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

时间:2019-05-13 09:0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

第一篇: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

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

理解与赏析句子是3——6年级学生阅读中最常见的题这种题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呢?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平常我们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这也是新大纲最提倡的方法。除此之外我还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自己觉得挺管用的,大家不妨在自己的课堂讲学中试试。

1.看修辞。

不论是课后题还是专家出的试题中,总喜欢把一些带有

修辞手法的句子剔出来让学生谈感受或进行赏析。对于这类句子教学中要注意这几个步骤: ①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所用的修辞手法。由于学生年龄小即使很快就看出句子所用的修辞,却往往不知如何表达尤其不能精炼表达。这时就是我们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直接告诉学生用“此句运用什么修辞来下笔回答。”

说作用。即放开让学生畅谈用了这种修辞后有什么好处,必要时还可以和没有用此修辞的句子进行比较,这也是一些名师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学生能体会到却不知该怎么表达。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告诉学生就用上“表现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歌颂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讽刺了什么”或者是“把什么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窃读记》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这样理解和赏析: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非常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只饥饿的狼,一页一页贪婪地阅读犹如恶狼进食。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练一练: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山中访友》

对于那些没有用修辞手法地句子又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赏析呢?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种方法。

2.看描写方法。

还有不少句子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达的,遇到这 种句子我们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教学。

①准确把握描写方法。小学教材中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

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六种。这些再差的学生也能看出来,只是不知该如何让表达。那就告诉孩子答题的技巧:径直以“此句通过什么描写”开始。

然后看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后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等。还以《窃读记》为例:“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进去。”

词句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再比如《穷人》中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一面》《金色的鱼钩》中的外貌描写,都是专家名出题时非常关注的内容。

3运用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理解赏析句子。

那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句,或点名主旨,或升华中心。这新句子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吸引专家眼球的句子。考卷中出现的几率最高,尤其是名校试卷。

对于这类句子赏析时,用上名言警句,不仅能深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毕竟孩子的语言远远不及名人和几千年来老百姓流传下来的语言精粹,而且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产生愉悦感与共鸣,给他们以“标新立异二月花”之感,当然会得高分了。

例1 《窃读记》的结尾:“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可以这样来谈体会:吃饭哺育身体,而书籍则哺育灵魂。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人的成长需要吃饭,更需要从书中不断获得营养。

例 2 有关亲情类的文章用上以下谚语俗语也许更能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与感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百善孝为先。

第二篇:句子赏析方法

如何回答阅读中句子赏析或句子的表达效果题目?

一、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5:“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4、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例句7: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8: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5、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9.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0.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6、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1: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例句1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句14:“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句子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5: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可从修辞(拟人)的角度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6:“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可以选择艺术手法(直接抒情)作为切入点,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看出了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第三篇:理解句子的方法汇总

理解句子的方法

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那些应该重点理解的句子有难易之分,难懂的句子大致有这样几类:①内容距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②结构较为复杂的;③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的内容距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有关的课外资料,以加深理解句子。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的,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平时考试常出现的考查内容。根据对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情况的了解,我发现即使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完成理解此类句子的任务也存在着不少困惑。总的来说,一是不懂怎样去理解——面对眼前的句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去体会理解它的意思;对句子的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二是不懂怎样去表达——自己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写清楚等。针对学生在这一方面学习上的困惑,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将相关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深化。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首先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几种常用方法,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对句子的含义正确的理解,说得再多,写得再具体恐怕也是南辕北辙。

常用方法之一是抓关键词语理解。例如理解《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神机妙算”和“真比不上”,接着弄懂“神机妙算”的意思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再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大家讨论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一句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相照应,意思是说诸葛亮具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略,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常用方法之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例如《白杨》一文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联系上文爸爸对白杨树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的特点以及忠诚无私、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精神的介绍,再联系下文所交代的爸爸是一名边疆建设者,他把自己的两个幼小的儿女也从内地接到了边疆的内容,就可以理解这句话说的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自己和战友,在借树喻人,以白杨自勉,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常用方法之三是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去揣摩作者写句的目的,想想这句话作者要表达所写人或物什么思想感情,或是要表现所写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还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写,此文中的重要句子无一不是体现了这一中心思想,比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一句说的是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用反问的语气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课文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只要学生从“中朝军民的深情厚谊”入手来理解该文中的重要句子,都能八九不离十了。现在整册书已教完,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都了然于心,那么在总复习阶段不妨引导学生运用“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这种方法,再次研读曾学过的重要句子,必定能丰富学生的认识,深化对句子的理解。

