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音乐上册 第六单元 如歌的行板教案 湘艺版
如歌的行板
1教学目标
1.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2.聆听《如歌的行板》,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能够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哼唱《夜歌》的旋律。2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好动,思想不容易集中,对音乐的学习大多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在欣赏《如歌的行板》时,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以此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素材的音乐特征并进行分析。难点:在音乐作品体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1.欣赏一段音乐视频。
问题:音乐视频中出现了几件乐器?分别是什么?
开门见山,通过音乐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弦乐四重奏中的乐器以及音响效果。活动2【讲授】简介小提琴、大提琴
1.简介小提琴及大提琴,教师用拉奏和拨奏的方式演奏琴弦。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及介绍,让学生认识小提琴及大提琴,并通过教师的现场演奏辨别两件乐器的音色.2.教师分别用小提琴及大提琴演奏《夜歌》的旋律。
教师通过现场演奏,使学生感受《夜歌》旋律,为后面欣赏《如歌的行板》做好铺垫。3.再次欣赏音乐视频,对比演奏形式及音色。
通过再次欣赏音乐视频,让学生对比弦乐四重奏与独奏两种演奏形式的不同音响效果,进而引出“弦乐四重奏”。4.简介室内乐及弦乐四重奏 室内乐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 “家庭式” 音乐,以区别宗教音乐及交响、歌剧、舞剧音乐。现在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活动3【练习】学唱《夜歌》 1.用lu哼唱《夜歌》旋律。2.添加歌词演唱《夜歌》。.哼唱《夜歌》旋律并为之添加歌词,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歌曲旋律。3.简介《夜歌》
4.简介《如歌的行板》音乐背景及曲名的由来.背景介绍:1869 年,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在哼唱一支动人的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后来他将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并起名叫做《如歌的行板》。活动4【活动】赏析音乐作品
(一).初听《如歌的行板》第一部分旋律。1.问题:音乐传递给你怎样的情感? 2.分析要素,感知音乐主题
(1)音色(采用弦乐,更能表达情感)(2)速度(缓慢)
(3)力度(所有弦乐器都加进了弱音器演奏,力度减弱)(3)节拍(2/4与3/4混合使用,音乐更加动荡)
通过聆听《如歌的行板》第一部分,让学生感受音乐凄凉、哀婉、深沉、凝重的情绪。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要素的分析,使学生感知音乐情绪。
(二)复听《如歌的行板》第一部分旋律。1.出示第二主题乐谱,教师用小提琴演奏。2.师生同唱第二主题旋律。
3.师生共同画旋律线,感受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教师通过演奏小提琴,师生共同分析音乐要素,同唱旋律,同划旋律线,从而感受作者内心的细微变化。
(三)初听《如歌的行板》第二部分旋律。
1.问题:第二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音乐相比,音乐色彩与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教师小提琴演奏第一主题旋律。
3.师生同唱第一主题旋律,感受三连音在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4.学生随教师模仿小提琴演奏
5.教师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感的起伏。
通过第二部分旋律与第一部分旋律进行对比聆听,再通过教师的现场演奏以及学生的模仿,更好地感受两段主题的情感变化。
(四)欣赏《如歌的行板》第二部分旋律视频。
1问题:大提琴采用了怎样的演奏方式?这种演奏方法预示着什么? 2.欣赏《如歌的行板》第二部分旋律视频,关注大提琴的演奏.3.教师用固定音型拨奏大提琴,学生模仿。
4.学生分组模仿大提琴拨奏及小提琴的第一主题旋律。
5.合作练习(大提琴组的学生与小提琴组的学生合作练习)感受乐曲第二部分旋律的音色对比以及音乐情感的变化。
欣赏视频,观看大提琴的拨奏方法,感受其在音乐中的寓意。
并让学生分组模仿大提琴的拨奏、小提琴的拉奏以及合作练习,使学生巩固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更好地感受作品的内涵。
(五)简介《如歌的行板》的曲式结构。
(六)全曲欣赏
完整欣赏全曲,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在体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活动5【作业】小结
1.《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音乐让我们感受深刻,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音乐的魅力是无尽的!
