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

时间:2019-05-13 09:2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节的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节的历史》。

第一篇:春节的历史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又名“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也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1]??。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2]?。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第二篇:有关春节的历史故事

春节这个节日是一个经典的节日,也是很多人所喜欢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这个节日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这个节日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这个节日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这个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这个节日。

熬年守夜

守夜,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夜,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夜的习惯。

守夜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夜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这个节日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桃符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贴春联、门神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中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第三篇:长宁“春节”旅游接待创历史新高

长宁“春节”旅游接待创历史新高

2014年“春节”旅游黄金周7天时间,天气盛好,晴空万里,长宁县迎来旅游接待高峰,旅游市场十分红火。各主要商场、餐馆、旅游景区人气异常火爆。据初步统计,今年“春节”黄金周7天时间,长宁县共接待游客20.12万人次,同比增长21.42%;实现旅游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17.72%。其中蜀南竹海接待游客90423人次,同比增长36.03 %;门票收入610.18万元,同比增长39.98%。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全县无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旅游市场平稳有序,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旅游接待呈现以下特点:

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人气飙升。大年初一,长宁各旅游景区在宜宾城区及周边区县近郊1日游的客源带动下,车辆川流不息,游人络绎不绝。初二开始,川南城市群、成、渝、滇,以及粤、桂的游客开始大量增加并持续增长,特别是竹石林,每天接待了近1000人次的游客,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探亲游、自驾游成为亮点。随着宜(宾)泸(州)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改善了成、渝、川南城市群等地至长宁的外部交通条件;同时,梅硐至竹石林旅游景区、开佛至佛来山旅游公路拓宽改造的完成,竹石林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碧浪湖和苦竹寺创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改善了旅游的软、硬环境。春节期间我县与周边地区、外地城市,城镇与乡村之间走亲访友、休闲观光的游客互动频繁,走亲访友客流已成为我县多个景区的重点客源。大量返乡人群驾驶的外地牌照车辆,奔驰在我县大街小巷、乡村公路及景区,已成为新年的一大特色景观。

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众多游客参与。长宁县委宣传部、旅游局、文广新体局等部门提前准备,精心策划,于节前及节日期间举办了形式多样且年味十足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市民参与,并吸引和滞留旅游者。

旅游消费红红火火,黄金周拉动效应显著。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团圆聚餐进酒店已成为时尚,节日饮食习惯的变化使得长宁县的餐饮业持续红火,全县几乎所有的旅游餐馆均爆满。各购物场所从春节前已经开始人满为患,土特产销售也是供不应求,市民的购买力和购物欲热情高涨。

旅游市场井然有序。长宁县旅游局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旅游局的部署,提前准备、精心谋划、周密安排、措施得力,确保了春节黄金周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节日期间,长宁县旅游交通安全畅通,节日氛围浓厚热烈,旅游市场井然有序。

长宁县旅游局:冯维芳

2014年2月7日

第四篇:年春节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0年春季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九年级1班和4班的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1--6周讲授《世界历史》下册

第7---8周,复习中国古代史

第9---11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第12---14周,复习世界历史

第15——16周,综合复习,考前强化训练

第五篇:历史

秦 汉 史

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初级阶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新事物,要求统治者从巩固统一和巩固地主阶级着眼建立一套统治制度,同时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处理好与周边各族关系。因此在这一时期,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相继开创,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主要线索

秦朝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战国后期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的十年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的愿望。因此,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驰道,筑长城,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学会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形式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均有皇帝亲自决定。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奉常、郎中今、卫尉、太仆、选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宗正。三公九卿及列卿各有自己的机构。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由皇帝裁决。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由于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反秦风暴席卷全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队伍攻占秦都咸阳,煊赫一时的秦朝被推翻。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剥削,从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汉朝

楚汉相争与西汉建立 项羽分封。鸿门宴。刘邦进袭。项羽乌江自刎。西汉建立。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华帝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就用到今天。

西汉前期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和景帝时期的赋税降到了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打击各地诸侯割据势力,国家进一步统一。

