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一、压重平台文体活动广场建设
曾经的千里堤是垃圾遍地、杂草丛生、芦苇乱堆乱放,私搭乱建随处可见,就像一块污垢粘在了华北明珠上,玷污了白洋淀的美誉。自李广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镇村干部下大力度,集中力量治理千里堤,共清运垃圾4860方,清除苇垛162个,拆除临建89处,搬迁大型煤场2个;修建人行步道1680米,种植金鸡菊、地被菊、紫花玉簪等花木65万株,建成小型游园6个,修建亲水平台3个,建成公厕5座。做到高低错落,四季有花,打造千品绿带,极大改善千里堤环境,同时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空闲地建设
1.村内游园建设。在李广二村流转两户村民宅基,拆除破旧民房2处,占地200平米,建设村内游园1个,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2.堤口游园建设。拆除堤口北侧四间旧房,清理深5米、占地300余平米的垃圾坑,填埋土方,种植花木,建成具有小型高尔夫球场风格的小游园。
3.时间树广场建设。清理堤口南侧深5米、占地200余平米的垃圾坑,埋填土方,修建花池,种植花木,地面铺装大理石,刻上了李广村的大事件,告诫村民时刻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民居改造及街道美化
1.街道美化。修葺街道墙体并粉刷美化,墙体美化以灰白色调为主,在保留水乡民居特色元素的基础上,体现白洋淀、李广特色。改造李广段单侧2000米,后道南侧1200米,老街主街两侧约623米,完成工程总量为20万平方米。
2.打造民俗街一条。对老村主街(623米),加固有历史和文化特点的危房、古建筑,重新修建门口台阶113处,挂瓦300延米,修建女儿墙300延米。明年,将对主街临街门楼进行改造,凸显淀边民俗文化,体现古韵特色。
四、后道旅游路建设 一年前的李广后道,只是一条宽两三米的土路,地面坑洼不平,千沟万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民居一侧私搭乱建、侵街占道严重;淀边垃圾成山,臭气熏天。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们按照旅游路建设的要求,清理垃圾8000余方;拆除民居一侧有碍观瞻的违建、围墙、土台子36处;后道南侧修建景观墙880米,拱门16个;拓宽后道护坡4米;河道清淤880米。明年,将用毛石加固护坡880米,并修建长880米、宽1.8米的人行步道,种植宽1米、长880米的绿篱。建成后的李广后道不仅为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提供方便,而且将成为李广旅游的又一景点。
五、综合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在一村大码头、千里堤以北流转53亩土地,买土填方5万方,建设体现李广文化的西汉风格旅游码头和游客服务中心,兼做村民行政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一部分兼做村民活动广场,一部分兼做集贸市场。
六、李广雕塑广场建设
村民活动广场南侧三角地带曾经是一个深8米,占地1000余平米的垃圾坑,坑边有一间出售白灰的板房,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美丽乡村建设中,拆除了小板房,清运了垃圾,填平了垃圾坑,建起了雕塑广场,树立了李广将军雕像,成为村内地标建筑。
七、美丽中国·魅力任丘
11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河北农民广播电台一行12家京津冀媒体齐聚任丘进行联合采访,其中对李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重点采访。11月20日,这12家媒体在白洋淀大口子码头举行了“美丽中国·魅力任丘”大型直播节目,节目对李广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情村貌的巨大变化做了重点介绍。
第二篇:乡村文化建设
浅谈乡镇文化站建设
武乡镇副镇长 张磊(2012年4月)
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站的阵地作用和龙头作用发挥得充分和积极,乡村的文化工作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我们对此有较深的体会。
一、镇党委、政府应为文化站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反复宣传、强调文化站的作用时,首先做出榜样,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把公共文化设施优先考虑进去。我武乡镇共有2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镇综合文化站于2010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约300㎡,总投资25万元,现设有多功能室、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器材室,并建有1000㎡的篮球、乒乓球、各类体育器材较齐全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新建文化综合服务站自投入使用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站、文化书屋对外免费开放工作,特别是在文化站工作人员缺编的情况下,镇上仍确保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2011年镇上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5万多元,对文化站进行装修,更新了办公桌椅、档案柜,安装了饮水机、空调、连接了宽带网线、制作了门头标志牌、各种制度牌、免费开放公示牌、活动安全提示牌等,为村、镇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实实在在地为“三农”服务,乡镇文化站才有生命活力。以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为载体,服务社会、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发挥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文化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综合文化站人员配置不齐,缺编严重。
2、一直以来,综合文化站办公无经费,许多正常活动无法开展,设备损坏无经费维修、维护。
3、活动场所面积不足,只能一室多用,需上级进一步给予资金投入解决。
4、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大,但待遇低,职称低,加班无法解决补助。
5、村级文化书屋虽已办起,但由于工作人员报酬无法解决,致使绝大部分村的书屋不能向群众正常开放借阅。
6、建议区文化文物旅游局要经常组织基层文化站人员开会学习,或组织各站人员到有特色的地区观摩学习,交流取经。
四、为进一步提高和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镇综合文化站在群众中的地位,促进社会和谐,我的工作思路是:
1、进一步强化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力度,不断转变作风,拓宽基层文化工作领域。
2、按照上级相关规定,按时免费全部向群从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厅、体育活动中心。
3、及时检查各村文化书屋向群众开放工作,确保群众正常借阅。
4、采取多种形势,指导、引导各村、各单位搞好文化宣传
第三篇:南港镇:推进文化建设 助力美丽乡村
南港镇:推进文化建设 助力美丽乡村
今年以来,南港镇全面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助力美丽乡村幸福生活。
一是筑牢村级文化阵地。加大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各类项目,先后在沙埂村、过湾村两个美好乡村点兴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广场灯,配备健身器材,设立文化墙和宣传长廊;积极争取文化惠民工程,总投资达200万元,建筑面积898.2平方米的沙埂村农民文化乐园正在紧张建设中,9月1号将正式开园;梁祝文化广场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8月中旬开工建设。通过实施农家书屋等项目,不断健全村图书室。
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举办经常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健身操、广场舞等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2014年11月2日下午,南港镇沙埂村顺利承办了舒城县南港片老年广场舞大赛;同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今年以来,通过实施“一村一月一场次”电影放映工程,文化站为镇内各村放映电影30多场次。
三是引导休闲农业发展。抓住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娱乐、采摘、餐饮等的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位于过湾村的过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以体验农家为核心内容的旅游生态农业,让游客可以参与农事,体验采摘,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如过湾农庄一样的村还有几处,如藕塘村的北风岭山庄、郭店村的常江葡萄园等,呈现方兴未艾发展之势。(祝玉刚)
