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先进中国人做出的主要贡献。2.简述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二、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2.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3.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二部分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2.文学巨匠鲁迅
3.艺术家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三、先学
四、后教 ⒈科学成就
⑴.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组织修建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⑵.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20世纪20年代,研制出生产纯度达99%的纯白
纯碱,取名为
“红三角”,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⒉新式教育的发端
⑴.中国近代 教育的开端——新式学堂的创办
创办:洋务运动期间,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清政府先后在全国开办30多家新式学堂。(特点:重视外语、科技和军事人才的培养)⑵.近代 中国设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设立:1898年,维新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目的:“广育人才,讲求实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⑶.科举制度的废除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做出规定。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⑴.魏源(地主阶级思想家)代表作:《海国图志》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提出学习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思想,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对传统闭关自守观念的挑战。⑵.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
内容:阐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道理,激发国人变法图强的斗志。
2.文学巨匠鲁迅(弃医从文)
代表作: ⑴.小说:
《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强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取得很高的文学成就,⑵.杂文:
后来由于革命的需要,创造出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空前高度。3.艺术家
⑴.近代 杰出美术大师——徐悲鸿 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创作特点: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把中国画和西洋画融合为一体,创造独特的风格。他主张绘画要描写人民的生活。⑵.人民音乐家——聂耳 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杰出代表,在民族危难时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勇气和信心。此外还有《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30多首歌曲。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这首歌以恢弘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怒吼,极大振奋民族精神,成为不朽乐章。
五、小结
1、詹天佑与 京张铁路
2、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
3、新式教育的发展
(新式教育的开端、科举制度的废除)
1、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图存”
2、文学巨匠鲁迅——《狂人日记》
3、艺术家:
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聂
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六、当堂训练习题巩固
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A.京汉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莆铁路
D.京九铁路
2、京张铁路铁路全线通车的时间是()
A.1909年
B.1908年
C.1910年
D.1912年
3、下面有关京张铁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京张铁路是国民政府组织修建的;
B.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C京张铁路的建成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D.京张铁路的建成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4、下面关于侯德榜的说法错误的是()
A.侯德榜是驰名中外的化学家;
B.侯德榜撰写了《纯碱制造》;
C.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D.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5、将西方教育方式引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前后
B.戊戌变法前后
C.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D.辛亥革命前后
6、新式学堂创建于()
A.鸦片战争前后
B.戊戌变法前后
C.洋务运动前后
D.辛亥革命前后
7、京师大学堂是哪一所大学的前身()
A.清华大学B.北京师范大学C.南开大学D北京大学
8、科举制度废止与()
A.1904年
B.1905年
C.1906年
D.1907年
9、《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0、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1、阐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2、下面作品不是鲁迅的是()
A.《狂人日记》 B.《药》 C.孔乙己》 D.《愚公移山》
13、《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A.鲁迅
B.徐悲鸿
C.聂耳
D.冼星海
1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新中国的国歌。这首歌的词作是()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沈从文
15、同学们,本单元的历史人物,你敬佩的是哪
一位呢?请说出敬佩的理由。练一练
徐悲鸿
《黄河大合唱》
鲁迅
《愚公移山》 冼星海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
《孔乙己》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一、定向示标(1分钟)
复习目标(1分钟)
1.通过复习掌握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兴起标志及发展情况等基本内容。
2、通过复习能够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复习重、难点:
重点:
1、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2、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内容。
3、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
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复习指导(1分钟)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8---43页内容,总结归纳出本单元知识结构,然后认真背记以下自己未掌握的问题答案,20分钟后进行检测。(投影展示)
三、自主复习(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学情,查漏补缺,开始自主复习,一般是读书、背诵、默写等方式。
教师投影展示复习题 知识要点:(一)、洋务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没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
兴起: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开始变法。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反败,谭嗣同被杀 意义: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
简介: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其后各省纷纷独立,后称为“辛亥革命”
5、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6、辛亥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四)、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5年兴起,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四、效果检测(考)(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做能力提升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书写要工整,答案要条理,10分钟后进行同桌对改。学生认真答卷;教师当好监考,了解学情,为讲评做准备。
