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说课稿(共5篇)

时间:2019-05-13 09: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说课稿》。

第一篇: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说课稿

《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西子湖畔的苏东坡》是浙教版《人 自然 社会》四年级“文史与人物”模块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内容由三部分“阅读”、“交流”、“活动”组成。讲述了苏东坡疏浚西湖的故事,交流了苏东坡为西湖写的诗,并布置了课外活动的内容:背诵两首故事和了解苏东坡。这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教材注重开展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合作能力,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就为学生有效学习本课节奠定了认知能力的基础,但是学生对浙江文化的认识面较窄,存在较多的认知局限,通过本课时的有效学习,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浙江文史人物板块中“西子湖畔的苏东坡”。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在杭州的主要政绩,感受苏东坡对民生的关怀,对杭州历史的文化的深刻影响。

2、了解、诵读苏东坡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恒久魅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崇敬之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苏东坡在杭州的主要政绩,感受苏东坡对民生的关怀。

2、感悟苏东坡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崇敬之心。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拓展学生思维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方面主要是:画、圈、点、读、背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西湖和苏东坡,引入新课。

1、熟悉的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引入这堂课。让学生了解世人眼中,杭州是很美的。

2、交流西湖的美丽。让去过西湖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西湖的美,激发其他同学对西湖美景的向往。

3、(出示图片)欣赏下西湖的美景。(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欣赏后交流自己对西湖观后的感受。

4、了解西湖的另一个名字——西子湖。

(由“西子湖”这一名称再次感受西湖的美,是湖中的西施;并由西子湖引出取名的人——苏东坡,跟下一环节衔接。)

5、交流对苏东坡的了解。资料拓展,认识苏东坡。

(温故而知新,学生已学过苏东坡的古诗,对苏东坡有简单的了解,加上我为他们呈现的资料,相信学生对苏东坡的认识又近了一步。)

6、揭题,读题。

二、感受苏堤,学习课文

1、引入苏堤,(出示苏堤的图片)领略下苏堤的魅力。

2、质疑,为什么这条长堤叫做苏堤?引出课文要学习的内容。

3、小组合作自学课文第40页。要求:小组合作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用任何朗读形式。读好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中的问题,把答案用相应的标记标在书本上。(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经历朗读、审阅、思考、标注、交流的合作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

4、玩小游戏:快速抢答。规则:老师随机表格中的问题,问好后说“开始”,同学们就马上举手,谁举手速度最快,就请谁回答。如果这个同学回答的答案跟你的一样,你就用举手告诉他,来支持他。

(这一环节,我用这个简单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这堂课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来。也利用这一环节解决刚才抛出的问题,一举两得。)

三、朗读感受苏东坡描写西湖的古诗

1、由苏东坡的功劳——“建苏堤,让西湖更加美丽”引入苏东坡对西湖美景的爱。体会他爱西湖而为西湖作诗。

(这个环节,我用“收礼物”这种有趣的联想,让学生直接体会苏东坡爱西湖。)

2、(播放视频《饮湖上初晴后雨》)感悟苏东坡这首诗的魅力,体会西子湖的美丽。接着朗读诗句,进一步体会。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再采取简单的诵读感悟来体会苏东坡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3、拓展苏东坡给西湖写的其他诗文,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夜泛西湖》。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积累古诗,让他们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恒久魅力。)

四、拓展交流苏东坡爱百姓的故事。

1、交流苏东坡因为爱百姓,而为百姓做的事。

2、小组内合作朗读我为他们准备的四个“苏东坡为百姓做贡献的故事”。(再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这堂课里有充分的时间合作学习。)

3、进一步朗读交流这些小故事。

4、出示“苏轼与杭州的故事”,拓展视野,体会苏东坡爱百姓的心。

5、学生总结:苏东坡为百姓做了什么?(补充板书:画爱心)感受苏东坡对百姓满满的爱意。

6、(出示资料:东坡肉)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感受人们对苏东坡的敬爱,苏东坡是个为人民的好官,并理解“东坡肉的来历”。

