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歌的行板 丁建华朗诵席慕蓉诗九首
如歌的行板 丁建华朗诵席慕蓉诗九首
禅意
当你沉默地离去
说过的或没有说过的话 都已忘记
我将我的哭泣 也夹在书页里
好像我们年少时的那几朵茉莉
也许 会在多年後的一个黄昏里
从偶尔翻开的扉页中落下
没有芳香 再无声息
窗外 那时也许正落着细细的细细的雨与你同行
我一直想要 和你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有柔风 有白云 有你在我身旁
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个夏日
只要走过 那样的一次
而朝我迎来的 日复以夜 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
还有那麽多琐碎的错误 将我们慢慢地慢慢地隔开
让今夜的我 终於明白
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 任世间哪一条路我都不能
与你同行 盼望
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漂泊的湖
楼兰已毁 尽管
那里曾经有过多少难舍的爱
多少细细堆砌而成的我们
难舍的繁华
当你执意要做善变的河流
我就只能
成为那迁移无定的湖了
而我并没有忘记 每个月夜
我都在月光下记录着水文的痕迹
为的是好在千年之后
重回原处 等你
成熟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长了翅膀的小精灵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
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
在古长春藤的荫里
有萤火在游
不再写流水账似的日记了
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
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
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雾起时
雾起时
我就在你的怀里
林间充满了湿润的芳香
充满了
那不断重现的 少年时光
雾散后却已是一生
山空
湖静
只剩下那
在千人万人之中
也绝不会错认的 背影如歌的行板
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
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
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
忧伤蚀我心怀
一定有些什么
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
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 山百合
与人无争
静静地开放
一朵芬芳的山百合静静的开放在我的心中
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洁白
只有我的流浪者
在孤独的路途上
时时微笑地想起它来如果
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黯淡
如果太阳愿意
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
如果爱情愿意
我可以永不再出现
如果你愿意
除了对你的思念
亲爱的朋友 我一无长物
然而 如果你愿意
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 断落
如果你愿意 我将
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
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
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 永不再将你想起
除了 除了在有些个
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
如果
如果你愿意
第二篇: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材分析
(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的分解***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
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 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
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其素材是: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二)《如歌的行板》
1、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乐派代表之一。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2、《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其二: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
(三)室内乐(chamber music)
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
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如歌的行板》作品分析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部室内乐作品,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 众多体裁、众多音乐作品中最能反映本人、令自己最感到骄傲的一部作品。
17、18世纪。室内乐作品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于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1869年夏,二十九岁的柴可夫斯基住在他妹妹位于乌克兰卡蒙卡村的庄园里,有一天,他忽然听到听到窗外粉刷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歌曲深深的打动了他,那淳朴美丽又婉转凄恻的民歌萦回在他的梦中。第二天,他再也抵挡不助这种诱惑,他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下来,并配上和声,这就是《如歌的行板》的创作来源。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四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就像是人民在残酷的压制下在痛苦的呻吟着。全曲的基调围绕着这句旋律展开: 31 4 3 2 65 21 5 53 6 3 2 23 76 5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影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就采用了《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旋律。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51 4 3 23212 31 1 7 25 51 4 3 2 1 7 6 34323 63 2 接着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12 3 12 3 5 0 356 1 356 3 2 1 6 71 12321 1 0 0 6 71 2 3 1 其二: 12 3 12 3 6 6 236 1 236 1 7 6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象是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6665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031 031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出来,更为深刻的反映了民众的形象。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 变化再现。它好象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象在千方百计的寻找解脱的方法。最终,好象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在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的方法。
这部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但又找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统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制的矛盾不断的促使柴可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态度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 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
第三篇:《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教学分析:
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罗斯作品,它不仅是一个比较有深度、难度的内容,而且它那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旋律非常富有内涵。
2、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丽、忧伤的风景画,教师如果借助于俄罗斯的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在反复的聆听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教学准备:
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通过欣赏该音乐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中。
(二)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1)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2)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3)莫奈《草地上的晚餐》
(三)教授新课
1、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师:“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2、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1)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顺畅)
(2)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3、唱、奏
师:“请同学们跟着弦乐四重奏的音响唱会“主题一”音乐,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来体会音乐的分句。”
4、议、说
学生熟唱“主题一”曲谱后并讨论: “主题一”的旋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从音色的暗淡、乐句不对称美、主题后半部出现的变奏等特点来启发,让学生用美丽伤感的语言来表达一种音乐心境。
5、听、动
欣赏第二段音乐,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动机和情绪变化。(1)固定动机表现了什么情绪?
在学生的哼唱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左顾右盼的眼神、形体、和沉重的脚步来想象固定动机中所表达的一种不安、烦闷以及不可排遣的郁闷心情。(2)弦乐出现了明显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着什么?
与学生一起做张开双臂、仰天长叹的动作来感受向苍穹祈祷的心境。
6、议、探(探讨第三段再现音乐的音乐形象)(1)播放第三段音乐
(2)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第三次主题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感受?
