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高语文一册像山那样思考练习题
像山那样思考
一、课内阅读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红墨水的坏兆头(指入不敷出)。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涵义,这个涵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涵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云杉下道路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1.课文为什么以“一声狼嗥”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意识?
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记述对这一声狼嗥的反应的?这些反应点出“狼嗥”的什么含义?
3.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个未来分别以为着什么?
4.体会下面语句的含义。
⑴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⑵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⑶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4.课文结尾说“这个世界的其实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说说你的理解。
二、课外阅读
狼与猎手
红柳
猎手做着今日必有收获的梦,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几处下夹子的地方,但都一无所获。当转过一片老榆林时,忽然远处传来“哗啦——哗啦”的铁链声,他紧走几步穿过树林,一眼望见前面那棵老榆树下,一个大家伙在那儿翻腾,钢夹夹住了它的前腿,原来是一只狼。
猎手心头一阵狂喜,端着枪一步步向狼逼近,狼夹着尾巴立在那儿一动不动,眼里充满了恐惧、仇恨和绝望。猎手一边小心的挪动脚步,一边举起猎枪,瞄准了狼的天灵盖儿,啪!脚下的土夹着枯枝败叶骤然飞起来,猎手只觉得脚脖子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住了。一阵钻心的巨痛,眼前一黑,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上,昏死过去了。
猎手的小腿被一副钢夹紧紧钳住了。这是山里猎人用的猎夹,它的两组弹簧弹力相当大,要想打开钢夹,得将它固定在专用的带钢钩的厚木板上,一个人用铁棍撬开,另一个人赶紧挂上销子和保险。打开的夹子刚好是两个半圆,在比猎枪筒还粗的钢条上焊着一圈两寸多长的钢齿,当两个半圆合在一起时,钢齿相互交错,尖利无比,任何野兽只要被它夹住就休想逃脱,因为每根钢齿上都有两排倒钩,一旦刺进大牲口的骨头,连猎人也打不开,每次只能把猎物腿砍断,然后把夹子放在火上烧,直到把那上面的骨肉烧成炭。
不知过了多久,猎手终于苏醒了,眼前的一切他都明白了,不过他心里很清楚,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不用看也会猜到,这夹子上铁链的另一端肯定锁在旁边那棵大树上。这是哪个挨千刀的跑到我碗里扒肉来了。猎手痛得只咧嘴,心里骂着,眼睛又闭上了。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他已经可以接受这个现实了。他侧过身子发现狼趴在那儿,正静静地望着他。这个时候,他才细细地打量起这只狼。他第一眼就望见了狼肚子上那两排鼓鼓的奶子,原来是只母狼。猎手感到一阵内疚:这会儿,它的儿女们一定在洞中焦急地盼着妈妈归去呢,可惜--它们再也不会见到妈妈了。
寂静的山林里,幽僻的小路上,两个生灵在相距不到五米的草丛中,就这样默默地相互对望着。
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鸦雀忙着飞向各自的窝巢。猎人知道,黄昏比黑夜更危险,因为那些凶猛的食肉野兽都在这个时候出来寻找猎物。他伸手把枪抓过来,查看了一下子子弹,打开了保险,准备随时应付不测。脚下那滩血是最大的祸害,血散发的腥味会飘到很远很远,在这一点上,狼做得很明智中,随时把流出来的血舔干净。因为它知道,即使是它的同类嗅到腥味到这儿,也会把它吃掉。
人没有勇气把自己的血吮进肚子。猎手躺在草地上,眼望着天空,无计可施。他心里盘算着,从家人发现他出了意外到最终找到他,起码也得三四天时间。这三四天就算不饿死、渴死,也难免让野兽吃掉。想到这儿猎手绝望的长叹了一口气,枪也滑到了一边,两颗泪珠竟从眼角两边滚落下来。
突然,一阵响动使猎手警觉起来,他扭过头一看,登时愣住了:只见那只狼正用尖利的牙齿撕啃被夹住的前腿,血不住地从新咬开的伤口向外涌,狼一边吮吸着血,一边低低的呻呤。当咬到骨头时,那咔嚓咔嚓咬碎骨头的声音令猎手心都跟着颤抖起来。他实在不忍看着它这样遭罪,悄悄叶举起了枪。狼觉察有动静,猛的抬起头,在那一刹那,猎手忽然发现,狼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万分痛苦的望着他。猎手的枪无力的垂下了。
约摸十分钟过去了,腿被生生咬断了。狼用舌头舔着夹子上的半截腿,呜呜地低声叫着,像是为失去那块骨肉在哭泣。过了好一会儿。他抬起头默默地望着猎手,缓缓转过身,一瘸一拐地朝山岗上走去。在山崖的转弯处,狼回过身再一次朝猎手望去。可它看见的却是一支瞄准它的猎枪,刹那间,一切似乎都 凝固了,狼巍然立在崖边,在明亮背景衬托下,它宛若一尊石雕,只有悬在半空的断腿在微微抖着。
枪响了,回声在山谷中悠悠荡荡,久久不愿散去,仿佛是狼的那份载着怨恨的魂灵。
几天以后,另一个猎手经过这里,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情景:钢夹上夹着一根不知是什么兽类的腿骨,那上面的肉已经被啃得精光,旁边还有一支没有子弹的猎枪。
1.在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大森林里,面对困境狼和人各有何表现?体现了各自怎样的品质?
