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文本解读(定稿)

时间:2019-05-13 09:2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王》文本解读(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王》文本解读(定稿)》。

第一篇:《老王》文本解读(定稿)

《老王》文本解读

读《老王》,我们不能用简单感人的道德故事来遮蔽作者对社会责任缺失的反思与对道德现状的忧虑。老王的“不幸”究竟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的“不幸”,值得我们深思。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散文《老王》,让我们感受到作家杨绛的道德良知,这也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从作者身上学习的珍贵品质。

一、“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尽管有些时候“拿钱”,但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这里的两个“赶忙”含义不同。老王是知道杨绛“转身进屋”的动作意味着什么,这是老王不愿接受的。杨绛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托人捎了”,则强调非给钱不可。出于一种自然反应,面对“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杨绛“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物两讫。老王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病体,最后一次来到杨绛家,很显然有他内心的考虑,弥留之际要向“我”一家做最终的告别。然而,他的苦心最终遗憾地为杨绛所误解(或者说是拒绝),使其成为一场简单的经济交易。他与杨绛一家毕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杨绛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隔膜显而易见,双方对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老王和其他车夫们——同行而不同道

老王的生存面临三大困难。职业危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情感孤独——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身体残缺——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和同行比,同是底层的老王显得孤单无助,处境艰难:同行们有“组织”,有亲人,有健康的身体,能看透主顾趁机弄点实惠;老王只有真诚和善良以及做人的准则。

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瞎眼不但让他没了乘客,而且招致了别人的诋毁——“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句话所有的根据都来自恶意的臆测:“大约”——乱猜疑,“什么恶病”——瞎估计。老王除了要忍受独眼、独身、独户的不幸之外,还要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码的做人尊严被欺侮、被凌辱、被践踏!老王的“田螺眼”竟然成为看客嘲笑的把柄,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心如此阴森!我们往往习惯地认为像老王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习惯地相信好人终有好报,杨绛先生以尖利的笔尖刺破温情脉脉的生活面纱,直指生活的疼痛和人性的黑暗,以老王身体、精神的双重不幸促人怵惕,催人反省。“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孔子、太史公以来一直提倡并恪守的写实作风,杨绛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坚定地实践着这一文学主张:“不虚美,不隐恶”,原原本本,据实写来。因此,老王的不幸,是一个时代底层劳动者受难的缩影,是时代的悲剧。

面对老王的死,老李的口气冷漠得如同鲁迅《祝福》中短工对祥林嫂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与老王有隔膜的不仅仅是杨绛一个人,与老王同处一个阶层的老李与老王也有隔膜,虽然这两类隔膜的意义可能不同。老李不仅是老王的“同院”,而且还代他传话给作者,大概是关系较为亲近的了,老李对他竟然如此态度,其他同行就更可想而知。同是底层人,与鲁迅《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对老妇人的态度大相径庭。

三、幸运者和不幸者---精神灵魂的拷问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以上是《老王》文末的结句,散文一般以卒章显志的笔法收束,杨绛的《老王》亦复如此。只不过,杨绛在“阴晴隐于其中”“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的语言里深沉而含蓄地透出自己的心志。显然“愧怍”是本句乃至全文的关键词,对他的细读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力,那么杨绛为什么“愧怍”?

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杨绛心中的老王与老王心中的杨绛,重量是不一样的。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更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而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这是杨绛一家在文革劫难中得到的最为真诚和珍贵的怜悯与崇敬。

她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在那样一个**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出于所谓的本能,他们不愿纯粹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同情和帮助,而是习惯于将这一切量化为金钱,并用金钱予以答谢。因此,在“附带送冰”可以“车费减半”时,“当然不要他减半”;送默存上医院老王“坚决不肯拿钱”而“我一定要给钱”;老王临终送来香油和鸡蛋,“我谢了好香油,谢了大鸡蛋”后“转身进屋去(拿钱)”„„知识分子那种“来而不往非礼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狭隘的“高贵”,使得她曲解了老王的真情怜悯与帮助。