这三种方法往往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组合运用。比如,理解《草船借箭》中“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句,在抓关键词语理解的时候,也要用上联系上文的方法。又如,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除了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也要抓住“这样高的代价”这个关键词来理解。

二、其次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

理解得对,还要表达得好。一般来说,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以及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例如写对“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一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会根据字面写出诸如“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骆驼队走了又来了,但童年却不会再回来了。”这一类的句子,但这只是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又来”和“一去不还”这两个关键词的对比,将体会到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写出来,比如: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这样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才算表达得比较完整。

对于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最好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例如写对“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一句的理解,要点明这句话是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理解蕴含哲理的句子,题目中往往会要求“联系实际”谈理解,如果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学生别忘了举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其阐述的道理。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或看到的。

例如在总复习作业练习

(七)中,短文阅读题《一句话,一辈子》中最后一题是“联系实际,谈谈对文中‘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的理解。”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含蓄,内涵丰富。要答好这道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了“玫瑰”和“蒺藜”这两个关键词的比喻义后,联系上下文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表述出句子的意思及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因某人的鼓励而振作,或是否曾因口不择言而伤害了与同学或家人的感情等等,把事例简要写一写,把自己对“说话的艺术”的感悟也写一写。比如可以这样写:我的理解是这句话说得是善良智慧或者温厚博学的语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心岸,而刻薄恶毒的语言会比刀子更厉害,会伤害他人的心,可能使人一辈子都隐隐做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谈吐很重要,甚至会影响他人一辈子的生活态度。我平时喜欢给同学起绰号,戴眼镜的叫“四眼”,姓阎的叫“阎王”„„结果常因此和同学闹不愉快,今后我要改掉这一坏毛病,讲究语言美,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争取做一个“口能吐玫瑰”的人。

以上所谈的只是个人的观点,认识还很肤浅,效果也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我还要在教学中继续以生为本,不断摸索,尝试,寻找适合自己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

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

一般是先答艺术手法,然后答含义(就是理解啦,诗歌鉴赏是就是分析),如果问题中明确指出是要答含义,那么艺术手法放后面(让改卷者第一时间发现你的答案,不至于失分……)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许多同学遇到这类问题总是不知所措。即便做出来,对自己的答案也缺乏信心。

所谓句子的含义,就是句子所包含的意义。有的句子意义是比较浅显的,一看便会明白。有的句子因使用了修辞手段,意义就显得比较隐蔽一些,需要我们首先弄清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了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提醒幸福》

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呢?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关键在于理解“标本”和“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含义。“标本”是什么意思呢?字典解释为:专门挑选出来供学习、研究用的动物、植物或矿石样品。成为标本的动植物,已经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它的价值就在于供人研究。现在作者把“幸福”比作“标本”,显然是在说幸福已经过去,成为历史。“披着露水散发清香”也是在比喻幸福,作者把幸福比喻成鲜花。“披着露水散发清香”正是鲜花最为美丽的时刻。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含义了: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语文的学习拼音是基础,字词是灵魂,而句子是关键。所以拿到一篇文章之后可以通过字典先排除生字上的障碍,接下来对于篇幅的掌握重点在于句子的理解。而理解句子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我想如果掌握了这几点,接下来在分析整篇文章,应该会容易很多。

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轻蔑”一词,把帝国主义国家瞧不起中国工程人员,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去世的消息告诉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3、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可爱”是形容人的外表或者行为的,用“可爱”来形容地球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养育着人类,孕育万物;而“破碎”一般形容玻璃、陶瓷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对地球的伤害。与生活实际联系,这种的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4、从比喻、象征意义去理解

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对“我”来说,不仅是痛苦,还是恐惧。为了化解“我”心中的悲痛,不让死亡给我留下阴影。苏珊采用了一种美好的说法。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多么美好的事情。苏珊的善良,可见一斑。

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重点句子:

1.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3.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4.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5.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6.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7.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8.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9.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10.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2.“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1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4.它在群山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15.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1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

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主要方法有:

