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XX学院 XXXX(专业)XXX 123456789(学号)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多。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而当社会上的啃老族屡见不鲜时,号称中国“土猪大王”的“壹号土猪”品牌,在上海6个区县的12家农贸市场登陆。除了“原生态”土猪肉吸引眼球外,创业老板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员工中有500多名大学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这不得不说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冲击。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 客观原因
首先,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看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 的问题。
(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雪灾、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 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二 客观原因
(一)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再者,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目标盲目,不了解单位的招聘信息情况,单位也不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许多要找工作的毕业生对将要去求职的公司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对企业毕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这对企业来说,他们显然不会希望这样的人到他们公司工作。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在永恒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们的现实问题,但是,不会永远是社会问题。
三 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社会、大学生自身,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国家: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维持稳定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切实解决私营公司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社会: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 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大学生自身:人不能改变环境,却要适应环境。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无法去改变这个社会的大背景,虽然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去适应。我们要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在大学期间,既要认识到严峻的就业趋势,更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就业观。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现在大家都在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点从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多了,或者说高学历的人多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二三十年前,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大部分的学生都进入了国有单位,有一份令他们骄傲的“铁饭碗”,过着让人羡慕的“高知识分子”的生活。而反观现在的毕业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在汹涌的就业大军里奋斗着,想要挤向一份令自己满意,令父母满意的工作岗位面前。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现在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就是,高校扩招了,大学生越来越多了。以前可以数的上的高校也就那么几间,但是现在的高校遍布大江南北,大学生更是遍地都是。以前受过教育的都少得可怜,而现在随手拉一个人出来都有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当然不仅指本科,还有各种大专技校等等),可以说,大学生已经不稀罕了,不值钱了,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了。
但是在课程视频中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子的一份数据,尽管高校每年都在扩招,但是中国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10%都不到。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仅仅是
6.8%。反观欧美各大国,甚至日本,他们的大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都不低于30%,更有甚者是50%以上。我们其实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其实不多,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此严峻呢?在演讲中,徐老师提到这以下几点:1)政府政策的限制,包括地方贸易及人才壁垒,户口限制等问题; 2)国家、地区以及各领域之间人才价值的不平均;3)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低下; 4)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的思维困境。
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这不是我们大学生能改变的,国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各种就业政策的完善,相信未来几年这一状况会逐渐好转。我们能做的改变,在第二到第四点上。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毕业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就是所谓找工作,就是写一份完美而漂亮的简历,附上各种能力证书或者获奖证书,复印个几百份,装订好,然后一份份的投递出去就可以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找工作未免也太舒心了吧!
在外国,每一位毕业大学生都把找工作当做是一份全职工作来尽力的。他们会认真筛选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熟悉这个单位以确保他是一个适合双方的选择,然后他们会写一份求职信,以某某先生、小姐起头,然后写上自己自己选择这个单位的原因以及自己想要竞争的岗位,还有为什么自己适合这个岗位,最后在信上附上自己的履历表,这才发出去。他们投的简历不多,但是每一间都做足了功课。当然,也许这样的方式在中国也许不太行得通,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的,你不可能把求职信寄到外交部去,人家也不应定会看你的东西,但是从外国的这种求职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求职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反观中国的毕业大学生,拥有这种态度的可是少之又少啊!