她愧怍于迟到的“懂得”。老王这个不幸的人,他的高贵的灵魂,最应该得到尊敬,得到赞美,可是在他生前,杨绛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被充分感动。等到老王去世了,杨绛才一再追忆老王和她对答的话,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她“不安”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其高贵的品性——善良、真诚、崇高、圣洁。

杨绛的愧怍,是自我解剖,更是自我批判。精神灵魂的自我拷问,需要极大的勇气,杨绛先生的“愧怍”,让人敬畏。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读了此文,我也要自我反思,看看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够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深不深,从而使自己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

第二篇:课文《老王》的三个关键词解读

杨绛在《老王》这篇散文的最后真诚地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中三个关键词,即不幸、幸运、愧怍。可以这样讲,这三个词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篇纪实性抒情散文的内涵。这其中,不幸是针对文章主人公老王讲的,而幸运和愧怍则是针对作者自己而言的。

那么,老王的不幸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也看了些优秀课例,授课教师似乎都只关注到了老王自身的不幸。什么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啦;什么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就是那只好眼也患有夜盲症啦;什么他是个老光棍,只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啦;什么只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家里穷得叮当响了啦等等。由老王的身体再到他家庭和生活现状,可谓抓得比较准,概括得也比较全面。有的教师甚至还用多媒体列出表格,让学生从老王的身体、家庭、生活、情感等角度来思考老王的不幸,当堂做填空题,以求让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但笔者认为,老王的不幸还远不止这些,他更深重的不幸还在于作者对老王的善良、爱心、尊严甚至人格的不够尊重。此话怎讲?不妨请先看看朴实、厚道、善良的老王是如何真心实意、巴心巴肝、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作者一家人的吧:

送冰:老王给作者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作者一家不要他减半收费。送的冰比却他前任送的大一倍,还要抱着冰上三楼,代作者放入冰箱,而且冰价相等。

接送人:老王用平板三轮运送作者的丈夫,还故意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怕主顾掉落下来。老王送作者的丈夫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拗不过作者,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送鸡蛋和香油:老王病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了,临死前还是坚持亲自把自己没舍得吃的一瓶子香油和一包鸡蛋送给了作者一家,以表示谢意。

再看看作者是怎么对待老王的:

老王就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里的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的几间小屋都塌败了,作者从来没有进去看过,更没给老王送过什么东西。

老王很理解作者的处境,送她丈夫去医院坚持不要钱,而作者却执意给,根本就不理解和尊重老王的心,甚至认为自己在用钱接济老王。

身体极度虚弱、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的老王亲自给作者送来鸡蛋和香油后回家了,作者竟没有让老王坐会儿,也没有送他下楼梯,更谈不上把他送回家了,只是站在自家的楼梯口望着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只是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而已。

回家第二天,老王就死了。可十多天后,作者才从老王同院的老李那里获悉。如果不问老李的话,可能就永远也不知道了。要知道,老王在临终前一天还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他大概已经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了,就把自己仅有的、还未来得及吃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他最亲近的人——作者一家。老王要表达自己作者一家的谢意,但作者却还是执意给他钱,用钱去买老王对他们一家的关爱和感恩。

这里,我们不妨再深究一下。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是被批判被打击的对象,是牛鬼蛇神一类,是所有工农阶层所不愿意接触的对象。老王是地地道道的工农阶层的人,按理他该是不屑于与作者一家有所交往的,也就更谈不上主动去帮助他们了。因为,一不小心自己还很可能受到牵连,成为立场不坚定、同情牛鬼蛇神的坏分子。可见,老王对作者一家的热心与帮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杨绛一家的真正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文化的人对一个有知识文化的最朴实、真诚的情感)、同情和关爱。这种尊重、同情和关爱本身就是无私无畏的,是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尽管每次老王都收下了作者的钱,但这也正是他的良苦用心之处:让作者心安理地享受尊重,不要想得太多,更不要心存愧疚。

相较之下,我们不难感受到,老王直至去世也没有在作者那里获得过真正的理解、关爱、平等和尊严,得到的至多是来自作者居高临下的感激、怜悯和同情。也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在老王去世之前,作者从来就没有认识到或接受过老王那金子般的心,她所做的只是给钱再给钱,以此来平衡老王的付出,来满足自己那颗同情弱者的心。这种心态就好像当代城里人对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作的建筑工人一样:大家都感激他们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但却从来都只把他们当作民工,当作社会的下层人,甚至还会时刻提防着他们,怕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给城市带来不安定等等。——这才是老王最深重的不幸!所幸的是,在老王背负着这深重的不幸入土之后,作者终于真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发自内心地愧怍并忏悔了。

