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诗圣、诗鬼、诗魔[五篇]

时间:2019-05-13 09:0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仙、诗圣、诗鬼、诗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仙、诗圣、诗鬼、诗魔》。

第一篇:诗仙、诗圣、诗鬼、诗魔

诗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青莲此地居住时间最久,在青莲的生活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诗鬼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重视科举出身,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由于他才华出众,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

李贺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出外寻找灵感。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第二篇:诗仙,诗圣,诗佛,诗鬼,诗魔的简介

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诗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宇航局、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party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诗鬼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诗豪——刘禹锡

补充以下 还有诗豪,诗囚

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

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诗囚

孟郊和贾岛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他们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所以有诗囚之称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诗奴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第三篇:诗仙诗圣

杜甫生不逢时,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兴盛到没落的历史进程,战乱、饥荒、官场上的屡屡失意,使他的诗歌充盈着对那个时代的悲鸣,已近暮年的杜甫,在四川度过了有生以来最安逸的一段日子,那么,杜甫为什么要放弃在四川稳定的生活杜甫最终流落何方,有关杜甫的死因流传着很多版本,那么,杜甫的死亡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上一讲,讲了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这一讲,来给大家讲一讲,杜甫去世前后的艰难岁月,也就是杜甫的死亡之谜,我们知道,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安逸的,因为他在成都这个地方有好几位做大官的朋友,做他的靠山,所以他在政治上,在生活上,都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但是,杜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成都呢?我觉得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成都对杜甫来讲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之地,而不是一个长久的乐业之地,要想做一番大事业,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呆在成都是不行,还要到中原地区去,所以我觉得这是杜甫离开四川,离开成都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杜甫离开了成都,带着一家人乘舟沿江而下,来到了一个地方,就是夔州,夔州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四川的奉节县,奉节就是什么呢?就是李白写的那个“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那个白帝城,他到了夔州以后,运气相当不错,为什么呢?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对他特别好,这个好主要就表现在经济条件上,柏茂琳可能向朝廷做了请示,所以就把一百多顷的田地交给杜甫进行管理,这一百多顷的田地是属于官田,杜甫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任的人,他非常精心的管理这一百多顷的公田,杜甫既然负责着这一百多顷官田的管理,肯定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好处和回报,换句话说,吃饭总归比以前是要富裕多了,我们现在如果翻开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他在夔州就带了一年零九个多月,可是就写了四百五十多首诗,杜甫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文一共也就一千四百多,这就说明什么呢?他在夔州时期生活很富足,很安定。那么,因为这样一个缘故,给他的创作提供这样一个经济的基础,按道理说这样一个很富足的,相当于一个中上层地主的一个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杜甫现在的生活看样子比这个要好得多,应该是安心的在这儿住下来不就完了吗,没有,杜甫在夔州还是呆不住,他还想离开,我刚才说了,就是一年零九个月。

杜甫一直满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但生不逢时,仕途坎坷,求索半生,但可以让这位诗圣施展宏图大志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没完没了的颠沛流离中,杜甫总算是在夔州过了一段富足日子,那么渴望祥和安定的杜甫为何在夔州只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他执意要离开夔州呢?

为什么呀?大家禁不住要问,杜甫你不就是一直颠沛流离,就想过上安定的生活吗,还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理由,他认为在成都呆着尚且不是他的久居之地,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夔州,那么,他第一个理由就是他希望还是能够回到长安和洛阳去,他不是那首诗里面写着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死他都想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首都长安,因为那是他理想所系之地啊,这是第一个原因,就说主观上有这样一个想法。第二,其实杜甫对夔州这个地儿没什么太好的印象,主要是这风土人情有点格格不入,举两个例子吧,他写了一首诗叫《负薪行》,“薪”就是柴禾的意思,这诗里写了什么内容?说夔州这个地方的女子到四五十岁了都是老姑娘嫁不出去,是因为长的丑吗,不是,就是因为当地没有年轻男子,年轻男子都干什么去了呢?都当兵打仗去了,要么是当兵打仗一去不回,要么是回来了也都变成老头子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当地的年轻男子成为了稀缺的物品,弥足珍贵,所以结了婚以后的家庭是男主内女主外,男子在家里面做家务,女子上山砍柴拿到集市上去卖,而且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去贩私盐,所以在杜甫的这首诗里面的女子,虽然头上插着银钗,鬓边插着鲜花,但是眼角挂着泪水,命苦呀,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奇怪的风俗让来自中原地区的杜甫看不惯。他还在一首诗里面写道:“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地儿的风俗太奇怪了,我跟他们没法住在一块,为什么呢?每家都养着乌鬼,实际上就是我们说捉鱼的那鸬鹚,一种水鸟,家家户户都养着捉鱼的水鸟,所以顿顿食黄鱼,家家户户每顿都吃这黄鱼,那天天吃,谁受得了呀,尤其对于杜甫来说又是个北方人,这还没完,说什么呢?说“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今儿晚上出去散步,走到院子里突然窜出一条蛇来,明天早上散步又窜出另外一条蛇,这就是说在南方潮湿地区,见到蛇对南方人来讲,对夔州来讲是很正常的,可是对杜甫来讲受了很大的惊吓,他说:“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这个地儿太奇怪了,没有水井,后面我们会讲到,夔州地方为什么不便于打井呢?因为山势峥嵘崎岖,不好打井,怎么办呢?从山顶上把那竹筒一根一根的连在一块,然后把那个水从山上引下来,所以没有水井,吃饭的时候,饭里面老有沙子,总而言之吧,像杜甫从小是在洛阳出生长大,长期活跃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中原地区的大城市,他养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习惯,成都还罢了,我们前面说过,成都这个城市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是它有九十万人口,是个大城市,是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可是像夔州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所以那种异族的文化特色,那种地域的文化的特点,就特别的突出,这个对于杜甫来讲,确实很难接受。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七岁,已是暮年,虽然年老体衰,而且百病缠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他仍就打算回到长安能够有所作为,那么,杜甫这一次会如愿以偿吗?他将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艰辛之路呢? 可是你知道,他想回长安、洛阳,这是他想,他倒也能回得去呀,一方面来讲,从杜甫的诗文能看出来,朝廷对杜甫这样的人不感冒,第二来讲,就杜甫个人的身体来说,也实在经不起做官,尤其是做些实际工作的折腾,这时候杜甫都快六十岁的人了,所以这就是个念想,他出了夔州就马上得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地方,他就把自己家里人老婆孩子先安排在湖北的当阳,他自己先去了湖北的江陵,为什么呢?江陵那地方的当官的好几位都是杜甫的好朋友,好朋友归好朋友,我们也发现杜甫这一路上碰到的好朋友也不少,老朋友也不少,真正能够给他提供自始至终一条龙的这种生活支持和服务的很少,前面讲过的也就是成都和夔州这两个地方。那么,现在他不是在江陵这儿又周旋嘛,想得到支持嘛,半天周旋不下来,结果在当阳的孩子们就给他寄来口信,怎么说呢?他诗里面说:“暮年漂泊恨,今夕乱离啼,童稚频书札,盘餐讵糝藜。”什么意思呀?说我还在江陵这个地方跟我这当官的朋友在周旋,希望得到他们的资助,可是在当阳的孩子们来了口信说了,我们每天都喝那玉米面糊糊,野菜糊糊,这个都喝不上了,快饿死了,那意思是老爸赶紧做决策,咱们到底到哪儿去呀,所以他收到这个信之后,心里面就非常着慌,没办法,赶紧把家里人又接来,沿江继续南下,经过了洞庭湖,经过了现在的湖南长沙,经过了南岳衡山,一路往南走,最后走到哪儿来了,经过了几千里,我们现在说的时候很轻松,经过了几千里,但是你想想,让咱们自己坐在一艘并非现代化的木船上,你走几千里的路,不得风湿病才叫怪了呢,刚才说了,他在夔州为什么不习惯,他本身就是个北方人,你叫一个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常年的生活在船上,他能不得病吗。

