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士塔导学案.doc
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道士塔》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文章结构。
2、精读课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主要信息。学习重点:
精读课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主要信息。
导读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一起走进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 是目前全球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作家。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等。《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2、背景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1)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窟造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千余年从未停止。现保存下来的石窟492个,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敦煌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内容多为佛经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反弹琵琶的造型和各具姿态的飞天形象已经广泛运用于舞蹈、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已经为大家所熟识。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朗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圆箓,原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好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2)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一切毫不珍惜。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问„„
二、阅读课文并筛选整合信息
(一)快速阅读,理清结构
1、速读课文,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速读课文,请大家为每节添加一个小标题,文字要简洁。
参考示例一(摘录原文):
第一部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第二部分:一片惨白
第三部分:中国的荣耀与耻辱
第四部分:敦煌在中国
参考示例二:
第一部分:千古之罪谁当诛
第二部分: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第三部分: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第四部分: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3)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C——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三、自主探究
1、“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想一想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政府官员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遗留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于列强有机可乘,这才是酿成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4)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道士塔》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精读课文,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的复杂而强烈的情感。
一、合作交流,品味语句,感受情感
本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的传神的细节。
诵读、品味下列句子。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2.“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品味:作者满怀沉郁的回顾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敦煌文物一批一批被“文明”的强盗掠走,流失异国难以回归。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伤口在滴血”真是痛彻心扉 3.“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筹划。”
品味:可悲!可叹!可恨!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寓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4.“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依然一片惨白。”
品味:时空错位,作者竟闯入这历史悲剧的舞台,想拦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铁锤,甚至想向他跑求。表达了作者极度痛惜之情。
5.“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品味: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实干”,当然不是(5)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为了称誉外国文化强盗,这里有鄙视的成分。“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掠夺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应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
6.“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品味:反语,这是作者对当时政府极端失望后的激愤之辞。
二、精读文章,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细致、生动地描绘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的情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复述王道士与外国人之间的那一笔笔交换帐?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等史实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激发点。也是读者产生情感震撼的激发点。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这一史实描述得越是详细,对读者震撼就越强烈。
2、作者是充满热血的爱国者,更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学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训练案
阅读余秋雨《狼山脚下》选段,完成下列试题。
①狼山在南通县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冲着它
(6)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的名字去的。
②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梦》中贾政要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其实,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干过这种营生。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这个县,立即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不必再有长进。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③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起点名字本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
④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⑤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们已受不住这个名字。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终于把它改成“琅山”。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
⑥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⑦狼山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艰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⑧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
(7)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1、第②节中“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其中,“这种病菌”在本文中是指什么?
2、在文中作者觉得“狼山”比“琅山”好,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看法。
3、清末状元、著名事业家张謇(jiǎn)曾在狼山山顶撰有一副对联:“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而文中说,狼山“并不高”,“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4、文中画线的语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突出了作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狼山独特的美。读完本文,你对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在我们做人上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答案:
1、这句中的“这种病菌”是“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
2、“狼山”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透露出一种虎虎生气,充满了野性和阳刚之气,很有个性。(言之成理即可)
3、不矛盾。两人的参照物不同:张謇是从山顶俯视平原,所以山高;而余秋雨是把狼山和其它高山相比,所以狼山矮。
4、欲扬先抑 对狼山所特有的喜爱之情。
5、狼山并不高,但因为它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独特的名字,又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所以狼山也就具有了独特的美,并且出了名。我们做人也是如此,只有我们保持独特的个性,具备自己的特长和品性,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富贵的地位,我们也是完美的。
(8)
第二篇:道士塔的导学及教案
《道士塔》导学
一、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漩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饱含怎样的感情?
