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 诗二首

时间:2019-05-13 09:4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席慕容 诗二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席慕容 诗二首》。

第一篇:席慕容 诗二首

席慕容 诗二首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惑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

第二篇:现代诗二首

8* 现代诗二首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珍惜生命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这首诗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却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用有感情的诵读来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2.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3.查找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推荐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中体会作品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重难点分析:

 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由于两首诗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都很清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自学、讨论等方法。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了解他们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二)出示课件,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多想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二、学习第一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哪些语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交流预设:

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

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

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

(三)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学生细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结合生活,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作者选择的是微笑面对,你还知道哪些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经历,学了这首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也像诗人一样,拿起我们的笔,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仿写练习:出示课件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六)阅读链接,推荐阅读《汪国真诗集》。出示课件

三、学习第二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1.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2.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4.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出示课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默读全文,思考: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勾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巡回指导。出示课件

(四)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四、情感升华

(一)这篇课文的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人把它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完以后喜欢这两首诗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出示课件

(二)请把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共勉。

(三)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尝试背诵全文。教学反思:

第三篇:杜牧诗二首

杜牧诗二首《赠别》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

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写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的《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板书:赠别唐.杜牧)

二、介绍诗人

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

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

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采纳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

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说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是有的。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三、写作背景

杜牧以《赠别》为题的诗共有两首,都是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

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

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赶赴长安去做监察御史。“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面对离别,一起喝个告别酒,说几句告别话,人之常情。所以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四、分析诗歌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离别的愁苦、伤感、惜别、难舍难分。

1、题目“赠别”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临行时的离别诗

2、“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与“无情”这组词是什么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这里怎么说它们相似呢?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我们之前说了,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呀?

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总无情”呢?

爱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表达,只有无言以对,倒像彼此无情。而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3、那诗中表现出的离别是愁苦的,作者为什么想“笑”?却又为何“笑不成”?

离别愁苦,作者为什么想笑?

举着酒杯道别,强颜欢笑,是为了使所爱的人得到安慰。

那为什么又“笑不成“呢?

面对别离,想以笑打破离别宴席上的沉闷气氛,给对方以慰藉;但因为感伤离别,心情太感伤,想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板书: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借物抒情。

蜡烛有心吗?——“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但“烛芯”是哪个“芯”?诗中用的是这个“心”,所以说“蜡烛有心”;

蜡烛燃烧有什么特点?——液体会顺着蜡烛流下来,像不像一个人在流眼泪?

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所以说是借物抒情。作者赋予蜡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借写“蜡烛”来反衬人的感情。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诗中的蜡烛燃烧了多久?——一个晚上,面对离别,不舍,不忍心去睡觉。

“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读出伤感惜别的感情?用舒缓、低沉的语气,其中“蜡烛有心”和“替人垂泪”稍重读。

6、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的,通过分析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惜别之情?

老师提示一下,有三个方面:①写内心感受———“多情却似总无情”;②写宴席上的表现———“唯觉尊前笑不成”;③借蜡烛“流泪”表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五、拓展

拓展一: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拓展二: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

(一)折柳赠别

“柳”在离别中有什么含义?——留

“柳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长长的、细细的柳条,微风吹,像在招手送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送别之地。

(四)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五)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又咸又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六)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七)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六、总结

全班有感情的读一遍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是相互哭泣,还是相互勉励,笑着分别?

对了,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的欢乐,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

古人分别了不知什么时候见面,但是,我们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想念了,可以打电话、上网聊聊天;想见面了,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离别时,让我们微笑吧,乐观的看待,彼此祝福,因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

七、板书设计

赠别唐.杜牧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第四篇: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太阳礼赞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

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 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 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 —— 抒情 澎湃的激情 对美好祖国的追求 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

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答:一首田园诗;一幅山水画;一首深情的歌;一阵和煦的风。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答案不必统一,只要能符合特征就行。)

课文赏析:全诗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

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

最后一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第五篇:散文诗二首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几课大家学习了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无私的付出,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与伟大。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两首散文诗同样也是抒写母亲与母爱的,那么这两首散文诗中又是怎样来展现母爱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散文诗二首》,感受一下泰戈尔和冰心笔下母亲与孩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

1、作者介绍: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2、散文诗:P28

三、整体感知 1.积累生字词

匿(ni)笑 祷(dao)告

衍(yan)生 2自由朗读 3把握文章大意

提问:

1、这首散文诗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这首诗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也就是“我”的口吻来叙述,为我们展现了“我”想想自己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读?

明确:舒缓、轻快、温馨,要读出母子之间的温情与孩童特有的调皮。

四、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指导诵读

提问: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嗔怪、担忧、欣喜。)教师示范后点学生练习

3、男生女生分组诵读

四、问题研讨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几次嬉闹,请具体描述一下这几次嬉闹的画面。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2、“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嬉戏,只是为了好玩吗?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3、既然是想帮妈妈做事?为什么又要悄悄地,还不告诉妈妈呢? 明确:孩子天真调皮的天性;想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五、拓展活动

文中的我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给母亲一个惊喜,帮助母亲做一些事情。那大家想不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来表达下自己对妈妈的爱呢?请用假如我变成了„„造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的散文诗《金色花》,泰戈尔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情。那么师承泰戈尔的冰心又是如何来歌颂母爱的呢?这节课我一起来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看看作家冰心是怎样来歌颂母爱的。

二、走进作者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积累生字词

3、提问:

①概括文章大意: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了“我”在院子里看莲的所想所感,由荷叶为莲花遮风挡雨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从而抒发对母爱的赞美之情。②梳理文章层次

忆莲(1-3)————看莲(4-7)————赞荷(8、9)

四、研读赏析,体会情感

1、作者着重描写了“我”看莲的过程,在“我”看莲的过程中,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引出借景抒情)

2、作者在最后说“深深的受到了感动”,他为什么而感动,仅仅是为了荷叶为荷花遮挡风雨而感动吗?(引出借物喻人)明确:由这幅情景联想到母亲保护儿女,为母爱的伟大而感动 3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为母爱而感动的?(赏析全文中心句,点明主旨)

五、品味语言

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伟大母爱,而美丽的景色和动人的感情必须要通过语言才能传达到读者心里。这篇散文诗的语言是很清丽典雅的,同学们不妨找出一两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他的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六、

下载席慕容 诗二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席慕容 诗二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革命烈士诗二首(合集)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 2.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的诗,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诗。 2.......

    杜甫诗二首

    《杜甫诗二首》 《登高》 《蜀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体裁,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领会诗中所蕴含的那种感时忧国的高尚情操。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诵诗文,在......

    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 过程与方法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

    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这两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

    杜甫诗二首

    杜甫 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课时:二课时 《登高》导入 120......

    席慕容经典语录

    席慕容經典語錄 1.席慕容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于是,在你暂时放下手,或者暂时转过身的时候,你心中所有的,只......

    席慕容简介

    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一位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落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

    席慕容词

    时光的河流 ——谁说我们必须老去,必须分离可是 我至爱的 你没有听见吗 是什么从我们床前 悄悄地流过 将我惊起黑发在雪白的枕上 你年轻强壮的身躯 安然地熟睡在我身旁 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