经过几千里的跋涉最后到了衡州,就是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他为什么到这儿来?他有一个特好的朋友,叫韦之晋,在这儿做刺史,衡州市市长,挺好的,走了几千里来投奔的一个人,那肯定是铁哥们,起码对他是赤诚相见,可是杜甫的命真的是太差了,他命真的不好,这就是造化弄人呀,怎么回事?他刚一来这韦之晋就调回到潭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长沙做刺史去了,这也没事,反正我找的是你,我对潭州,对衡州都没什么兴趣,对你有兴趣,找的就是你呀。这位韦之晋到了潭州没多长时间就病死了,他失去了支柱,这个对杜甫来讲的确打击非常大,好了,韦之晋去世了,总不能老在潭州呆着吧,还得去找个地儿。

往哪儿走呢?还得往南走,南边在哪儿呀?就是湖南的郴州,他干吗去郴州呀,就是郴州刺史是他的族舅,我前面说了杜甫他们家亲戚关系特别复杂,在他的诗里面总是出现一些姓崔的舅舅,因为杜甫的母亲家里是姓崔氏,但是是他的族舅,不是亲舅舅,好了,他就去投奔他这位舅舅叫崔伟,还没走到郴州呢,走到半途有个地方叫耒阳,就是现在的湖南耒阳县的方田驿,突然发大水,江水上涨,而且吹的是南风,我们都知道他朝南走,可要吹南风,那船就走不动了,这一发大水他这个船就静止在水上,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离郴州还有四十里的水路呢,这可怎么办?一饿有饿了五天,我们都知道发洪水的时候那水可不能乱喝,怎么办?还算好,这个耒阳县的县令姓聂,我们在这儿尊称他为老聂,他给杜甫一家人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并且送来了上好的牛肉和美酒,白酒,这下解决大问题了,吃了聂县令送来的牛肉,喝了他送来的白酒之后,一家人总算是从饥饿的状态当中翻过身来了,翻过身是翻过来了,可是从这儿开始,就有一个关于杜甫**的流传,跟耒阳有关,跟这吃牛肉有关,跟喝这个白酒也有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包括在现在的研究界里,也还存在一种争论,认为杜甫就是在耒阳去世的。

唐朝是个诗人倍出的时代,但也是诗人们非正常**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命等诸多传说,那么,关于杜甫之死又有哪些说法?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耒阳的县令在洪水退后,派人寻找杜甫,却没有找到,因为杜甫已经死去,就在耒阳城北筑了一座空坟,以纪念这个苦命的诗人,那么,这又会引出人们对杜甫死亡的哪些猜测呢?

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什么呢?就是他到耒阳的时候,大概是四月份,不到五月份,可我们都知道,现在北京四月份天气就开始转暖了,那么在湖南那个地方,在南方,四五月份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这时候县令把牛肉白酒送给他吃,饿了这么长时间,杜甫和他的家里人肯定是吃了好多,吃了不少,也可能是吃的太急了,也可能是吃的有点太多了,总而言之,可能有点撑着了,引起了肠胃的疾病,所以去世了,古人对这个事有个比较文雅的说法,叫饫死,这是第一种说法。还有第二种说法跟天气暖有关系,就说什么,送来的这个牛肉,因为他在船上,他也没有个冰箱,也没有个冰块把它冰镇起来,可能吃了一部分觉得剩下这部分,虽然说有点受热了,可能有点变质了,甚至有点变味儿了,舍不得扔掉,也吃了,吃了以后食物中毒,去世了,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什么?既不是饫死的,也不是淹死的,当时正在发大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论据说什么呢?说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不是做了太上皇吗,回到了长安,寻访开元天宝年间的旧臣,其中就提到杜甫,所以就追寻杜甫的寻踪,刚才这位好心的聂县令,害怕上面怪罪下来,怎么着,你给杜甫送的牛肉,你给杜甫送的白酒,最后让杜甫送了命,他害怕背了这个罪名,就说发大水,遭了大水给淹死了,这是三种说法。

可是,我们如果认真地去研究杜甫的诗文,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在耒阳去世,原因是什么呢?他有一首长诗叫《回棹》,就是调回船头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边,他给我们指出了他行路的一个路线图,就是他没有从耒阳大水退了之后,接着去郴州,而是调转船头回棹,回到哪儿,想要回到潭州,长沙,从那儿我们的杜甫想去哪儿呢?他想北上去汉阳,襄阳,也就是现在的武汉,甚而至于,也许他有一种梦想,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故乡洛阳,也想回到能够实现他人生理想的长安。但是,我们说他的身体的状况,早已经不允许再实现这个梦想了。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那么,杜甫如何度过他生命的最后旅程?究竟是什么让杜甫发出了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叹呢?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下,造就了这样一个杜甫呢?