理解了老王的不幸,也就不难把握作者的幸运和愧怍了,因为作者的幸运正是建立在老王的不幸之上的,作者的愧怍也是因老王的不幸而生的。没有老王对作者一家真心的理解、同情、尊重、关爱和帮助,也就没有作者的幸运,没有作者对自己对老王的态度的深刻反省和忏悔,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心灵上的愧怍。须强调的是,作者的幸运还不止于老王对他们一家的一家真心的理解、同情、尊重、关爱和帮助,还应该体现在作者在老王去世几年后,终于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些不太光彩的东西——骨子里对老王的不平等和不尊重。试想一下,作者在若干年之后终于省悟自己当年对老王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尊重,并终于肯把这一切真诚地倾吐出来,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洗涤和升华,这难道不是作者更大的幸运吗?

解读到这里,对《老王》一文的内涵该是很清楚的了,就不再赘述了。只是笔者还想强调几点:

一是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固然可以是多元的,但终归还是贴点儿谱的好,还是应该离课文主旨和作者意图尽可能近些。就本文而言,赞美老王的善良、作者的善良对老王的善良、讴歌美好的人性、让世界充满啊爱等笼而统之、似是而非的提法,应该说,都是都不太切合本文的真正内涵的(有的提法可视为读后反思之类)。道理很简单,这是一篇作者反省自己、表达忏悔和愧怍的之情的纪实性散文,其真正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作者如何赞美老王如何朴实、厚道和善良,也不在于如何希望让世界充满啊爱,而只是为了真诚地表达作者因当初对老王的不平等、不尊重而生发的愧怍和忏悔之情。课文本质内涵搞不清楚,这课文教读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教读这篇课文不宜太热闹,而是要宁静地用心灵去深入阅读,走进老王和作者心灵世界,去细细地、深深地体验、感受和品味,是必须要有法子内心的感动甚或震撼的。读懂了老王的内心,品透了作者意图,震撼了自己的心灵,课文的滋味自然也就品出来了。当下,类似的课堂教读比较普遍:课文没读几遍,一些很有内涵的语句也没有咂摸咂摸,就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探究,或发表独立见解了。这样的课堂教读,打着尊重学生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人格的旗号,实质上大都是放羊式地肤浅讨论,任凭学生架空课文内容和内涵、主观随意地瞎说,除了讲几句不中肯綮的爱心之类,对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收益。可见,语文教师还是需多读点儿书,设法使自己的积累厚实一些,素养高一些。果真如此,也许教师就会更注重沉淀了,也就不会总是这么热衷于浮躁的热闹了。

三是不要总是舍本逐末地分析课文。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如详略处理得当、巧妙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突出、语言委婉深沉等。但这些总归都是末,教学的宗旨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这些特色,而是要走进作者和老王的心灵,要学文立人——这才是本。因此,决不可一开始就领着学生直奔写作特色,而是必须先引导学先深入语言内容去深深地体验、感受甚至震撼,并在此基础上真正领悟到课文具有这样的特色的好处,领悟到作者非要如此遣词造句、运招用技的良苦用心。换句话讲,理解、认识什么写法和特点永远不是根本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根本的问题解决了,至于什么写法、什么特色之类问题自然也就随带解决了;反过来讲,如果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算知其然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语文教学误人就误在这里呀。

最后再啰嗦几句,朴实、真实、厚实、扎实,做人须如此,教文同样也该如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风气比较浮躁,每位语文教师恐怕还是须时刻警勉一些为妥。

第三篇:《老王》

《老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它几篇课文鲁迅的《阿长和<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祥森的《台阶》以及余秋雨的《信客》都是讲述普通人的,而杨绛的《老王》更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