五、课外延伸:

介绍《苏东坡与西湖》,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苏东坡与西湖》。

(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课后对本课的信息有广度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西子湖畔的苏东坡

西湖 百姓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为此,我做了一番琢磨,希望能尽量打破常规。我设计的板书上面是课题,下面是苏东坡所爱的“西湖”和“百姓”,周围画满了“爱心”,用简笔画充斥画面,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感受到苏东坡对“西湖和百姓”的爱。)

八、教学反思

对于《人 自然 社会》这门课程,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对与这门课程,我的第1反应是——“不能上成语文课”。那怎样才能体现地方课程的特点呢?我想,地方课程应注重感知、体悟,拒绝繁琐的分析,再利用丰富的资料,有趣的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我们本土的特色。

但是,设想是美好的,一节课上完了,我才体会到了大家为什么说“教学是一门名叫‘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我也觉得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评价语贫乏,对学生的表现激励性不够。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脑海里总是想着“下一环节是什么”,而忽略了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和激励。古人都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似乎并不是很高。

2、整堂课下来,我给我的课堂取了个名:蜻蜓点水。课堂上很多方面都浮于表面,如:

(1)合作学习没能真正发挥实效,流于形式主义。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愿不是很强,在完成表格部分,大部分学生还是独立完成表格里的问题,在我的强调下,才开始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而在“小组合作读故事”环节,也由于我准备不够充分,让小组内单薄的一份资料,无法让四个小组成员共享资料。(2)课外延伸环节简单地带过,导致学生对于这本书的兴趣不强,我想,课后去寻找的人可能是寥寥数人吧。这样就达不到课内外结合的预期效果了。

陈屿中心小学 章华燕

第二篇:西子湖畔-散文

西子湖畔,我的茶馆

是谁撑一把油纸伞,穿越多情的季节,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谁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远眺,等待下一个季节的莲开?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枝傲骨的寒梅,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这明净如玉的湖面,是否徜徉着古人暗淡的背影;那池亭水榭间,是否收藏了昨日遗失的风景?

个手持禅杖,芒鞋破钵的僧者,云游去了哪里?那段千年的白蛇故事,到如今,难道只留一地落花的叹息?如若可以相聚,纵算是孽缘也值得用心去珍惜,也许是经历太多的轮回,尝尽了人世诸般滋味,再不想计较,那一次断桥的相会,是有意的幸会,还是事与愿违?多少人一往情深地赶来赴会,却发现,追寻的其实只是一出古老的戏曲!远处的断桥横落在湖与岸之间,流转的回风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那个被悠悠岁月洗涤了千年的传说,清晰而玲珑地舒展在西湖的秀水明山中,那一柄多情的油纸伞,是否可以挽留他们匆匆流逝的旧梦?!千年的情节其实早已注定,留存下的确是永恒的传说,那些撑着雨伞,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又将落入谁的梦中?

那晶莹的雨珠,是苏小小多情的眼泪吗?遥想当年柔情似水的一幕,苏小小与阮郁那场凄美的一见倾心,仿佛为西湖又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她书写过多情的诗句,采折过离别的柳条,流淌过相思的泪滴。在庭院深深的江南,月光为她铺就温床,那无处可寄的魂魄,完完全全地融进西湖的青山碧水,或许只有这样,才可以抚慰她人世的情怀,不负她一生的依恋。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那一袭清瘦的身影,是落魄江湖的白居易吗?他几时看淡了名利,寄意于山川水色之间,留情在烟波画影之中,做了寻风钓月、纵迹白云的雅客?也许,只有西湖的山水才能将他半世的风霜解读。