达标检测题(略)
五、批改讲评:(5分钟)
教师投影公布答案,学生根据答案进行同桌对改,统计并汇报成绩。教师了解学情,选择代表性试卷展示,先让对的同学更正(兵教兵),然后教师针对性讲解,讲清易混易错点,讲清规律。
参考答案:略
教师:逐题进行过关统计,了解学生的过关情况。指导学生教学生,即兵教兵,学生不会的,由教师讲清讲透。
六、巩固训练(3分钟):学生在同学更正、老师讲解后,针对自己的错误查漏补缺,巩固训练。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详细
《三峡》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 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
三峡古诗选集:http://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 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 素湍绿潭 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
哀猿凄清
有 形 有 色、有 声 有 情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投影:作者生平。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潮》
一、课文悟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他写这篇文章时,南宋早已灭亡。作者未能认识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二、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学习: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探究学习: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探究学习: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选题设计
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异同。
研究方法:
(1)从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研究。
(2)对不同作者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5)以诗文的不同体裁分门别类作比较研究。
(6)把相关诗文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作比较研究。
2001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观潮实况转播光盘;
《观潮》赏析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奔腾冲激,声撼地轴,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庄子·外物》篇讲到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指的也许就是浙江怒潮。《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始皇三十七年“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的记载。自宋以来,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为数不少。以笔记而言,就有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其中《武林旧事》尤能绘声绘色。此书有两处写到观潮:一在第七卷,记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请太上皇(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观潮;一在第三卷,便是这里选录的。两段文字,可以参读。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本文劈头两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从大处落笔,提纲挈领,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接着,补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引出典型场面,然后转入集中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实感。海门,一般注家都以为镇名。但海门镇在浙江临海县东南,离杭州有数百里之遥,岂观潮人视力所能及?《淳祜临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宽《西溪丛语》所录一石碑记得很分明:“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原来观潮所见的海门,就是鳖(一作“壹”)子门,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它离观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旧为樟亭驿,在今杭州候潮门外)约三十来里地,江面开阔,潮初来时远望过去,仅似一痕一线而已。既而作者以淋漓酣畅的笔触,恣意挥洒,盛夸江涛排山倒海之势。“玉城雪岭”写其色与形,“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状其声与势。它跟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相比,更是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宋杨万里《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轴·浙江观潮》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上句写江涛汹涌的近景,下句记远望所见。这里用它来收束对浙江潮的描写,显得十分熨帖自然。
教阅水军,据明人黄尊素《浙江观潮赋》说,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文章第二小节叙写的就是水军演习的场面。主其事者,是“京尹”。京尹,就是京城的长官。宋室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这是不忘旧都汴梁而以临安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这么个称呼。从教阅(训练、检阅)水军的特点出发,作者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艨艟战舰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出教阅场面之宏伟。“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卓诡变幻,见其调度之神速,操控之机灵。然后历数水军诸般武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洪波上,竟从容悠闲得“如履平地”。一经这么映衬烘托,越发显示出健儿们本领之高强,动作之娴熟。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关注水军操练之际,笔锋又转而去描写另一画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刹那间,烟炮满江,象征着“双方”接火,交战方酣,怎不令人心惊魄动!读者惊魂未定,画面陡转:“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原来,趁着硝烟弥漫的当口,诸船尽藏,不见一只,意味着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厮杀胜利告终。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摄取水军实战演习中的特技镜头,着意渲染铺张,层次清楚,给读者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剪裁的精当和文笔的老到。
第三节,转入对吴儿弄潮的描写。“弄潮”也是宋代时行的一项精彩表演。“吴儿”,吴地少年,钱塘古属吴地,故称。“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文身,身上刺有花纹。“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寥寥数笔,便使弄潮儿激流勇进、果敢好胜的心理态势跃然纸上。接着,又写“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传神地再现了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试想,“鲸波万仞”,浊浪排空,何其惊心!而他们却履险如夷,“腾身百变”;不仅此也,挥舞的十幅彩旗居然“旗尾略不沾湿”,由此人们不难想见其技巧之熟练。“以此夸能”,意在挣钱(观潮时“豪民贵宦,争赏银彩”),而不是单纯的群众性娱乐场面。无怪乎苏轼要发出“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感叹!与周密同时的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把弄潮儿斥为“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乐道,在《武林旧事》里不止一次地以欣赏的笔调极力渲染吴儿泅水的本领呢!细读下文,便可了然。最后两小节,特写观众辏集的盛况。先写豪民贵宦车水马龙,僦赁看幕,再写宫中观潮,临了兼及都民。这里描写的中心则是皇室贵近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十里江岸,“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统统不过是“黄伞雉扇”的铺垫陪衬。在都城细民眼里,“天开图画”台,“真若萧台蓬岛”,仿佛是现实生活中的神仙世界。所有这一切,在周密心目中都是大平盛世的象征,是令人向往的。今天看来,这种景象恰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生活的一个侧影。