虽然他没有在耒阳去世,可是五十九岁的杜甫离他的界限是越来越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可是这个宦官当权,藩镇割据,使得中央的集权遭到很大的破坏,而且由于各地的军阀不断的叛乱,吐番和回纥的军队不断骚扰,侵袭唐代的边境,甚至骚扰唐代的首都长安洛阳,使得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境内的政治经济的秩序,依然处在混乱的格局当中,所有这些都对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形势的杜甫来说,身心上遭到了很大的伤害,这个对他的精神上是个很大的刺激。第二,杜甫从四十岁以后,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这种飘荡的生活,给他的身体、肉体,带来巨大的伤害,使他身患各种疾病,根据我们现在知道的资料,杜甫患的一种主要的疾病,在他的诗里面叫做“消渴症”,这个消渴症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糖尿病,这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呢?就是血糖很高,排尿很频繁,口老是很渴,老想喝水,杜甫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它里面说到长卿病,这个长卿是谁呢?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患有糖尿病,所以他就用这个长卿病来代替说自己患的其实也就是这个糖尿病,我们前面还讲过,他在夔州的时候,夔州这个地方凿井很困难,所以家家户户没有水井,都是怎么样呢?从山上用这个竹筒一节一节地把水引下来,如果石头滑落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有时候竹筒就会发生断裂,发生脱落,一断裂一脱落这个水就下不来,有时候这个水就断的特别是时候,正是杜甫糖尿病犯的时候,就是想喝水,可就是没有一滴水,怎么办呢?就得派一个仆人到山上去找断的管子。他有一首诗写得特别好,说:“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写得非常好,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水不是一直都供应不上吗,他就派这个人到山上去找水,找了一整天还没有回来,等呀等呀,等到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听到竹筒里面的水丁丁当当地滴来在瓮里面,听到这个声音之后,杜甫特别高兴,他感觉是什么呢?就好像是这个泉水从青云之上落到了他们家里,一路上都把山间的白云打湿了,本来是个挺烦人的事,本来是个挺痛苦的事,但是杜甫这么一写就很富有诗意,这就是诗人在痛苦的时候,也有一种诗意的痛苦,赋予了这个诗一种美感,我们在读的时候好像自己也喝到了那个从山顶上引下来的水一样,无比的清凉可口,可是对杜甫来讲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老是口渴,因为患有糖尿病,而且这杜甫非常地嗜酒,特别喜欢喝酒,他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什么意思啊?说我不但得了糖尿病,我还得了肺病,为什么得肺病呢?检讨一下原因,我原来跟我两位朋友都特别喜欢喝酒,现在这两位朋友早就去世了,可是回想起来,我这个肺病肯定跟当年喝酒有关系,这是肺病。除了肺病还有什么病呢?就是风痹症,他曾经在诗里面说:“老妻忧坐痹,**问头风”什么意思?说我老婆很关心我,他老问我说“你今天身体哪个地方又发麻了吧,哪个地方又不太挺使唤了吧。”“他的女儿老问他说:“老爸你最近是不是又偏头痛了”,这是什么呀,他有这个风痹之症,换句话说,有时候太劳累了,做事情太专注了,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局部麻痹,甚至可能短期的有半身不遂的现象,老有偏头痛,或者得这个头风。

还有什么病呀,还有疟疾,打摆子,有诗为证。说“峡中一卧病,疟疬终冬春。”从冬天到春天,这疟疾就没停过,一直在打摆子,当时又没有奎宁,这病切得熬呢,熬到什么时候?这病走了这病人才消停,这是疟疾。还有什么病呢?还有,就是由于他有糖尿病,由于他有风痹症,由于他患有疟疾等等这很多种疾病,大家集合起来,折磨他,所以出现了很多非常糟糕的临床症状,其中一个是什么呢?右胳膊有点瘫痪,不好使了,由于瘫痪不好使,好不使用它,所以这个胳膊肌肉有点萎缩,他在诗里面怎么说呢?就是:“右臂偏枯半耳聋,悠悠伏枕左书空”这个胳膊废了,没法写字,耳朵也聋得差不多了,他说“我瘦书不成,成字读亦误。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这个意思就是说写出来的字不认得,家里人都认不得,墨一会儿浓一会儿淡,写出来的字跟点糖人似的,不好看,为什么?胳膊废了,所以就是他完全成了一个什么呢?百病缠身的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总而言之,我们说什么呢?把不但在精神上遭受着离鸾之苦的琢磨,而且在肉体上也得忍受着长期以来病痛的压迫,与此同时,从公元761年,也就是杜甫五十岁那年开始,几乎每年他的一些老朋友都纷纷地离开了他,都去世了,算起来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来细细地看一看,在公元的761年王维去世王维原来在长安的时候跟杜甫同朝为官,虽然说说不上感情有多深厚,但是毕竟是同朝为官的官员,大家都是诗友,所以互相之间那种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王维在当时诗坛上名气也很大,一代文宗,所以王维的去世对杜甫来讲也是非常悲痛。第二年,公元762年李白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年轻的时候跟李白同游梁宋,纵马燕赵,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怀念李白的诗,想念李白的诗,思念礼的诗多达将近二十首,那么,李白也曾写过四五首诗给杜甫,所以,杜甫对李白的感情那是非常深厚,李白的去世对杜甫来说也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

到了公元763年房琯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能做官跟房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俩原来是布衣之交,老百姓的时候俩人都是好朋友,房琯去世对他的打击更大,等到了公元765年的时候,高适包括严武都先后去世,我们都知道高适,李白、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特别好的好朋友,严武那就更不用说了,杜甫能在四川立住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严武在这个地方做官,所以在去世的人里面,有他同朝为官的朋友,有他像对待兄长一样这样的诗友,像李白,还有对他的生活,对他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对他的生活提供了很大资助的,这样的一批官员、诗人都纷纷谢世,对于老年的杜甫来说,未尝没有一种兔死孤悲之感,所以他经常在诗里边给他的朋友流露出将要不久于人世的那样一种感慨,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津思捐躯”说你们替我完成“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吧,我是不行了,等到你们做大官的时候,可别忘了我。这种非常悲伤的,非常绝望的,感觉不久于人世的这种感慨,多次在诗里面流露出来。

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与痛苦,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总结的哀歌,有评论说,李白的死是浪漫主义,而杜甫的死是现实主义,那么从杜甫最后的诗作中,我们如何感受诗圣最后的悲壮呢?