2.面对一瘸一拐离去的狼,猎人却冷冷的开了枪,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性?
3.作者在刻画人与狼的形象时主要用到了什么手法?作者的用意何在?
4.谈谈你对文章的感悟,文章中哪些东西触动了你?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1.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像是警钟长鸣,容易感染读者,并促人深思。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2.文章是从以下一些方面展开来记述对这声狼嗥的反应的。⑴鹿——生存的威胁,死亡的警告;⑵松林——即将要展开一场动物之间的混战;⑶郊狼——拾遗的机会;⑷牧牛人——损伤赔本的先兆;⑸猎人——敢于挑战,予以消灭 这些都是从整体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狼嗥”的,“狼嗥”里包含着整体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3.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都是一种危险的代价,对自然来说,这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人类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声狼嗥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4.⑴这声野性的狼嗥意味着自然以它的悲哀来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蔑视着人类亲手缔造将给自己带来的灾难。⑵“明显的、直接的”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眼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不知道整个生态之间的平衡将要被打破,以及这个“被打破”带给这座山和人们自己的灾难。⑶把山当作人来写,它有冷静地思考的能力,不会像人类那样失去理智地为了眼前利益而冲动地使“狼”之类的物种不断走向毁灭,而要从一只狼的嗥叫中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
1.狼随时把流出的血舔干净;生生的咬断了自己被夹住的腿。体现了它的勇气、毅力与坚强;人没有勇气将血吮进肚子,指望着别人来救自己,绝望、流泪、无计可施。离开了物质文明,当人象动物一样被抛到自然界中,面对严酷的现实,表现的懦弱、无能。
2.残忍、冷酷(意思相近即可)
3.用到了对比手法。面对绝境,狼,不惜代价,咬断前腿,表现出的惊人毅力,而人却显得懦弱、无能;获得自由的狼选择了离开,放弃了对猎人的攻击,而猎人却狠心的用枪瞄准了狼,通过对比,狼展现的正是人性中善的一面,而人性却是那么卑琐、残忍。
4.如何面对困难、对人性的呼唤、人与动物为何不能和平相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21.176.184.22)
第二篇:像山那样思考(经典)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1,说教材知识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从一声狼嚎引出,以自己杀狼的亲身经历写起,并写出一群群的狼被猎杀以后世界的样子,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而得出,人类要尊重其他物种生命存在的价值,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神坛放下来,以一种长远的、客观的角度来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2,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本专题编排的意图在于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该板块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极具思辨性和警示性。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意,最终把握本文的深刻内涵。
3,说教材内容的处理
按章文章的脉络结构逐层讲解,从分析文章中的语言入手,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老师讲解,进行文本研习,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长远客观的角度看待其他生命的心,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难点
1,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 2,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仁慈的看待一切众生的精神境界。
二,说学情
1,年龄特点分析:
学生处于高中一年级。刚刚升入高中,对一些东西的理解还是相对比较肤浅,还停留在一些字句的表面上,因此需要一些启发、联想,加深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2,学习态度分析
学生属于实验理科普通班,平时在语文课上的学习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积极主动,比较被动,回答问题也不很积极,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和鼓励。
3,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本版块的其他的课文已经学习过了,已经能够初步从行文脉络中领略湖光山色的美,并且能够在文中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把我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于理解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三、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帮助者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又能因材施教,做 到“授之以渔”。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并不是很主动,而且上课也比较拘束,所以主要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诵读思考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己思考为主,配合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朗读讨论,情景设置。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为主 小组合作讨论,辅助以老师的点拨。
