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视学复习题
透视学总复习题
一.填空
1.所谓焦点透视就是画面只有一个视点。
2.中国画的透视最大的特点是散点透视或多视点。3.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法。
4.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和画面构成近低远高状态时,天点就是消失点。5.距点到心点的距离就是心点到视点的距离
6.自然空间的物体其近大远小最后小到一点,这点在视平线上。7.平视写生时,视中心线应该和地平线垂直。8.在写生活做透视图时,最大的观察角应该是60度
9.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是视距,视距越远,视域的范围就越大,视距越近,则视域的范围就越小。
10.视平线到地面的高度与视点到地面的高度相等。11.凡与画面成45度角的线,它的灭点就是距点。
12.透视变化的特点:近大远小;垂直大,平行小;近实远虚 13.原线与画面平行,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14.变线与画面不平行,远端会消失于画面某一点。15.相互平行的变线,向画面上同一个点汇聚消失。16.平行斜面透视有3个灭点。17.成角斜面透视有4个灭点。
18.传统的西洋画是焦点透视,其意是一个画面只有一个视点。
19.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由于视点位置的变化而产生高远,深远,平远三种常用的透视构图法。
20.在研究透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是:眼睛,物体,画面 21.视点与被视物体各点的连线叫视线。
22.在平视写生时,如果视高一定,那么视点、视中线、视平线相对关系是三者处于同一高度。
23.在平视写生时,视中线和视平线处于垂直关系。
24.与画面成90度变线的灭点在心点;在眼睛引一条与之平行的线这条视线应消失于心点。
25.画面属于典型的平行透视关系的作品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26.平行透视中倾斜线为原线时,保持原状。
27.心天点或心地点距地平线愈近,说明斜面的倾斜角愈小,反之倾角愈大。28.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时表现为近高远低和近低远高两种状态。29.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30.在造型艺术中,只要有空间图形便有透视存在其中。
31.严格的说,人眼的视域范围是一个横向椭圆形,但为方便实用,透视作图时就把视域范围作正圆形。
32.在60°视角所形成的圆周内,是透视图形所在的标准视域。33.与画面呈90°的变线向心点消失。
34.与画面呈大于45°角或小于45°角的变线向余点消失。35.原线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其方向不变,不消失,不变形。二名词解释
1.透视: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2.平行透视:平视的空间中,方形物体的一组面与透视画面构成平行关系的透视,称平行透视。
3.距点:凡与画面成45度角的线,它的灭点就是距点。
4.成角透视:平视的空间中,方形物体的两组面与透视画面构成成角关系时的透视称成角透视。
5.视高:视点到基面的高度或者到放置面的高度。
6.透视学: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并使之具有立体空间造型的真实感。即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学科。
7.散点透视:巧妙地把众多视点所见的不同空间甚至是不同时间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并逐一放置在一幅画中。
8.透视变形:物体透过透明平面,为视觉所感受到的影印在这一平面的形象,改变了原来固有的位置、大小和形状。这种变化了的形象成为透视变形。
9.灭点定理:任何线段的灭点,都是从视点引一条实际上与这一线段平行的视线与画面的交点,这就是灭点定理。三简答
1.透视学在东西方绘画中的应用
东西方对透视原理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应用和发展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中国画重于写神,中国画的透视最大特色就是散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使中国画中的大场面或过长的立轴和长卷中不同空间甚至不同时间的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广阔的生活场景,使人如居其中。传统的西洋绘画较理性、较写实,从古埃及笔画与希腊的瓶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画家已懂得一些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透视法则的最典型运用。2.透视学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
中国画重于写神,中国画的透视最大特色就是散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使中国画中的大场面或过长的立轴和长卷中不同空间甚至不同时间的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广阔的生活场景,使人如居其中。
第二篇:透视学教案
《透视》教 案
课程名称:透视学
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 授课教师:王赟
授课时间:2009-2010第二学期15-16周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第一部分 基础透视
第一章
概
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
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教学难点】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一、透视的由来
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
(一)物体
(二)画幅
(三)眼睛
四、透视的三种类型
(一)色彩透视法
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
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
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
(一)文艺复兴前
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