寒风吹过的季节,语言失去了色彩,寂寥的岁月,山水遗忘了诺言,在倾泻千里,风起云涌的历史面前,西湖在深秋,选择了沉默……晶莹的雨点落在了如镜的湖面,又瞬间在水中消融,消融为西子湖里清透的寒水,点染着有心人灵动的思绪,成就了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花魂诗境。一阵风吹来了,我忘了,风也有影,它走过西湖的春夏秋冬,如今又拂开西湖冬夜的寂静,流溢着疏梅的暗香。放鹤亭中,还有一位清瘦的诗人,静守着这段心灵的宁静,如同月色守候着西湖。那断桥之畔,多少文人墨客带着诗风词韵,舒展着今时的灵感——在古意盎然的西湖寻寻觅觅,又在繁花似锦的都市走走停停……

佛说:“前世五百年的修炼,才换来今生的擦肩。”每一天,我都与许多路人匆匆擦肩,每一天,我都与许多众生结下不解的宿缘。我想,我是有幸的,有幸在今生可以用如流的笔墨写下美丽的心情,尽管流年往事,多少姹紫嫣红,都被菲薄的光阴给无端辜负;多少赏心乐事,都被莫名关在深深庭院。既然留不住已逝的青春,错过了昨天的那枝花,又怎能再错过今朝的这壶茶?!有时候,大把大把的文字,不是为了给某个故事埋下深沉的伏笔,只为了在众生的心底,栽种一株菩提。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是否我今天走的路,就是你明日的归途?人说,爱情是个棋局,是个谜题。不解?我是你前世一直无法破解的棋局,你是我今生永远不能猜透的谜底,当真如此?请让我下注和你一生相依,哪怕典当过往所有的奇迹,哪怕变卖从前全部的记忆,都在所不惜。无须询问我的前世留下了什么印记,原谅我无从记起,唯有一件事依然清晰:隔了一世的光阴,我命定的人,还是你!

突然的想法,如果可以,请让我在这西子湖畔开一间茶馆,我想象着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客人,各自品尝一壶喜爱的茶,而茶,也甘愿被那沸腾的水冲泡着,在杯盏中开始和结束它一生的故事……茶馆里,应该有被岁月洗礼过的门窗、桌椅,还有款式不一的茶壶、几幅古老的字画、几枝被季节打理过的鲜花……茶馆里的生意也许很清淡,但请相信,在这里,浮华被关在门外,只有几缕阳光和细微的尘埃,静静地落在窗台、桌上、还有茶客们的衣襟上。客人喝完茶,又要匆匆地赶往人生的下一站,无论前方是宽阔的大道还是狭窄的小巷,都风雨无阻。而我。不要赶路,这茶馆,就是我的栖身之所,让我可以在这里,静守简单安稳的流年,从容不惊地老去,陪伴我的,还有那抹不去、老不尽的江南……

都说世事错综复杂。其实,再迷乱的路,都有清晰的脉络,有时候,不过是有心人故弄玄虚,让迷路之人看不清前方而已。一个年华初好的人,愿意用青春去换取钱财,一个年华老去的人,却希望用大把的钱财来换取青春,总有人抱着游戏的心态在人间往来,没有谁可以在花街柳巷里参禅悟道,在滚滚烟尘中修身养性。我们总是为过去的昨天悼念,为未知的明天担忧,又任意蹉跎着每一个今天。多少浮华,多少梦幻,多少惬意,多少坦然,终会随风散去,化作尘土。活在今天,活在当下,方不负这用浓浓世味熬煮的茶。

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第三篇:相邀西子湖畔 共赏名师荟萃

相邀西子湖畔,共赏名师荟萃

——“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暨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心得

似春风温暖人心,似夏雨给人清凉;如秋风盼来寒意,如冬雪倾诉一份纯洁的记忆……“千课万人,万人千课”带来了五湖四海的老师济济一堂,踏着求教的路,带着求知的心,静听学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暨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又一次拉开了帷幕,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之称的杭州,更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而我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有幸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受益匪浅。名师荟萃的课堂,给予我们对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课,碰撞出多少思维的火花;专题讲座带领我们进入当下最“流行”的小语话题。

