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 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 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 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xx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xx。”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喝喜酒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喜糖、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带来。一次,小胡看到妈妈在换新牙膏,忙说:“妈妈,你那牙膏壳不要丢掉,我要拿到幼儿园里去的。”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的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刚开学时,佳仪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佳仪又流泪了,妞妞看见了,连忙走到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佳仪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建构区,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飞机,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飞机举的老高,小山却也不肯放手,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了,我忙说:“小山你应该跟丁丁商量,‘你的飞机给我玩玩好吗?’”看到我介入,两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学着我的话:“给我玩玩好吗?”丁丁说:“这是我搭起来的。”还不乐意呢,怎么办呢?小山拿眼神看着我求救,我说:“丁丁今天你当老师,教小山搭飞机好吗?”听到当老师,丁丁乐意了,肯教小山搭飞机。一会,小山看到飞机搭出来了高兴极了,我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谢谢丁丁。”丁丁也高兴的说:“不用谢。”两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于是,我就提议全班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教给同伴,让大家彼此分享,体验快乐。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主题活动“轱辘轱辘”时,为让幼儿了解轮子的滚动,我发动幼儿把家中的玩具汽车带来,放在区域中玩。郭羽桐刚想伸手拿一部黄色的小汽车,泓宇忙一把拿起,护在胸前说:“这是我的。”一副不给的样子。“昨天你不是玩小朋友的车了吗?如果这样小气,下次,小朋友也不愿意给你玩了。再说,如果你想玩玩具小朋友不给你玩,你心里难过吗?”听了我的话,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把手中的汽车给了郭羽桐。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平时,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开展一起讨论,如:玩具少人多怎么玩?小朋友带来的玩具怎么玩才更有意思?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么做?等等问题来引导幼儿怎么去学会与别人分享:玩具少大家可以轮流着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交换着玩。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别人的同意,他(她)答应了才能玩„„。有时幼儿表现的很固执,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独占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次,可儿从家带了巧克力在吃,别的小朋友见了都上来向她要,可是,她一颗也不给,小朋友都没趣的走了。过了一会,嘉仪从书包里拿出了糖来,分给小朋友。可儿见了也去要,结果嘉仪说:“不给你,你糖都不给小朋友吃。”说的可儿底下了头,最后想想还是用自己的巧克力去换了嘉仪的糖。有了这样的经历,幼儿遇到同样的事时就会考虑,自己“小气”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五)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小胡从井岗山旅游回来,带来了井岗山的特产——酸枣,分给小朋友吃,还把自己在井岗山穿着红军衣服拍的照片拿出来给小朋友看,激动的不得了。我问:“小朋友,小胡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还想着我们呢,还带东西给大家分享,你们高兴吗?”“你们怎么说啊?”“谢谢小胡!”小胡高兴的笑了。我又说:“小胡,你把东西分给大家吃,我们都很高兴,你高兴吗?”小胡笑着说 “高兴!下次,我带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井岗山玩。”哈哈,大家都高兴的拍起手来了。这样的分享行为不是很快乐吗?相信孩子下次一定还会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的。
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利用情景表演《做客》、歌曲《分果果》教育幼儿分享是一种美德。同时,开展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共分享”,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家一起品尝。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与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研究结果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底,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
经过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第二篇: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一、对研究性问题的情景性分析 偶然事件:
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桌面玩具,就转身跟妈妈讲:“我不要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妈妈马上过去跟他的同桌小朋友说,阿姨帮你们换一筐玩具,边说便拿玩具,小朋友们都停下了手中拼搭的半成品,无奈地看着阿姨帮他们换玩具…
引起思考: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的意义
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综述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三、操作的定义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分享等。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思路
对3~4岁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奠基期。3~4岁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新的集体环境中,他们从面对亲人转为面对同伴,可以说是从个体到社会的最初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非常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措施及做法
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例如:在鼓励幼儿分享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应该这样说:现在他没这个东西,他会很难过。他和你一样想玩,如果你让他玩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的。而不这样说:你给他玩吧,就是好孩子;不给他,就不是好孩子,大家不喜欢你的。在教育幼儿不独占、不自私的行为时应该这样说:别人等了很久了,你插进来,他多着急。你不排队,大家也会生气的。你也排队等待吧。而不这样说:不插队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插队了,就变成坏孩子了。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2.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为了一件玩具发生争抢甚至打斗;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经常听到:老师,他又抢我的玩具了;老师,他的玩具还不肯让我玩;他不跟我换着玩,等等。幼儿的这些语言、行为都是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表现,更是其不会与他人分享的真实体现。而人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逐步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小班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设计系列活动,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玩具、图书、食物及喜怒哀乐的情绪,尽可能地加快消退自我中心的速度,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1)让幼儿正确理解分享的含义。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利用文学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
(2)从生活实践情景入手,为幼儿提供物质分享的机会。
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封闭自己,这时丰富诱人的食品是吸引幼儿与人交流的最佳手段,引导其他幼儿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刚入园的小朋友,这不仅能够培养其他小朋友的分享行为,也会形成榜样,启发刚入园小朋友做出分享行为[5]。
以玩具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小班的幼儿,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人拿了许多积木抱在怀中,不让别人拿,自己也不能搭,或是看到别人的积木,自己没有的,就硬是要抢一个过来。这都是幼儿不能正确的和同伴进行分享和合作所产生的。所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要让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玩具与别人分享。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引导幼儿互相交换着玩,让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快乐,这是一种互利的行为:既能玩到许多不同的玩具,又能结交到许多朋友。
