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英语教学反思)
英语教学反思
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
【案例】
有一次,上英语课的时候,天气有点凉,透着一股早春的寒意。我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了三年(2)班的教室。
“Good morning , boys and girls.”我向同学们问好后,大家也齐声地还了礼。我站在讲台上,环顾四周,孩子们仰起可爱的脸注视着我,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英语书。我心中十分满意。突然,我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孩子,他的书桌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距离。孩子没有看我,他低着头,正在摆弄着他的小手。天气很冷,但他身上只穿了一件短袖衣服。他的桌子上没有书,也没有作业本,只有几支笔零乱地放着。他就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Tony。我不问也知道,他又被班主任“发配”到最后一排了,这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对此,他已变得麻木了。我皱了皱眉头,叫大家翻开书。孩子们齐声朗读起课文来。在一排排竖起的书的后面,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显得那么的孤独,好像一只孤雁,与大家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他的神情也是那么的冷漠,好像课堂里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与他无关。
课上到了一半,我开始让大家来表演课文,四人一组。大家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我没有给他分配角色。因为据我以往的经验,即使他参加了,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对象。他依然故我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当我在同学们中间转完一圈,回答完大家的问题之后,我突然发现他把放在旁边的伞撑开了,一收一收地,在那儿玩得下开心呢。我的不满马上就来了。“哼,你不学习还自娱自乐起来了。”我生气地示意大家安静并大声地说:
“Tony , what are you doing now , playing with the umbrella ? ”
全班都笑了起来。他的脸也红了。“Do you feel happy ?” 我步步逼近。
他没有说话,用手玩着衣脚。突然他抬起头来,小声地说:“I am not happy , Miss Chen.”
“Ok.Then tell me why you played with umbrella ? Tell me the reason.”我严厉地追问道。
“Because I felt cold.”Tony 说。我愣住了!
“我今天穿得少,刚才教室门没关,我很冷,我不敢说。我把伞打开可以挡挡风,但我又害怕您批评我,于是我又关上了„„”Tony 断断续续地解释。
我呆住了,而他仍在那里笨拙地解释着。这个,他不敢说自己冷,不敢要求开门,不敢打开伞„„他不敢干的事太多了。面对着教师的权威,他什么也不敢了。他是那么的敏感,那么的胆小,生怕自己又做错了事。他只敢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听着我的训斥。这时,我不由得感到心酸,静静地望着他说:那么你到第一排来吧。”
“啊?!”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又重复了一遍:“第一排没有风,把你的桌子移到第一排来吧。” 同学们开始移动课桌,他也低着头搬起了自己的桌子。
坐到第一排的他似乎还不太适应离老师那么近。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我开玩笑地对他说:“这可是个黄金地段哟。”全班同学笑了起来,他也羞涩地笑了。虽然他的笑容是那么浅,但我仍能感到他发自内心的快乐。
以后的半节课是他表现最为出色的半节课,与大家一起表演,积极发言。下课了,我对全班同学说:“Tony今天的表现最好,老师特批你英语课永远坐在第一排。”全班同学热烈鼓掌,他也由此第一次开心地笑起来了。
此后,坐在第一排的他学习很积极,很认真。期末英语考试他还得了90分。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放在第一排就会有非同一般的效果。为什么呢?这好像一棵成长的小树苗,换到阳光雨露多的地方他就不一样了,因为你给了他最重要的东西:尊重与关爱。
【反思】
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源于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据说在所有的学科中,他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最认真的。我把他从最后一排挪到第一排,这个简单的举动给了这个孩子应有的尊重与爱,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当时我没理会这个孩子或是粗暴地处罚他,他可能会更自卑,更不喜欢我的英语课,对待学习的态度也许会截然不同。作为教师,这件事给我的启示也是很大的。“教育要人性化一点”。以前的我总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我知道了。所谓“人性化一点”,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宽容他,爱他,我想这此是最重要的。
前苏联有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孩子,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孩子。“真希望以后再也见不到孤零零单列地“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了。愿所有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都能坐到集体中去,享受老师对他平等的尊重与关爱。
第二篇: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模版)
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坐在最后一排〉的文章,让我有感,所以我就写出了这篇读后感.这个故事大概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叫乔小叶,她很自卑,后来她主动向老师说她要调到最后一排坐,因为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都是坏小孩,老师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别人视力差,我视力好,但她没有告诉给老师听她是班中视力最差的同学,她和最后一排的同学无话可说,她想听课又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就这样滥竽充数了半个学期,后来她们换了一个老师,叫白明,倒着来读叫明白,也就是说她对每一个同学都明明白白.不久后,老师注意到了乔小叶,老师在有空时经常和乔小叶说一说语文的知识,在一次测验中,老师说了前五名有奖,对考试一点也不在呼的乔小叶来说,这毫无兴趣,老师评完卷子以后说出了分数,第一名:乔小叶第二名…… “天啊!我是第一名.”乔小叶兴奋的说.不久,老师把乔小叶调到了第一排,还对其他同学说:“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人永远坐在第一排.”