所以说,就业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怎么样算是提高就业素质?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认真严肃的对待“找工作”。很多人在网上投的简历就乱七八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用艺术照代替一寸照,再比如,简历写得实在太“简”了,从简历里人家都看不出他有哪些经验或特长是可以对单位招聘的职位做出贡献的。还有,打电话通知面试的时候,大部分人一点儿礼貌用语都没有,没头没尾的好像人家在求他一样,并且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投的是什么公司和什么职位。没有人要求投简历的人必须得记住他都投过哪些公司。但是至少,应该有个记录,什么公司,什么职位。面试的时候,不要答非所问。想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的前提是,把找工作当成一份工作来做。认真,细致。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低职位也不见得就不好。
说到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这就是一个就业观念的问题了,或者说,这就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思维困境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精
力念完大学,理所应当的要找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就有人把自己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以至于很多机会都看不上,最后甚至还不如一些不如他们的学生。
现在找工作有这样子的一种说法,就是“骑驴找马”。大学生本身,尤其是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是觉得自己非常厉害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但是说实在的,没有一间公司或是单位会找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管理阶层的。也许大学生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其实我们接触的都只不过是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罢了,就算有一年的实习时间,我们的经验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基层的工作其实正是最适合我们的,因为在这样子的一个阶层里面,我们能够接触足够大量的工作,但我们很好的把我们的知识和工作上面的经验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合格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去谈更高水平的工作。
而且,是谁说学管理的就一定要进大公司当管理层的人员的,又是谁说学外语的一定要当翻译的;为什么学经济的不可以当作者发表一些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章;为什么学表演的不能自己开一间艺术学校呢?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都被社会上普遍的想法给束缚住了。
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在面临三个主要的出路,出国,考研还是找工作。出国,在很多同学看来,不少国家的就业环境不中国要好得多。没错,国外的就业政策的开放是他们的就业环境会相对宽松,但是他们对于能力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更高的。考研吧,对于一些对实践经验更看重的行业来说,考研知识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已,工作,好吧,我们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上面,就业困难。
说到底,想要在毕业以后找到好的出路,就是让我们的能力和工作,或者说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证书或者奖状的问题,而是企业或单位对你的要求,理论的或是经验上的。一个拥有英语六级证书的同学也有可能口语不太流利,这个时候,也许你觉得自己的资格很高,但很多企业就看不上他们了。不仅单位自己创业?这样对个人的能力要求又更高了不是吗?所以还是那句话,想要找一份高水平的工作,首先就要拥有高水平的能力,不是吗?
长篇大论的这么多,其实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除去客观因素,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总结下来也不过两点,就是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提升个人能力罢了。相信做到这两点,对于能力越来越高的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不难的。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是今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原因,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建设者,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连年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大众化教育比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至2005年的338万,再到2010年的630万,与这逐年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对的是年年持续下滑的就业率。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年年扩充的就业大军,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然,我们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尖端人才,而很多地区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抢饭碗”现象,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现象尤为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状况如此严峻,不是单方缺陷所致,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结果导致,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势必还会继续产生影响。
2.社会原因
2.1高校方面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减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在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势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另外,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过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有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
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平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2.2企业方面
现代企业在挑选人才时条件日趋多样,往往要测评员工的自信心,时间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着无疑给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新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还会考虑用人的成本,比如女大学生工作后腰结婚,生育,育儿等,这些势必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他人临时代班,从而无形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因此用人单位偏向于选择名校毕业,具有丰富经验,身强体壮的男性毕业生作为雇佣对象。
2.3.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在许多大学生的意识中,选择那些就业地域沿海发达的城市就意味着机会多,高薪水和前途广阔,因此此类地区成为首选,从而形成地区扎堆现象,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需求间的不平衡,导致中西部地区部分岗位无人问津,而东部地区求职者人满为患。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专业不精,社交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欠缺合理长远的职业规划,还有一些创新能力匮乏等其他自身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爱理再上一次大学吧!”
最后,还有几点要指出,现在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弱,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很多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等原因都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三·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多
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1.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人才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育创新,开设与时俱进的专业与课程;模拟市场,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力,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将指导工作信息从毕业班向大一新生灌输,从而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工作,可实施结对服务,心理辅导,交流讨论,从而减轻毕业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压力,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法律知识以保护学生避免陷入就业陷阱。
2.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企业不应该盲目设置一些苛刻标准来阻止大学生就业,多采取一些用利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4.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次,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每一个大学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发的大职业观。同时,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思想,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拥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巨大财富,相信通过大学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的解决,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来!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 社会原因
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方法, 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