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进展。
同时还有达芬奇,弗朗西斯科等均在消失点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
(三)17-18世纪
透视进入了成熟期,各种透视规则及画法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已完备了,透视学开始走向成熟。
(四)19世纪
反透视现象开始出现,具体表现在通过削减画面的深度来突出画中的面,进而达到古 典浮雕的变体效果。
(五)20世纪
传统的透视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颠覆了传统透视的原有模式和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组合透视、无透视、变形透视、幻觉透视等。
第二节 中国传统透视学(远近法)发展简述
一
中国本土的透视学——“远近法”
“远近法”是一种透视学本土化的称呼,这种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烙印的表现手法,其基本法则和规律则更多的含有主观倾向,同时也保持着与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相一致的特点。二“远近法”的发展简史
由于“远近法”在中国受到了本土传统哲学思想的支配,成为了一种适用于本土绘画模式,迎合本土审美趣味的绘画透视法则和规律。三
传统绘画中一些“透视”法则的运用
(一)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二)在传统山水画中与“三视”有关的“六远法”
三视包括平视、仰视、俯视。
六远是三视的延伸,包括高远、平远、深远、迷远、阔远、幽远。
(三)传统人物画的透视特点
1.个体人物一般以平视透视特征出现,无俯仰透视变化
2.不管身体各部位在画面的姿态如何,也无远近大小。
3.人物的大小按地位贵贱来划定。
4.个体人物除了惯用平视外,仅头部偶尔有俯视现象出现,但身体其余部位仍保持平视特征。
第三节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一、常用术语
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看景物时可扩展成很大的画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视角,指眼睛看物视线所成的角,以60°视角为视物最清楚的角度。
7、视圈,又称视域,即在画法上以60°视角发射的视线转360°,在画面形成假设的视圈,是眼前看得最清楚的范围。人距离画面远则视圈大,距离画面近则视圈小。在透视作图时,应把图形画在视圈之内,超出视圈所画的图形要变形。
8、点心,也称主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9、视心线,也称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它必须与画面垂直。
10、视平线,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平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等高,所以称为视平线,它又是画面上下的分界线,眼面垂直。俯视透视,如站在大楼顶上低头画画的透视,称为俯视透视。假设的画面倾斜,视心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在线,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点靠拢,余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思考题】
1、画出透视空间里的基本元素
2、中国透视的发展特点。【参考资料】
设计透视
作 者:刘国余,赵颖,徐娟芳 编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第二章
平行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掌握一点透视的特点及其用法。【教学重点】
1、掌握透视的形成
2、一点透视的画法 【教学难点】
一点透视的画法。【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一节
何谓平行透视
一、平行透视的概念
物体的两组线,一组平行于画面,另一组水平线垂直于画面,聚集于一个消失点,也称一点透视。平行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比较呆板,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
二、透视特征
二、平行透视三种线段
(一)边为平行于画面的垂直原线,透视方向为“垂直”
(二)边为平行于画面的水平原线,透视方向为“水平”
(三)边为平行与画面垂直的变线,透视方向向心点“汇聚”
第二节
平行透视作法
距点法
所谓的距点测量法,就是利用45度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
一点求法:已知:平面、立面及En点位置,求立方体透视。
作法:
1)作OY0=OY,即YY0与P.P.成45°。
2)作OY的消失点Vy,YY0的消失点My(量点)。
3)在G.L.上量OX0=OX,OY0=OY,连接OVy、X0Vy,连接Y0My与OVy相交Y点,求得平面透视。4)自O点作垂线T.H.,为量高线,量OZ0=ZZ’为立方体真高,求得立方体透视。实际求法:
1)若视高较低,在G.L.下任意距离作G’.L’.。
2)在H.L.上量VyMy=D,自Vy向右量F,得O点,作透视平面。自各角点引垂线到G.L上,同上述方法求得立方体透视。
(一)室内作图
室内作图二
【思考题】 1.画出一室内空间的一点透视效果图 2.画出一建筑的一点透视效果图
【参考资料】设计透视——现代艺术设计系列教材
中南大学出版社 张晓安编著
第三章
成角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掌握成角透视的特点及其用法。【教学重点】,1、两点透视的画法
2、两点透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两点透视的应用。【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一节
何谓成角透视
一、成角透视的概念
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而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也称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图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二、成角透视的透视特征
三、成角透视的透视消失点的确定
四 成角透视三种状态的透视特征
第二节
成角透视作图法
测点法
1.成角正方体作图示例
2.室内成角作图示例
【参考题】 画出一个室内成角透视的效果图
【参考资料】《透视学》何靖泉 恩刚 辽宁美术出版社
第四章(略)第五章(略)
