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让积累落到实处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景与问题: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负载着几代人情感的经典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崇敬与颂扬之情。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体会。
教学片断一: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成语。
生: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生: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生: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生: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生: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生: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骁勇善战
生: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仰不愧天
生:……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是太多了,我们搜集这些成语是为了学会运用,等下在讲解课文时,看看谁能把这些成语学以致用。
教学片断二:
师:在第三部分的品读中,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到了五位战士的壮行,并在语句旁些上你的体会。
师巡视检查学生写的批注。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从第三自然段中我体会到五位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生:我也读懂了他们那英勇无畏的行为。
生: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们选择了死,他们是如此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生:为了连队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他们那样勇往直前连死都不怕,真是让人敬佩。生:……
教学反思与分析: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体会。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切身体会到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积累了许多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 甚至背诵了大量的诗词名篇,可是到了平时的口头表达和实际写作时,却常常苦于无话可说,即使讲也常常是大白话,缺少文采,缺少说服力。以前积累的许多名句名篇都被抛置脑后,让所学与所用脱节,也将积累与运用生生割裂开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将阅读中储备的语言要素、表达方式有效激活,将语言符号变成有活力的表达密码,让阅读积累与运用实现有效共生?关注学生的课堂发言,鼓励学生在上课发言时能旁征博引,多运用头脑中储备的语言,让自己的发言更加精彩。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不仅仅设计了搜集成语这一环节,为让学生能把积累的成语运用到口头表达中,我还在第三部分的品读设计了找一找,写一写的环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写出对语句的体会,在课堂中让积累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口头表达中,让其不在说空洞无采的大白话.有了前面搜集成语做铺垫,学生在这一环节就得心应手得多了,他们在书写体会是就有话可写,有词可用,口头表达起来也就有话可说了.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深刻地认识到大量的阅读积累与有效运用结合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这是一片丰沃的田野,笔者将满腔热情地和学生一起在这片沃野上开垦、耕耘、收获。
第二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与反思
引导入境,理解文本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景与问题: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负载着几代人情感的经典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崇敬与颂扬之情。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甚至怀疑其真实性。
教学片断:
面对教材,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久违的冲动,我急切地想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正当我热情澎湃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老师,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五壮士为什么跳崖?为什么不选择被俘或者投降?(是啊,这个问题怎么没有预设到呢?在大家短暂的议论中,我想到了解决办法。)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从各种途径了解到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是非常凶残的。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的情况。
生:鬼子在中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
生: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无辜的中国同胞超过30万人惨死在鬼子屠刀下。
生:„„
师:同学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多么凶残、狠毒。他们追赶连队主力和群众就是想要赶尽杀绝啊!
师:假如投降,日本鬼子会怎样对待五壮士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生:被俘,无异于把自己交给敌人,受尽苦难和屈辱,然后被杀。生:投降就是屈服、认输、示弱、低头,最后也被杀。
生:连无辜的群众都要杀光!五壮士杀了那么多鬼子,鬼子怎么会放过五壮士? 生:从上文的“斩钉截铁”和“走”就知道五壮士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生:跳崖还有一丝生的希望,万一跳在水里或被什么东西挂住呢?
师: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但是像做奴隶,猪狗不如地活着,生不如死。在这种特殊的时候,万分危急的关头,壮士们选择跳崖,失去的是生命,却保持了民族的气节和尊严,这就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如果人人都打不过就投降,哪有民族的气节?哪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壮士们为了革命,为了自己的信仰,做出了悲壮的选择,勇敢地跳下悬崖,英勇就义。
(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擦出了绚丽的火花!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啊,学生没赶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让爷爷奶奶辈的人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名字和耳熟能详的故事对孩子来讲却是那样陌生。作为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拉近这“远”的距离,引导学生进入当年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的情境,去体会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反思: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甚至怀疑其真实性。教师应当广泛读书,深入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才能恰当地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状况做好如下环节:
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时空距离。
课文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收集与呈现相关历史资料。通过介绍相关材料、观看电影片段、组织学生述说,让学生了解背景,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实现有效对话。
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人为拔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因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欣赏和理解。革命传统题材课文都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生动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有的甚至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像《狼牙山五壮士》中一个“走!”字便写出了班长马宝玉大义凛然、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探究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巧妙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和效果。
只要我们准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动应对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入境,无论课文的时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多远,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受到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第三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及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任务、大吼、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
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独立阅读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坚贞不屈、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八年。这八年,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2.齐课题,理解:“壮”在这儿是什么意思?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壮士?