3.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1)教师。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2)同伴。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3)故事主人公。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都非常喜欢听一些有关小动物或身边小朋友的故事,并且无意中就会对故事中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大灰狼、小鸡、小鸭等),利用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与分享相关的故事设计,这将会非常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强化幼儿对分享的情感迁移,逐步形成幼儿的分享意识。
(4)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7]。”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5)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六、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从2015年9月起到2016年10月完成,其基本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5)
确定课题研究切入点,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5.10---2015.11)
1.课题首期实施,修改实施策略,完善课题支撑系统。2.写好阶段计划及小结,完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5.10—2015.9)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组织散步,运用策略,记录观察。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10)
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实践操作方案,并推广。
七、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实施,符合幼儿园管理提升要求,符合新课程教育的改革目标,也适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
2.课题负责人多年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较丰富的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耐心,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反思能力。
义蓬二幼分园 小一班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参考文献:
[1][7]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分享合作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陈会昌.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和行为书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王任梅.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6).[4]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5]朱蓓凌.儿童入园适应与儿童社会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9).[6]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1998,(1).[8]陈莉.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 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 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 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xx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xx。”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喝喜酒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喜糖、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带来。一次,小胡看到妈妈在换新牙膏,忙说:“妈妈,你那牙膏壳不要丢掉,我要拿到幼儿园里去的。”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的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
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刚开学时,佳仪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佳仪又流泪了,妞妞看见了,连忙走到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佳仪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 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 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建构区,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飞机,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飞机举的老高,小山却也不肯放手,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了,我忙说:“小山你应该跟丁丁商量,‘你的飞机给我玩玩好吗?’”看到我介入,两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学着我的话:“给我玩玩好吗?”丁丁说:“这是我搭起来的。”还不乐意呢,怎么办呢?小山拿眼神看着我求救,我说:“丁丁今天你当老师,教小山搭飞机好吗?”听到当老师,丁丁乐意了,肯教小山搭飞机。一会,小山看到飞机搭出来了高兴极了,我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谢谢丁丁。”丁丁也高兴的说:“不用谢。”两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于是,我就提议全班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教给同伴,让大家彼此分享,体验快乐。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幼儿分享的行为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幼儿分享的行为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幼儿分享的行为的培养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带来一辆遥控汽车,并告诉我说:“刘老师,这辆遥控汽车是我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自由活动时,紫豪很兴奋地拿出自己的遥控汽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他的车,更别提玩了。我说:“紫豪今天真乖,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紫豪不同意。过了一会,东树带来一辆遥控飞机。飞机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动和东树套近乎,想和他交换玩。东树同意了。紫豪很小心地把玩具递给东树,并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给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儿手上拿着两个苹果,金老师逗她说:“可儿,把苹果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金老师,然后一直注意金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金老师仍没把苹果还给她,就说:“给我!”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可儿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可儿的奶奶告诉老师,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都是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与反思: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以下是我的归纳和今后的做法:
1、发挥不同区角的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语言角:投放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供幼儿欣赏、讲述。
分享角:可以设置一个分享角让幼儿在家中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幼儿交换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让幼儿表演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等。
2、为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分享日)
可以再一星期中定个半天为玩具分享日。
3、榜样示范
教师和同伴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激发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4、言语指导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一起协商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渐渐地让幼儿学会自己协商学会分享。
5、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等人的提示和鼓励。在一段时期内,孩子尚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自发行为。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常的提示孩子,让他能时刻想到自己应该怎样做。如:玩沙时,小桶和铲子等工具总是不够用,有的幼儿就会喜欢独占,于是我们老师就应该提醒他“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别人分享,别人会非常高兴的。”另一方面我们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如,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一起吃,可当孩子真的给你时,你又笑着说“谢谢你,我们不爱吃,你自己吃吧!”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这样的分享当作一种令大家高兴的游戏来玩,反而无法面对真正的分享,因此孩子与你分享时,我们必须要接受!