1、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

*造句好方法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

阅读 2007-07-01 10:43:31 阅读14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的题型,是历年来高考试卷中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进行考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有些考生拿到此类题有点茫然,或者答不到要点上,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得片面不全等等。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2004年高考卷为例,归纳以下几个方面,相信对备考的同学来讲,必定会有所帮助。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例如:湖北高考卷第19题。

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解析: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本句的要点是“追赶”和“晨曦”,但都要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来理解特定含义,而不是它的词典义。

答案:

1、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

2、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此为“晨曦”之意)延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

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例如:浙江高考卷第20题。

简析篇末“就会跪下……”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解析:“篇末”点明了此句在文章中的特定位置,文章尾句的一般作用必须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解答本题,首先要把这句话的潜在含义理解出来,再分析它的具体表达作用。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观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延伸: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

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例如: 广东高考卷第19题。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解析:这句话有多种理解,即它有在文中的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结合全文来看,题为“说树”,实际上是借树为喻,指出成熟的艺术风格要来源于深厚的生活与创作积累。因此,回答时要力求全面完整,必须把这两层意思都答到。

答案:第一层意思,天坛与太庙所依傍的树荫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第二层意思,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并非空头艺术家的急就而成。

延伸: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

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例如:天津高考卷第19题。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解析:任何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陈述主体,回答时就应该把它放在主语的位置。这句话虽然有两个分句,首先要清楚句子的主体是“人生”,是文中的陈述对象,答题时要把它放在主语位置来重点突出;陪衬是“书”,是文中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然后要抓住“人生”与“书”的联系来理解。最后要紧扣文章,有针对性地回答。通过分析,本题中“人生”与“书”的联系是:人生复杂,书林杂芫;人生要追求真谛,读书要挑选精品。

答案:(1)人生如书,书如人生。(2)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

(3)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延伸:

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

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例如:重庆高考卷第20题。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析: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是指命题者给考生的信息。题目中对“年轻妻子”的评价是“义无反顾”“承受悲惨与苦难”,字里行间,充满对她们的敬重,感情倾向已经暗示出来了。因此,可以推断出她们的形象具有“山峦”一样的坚忍、高大,令人敬仰。这也就是作者把“她们”写成“山峦”的深层原因。透过题目中的提示,可以将这一句话的答题方向把握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写出这些原本出身高贵,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女子们,却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选择了献出生命,走上革命道路。她们的形象像山峦一样高大,令人景仰。这样写,烘托出这些女子精神的崇高,形象的高大。

延伸:

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语文报中考版-中考】

【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命题透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重现率几乎为100%。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文意的前提,该考点在中考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理解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②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脉络句、过渡句;③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⑤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①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⑥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妙招巧解】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重要句子的侧重点多有不同。例如,记叙文要求侧重理解文中交代要素的句子,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要求侧重理解表明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文学作品要求侧重理解文中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解题的时候可以借助下面这则顺口溜:

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如果句子是单句,分清主干和枝叶。

如果句子是复句,弄清层次和关系。句子若是总领句,须从下文去搜索。

句子若是总结句,答案须要往上溯。句子若是过渡句,须要关注上下文。

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以上方法记住了,答题才能有依托。

根据这则顺口溜,我们答题时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中考真题】(09四川省凉山市)

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11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选自《读者》2009第5期,有删改)

⒈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⒉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口诀运用】

1.(1)可运用口诀中的“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指出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而揣摩它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示例: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2.可运用口诀中的“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对句子含义的领会,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不可孤立地去理解。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温暖”、“焐暖”、“记忆和寒冷”,把握其语境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在文章中深一层的意思。

答案示例: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学会筛选关键语句 掌握理解句子方法

复习设想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的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关键句子的把握是感知理解语言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这一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寻找一些解题的规律,在梳理和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复习目标

1.学会筛选关键语句。

2.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复习重点

如何理解句子含义。(难点)课

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本课,明确目标

重要的句子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这是中考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这一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复习。

请看幻灯片一:复习目标。

二、点拨要点,达成目标

(一)筛出关键

怎样筛选关键语句呢?让我们先来回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幻灯片二),请你能从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

从结构层次上看,可以找出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从思想内容上看,可以找出中心句和哲理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有很多感情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语言表达上看,可以找出一系列的描写和修辞句。这首词的句子“如此多娇”,值得我们好好玩味。

在整体感知、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筛选(请看幻灯片三、四):