周密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武林旧事》又成书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鲍廷博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流连今昔而已。”(《<武林旧事>跋》)其实,周密这种思想情绪渗透全书,《观潮》一丈自然也有表露。对此,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遭际来考察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也无需去求全责备。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导学]
1、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拿:撑,划。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舟子:船夫。
者:```````的人。
4、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 被,介词
① ②
大,指雪很大 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心 移 一痕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俗的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看 地 湖心亭
雪 事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
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篇: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
八年级上册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1课时
学习内容:Section A,1a-1c.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时单词、短语及重点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一般将来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背会本课时单词。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My cousin is going to be a pilot when he _________(grow)up.2.Uncle Wang is a race car _________(drive).He loves his jobs very much.3.Do you want _________(be)a pilot? 4.If you want to be an actor, you have to take __________(act)lesson.5.Chen Han is going __________(move)to shanghai when he finishes his studies.二、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2.1a.学习谈论将来意向及实现方式完成1a。3.1b.听录音,完成练习。
4.1c.两人一组,仿照1c中的句型谈论未来。
三、精讲释疑
be going to 一般将来时,表示打算,将要,to+动词原形。
肯定句:主语+be(am / is / are)+ going to +动词原形+其它
否定句:主语+be(am / is / are)+ not+ going to +动词原形+其它。一般疑问句:Be(am is are)+主语+going to+动词原形+其它
特殊疑问句:疑问词+be(am is are)+主语+ going to+动词原形+其它 eg.I am going to go to the park this afternoon.否定句 一般疑问句 表示将来时间的词:this morning, this afternoon, this evening, at night, tomorrow, this weekend, next week,soon和它们连用。
四、达标练习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Jim and Li Lei __________(watch)the football match this evening. 2.__________ she __________(have)a Chinese lesson tomorrow? 3.—What __________ you __________(do)tomorrow morning? —I __________(see)my grandparents.
4.__________ they__________(go)fishing this Friday afternoon? 5.There __________(be)a birthday party this evening.
主备:李晓芳
修订:冯敏
审核1:冯敏
审核2:冯敏 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2课时
学习内容:section A 2a--Grammar focus.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时单词、短语及重点词的用法。
2.能听懂用be going to结构谈论自己及他人理想职业的对话,并能用这种结构进行相关话题的会话。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背会本课时单词。
(二)预习课文后补全句子。
1.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an e _____________.2.My uncle is a computer p_________________, he is good at computer.3.Computer s_________________ is Jake's favorite subject.4.Mary's father is an airline p____________.5.I hope your d will come true.二、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2.Section A , 2a , 完成2a听力训练。
3.Section A , 2b.完成听力, 能听懂用be going to结构谈论自己及他人理想职业的对话,并能用这种结构进行相关话题的会话。4.Section A 2c.两人一组仿照示例,编写对话谈论未来。5.2d.同学演示对话。
三、精讲释疑
“be going to”结构的用法。
1.be going to经常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译作“将要 ”。
2.be going to结构还可以表示根据某种迹象,主观上判断将于发生某事。
3.be going to 后接,其中 be要根据主语的不同变换成相应的。
4.be going to结构也可以用于there be 句型中,其结构为:
there be going to+be+其他。
四、达标练习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Mary _______________(go)fishing with her mother next week.2.I ___________(meet)a famous actor last Sunday.3.I'm going to _______________(take)some acting lessons in ShangHai.4.Tom started ___________________(ride)a bike when he was six years old.5.My brother __________________(take)these photos two days ago.2.句型转换。
1.Wang Na is going to be an actress when she grows up.(对划线部分提问)________ ________Wang Na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when she grow up? 2.I’m going to be an engineer when I grow up.(改为一般疑问句)________ you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an engineer when you grow up? 八年级上册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3课时
学习内容:Section A 3a--3c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时单词、短语及重点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一般将来时)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表达奋斗的想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背会本课时单词。
(二)翻译。
1.上表演课 ____________________2.专业的篮球运动员 3.学习计算机科学 ______________4.练习打篮球 5.真的努力学习数学_____________6.移动到,搬到 7.药;医学____________________8.我长大后将成为一名演员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2.Section A ,3a,学生完成题目要求,然后练习。3.Section A ,3b.学生自主练习。4.Section A ,3c.三、精讲释疑
1.在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中,主句如果是一般将来时时,从句应用一般现在时。eg.When I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n actor.When he grows up,he’s going to be an actor.2.somewhere adv.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要变成anywhere.形容词与其连用时要后置,eg.somewhere interesting
四、达标练习
