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作业3 孔子课本剧
圣者情怀
——故事取材于《说苑》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弟子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上前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笑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孔子:绿色
子路:蓝色
子贡:红色
颜渊:黄色
--预初(8)班 第二小组
第二篇:《孔子拜师》课本剧剧本
《孔子拜师》课本剧剧本
一、角色分工: 孔子小朋友甲小朋友乙 路人老子旁白
二、剧本:
(旁白)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本剧《孔子拜师》。
第一幕
疑道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旁白)这时,两位小朋友走了过来。小朋友(合):孔先生,这厢有礼了!
孔子:有礼、有礼!小先生们,今日又有何高见啊。小朋友甲: 什么水没有鱼? 小朋友乙:“什么火没有烟?”
孔子:“你这两个小顽皮,问得真是怪,江河湖海,哪有水没有鱼呀?柴草灯烛,哪有火没有烟呀?
小朋友(合):奇怪,奇怪,真奇怪,谜语难倒孔老二!什么水没有鱼?井水、井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萤火、萤火没有烟。
(孔子双手作揖):“惭愧、惭愧、实在惭愧呀。今日又被问倒,哎,别说是孔老二,连孔老三也做不成啊!(旁白)于是,孔子决定拜老子为师。
第二幕
求道
(旁白)古道西风瘦马,孔子风餐露宿,历经炎炎夏日,不顾电闪雷鸣,也不顾狂风骤雨,一如既往地行走在求道的途中。孔子:长者,可知洛阳在何方? 路人:敢问先生尊姓大名?去有何事?
孔子:在下,姓孔,名丘。前往洛阳问拜师于老子。路人:失敬、失敬!您已学富五车,为何还要拜师老子?
孔子:过奖、过奖。“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呀!我此番前去向老子求道。
路人:佩服,佩服。您向南直走,再走大约一天就差不多到了。孔子:多谢。
(旁白)疲惫的孔子顾不上休息,继续上路了。
第三幕
拜师
(旁白)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于是孔子上前行礼。
孔子: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老子:你是---孔子: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再次行礼)
孔子: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我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还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既然如此,那就跟在我身边吧,我们互相学习。
(旁白)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一起:连孔子都这么勤学,现在的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了。愿所有的同学们都能勤勤恳恳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谢谢大家!
第三篇:孔子拜师课本剧剧本
《孔子拜师》课本剧
主要人物:孔子
老子
两个小孩
旁白
弟子两人
其他人物:孔子的弟子
场景:音乐古筝曲,旁白介绍孔子的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第一幕:
孔子坐在讲台上,下面有二十多个学生背诵论语。
一.背诵后。
孔子说:“吾远行拜师,诸生温故而知新也 ”
一生问:“师博学,何学之”
孔子子说:“学无止境,闻聃博,学也” 又一个学生说:“闻路远,难,愿望” 孔子说:“可也。”
孔子二人出发(弟子背起行囊孔子拿着拐杖出发。)第二幕:
师徒二人走呀走呀,看见了两个小孩在争论。(旁白)孔子问:“你们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问:“您是谁?”
孔子说:“我是孔丘,你们为什么争论?”
另一个小孩说:“听说您很有学问,正好您给我们评评理。”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远,而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 孔子问:“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第一个小孩说:“早晨太阳大得像车轮,而中午时像个盘子。这不是因为离我们远就小而离我们近就大吗?” 孔子说:“有道理。”
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很凉爽,而中午时却很热,这不是因为太阳离我们近就热,而离我们远就凉的缘故吗?” 孔子说:“也有道理。”
两个孩子同时问:那谁的才对呀?” 孔子说:“我也不知道。”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呀!”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第三幕:
师徒二人继续前行,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洛阳城外。(旁白)
洛阳城外一辆马车边站着一位须发全白的老者。(需要布置道具)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旁白)孔子上前行礼:“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老子:“你是——?”(旁白。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吧。”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呀!听说你要来,我就来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再次行礼:“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旁白: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孔子跟着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旁白: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更敬重他们的人品。)
谢幕!
第四篇:探究作业
黄山迎客松位于玉屏楼左侧,倚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一侧枝丫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龙爪松、送客松、蒲团松、凤凰松、棋盘松、接引松、麒麟松、黑虎松、探海松、团结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
黄山奇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令人浮想联翩……
黄山奇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第五篇:孔子的探究精神
孔子的探究精神
读罢先秦诸子选读课本,《论语》让我心惊,产生莫名的心悸。《论语》的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意典雅,充满无限的魅力。作为《论语》语录的人物核心,孔子被尊为“圣人”,受着千万华夏子孙的敬仰,其处于众人远矣。最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探究精神。
孔子周游列国整整十四年,因为他深知天下无道,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桀溺等人选择避世,大概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蓬井而饮,耕作而食,对孔子的抉择大为不解。孔子用他探究的精神,深知天下无道,而自己应勇于担当责任,实现“仁”满天下的理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
站在哲人的角度看,孔子善于探究物象的本质,以得到常人无法企及的真理。面对桥下淙淙的流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顿悟出时间不断推移,万物兴衰更替的自然规律;面对凋谢的松柏,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感到松柏坚韧不屈的高尚情操;“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他以超乎寻常人的见识探究到君子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孔子在哲理上的探究精神,完美地塑造了他在人生道理上有独到领悟的圣人形象。
站在师生关系的角度看,孔子善于探究人物的心理,以构建和谐安睦的学习环境。孔子的弟子众多,有些是上层阶级的富庶子弟,但大多是贫寒孤苦的下层阶级民众,和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性格迥异的弟子打交道并非易事,而孔子非常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有一次,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遂指天发誓:“如果我做了违背仁德的事,就让老天厌弃我吧!”孔子善于探究弟子的心理,立刻化解了不满。孔子的探究精神,让他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和谐、更令人叹服的基础。
孔子以它超乎常人的探究精神,勇敢地走在坚持“仁”道的路上,令人肃然起敬。在现代社会,其仍有深远的发展前景,仍有助于现代文明社会、道德社会的建设,这是先人流传下来的无价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称道并奉行。
孔子的探究精神,千古不朽,万世不衰!
(跑题作文,弃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而不顾,另起炉灶,谈孔子的探究精神。终评: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