第四篇:幼儿分享行为培养之我见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李雪芹
湖北省松滋市纸厂河镇纸厂河机关幼儿园
内容提要:
分享行为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他能主动提出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关键词:幼儿分享 活动 强化 家园合力 科学 论文提纲:
一、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意义
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既有书本上的循循善诱,又有来自外界的影响;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多项活动之中。” 幼儿把游戏看作生活必需,他们主动参加活动,情绪积极高涨。而且,幼儿的游戏和学习不是截然分离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独特的途径和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媒介。特别应当认识到,游戏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与周围事物、外部世界合作和分享。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注意事项
对于幼儿而言,善于与人合作分享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合作与分享”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幼儿的“合作与分享”品质,使之外化为行为体现。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身上“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家长的过度呵护溺爱,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分享精神等。因此,培养孩子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品质就愈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来源,在游戏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才能为以后在社会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一、分享行为培养的意义
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既有书本上的循循善诱,又有来自外界的影响;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道德教育又属于养成教育。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是从德育层面上理解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意义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有用之处,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枯燥的大道理幼儿容易产生免疫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合在直观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来,这样再调皮的孩子一听讲故事也会被吸引过来的,容易使孩子产生共鸣。当孩子对分享行为有了一些认识后,设计了一些情景表演,如:“自己的玩具应该给别的小朋友玩吗?小朋友要不要互相帮助?你正在玩的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想要玩,你怎么办?”通过幼儿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幼儿实施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习工作实践中,我细心观察到,幼儿的独 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曾就在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3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0%;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20%;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15%;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5%。这些结果充分表明小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要教育,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培养:
(一)以食品为依托,迈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教师还利用“生日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请“小寿星”说说分享的体会,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二)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活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心情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除了物质的,还包含一种精神的分享、情绪的分享,如:对快乐事情的分享,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快乐,使欢快加倍;对悲伤的分享,让大家帮你一起排忧解难,使悲伤减半,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分享,这种分享,将有助于形成融洽友好、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一)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如: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些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小孩,请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述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
(二)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知道我们要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的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一次做游戏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佳佳看见了,连忙停住脚步去扶她起来,还掏出自己的手帕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去,有的帮她揉揉摔疼的地方,还有的轻抚她的脸,安慰她一会儿就不疼了,摔跤的孩子看到这么多人都来照顾她,也破涕为笑了。随即老师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悲伤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同时,我们变得更喜欢同伴、喜欢幼儿园了。
(三)利用集体活动,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如:看图讲述《大家一起玩》、故事《孔融让梨》、儿歌《分果果》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通过边看边讲边表演,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促进幼儿自觉稳定分享行为的发展。
三、用行为感染幼儿,强化分享体验