第六章
曲线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圆形透视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
1、圆的透视基本画法
2、圆的透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圆的透视的应用 【计划课时】4课时 1.圆的透视形态
2.圆的透视画法 1.八点画法
八点画法指除了正方体的四个内切点之外,再增加四个交点来相对精确地完成圆的绘制。
2.“三七比”画法
指在正方形的等分边上借助于三七比例来完成圆的绘制,相比较八点画法,更方便快捷。
四
圆在平行与成角的正方体平面内的特征。
第二节 圆的透视应用 一 透视图的作物分析 1.半圆形门的作图分析
2.窗、门的作图分析
第三节 椭圆的透视与应用
十二点画法
指在一个长方体内,处理已知的4个内切点之外,再增加8个交点来相对精确地完成椭圆的一种绘制方法。椭圆形窗的画法分析
【参考题】 画出一个门的开门轨迹图。
设 计 透 视 第一章 概
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意识到设计透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设计透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透视的作用 【计划课时】1课时
第一节 概述
设计透视主要是基于设计领域中的一些特定要求,反映设计旨意的特点而展开的,主要通过运用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及相关设计透视法则来完成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透视转换,从而实现人们预期的设计意图和要求。
第二节 设计透视的要点
从当今的设计透视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透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针对性更强——主要满足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需要
2.客观对象特定再现性要求更强——表现在直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对象 3.理性逻辑性更强——相对严谨的科学性与程式化归纳
4.工具的图学性更强——迎合图像的准确性与服务于较高标准的真实性 5.融于现代理念的前瞻性更强——与设计要求保持同步性
第三章(略)第四章(略)
第五章 透视画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能够掌握从平面图到透视图的转变画法。
【教学重点】
1、视点法的形成原理
2、视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视点法的运用 【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节 视点法作图 1.视点法的形成原理
用视点法分析与画幅倾斜的直线线段投影
平行透视作图分析
平面室内作图分析 成角正方体
成角室内作图分析
【参考题】 由平面图转换成一个一点透视效果图 2.由平面图转换成一个两点透视效果图
【参考资料】
《透视 制图 效果图》
宋立民 安徽美术出版社
第三篇:透视学教案_图文(精)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第 章 章节
节
时间 2008年 9 月 22日 星期 一 第 三 四 节
教学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目的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结合高职特点提
3、近大远小与消失
出重点思路)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2、近大远小与消失
(提出解决难点的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思路)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题目 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结合学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生实际,拟采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用的教学方法)
教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具、图表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分配
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基本
术
语
:
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失
点
。成直角的线
。点。
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
2、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有两个透视消失点。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于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宽、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于三个不同平线
上。
空间的消失点上。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4、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
5、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作 业
正方形和正方体在平行透视中的画法练习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章节 第 章
题目
节
平行透视 时间 2008年 9 月 27日 星期 六 第 三 四 节
教学合理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目的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
视觉运动中的单视域空间:平行透视平行透视的概念与状态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对画面造成不一样的影响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具、图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及设计
1、平行透视的概念与状态
