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小说鉴赏-《喻世明言》一世人,两兄弟
《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一世人,两兄弟
——选自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
明代冯梦龙编辑整理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称为“三言”,世人皆知。其中《喻世明言》共有40卷,每一卷为一篇短篇小说。《喻世明言》中的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历史人物,神仙佛道等,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而这篇《羊角舍命全交》是《喻世明言》的第七卷,歌颂了羊角哀与左伯桃之间纯真深厚的友谊。
小说一首诗开始:
背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看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不能同管鲍那样共患难,具有纯真的情谊。并以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知心结交,情谊深厚的典故引出小说所讲“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千古”的故事。
小说中羊角哀与左伯桃有很多的共同点,也许真因为这些共同点,二人才能结交引为知己,甚至能为对方牺牲生命。
一、二人都是“幼亡父母,家境贫寒“
文中写左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政书”,去楚国时只“携书一囊”,侧面表现出他家境贫寒。而描写羊角哀时,左伯桃找地方借宿时,“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一个“破窗”点明了羊角哀家境贫寒。左伯桃进入羊角哀家里时,写道“伯桃视之,止有一榻”更突出了羊角哀家境贫寒。二人有着相似的出身,才会一见如故。也正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为下文在风雪中左伯桃把衣服留给羊角哀,自己冻死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二、他们同为读书人而且都有贤才,爱读书。
文中写左伯桃时,其“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去楚国时只“携书一囊”,可见其喜爱读书。描写羊角哀时,在羊角哀家里,“伯桃观之,止有一榻,踏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可知羊角哀喜爱读书。后来羊角哀见楚王时,“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羊角哀寿辰实首陈十策,皆当世之急务”,表现出羊角哀的才能。
三、他们都有雄心壮志
首先,左伯桃“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只因中原各国相互吞并,而行使仁政的国君很少,他没有出仕,当听说楚王幕仁好义,遍求贤士,于是便去楚国求仕。而写羊角哀“有王佐之才,抱经纶之志”(才能足以辅佐帝王成就霸业,有筹划国家大事的志向)。羊角也说“非不欲仕,奈未得其便耳”于是二人便相约一同去楚国。
在左伯桃借宿到羊角哀家的第一夜时,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一夜未睡,又因为雨下不停,羊角哀就把左伯桃留宿在自己的家中,尽自己所有来招待左伯桃,二人结为兄弟。就这样有相同的出身,共同的爱好,而又志同道合的人,相交为朋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小说在讲述左伯桃冻饿而死时运用大量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二人结伴去楚国,因为家境贫寒,二人盘缠没带多少,只有干粮一包,过了梁山路,百里之内没有任何人家,又遇到大风雪,二人衣服单薄,干粮也没多少,左伯桃便对羊角哀说:“我思此去百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食单缺,若一人独自可到楚国,二人俱去,《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何益之有?将我身上衣物,脱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资此粮,于途强挣而去,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待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不迟。”表现了左伯桃为了知己朋友甘愿牺牲自己。另外,前文提到二人结拜为兄弟,左伯桃年长五岁为兄长,作为兄长,左伯桃认为更应该奉献自己。羊角哀当然不愿独自离去,道:“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表现了羊角哀的兄弟义气。然后有行走不过十里,左伯桃让羊角哀捡枯枝生火,等羊角哀回来,发现左伯桃已把衣服脱光,堆在一旁。羊角哀回来大哭“吾二人生死同处,安可分离。”表现了羊角哀愿同左伯桃共生死的决心。然后左伯桃全羊角哀:“若皆饿死,白骨谁埋,我生平多病,贤弟少壮,比我甚强,更兼胸中所学,我所不及,若见楚君,必登显宦,我死何所道哉?”表现左伯桃为了羊角哀能活下来并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甘愿赴死,而且他不因羊角哀的才能比他高而嫉妒。羊角哀并不同意,以大义劝左伯桃。但左伯桃最终还是不行了,羊角哀对左伯桃承诺:“但行微明,必当厚葬。”后来,羊角哀来到楚国面见了楚王,被封为中大夫,羊角哀痛哭流涕,楚王问其原因,羊角哀便把左伯桃之事说了出来,楚王也被左伯桃的义气感动,派人和羊角哀一起收殓厚葬了左伯桃,也履行了当日的承诺。