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犹如枯草欲生,封冻欲裂,冷寂的心要破解,我们再一次听到俄罗斯人民心底的呼唤。(3)总结小组意见并汇总
(四)创编
1、在第一主题的旋律上创作歌词;
2、在主题音乐背景下创作抒发内心情感的优美散文,进行配乐朗诵;
3、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肢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旋律线条分句;
4、用颜料、色彩表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课堂小结:
柴科夫斯基是用他的心灵来创作《如歌的行板》的,他丰富的内心表达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变化,学生应将自身放在音乐中,仔细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变化。
第四篇:如歌的行板教案1(范文模版)
如歌的行板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二)聆听《如歌的行板》,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三)能够用忧伤、压抑、思念故乡的情绪演唱《夜曲》;用忧伤、压抑、冥想的情绪演奏《如歌的行板》。
二、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课件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重点、难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如歌的行板》的作品内涵,能用准确地情绪演唱夜歌。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曲作者柴科夫斯基
(通过播放《四小天鹅》导入)
(二)带着问题聆听《如歌的行板》 1.用什么乐器演奏?
弦乐器。属室内乐室内乐 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2.音乐的音色、旋律有何特点?
忧郁、朦胧、暗淡的色彩 旋律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似诉说、似说、似哭泣、似叹息。
诗言志,曲传音,这《如歌的行板》,以轻吟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传达了帝俄时代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是又一幅用音乐语言绘制的《伏尔加纤夫》油画。
3.你能唱出它的旋律片段吗?
请学生模唱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4.请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填色游戏。5.创作背景介绍
1869年,29岁的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
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三)、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有很多填词,大多数表现伤感的爱情内容。A、聆听黄红英演唱的夜歌。B、学唱《夜歌》课本中的填词,着重表现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歌词的前半部分意在写景,以铺垫压抑、凄凉的气氛;歌词的后半部分是主题所在。即:游子孤独地流落异乡,落叶归根的强烈思绪促使他产生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C、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在演唱形式上,要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性。分组进行表演
(四)、总结:《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听这样的曲子很难不被打动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的人,只要良知尚存,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善良、真诚和同情。
作业:
1、课后搜集其它室内乐作品。
2、尝试为《夜曲》填词。下节课交流。
第五篇:《如歌的行板》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运用知识,最终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柴科夫斯基用他的心灵创作的《如歌的行板》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包括耳朵、眼睛、身体等)来感受音乐,让学生在感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等所表现的艺形象时,能通过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发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感悟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使学生学习音乐过程成为真正接触音乐家思想内涵的过程,而非游离在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外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三、教学分析
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罗斯作品,它不仅是一个比较有深度、难度的内容,而且它是那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旋律非常富有内涵,所以,教师自己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的情感深度又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的音乐修养、艺术趣味、人文素养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必须对作家和作品有自己的真实感悟和体验,对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有准确、独特的来历界和把握。
2、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好动,思想不容易集中,所以切不能盲目追求表面的新奇,一味地追求形式多样,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师应该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丽、忧伤的风景画,教师如果借助于俄罗斯的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在反复的聆听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七、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
听: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
2、导入(视、听)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⑴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⑵勃鲁盖尔 《农民的婚礼》 ⑶莫奈 《草地上的晚餐》 生(1):音乐旋律比较沉闷、忧郁,比较适合第一幅作品。
生(2):有一种压抑感,令人肝肠欲裂,使人心都碎了,我选择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师:同学们的选择的油画作品跟音乐比较吻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音乐作品——《如歌的行板》
3、教授新课 a、作业展示
师:音乐作品《如歌的行板》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经典作品,请各组同学们把搜集关于“柴科夫斯基”的资料拿出来一起共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搜集与归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b、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生(1):听到了一种来自内心的呼喊。
生(2):我好像看到了一群人孤立无援,非常无助。生(3):我好像看到了人们在忍受苦难,痛苦呻吟。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C、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①师: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 生:呼吸比较顺畅
②师: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
生: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设计意图:通过呼吸来感受音乐的暗淡、郁闷和压抑。d、唱、奏
师:请同学们跟着弦乐四重奏的音响唱会“主题一”音乐,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来体会音乐的分句。
每个乐节是由一个连线来示意的,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进行来体会四个乐节的音乐。生:乐曲好似用语言诉说的自己的愁绪。
设计意图:体会到音乐就好似说话的语气一样在表达人的情感。e、议、说
学生熟唱“主题一”曲谱后并讨论 “主题一”的旋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从音色的暗淡、乐句不对称美、主题后半部出现的变奏等特点来启发,让学生用美丽伤感的语言来表达一种音乐心境。
生: 我好像站在秋天的落叶中长叹。
生:我从音乐中读懂了理想与现实带给我的苦闷。设计意图:借助文学的语言来来感受音乐 f、听、动
欣赏第二段音乐,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动机和情绪变化。提问:
①固定动机表现了什么情绪?
在学生的哼唱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左顾右盼的眼神、形体、和沉重的脚步来想象固定动机中所表达的一种不安、烦闷以及不可排遣的郁闷心情。②弦乐出现了明显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着什么?
与学生一起做张开双臂、仰天长叹的动作来感受向苍穹祈祷的心境。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