第四篇: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乡村是美丽的,在乡村生活的人的都会在什么节日中,团结起来。所以新村变得美丽了。
我从小就在乡村长大,那里山好水好人更好。就是在以前还是五岁的小屁孩时,村里便造起了水泥路,从以前的坑坑洼洼的路,变成了水泥路,从以前的瓦房变成了楼房,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楼房。现在都啥年代了,有些老人还依然住着瓦房。是因为儿女不管了!还是没有钱?
现在家用电器多得很,以前的人很辛苦。要自己 去挑米、水。以前科技还没有发达。现在科技发达了!每家每户都有电器、有冰箱、电饭锅......还有以前的相机,照一下“咔嚓”相机马上就冒烟,相片就出来了。而且还是黑白照。现在手机可以照相、相机......还有以前的电视机也是黑白的,看都看不清,现在“哼”液晶电视,还能用电脑来看。以前在地里都是呀人力和牛力,多吃力呀。现在拖拉机、金牛,都能派上用场。以前的麻将不如现在的自动麻将。你们会打麻将吗?麻将那东西真好玩。
现在每一个村都有“清洁新村”的文明新标
第五篇: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晚上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美丽乡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美丽乡村”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进而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级迈进,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获取的重要部分。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口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总结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基础上,中央财政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选择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海南等7省市作为首批重点推进省份。
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结合省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在全县实施以“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内容的“两双工程”的基础上,立足县情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问,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省级战略决策。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为此专门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一2015年)》,力争到2015年全省70%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60%以上乡镇整体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等省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牵头部门。浙江、安徽、广西等省区都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试点县市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福建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干部考核和对乡村口标管理考评,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大投入整合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多元投入。7省份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存量、盘活增量,努力增加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专项预算安排。安徽省从2013年起,省本级每年安排10亿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要求每年市级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县级不少于1000万元,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和其他自然村治理。福建省在各级投入3.28亿元试点资金的基础上,又追加4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贵州省对专项资金连续两年结转的无条件转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己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生态移民建设补助、农民健身工程补助、农民文化家园补助等1.75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重庆市整合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补助、农村文化建设补助、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及网络维护补助等资金专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项口的运行管护。福建省永春县投入5000万元,推行“金佛手一美丽乡村贷”,撬动信贷资金近3亿元。安徽省7个市设立了美好乡村建设投融资公司,融资12.3亿元。宣城市、铜陵市引导各类企业投入资金1亿多元。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从试点情况看,主要包括四种类型:(1)聚集发展型。对明确作为中心村的,完善水、电、路、气、房和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浙江省永嘉县将楠溪江沿岸的岩头镇等3个乡镇15个村进行整体规划,将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村庄成片一组团,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新社区适度集中,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2)旧村改造型。通过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绿化美化、休闲场地等设施建设,促进村庄整体建筑、布局与当地自然景观协调。(3)古村保护型。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完好、原有古村落景观特征明显,保护开发价值较高的古村落,以保护性修缮为主。安徽省黄山区在对永丰、饶村、郭村等几处古村落的传统街巷格局与形态、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石刻等文化遗存进行重点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村庄道路、水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升村庄人居品味。(4)景区园区带动型。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围绕建设屯堡维护及田园风光旅游乡村,在七眼桥镇本寨村、大西桥镇鲍屯村发展旅游业,加快推进景区沿线创建点的巩固提升,把景区沿线打造成文明秀美的人文景观通道。安徽省当涂县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了松ll}社区,探索出一条“旧宅变新房、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农民变工人”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四是注重规划实效,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体系。浙江省尝试以村级为主体编制试点规划,切实尊重村级组织和村民的主体地位,将规划费用补助下达到村,在政府引导、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由村民会议决策,避免出现“规划连村支书都看不懂”的问题。安吉县采取“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将全县行政村进行差异化规划,今年10月25日该县通过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区验收。重庆市通过梳理市级涉农项口建设情况,明确了87项建设管护标准,并计划用1年左右时问建成标准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提供借鉴。海南省以澄迈县为基础制定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标准。