2.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课下有感情地演唱那首《夜歌》,搜集弦乐四重奏乐曲欣赏,进一步了解室内乐。
第二篇: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材分析
(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的分解***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
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 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
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其素材是: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二)《如歌的行板》
1、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乐派代表之一。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2、《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其二: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
(三)室内乐(chamber music)
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
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如歌的行板》作品分析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部室内乐作品,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 众多体裁、众多音乐作品中最能反映本人、令自己最感到骄傲的一部作品。
17、18世纪。室内乐作品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于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1869年夏,二十九岁的柴可夫斯基住在他妹妹位于乌克兰卡蒙卡村的庄园里,有一天,他忽然听到听到窗外粉刷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歌曲深深的打动了他,那淳朴美丽又婉转凄恻的民歌萦回在他的梦中。第二天,他再也抵挡不助这种诱惑,他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下来,并配上和声,这就是《如歌的行板》的创作来源。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四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就像是人民在残酷的压制下在痛苦的呻吟着。全曲的基调围绕着这句旋律展开: 31 4 3 2 65 21 5 53 6 3 2 23 76 5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影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就采用了《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旋律。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51 4 3 23212 31 1 7 25 51 4 3 2 1 7 6 34323 63 2 接着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12 3 12 3 5 0 356 1 356 3 2 1 6 71 12321 1 0 0 6 71 2 3 1 其二: 12 3 12 3 6 6 236 1 236 1 7 6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象是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6665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031 031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出来,更为深刻的反映了民众的形象。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 变化再现。它好象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象在千方百计的寻找解脱的方法。最终,好象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在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的方法。
这部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但又找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统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制的矛盾不断的促使柴可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态度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 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
第三篇:《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教学分析:
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罗斯作品,它不仅是一个比较有深度、难度的内容,而且它那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旋律非常富有内涵。
2、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丽、忧伤的风景画,教师如果借助于俄罗斯的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在反复的聆听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教学准备:
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通过欣赏该音乐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中。
(二)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1)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2)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3)莫奈《草地上的晚餐》
(三)教授新课
1、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师:“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2、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1)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顺畅)
(2)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3、唱、奏
师:“请同学们跟着弦乐四重奏的音响唱会“主题一”音乐,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来体会音乐的分句。”
4、议、说
学生熟唱“主题一”曲谱后并讨论: “主题一”的旋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从音色的暗淡、乐句不对称美、主题后半部出现的变奏等特点来启发,让学生用美丽伤感的语言来表达一种音乐心境。
5、听、动
欣赏第二段音乐,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动机和情绪变化。(1)固定动机表现了什么情绪?
在学生的哼唱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左顾右盼的眼神、形体、和沉重的脚步来想象固定动机中所表达的一种不安、烦闷以及不可排遣的郁闷心情。(2)弦乐出现了明显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着什么?
与学生一起做张开双臂、仰天长叹的动作来感受向苍穹祈祷的心境。
6、议、探(探讨第三段再现音乐的音乐形象)(1)播放第三段音乐
(2)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第三次主题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感受?
