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死亡诗社电影心得(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9:2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死亡诗社电影心得(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死亡诗社电影心得(本站推荐)》。

第一篇:心理学—死亡诗社电影心得(本站推荐)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电影所反映的教育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现实中的原型,教育教学都有固定的模式,枯燥而乏味,学生很难有机会释放自己的激情,更没有可能触及到自己灵魂的深处,一切都是按照学校的教育模式走。除了学校教育问题,还有一个家庭教育问题,就如同影片一样,孩子都是按照父母所希望的路线走,不允许孩子有其他的想法,这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一种摧残。

先说我们国家的教育,看了这影片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湖北的衡水中学,衡水中学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为主的一所超级中学,一本上线率基本上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所有时间都是花在备考上,基本上不允许学生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允许社交。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出来的人只是一个会读书的机器人罢了。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认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一体的发展。如果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习成绩不太差,体育运动还行,有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的话,你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不应该剥夺学生的自由时间,教育不应该是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教育不应该剥夺学生的梦想······

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应试教育,教育应该是给予学生个性以及思想的自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独立人格的个体。给予的自由不能太过于绝对,自由是相对的,不能让学生做出伤害社会、伤害身心健康的事情,影片中的基廷老师鼓励学生及时享乐,然而学生学会了抽烟、泡妞,这个给予学生过多的自由是不好的。

我认为当今教育的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思想自由,而不是一味地照搬书本上的想法,而不是为了高考而上的课堂。

我认为好的老师是不压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磨灭每个学生的梦想,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方面,我认为父母应当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实施专制模式,专制模式下的人都是不全面的人,会容易造成孩子走向极端,毕竟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

第二篇: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课堂上,老师组织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作为一名将来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在看了这个电影后,确实让我感触颇多。影片中,新任英语教师John Keating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和饱含激情的教学方式,突破了预备学院原本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气氛,使学生的原本被紧紧束缚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然而他的教学理念、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却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理解。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相信大家在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觉得感同身受,都会回想起我们当初所经历过的高中三年,那不得不接收应试教育的三年。联系现实,影片所要表现的便是单纯的应试教育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提高之间的矛盾。如今社会,在寻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往往首先关注一个人的学历,是博士、硕士、本科还是专科,毕业院校是否是985,211等等。而得以有机会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进入更为优秀的学校,唯一的途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于是乎,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成了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而非如何让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到点什么,对自身各方面能力如何去提高。高考、中考的成绩决定了一个中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书店里销售的教辅资料中,名字里带个“状元”字眼的便有很多,全国三十多个省,每年都会有三十多个省状元,数不胜数的各类状元。在获得了“状元”这个称号时,他们无限风光,媒体的长篇报道,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又有多少人关注了这些状元们日后的发展?纵观历史,自从实行了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诞生了多少的状元,却又有多少的状元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我们后人所牢记?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些状元往往只是应试的顶尖高手,却并非拥有真正出众的,真正能对社会发展起贡献的各种能力、素质。

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培养众多一流的人才,各大高校便是这一重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两极分化却是一个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部分同学早早起床前往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等,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于是相反的却是通宵游戏,白天翘课睡觉的一批终日无所事事的同学。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同学再拼了命考入大学后却过得如此不思进取?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标。而造成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迷失目标的罪魁祸首便是应试教育。中学阶段,由于有着考入好的大学的目标,于是大家都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想学校的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通过学习有所收获,并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被课本所束缚,通过揣摩出题者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非自己所感、所思。但尽管如此,绝大部分老师们并不想突破这一种对学生并

无好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可以让学校获得好的社会评价,自己也可以因此步步高升。同时,由于学生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在渴望自己孩子能尽可能拿高分的思想下,家长们也更希望学校老师可以采取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来提高自己孩子的分数,而非能力。作为学生,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接收的是灌输式的教学,往往自己的想法被束缚,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不愿意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只等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做等等。

影片中John Keating老师认识到了预备学院中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他想要改变这一现象,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并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够像惠特曼等诗人那样,充分释放被传统教育束缚了的思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真正成为有用之才。John Keating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为学生所想,然而他所忽略的,没有考虑到的便是社会现实。在整个社会处于应试教育下的时候,如果个人格格不入,势必无法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学生自杀的不幸。寒假时,我在回母校做了一个调查,一个关于学生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的问题中,在提到公平对待学生时,高一高二有不少同学希望老师能综合考评一个学生,不能单纯已成绩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而高三学生在提到同样问题时的回答却都是希望老师不要放弃差生。可见随着几乎决定他们人生的考试来临,作为学生也的都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却又都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希望老师还没有放弃他们,还能在他们身上花些许的经历,在考试前助他们一臂之力。