《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如一颗青橄榄,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学生仔细阅读两遍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现今中学生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如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会同情,但不会明白作者既然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何又心怀愧怍?因此,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通过“情”的感悟来学会“爱”。同时,在品味中领悟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会用善良体察善良、平等对待并关爱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老王的“不幸”和善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愧怍”的内涵。

【教学设想】

教学这样的文章,能否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是教学成败的要害。所以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察不幸,感受善良,理解他人,关爱弱者,培养爱心,并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渲染情境。

课前,我们做一个小调查:

假如你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拦住了你。他衣衫褴褛,向你哀求一些施舍,这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老师给你三个选择项,请你根据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做出选择。

A:你觉得他很可怜,会扔给他一点钱。

B:你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可怜,他可能是在骗取别人的钱财。

C:你觉得他很可怜,会主动把一些钱物递给他。

选择A的同学请举手,你们非常富有同情心。选择B的同学请举手,你们非常理智,社会成熟度很高;选择C的同学,不仅具有同情心而且还有爱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对待面对弱者和不幸者呢?让我们共同阅读杨绛的散文《老王》,也许你会有新的启发。

二、自主性学习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注不会读、不理解的词语或语句,并且思考:

1.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2.对于老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下面我们全班交流一下:

1。有不会读的词语吗?老师来考考同学。请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愧怍:语出自一句古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你的印象。

总:英雄所见略同。老王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不幸与他的善良。

3.对于这样一个老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从哪句读出的?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4.读到这句话,我产生了深深的疑惑:

(1)“不幸者”指谁?(老王)“幸运者”指谁?(“我”)

(2)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愧怍呢?愧怍,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个词?(因有缺点、做错事或没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下面,让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疑惑。

三、互助性学习

1.读课文,说老王。

谈到老王,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不幸和善良。他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老王有哪些“不幸”?

①“不幸”

阅读相应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总:穷。老王住的是“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住的条件很差,生活很苦。“那里是不是他的家”。细细品味答非所问地回答,我们可以读出,老王虽然有这么一个栖身的窝,他没有“家”的感觉。“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靠着活命”说明他收入低。

病。“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告诉我们老王身体有缺陷。

孤。“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这说明老王无依无靠;

(仅仅是没有亲人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

第二段“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这就说明因为老王是单干户,人家都排挤他,他遭到了同行的冷落;

“乘客都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人们都不信任他。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可以看出别人对他的嘲讽。

总: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有句话说:在所有苦难中,孤独是最大的不幸。穷、病、孤、老,老王都占了,让人同情、叹息!

②但就这样一个不幸、令人同情的老王,却让杨绛念念不忘、甚至耿耿于怀!有感情朗读5-16自然段,说说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这里的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物件。同时,还要关注描绘细节的字词,哪些词语让你怦然心动、回味良久?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遇到了让你感动的细节或语句。先小组交流,读一读你最感动的细节,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及时补充。

①老王送冰与别人送冰有什么不一样?这冰表现出老王的?对,人间有真情,细节见真心。②送默存:“坚决不肯拿钱”“你还有钱吗?”“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对,一颗好心比黄金更珍贵。

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同学注意一个语言细节:你还有钱吗?他为何这样问?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杨绛一家当时的处境。

杨绛,是现代文学家、翻译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堂吉诃德》、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等。他的丈夫就是著名学者《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尽管两人都是知名学者,但在文化大革命其间,两人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不仅被下放干校劳动,而且房子被没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写检讨书,让群众批斗。曾有与杨绛先生住在一个院中的小姑娘,因为买了一捆葱拖不动,杨绛好心地想帮她,结果那小姑娘却怒目相对,断然拒绝,就因为小姑娘从父母那儿被告知杨绛是一个被批斗的“坏人”。

很多人对杨绛都是避之不及的,但老王却认定杨绛是好人,这还是投桃报李的行为吗?不是的,这声钱先生,这声不要钱,尤其是那“你还有钱吗”的悄声低语,可谓语轻情意重。③“镶嵌”——合适吗?(词的移用,强调了老王的步履艰难,身体的僵直瘦弱,如死物一般,没有生气)

“死灰”——突出老王脸色之难看,没有生气。“僵尸、白骨、棺材”,这都是极端冷酷的词汇,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老王病入膏肓,行将朽木。

除了外貌描写,还有动作描写吗?语言描写?