课堂演绎,展名师风采

“千课万人”不言而喻,以“课”为主,我们手上相同的教材,在台上老师的演绎下却“别有一番风味”。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让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揠”与“鹬”的生字教学更是让与会教师耳目一新。教学“揠”字时,薛老师采用了“合体法”,从“日”到“妟”,再加个“匸”,直到最后出示整个生字“揠”,在每一部分出示时,都会告诉学生添加部分的读音,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而且对各部分的读音也有了相对的了解,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鹬”字教学时,薛老师采用的方法刚好和“揠”字相反,采用了“拆分法”,先出示整个生字,让学生认识它,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鸟类,随机擦除了“鸟”字边,并且告诉学生剩下的部分“矞”也读“yù”,继续擦除“矛”,告诉学生“冏”也是个字,并提示学生“在哪儿看见过”,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教学,交给学生的不仅是新知,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薛老师这种由简到繁的识字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在他们内心洒下了中华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林莘老师带来的《燕子》,如一缕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冬日里会场的丝丝寒意,她就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欣赏林老师的归类识词:“形成了”“凑成了”“谱成了”归为第一类词,让学生发现这些词的特点;继而出示第二组“增添”“荡漾”“聚拢”“俊俏”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组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第三组词语让学生一目了然“掠”“拂”“沾”三个动词,而这一次又稍微加深了难度,让学生将生字带入句子中,并且加上动作读一读。这样的设计,在无形中也教给了学生识字记词的基本方法。

每位在台上的老师,各有各的风采:薛老师的亲切幽默,孙老师的语言魅力,虞老师的童真童趣,管老师的循循善诱,林老师的活泼灵动,李老师的温柔可亲……老师们独具特色的演绎,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千课”,才会出现济济一堂的“万人”会场,才会吸引坚持到最后一秒的与会老师们,那是一种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无限魅力,更是自己在教育岗位施展才能的无穷魔力。

同课异构,擦亮思维火花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而今在“千课万人”的会场何捷、郑玮瑜、赵昭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同课异构的三节《匆匆》,在相同的文本里,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让会场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我以我眼看《匆匆》亮点一:何老师对文体的教学,有自己的一套,将散文的特点融入到文中,让学生在畅谈自己感受的同时,领悟了散文的表达方法,在品读课文时循序渐进,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体的品读;亮点二:郑老师的课最让人铭记于心的是那情感的升华这一教学环节,针对孩子是六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紧紧抓住小学的六年生活,让学生自由书写自己对小学生活时间流逝的感叹,学生精彩的回答,正是这节课成功的体现;亮点三:赵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朗读,消除了会场老师一上午听课的疲劳,字字入耳是种美的享受。赵老师重视指导学生情感的朗读,在读中体会到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珍惜时间的感悟。我特别佩服赵老师自身的素质,一开口朗读就能将听课者带入情境中,与文中作者同感受、同惋惜,还运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事物,让学生练习说话,在语言积累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时光匆匆,从而加深对时间来去匆匆的体会。

名师讲座,分享成功经验

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一直是我们班孩子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当看到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报告提纲》这个讲座题目时,我便决定一定要听听。踏着学校两侧昏黄的灯光,再一次踏进会场。韩老师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分享她成功的经验,轻轻地感叹:“果真不赴此行。”

佩服韩老师三个星期教完一年级拼音部分的能力,欣赏韩老师利用开学初、学期末两星期时间教完教材的勇气,其余时间呢?都花在了海量阅读上。将课内阅读课堂化,课外阅读课内化,所以孩子们在低段不进行写话训练,在三年级照样能下笔成章。不仅如此,韩老师的阅读页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读”到“诵” 再到“运用”,一步一步顺理成章,把一个又一个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文字储存

到了学生记忆深处,并在他们内心植下热爱阅读的种子,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一抹厚重而绚烂的底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师演绎的精彩给了我教学的冲击,而真正想要获得教学上的成功,仍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学以致用。在教学这条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芬芳。