五、说教程
1,课程设计思路和程序
首先上课之前,请学生朗诵毕淑敏的作品《仅次于人的动物》,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带着对自己以前的认识的质疑态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课堂。
以一声狼嚎,引入课文,作者对这声狼嚎的描写也是颠覆学生以往印象的,是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再一次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把这一问题的解答放在最后。
紧接着看看不同事物对这声狼嚎的不同反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只有这座山,是用客观的长远的眼光在审视狼嚎的。因而山能听出这声狼嚎里隐藏的深刻含义。引发后文我们也要学习山这样,用长远的客观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事物。
后文也多次运用到对比的手法,比如狼猎杀前猎杀后的情况,我以为是天堂,结果葬送了未来的对比,突出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人们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
结尾再一次让学生思考狼嚎里究竟隐含着什么含义。
2,主要教学环节的理论依据
(一)导入新课
毕淑敏的散文《仅次于人的动物》和我们对狼的一般印象的一个对比引出下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来介绍,同时检查了预习状况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首先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四)文本分析
1,为什么山从长远的客观的角度听狼的嚎叫就能听到狼深刻的含义?
山在这里代表了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是长长久久存在的。自然界里的生存死亡厮杀争斗,都和山没有关系。“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傑亡的”(不为人存,不为狼亡)。所以对于山来说,他能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的角度,长远的角度审视狼,鹿群和人,乃至万事万物。所谓“旁观者清“,山自然也就能听到一些我们这些被眼前的利益所驱使的人所听不到的深刻含义。
2,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憎恨)从自私短浅肆意猎杀与破坏的莽夫——(从生命价值上怜悯狼)重视其他物种的生命价值,对饿狼也升起了慈悲之心,——(从生态价值上理解狼)到为了人类的未来,愿意从长远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升起了一种朦胧的众生平等的思想
这个问题比较大,需要从几个小问题是着手。比如分析作者猎杀狼前后狼的状态,作者的态度;成群的狼死 后看到的一系列景象,还有最后一段的两句话。3,回到文本开头,狼嚎里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我们没有权利决定其他物种的生死)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还给予他们以极其不公正的待遇;“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抱头鼠窜,无力反击)而狼面对这种命运的不公没有逃避、没有屈服,而是报以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一切苦难的蔑视。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作为学习的总结,也作为对学习的一种拓展结束全文。
3,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课前请学生诵读短文,课中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尽情思考,中间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和自由回答
4,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在语言中体悟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注意文中的对比,在对比中把我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说板书
1,板书设计原则
突出文章的行文脉络,作者主要观点态度的变化过程 ,2,板书设计形式
第三篇: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徐丽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索罗《瓦尔登湖》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二)、课文分析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一类: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 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2、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了什么对象?
——(“我”)
3、“我”对狼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作者的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有狼嗥声——狼存在,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来说(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生态意义)。补充资料: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4、“山”是如何思考的?山的思考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课文分析
5、“深刻的含义”是指?