在北去岳阳的船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完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到杜甫有新的作品出现,这首诗应该是杜甫的绝命诗,也是他的绝笔诗,这诗说道“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做霖”。这个诗的意思是什么呢?中原地区的亲朋好友长久以来没有音讯,可是战火和鲜血我听说依然在京城蔓延和流淌,这个世道处处充满了险恶的陷井,所以做人做事千万要小心谨慎,这是第一个意思。他接着说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这陇西、湖湘、巴蜀、河北等地是叛乱不断,干戈四起,但民生越来越凋敝,杜甫说自己,说我自己久病不愈,身体非常地衰微,我担心早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再四处漂泊,再在这个船上漂泊下去,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但是他只担心两件事说,他说我只恨我自己没有能力再我去世之前安顿好,安排好我的家人,我只恨我自己的功名、事业一事无成,我想到这些止不住是泪如雨下。我们都还想得起,李白去世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命诗,那时的李白虽然非常的悲愤,但他的决名诗里依然有着坚定的毫不退却的自信,他是自信到底的一个人。那么,在杜甫的这首绝命诗里,他依然关心着处在飘荡和**中的国家、朝廷,他依然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就丢下了他的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岳阳的湘水之上,也死在了送他离开四川的那条旧船上,很有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的洞庭湖,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罗江。那么,穷困一生的杜甫,这样一个大诗人,直到死都没有能够回到他的故乡,一直等到他去世四十三年以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措资金,想尽很多的办法,才把他爷爷的坟墓,才把他爷爷的尸骨迁葬回他的祖坟的所在地,也就是河南的偃师市,埋葬在了杜甫最为崇敬的十三世祖杜预的身边。

第四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doc

唐代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我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浪漫主义风格闻名于世。李白在唐朝已经享有盛名,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后,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诗人,称为“谪仙”。他的诗作当时“集无定卷,家家有之”,成为中华诗坛第一人。李白的诗保存至今的有九百余首,内容广泛,体裁多样。诗的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许多诗“惊风雨,泣鬼神”,成为妇孺皆知,朗朗上口的名篇。李白的诗在艺术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飘逸的风格。诗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仙”。

诗仙”是李白在世时人们送给他的雅号。据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前小序记载,李白初来京都长安,拜见诗坛名宿贺知章,将其诗作《蜀道难》奉上。贺知章读罢,惊讶不已,称李白为“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的“仙人”。且邀请李白来酒店畅饮,解下所佩带的金龟作为沽酒之资。杜甫在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年。”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后世评诗家冠于李白的“仙”与“神”,均因其诗而得,遂使李白“诗仙”的雅号广为流传

其实,李白被人视为“谪仙”,与他生平行事、性格、才情都有密联系。李白思想比较复杂,他自幼读书就涉猎极广,兼收并蓄,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长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但对李白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和道教思想。早年在四川漫游时,他就到处结交道士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当时极有声誉的道士司马承桢到李白后,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对李白的器宇风度十分嘉许。

李白的性格是浪漫的,他具有任侠精神。他不仅横剑走马,出入通都大邑,而且举止豪放,轻财乐施,甚至到了挥金如土的地步,出蜀不久,东游吴越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

李白还好饮酒,在长安与贺知章等人被称为“饮中八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曾歌咏他纵酒豪饮的狂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痛饮狂歌之时,借助酒力量,主观上产生一种放浪形骸、飘然欲仙的精神状态,客观上,则给人以无拘无束、洒脱豪放的印象。

“谪仙”的称号,又与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有着极大的关系。他诗中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表象上看来似乎没有逻辑的意象,构成神异、奇特、可奇可愕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幼的梦境,已令人惊骇不已,但诗人并未就此止住,而是进一步引出诗仙的世界,寄托诗人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他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力。这类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不胜枚举。

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另一表现是善于大胆的夸张。如他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无限的愁思,用“燕山雪花大如席”形容北方的奇寒,用“一风三日吹倒山”表现狂飚怒吼、洪涛涌起的雄奇景象,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珠溅玉迸的飞瀑。他将极普通的事物,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李白那求仙寻道、轻财仗义、纵酒狂歌的言行和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的作品,都给人一种飘逸如仙的感觉,因此,后人称他为“诗仙”。也就是名实相符了。

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来看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

浪漫主义发展流程:

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幻想夸张)——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强烈的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浪漫主义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不重视如实地描绘现实,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以幻想出现的人物,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

3、偏重于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

这些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浓厚的主观色彩

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

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夸张、比喻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幻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清新明快的语言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乐府古题《长干行》)

(四)豪放飘逸的风格

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2、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的形式主义诗风。

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诗圣”的令名,是经过八百年的沉淀而来被称为“诗圣”,其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他的完美人格、醇厚的伦理风范;一是指他精深的诗歌造诣、承前启后的诗坛地位。

“诗圣”的得名,要到明朝才正式成名。明朝中期,武宗之时,白沙学派的盟主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陈献章在当时的明朝诗坛地位很高,他的评价,正式给杜甫以“诗圣”之尊,从此,“诗圣”杜甫算是正式称名。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由此可见,杜甫,“诗圣:令名的的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选择,最后被确认。杜甫,笃信儒学,把济世苍生作为自己的信条,孜孜不倦,终其一生。儒家信奉“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只信奉“兼济天下”。由于杜甫有着艰难困苦的仕途经历,一直活跃于社会的底层,在他的诗歌中,心系苍生之疾苦,朝廷之危难,直陈时弊,体察民情,即事名篇,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关于杜甫诗歌的特色和艺术成就,文学史上多有论述,我就不详细解说了。总之,杜甫,不愧为“诗圣” 之令誉。