单项选择
1.You need to take notes at the meeting, so make sure _______ a pen and some paper with you.A.bring B.bringing C.to bring D.not bring 2.---How are you going to become a write?---I’m going to keep on _______stories.A.writing B.write C.to write D.to writing 3.---There is a new movie Let Bullets Fly.Let’s watch it.---That _______ a good movie.A.sounds B.sounds like C.looks D.looks like 4.I want to be an engineer.So I am going ________ than before.A.work hard B.to work hard C.work harder D.to work harder 5.Nelly is going to be a teacher.She is going to ________.A.take acting lessons B.study computer science C.study education D.practice basketball
主备:李晓芳
修订:冯敏
审核1:冯敏
审核2:冯敏 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4课时
学习内容:Section B , 1a-1e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时单词、短语及重点词的用法。
2.熟练运用本单元词汇和句型谈论自己的新年愿望能。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背会本课时单词。
(二)根据用be going to 写出英语句子,标点符号已给出。
1.Peter, make a new year resolu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ngling, learn to play the pian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om, get good grad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Henry, get lots of exercise, keep f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2.Section B 1a.完成练习。
3.Section B 1b.合作学习学习1b对话,谈论自己将来的意向。4.Section B 1c,1d.重点词组听力训练 完成1c、1d。
5.Section B 2c.Pairwork.实践活动组内同学分别运用本节所学短语讲述自己的新年愿望及实现方法。
三、精讲释疑
1.Sound interesting 听起来有趣
sound为系动词后面跟形容词。又如:听起来无聊_______________觉得身体好________________ 2.next year 与the next的区别:Let’s hold a meeting next week.我们下周开一个会吧。/He started the next day.第二天他出发了。
四、达标练习
(一)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Next year, I’m going to learn __________(play)the guitar.2.I want ___________(write)for international magazines when I am older.3.She is going to eat ________(healthy)food than before.4.Beijing a pilot sounds ______________(interest).5.What’s the _____________(mean)of this word?
(二)单项选择
1.Lots of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soccer, so we are going to _____a soccer team this term.A.grow B.have C.do D.make 2.This piece of music ____ beautiful.A.feels B.looks C.do D.make 3.Tony wants to be a writer, so he needs to get ________.A.much writing practice B.many writing practice C.practicing writing D.much writing practices 4.There _____ a sports meeting in our school next Friday.A.is going to hav B.will have C.is going to be D.is 4 八年级上册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5课时
学习内容:Section B ,2a-2d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时单词、短语及重点词的用法。
2.阅读文章并完成相关练习。3.各种愿望的表达。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背会本课时单词。.(二)写出下列短语。
1.承诺 2.能够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 3.改进____________ 4.写下_________________ 5.业余爱好 6.身体的__________ 7.在„„开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2.讨论2a问题。3.Section B 2b.(1)学生自读Section B 2b部分,完成相应的任务。(2)在小组讨论这文章的大意。(3)叫同学译出这篇文章。
4.Section B,2c.填空,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5.Section B,2d.写一篇作文,并在班内交流。
三、精讲释疑
1.exercise作名词,意为锻炼,运动时是不可数名词,常构成do /take exercise;意为体操,练习时,是可数名词,常用复数。eg:Most peple need to do more exercise.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our health.2.too„..to„可以与so „..that„.或者not„ enough to„相互转化。eg:This box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This box is not light enough for me to carry.=This box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carry it.四、达标练习
(一)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I don’t know what ____________(do)next.2.This is my _____________(person)opinion.I hope you can think it over.3.Listening to music can make us __________(feel)happy.4.John is going to work____________(hard)than before.5.My first resolution is about ____________(improve)my physical health.(二)完成句子 1.I’m going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一门外语)2.I wa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建球队)3.Some girls are going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锻炼保持健康)主备:李晓芳
修订:冯敏
审核1:冯敏
审核2:冯敏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7课时
学习内容:2e-Self Check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时单词、短语及重点词的用法。2.完成这一课时的练习题。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背会本课时单词。
(二)写出下列短语。
1.开车去上班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锻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习计算机科学_______ __________ 5.学习表演课程_______ _____6.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吃更健康的食品_________________8.进行大量锻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听起来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完成高中学业_______________ __
二、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2.完成课本其他练习。
三、精讲释疑
本单元语法总结: 结构: be going to表达“计划、打算、准备去做„„”的意思。
eg.I am going to sell this old car, and buy a new one.我打算卖掉这辆旧车,然后买辆新车。
用法: be going to与表示将来词如this afternoon, tomorrow, the day after tomorrow以及next系列时间短语等连用。
意义: 1.事先经过考虑、安排近期要做的事情。
They are going to the park this weekend.2.根据目前某种迹象判断某事非常有可能发生。What bad weather!It is going to snow tomorrow.四、达标练习
句型转换
1.He is going to go to a cooking school.(对划线部分提问)is he going to ?