狼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权。在山的角度,人和狼没有什么区别。
6、浏览全文、思考: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 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自由讨论)
7、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 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作者,告诉大家人并非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无二致。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上对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主题分析
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读过这篇文章,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阅读下面一段话,仿写一段话。
人一直把自己当做高于一切的主宰,结果,环境被污染,物种被灭绝,疯狂的掠夺,地球伤痕累累,震撼人心的嚎叫,提醒“我”危险正在一步步贴近。徜徉于群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我们便多一分睿智,多一分稳重,敬畏生命,热爱自然。
(五)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希望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非常重视母语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要求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但是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也不能忽略了文本的文学功能,毕竟我们的课堂是语文,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附于文本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文学的浸润。如何将文本的教育功能和文学功能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阐述环境观的作品,是一篇哲理散文,编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一模块的最后一则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在“谛听天”“悟自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育的宗旨。另外,文本本身是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环境教育课。
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品味语言,学习文学创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二:培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课程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文学作品,笔者教学中也注重了文本的分析,前半节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充分重视了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又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特色。但是笔者仍认为在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完成较好,在删选信息,品味语言,配合阅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但是,在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上,未做到位。首先任务间的衔接太过生硬,没有做到水乳交融。其次,第二个目标是体会大自然,这个知识点和其他课程联系紧密,而且在初中、小学课文中也应该会提到,所以在设计中我故意地忽略课外知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困境的补充,所以在目标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所以笔者就直接地给出答案。当然,这是不对的。
最后,在这次上课中,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上由于自己不自信,所以之前将台词都背上了。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问题,便紧张了。这个是要避免的。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的预设也只是预设而已。这个观念是一定要转变的。
第四篇:像山那样思考(本站推荐)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意。
2、品味诗意和富有思辨色彩的句子,揣摩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独特表达。
教学重点:
1、理清文脉和情感。
2、品味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语句。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及设想: 学生感知文本,进行评点和交流;教师点拨引领学生把握行文思路,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中心)。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是要 我们欣赏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是要我们从自然风物中感怀人生;第三板块“湖 山沉思”,是思考探索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三个板块,理解上逐层加深。今天我们学习美 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师)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就是说,人 之于万物的高贵之处在于能思考。而利奥波德却说“像山那样思考”,山会思考,运用了拟 人手法,更新颖、诗意,设置了悬念。这个短语还有祈使意味,可在短语前加主语:“我们” 或“人类”,即“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要重读的是哪个词?(生)“山”。(齐读“像山那样思考”,重读“山”字)(师)我们就来看“山”和“我们(人类)”分别是如何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二、研习课文,整体把握思路:
(一)、速读文章,抓中心问题:人与山思考的差异。师:现实中的什么现象,使作者倡导要“像山那样思考”?(即缘由)
生:缘于生态遭到破坏,人们对狼的猎杀。师:人们及年轻时的作者,对狼的认识是怎样的?用文中句子回答。生:“我总是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师:猎杀狼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猎捕更多的鹿,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师:对,在人们看来,狼是残忍的,对人类是无用的,所以捕杀狼。这种看法 “山”赞 同吗?划出有关的句子品读。生:不赞同。第六段“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第二段“只有山长久 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聆听狼的嗥叫”;第三节“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山并不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狼并非毫无价值。山对狼的思考,作者是从描写狼的 嗥叫入笔的。
(二)、具体研习课文,探究山的思考。
1、探究“山”与“人类”对狼的思考的差异。(1)、范读第一节。狼嗥有何特点?含有怎样的情感? 可概括为“狼嗥图”,参照课本图片,想象:在陡峭荒凉的山崖上,群山静默,隐隐听到 风过树林,叶子发出的沙沙轻响,突然一声狼嗥打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
一个山崖,回荡在幽深的山谷中。师:这段狼嗥的诗意特写,杂糅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悲 鸣”。既苍凉、悲哀,也有野性、不屈服的力量。
(2)、思考:不同生物,对狼嗥有何反应?如何描述的?它们对狼的爱恨围绕什么展开? 明确:留意狼嗥的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山。鹿对狼恐惧,郊狼期望分得食物,牧牛人、猎人对狼愤恨。他们对狼的爱恨是围绕自身利益和主观情感展开。而山因“长久” 存在,能“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排比的手法,增强气势;拟人,赋予万物以生命。抒情 味浓郁,有诗意美感,简洁幽默。
师:“山”与“人类”对狼的思考有何不同?