B鸡蛋香油:他送的是香油和鸡蛋?(是感谢)为什么把惟一值钱的“家当”送给杨绛一家?(因为他视他们为亲人)老王已经生命垂危,行将朽木,为何还亲自来送东西?他要的不是钱,那么老王要的是什么?或者说老王渴望得到什么?

练笔: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第一人称说说:老王最后送香油鸡蛋的心情。

我躺在病床之上,心想:

是什么力量让老王举步维艰地走到杨绛家?是感恩,是挂念,是关怀,是不舍。这一送,意义不同于以往,是与亲人的告别,是临终的心愿,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温暖,是善良淳朴的心田里绽放的花朵。

老王是一个贫贱不幸,然而他却以他的善良给予了作者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作者曾经动情地说:

投影:

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师:文革岁月当属“厚密的乌云”,在乌云蔽空的日子里,老王和作者之间孳生的“一点同情和友情”就应该是那道“含蓄着光和热的金边”了。

③孤独的老王走了,有着金子般心的老王走了,留给周围人的是一笔谈资而已,可留给作者的却是什么?齐读:“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对老王好不好?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文章第一句话就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常”与其他人的“不愿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又说作者的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这说明作者一家不仅常常照顾老王生意,还关心他的身体。载客三轮都取缔后,“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这也说明了作者对老王生活的关心。

既然作者对老王很关心,为何却还感到愧作?

面对这个木讷而老实的人,杨绛做的够吗?假如时光能够倒流,你觉得杨绛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

在反省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逐渐清晰起来,一点一点照亮我们的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的力所能及的同情和帮助,得到的却是老王倾尽全力的感激和报答。老王的死,这这座天平彻底倾斜了,也让我深深愧怍了。我愧怍:没有读懂老王的最后相送,为自己没有付出同等情感而愧怍,为自己没有把老王当作亲人。

四、反思性学习

1对于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2杨绛的愧怍,是良心的自责和精神的反省,又何尝不让我们沉思呢?生活中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人?你关注过他们了吗?你应该如何对待他们?读过老王的故事,读过作者的愧怍,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总结: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人善之,他人必善之。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杨绛的这声深沉的愧怍,其实在向我们宣扬一种超越亲情、友情、爱情的伟大情感:人道主义。

投影:

凡是人,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性良心。贫贱的人,道德品质绝不输高贵的人,愚笨的人也不输聪明的人。他们同样识得是非,懂得好歹。

-----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

请永远记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五、练习性学习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就要。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生: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六、补偿性练习

整理笔记,积累“善良”与“爱”格言名句:

第四篇: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键句子,层层分析,体会老王的“苦”和“善”。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3.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以博爱之心体恤不幸,善待生活。学习重点:

抓住关键句子,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感情,激发学生爱心。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课前准备:

1、读课文3遍以上,疏通文字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屏显作者照片。)师: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泛读课文,了解感情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文眼”,比比哪个组最先找出来。提示: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惭愧)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情

1、文中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分别指谁?不幸者有哪些不幸?就是这个不幸的人是如何对待别人的?

按下列格式,给人物编写档案,体会人物的幸与不幸。姓名:老王

职业:蹬三轮的

外貌特征: “田螺眼” 病一只眼是瞎的

住址:一个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亲属:两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家庭:光棍

地位卑微、谋生手段艰苦、有生理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孤独终老 一个词:凄苦

一个字:苦 老王这样对待我们: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一个字概括老王的品质:善

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老王在贫穷中保持了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作者,感动了我们大家。老王为何这样待我们呢?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他为何不把鸡蛋和香油给别人呢?哦,因为我们一家对他好。作为幸运者的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

2、幸运者如何对待不幸者,幸运者真得幸运吗?