二、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首批试点省份的实地调研和座谈分析,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一是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由于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够,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或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必然不同,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的低层次认识上,更不能形成错误观念,认为它只是给农村“涂脂抹粉”、展示给外人看的。而应该提升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二是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
浙江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早,探索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其它地力一借鉴学习。安吉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明确了不同政府层级之问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既避免不同层级之问的职权交叉,造成政府管理的错位和越位,影响工作的开展,又避免权责出现“真空”,造成政府管理的缺位,导致某些事项无人负责。县级政府主要负责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考核等工作;乡级政府负责整乡的统筹协调,指导建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对村与村之问的衔接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并开展建设;建制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由其负责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同时,理顺部门之问的横向关系,对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进行量化细分。安吉县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任务,建立了美丽乡村考核指标和验收办法,将一项项指标落实到每一部门,由部门制定指标内容和标准,并对该项建设负总责,同时参与由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组织的考核验收,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
三是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项口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
安吉县等地之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与其重视规划引领建设不无关系。总结其实践经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其次,做到规划因地制宜。譬如,安吉县在编制《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乡村风貌营造技术导则》时,按照“四美”标准(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将全县的建制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五类。第三,尊重群众意愿。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经过“五议两公开”程序(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公开评议,书面决议公开、执行结果公开),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达到群众满意。第四,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为了把规划蓝图落地变成美好现实,就必须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转化成行动计划,细化为具体的实施项口。第五,配套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为了更好地落实和执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还必须研究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的配套实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许多地力一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允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允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允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切实把决策权交给农民,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
三、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力一力一面面的内容,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应按照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多元投入、整合资源,以县为主、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的原则要求,妥善处理好几个力一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问的关系。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农民是美丽乡村的主人。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村里的事要由农民说了算,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实惠,给农民造福。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涂脂抹粉”。不能仅仅成为城里人到乡村旅游休闲的快乐“驿站”,而是建成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口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社,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口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问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屑。
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力一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允、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是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我国地域广大,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保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口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应有一些一般性的统一要求,源头上规范,嵌入式管理,防止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将标准化工作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切实把一些具有特色的古村落保护好,把乡村非遗项口传承好,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
四是处理好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美丽乡村既包括村容村貌整洁之美、基础设施完备之美、公共服务便利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美,也包括管理创新之美。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要努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推进相关改革,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营造与美丽乡村相适应的软环境,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