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继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积极经营边疆,通西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侵犯;实行盐铁官营、货币专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西汉进入全盛时期。西汉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作技术有显著改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各地兴修。手工业生产门类众多,绚丽多彩的丝绸、精致轻的漆器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西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丝绸之路就是典型的代表。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建立中朝。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就重用身边人员,以他们为主,组成“中朝”,原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把“中朝”作为决策机构。设置刺史。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另外,还在国都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七郡。颁行《推恩今》和《附益之法》。汉武帝采纳主公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由于众建列侯而越分越小,中央的直接辖地不断扩大。又制定了《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严刑峻法。增加律条,重用酷吏,以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在征兵之外组建了侍从皇帝的期门、羽林、孤儿等三支待从军。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由八校尉率领。

文化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财政方面: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困难。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了财政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革币制;总一盐铁;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奴婢数量激增,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外戚王莽于公元8年代汉帝,改国号为新。他为了摆脱困境,托古改制,把私田改为“王田”,土地和奴婢都不得买卖,又多次改革币制,但皆遭失败。南北各地相继爆发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被推翻。

东汉

新朝亡后,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依靠豪强势力建立的东汉王朝,代表豪强地主的利益。豪族大姓往往世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和私家武装,实际上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政权。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应用更加普遍,水利建设也有进展。冶铁、陶瓷等手工业生产取得新的成就。南方得到更多的开发。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巨鹿人张角利用太平道组织农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于公元184年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两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呈现新局面。汉族的形成。汉与匈奴的关系。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频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精美的中国丝绸输往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并成为后世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国家人民加强联系和发展友谊的桥梁。

汉代的科学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与高度发展的经济相辉映,使中国站在当时世界文明古国的前。这一时期,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有杰出成就,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西汉时,人们发明了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西汉时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和新星的记录,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地动仪。汉代的张仲景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华佗在世界上最先施用全身药物麻醉以进行大手术。西汉武帝时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经典立为官学。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哲学问题上跳出经学的圈子,阐发了唯物主义思想。源于巫术、神仙方术的道教在西汉后期形成,东汉时逐渐兴盛。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东汉时开始译佛经、立佛寺,后来传播渐广。汉代散文、辞赋都有不少佳作;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东汉时出现了一些模仿其风格写成的五言诗。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史书的范例;东汉班固的《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体裁。汉代的绘画、雕塑富于写实,艺术水平很高;乐舞百戏融有外来成分,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掌握的内容:1.秦统一货币与文字的大致内容;2.秦长城、焚书坑儒;3.秦末农民大起义;4.楚汉之争、“七国之乱”;5.张骞通西域;6.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7.王莽改制;8.党锢之祸;9.黄巾起义;10.秦汉文化。

重点掌握的内容:1三公九卿;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3.东汉政权的建立及其巩固统治的措施;4.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5.文景之治;6.董仲舒的新儒学;

7、《史记》和《汉书》。

魏晋南北朝史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地方豪强势力,在东汉末年争战不已,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近500年的分裂战乱时期——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生产遭受破坏,人民生活痛苦;另一方面,却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激烈争战,而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主要线索

东汉末年,连续几十年的内战,黄淮流域杀戮惨烈,人民逃亡,经济破败,成为苦难世界。曹操集团以拥护汉朝皇帝为名,击败吕布、袁绍、刘表、韩遂、马超集团,据有黄淮。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并重张汉朝名号,史称蜀;公元229年,吴王孙权称帝,迁都建业。

三国政权努力恢复经济,建立了官府直接经营的屯田系统,有民屯和军屯。221年、227年,魏国诏令恢复使用五铢钱。刘备、孙权政权也发行了大面额货币,以解决财政问题。263年,魏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魏政权,建立晋朝,仍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西晋政权为稳固皇权,授给皇室王公中央、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但却造成变乱。皇室王公在诛杀了专权的外戚杨姓、贾氏集团后,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相次攻杀取代,由宫廷政变演化成大规模战争,史称“八王之乱”,中原地区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西晋政权的凝聚力和军力被削损。北部地区的匈奴族趁势而强,308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帝,匈奴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17年~420年)。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各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时期。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是南朝与北朝的合称,北朝的朝代有:北魏、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这不仅是北魏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一次有影响的重要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汉化改革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时期,但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得到相当的发展,这要归功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力创造性实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