(1)我们如何待老王: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2)师:作者很照顾老王,那她当时是否日子很好过?有富足的物资可以给老王?有充分的精力照顾别人? 生:不是。

生:因为当时是文化大革命。

师:“我”当时在哪儿?文章中怎么说? 生:在干校。

师:干校的生活怎么样呢?(放映幻灯片)大家看,“干校里,我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 ‘反动权威’,甚至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幸运和不幸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个“幸运”是相对的,从职业、生理、居住条件方面同老王比较而言,自己是幸运的。

作者夫妇已经这样对待老王,但还是觉得可以做得更好而没有做到,内心的深切愧疚和高远追求,使我们感动。

3、同样不幸的作者夫妇已经够照顾老王了,为何还会“愧怍”? 生:因为没请他喝杯茶。生:没请他坐坐。

生: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生:不是因为作者不好,而是因为老王对作者太好了。她临死前还拖着重病的身躯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而那些香油和鸡蛋又是老王省吃俭用省下的,他倾其所有对作者,对作者实在太好了,对作者的情义太重太重了。相比之下,作者感觉自己回报给老王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是啊,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种愧疚就是作者善的表现。她有一份悯人的情怀,善于体会别人的苦处而淡化了自己的愁苦。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这就是作者的平等观念,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观念、精神的核心是爱,正是这份爱使老王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四、咬文嚼字,品析感情 文章不厌百会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思考:全文写的内容很多,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自学指导三: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读8——16自然段,体会文中哪些句子敲开了你的心扉?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做好批注后,我们一齐来交流分享。

如:“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突出了老王当时的病情严重;也暗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又如:“镶嵌”两字能否换成“站立”? 这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前任”一词简练,大词小用,又很风趣。“强笑”一词准确含蓄,笑是因为感激,“强”则透露出“我”心里为老王感到悲酸和感动。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像扫街的环卫工人,擦鞋的大嫂,还有那些因为家庭问题而无法上学的学生……(放课件,展示图片。)面对他们,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把爱心献给他们,以善良对待善良。”

六、写作练习

刻在死者墓碑上,概述人物事迹,赞美人物品格的文字叫墓志铭。试写一段话,作为老王的墓志铭。

生1:老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无论多不幸,都会那么善良感恩,而社会上有些人却为了自己私利敲诈勒索,所以,老王你是个有着金子般的心的好人。

生2:他的眼睛结着翳,可心灵却纤尘不染。他的命运太坎坷让人叹惋,可善良朴实却让人为之动容。他孤苦伶仃、古稀之年从未得到上帝的垂青,命运之神的眷顾,但却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

师:生于忧患,以微尘之心明媚他人心田;逝于无声,用赤诚良善迎接道德真情。他在暴风洗礼中诠释善良的真谛,他在艰难凄苦里演绎人性的朴华。择善是火,点燃生命之灯;择善是灯,照亮生命之路,仁善之心必将成为他生命传奇的无限荣光!

结束语: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可能是一句温暖话,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能让你身边的人更幸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第五篇:《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1530400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

伛(yǔ)荒僻(pì)攥(zuàn)塌败(tā)取缔(dì)骷髅(kū lóu)滞笨(zhì)愧怍(zuò)惶恐(huáng)

(三)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并思考问题。

(1)老王的生活的“苦”表现在哪些地方?(2)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老王: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思考:

1、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指名朗读8——16段,讨论:

①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②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知恩图报)③“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四)小结:

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让学生简述叙事内容。

二、善待老王 思考:

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三、关注“老王”

1、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四、布置作业:

写一位你关注的不幸者,不少于500字。

下载《老王》文本解读(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王》文本解读(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

    老王教案(模版)

    《老王》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通中学 葛 烨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 2、深入理解作者愧怍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随着现代女作家......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皇华镇郝戈庄初中高敏 【学习目标】 1、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2、品味作者朴素、含蓄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以善良回报善良。 3、感受人物的心灵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老王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上次的作文练习中,韦昊华同学写了一个蹬三轮老爷爷与他之间的故事。简单而朴实,却蕴含了浓浓的爱。在这样一个普通老爷爷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

    《老王》说课稿[本站推荐]

    说课是根据新课标对一篇文章与同行进行的交流,主要是针对文章的讲授方法及内容所做的设想。今天小编计划和大家分享《老王》的说课稿内容,一起来学习下吧!《老王》说课稿一各位......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郭家屯中学 陈瑞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

    《老王》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 海宁中学 吴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和积累“惶恐、塌败、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学习作者将零散的材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