第二,杜甫是个爱国的人。“爱国”与“忧国”显然不同。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北宋即将亡国的时候,爱国名将宗泽因为朝廷掣肘,没有机会渡过黄河去抵抗金兵,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指挥中国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东京保卫战”的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亡的决心。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他在被蒙古人抓到燕京之后,在监狱里关了三年。三年中,他始终不屈,坚持着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本书,首先就是一部杜诗。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甫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甚至到了现代,当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成都时,许多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最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心情。

第三,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他自称“儒”、“老儒”(“干戈送老儒”,《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甚至用从来都是讽刺意味的“腐儒”二字自况。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不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他早年自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话说得颇有些骄傲意味。就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的下场。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类型,唯有杜甫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的平民身份出现在那张长长的名单上。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换个角度看,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杜甫,甚至比屡屡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这样牢骚的孔子更胜一筹。儒家向来宣扬“内生外王”的思想,认为好的政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只要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就称得上“圣人”。孟子本来就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发展到王阳明时代此话已经演变成了“满街都是圣人”,因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程度。但可惜的是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失去了本色。这样看来,杜甫这样的人在世界上能够存在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他能被称为“诗圣”。这个“圣”字更注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比较:

中国诗史上有给诗人起“浑名称谓”的习惯。往往以一个“浑名”或“别称” 去概括人们对这位诗人特征的认识,除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之外,其他如诗鬼李贺、诗神白居易(苏轼亦曾被称此号)。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王昌龄、王维曾被人称为“诗天子”;贾岛、释无可被称为“诗奴”;孟郊被称为“诗囚”;晚唐罗邺被称为“诗虎”。此外,还有诗癖、诗魔、诗妖等怪称。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那种欢喜、自豪感在他们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又忧心忡忡。他们反对唐统治者 的穷兵黩武。反对分裂战争。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 车行》都是抨击 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 中又不得志。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但由于他 们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同。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 创作方法。李 白以浪漫 主义为主,杜甫以现 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 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 的激情来描绘生活 图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 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 叫“写实主义”。

对朝廷 的腐败。李 白、杜甫采用不 同的形式来抨 击这社会 的不公。李 白用 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 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 区的喜爱,对仙界 的向往,表现其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心情 的表 白。“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他可以“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大胆 的夸张,丰富的想象,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 驾着鸾车一起游玩,这 是何等 自在 .又怎能使其委屈地伺候这 些权 贵呢!杜甫十年长安政治生活结束后,由京城 回奉先,写下 了一篇记述自身遭遇和旅途见 闻的诗篇。诗 以“忧黎元”为核心 .抨击最高统治集团政治 的腐败,聚敛 的残酷 .把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这十字当中。“穷年忧 黎元,叹息肠 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 无江海志,潇洒送 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诗人想辅助皇帝,为国尽力,但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妻离异县。十 El隔风雪。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 呜咽。所愧 为人 父,无食致 夭折 ”。诗人 用鲜明的对 比,写 出富贵之家酒 肉臭,贫穷之家饿死儿女的不公现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主要 表现在 其大胆 的夸张,丰富 的想象上。“自发三千丈,缘愁 似个长~燕 山雪 花大 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的《蜀道难》、《怨别离》、《梁甫吟》等都是诗人 运用 神话传说 和幻 想形式来表现其 思想感情 的典型事例。杜甫长期和劳动人 民生活在一起,他的《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哀江头》等诗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攀上现实主 的高峰。

二、诗歌风格的上不同

所谓 “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 调的基本特点,是 反映一个 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 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 .是作 家成熟的标志。李 白、杜甫在他们 的诗歌创作 中都形成 了特有 的风格。李 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 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子 美不能为 太 白之飘 逸,太 白不 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杜甫诗歌主导风格 的表现之一是在语言方面的不 同。太 白诗 歌是 自然朴素,所咏之物 脱 口而出,不加雕饰。子美诗歌语 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一个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个是“为人 性僻耽佳 句,语不 惊人死不休”。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 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他 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新 自然 的语言脱 口而 出,毫无雕饰之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 难》),“大道如青 天,我独不 得出”(《行路难 》),“我本楚 狂人,风 歌笑孑L丘”(《庐 山谣 寄卢侍御虚舟》)。这种毫无遮饰的情 绪,大胆的表露。构成 太 自豪放 纵逸 的特 征,也 是他 “清水 出芙蓉 .天然 去雕饰 ”的语言的具体 表现。

杜甫是 “读书破万卷,下笔 如有神 ”。他吸取古人的 长处,继承他们 的优 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 “无一字无来处 ”.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 高境界。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 ”就是他 能通过语 言把 民族矛盾 以劳动人 民的苦难表达出来。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如“朱 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云雷屯不已,艰难路更蹋”(《观水涨 》),“废 邑狐狸语,空村虎豹 争”,“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写下这些诗句杜甫的心情是多么地悲痛啊。

李白诗歌气势豪迈。他以“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气势写下 了许多不 朽的诗歌。他笔下的黄河景象十分的壮观“黄河西来决 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将进酒》),“西岳睁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 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三 峰却 立如欲摧,翠崔丹谷 高掌开”(《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他的蜀道之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的天姥 之高,“天姥连天 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 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他 的“一风三 日吹到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诗中的长江、黄河、蜀山、天姥都是那么地雄伟壮观,气势都是那么地豪放。

杜甫诗 歌气势雄浑。在他的笔下山水都是悲、凉、寒的。如“五更鼓 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大声吹地砖,高浪蹴天浮”(<江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封寒”(<九日蓝田崔氏庄)),在他的笔下花鸟会伤感,“国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春望》)。