面对现实,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大家也都知道,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教师和学生两者间,谁是主要角色。素质教育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试教育是教师灌输知识。那么两者之间的转换要点便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去学习,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需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于是从小学阶段起,甚至是学前教育便要在教师引导下,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学生能顺利应试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们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并不容易,需要一个教师丰富的经验积累,要能更为主动地深入同学当中,与同学们交朋友,充分了解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平衡点,将同学们引上一条真正通往他们成功的成才之路。

化学学院 丁弘正

2009210322

第三篇: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油坊联小

孙恺

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第四篇: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的是在教师基廷的影响下,一群中学生如何反抗那些压抑、束缚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故事。电影的结局是基廷先生被学校辞退,所有的学生都站在课桌上用基廷老师教给他们的方式向基廷老师告别,看到这一幕,我流泪了,所有的激动都化成了一句话: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站起来。

故事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这所学校在美国有着辉煌的历史,80%的学生能考入世界名牌大学,基廷先生就是一个毕业于该校又刚刚回到该校任教的新教师。在基廷先生进班上课前,另外两位教师已经上了两节课,一位通过单调的、重复的、一遍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农夫”这个词语;另一位通过布置20道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并且恐吓学生如果完不成作业就要受到惩罚。

这就是这所学校常规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运用惩罚和机械训练的教学管理方式。就在这时,基廷老师来了,他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把学生带到陈列着已故校友照片的大厅,让学生通过观看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短暂,他说:“照片上的他们也曾雄心勃勃,但他们都化为了灰尘,总有一天,这个房间里的所有人也会像他们一样,停止呼吸,手脚冰凉地死去。”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到生命是短暂的,他们原本平静的心波澜起伏起来,他们终于明白,要想让生命有意义,只有“抓住今天”。“抓住今天”,才能让生命超越凡俗。于是,“抓住今天”便走入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许多学生的座右铭。

课堂上,基廷先生勇敢地挑战传统教学方式,打破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撕掉课本中无用的前言部分,并且鼓励孩子们:“撕吧,你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尽情咀嚼,咀嚼文学的滋味……”

基廷老师就是这样,他的每次出现都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意想不到的挑战,无论是他带领学生感受时光短暂的方式,还是让学生撕掉课本上没用的前言。

在另一节课上,基廷老师忽然爬上讲台桌,高高地站在讲台桌上对学生们说:“知道我为什么站在这里吗?我要提醒自己,要换个方式看世界……读诗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要只考虑作者的想法,而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要寻找自己的声音,对于大部分声音不要盲从,要跳出去,要突破……”不仅他自己这样做了,他还鼓励学生一个个爬上课桌,站在课桌上,换个方式去看世界。

这就是基廷老师,这就是基廷老师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他引导学生寻找自己,透视自己,坦然面对自己,引领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在基廷老师的引领下,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自发地重组了“死亡诗社”,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石穴里朗诵诗歌,让诗歌像蜂蜜一样从舌尖上滴下来,让生命在这一刻尽情地释放。

在基廷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变了,慢慢地变了。托德变了,这个最初胆小怕事、有着朗诵障碍的孩子终于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勇气,他勇敢地扔掉了爸爸妈妈连续送了两年的一模一样的生日礼物;纳克斯用“抓住今天”暗暗给自己鼓劲,大胆地向心爱的女孩克丽丝表达了爱意;查理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努旺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主张学校招收女生入校;尼尔发现了自己的梦想是演出,克服了一切阻力参加了演出……这所有的变化,都源于基廷老师对学生的启发,源于基廷老师对学生生命力的激发,在基廷老师的启发下,这群学生被感染了,这群被禁锢被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被感染了,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他们生命中的天性、梦想、勇气、爱情冉冉升起……但,尽管孩子们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但基廷老师仍然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当他按照他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时,校长说“我们有非常好的教学大纲”;当他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思想者时,同事说“把十六七岁的孩子培养成为独立思考者,天方夜谭”;当尼尔喜欢上表演后,尼尔的父亲阴沉着脸对基廷说“离我儿子远一点”……

基廷老师很孤独,他启迪了学生心中的梦想,但他却因尼尔的自杀而被迫离开了他喜欢的讲台。当他最后来到教室向学生告别的时候,让人激动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不顾正在上课的诺伦校长连连发出的“开除”的警告,一个个站在课桌上,发自内心地向基廷告别:“船长,我的船长”。