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一般掌握的内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内容;2.诸葛亮治蜀;3.“五胡”的名称;4.“王与马,共天下”的含义;5.六镇起义的大致内容;6.南朝和北朝的更替情况;7.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8.主要石窟寺的名称、地点;9.祖逖与桓温的北伐;10.《神灭论》、《水经注》。

重点掌握的内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九品中正制;3.南北朝;4.淝水之战及其影响;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隋唐五代五代史

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隋场帝实行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被推翻。唐朝前期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在这一阶段,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种盛世繁荣的景象。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而衰。唐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最终演变成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许多新的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朝重点和要求:

一、理解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充分认识隋朝政治经济措施的历史作用,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奠定了古代社会繁荣的基础。

三、隋炀帝是一个争有较大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其地位学会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分析。

四、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比较分析秦、西晋、隋三朝不同的历史作用。

唐朝重点和要求:

1、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充分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以及唐朝对后世的影响。

2、理解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阶级实质。

3、理解为什么人们习惯于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把唐朝分为前期和后期?

4、了解唐朝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在唐朝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5、掌握唐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黑暗,分析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6、充分查询史料,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地位。

主要线索

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隋的建立和统一,为唐朝盛世准备了条件。隋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始行科举制。同时减轻赋役,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隋代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弧拱桥”——赵州石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尤其是隋炀帝统治时期,大兴土木,巡游江都,穷兵黩武,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

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唐前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赋役较轻,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昌盛景象,相继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成为当时居世界前列的文明国家。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加剧,加上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终于导致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陷于崩溃。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周政治。武则天功过。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天宝形势与“安史之乱”唐后期的政治斗争。藩镇割据。中枢政制的演变。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 刘晏的理财。两税法的实施。经济地理的变化。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唐朝的东、西两京是长安和洛阳。西京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城周长约35公里,建筑宏伟。城内居民约百万,各国商人和留学生常住的就有数千人。东都洛阳则为交通枢纽,是漕运粮食、物资至西京的必经之路。当时洛阳城的大型官仓含嘉仓,面积40多万平方米,粮窖数百座,储粮可达数百万石。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挽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宋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朝在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设立边疆行政机构、通婚、会盟、册封、茶马交易等方式,扩大并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密切关系。当时有不少边疆各族人士在唐朝做官,或任军事将领。唐代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权有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突厥、回纥、西部地区的吐蕃,西南地区的南诏,东北地区的渤海等。边疆各族在发展进程中,吸收了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影响和丰富了汉民族文化。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加深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东起首都长安,西至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横越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空前畅通,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商品经此路运往西方,同时西方的珠宝、药材、香料等也不断输入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亦随之远播。唐中期以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商路也发展起来,其重要性日趋显著。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商队、旅行家及留学生的往来络绎不绝。许多外国商人定居中国各地,中国工匠也远去阿拉伯半岛从事手工业生产。唐朝还有许多高僧外出求法或讲学,最著名的有西行印度求法的玄奘、东渡日本讲学的鉴真等,他们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在以后的50余年中,相继统治黄河流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这一时期在南方和山西先后建立的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10余个政权,史称十国。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后周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般掌握的内容:1.隋炀帝创科举制;2.“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3.隋朝大运河;4.隋末农民起义;5.安史之乱;6.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7.唐政府的理财措施和刘晏改革;8.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9.唐都长安;10.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

重点掌握的内容:1.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措施及其历史影响;2.科举制、三省六部制;3.“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4.“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5.租庸调制;6.周世宗改革;

7、两税法的内容及其意义;8.武则天的统治及其评价;9.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0、唐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11.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2.隋唐文化。

下载春节的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节的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

    历史归纳

    1、中共一大;1921年;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2、中共二大 1922年;制定党的革命纲领①最低纲领——反帝反封(新民主主 义革命)②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3、中共三大 ;1923年;合作建立革......

    历史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 1. 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 A.禹 B.舜 C.尧D.炎帝和黄帝 2.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它的建立者是 A.......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这是学历史学的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不是在一个常识层面的提出的问题,而是一个极其高深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对历......

    历史

    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复习卷 (总分50分,时间50分钟)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0.5分,共15分) 1. “国家危难,救国意坚,广东禁毒,虎门销烟”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 A.......

    历史

    课题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执教者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历史

    第15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现在的新疆地区,称为西域。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意义、影响、时间、职责、标志、有利条件 背......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