又称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形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
2、平行透视的特点
3、平行透视图作法、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作 业
平行透视中消失点的偏移产生的各种变化、消失点4
和灭点的变化练习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题目平行透视
第 章 章节
节
时间 2008年 10 月 6 日 星期 一 第 三 四 节
教学熟练掌握、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尤其是在室内
目的 效果图和建筑表现的运用方面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平行透视的特点
运用平行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平行透视在室内效果图和建筑表现的运用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平行透视在室内效果图中的运用平行透视在建筑表现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合生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跟随教师作图,严格按照透视图的作
结学图步骤,亲自感受透视法的神奇; 实,拟采反面教学法,同时列举出多种错误透视图,且要重复讲述在绘图用的教学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法)
教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具、图表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
平行透视的特点
熟悉一点透视图的画法、步骤、规律和技巧;
注意容易出现的错误
根据理论论述和对一点透视的认识,熟悉室内一点透视、建筑一点透视的画法
平行透视的特点:
仅有一种变线,只产生一个灭点。
立方体有意个可视的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分配
面,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 变形的平面,它的边线均属原线。
等大的立方体,在同角度方向,不同 距离位置上的比较,不是同一形状的放大缩小,它们 之间在近大远小中,含有直角边的平面都要发生形变。
平行透视在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错误图示:
正确图示:
仅有一种变线,只产生一个灭点
错误图示:
正确图示:
错误图示:
正确图示:
平行透视在室内效果图的运用:
作 业
认真完成单体透视图和室
内透视图,并做好笔记。
第四篇:12 透视学及人体工程学
《透视学及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
适用专业及层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与装饰设计方向)一年级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学分:3
总 学 时:48
理论学时:30
实践学时:18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一)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课程目的透视学是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的专业课。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掌握透视学和阴影学的基 本原理,运用作图方法表达设计构思为后续的设计表现技法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主要讲授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面透视,阴影透视的绘制方法和基本原理在环境 设计中的应用并且让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授课学时:12
教学内容:了解西方透视学在绘画、设计领域的运用情况与效果透视图的形成原理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近大远小与消失”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了解透视中基本概念与作图标识;了解透视的构成要素和绘画、设计中空间建立的原理;了解人眼共同具有的透视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西方透视的形成、发展、应用的历史中国传统绘画中空间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第二章
授课学时:9
教学内容:平行透视的形成、特征;平行透视的作图方法;平行透视的在绘画和设计中 的运用;平行透视作品欣赏。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平行透视的形成、特征;掌握平行透视的作图方法;掌握平行透
视的在绘画和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第三章
授课学时:9
教学内容:成角透视的画法;成角透视作品欣赏。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成角透视的形成、特征;掌握成角透视的作图方法;掌握成角透视的在绘画和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成角透视的做法。
第四章
授课学时:9
教学内容:斜面透视;斜面灭线;方形物的仰、俯视;空间倾斜透视图欣赏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倾斜透视的画法,在自己的创作、设计作品中准确运用倾斜透视知识,懂得欣赏倾斜透视的绘画作品。掌握立方体平视、俯视、仰视透视的画法,在自己的创作、设计作品中准确运用倾斜透视知识,懂得欣赏倾斜透视的绘画作品。教学重难点:倾斜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第五章
授课学时:9
教学内容:阳光阴影;灯光阴影。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中阴影透视图的画法;在自己的创作、设计作品中准确运用这些透视知识,懂得欣赏这类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合理运用太阳光阴影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四、考核方式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形式:闭卷
五、主要参考资料