世界上有人总落后,但你肯学就会成功的,但如果你不肯学习的话,你永远都是最差的人.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2上个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书上读到了《坐在最后一排》这篇文章。当时感触颇多,虽没有系统思考,但仍记下了读书笔记。并且将这篇文章慎重地推荐给儿子阅读,希望对他有所启迪。没想到这次月假,老师也将这篇文章作为必读篇目布置作业,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坐在最后一排》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从最后一排的座位调整到第一排中间的经历,实际也就是从差生转化为第一名的过程。该文叙事舒缓安静,描写细腻生动,用词简洁明快,故事并不曲折,辞藻并不华丽,但蕴涵的哲理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其实,仔细想想,从这篇文章中能受到教育的不应该是孩子,而更应该是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的成年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自己觉得“丑、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不会乖言巧语察颜观色”而自卑的孩子发生那么大的转变?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自甘堕落”、固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通宵未眠,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继而各科成绩很快进步,最终获得班上的第一名?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作者永远不能忘怀那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享受的人”?
我认为这种力量就是赏识教育。第一次白老师不但没追究“我”假装做练习册、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空白的责任,反而赞赏了“我”造句所体现出的想象力和灵性,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上学的快乐和幸福。然后,白老师才开始“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这样,才让“我”慢慢自我反省,“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自己“从来就没有累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这样,“我”才心悦诚服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取得飞速提升。
联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与白老师相比,那是远远不如。我对儿子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教育手段和方法却相对匮乏。儿子通过了电子琴十级考试,我没有表扬,反而为等级考试中错弹了一两个音符而埋怨。儿子参加了羽毛球训练,我没有鼓励,反而因害怕耽搁学业而焦躁不安。儿子当上了幼儿园结业典礼的主持人,我没有高兴,反而指责他主持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并抹去了主持时的原始录像,留下了终生遗憾。小学期间,儿子遇到不懂问题,遇到做不出的作业,总喜欢问我,我总是缺乏耐心,两三遍解释还不能领会后,就嘲讽他“笨脑壳”、“不专心”,甚至恶言相向、不欢而散。儿子上中学了,七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排班上第25名,期末考试略有进步,排第20名,而这次月考不进反退,回落到第25名之后了。我忍不住又生起气来,“都是一样的老师,都是一样的教学条件,你为什么就不能考班上的前几名呢”。
重温《坐在最后一排》这篇文章,我真的明白我错了,我在儿子的教育中是个失败者。电子琴通过十级考试、参加羽毛球训练、幼儿园结业典礼主持人,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我为什么要为那一丁点瑕疵而痛苦纠结呢。儿子主动请教学业问题,体现了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我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呢。儿子月考没考好,但对于他的起点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就不能鼓励加油呢。联想到儿子进入金东方后,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班主任候老师总是激励他,“有潜力”,“一定会成功”,我更是相形见拙,无地自容。同样是教育下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象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激励、表扬、欣赏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就一定会换来孩子优异的回报。儿子,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向你保证,从现在起,让我们共同携手,学会赏识,学会赞美,沟通心灵,启迪智慧,一起迎来明天的辉煌。
第三篇:坐在最后一排阅读答案
坐在最后一排阅读答案
1.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2.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第九自然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最漫长也最短暂”?
4.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6.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1.第一个班主任无视“我”的内心感受,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让“我”过分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白老师给“我”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我”走出了自我的狭小天地,找到了一个真实自信的自我。
2.“自习课上的造句练习”和“调座位”两件事。
3.“漫长”是因为“我”等待着白老师的反应,内心非常紧张,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短暂”是因为白老师翻阅之后很快就有了“轻柔”的笑声,“我”的心里放松了,所以又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4.感觉到了快乐、幸福和激动。如:“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
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5.说理通顺明了大意即可。如: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即使起点再低,你也不会永远坐在最后一排。
6.自我封闭、消沉、自暴自弃——自我反省——自信、欣喜、感动。说明每个人,哪怕是一个小孩子,都是需要重视和尊重的。
第四篇:4. 坐在最后一排教案
坐在最后一排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孤僻、不屑、呆滞、嘉奖、懵懵懂懂”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划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有感情地读出。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孤僻、不屑、呆滞、嘉奖、懵懵懂懂”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划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有个女孩,一直以来自认为又丑又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老师只好把她安排在最后一排。她自暴自弃,非常自卑。五年级时,她却改变了。想知道发生在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女孩身上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的新词,可借助工具书或请同学帮助。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我”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 2.交流:
