蘇淮安的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里。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驅使強徵而來的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的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賄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的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興的驗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賄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他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戒。
二、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仙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仙緣,如隨其清修苦練,他日將可位列仙班;但如果不願吃苦修練,未來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須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稱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仙人長謂道:「你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賄。傳說在他的宅內有一「神仙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難怪他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他想的、做的,盡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仙屋」再也不靈驗了,並且屢給他出紕漏的騷點子,害他終至被貶殺。他死後,碰到當日仙人厲言道:「本想讓你當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將罰你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三、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和珅獲罪時,嘉慶皇帝總共責他二十條罪狀,合計貪污非法所得為白銀九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廷十二年的財政總收入,也是當時歐洲首強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十倍財產。所以史上有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喻。而號稱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縱容這般貪官?這不外乎是和珅特別能投皇帝所好,講皇帝喜歡聽、做皇帝喜歡的事。所以有歷史家曾說,中國歷代擇仕標準,只論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試想,當個「忠臣」,只是幫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當個「廉臣」,卻是能幫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積德造福。一念之間,你選擇何者呢!
四、「墨」罪的由來
貪以敗官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當屬春秋時晉國的羊舌駙。當時羊舌駙掌管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但卻專行貪贓索賄、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貪財好色,同樣的也為他種下未來的惡果。某次他負責審理大臣雍子與邢侯的土地糾紛案件,因為納取了雍子之女為妻,爰判決邢侯有罪,並將邢侯的大筆土地,劃歸為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憤而將羊舌駙及雍子殺害。最後晉公也把邢侯殺了,並將其三人曝屍於市。而時稱三人分別犯了「賄」〈雍子〉、「墨」〈羊舌駙〉、「賊」〈邢侯〉三種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駙是集「賄、詐、貪」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
五、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北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使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試也錄取了。但是當宋太宗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一會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使是靠真材實料考取的,人們也會說我對大臣們有所徇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去。
同樣情形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就毫不避諱的讓自己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而宋高宗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他的六個兒子,竟也先後高中進士,其中長子、三子是先後狀元,二子則是榜眼。據說其兒子不過是平庸之輩,完全是靠父親提點幫忙的,所以後世特別稱這種是以野鳥為鸞鳳的欺君行為。
六、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宋朝時有個慣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時,皇親國戚及諸大臣,均須貢獻賀禮,而皇室也會大造金幣和準備「洗兒錢果」來答謝,這往往造成所費不貲。宋仁宗時台諫劉原甫即曾上諫道:「以往都認為這種慶典賀禮是慣例,但恐非是皇上應承襲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單此慶典就準備了好多的金銀、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貴禮品,同時鑄造很多金銀製的花果,賜給臣下,從宰相到台諫都能獲得這種賞賜,真是無益的費用、無名的賞賜啊!假如想以此來誇示皇室的奢侈華麗,在俗世之人而言,或還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來作為規範,引導百姓節儉,就萬不可行。宰相、台諫非但不以道德來匡輔皇上,上奏朝廷不要這樣浪費,而且還自己無功受祿。臣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則,恭奉儉樸以答謝上天的眷顧,不要再施行這些姑息之恩,損害國家的元氣。」
七、「銅臭」的由來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訂有明價。當時有個叫崔烈的人,特別透過上層的關係,以一半的價錢(5百萬錢)買到一個訂價千萬的「司徒」官職,消息傳開,議論紛至,崔烈的官譽也大受影響。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之首,社會上有什麼看法?」崔鈞回答:「父親年輕時名聲很好,況且當過太守、九卿等要職,議論的人說你當上三公很合理;但現在你真的當上了,反而讓人覺得非議和失望。」崔烈急忙問為什麼?崔鈞則說:「大家都說你身上有股『銅臭』味。」崔烈一聽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兒子打去。而「銅臭」一詞即源於此。
買官賣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種,一種是利用各種名義,如婚喪喜慶、誕辰喬遷,以及藉送往迎來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關係;當然,平日有注意打點者,升官自然會有他的份。另一種方式,則是公開賣官鬻爵,毫不掩飾,當然買官的帳,最後還是算到老百姓的頭上。時至今日,公開賣官鬻爵已不復見,但靠平常之「捐輸」以做好人際關係者,仍有所聞,基本上「銅臭」味可能沒那麼重,但「酒肉臭」味,則到處瀰漫。而講到「銅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