在后文写羊角哀死的时候,颇具神话色彩。在左伯桃下葬的当夜,左伯桃的鬼魂便来找羊角哀,原来,左伯桃下葬的地方与荆轲墓很近,高渐离在得知荆轲被杀害之后就把他的尸体盗出来《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埋在了这个地方,乡下百姓为他建了一座庙,以祈求福运。夜里,荆轲鬼魂来到左伯桃墓前,大骂左伯桃,不让左伯桃安葬在这里,不然就把他的尸骨挖出来,抛到荒郊野外。第二天羊角哀就来到荆轲庙里,指着荆轲塑像大骂,称荆轲为燕邦匹夫,若再去逼迫左伯桃就把他的庙拆了,毁掉他的墓地。在古代,人们相信鬼神,但羊角哀为了左伯桃能大骂荆轲鬼魂,更深刻表现出羊角哀与左伯桃之间的深厚的情谊。但在第二天夜里,左伯桃仍来找到羊角哀,说:“荆轲的手下很多,都是当地百姓祭祀的,贤弟可以扎草人,并拿着器械,在我墓前烧掉,用来抵抗荆轲。”羊角哀于是照着做了。奈何,当夜,左伯桃来找羊角哀说:“荆轲得到了高渐离的帮助,那些草人不能抵抗,还是尽快把我的墓迁走吧。”羊角哀让左伯桃先回去,他来想办法。天亮后,羊角哀来到荆轲庙里打毁神像,又要烧毁庙,但乡里的百姓都来阻止,说这样会给百姓带来灾难,羊角哀只得作罢。回到住处,羊角哀给楚王上表,表明自己深得厚爱,只能来世报答。此处,暗示羊角哀已有死的决心了。他来到左伯桃墓前,对身边的仆人说:“我的兄长(左伯桃)被荆轲鬼魂欺辱,我宁愿死后做鬼来帮助兄长打败荆轲,我死后你们就把我葬在兄长的旁边。”于是就引剑自刎而死,仆人们按照他的吩咐照做了。
在这天夜里二更,风雨大作,雷雨交加,喊杀声传到数十里外。早上再看,荆轲墓前白骨散落一地,墓边的松柏都被连根拔起,荆轲庙也无故失火,被烧成了灰烬。这真是兄弟同心其利断《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金。左伯桃为让羊角哀活下去,自己活活饿死,羊角哀做了大官也没有忘了左伯桃,左伯桃鬼魂被荆轲鬼魂欺辱,他数次帮助左伯桃,最后慷慨赴死。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荆轲与左伯桃、羊角哀战斗的情形,仅仅描写当时的环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最后再点明战斗的结果。
小说结尾,父老乡亲都到羊左二人墓前祭拜。楚王也大感其义,派人在他们的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赐为“忠烈之祠”,并立碑记其事。他们的故事也流传千古。
第二篇:古代小说鉴赏
关于托塔天王晁盖其人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已经为人们所家喻户晓,而水浒中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点。比如人们对宋江归降朝廷叹惋,对林冲处处受高俅压迫感到不平,对吴用神机妙算称奇······到那时很少有人会记得在水浒中另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托塔天王晁盖。
晁盖,是一位脱离于一百零八将之外的梁山好汉。在水浒中,一百零八将是一百零八个天上星宿下凡而成,晁盖注定在水浒传中不是主角。但是,晁盖对于梁山泊的建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晁盖第一回出场是在水浒传中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中“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资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体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出晁盖与宋江一样都喜爱结识好汉,这也为后来晁盖拉拢了一大批的梁山好汉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看出梁山好汉都具有的一个特点------善舞刀弄枪,不近女色。当时的大男子主义以及崇尚武力的思想可见一斑。
一上场,就有”赤发鬼”刘唐慕名而来,却被朱仝和雷横误会成盗贼,晁盖用计谋救了刘唐,这让我们对一出场就体现江湖义气的晁天王有了好感。这种气概也奠定了晁盖在梁山泊好汉中领导的地位。
又在下一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拉来了三阮兄弟以及公孙胜,当吴用问他们是否识得晁盖时,“阮小七道“虽然与我们只隔得百十里路程,缘分浅薄,闻名不曾相会。””,可见晁盖的名声确实很大,在江湖好汉中的口碑也很好。就这样在上梁山之前所干的最大的一件事“智取生辰纲”的参与人员就基本到齐了。
后来事情泄露时为押司的宋江因为与晁盖是其“心腹兄弟”便提前泄密,让晁盖等人逃跑,晁盖等人便商议投奔当时掌控梁山泊的王伦。但是,当王伦见了晁盖等人,听了他们的遭遇后,“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作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答筵席。”宴席后,“晁盖心中欢喜,对吴用等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迷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只是冷笑。晁盖道:“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吴用道:“兄长性直。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兄长不看他的心,只观他的颜色动静规模。”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晁盖此人虽然有领导的才干,但是也可以看出晁盖性子直爽,不能够很好的察言观色,勇猛有余,智力不足。
后来,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众人推举晁盖坐了梁山第一把交椅,自此梁山泊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晁盖再与吴用道:“俺们弟兄七人的性命皆出於宋押司,朱都头两个。古人道∶“知恩不报,非为人也。”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再有白胜陷在济州大牢里,我们必须要去救他出来。”吴用道:“兄长不必忧心,小生自有摆划;宋押司是个仁义之人,紧地不望我们酬谢。虽然如此,礼不可缺,早晚待山寨粗安,必用一个兄弟自去。白胜的事,可教蓦生人去那里使钱,买上嘱下,松宽他,便可脱身。我等且商量屯粮造船,制办军器,安排寨栅城垣,添造房屋,整顿衣袍铠甲,打造枪刀弓箭;防备迎敌官军。”晁盖道:“既然如此,全仗军师妙策指教。””这也为宋江后来被逼上梁山产生了祸根,后世有的评论家说这是晁盖狡诈,故意用此举希望将宋江拉入伙。但是凭借前面对晁盖的描写,晁盖并不是一个狡诈,善用谋略的人,但是,送金银确实是晁盖所提出,可以看出,宋江被阎婆惜发现要么是巧合,要么就是被吴用算计。以晁盖的性情也不会愿意陷害宋江,这只能体现晁盖的江湖仗义。