2.My father wants to be a pilot.(写出一般疑问句)your father to be a pilot? 3.It’s a good time to make resolu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写出同义句)The of the year is a good time for resolutions.4.Will you make a model plane for her?(写出同义句)you to make a model plane for her? 5.The resolution is so hard that he can’t keep it.(写出同义句)The resolution is hard for him keep.
第五篇: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脍炙人口的歌
(五课时)
第一课时《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
教学目标:
听、唱、析《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借助手号学唱《重归苏连托》之转调部分,感受意大利民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唱《啊,我的太阳》 教学重点:学唱《啊,我的太阳》 教学过程:
一、欣赏《啊,我的太阳》
(一)导入:
1.视频导入。观看歌曲《啊,我的太阳》三大男高音演唱版视频,问:你知道歌曲的曲名吗?它是哪里的歌曲?演唱形式是什么?
2.问题导入。准备一些跟意大利、拿波里、三大男高音等相关的问题,师生进行快问快答竞赛。问:你知道三大男高音是哪三位吗?有“高音C之王”美誉的男高音是谁?意大利的版图像靴子还是帽子?
3.故事导入。简述《啊,我的太阳》相关故事。
二、欣赏、学唱《重归苏连托》
(一)听、析、动
听、唱、析:歌曲《重归苏连托》可以在哼唱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柯达一手视唱乐普,理解转调。
第二课时《照镜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
1.感性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光的反射规律。2.会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2.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2.意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3.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像”及“平面镜”概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把玩具放在镜子前,那么你在镜子里能看到什么呢?
师:镜子里出现的是物体的像。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象镜子一样能照出物体的像呢? 师: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人们把表面平整、光滑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想把“像”和“平面镜”的概念渗透给学生,但不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只要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准确和全面,教师将及时的加以补充和完善。)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师:让玩具也照照镜子好吗?同学们可以把玩具放在纸的几个点上,注意观察镜子里玩具的像有什么特点。当然你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发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发现像是“左右相反”、“大小相等”规律的。“距离相等”则通过纸上的固定点,使学生感知到。这样做,一是可以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是顺利的突破难点。)
师:我们用一面镜子照物体的时候只有一个像,如果用两面镜子照物体时,我们会看到两个像。那么能不能用两面镜子照出三个像、四个像、五个像甚至是更多的像呢?
(在此过程中,将发给学生第二面镜子和观察表格。同时讲解表格的记录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发现。)
(三)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觉得镜子有意思吗?
师:现在我们用镜子来做一个游戏“灯光打靶”好吗?
(在此环节中,将发给学生第二份实验表格和手电筒,并讲解游戏规则:
1、移动手电筒,使光通过镜子反射到纸屏的水果上。
2、“中靶”后用直线把手电筒、镜子和纸屏沿着光线连接起来。每种水果用不同颜色的笔。)
师:如果靶在其他的位置上时,你应该在哪射击呢?
(学生汇报结果时,对描述的要求不宜高,给他加两个目标,让学生口头说出正确的位置,即说明学生心里明白“镜子是这样反光的”,也就达到了基本要求,动手做实验、动手做记录是最重要的。)
师:看来这个游戏有些容易,我们再来一个难一点的怎么样?
(发第三份表格,讲解游戏规则:通过两个障碍物把光线打到靶上,并用线连接它们。此环节是让学生同时用两面镜子反射光线。在前一个游戏的基础上,学生一般会较快的完成。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的探究水平逐步提高和深入,探究活动也可渐渐自控。)
(四)拓展探究曲面镜特点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没见过表面不是平的镜子呢?