1、《艺术与设计透视学》白璎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大纲编写人(签字):陈吉之
专业负责人(审核):
教学院(系、部)负责人(审核):
2012年 7月30 日
第五篇: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2008-9-22 19:54:00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艺术产生于艺术,而不是产生于自然。艺术家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在其视网膜上留下有触觉价值的印象,并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气质创造出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透视法的运用技巧对于画家表达主观意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 利奥塔尔说:“绘画是最让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相信她是完全真实的。”绘画所借助的魔法之一就是透视法,在本次课程中我有幸了解到了一些透视法在绘画史上的运用与发展,透视法通过制造“虚伪”而更深一层的表达“真实”的效力使我对于艺术表达语言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本次课程第一节主要从科学的角度讲了透视法,也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透视法的运用,如距点的运用和被画物体的最佳位置选择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画的过程中能够较早就了解到的基本表达方法。更吸引我的是第二节部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空间表现法。
第二节第一部分:走向现代主义绘画。
现代主义绘画越来越向纯粹的审美对象发展,在空间透视法方面则表现为由“幻觉”上的立体表现向符合画面本身的平面性表现发展。如老师介绍的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到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再到马奈的《奥林匹亚》,已经逐渐摆脱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影响,人物表现更加世俗化,线条向平面化转变。印象派的表现重点则更转向对于光与色彩的研究,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粹的审美趣味。后来的立体派,则把物体归纳为具有永恒感和形象更为坚固的几何形体,这是一种经过归纳总结的感受,强调“第二质感”,体现出艺术家对形而上的追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用使画面结构化的方法,把描绘对象分割,打散,再重新组合,仅考虑画面的形式,更注重绘画自身的研究。现代主义追求创造性,旨在创造新的形式。第二部分:媒介的作用。
人人具有“视觉概念”,而艺术家有常人所不能为的“再现概念,他们能够通过特定媒介去捕捉和体现通常经验的本质和意义,而绘画媒介的平面性也使艺术家运用平面构型与之相适应。毕加索希望尊重绘画本身的平面性,运用天性在二维平面中表现对象,而不制造立体的欺骗性幻觉,突出媒介本身的特性。马蹄斯的《红色餐桌》强调平面性,彻底的走向了现代主义。德洛内的《红色铁塔》让我印象深刻,他甚至把光与空气都归纳为几何形,是一种形式的创造。“艺术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这句话表现了当时艺术的发展倾向。第三部分:点线面的作用。
康定斯基强调艺术的精神承载功能;现代主义艺术家把物像归纳为精确的几何形更直接的表现自然结构本质,而现实主义艺术再现这种自然结构的物质对象,以及发生在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中的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间接揭示出的,格式塔心理学诠释了点线面构成空间的思维逻辑。受西方文化特点影响的蒙德里安的画极度严谨理性,表达了崇尚次序的理念,所描绘的不是表象,而是用经过归纳的形式,和独特的媒介诠释自己眼中的世界。这又表现了现代艺术推崇形象,形式的想像力,向观效应艺术,视幻艺术发展。第四部分:第四维空间。
未来主义讴歌现代机器、科技、甚至战争暴力、迷恋运动和速度,表现“现代生活的旋涡”,所以出现了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表现整个运动而不是瞬间凝固,时间连续存在,有空间位移,巴拉《快速飞翔》把运动抽象化,用点线面分割,是一种心里体现。
第五部分:非透视与反透视的运用。
形而上画派和超现实主义画派等这类艺术派别在保持写实艺术表现方式的同时,又颠覆了写实绘画的空间表现法,运用非透视和反透视的方法使画面产生梦幻神秘和错乱感。如基里科《一条街道的神秘与忧郁》透视斜线消失点的不同使地面不平稳,感觉存在不可知的神秘。是一种对人潜意识的开发,用写实表现梦境。还有达利,马格利特等诸多画家运用这种方法。
第三四节分别讲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法和敦煌壁画的空间表达法,中国山水画把表现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出发点,与西方绘画观念不同。王徽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道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深。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六远法,体现了水墨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值得我们在以后探索现代艺术的道路上加以总结运用。而敦煌壁画更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灿烂丰富,其绘塑结合的表现方法在现代艺术中被采用,如现代的景观空间艺术等。
从古埃及对视觉印象的简单记录,到古典主义,印象派的真实地“再现”自然现实,再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把现实物像归纳为主观的形状,其透视法运用的不断变化,时代的发展与人们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影响着艺术的表现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艺术表达的媒介更多样化,再现艺术也越来越成功,却也逐渐庸俗化,它们不能作为人们“梦”的替代物,未来艺术的发展还需不断总结探索。
2008-9-22 19:54:00
2008-9-22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