孩子们站了起来,顶着来自校长的压力,冒着被开除的危险,他们自觉、自愿、主动地站了起来,这一行动表明他们摆脱了禁锢,学会了辨别,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尊敬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们不再盲从,面对校长的恐吓,他们不再屈服,他们勇敢地“抓住今天”,在基廷老师走出教室门口的那一瞬间,孩子们用站在课桌上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基廷老师的热爱。

基廷老师被辞退是不幸的,但基廷老师又是幸福的。因为,他种植在孩子们心田里的舒张个性的种子在他要离开的刹那绽放了出来。

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站起来,让站起来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解放尚且还在跪着的学生,不再牺牲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不再压抑他们的个性,不再只按照规定让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背诵背诵再背诵、训练训练再训练,让学生站起来,让站起来的学生在看世界的同时也审视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特长,抓住今天,从今天做起,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站起来!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2

即使处在阴沟里,依然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的这句话应该是对《死亡诗社》最好的注解。在所有以浪漫化思想为主旨的电影中,《死亡诗社》是少有的能将理想与激情推到极致,并且没有过于乌托邦化,依旧与社会现实相契合的电影。

它以一群师生的微观视角去折射宏观下人们的精神诉求,用不讨巧的戏剧结构却成功将影片主题推至高潮,完美展现了以一场浪漫主义的.盛宴。

与其他以师生为主要人物形象的电影中相比,基汀老师的人物性格是较为单一的,但是编剧和导演更多的是将基汀老师塑造成类似耶稣的传道者形象,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行事方式赋予人物足够的厚度,并以带有一定悲剧色彩的故事背景给予基汀老师这个人物足够的说服力,保持人物形象浪漫化的过程中不与现实脱节。

当一个死水般的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时,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在所有表达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的电影中,新思想的出现总是先面临着受旧秩序压迫的局面。如《搏击俱乐部》中的泰勒,《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一样,基汀老师就是第一个对固有权威发起挑战的变数。但是和泰勒的暴力,马修的被动不同,基汀通过删减代表着传统思维的课本化解旧体制在学生心中的威信,通过诗歌创作激发学生思想的创造力,用春雨润无声的方式,将浪漫主义思想渗透进这个腐朽的体制,希望在下一代的身上播种出新的活力。

承载影片主旨的道具也富含了浪漫主义气息,从基汀老师朗诵的诗歌到尼尔热爱的戏剧,从湖畔的草地到山洞里的灯光,电影中这一切诗意化的设置都暗示着浪漫主义就在学生们年轻的血管里涌动着。

《死亡诗社》与耶稣受难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也赋予了影片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卡梅伦的告密与犹大背叛相似,到基汀老师被开除与耶稣之死相吻合,再到最后基汀老师出现后学生们站上课桌向固有权威反抗与耶稣复活广布福音的象征意义一致,这一意象的代入体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预示着这只是希望的开始而不是结局。

而尼尔作为殉道者的身份则推动着影片中后段的小高潮,他带着戏剧中的草帽赤身站在漫天大雪前,用代表着上一辈权威的武器结束生命来呼喊出他对理想的追求,意味着他超脱了肉体的束缚如《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一样达到了精神层面的自由,用殉道的方式使影片主旨悲剧性的升华。尼尔殉道前的最后一笑,是对他心中浪漫思想最绚烂的阐释。

第五篇:观电影《死亡诗社》有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且备受尊重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但这是一所传统的学校,学校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呆板的教学方法,在腐蚀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那原本充满激情,青春与活力的心灵变得沉静,毫无活力。

然而基廷老师出现了,他哼着小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一切。他教导他们要及时行乐,他告诉他们不要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他带领他们走出课堂去追寻他们自己的梦想,基廷老师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赢得了学生的心,他们尊敬的称他为船长,他们把他当做挚友,告诉他所有的烦恼,基廷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有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不随大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教师,最终却背负了那样的责难。