第四篇:西子湖畔音乐沙龙

西子湖畔 音乐沙龙

苏唯谦

[采访手记]: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杭州西湖边有家面向普通大众的民办音乐图书馆,是集音乐文献、图书资料、器材试音、唱片出售、室内乐和咖啡馆为一体的高雅音乐推广欣赏会所。创办者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张铭,初衷是让音乐图书馆能够成为“市民音乐沙龙”,通过向大众开放,感化人们的艺术灵魂,用讲座、演奏会、音乐欣赏等形式播撒、培育、普及高雅艺术,让杭州更文化、西湖更优美。于是,我决定前往探访。

周六晚上,夜幕下的西子湖畔暑热尚未褪尽,却已人群熙攘。经人指点,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面对杭州青少年宫广场、背靠西湖、绿树掩映下的张铭音乐图书馆。进得门去,只见“浙江图书馆·张铭音乐图书馆音乐讲坛”、“杭州图书馆音乐分馆”、“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高雅音乐推广示范单位”等牌匾赫然在目。环顾四周,全木结构、蓝色天棚、绿色沙发,舒适、典雅。楼上楼下的墙上、架上到处摆放着CD、音乐书籍,甚至有绝版的胶木唱片!每张桌上是成套的高保真耳机功放欣赏系统(CD机、电子管耳机功放、德国产森海塞尔580、HD400耳机等),厅堂里飘动着缕缕西洋音乐,宁静、曼妙而清凉的氛围,与门外的车水马龙、嘈杂躁热俨然是两个世界。

当晚,音乐图书馆重奏团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双簧管独奏音乐会,进门处摆放着鲜亮的节目单、演奏者及曲目简介一目了然。19点30分,慕名赶来的爱乐者已坐满了大厅。当然,演奏双簧管的徐安林先生和钢琴伴奏贾佳女士都是名家,莫扎特、舒曼、舒伯特、德沃夏克等大师的名曲在他们唇间、指间行云流水般流淌,让人如醉如痴。担任主持的张铭时而讲解、时而与演奏家一问一答,气氛和谐、宽松自在。记者发现,不时有不速之客推门而入,虽不一定来听音乐,但都屏气轻声、蹑手蹑脚。而爱乐者与演奏家、与音乐这样零距离接触,很享受。当即,就有位姓宋的先生办了份音乐图书馆年卡,说是在此圆了他多年的音乐梦。张铭充满热情地说,类似的活动和讲座今后会定期举办,要让浙江顶尖的演奏家轮番来开音乐会,让他们有一方展示的平台、让人们有欣赏音乐的家园!

一、虔诚固守,执着耕耘,感动“上帝”

是什么使张铭走上了这样一条普及音乐艺术之路?张铭说,就是希望能为生他养他、美丽动人的城市做点事。因为,曾受过12年严格的小提琴训练和20多年专业音乐普及、教学工作的张铭,在工作实践中深感高雅艺术普及教育的薄弱,已与美丽的都市和现代文明极不和谐,他认为提高大众音乐文化品格已迫在眉睫。

于是,2002年8月,他倾其所有、投资60万元(包括3000多张正版CD和欣赏设备等),在杭州中河路一座大厦的四楼创办了“杭州张铭音乐图书馆”,将自己收藏的所有LP、LD、CD珍品全部无偿贡献出来,供市民欣赏。据说目前张铭音乐图书馆5000张的唱片收藏量已属难得,高保真音响等设施则远远超过国家图书馆和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而成为全国唯一。每个周末,他都在这里开设音乐讲座,平时免费让人们欣赏音乐,同时他还奔波于各地举办音乐讲座。

但张铭踏上高雅艺术普及之旅后才发觉,事情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两年下来,张铭不得不面对不停地赔钱这个现实。紧接着,房租又要涨价了。不得已,张铭发出了求助信。他称自己是“三步一磕的音乐朝圣者”,却不得不面临着放弃。政府部门马上作出回应: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批示:“张铭同志做的事很有积极意义。„„请有关文化单位研究一些支持措施”。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于跃敏即到音乐图书馆调研,93 他们表示:民办文化事业有其深远意义,政府应该关心和扶持。省文化厅、科技厅等有关厅局领导到现场办公,研究具体支持措施;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了《让音乐在都市中流淌》的专题简报;杭州市园文局则拿出5处黄金地段的场所供张铭挑选。也有普通百姓,默默地留下钱以示支持„„。