1.从不同的角度:①思想内容方面:中心句、哲理句、感情句、含义深刻的句子。②结构层次方面: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③语言表达方面:指代句、描写句、修辞句。

2.从不同的文体:记叙文:交代要素的语句、穿插的抒情议论句。说明文: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句子。议论文:提出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得出结论的句子。小说、戏剧:最能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诗歌、散文:描写句、抒情句、哲理句。

重要的句子与文章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们在筛选提炼的时候应根据上面的分析,主要从内涵意义上揣摩,同时适当兼顾位置关系。比如说,中心句、哲理句、总领句、总结句等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记叙文中通常出现在议论、抒情性语段中,在文学作品中通常出现在双关、反语等修辞句中;过渡句常常出现在语段内容发生变化的地方。

(二)悟出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找出以上这些关键句,有助于我们初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整体感知;但要深入理解文章,还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下面是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选出的一些典型句子,大家一直来体会,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请看幻灯片五:

例1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例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例3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例4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藤野先生》)例5 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例1要抓住关键词语。“大约”是猜测,因为没有亲见也没有听说孔乙己死去,他的生死无人关心,更进一步地揭示了群众的冷酷麻木和社会的世态炎凉;“的确”是根据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断定他只有死路一条。

例2写“好豆”“好戏”,那夜在船上草草烧好的豆怎么会比六一公公特意送来品尝的豆好吃呢?那夜看戏只能“支撑着看”,后来终于“熬不住”,失望地离开了戏台,可见那夜的戏并不好看。联系上下文意和全文内容就能发现:作者用这一句收束全文,意在强调乐土生活远比城镇私塾生活新奇得多、有趣得多。

例3选自《故乡》,此文写于1921年,当时马列主义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我”只是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改变社会现实,但“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我”心中并不清楚,只觉得它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有的同学将“新的生活”误解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生活或共产主义生活,是因为没有联系时代背景。

例4两处细节描写都反映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日暮里”自然让人想起“日暮途穷”“日薄西山”,联系当时祖国的命运也正如此,一种忧愤之情油然而生。“水户”是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英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触发了作者的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忧国爱国之情。作者说是“不知怎地”,其实是故意轻描淡写,将这种情感深埋心底。这一句一定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例1除了抓关键词语,还要联系作品中心才能理解深刻。)

例5要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标致”运用反语,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反感鄙夷,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庸俗丑恶,腐朽糜烂。鲁迅的作品常用反语的修辞,再如“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句子含义比较复杂,包括深层义、言外义、表现义、特殊义、侧重义等,在具体理解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请看幻灯片六、七、八):

1.掌握常用规律:①抓关键词语②联系上下文意、全文内容③联系时代背景④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主题⑤结合修辞手法

2.结合辅助手段:①抓住句子主干②结合句子结构、位置③揣摩语气、语调、句式④凭借语感⑤联系前后题目之间的关系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

3.坚持解题原则:①反复朗读②多角度联系③综合分析④灵活变化

三、训练巩固,检测目标 下面请大家阅读《摆渡自己》,完成后面的练习。

学生阅读、作业,老师巡视、点拨。集体讨论,点拨解题规律。

摆渡自己

(1)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2)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碰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3)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4)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却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5)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6)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惧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7)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8)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横亘在你面前,你惆怅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没碰上几回!

(9)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10)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迭迭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11)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巨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12)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用直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整体感知、总括全文)2.用浪线画出第(8)段中的过渡句。(联系上下文、承上启下)3.第(4)段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的含义是什么?

找到一种拯救自己的方法。(联系比喻的修辞和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4.第(5)段引述史铁生的故事,他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以写作(创作)的方法活下去(拯救自己)。(联系下文“活下去试试”)

5.第(8)自然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整体感知、抓3、4、12段关键词)

6.第(11)段中的“这种时候”指什么时候?