师:如果我们用这样的镜子来照一照,会是什么样的呢?
(发给学生白钢小勺,让学生观察。)
师:回去后可以接着观察和研究它们。
第三课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对欣赏和学习欧洲经典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有探究欧洲音乐深刻思想内涵的愿望,听辨出意大利作品的音乐风格特点。
二、用热情、舒展的歌声演唱前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并结合歌曲内容描绘并表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三、正确认识变音记号及其作用,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无误的唱准|#4 #5|大二度音程。掌握连音记号与切分旋律的流畅进行。教学重点:深情演唱全曲,旋律完整,节奏无误。
教学难点:掌握变音记号的正确唱法及其不同节奏连接的流畅进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
生:
5-| 1 5.1 5.| 5 4 3 2 1-||
同学们 好?您好 您好
张老师您好
师:1 5 | 1 5 | 1.5 1 3 | 5 0 | 生:4 4 4 | 3 3 3 | 2.1 2 3 | 1 0 ||
啦 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生:x x | x x | x.x x x | x 0 | xx x | xx x | x.x xx | x 0||(击掌打节奏)
二、导入新课:(课前就播放音乐——前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以前学过的哪首歌曲? 生:《共青团员之歌 》 师: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 生:前苏联„`
三、新课进程:
1、带着问题初听歌曲范唱:
(问题:歌曲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故事?)(通过莫斯科郊外的美好夜景歌颂了一段伟大经典的爱情。)
2、复听歌曲:(教师范唱,学生打节拍并试着小声唱一下乐谱)3、点出乐谱中出现的变音记号——升记号“#”——(#4
#5): 4、轻声跟范唱哼一遍:
5、重难点解决:a:
3| 2
| 54 1| b:节奏 x x x |x
x
x| 7 6 3 |3
7
6| 6、歌曲的完整跟唱:(教师注意指挥)7、形式巩固唱:(分组唱或男女声对唱)
四、拓展:
1、歌曲的风格特点?与我们学过的那首歌曲相似?(抒情歌曲
a)
a《小夜曲》
b《欢乐颂》
c《小鸟小鸟》 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a)
a 一段体
b 二段体
c 带再现的三段体
3、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米海伊尔·马都索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歌词作家,苏联国家文艺奖金获得者。他1942年春天曾在一家战地报纸上发表过一首小诗《歌唱伊尔敏湖》,曾由一位老音乐家马里安·柯伐尔谱成歌曲。那首歌没有引起反响,但它的音调基础、它的韵律结构却积淀在诗人创作记忆的深处。25年以后,它终于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4、欣赏前苏联歌曲:《小路》、《红莓花儿开》,讨论前苏联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情感取向。
5、完整表演唱:(分析歌曲的情绪,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五、结束全课 2 3 4 5-| 1 5.1 5.| 5 4 3 2 1-||
第四课时《军港之夜》
教学目标:
1、能了解歌曲情感,用葫芦丝熟练演奏《军港之夜》。
2、通过学习、演练使学生识谱能力、演奏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重点:
1、民族乐器葫芦丝的定义: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音色亮丽而又柔肠百转,旋律富有诗意和舞蹈性,是我国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近年来通过葫芦丝制作者们对葫芦丝的进一步改良和开发,以及各种媒介的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音乐学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自然、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使用簧片发音等特点,具有“东方萨克斯”的美誉。
2、葫芦丝曲《军港之夜》的学习:
歌曲《军港之夜》是一首著名的反映水兵战斗生活的抒情音乐作品,通过对此曲的了解及学习,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此曲的演奏特点和演奏技巧,掌握乐曲的音乐性格和演奏风格,全身心的投入到乐曲当中。
3、通过学习、演练使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独奏能力。
教学难点:
1、歌曲节奏的掌握,如一拍切分,两拍切分及前八后十六节奏的掌握。
2、前倚音的掌握。
资料链接:
一、歌曲简介
歌曲《军港之夜》是一首著名的反映水兵战斗生活的抒情音乐作品,创作于上世纪的1980年,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苏小明演唱。歌曲形象的描述了驻守在军港中的最可爱的水兵们,在海风、海浪吹拂的战舰上度过的一个个辛劳的夜晚,深情的赞颂了海军战士为保卫祖国领海而付出艰辛的英雄壮举。作品用简练的歌词把听众带到了优美的军港之夜。静静的夜晚,轻轻的海风,荡漾的海浪,轻摇的战舰,形象地展现了海军战士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广大群众对人民海军的爱戴和赞美。歌词亲切感人,旋律柔美动听,此曲运用了近似朗诵的演唱方法,把听众十分神奇地带进了夜色恬静的军港,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经典的军旅歌曲1980年秋在北京 “新星音乐会”上推出后,立即风靡军内外,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现在此歌已成为中国军旅歌曲中的海军经典代表曲目。
二、词作者简介