7月8号,张铭音乐图书馆在西湖边的圣塘景区7号新址开张了,优越的环境、区位和人气,使音乐图书馆的魅力日益凸现。她犹如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抑或是西子湖畔的一颗明珠,折射出迷人的光彩。

二、公益服务,市场运作,寻求“接点”

民办图书馆与国办图书馆最大的区别也许是投入机制、运作机制的不同,与有强大财政支撑的国办图书馆比,投资主体是个体的张铭音乐图书馆维持正常运转,显然要吃力得多。而既然是图书馆就应具有公益性,公众要免费享受馆内的一切书籍和设施。收费项目只能限于饮品、音响器材、书籍出售等。

图书馆不是用来赚钱的,但起码要收支平衡。张铭在寻求公益性音乐普及活动与市场“接点”方面动了不少脑子。比如,采用会员制消费,推出880元、380元两种年卡,会员可以享受杭州主要剧院、音乐厅门票和音乐讲座优惠、饮品优惠、每月有免费音乐鉴赏活动等多项服务。比如,开设系列音乐讲座、名家演奏会,收取一定费用,开设与杭州各大剧院电脑联网售票系统、甚至代理上海大剧院售票业务等。尽管目前运营成本与收入仍不能持平,但张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

有关部门认为,培育杭州高雅艺术市场是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张铭音乐图书馆敢为人先,弥补了主渠道图书馆的不足,应予以扶持和政策倾斜。还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让有实力的企业介入,让有关部门作为支持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以增强音乐图书馆的造血、输血功能,使其产业化道路走得更顺畅,达到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三、“愿音乐图书馆和音乐一样,永久流传”

上海有位工程院院士顾键人先生,曾慕名光临张铭音乐图书馆,还郑重修书一封面交张铭。信中道:“我有幸两次拜访您的音乐图书馆,我感到的是震惊和欣慰。我看到了国家对您事业的肯定、支持和决心。您的理想得到了完满的实现。”“我个人毕生从事医学科研,但又热爱音乐。自然科学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音乐则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两者都是追求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即真、善、美。”顾先生对图书馆新址由衷赞叹:“我深切感到杭州市委市政府给予‘张铭音乐图书馆’的巨大支持,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创举,它将对人的文化与精神素质起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7月8日,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童芍素在的张铭音乐图书馆新址揭牌仪式上说:我是张铭音乐图书馆的热心读者,我去他图书馆旧址听过他的演讲。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一种探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音乐、对美的追求。张铭音乐图书馆是文化事业改革的典型之一,张铭是很多探索者之一,我们希望图书馆越办越好。

浙江科技学院院长杜卫教授则说:“真的很感人!在这个太过实际的年代,还有这样的音乐人在做着近乎宗教似的事业。我们应该以各种方式支持他。”

张铭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好时代、好政府、好政策、好环境;张铭又是坚定执着的,不干成事决不退缩。

论艺术学养,在浙江他也许不是最好的;论艺术造诣,他也不能算是最深的,但倾其所有、甚至举债创办音乐图书馆,将普及、传播音乐艺术作为毕生使命的,他却是第一人。那么痴迷、义无返顾,且硕果累累:建馆三年来,张铭完成音乐普及讲座200余次,接待市民 94 2万余人次,为省属高校、各厅局和各地宣传部门举办音乐讲座200余次,完成40余万人次的教学量。他给自己的目标定位是:为杭州、为全省完成100万人次的音乐艺术教学工作量,按三口之家计,便有300万人口获益,争取能覆盖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说到这一串串数字时,张铭一脸灿烂。

张铭的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的路是漫长的。好在有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支持,张铭并不孤单。据说宁波、台州等地政府部门也来找张铭去办音乐图书馆。点对面的辐射,已产生了效应。这正应了顾先生的话:“愿音乐图书馆和音乐一样,永久流传!”