在晁盖等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救了宋江之后,第四十二回中“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宋江确立了自己的星主地位,由此也可以推断晁盖以后的命运,注定不是梁山的首领。
在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晁盖为乱箭射中头部,留下了“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的遗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得出晁盖与宋江两人微妙的关系,晁盖去世未将梁山头领的位置交给宋江,而是希望让捉得住射死晁盖的人的那个人做梁山泊之主。可以看出晁盖,虽然为人比较直爽,但是可能对于宋江有投降朝廷的心思感到不满,故出此言。
实际上,在宋江加入梁山之后,梁山的大权都旁落到宋江的手中,梁山好汉也大都愿意跟从宋江,宋江已经隐隐成为了梁山泊的实际之主,可以从晁盖刚刚死后,“宋江每日领众举哀,无心管理山寨事务。林冲与吴用,公孙胜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诸人拱听号令。次日清晨,香花灯烛,林冲为首,与众等请出宋公明在聚义厅上坐定。林冲开话道:哥哥听禀;国一日可无君,家一日不可无主。晁头领是归天去了,山寨中事业,岂可无主?四海之内,皆闻哥哥大名;来日吉日良辰,请哥哥为山寨之主,诸人拱听号令。”看得出来。晁盖,虽然没有对此明确的表现出不满,但是可以想象,不论宋江与晁盖的关系有多么的好,自己的权利被莫名的架空,任何人都会感到不满。但是晁盖并没有掩饰,晁盖知道,在自己死后,必然是宋江接梁山泊之主,晁盖首先对宋江说:贤弟莫怪我,然后提出一些要求。而宋江如果真正的希望得到梁山泊全部好汉的认可,就必须完成晁盖的遗愿。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晁盖此人虽然胸无城府,为人直爽,但还是有知人之能的。
总观晁盖此人,为人仗义疏财,在江湖上颇有名气。但是,晁盖也是一个胸无城府之人,对任何人都没有防备,以致后来晁盖在梁山泊中没有实际权力。同时晁盖为人直爽,快人快语,毫不虚伪,也正是他的这些性格,使得晁盖能够领导梁山好汉创出一片天地。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梁山泊好汉在晁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繁荣。后来,宋江接受招安,梁山好汉才真正开始没落。
可以说晁盖在《水浒传》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晁盖将梁山泊带入繁荣之后,才将接力棒交给了宋江。晁盖此人虽然不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员,但也为《水浒传》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水浒传》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写景抒情类和咏物
抒怀类
一、写景抒情类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生在水边的蓼草,花色浅红成穗。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 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①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1)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较为复杂的,请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诗人的情 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行 袁 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揭示的不同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春思 严 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1)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物抒怀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 ①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①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请简析“芳心犹卷怯春寒”中“犹”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 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 ①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请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⑤
⑥
④
②
③
①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1)请分析颔联描写牡丹的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牡丹”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于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