李 白诗歌飘逸俊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他们 风格 不同还表现在对 同一事物描写流露的感情 不同.对 待它们的心境也不一样。对 山、对水、对月、对酒、对友情 .他们的风格迥异同是登岳 阳、游洞庭,李白是“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刹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杜甫是“昔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 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个是豪言壮语,把君山铲却,让洞庭水不 受阻碍地 流 :另一个是感慨流涕,家人飘零,战争未息,国与家 皆不稳。对此痛哭流涕。一个是飘逸豪放 ;一个是沉郁低沉。

月是诗 人经常吟咏的对象之一。李 白对月有 一种特殊的感情。月是他 的知 己,他笔下的月常是一轮高挂的明月。李 自在 回忆 小时侯见月的情景时写下了 “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他在游玩时总有月来陪伴,游秋浦白箭坡时,高兴得 “天借一明月。飞来 碧云端 ”(<游秋浦白箭坡二首>),他泛舟沔 州城南 湖时,也深喜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泛沔州城南湖 郎官湖》),他游洞庭,醉心于“湖心泛月归”(<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天上那轮明月总能给诗人带来兴奋.他愿与月相对,与月徘徊,“花闻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能够“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杜甫笔下的月又别有一番风味。他笔下的月是思家之月,他望月怀人。“今夜 郫州月,闺中只独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笔下月是凄凉的是寒冷的.“夜 深经战场,寒月照 白骨 ”(《北 征》,寒冷 的月照 着这 白骨 .气氛如此凄凉,这是令人伤感 的月。他笔下 的月是哀愁的,“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 疾愁”,他 笔下的月是 孤单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 日心犹壮,秋风病 欲苏 ”。同是诗人笔下的月亮。一个使人快乐,一 个使人悲伤 :一个是 明月 当空,一个 是一弯新 月 ;一个 是陪伴诗人的知己。一个是引起诗人思家 之物。对此月亮,两人 的心境不同,因此表现的诗风也不同。

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

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 ”,一种象征性 的形象。意象可分为写实意象、浪漫意象和象征 意象。李 白诗歌表现 的意象是浪漫的,杜甫诗歌表现 的意象是写实。浪漫意象是选择了按理想化原则塑造意象 的艺术表达方式。运用夸张变形、驰骋想象 以求理想的完美表达。写实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塑造意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意象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惊人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这 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他 的诗歌特别富有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能懂他 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能替他遣愁解闷。蜀道的艰险他用“扪参历井仰协息”来 形容 ;北方的严寒他用“燕山雪花大如席 ”来形容;自己的愁思他用 “白发三千丈 ”来形容:瀑布的雄伟壮观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来形容,这些众所周知的句子,表明了诗人的想象何等丰富,夸张运用的恰到好处,也是其 浪漫主义 的完美表达。

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来塑造形象。在他 的笔下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鸟雀 噪。归客 千里至”这些花鸟都成为心烦意恼之物了。“渭水 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这里的山水不再是 “相看两不厌”而是令人伤感的。对战争的描绘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李白可 以上天“俯视 洛阳川,茫 茫走胡兵”,而杜甫却是“边庭 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害,杜甫按生活的本来面貌融人他的诗歌当中.按照生活的本来塑造意象。

“李杜文章在。光焰 万丈长”这是韩愈对他俩 的评价。李 白、杜甫诗歌思想 上有着一 致性,他们 同样 爱祖国、爱人 民。关心 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 苦。但 他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追 求的诗歌风格不同 .诗歌表现 的意象也不同。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飘逸俊美,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一个表 现的是浪漫意象,一个表现的是写实意象。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这两位伟 大的诗人 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第五篇:南门月 纪晓岚的鬼诗

南门月 纪晓岚的鬼诗

纪晓岚图像 作者:韩 冲

纪昀(晓岚)是大家熟知的大文豪,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鬼故事,并夹有大量的“鬼诗”。所谓“鬼诗”并非专写鬼的,通常通过是描写一些凄清幽冥的景物,来塑造一些奇特的意境。譬如:

飒飒西风吹破棂,萧萧秋草满空庭。

月光穿漏飞檐角,照见莓苔半壁青。

《滦阳消夏录

(一)》

土花漠漠围颓垣,中有桃叶桃根魂。

夜深踏遍阶下月,可怜罗袜终无痕。

《槐西杂志

(一)》

还有一类“鬼诗”是以“降坛诗”的形式出现的。所谓“降坛诗”是指在扶乩的占卜活动中,神明或鬼魂附体,在沙盘上写出的诗句。当然都是托作。今天向要向大家推介的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一)》中以明将孙传庭身份写的一首降坛诗。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好,切勿以封建迷信看待。读起来尽管有一些阴森的感觉,但它实质上是一首内容丰富的怀古诗。这首诗中层层叠叠地套用了许多典故,我们不妨将其一一打开,看个究竟。这首诗原文如下:

柿园败将降坛诗

(清)纪昀

一代英雄付逝波,壮怀空握鲁阳戈。

庙堂有策军书急,天地无情战骨多。

故垒春滋新草木,游魂夜览旧山河。

陈涛十郡良家子,杜老酸吟意若何?

(注:原诗无题,是本文作者加的)

首先看看柿园败将是谁?他指的就是明末战将孙传庭(1593~1643年)。孙传庭于崇祯十六年出任兵部尚书,督师征流寇,在河南陕县与李自成义军的柿园之战中,先胜后败。本欲固守潼关,却为崇祯所逼出战,结果惨遭失败,战死疆场,致使众多将士忠骨难收。

再看看鲁阳戈是什么典故。鲁阳是古代传说中的勇士,他是商周时期周武王的部下。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时,战斗非常激烈,鲁阳公愈战愈勇,所向披靡。这时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就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感动了太阳,倒退了三个星座,重新恢复了光明,从而为武王伐纣,全歼敌军赢得了时间。(由于只是传说而已,因此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版本。按照《淮南子·冥览训》的说法鲁阳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县公,在与韩国的战斗中,战酣日暮,援戈挥之,日返三舍。古代一舍是三十里。)李白《日出入行》中有“鲁阳何德,驻景挥戈”的诗句。