也愿西子湖畔这份用顽强和优雅诠释的人文景观青春长在、靓丽永远。

作者简介:苏唯谦,女,《浙江文化月刊》杂志社主编。

第五篇:苏东坡与房子

苏东坡与房子

苏东坡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启程回四川老家,途经嵩山,写了一首诗: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意思是嵩山风景真好,山上阳光明媚,山下一马平川,我苏洵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地方,我要在这儿买地盖房,把老婆孩子都搬过来住。苏洵有没有在嵩山买地盖房呢?没有,因为他没钱。多年以后,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写文章提到这件事:“昔予先君,以布衣游学四方,尝过嵩洛,爱其山色,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意思是当年我爸爸以平民身份漫游天下,经过嵩山的时候,希望能在那里安家,可是他太穷了,买不起地皮,盖不起房子,美好的愿望成了泡影。苏辙说得没错,他的爸爸确实是个穷人。当然,苏洵虽穷,还不到赤贫的地步,他在四川老家还有100亩稻田和5亩菜地,完全能解决一家几口人的温饱问题。但是苏洵不善理财,也很少去田地劳作,他一生最大的兴趣就是当官。为了当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他不气馁,努力尝试考试以外的路子,前后花了三十多年时间给所有能拉上关系的官员献诗,猛拍欧阳修、王拱辰、张方平、文彦博等等朝中大老的马屁,甚至不惜结交一些声名狼藉的贪官(例如雷简夫),只求人家能赐给他一个幕僚的职位。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苏洵的努力才得到回报——在欧阳修的举荐下,他终于可以不用参加考试,获得了一顶“霸州文安县主簿”的乌纱帽。主簿是宋朝最低级别的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当时这个职务每月只有7贯铜钱的薪水。虽然苏洵的官位和薪水都非常之低,但是他很爱面子,一当上官,就在首都开封宜秋门外买了一所相当漂亮的花园住宅。前面说过,苏洵每月只有7贯铜钱的收入,而这所花园住宅的标价是8000贯,就算他不吃不喝连续工作95年,也买不起这所房子,他是怎么筹够房款的呢?很简单,借钱。苏洵的二哥苏涣是进士出身,时任利州提刑,官位和收入远远高于苏洵,所以苏洵买房的时候,主要是跟二哥借的钱。有道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苏洵借二哥的钱不能不还,而光凭苏洵微薄的薪水是永远也还不了债的。在开封买房七年后,苏洵病逝,还债的重任也就落到了苏东坡和苏辙头上。苏东坡和苏辙要比乃父争气得多,宋仁宗嘉祐元年,他们两个跟苏洵一起参加进士考试,苏洵再次落第,而苏东坡和苏辙都顺利考上了进士,当时苏东坡才二十岁,而苏辙才十七岁。按照北宋的选官制度,考中进士并不代表可以做官,进士只是一个学位,要想进入官场,还必须通过朝廷举办的公务员考试(制科考试)。宋仁宗嘉祐五年,苏东坡兄弟一起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一起通过,然后在嘉祐六年又通过了另一场公务员考试,此后苏辙留到京城,苏东坡正式迈上仕途——去陕西凤翔做签书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那时候,苏东坡才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苏东坡每月薪水20贯,是父亲的好几倍,此外还有400亩的职田。所谓职田,就是朝廷为了让地方官衣食无忧,专门划拨给他们的耕地。把400亩职田出租给佃户,每年收租大约在800贯左右。把薪水和职田加起来,苏东坡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贯,这个收入水平在北宋是很高的,意味着他存上8年积蓄,就能在京城买一所花园住宅。但是苏东坡没有买房,他和他的妻子王弗、儿子苏迈借住在凤翔府学,直到三年以后调离凤翔。苏东坡为什么不买房?因为他把自己的收入都用来替父亲还债了。宋仁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调到杭州任通判,月薪涨到了30贯,职田增加到700亩,年收入大约在1800贯左右,稍微攒上几年钱,买房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苏东坡仍然没有买房,不是不想买,是钱不够。