①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纹缬乱”说明波纹荡漾;“双尾”“玉刀”“明”说明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写出了鱼的特征;“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与星空倒映在一处的优美境界。(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2.(1)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2)结尾照应前文:积雪与冰初结呼应;气氛以行人绝迹为铺垫;直见以榆柳萧疏为条件。尾句既增添了画面的亮度,又写出了明月照嵩山积雪的壮观景象,以宏阔之语收束,有画龙点睛之妙。故结尾最奇。
3.(1)比喻。诗人以雪喻白发,借“两鬓雪”的具体形象,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对前途的怅惘。这样既明白浅显,又含有深意,使全诗既有具体形象,又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这首诗饱含诗人对岁月如梭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体验。美好年华已逝而功业未就,自己对着镜中如雪的双鬓无望地叹息。这无望,也使诗人由悲哀转为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也才有了“明日对秋风”来倾诉一生的辛酸和无限的苦涩。4.(1)诗人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运用了对比(衬托、映衬)、拟人的手法,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
5.(1)诗人紧扣“春日”二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6.(1)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来衬托思妇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之感。
(2)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
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7.(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的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8.(1)“犹”字不仅明写芭蕉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指它将来的充分舒展,同时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看”遥相呼应。
(2)比喻。首句以物喻人,把未展芭蕉比作“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美丽的联想;第二句以物喻人,巧用暗喻,把未展芭蕉比作芳心未展含情脉脉的少女;第三句则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联想丰富而优美。
9.(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10.(1)示例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落”“又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无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示例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远离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脆弱的心灵。词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11.(1)上句从视觉角度描写牡丹: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下句从听觉角度描写牡丹:那潇潇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
(2)牡丹象征遭受打击和排挤的诗人。李商隐少有才华,有理想追求,但屡受打击,有志难酬,就像诗中的牡丹,为雨所败。诗中的牡丹正处于万里阴霾的环境中,生气荡涤殆尽。想必日后遭受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诗人悲叹牡丹,实际上是在悲叹自己。12.(1)对比。飘荡的“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
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作者将杜鹃在“他山”(异乡)啼血与此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2)既表达了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心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鸟自况,来表达情感。
第四篇: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一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大雅堂乐府》:《大雅堂乐府》: 是明朝初期剧作家汪道昆所著的杂剧。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二、简答题
1、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 提示:
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的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2.西湖笑居士评价吕天成的《齐东绝倒》一剧曰“此剧几于谤毁圣贤”,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提示:
(1)《齐东绝倒》写帝舜帮助犯了杀人罪的父亲瞽叟逃脱制裁,颇能揭示封建王法的欺骗性质,也讽刺了帝王的徇私。
(2)吕天成用一种玩笑的态度写古之圣贤,表现出晚明文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精神上的无所顾忌和对传统的挑战。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
(1)在场面安排上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一切和主题思想无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而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因此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
(2)在关目处理上,一方面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在剧情发展中还善于埋伏“悬念”以增强戏剧效果。(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2、试析徐渭的《狂鼓史》。提示:
《狂鼓史》全称《狂鼓史渔阳三弄》,借阴间弥衡击鼓骂曹之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制者扼杀、摧残人才的罪恶,对滥杀无辜的强烈愤慨,及人间、天上幻想不同制度的向往;以他人之口舌,浇自家之块垒,并深沉的寄托了对惨遭奸相严嵩陷害致死的好友沈炼的无尽哀思及怀念。
曹操(155-220)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最动荡的时期,他在诸候割据的混乱中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但始终只是以丞相的名义进行统治,仍尊奉已经丧失了权力的傀儡皇帝,直到死后,被他夺取皇位的儿子追为皇帝。他这段特殊的身份一直被传统中国视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典范加以谴责。
“击鼓骂曹”的故事就是将曹操视为奸臣的经典描述,《后汉书》、《三国演义》及本杂剧跨度千年,三次将其搬演。祢衡字正平,平原般县(山东德州平昌县)人。善写文章,善于辩论。急躁、傲慢,常出言不逊。(从荆州游历到许昌;与孔融、杨修交往;拒绝拜见曹操;裸衣击鼓,捶杖骂曹;随荆州刘表;为黄祖所杀)
沈炼(1507-1557),字纯甫,号青霞,明会稽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溧阳县令、茌平县令。沈炼幼有大志,文武全才,下笔辄万言而不能止。生性刚直,不附权贵,故任县令后一直未得升迁,过好长时间后才为锦衣卫。炼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曾上疏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遭迁杖五十,削官为民。后受严党诬陷,以与白莲教阎浩等谋乱,惨遭杀害。为我国古代杰出忠烈之士。有《青霞集》传世。
徐渭的剧本写祢衡死后阎王因其气慨超群,才华出众,待以上宾。上帝召请祢衡为修文郎,行前判官请他“权做旧日行径,把曹操也扮做旧日规模,演述那旧日骂座的光景”。祢衡应允,即将打鼓骂座事重演一番。剧中有女乐穿插,曹操稍一犯规即挨一百铁鞭,祢衡击鼓历数曹操罪恶,骂得痛快淋漓。
《狂鼓史》把剧情改为曹操死后,在阴司由祢衡对着他的亡魂重演当日骂座的情景,因此可以直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快淋漓。
“骂曹”的内容,看起来不外乎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中曹操的狠毒伪善、狡诈奸险、草菅人命等罪恶,但对徐渭来说,剧中的曹操实际象征着使他产生“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的社会实体。作者通过祢衡之口,宣泄由巨大的压迫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气,表现出惊世骇俗、桀骜不驯的倔强个性。这一剧作在当时受到许多文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也正是因为它并不是就历史而写历史,或借历史讽喻现实政治;它的感人之处,是那种恣狂的个性和烈火般的激情。
“他那里开筵下榻,教俺操槌按板把鼓来挝,正好俺借槌来打落,又合着鸣鼓攻他。俺这骂一句句锋铓飞剑戟,俺这鼓一声声霹雳卷风沙。曹操,这皮是你身儿上躯壳,这槌是你肘儿下肋巴;这钉孔儿是你心窝里毛窍,这板仗儿是你嘴儿上獠牙;两头蒙总打得你泼皮穿,一时间也酹不尽你亏心大。且从头数起,洗耳听咱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小孙屠》
宋元南戏。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小孙屠》表现的 庭伦理、兄弟之情。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
2、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子戏 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南戏与北杂剧的不同。提示:
(1)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
(2)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3)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2、《拜月亭》的艺术成就?