(壮烈、雄壮、壮举、气壮山河)
3.“五壮士”是谁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壮举?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个感谢人的故事。
(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语,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对课题的诠释所产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五壮士”是指谁?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自学后检测:
①认读生字与写字。(出示的都是两个字的词语)②出示成语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齐读词语——指名读——自由读——议:第一行和第二行词语在课文中分别是描写谁的?
(3)讨论:“五壮士”是指谁?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教师有意将词语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为下一阶段的品味课文、感情朗读作了铺垫,也为学生的课外作业作了范例。)三.熟读课文,梳理层次。
1. 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五壮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动人场面,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不熟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
(课文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
板书: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
5.课文的2—5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写的什么?能跟老师一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学习,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学习会更有的放矢。)
四、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词语。
1.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中,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并在边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兼顾了学困生的学习,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熟课文。)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同学听。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通过对自己摘抄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始就感受英雄的气概,具有“未成曲而先成调”的效应)
二、研读课文,感悟英雄
(一)研读第二、三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要求:边读边划出文中描写五壮士言行的语句,并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随机课件出示)
(1)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A、句中的这些带点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B、你能用 你的读,来表达出五壮士对于对敌人的痛恨吗? C、指名读——教师引读
(2)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A、谁能说说“斩钉截铁”意思?——请生读出班长的斩钉截铁。B、他们走向的是哪里?为什么说是一条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
C、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D、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通过细读描写五壮士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五壮士的英勇对敌人的痛恨,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培养语感。)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1.回顾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读——划——品——读 2.学生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学课文第4、5自然段
3.小组内交流汇报,并要求自已选择其中一句进行有感情练读 4.集体交流:指名读自己选中的句子——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学生补充——再次有感情地指名或齐读句子。
(此环节举一反三,运用了学习方法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层性:个人学习——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兼顾了每一位学生,同时集体交流时采用从朗读着手再寻根究底的方法,避免了课堂学习的重复单调。)
(三)研读课文6—9自然段——英勇跳崖 1.过渡:同学们,五位战士同敌人洫血奋战,一次次打败了敌人的仓惶进攻,子弹打完了,他们屹立在狼牙山顶峰(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2.补白练习:他们望了望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转移的方向,又望了望在向上爬的敌人,心里在默默地说:
3.学生写后交流 4.请同学们高声朗读。
5.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6.“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这只是在描写五壮士的声音吗?
7.补充出示《 来自敌人的折服》
(充分运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漠视的有效教学手段,结合插图再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的情感也就在这看、写、说中得以提升。)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1.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2.写后交流。
(此时的学生是有感而发,教学所设置的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不言而达。)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画出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动作、神态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齐读、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 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胆壮、行壮和气节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第四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
生: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 生:从课题上可以看出五壮士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案例评析: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再回忆以前教学这一课的情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前的我绘声绘色地分析着故事情节,声情并茂地领着学生朗读,课堂气氛、学生情感被我调动得情绪高涨,我很为自己上得很精彩而沾沾自喜。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我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精彩。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的提问“《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第五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五大连池市兴安学校 王忠仁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
具体片断:
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自主合作学习“英勇跳崖”片断。)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想想课文是怎样描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学生自学6~9自然段:
⑴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2、检查自学情况。
(采取个人、小组、分角色、师生读,并及时给予评价。)3、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4、说话训练:
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5、学生自由交流。
6、现在,你最想读哪一句?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7、分小组表演读。
8、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融入我们饱含激情的诵读中吧!
(配乐,起立面对五壮士纪念碑齐读。)9、小结:
是呀,历史是不会忘记英雄的,让我们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
(配乐放抗日英雄图片。)
本片断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象后,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
勇跳崖的壮烈场面:
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和抗日英雄图片,并配乐朗读: 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