这首诗的头两句是说:孙传庭不失为一代英雄,纵有鲁阳公的勇猛气概,也不可挽回地“出师未捷身先死”。

庙堂原指帝王祭祀和议事的地方,后来代指朝廷。下面两句接着说,柿园之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是由于朝廷决策的错误,崇祯一而再,再而三地瞎指挥,导致了惨痛的失败,大量的官兵尸横遍野。

颈联进一步描写了一个阴森的沙场图景:尽管过去的战场现在已然滋生了新的草木,然而每逢凄清的夜晚,牺牲将士的幽魂都会回来重览他们为之捐躯的故国山河。

尾联笔锋一转,又引出了一段古老的故事: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房琯率兵收复在安史之乱中陷落的长安和洛阳两都。他分三路兵马攻打长安,在咸阳的陈涛斜和安守忠的军队遭遇。由于错误的使用所谓牛车战术,大败,死伤四万多人,活下来的仅数千人。房因此被贬为邠州刺史,后又晋为刑部尚书,在赴任的途中病故于阆州僧舍。死后赠太尉。杜老指的是杜甫,房琯生前曾对杜甫有推荐提拔之恩。房琯罢相后,杜甫也曾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足见房杜友谊深厚,故在房琯去世后,杜甫路过阆州时曾做诗《别房太尉墓》纪念他。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这首诗里谢傅指东晋时的谢安(320~385),他出身官宦世家,早期曾隐居在会稽东山的别墅里,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玩奕棋。后官至宰相,并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力胜前秦的侵略。杜甫以谢安下棋时的镇定自若、来比喻房琯的儒雅风流。把剑句说的是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前576~前484年)受聘于晋,路过徐国时,心知徐国之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这里诗人自比季札,以诗代剑,凭吊房灵,表达对二人友谊的诚信。这首诗就是纪晓岚所说的“杜老酸吟”。纪晓岚之所以在尾联里拉出房琯的故事,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孙公“柿园之役,败于中旨之促战,罪不在公。诗乃以房琯车战自比,引为己过。正人君子之用心,视王化贞辈偾辕(注:偾[fèn]辕意即翻车、失败)误国,犹百计卸责于人者,真三光于九泉矣。

这里又引出一个王化贞的故事。这位王化贞曾是明朝户部主事历右参议,东林党重人。萨尔浒大战之后,明廷重新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东林党人推荐王化贞当辽东巡抚。王化贞志大才疏,急于恢复辽东,轻举冒进,与老成持重的熊廷弼矛盾重重。他任用毛文龙游击敌后,又招募辽民组建广宁军,在辽河沿岸设定六营。号称要“一举荡平辽东”。王化贞以降敌明将李永芳作为内应,孙得功做先锋,调出广宁、闾阳的大军去攻打后金军队,辽西副将祖大寿率领会合明将祁秉忠进援,熊廷弼也派部将刘渠支持,双方战于平阳桥(今辽宁大虎山南八家子附近)。孙得功和参将鲍承甫一交锋即行叛变,刘渠、祁秉忠战死,祖大寿败走觉华岛,西平堡守将罗一贵殒国。残余明军溃退到沙岭,遭到伏击,10万将士皆遭屠戮。至此明军广宁军全军覆没。王化贞只得放弃广宁逃亡,退至山海关。归朝后,王化贞意识到东林党大厦将倾,就果断背叛东林,投奔阉党魏忠贤。魏忠贤趁机利用他揭露东林“贪污辽东军饷”,一举消灭了东林的残余力量。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广宁罪”慷慨赴市。相比之下,奸滑的王化贞则乐呵呵地住在监狱里等待机会。后来没想到崇祯即位后面对连连失败的遭遇,怒而开始将这些死缓犯陆续祭旗。王化贞也在此过程中被人们想起,于崇祯五年(1632)被斩首。