(一)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二)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1、口头语言强化。它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吃完午点,孩子们就开始互相谈论着自己带来的玩具。赵丁涛说:“我的手枪能发光的”,黄浩森说:“我带的是灯笼也会发光”,张锴之说:“我带来了小汽车要和小朋友换着玩”;还有些小朋友说:我有“大象”;“我带来了福娃”;“我有拼图”……这时也有几位小朋友没有参与谈论只是静静的听着。我说:“刘金玉,你为什么不说话?”她撅着小嘴说:“我没有带玩具”。我又问:“小朋友,你们想想,没带玩具的小朋友快乐吗?”大家说:“不快乐”!我接着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她们也快乐呢?”陈思宇说:“和她一起玩。”陈沁柔说:“轮流玩。”我继续说:“今天我们就比比准能让他们也快乐。”孩子们说:“好”,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找朋友了,最后变成了5个小组,有的互换玩具、有的是几个人一起玩、还有的是轮流玩。张子悦没有带玩具来,她喜欢刘芷萱的积木,可是刘芷萱总挡着不让她玩,这时我走过去问:“刘芷萱,你找到快乐了吗?”刘芷萱说:“没有”,张子悦说:“我和她玩,她不让我玩”,刘芷萱说:“我先玩她后玩。”我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你们想试试吗?”她们点点头。“我们一起玩”,于是,孩子们就开始玩玩具。这时,我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刘芷萱:“和小朋友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积木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2、肢体语言强化。它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如:在游戏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在户外活动“玩摇椅”中,孩子要解决“摇椅不够玩怎么办";几个小朋友都想玩摇椅,可摇椅只有四张,怎样解决;皮球不够分,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我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寻求解决的方法,孩子们在互相商讨的过程中,学会互相谦让,表现出相互合作的愿意。如:“你先玩一会儿,待会轮到我来玩”;“我们一起滚皮球,好吗?”我对孩子采取的正确行为,及时地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从而强化了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四、家园合力,为幼儿创设良好分享行为的环境氛围
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效。家庭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积极地利用这一资源,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与合作提供多方的信息。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具体的做法有:利用幼儿园报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家长们在家长会进行家教经验交流,使教育更具亲和力、说服力。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注意事项
一、要科学分析孩子“自私”“自顾自”意识和行为的成因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奶奶在喂宝宝吃奶片时不停地问:“给奶奶一块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给她,她又不要了:“乖乖吃,奶奶不要,奶奶逗你玩呢!”或者说:“乖,奶奶牙疼,不能吃,还是宝宝吃。”
这些情景看上去看是细微,然而细微背后却影响巨大。久而久之,宝宝们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在萌芽中就被扼杀了。在他们极小的心灵上形成了“别人都在假要我的东西”、“我的东西别人不会要”的思想。曾经有个经典的故事必须引起我们深思:一位家长的好友来访,家长为显示孩子的“大方”,引导孩子把巧克力送给好友,好友没有拒绝,才吃了一口,孩子却大哭了。为什么哭?孩子原以为是“做做样子的”,没有想到“叔叔真的吃了”,孩子原来的思想突然被打破了,接受不了了。
还有一种情形,我们也会时有发现: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对于这些行为,一些家长忽视了。有的因为自己在忙家务或其他事没有时间,有的因为自己没有心情。其实,我们要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这一萌芽十分可贵,家长和幼儿老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方式加以鼓励和赞许:一是满含悦色的赞许;一是尽情地和孩子共同活动。如果呵斥和漠然处之,导致的后果不可轻视。
二、把握适度建立和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家长和幼儿老师要通过主动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分享意识,就一定要让孩子能从你的反应中,看到他分享行为的结果――你感谢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快乐。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和物权概念后,他们开始在社交活动中学习自觉的分享。
(一)、从家居生活开始,就让孩子通过与家人分享而获得快乐。如果孩子连和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分享,他是不可能在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的。在很多家庭,孩子是上帝,孩子是轴心,一个孩子至少四个长辈关爱。由于过于重视孩子,导致“宠爱”、“溺爱”,孩子说一不二,孩子要上天,家长就得找梯子。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了学习分享、获得分享快乐的机会,在社会交往中主动进行分享行为的机会就会较少。在家庭,孩子理应得到更多的照顾,但不意味着“孩子高人一等”,在意志品德的培养上,每一个家长都要树立“人人平等”和“时时事事皆育人”的思想。
(二)、不要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奉献”给人
有的家长和老师会带有强迫性的要求和引导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孩子不能分辨“给了”与“没了”的区别,以为“我的东西从此就没有了”,他怎么会与人“分享”呢?“分享”有时不是“奉献”。这里,我们要培养孩子一种“借”、“还”的意识,就是“我的东西别人玩过之后还要还我”、“我的东西借给他人玩会带给他快乐”。“借”和“还”其实就是“分享”品质的基础,没有慷慨的“借”,没有用过后的“还”,是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分享”意识的。
(三)、不要认为孩子接受分享是“天经地义”的
家长和教师在看重孩子与他人分享意识养成的同时,要培养孩子接受分享后的感谢。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的支撑才会更坚实、温暖。“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主动分享的快乐,收人“花香”心存感激。在接受了“分享”后,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孩子表示谢意。这种“谢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分享”获得的快乐,然后让孩子清楚这样的快乐是怎么得来的。这样,孩子的“谢意”才是真诚的。
总之,分享行为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助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而此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且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在幼儿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分享和合作意识将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敬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现状调查报告,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03期
2、钱珊,王伟虹,黄荣淑,重庆市幼儿教师教育现状调查报告,重庆社会科学,1999年第03期
3、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振宇,《学前儿童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傅建明,《学前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赵宏义,《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3〃12版。
7、甘剑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2〃版。