二、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作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三、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道士塔》教案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可能有:
(这是一个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无奈的、字字带血,句句含泪的……)
(如果可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末节光明背后的伤感与痛楚,扬眉吐气背后的耻辱与愤懑,那是文人的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啊)
第三篇:《道士塔》
导入:国庆长假,„„假如有机会去旅游,„„,莫高窟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重读)的舍利(重读)塔,这是王道士的墓。问题设计:
1、什么是舍利子?(我原先以为有点难,但学生对这些倒知之甚多,于是,我补充说了“虹化”“九华山地藏肉身不腐”)
2、你认为王道士栖息于此适合吗?(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合适,认为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学生习惯看法——出卖国宝,罪大恶极,我们对于祖国的文物宝藏空前规模地流失于世界各地总是痛心疾首,这种感情表露体现出学生纯挚的爱国情感)学生习惯看法——卖国贼(板书)
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王道士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设计一环套一环)
3、为什么说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依据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人被称为卖国贼,他们主要是因为哪些行为?(生:出卖领土、国家利益、文物)
4、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A、王道士 B、满清官员 C、外国的斯、希
5、填空造句,因为王道士的 与满清官员的。在外国的斯、希的 下,敦煌文物大量流失。
6、作者认为王道士是卖国贼?他对王道士的评价集中在哪一段落?(快速阅读)找出并朗读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作者评价——小丑(板书)
7、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为句话的? 学生:当时社会的黑暗,国家的懦弱无能,官员的无知。
师:社会的黑暗是抽象的说法,国家的懦弱无能从哪里看出?(生,1900年满清政府)官员的无知在哪几个段落体现出?找出并朗读P57页第三部分的最后,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
体会: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内在含义(哀国家之不辛,怒国人之不争气)
老师总结: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的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概括出——
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从历史客观角度评价王道士,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个问题似乎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我只好改问“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
生:永在地底下,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师: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历史的偶然——一个错误造就敦煌学的“开洞”鼻祖(板书)
9、从佛法的角度(这点我自己讲)
从佛法的角度,这些文物基本是唐佛道经传!佛经不是私有财产,必须广泛流通„„(可省略)佛经遇缘流通,佛法遇源流传。
我个人认为——一个不是很坏的人在无知或许无奈中做了一件功德?
过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事物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甚至要设身处地评价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10、下面,请从—— 正面角度评价唐玄奘与鉴真 正反两面角度评价秦始皇 从反面角度评价曾国藩
11、作业:有人认为斯坦因、伯希是强盗骗子,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学者。你是怎么看待的,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心得。
教后记:前些天编写的教案还是“假、大、空”,比较难操作,但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我又作了简单处理,问题的设计从浅处着手,处处设疑,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可以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我也有个感想,那些越教越复杂、越说越离谱、越说越糊涂的教案肯定是失败的教案,肯定是满堂灌的教法。
第四篇:29.《崂山道士》————导学案
29.《崂山道士》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
3、体味本文生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二、重点难点 读懂本文。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前检测
给下列字词注音:
邑()行()笈()惰()樵()酌()赉()盎()釂()挹()箸()饯()谙()逡()诩()踣()揶揄()()
五、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1、作家作品。
【提示】识记重点内容,如作者的主要特点:姓名、字、号、年代、成就、代表作品和写作风格。上课时交流,请认真听讲解,在书本上做必要的标记和补充。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世称,自称异史氏,朝杰
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人。是其代表作。我另有补充:
2、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读音。
3、小组合作,读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本文故事情节,并把疑难字、词、句整理在下面。【知识链接】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中国的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
六、归纳总结
填空:
《崂山道士》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的小说集。它的主要人物是,故事的开端是,故事的发展是,故事的高潮是,故事的结局是。
七、巩固提升
1、你能写出对你印象深刻的《聊斋志异》中小说的名字吗?
2、课后请自己借阅《聊斋志异》,并写下读书笔记。
八、学习反思
29.《崂山道士》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注意文中一些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能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明白本文的中心意思。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四、课前检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笈()惰()樵()酌()饯()谙()逡()诩()揶揄()()
2、翻译下列句子。
【提示】对照注释,小组合作完成。
(1)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2)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3)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4)、弟子在家,未谙此苦。
五、定向自学: 【提示】
一、“乃”“尔”字的用法:(1)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2)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3)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4)、乃.
以著掷月中。
二、下列带点字是多音字,你能说出它的几种读音?并分别组词试试。
1、邑有王生,行.
七,故家子。
3、手足重.茧。
4、壶酒何能遍给.?
4、须眉毕见.。
三、下列词语中有的字是古今异义的字,请你和你的小组合作指出来并予以解释:
1、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
2、阴有归志。
3、光鉴毫芒。
4、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5、去墙数尺,奔而入。
四、找出下列语句中通假字或者通用字,并解释:
1、月渐暗,门人然烛来。
2、须眉毕见。
五、品读课文,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
六、归纳总结
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七、巩固提升: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
八、学习反思
第五篇:《乌塔》导学案
27《乌塔》导学案
前提测评: 读读下面的词语
洗漱
惬意
号码
反驳
逻辑
筋疲力尽
睡眼朦胧
理由充足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自学指导: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3、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课堂检测
一、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她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
她告诉我:“我叫乌塔,已经14岁了。”
1、乌塔说,他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2、她说,自己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这次旅行。
二、写几句能够说服大人让自己独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