人包括其他事物不能长久地存在,故只考虑暂时的主观的利益,思考肤浅;山长久地存 在着,从而客观地长久地考虑,思考深刻。
板书: 人:主观
肤浅
暂时
山:客观
深刻
长久
2、探究对山的思考作者的独特表达。思考:“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没直接写出秘密,如何表达的? 读:“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过渡句起承上启 下作用。(1)借助作者对狼的认识来表达。
师: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明确:开始是猎杀狼,认为“狼越少,鹿越多”。作者生动传神刻画 1
了猎杀狼时的心理活 动。“过度的兴奋使我们无法瞄准”“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等。猎杀前狼生活的 状态很自在快活,很和谐。文笔简洁生动形象。后来,“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 会同意这种观点”,作者认识到狼存在的合理性。师(补充作者材料)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学家,早年是资源保护运动的热情追随者,把资源分为“有 用”、“无用”,“有利”、“无利”,他的保护主义还表现在对食肉动物的态度上。为发展对人 们有用的动物,如牛、鹿,他主张必须消灭对有用动物不利的狼、山狮、灰熊等。于是“一 个州接一个州的狼被消灭了”,然而同时期,他注意到大量可耕地被水侵蚀,植被破坏,他 不断探索实践,认识也有了发展。(2)借助垂死时老狼的眼神来表达这种认识。齐读第六节。理解狼眼中“新的东西”所指内容。明确:狼对自然起调节作用,狼对森林对人类有存在价值。自然万物中有天然的生存法 则,不同生物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不能过多干预自然,破坏生态平衡。森林需要狼,人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的这种关系。(“山”思考的就是生态系统的问题)师:没有狼的山林会是什么样子?品读第 7 节。概括为“荒原图”,没了狼的山,变成荒山,草原退化,变成荒原。狼竟也是森林的保护 者,虽吃掉了一些鹿,却保护着鹿的种群稳定。
结合学过的《鹿和狼的故事》,加深理解。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保护森林里的鹿,下令捕杀狼,鹿从 4000 只发展到 10 万只,后因饥饿大量死亡,最后不及 8000 只苟延残喘。罗斯福没想到,狼竟也是森林的保护者,而鹿变成了摧毁森林的罪魁祸首。
3、探究山的思考的具体内涵。作者从鹿的死去和高山植被的破坏退化中,有了哪些认识?(即山有哪些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语句,交流心得)生:作者文笔细腻生动,把山人格化了,山能“恐惧”,草原能“疲惫”,形象写出了失去狼,食物链被打破,草原、山林被逐渐破坏的情状。生:我喜欢“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这句话。把未来具体化,似乎未来是有形的河 床,土壤等事物。生:“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很有哲理。曾看见过一则报道,秦岭一带很适合羚 羊生存,没天敌华南虎,羚羊繁殖很快,结果森林植被被破坏,最后无植物可食,反而带来 危险。人类也如此,只求眼前利益,寻求安逸生活,而破坏生态环境,反而带来最大危险。师:我们考虑“这一时代的和平”,是一时的,那下一个时代呢? 而山深沉、包容、永恒,能见证过去,甚至预言明天,它以静默的智者的姿态审视一切,无私而悲悯地思考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即可持续的和平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像山那样思 考。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过去提倡征服自然,现在倡 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许多珍稀动物进行保护,如保护北极熊、大熊猫、华南虎等来维持生 物的多样性。板书:人:主观
肤浅
暂时
自私——从眼前利益考虑
山:客观
深刻
长久
无私——从生态利益考虑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狼的嗥叫引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告诉我们要像山那样客观、深刻、长久地思考,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处。思考:这篇文章是从狼的嗥叫引发思考的,能否将题目换成《由狼的嗥叫想到的》或《关 于狼和鹿的思考》?