出示填空,根据填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我”哪两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在语文自习课上,我因白老师 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在当天夜里,_____________,认认真真地补上了__________________。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我又因白老师_____________感动得_______________,几天后,对语文测验____________,取得了第一名,白老师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1.白老师改变了“我”。从与白老师认识的第一天起,“我”的内心就不断地因受到白老师的“注意”而翻动着。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集体交流。
2.出示:“我不屑地瞧着她„„„她会知道„„”。
(1)“不屑”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的内容和你的生活想想“她会知道„„”这里“我”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吗?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3)指导朗读出轻视、嘲弄、愤愤不平的语气。
四、小结。
哪又是什么事情让“我”对白老师的认识发生了改观?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文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1.复习词语。2.朗读课文。
二、读课文,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1.出示:“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一句。
(1)自由读读这句话,对划线部分作者这样的想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质疑:“我”为什么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呢?(2)出示练习,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惭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交流。
愤愤不平、嘲弄、轻视——她真有这样的神通吗?她会知道„„她会知道„„ 自暴自弃——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其他的根本懒得做„„ 虚荣、倔强——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
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资本——成绩差、作业不好好做„„ „„ „„
(4)引读:所以,作者说“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因为我,像我这样的学生。
(5)指导朗读出惭愧、自责的感情。
(6)读在白老师的特别“注意”下,我笨拙勤恳的努力终于使我在语文测验中获得第一名,这震住了我,而白老师的话更让我热泪汹涌而出。
出示“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7)默读课文第二件事,联系“我”的变化,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听了老师的话,此时的“我”会怎么想呢?(感激)想像说话:我的热泪汹涌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
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青年女教师,以自己对乔小叶的特别关爱和鼓励,帮助她重新树立了自信,使她正视了自己身上的缺点,爱上了学习。在白老师的教育下,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齐读)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第五篇:别让我的孩子坐在最后一排散文
最近一则“班主任把家长踢出家长群”的新闻突然上了微博热搜,闹得沸沸扬扬。事情的经过是某家长质疑老师收礼,长期不公正的将自己身材矮小的孩子安排在班里最后一排,结果班主任怒怼家长后将其踢出了家长群……
看到这条新闻后我首先给我母亲打了个电话,作为过来人,我觉得母亲肯定能给我对这件事最中肯的看法与评价。当我把打电话的原因说明后,母亲回我:“我也刚刚从微信上看到这个新闻,估计那个班主任此时被大家骂惨了。”
我像是抓住重点:“妈,你为什么觉得大家都会骂班主任呢?”
母亲:“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参与这次事件讨论的有100个成年人,即便有20个人是老师,却也挡不住100个人全是父母亲。”
我并不纠结于母亲大打得比方是否科学有依据,但我却明白母亲的意思。很多事情,你只要掌握了人心,掌握了数量,你就相当于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真相。
我接着发问:“妈,那你是觉得班主任受了委屈?把家长踢出学生群也情有可原?”
“不是。”母亲突然加大了声音:“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比那位家长做的还要过激。找主任、找校长、找所有能用的上的人脉与关系,也要把你调到前几排。”
我的心忽的一热,我知道母亲没有自说自话,她一向言出必行。母亲之所以没有找老师、找主任找校长,是因为她的儿子,上学期间从没有被安排坐过教室的最后几排。
我不死心,硬要问出个答案:“那你觉得到底谁对谁错嘛。”
母亲那边停顿了好久:“没有对错,对错在每个人心里。因为家长和老师并不是可以摆在一张审判桌上评判谁是谁非、谁强谁弱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中国教育就太悲哀了。”
我突然愣住了。本想让母亲给一个看法,却没想到她的回答如此中庸。但我又突然顿悟,谁也不能站在谁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我们不能道德绑架,不能人云亦云。我的母亲,在我看到三种立场后,又给了我第四种答案。
支持家长的占了大部分,都说老师心虚才把家长踢出了微信群。支持老师的声音也越来越高,大家指责家长做法欠妥,不应该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在群里发文含沙射影,这样无疑是挫伤老师的形象与威严。第三方立场将目光放在了家长群上,大家觉得这种微信群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关心,大可以给老师打电话或者见面咨询,如今的家长群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家长们一味趋颜附和老师,大部分人不敢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样对老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都不利。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家长如此在乎自己孩子在班级里的座次。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坐在前排,一个最轻松看见的、最清晰听见的、走神贪玩最容易被老师发现的位置。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遮挡住班里其他学生的锋芒。
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班级里总要有坐在最后一排的啊。但是,每个班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啊。但是,你们有和孩子交换过想法、交流过意见吗?
我一直觉得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尚的职业,如今,这个词汇却越来越被扭曲,被妖魔化。我相信也请大家相信,这句流传已久的话:坏的是人,不是职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大家依旧要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宽容、足够的敬重与礼遇。
我一直觉得“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最暖心的称呼。即便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它也具备最最长久的保质期。所以,你总要理解为了子女他们敢说敢做无畏无惧的心情。试想,如果你的孩子坐在最后一排,你又是何感想?你有如何处理这颗像是被放在油锅里煎熬的心?
“别让我的孩子坐在最后一排”,因为作为父母,这是你为子女能做的最大的争取。
我希望“我相信你,并且一如既往的相信你。”能够成为家长与教师皆大欢喜的相处模式。因为如果可以这样,那么你的孩子即使是个废柴,也照样可以迸射出最璀璨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