年收入那么高,为什么钱不够?因为他的开销太大。他去杭州赴任的时候,跟着他一起去杭州的可不光是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他小时候的奶妈任采莲,以及他的侄媳妇和两个侄孙。苏东坡是个很看重亲情的人,奶妈哺育过他,所以他要把奶妈带到任上去享福。侄媳妇和两个侄孙则是因为没有生活来源,族里没人管,苏东坡独力把他们养起来。事实上,苏东坡后来得知某个堂姐死了丈夫以后,还慨然承担了供养堂姐及其子女的重任,直到堂姐的女儿出嫁,都是他出钱做的嫁妆。慷慨好施的苏东坡靠一人之力养活了一大群亲戚,同时还在继续归还父亲在世时欠下的债款,以至于他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离任时的积蓄只有几百贯钱。再后来,苏东坡去密州做官,薪水又涨了一次,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000贯,还是没有买房。这时候他已经还清了父亲欠的债,积蓄也相当可观了,但他似乎对房子的兴趣不大,总是把钱花在他认为更需要的地方。比如说有一年密州闹瘟疫,穷苦百姓没钱买药,苏东坡捐出50两黄金,在密州城里建了好几所福利院,免费给百姓治病。苏东坡后半生的仕途是很不顺利的,经常被贬官,被流放,薪水不断下滑,职田也被没收,就算他想买房,也已经买不起了。从他流传于世的诗文可以得知,老苏每次进京述职,都是借住朋友家的房子(苏洵在世时购买的那所住宅后来被卖掉了)。他跟驸马王诜交好,经常去王诜的府邸里借宿。他还有个老乡叫范镇,是退休的京官,在开封南城买了一所房子,也是苏东坡经常借宿的好地方。后来苏东坡的儿子在开封结婚,老苏没能力给儿子买婚房,只好让他们小两口借住范镇的房子。公元1084年,苏东坡将近五十岁的时候,为了让家人有个安身之所,终于在江苏宜兴买下第一所房子,也是最后一所房子。这回他跟他的父亲苏洵一样付不起房款,只好向身居高位的弟弟苏辙借了7000贯。宋朝房价是很高的,一个平民百姓靠种地或者打工,拼命几百年也未必买得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可是对宋朝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来讲,高房价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的收入也非常高。苏东坡也是高收入群体,但他买房很晚,因为他把钱都花给了亲人和穷人。他是先人后己的绅士,是伟大人格的典范。现在似乎已经找不到苏东坡这样的人了,因为现在只盛产寻租的官员,粗鄙的干部,以及虽然只是个芝麻绿豆官儿,却能通过种种不法手段坐拥几十套乃至几百套住宅的“房叔”。

下载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说课稿(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说课稿(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苏东坡宦海沉浮

    浅论苏轼宦海沉浮对其性格的影响 冷加利 摘要:“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

    苏东坡(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子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

    感谢苏东坡

    感谢苏东坡阅读答案 我经常想,我们应该感谢苏东坡。蓬莱人应该感谢苏东坡,因为他呼吁朝廷减轻人民的负担。据蓬莱阁上苏公祠内的清代盐政碑记载:“北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

    苏东坡全集读后感

    书海行舟--苏东坡全集读后感太仓市实验小学 张一清翻开《苏东坡全集》,《前赤壁赋》映入眼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蓦然想到我们不就是乘着橡皮筏航行在大海中的人......

    苏东坡素材汇总

    苏轼素材汇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苏东坡突围

    黄州赤壁,一个不起眼的荒凉地方,却是成就苏东坡后期风格的重要里程碑。这样的一个转变是由乌台诗桉为楔子的,苏东坡确实有才,他的名望与成就是当代无人能敌的,他弟弟苏辙曾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