四、课后阅读拓展:《最后一只藏羚羊》《藏羚羊的跪拜》
教案点评:
朴实中孕育特色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文中带有很多 理性的思考,语言具诗意美和思辨色彩。学生在把握行文脉络理解文意上有一定难度,张老 师注意文本特点,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在寻常处见奇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张老师的设计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切入角度的新颖性。这篇文章因是译作,表达习惯的差异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含蓄跳跃及哲理性的语言 表述使学生摸不清行文思路,想要弄清各部分内容与主旨的关系比较困难。张老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妙地从这个专题 2
各板块的内容及联系导入,立即捕捉到文章的内容。然后引出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考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紧扣人与 山思考人与自然相处观点的不同,展开分析与探讨,简洁而直接切入到对文章理解的关节处。
接着教者没有一段段展开分析,而是要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思路,紧扣人与山对狼的态度 的不同发问,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思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也符合阅读从 粗读了解文意到精读细致品味文章内涵与妙处的认知规律。
二、问题设计的环环相扣性。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教者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思维的逻辑性,最好的办法便是设计出一个 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体现出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特点。本课由导语到小结,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思维的深度和行文 的诗意与哲理性)展开,围绕着山与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与认识的不同为中心问题进行比较、探究。有这样的中心问题引领既能牵动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透辟的思考,又在思维的发散中 涵盖全文,且便于学生品读自悟,能纲举目张,教学过程不旁逸斜出。教者还很注意难度层 次的处理,使问题的解决有梯度感、层次感,在有理解难度时,想办法深入浅出,调动学生 积累,如所学过的课文,加深理解,适时补充材料,拓宽理解广度。
三、以学生为本的学本思想性和探究意识。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学本思想,老师提出了带启发性的问题 以导向,设计精要的问题组织合作探讨,做到引之得法,导之有序。教师注意学生的喜好及 差异性,鼓励学生品读喜爱而有感悟的句子,不仅可从内容谈感悟,还可从语言形式上谈理 解,使学生学而不累,且对阅读与写作大有裨益。最后的思考题也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以启 发,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教无止境。张老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心问题集中进行了探讨,但因受制于预设的 思路,课堂节奏显得过紧,放手还不够,还可以将步子迈得大一些,以学带讲,以师生、生 生交流将理解引向深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1)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且富含哲理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2),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把原始森林里的树一棵棵砍伐下来的时候,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就站在了“山”的角度对人与自然进行了一番思考,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了他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朗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要点。(注意关键词句)
第一部分(1-2):狼的嗥叫及含义狼的嗥叫;狼的嗥叫的含义第三部分(8-10):深层的思考被破坏的草原难恢复;
牧牛人杀死狼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第二部分(3-7):我的认识的由来发现狼;打死狼;
得到启示;狼死-鹿死
二、体悟文章诗意且富含哲理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学生自由选择解答)
1、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如果人类不懂得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宰,人类必将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把未来葬送。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相对于大山的思考,我们人类的眼光太短浅了。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靠破坏自然来获取自己的“幸福”,岂不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破坏生态平衡,无疑让世界变成荒原。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3、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和谐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它体现了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4、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启示: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对其恢复,快得多,也容易得多。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三、概括主旨
(一)与狼共舞
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 狼奔鼠窃
声名狼藉
引狼拒虎 狼前虎后
鬼哭狼嚎(感情色彩上)贬义。我们憎恶狼,狼,成了“邪恶的化身”,是因为它伤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物极必反,我们如果再不留意,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二)魔鬼词典(归纳狼嗥的内涵)
安乐死 :晚期癌症患者在得知病情好转之后兴冲冲地喝下的威士忌。
癌症 :在废除死刑制度之后的民主、法治国度里,授予医生的一种宣判死刑的特权。爱:糖拌西红柿外加一壶山西的老醋。
安慰 :一种受到赞扬的欺骗行为,常常围绕某个不幸者产生。
这一声狼嗥就是文章的文眼,重读第1、10自然段,归纳狼嗥的内涵 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 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
狼嗥意味着为某种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四、延伸拓展(博闻强记)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态环境的看法(学生自由发挥)
[投影打出 全球40%的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 ]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直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五、《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已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伤害。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更和谐!
六、作业(扩展阅读)诗歌欣赏: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仿写第二节。注意:关联性,对比性。最后补全诗,齐读。并体会诗歌的主旨。(提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森林里野生动物在遭到捕杀,大海中鱼类在经受苦难,天空中鸟类在减少,森林无语,大海呻吟,天空流泪,一切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导致人类遇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太无知了。这首诗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的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作者一文似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层的含义,深入浅出,像山那样思考,那样客观的思考,与狼共舞!)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鹿
松林 深刻的
自身的角度 郊狼 狼的嗥叫 山 长久的牧牛人 客观的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