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二 政策原因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现代愚民政策:他们把每一个失败者的失败原因完全归结为失败者本人,例如缺乏自信、忧郁、胆小、害羞、犹豫、不懂社交、缺乏目标等等。这样的冷酷简直令人胆寒。与此同时,他们把社会上那些发了大财的“成功者”的成功原因,也完全归结于成功者本人,因为他们正好具有了与失败者相反的性格特征,因此他们天生就该成功。他们在所有失败者心中营造或种植了对于“成功者”肉麻的恭维和羡慕,从而无条件赦免了自由竞争里种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现象和手段。他们以谴责受害者的方式,或者是鼓励、要求、提倡、诱导受害者自责的方式,回避和掩盖了种种社会问题和制度缺陷。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失败者的确有自身的问题,而且可能还很大。这样的失败者,任何社会都有。但是,面对激烈竞争局面下如此众多的失败者和潜在的失败者,所有的成功学导师和就业指导者,都千篇一律地将失败的责任安放在失败者自己的头上,对于失败者个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残酷的举动;对于社会制度来说,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维护。我们知道,美国从来都标榜自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最优秀的制度,如果自由竞争的失败者们把个人的不满集中指向美国的社会制度,对于美国及其精英来说,那将是一场灾难。于是,他们便发明、利用了成功学、就业培训等方式,让失败者主动、自觉地接受造成失败的纯粹个人原因。在这种安抚失败者的现代愚民手段中,美国的宗教也非常活跃。与成功学稍稍不同的是,宗教介入失败者的心灵,靠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只要虔诚地相信上帝,遵照上帝的指示,你就能发财。美国的现代宗教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全然不顾耶稣对富人的鄙视,而与富人们站在了一起。于是,失败者的心中,愤怒的念头根本不会产生,要求变革社会制度的念头也不会产生,对社会制度重新思考的念头也不会产生。一旦产生,成功学和上帝的教诲,就会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停止。三 自身原因
1、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缺口的,扩招没有错,20%的毛入学率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只不过问题出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上,高不成低不就。跨国公司的服务业或者本土的外包行业他们难以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其实他们还是不会做,说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但是大学生又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
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要不断提升。
4、大学生整体素质下将:(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2)缺乏社会公德。某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下午4点结束的时候,现场一片琅籍。烟头、矿泉水瓶、快餐盒„„扔的满地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乱丢垃圾都做不到(3)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出现一个班八个班长的现象;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诚信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5、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 途径不准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大学生应像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因此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是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方法。以下就是大学生自身改变的几个方向,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
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高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简要探讨了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法。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30万。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有较大增长,但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突出的问题存在:
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4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80万增加到630万;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是相当明显。此外,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近年来,由于考研和读博现象的蔚然成风,使得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招到高学历的,就不要低学历的,能招到名牌大学的,就不要普通高校的。这种重学历轻实际才能的倾向,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校园中“催生”的“考碗族”们为了得到一份“铁饭碗”,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求职考试中,为求一份“铁饭碗”全国各地到处考。其中,公务员考试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一项考试。据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创历史之最。人数相较2007年增加了12%,录取比约为46:1。同时此次考试最激烈的是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录取比例为162:1。
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存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着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 不仅是在“高考指南”里还是高考网络指导上都列明了“高考热门专业”。其中就包括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新闻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等。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
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致使专业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毕业生供大于求。另外,有不少专业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挂钩的职业,只好重新学习别的职业知识,完全废弃了四年所学。
三、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xxxx,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xxxx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四、结构性就业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五、就业时存在着歧视现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像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中除了遭遇学历歧视外,还有林林总总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等等。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的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各项有关平等就业的规定,但是这类字眼在招聘信息上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的拒之门外。
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这些年来一直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因将自身价值定位过高,而实际能力又偏低的矛盾是不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同时,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具备了希望到沿海城市挖金的渴望,却缺乏到我国贫穷的中西部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调查发现,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
择上有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而愿到中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仅占
7.3%;对月薪的要求上,选择2000-4000元的毕业生就占58%。这都说明众多毕业生的眼光很高,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国家政策方面
1、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据了解,陕西省将重点解决享受助学贷款,失业1年以上且家庭难题,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到期尚未解决就业题目的毕业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糊口难题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题目。通过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难题毕业生得到重点援助,匡助登记失业的应届毕业生大部门实现就业。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如2009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前提的,福建省制定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搀扶政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5万元,由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提高招聘会质量。
三、高校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学校还应当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社交活动、动手能力等,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为毕业生广泛开辟各类就业渠道并且学校成立专门小组为毕业生即时解决在招聘会和面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比如武汉大学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帮扶就业难题和家庭难题学生就业;加鼎力度,继承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充分利用网络与专业组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就业指导,对各学院(系)就业工作职员进行培训;拨专款组织各学院(系)走出去,到全国造访用人单位,寻找、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为下学期就业工作做预备,努力变“危”为“机”。
四、毕业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当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课外常识,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社会实践方面的锻炼,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大学生应当把职业理想和志向同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接受市场的洗礼,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2009年,北京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统计,进行就业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匡助其就业。北京市人事、财政等有关部分也已达成初步意见,将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他们自主就业创造最有利的前提。
此外,大学生也要做好到基层就业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凤凰网
[2]国家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