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犹如枯草欲生,封冻欲裂,冷寂的心要破解,我们再一次听到俄罗斯人民心底的呼唤。(3)总结小组意见并汇总
(四)创编
1、在第一主题的旋律上创作歌词;
2、在主题音乐背景下创作抒发内心情感的优美散文,进行配乐朗诵;
3、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肢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旋律线条分句;
4、用颜料、色彩表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课堂小结:
柴科夫斯基是用他的心灵来创作《如歌的行板》的,他丰富的内心表达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变化,学生应将自身放在音乐中,仔细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变化。
第四篇:八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 国家教案1 湘艺版
国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更深一层地了解《国家》这首歌曲;
2、在综合表演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
3、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懂得感恩。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能够更深一层地了解《国家》这首歌曲;
2、在综合表演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 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同学爱国情操,懂得感恩。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法、讲授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播放视频《孙楠——红旗飘飘》。
二、导入
刚才大家听到视频中的歌曲,你们能否说出它的名字呢?(生答)这首歌曲是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生答)这是一首爱国的歌曲,表达了全国人民爱国之情,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爱国歌曲《国家》
三、新课教学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歌词解析:
词作者巧妙构思,精准切入,从“小”角度诠释国与家。歌词的第一句,即别开生面地以童谣拆解汉字方式,将中国的“国”与家庭的“家”两个形象而亲切地捧到读者面前。有了小小的家才有了大家的家,有了大家的家才有国家的国。歌词最后一段是情感的自然迸发,写出了每个爱国爱家者的心声。
2、聆听歌曲《国家》——思考下面问题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歌曲创作背景: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歌曲《国家》发布仪式于2009年2月28日,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家》是由成龙、王平久、陆文昌等《北京欢迎你》的策划团队共同策划的,在几度商议之后,王平久创作出了《国家》的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平实的歌词却表达出了国家对人民的热爱,记录下了人民对国家的眷恋。
歌词诞生之后,根据策划陆续邀请到多位重量级人物参与进来,世界著名钢琴家朗朗成为歌曲的钢琴演奏,著名音乐人金培达成为了歌曲的作曲,我国著名影视巨星成龙和“红旗歌手”及“中国新时代主旋律歌唱家代表”刘媛媛为歌曲主唱,音乐才子王力宏、著名音乐制作人余秉翰担任歌曲的制作人,创作团队达200人之多,就一首单曲而言,这个规模是空前的。复听歌曲
(1)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旋律。
(2)解决学生在歌曲中难以把握的旋律和节奏。
师:同学们,爱国就要先爱家,工厂的工人们爱工厂这个家,军队的战士们爱军营这个家,那我们要爱什么家呢?爱学校、还要爱自己爸爸、妈妈的这个家,好!那就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
(3)请同学们跟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3、巩固练习
播放视频《国家》手语版。教师指导学生跟着视频边学动作边唱歌曲,加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叫什么? 生:《国家》 师:国是? 生:我的国!师:家是? 生:我的国家!师:我的国家叫什么? 生:中国!
同学们!让“中国”二字永驻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把爱国之情化作一种无声的行动,去报答我们伟大的祖**亲!
第五篇:湘艺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2016年下学期八年级上册音乐
教学计划
新学期已经开始,为了更好的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绩,特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中要勤奋刻苦,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改革,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组织的新课改培训,将课改新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
二、调查分析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掌握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掌握音乐工作重心及部署,制定音乐教学计划,要研究音乐教材,分析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为安排教学进度打下基础。调查分析任课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音乐知识,技能基础,音乐能力水平,骨干学生及后进生的人数比例。做到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三、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改提到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本学期要实现以下目标: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群体合作能力,及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要实现以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现行的各类教学内容中,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进行。
A、唱歌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
应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风格。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对歌曲进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尝试,并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演唱作出评价,避免简单的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复进行机械的训练。
四、教学要求
1、在原来音乐课唱歌习惯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正确的唱歌姿势,加强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2、以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为目标,极力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综合,刻意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在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中,力求把“唱”、“听”、“认”、“写”、“动”等栏目贯穿于其中,提高音乐素质。
4、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练声习惯,力求发言准确而且清晰。
五、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表现要素:a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b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c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d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情绪与情感:a听辨不同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b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体裁与形式:a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b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c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d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六、任务目标
(一)、唱歌部分
1、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二)、发声训练部分: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知。
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举杯祝福》:2课时
第二单元《八音和鸣》:2课时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3课时
第四单元《键盘上的舞蹈》:2课时
第五单元《梨园百花》:2课时
第六单元《七彩管弦》:2课时 第七单元《让世界充满爱》:2课时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2课时
201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