马金星,男,汉族,1946年1月出生于天津市静海区小中旺村。当代诗人、中国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他16岁入伍,长期在部队文艺团体工作。原为空军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后任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创作员。他一生热爱军队文艺事业,情注大海蓝天,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其主要歌词作品有《军港之夜》、《泉水叮咚响》、《幸福不是毛毛雨》、《海鸥》、《春圆舞曲》、《写在祖国大海上》、《南沙,祖国的项链》、《新时期工人歌》、《不要远送了,洁白的海鸥》、《绿色的甲板》、《再见,我心中的海燕》、《新水兵,小胖墩儿》、《我心的月亮》、夜》、《妈妈,我们远航归来了》、《椰树,绿色的伞》、赶海的小姑娘》、军港之夜》、《泉水叮咚响》、《幸福不是毛毛雨》、《可爱的中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他因病于2007年8月29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三、曲作者简介
刘诗召,男,汉族,1936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国著名作曲家。他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文工团先后任小提琴、长笛等器乐演奏员、1963年调人海军政治部歌舞团音乐创作室任专业创作员。同年开始从事作曲创作。主要作品有:军乐曲《载歌载舞的人们》,管弦乐曲《在海洋上》,歌曲《军港之夜》、《爱的奉献》、《妈妈,我们远航回来》《赶海的小姑娘》、《分手时再敬一个军礼》、《海风啊海风》、《在那水天相连的地方》、《爱的迷惘》、《可爱的中华》、《海的思念》等。其中军乐曲《载歌载舞的人们》是解放军军乐团的保留曲目,为国庆大典的演奏曲目;《军港之夜》为中国军旅歌曲中的海军经典代表曲目。
四、演唱者简介
苏小明,女,汉族,1957年出生于北京市,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影视演员。她1975年参军,在海军政治部歌舞团合唱队独唱演员。1980年秋天,在由《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星音乐会”上,她以一首《军港之夜》而一举成名,她那质朴含蓄,如酒般醇厚的演唱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在通俗歌曲的领域独领风骚,成为中国歌坛偶像人物,从而使她成为中国大陆演唱通俗歌曲开拓的先驱人物之一。
第五课时《龙的传人》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
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欣赏歌曲,交流课前通过读书、上网、看电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有龙的的图文资料,这样丰富了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堂延伸至深课外,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既提出了阅读教学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又抓住了重点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此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个体认知的快乐,意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品质。]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课件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创设平等的机会。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一带而过。重点内容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生情,大手笔处理教材,以学定教。]
(四)、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3、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培养。]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深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一个空间,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播放课件(欣赏与龙有关的图片):在工艺美术作品、建筑名胜、影视歌舞,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中,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越、奋飞等多种形式,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
播放课件:(欣赏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
这首民族管弦乐曲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江南丝竹《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他亲自指挥乐队演奏,灌成唱片,广为流传。乐曲寄寓了作者对新中国美好
前程的坚定信念,表现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龙的精神是团结凝聚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奋发开拓的精神、与天和
谐的精神。
播放课件(与龙有关的词语):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虎踞龙盘 龙潭虎穴 龙凤呈祥龙精虎猛 降龙伏虎 画龙点睛 龙马精神 矫若游龙 龙舟竞渡等
播放课件(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教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有自立世界民族之林 的英雄气概。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一脉相连,都以“龙的传人”自豪。《龙的传
人》20年前曾在中国广泛流行。歌曲具有丰富的内涵,形象鲜明,富有想象
力。感情从较为深沉含蓄转为振臂疾呼,富有历史感和号召力。
学生分析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演唱歌曲。要求感情投入地演唱歌曲,唱出华夏游子对祖**亲刻骨铭心 的爱恋。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质疑、解难,读书、感悟,讨论、交流”展开教学,通过听歌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通过自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的相机点拨,又突出了重点。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