第五篇: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07学前教育 姓名:农丽颖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摘要】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事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分享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主要采用观察(自然情境)、自由式访谈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学前儿童分享行为与分享对象,探索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小班 分享 行为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实习近平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调查对象:桂林市某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
三、调查方法:采用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四、调查内容和过程:
观察案例1:一次晨间活动,乐乐正在玩轮胎,这时西西跑过来就抢,乐乐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轮胎?”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乐乐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什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轮胎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即将爆发了。这时,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面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
观察案例2:盈盈带来一个陀螺,并告诉老师,她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盈盈高兴地拿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陀螺。老师说:“盈盈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盈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陀螺,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盈盈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观察案例3:辰辰正想拿玩具柜上的小火车玩,睿睿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火车,辰辰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和。但在几年的教学现状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⑴ 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爱的经验。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2.物质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也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表现得非常小气,不愿与他人分享,很可能是他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或者太喜欢这个东西了。还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因为太珍惜自己的东西,怕别人弄坏他的玩具。
3.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
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有些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⑵ 其次是要树立幼儿分享意识,自觉产生分享愿望。
要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应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因为幼儿品德形成,需要幼儿经历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这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我发现《孔融让梨》、《金色的房子》、儿歌《分果果》中都蕴藏着与人分享、感受快乐的内容,我还将日常生活中有关分享助人的内容编入故事,使幼儿在欣赏故事,讨论故事、理解故事的同时,明白有关道理,懂得正确的方法,知道分享不仅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如帮助幼儿分析“为什么孔融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等问题,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通过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行为的快乐。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分享”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将“分享”内容有效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水果沙拉”、“我最喜欢的玩具”等,鼓励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我把好吃的东西给你,你很快乐。”“我把玩具给别人玩,别人也把玩具给我玩,玩具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快乐。”在活动中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分享的愉悦。
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发生因喜爱同一种玩具而发生的争执现象,分析原因后我们引导孩子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⑷通过示范榜样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爱模仿正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孩子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孩子身边的重要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他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移情训练是指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有一次,恬恬小朋友吃了两份水果,结果另一位小朋友没有水果了,我就组织幼儿讨论:“没有水果吃的小朋友心里怎么样?”我又问极极 “如果你吃不到水果,你高兴吗?”以后我就让恬恬来发水果、发图书,使她感受分享的快乐。还有一次看到电视里猫抢走了小老鼠的食物,我就请小朋友想想“小老鼠没有东西吃会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样自然的移情训练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分享行为的表现。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⑸家园共育、走进社区,让温馨的家庭、社会环境成为形成幼儿良好分享品质的摇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让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自己表演一些拿手的歌舞、讲故事节目,当老人们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微笑,都露出了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和孤老们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关心人”的幸福滋味。
总而言之,在研究中,我发现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培养幼儿学会物质分享,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与周围的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将多开展一些“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