纪晓岚的这首鬼诗,是一幅悲壮的历史画面,既歌颂了孙传庭、房琯虽败犹荣,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又描写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残酷性。全诗格律极尽完美,语调铿锵,节奏跌宕起伏,意境层层迭出,形成了独特的鬼诗风格。我在上一期博文中曾向大家推介了纪晓岚以明将孙传庭身份写的一首降坛诗。那首诗彰显的是豪放的气质。今天要推介的则是一首婉约味道的诗。这首诗是以汪孟鋗[xuān]讲故事方式,伪托苏小小的口气写的一首降坛诗。见于《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四)》。先看看汪孟鋗是谁。汪孟鋗(1721~1770)字康古,号厚石。嘉兴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官吏部主事。是纪晓岚的同事。汪很能写诗,著有《厚石斋诗集》。至于苏小小大家都熟知,她是南齐时钱塘名伎,才貌出众,身世和爱情故事凄婉动人,其诗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脍炙人口。死后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今已成为西湖名胜。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现在还有电视剧,可谓家喻户晓。“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已成为历史佳话。《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的这首降坛诗如下: 旧埋香处草离离,只有西陵夜月知。词客情多来吊古,幽魂肠断看题诗。沧桑几劫湖仍绿,云雨千年梦尚疑。谁信灵山散花女,如今佛火对琉璃。这首诗首联以凄婉幽明的场景拉开序幕,起兴苍凉。颔联鬼魂出场,夜读那些千古骚客所写的吊词,焉能不令人辛酸!颈联拉长景深,站在高处来审视这段风流:世道沧桑,江湖依旧,物是人非,幽情如梦。尾联比较奇怪。我国有多处灵山,多是佛教伽蓝胜地。天女散花出自佛经故事。天女以散花方式试探菩萨和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佛火指供佛的油灯香烛之火。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这里应指佛前的玻璃灯。明·叶宪祖《鸾鎞记·途逅》:“归来愁日暮,孤影对琉璃。”我们平常听到的苏小小故事并没有出家为尼的经历,怎么会有这样的结语呢?也许另有故事?或许可是理解为:苏小小自称是散花女转世,香消玉殒后灵魂超度,又回归到佛祖身边,达到了永生的境界。自古以来,以苏小小为题的诗作很多,兹举两首佳作,一首是被称为“诗鬼”的李贺(790~816)所写的真正的“鬼诗”: 《苏小小墓》 唐·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第一句是说眼泪像兰花上的露水。“烟花不堪剪”说的是坟头上那烟雾缭绕的野草花,不堪剪来相赠。此外所有的句子都很简明。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另一首则是司马槱(yǒu)的“白日见鬼诗”。《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北宋·司马槱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司马槱,字才仲,北宋陕州夏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佑年间经苏式推荐,应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卒于任。据何薳(yuǎn)《春渚纪闻·卷七》记载:司马槱当初在洛阳时,有一天昼寝,梦见一美人牵帘而入,唱的就是这首词。司马槱听了很喜欢,询问曲名,答曰《黄金缕》。并且说:“以后我们还会相见于钱塘江上的。”后来司马槱及第后,果然到钱塘做官。其官舍后面就是苏小小墓。不到一年司马槱就病亡于任上了。据说当时有个船工,曾见司马槱携一丽人登舟,船工刚要上前打招呼,突然船尾起火。赶忙去府上报告时,家中司马槱已经咽气。这首词以缠绵的抒情笔调,将一段浪漫而凄艳的梦中经历叙写得迷离恍惚,清丽凄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与这两首名家作品相较,苏小小的诗要略逊一筹,这并不是纪晓岚或汪孟鋗不善做诗,而是作品要体现的是六朝时期烟花女子相应的水平。即便这样露拙,还是容易引起怀疑。所以马上就有人质问:“你不是南朝齐时的人吗,为什么能作出唐代以后才有的七言律诗呢?”乩仙又写道:“经过年年月月,阴间与阳间是相同的。只要鬼神的性灵没有堙灭,就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知识。以孔子所生时代应当只认识大篆体的文字,可现在人们却用隶书字来撰写祭祀他的祭文;释迦牟尼本不懂中文,而现在的祈祷文却可以用汉语的骈体文来写。由此可见,千年以前的人,他们的性灵至今还存在,因此也就听得懂现在的话,能写现在的文章。南朝齐、梁时的文人江淹、谢朓能够作《爱妾换马》的八韵律赋(见于《纂异记》),而这种赋体是唐代才有的;沈约的儿子青箱能够作《金陵怀古》的五言律诗,而这种诗体也是唐代才有。既然这种事自古就有,今天我作的诗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这里所说的《爱妾换马》,原是一个热闹的文学公案,最早见于唐李冗《独异记》,说曹操的儿子曹彰因看中了别人的一匹骏马,竟用自己的小妾做了交换。更有人说早在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就已把它当“风流韵事”作乐传唱。于是历代文人乐此不疲,竞相为诗。李白《襄阳歌》就有“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的诗句。于是《爱妾换马》便成了一种文体。江淹(444~505)和谢朓(464~499)都是南朝的著名诗人,《纂异记》中是否记载了他们写的《爱妾换马》,不得而知。因为唐人李玫撰写的原书已佚。现在我们仅能见到隋末唐初诗僧法宣写的一首《爱妾换马》如下: 朱鬣饰金镖,红妆束素腰。似云来躞蹀,如雪去飘摇。桃花含浅汗,柳叶带馀娇。骋光将独立,双绝难俱标。这里朱鬣指红色的马鬃毛,金镖系马鞍的金饰。躞蹀(xiè dié):亦作蹀躞,小步行走貌。双绝难俱标说的是两样绝色的东西很难同时得到。这首诗除了第五句失粘外,已经基本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沈青箱所作《金陵怀古》很著名,不过过去都说这是一首唐诗。说沈青箱是南朝沈约(441~513)之子还是第一回听到。纪晓岚博览群书,他这么说自有他的道理。《过台城感旧》 沈青箱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春风卵色天。伤时与怀古,垂泪国门前。台城是东晋和南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宫的所在地,遗址在今南京市。这首诗除了“怀”字外,基本符合五言律诗要求。若真的出现在南朝时代,实属不易。《笔记》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在场的人又考问道:“你还能作齐梁时盛行的‘永明体’诗吗?”乩仙为了展示她的才华随即写了四首: 欢来不得来,侬去不得去。懊恼石尤风,一夜断人渡。欢从何处来,今日大风雨。湿尽杏子衫,辛苦皆因汝。结束蛱蝶裙,为欢棹舴艋。宛转沿大堤,绿波双照影。莫泊荷花汀,且泊杨柳岸。花外有人行,柳深人不见。这里“欢”是指情人,“侬”是我,石尤风是顶头风的俗称。舴艋[zé měnɡ]:小船。所谓“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循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四声是指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笔记》说这些诗都是《子夜歌》类型的歌词。而所谓的《子夜歌》,实际上是乐府的曲名,相传是晋代一个叫子夜的女子创作的曲调。现存晋、宋、齐三代歌词四十二首,收入《乐府诗集》中。其内容均写男女恋情,以女子吟唱其悲欢离合的爱情的故事,形式为四句五言诗。诗中多用双关隐语,活泼自然。上面所说的四首诗中只有“欢从何处来”一句见于现存的四十二首中,其余都是新创。这些诗写得都非常生动有味,诚为通篇故事的压轴之作。读者不妨阅读仔细体会之。

下载诗仙、诗圣、诗鬼、诗魔[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仙、诗圣、诗鬼、诗魔[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 文 美 文 专题:诗仙与诗圣

    时 文 美 文 专题:诗仙与诗圣 一代诗仙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

    诗魔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句(精选)

    诗魔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句 1.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 2.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 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

    诗[模版]

    法】勒韦迪 世界是我的囚室 如果我远离了我所爱的 你并不太远啊天边的栏杆 爱情和自由都在过于空虚的太空 在这因痛苦而皲裂的大地上 一张面孔照亮了温暖的严酷的事物 ——......

    经典诗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气势......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七言绝句 (唐)白居易 马过瞢腾短梦惊, 航深......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诗经邺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三五七......

    鹊踏枝(之一)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简析】 春天悄悄......

    节选自《崔齐爱情诗集》 --*** 寄别 记忆的狂潮 冲垮心灵的大堤时 相思便会溢满秋纸 沿着你来时的脚印 一路寻找 初春里的温馨 秋风 带给的隐疼 蝉鸣送上了我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