第一节课基廷老师让他们观看那些泛黄的照片,告诉他们人生是短暂的,要及时行乐。

第二节课他让他们撕书,让他们懂得教材不是权威,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可尽信书。他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换一个视角去看世界,他甚至将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在他面前排队行走,从走路的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他让学生们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励自己的诗歌,告诉他们,在理性的现实之下,隐藏着一个梦幻、浪漫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感知。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一直生活在父母阴影下的尼尔迈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第一步,他瞒着父亲去演了话剧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胆小的托德最终也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怯懦,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查理无所畏惧的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诺克斯更是不顾一切的去追寻他的爱情。他们秘密的成立了“死亡诗社”,那于他们而言是自由是梦想,因为在那个黑暗的山洞里,他们可以摆脱学校的束缚,家长的管教,尽情的诵读、歌唱,在那里他们可以抛却一切杂念,尽情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方向,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听话顺从的尼尔终究还是没能摆脱父亲的阴影,当话剧圆满落幕,当周围所有人都在为他喝彩的时候,他的父亲出现在了演出现场,顷刻间所有成功的喜悦都化为对父亲的惧怕对未来的担忧,基廷老师的鼓励终究没能抵过父亲的强权,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尼尔选择了离开,他最后一次带上了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他结束了被操控的人生,在他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与激越,也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与呻吟,或许从这种意义上讲,尼尔的死并不是个悲剧,而是一种解脱,一种浪漫。

尼尔走了,当年幼的托德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奔跑在白雪皑皑的雪地里高声呐喊,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胆小怯懦的孩子,他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的无奈,他学会了如何去背负如何去担当,在基廷老师和尼尔的影响下他已渐渐走出了哥哥的阴影,学会了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尼尔的死对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最了解他,与他有着相似苦衷的室友走了,那个给过他很多鼓励很多快乐的人走了,然而也正是尼尔的死使这个单纯幼小的孩子真正的成长起来,痛哭之后他选择了坚强地去面对一切,他大胆指责尼尔的父母,他为基廷老师辩护,他带头站在桌子上面呼唤“船长,我的船长”,他带着一颗感恩而又内疚的心真诚的打动了在坐的每一个人,也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在故事的结尾,在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站在课桌上的情景下,在尼尔老师满含泪水的微笑中,我们读到了一种感动,读出了思想的解放,尼尔死了,基廷老师被迫离去了,然而那一种教育理念没有被磨灭,他早已深入人心,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故事到此结束了,然而它带给我们的触动却才刚刚开始。看过这部电影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因为这部影片与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家长的重压、学校的束缚埋没了很多学生的才华,也吞噬了不少年轻的生命,我们一昧地追求成绩追求分数,却忽略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创造力,比如说艺术。每个人都曾年轻过,奋斗过,每一对父母,每一位老师都在以他们自己的经验或是以世俗的观念来或多或少的干涉着我们的生活规划着我们的未来,他们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少走弯路,希望他们能达成自己年轻时未竟的梦想,他们真心的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过得比自己好,然而“爱之深,恨之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天赋,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想去追寻自己的梦,纵然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已学到了很多。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确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优秀的律师、医生,培养了很多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然而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的发展,我们过于信赖书本,缺乏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我们都太安于稳定的生活,缺少去挑战生活的勇气。相比而言,我个人很欣赏基廷老师的教学方式,他是学校的“另类”,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不是分数,不是升学率,甚至也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敢于挑战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是一种会受益终生的思维方式,是发展个性保持自我的坚定信念。人生而不同,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别人好让别人走得更顺利,但其实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都应该亲自去经历一些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生的财富。

末了,想说,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应该是我们今后的追求,也真心的希望,我们——未来的人民教师能够铭记那些惨痛的教训,培养出更多奇异的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白领。

下载心理学—死亡诗社电影心得(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死亡诗社电影心得(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死亡诗社英文影评

    My Review on Dead Poets Society Having seen this movie, I have learned a lot. First, some encouraging sentences were said by the teacher,Keating, for example......

    《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读后感100205223 外语系英本非师2班 陈怡欣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名时,对名字来源一无所知,只是凭着那些天生对死亡、坟墓、女巫和鲜血此类词汇偏执狂般的癖好,于是便对......

    电影死亡诗社经典台词及影评5篇

    一、14分-19分15秒 吹着口哨进来,从后门出去。 《船长,我的船长》Oh ,captain ,my captain! 《劝少年们珍惜时光》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五篇]

    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传统教学和以人为本的反传统教学冲突的影片,很有观看意义。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死亡诗社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死亡诗社观后心得1从今以后,别......

    死亡诗社观后感

    外国教育启示录期末作业 学号:4405150009 姓名:贺鹏 院系:商学院 专业:15级经济学一班 «死亡诗社»观影感 在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后,确实是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脑海里一直......

    死亡诗社观后感

    让心变软,学会接纳 ——看《死亡诗社》有感 □张 羽(历史文化学院1003班) 《死亡诗社》剧情简要介绍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

    死亡诗社评论(★)

    以优美的语言和真诚的情感去叩击学生的心灵我始终记得这样一部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PPT】 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贵族学校,以沉稳的教学风格和高升学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