阴风晦雨袭来(好心情被蹂躏得乱七八糟)时。(联系上文或第5题)

7.怎样理解本文结尾说的“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寻找拯救自己的方法在于自信,在于不丧失成功的希望。(中心、全文)

8.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

要勇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作者思想感情)

四、小结本课,强调目标

要真正把握重要的句子,除了掌握上面我们总结的规律方法,我们还要勤于阅读,勤于感悟。

五、布置作业,校正目标 课后请大家阅读《走进周庄》,完成后面的练习。

第四篇:语文赏析句子方法

句子赏析方法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新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

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八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1)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xx的情感。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xx的情感。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9)对比的作用:通过xx与xx相比,突出了xx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2016年泰州中考19题,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1)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 是一阵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赏析:“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用夸张手法说明云很低,“扯下”一词将云形象化,“抖抖就是一阵雨"写出了雨水之多,写出了雨与云的关系。

2.从句式的特点赏析。

常见的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双重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反问句、设问句、对偶句等。(1)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2)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3)散句整句

整句是指语言形式匀整,结构大致相同的一组句子,主要是以对偶、排比等形式出现。其表达效果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可以起到强调某种意义的加强语势的作用。

散句是指句式不同、长短参差的一组句子,其表达效果是富于变化,能够自如地表情达意。例句5:“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与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3.从句子的位置赏析。(1)句段在文章开头的作用

结构上①总领全文;②点题;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营造氛围); 内容上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⑦突出文章……的主题等。(2)段落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承接上文;③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照应前文、题目、开头;④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与上文(或者下文)……形成对比等作用。

内容上⑤引出文章……的内容;⑥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增强感染力;⑦突出文章……的主题。(3)语段在文章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或题目或文中……; 内容上;③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震撼(不一定有);④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⑤写出了人物 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⑥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注意省略号);⑦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注意问号)。

4.抓住关键词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6: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7:泰州2013年中考 19(1)请说出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牵”的理解。赏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牵牛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她”完全被牵牛花所吸引,所陶醉,抒发了“她”对牵牛花的喜爱、迷恋之情。

例句8:泰州2013年中考 19.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赏析: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母亲情绪的细微波动,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与思念之深切。(2)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赏析:两次使用“一……就……”,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了我对家的依恋,对母亲的爱之深,依恋之深。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5.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联想、想像、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伏笔和铺垫、以小见大、前后照应(呼应)、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例句9:“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6.从描写的角度赏析(1)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3)其他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句10:“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社戏》)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化静为动,写出了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比喻,把淡黑的起伏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态,表现了去看社戏时激动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3.从描写角度赏析:运用环境描写,作者从嗅觉、触觉、视觉多个角度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烘托了去看社戏时的兴奋激动之情。

三、总结:

在做赏析之前,不妨先回归原位,理解分析: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写。之后,再组织语言,按照一般表述格式陈述:

怎么写: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摘录)等词语,(对偶句,倒装等)句式,理解句子含义; 写什么:写出了(内容)或(对象)的(特征);

为什么写:要有原文意识主题意识。体会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第五篇:赏析句子的方法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3: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4: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7:“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8:“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9:“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0:“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9:“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11: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l2:《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13:《鼓神》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15:“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同学们,记住一些规律是必要的,但认真阅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句子,说出你的理解、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特征、相貌等)。

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修辞手法

 

常用修辞手法解释以及举例: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其中月亮是本体,小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儿一直对我微笑。

3、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叫夸张。

例如:这间小屋连个人都站不下。

4、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叫对偶。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在这里我见了最蓝的天空、最白的云朵、最伟大的奇观……

6、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定。

例如: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例如:对面走来的是谁?正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8、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10、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11、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12、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13、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 

说明方法题做题技巧:

1、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等。

②抓首总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事物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宽窄、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3、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可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5、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6、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下载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句子赏析的方法

    知识积累(1) 赏析句子的方法 一、句式表达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考 4.感叹句: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

    散文句子赏析方法 原稿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二: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 ”一......

    句子赏析的方法

    句子赏析的方法 句子赏析的方法 1、它的修辞手法, 2、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 3、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4、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 5、它在文......

    句子赏析的方法大全

    句子赏析的方法 赏析一个句子,包括三个方面: 一、指明作者采用的表达形式; 二、指明作者表达的内容; 三、指出作者用这种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一、一句话表达......

    句子赏析方法(精选五篇)

    句子赏析方法 答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主题 答题思路:分析文意、抓赏析点、分析作用、概括内容、分析情感 一、赏析句子方面---- 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

    赏析句子的常用方法

    首先要看看这些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

    句子赏析方法及练习

    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比喻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对象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喜爱、赞美等)。 2、拟人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

    赏析句子的方法

    赏析句子的方法 (2011-06-07 10:27:51) 转载▼ 标签: 杂谈 首先要看看这些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