《拜月亭》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第二是结构上两组线索的设置;三是曲辞的平易宛转、自然天成。
3、《宝剑记》在戏曲史上的价值
李开先《宝剑记》在题材上的开拓。李开先的《宝剑记》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超越了传统的南戏,以前南戏材——婚姻家庭,开始表现政治上的中间斗争,这里面显示出文人对政治的参与精神和他们的无耐。
4、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
(1)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2)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5)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三、论述题
1.《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都是反映士子的爱情与婚姻的作品,试分析其创作主旨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提示:
《张协状元》主要是谴责文人的负心;《荆钗记》则着重肯定文人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忠贞,赞扬了他们的高尚情操;而《琵琶蔡伯喈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文人“婚”与“仕”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人生困惑。《张协状元》和《荆钗记》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宋代科举录取的数量和质量上的松弛,使得大量的士子得到入仕机会,成为职场官员择婿的对象,这样,婚为了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而元代废科举,负心的题材不再受到注意,同时,元代剧本创作过程中有着大量的文人思想的灌注,包文人意识,肯定和赞扬文人对爱情的态度以及追求则是题中应有之义。《琵琶记》的不同则在于作者高明的思想意识的左右。一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他又不满足仅仅在伦常的层面讨论文人问题,他希望对世俗追求的功名利禄、对朝廷的威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作深入的思考,所以,他的主旨没有仅仅停留在文人负心的批判和忠贞爱情歌颂的层面。2.试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时代意义。提示:
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苦闷,汤显祖写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名词解释
三言:“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集中收录的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二拍:明代凌蒙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二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二拍”,每集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2.脂评本
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的版本系统,这个版本系统共八十回,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本”。对批注者脂砚斋的身份,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的评论对我们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小说的思想
二、简答题
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关于爱情婚姻的新思想、新观念?
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即“情”与“理”的矛盾
这是杜十娘悲剧的真正社会根源。李甲贵族公子的身份使他必须遵守封建礼教,但他对杜十娘确实有一定的真实感情。因此杜十娘的爱情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最终在“情”与“理”的冲突中,选择了后者而背弃了杜十娘的爱情。而杜十娘与孙富的冲突富却是借助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取得了胜利。而杜十娘对李甲“发乎情,止乎礼”的控诉,正因此而显得深沉凝重,悲愤
3、应该怎样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
贡献在于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而且基本保持了前八十回的悲大致符合曹雪芹原意。缺点在于宝黛性格有与前八十回不符的地方;而贾府家道复初的结局也与曹雪芹构思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体见教材第263—266页)
4.试分析《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意义。
作者极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冥府、龙宮、仙界等幻想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之恋、人狐之恋、鬼狐之恋、鬼鬼之恋,与中的冲突,同时,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幻想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特点,突出地表现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和生活境界,讴歌了纯净的结果,給恶人、坏人以应得的惩罚。(以小说中的故事为例)5.晚清谴责小说有哪些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1)数量相当可观。(2)小说的主流,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特点,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的主要内容。(举例略)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讽刺的作法有多种,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相对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却不是剑拔驽张的“犀利”,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也就是人们说的“亦婉亦讽”。而具体说来,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说中是很明显的:
第一,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第二,运用对照法,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第三,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另一方面又“忽了这个假侠客的真面目。
第四,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强烈的讽刺效果。
2、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的认识。首先,宝黛悲剧的原因分析。
第一,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具有叛逆思想。宝玉鄙薄功名,“乖僻邪谬”;黛玉不随流俗,卓尔不群,个性独特。这是当时的社会第二,宝黛之间的爱情。宝黛之间产生爱情是荣府所不能够接受的,它要求有一个能治内,能理外,能束缚宝玉的媳妇。第三,贾府的衰败。它要求用婚姻的维系,来支撑贵族生活的必需,来巩固并壮大势力,以满足复兴贾府的愿望。所以,宝黛悲剧是必然的。其次,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所写的宝黛爱情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格式,其结局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剧。它着重表现男女主人公从生活道路到整个伦理道德观念上与封建正统派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爱情,它在衰败没落的贵族家庭各种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中被毁灭,预示了这个贵族大家庭不可挽回的衰生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衰亡的命运。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难点一
难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物象。
1、首先,知人论事,关注背景:关注注释中关于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所处时代,生平经历、政治主张、具体创作背景。
2、整体理解,分析方法。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关注其反应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分析诗歌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评价诗歌用语的感情色彩。
对于物象而言,找出作者在描写物象时候所用的语句,分析物象的性质,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结合点。
3、把握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A、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B、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c、对于物象,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点出诗歌刻画物象所用的方法,将物象与抒情主人公相联系。
注:
物象:
人物形象:
例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1.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