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 联动协作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

时间:2019-05-15 13:5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凝聚共识 联动协作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凝聚共识 联动协作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

第一篇:凝聚共识 联动协作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

凝聚共识

联动协作

着力构建月湖区土地管理新格局

2012年以来,月湖区以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为契机,以推进“双保工程”为抓手,努力推进管理创新,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一、月湖区乡镇土地资源情况

月湖区辖1镇、5个街道办事处,12个村委会,42个社区居委会,99个村小组,70228户,常住人口17.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9万人,农业人口3.32万人)。月湖区乡镇土地资源禀赋不佳,耕地资源量少、优质资源缺乏、后备资源不足。根据2011年底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月湖区土地总面积为13610.04公顷,其中:农用地6869.60公顷(其中耕地224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47%;建设用地5252.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60%;未利用地1488.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3%。

二、月湖区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工作亮点

(一)推进一个转变,树立“大家管、大家用”的土地管理新格局

我区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动员宣传活动,使全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思想高

度凝聚,形成共识,深刻意识到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地管理工作由“一家管、大家用”向“大家管、大家用”转变的必然趋势,更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维护土地管理正常秩序的有效途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土地管理责任,将土地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承担,转变为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共同责任,积极落实耕地保护、土地执法和土地信访共同责任机制,形成了“大家管、大家用”的土地管理新格局。今年3月5日,区政府召开了控违执法专题会议,下达了我区控违及土地执法工作任务,镇(办)、发改、村建、国土等部门也及时部署了相应工作。同时,制定了《月湖区乡镇土地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中对镇(办)在落实耕地保护、土地开发、土地执法、集体土地管理等土地管理工作明确了考核办法,同时征求了镇(办)意见,对照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不久将正式出台。

(二)强化两个考核,努力推进两个共同责任机制的有效落实

1.强化耕地保护考核,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层层落实保护目标。按照市政府要求,区政府及时分解了耕地保护目标数,与两个镇(办)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2份,镇(办)也及时将耕地保护目标分解到村、组,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16份,并将耕地保护情况作为乡镇年终考核项目之一。每年年初,区政府组织国土、农林、统计等部门对各镇(办)上一年度的耕地保护工作进行了考核,对表现优秀的镇(办)给予表彰;二是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真正形成了耕地保护的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三是大力推进辖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2011年以来,我区共完成土地开发项目7个,实际新增耕地面积510余亩;四是积极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区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835.19公顷,并编制月湖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成果报告、图表等成果,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规范的成果数据库,完成了区、镇、村三级标志牌的建设工作,制定标志牌21块。

2.强化执法控违考核,进一步落实执法监察共同责任制 一是强化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力度。为有效预防和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区政府印发了《月湖区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镇办是所管辖区土地执法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强化联动协作,明确了区发改委、区财政、区村建、月湖公安分局、国土分局等部门工作职责,完善了土地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执法监察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了镇(办)、公安、村建、国土

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执法已形成常态化。2012年以来,全区开展镇(办)、国土、城管、村建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动态巡查3000余人次,下发了《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决定书》361份,查处并制止了5起违法取土行为,356起村民违法建房行为,拆除建筑面积8300m²,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二是强化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力度。2012年,区政府及时印发了《月湖区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工作职责,将各级政府列为控违工作的责任主体,并进一步健全了防控巡查机制、处理机制、考评机制和问责机制。2012年10月份,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联合检查组,对童家镇、四青街道办事处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工作进行了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通报,下发了《关于童家镇、区村建局控违不力的情况通报》,对控违不力的相关人员启动了问责机制。

(三)开展三个参与,不断扩大土地管理公众参与面 一是参与征地拆迁。为进一步依法依规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确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区在严格履行征收土地程序的同时,主动邀请村干部、村民代表等800余人次参与确权走界、附着物清点及征地协议签订工作,充分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近三年来,我区共为30多个市区重点工程征收土地6700余亩,确保了辖区各项目用地需求。

二是参与三权发证。在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发证工作中,我区积极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村民代表等500余人次参与现场走界确权、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并主动接受理事会的监督,保障了“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有序推进。截止目前,我区共完成已确权登记发证面积5262.4公顷,确权登记发证宗地数465宗,调处土地纠纷19宗,扫描建库卷数79卷。目前,已完成了省级抽检,于8月1日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并获得有关领导好评。

三是参与土地开发。在农村60亩以下土地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区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在项目申报、施工、管理、监督的重要作用,在土地开发施工期间由村民事务理事会统一管理,竣工后由村民事务理事会重新调整经营权,有效地减少了矛盾纠纷,确保了土地开发后得到有效耕作。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为全面推进我区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工作,下一步,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

根据我区实际,科学制定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征地、土地执法等方面新的制度和办法,尽快出台《乡镇土地管理绩效考核办法》。

(二)推进征地管理改革

针对如何提高征地效率,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缩短净地交付时间,我区将成立工作小组深入征地一线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成果,建立起多渠道的征地安置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三)强化执法力度

探索土地执法新方法,进一步强化土地执法监察,破解农村土地执法难题。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

在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新办法。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国土部官员谈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三要点

国土部官员谈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三要点

2013-11-06 18:20:59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原标题:国土部官员谈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三要点

内容摘要:

● 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近日指出,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既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基本原则,也是基于现势国情阶段构建国土利用新格局的新思维、新论断和新方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闸门”和人民群众福祉的坚硬“基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需要科学的宏观顶层框架设计,更离不开具体可性的底层体制机制和规范的操作措施协同配合推进。国土资源工作要真正践行好“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的思想精神,必须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发挥改革创新成果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聚焦土地制度“三位一体”改革,强化职能转变,深化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与管理体制建设,暨以改革管理方式构建新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创新补偿安置方式构建新型征地制度,以完善土地权能构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形成一套科学、高效、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管理和高效利用制度,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 短缺是大国情、节约是大战略,“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坚持行政管控和市场引导并重,约束与激励并举是基本导向和客观要求。一是完善高效利用机制,包括盘活存量控总量、优化产业控布局、把握流量控结构、用好增量控时序;二是完善土地价格机制,针对不同地区、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准地价,差别对待、引堵疏结合、因势利导,抑制超大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三是完善经济约束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政策,完善有利于保护耕地的土地财税制度。探索城镇土地使用税费额度分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制度,提高保有成本,抑制以地套利;四是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在保障农村集体及个人土地财产权益不受损、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二三产业主动下乡”。

●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起到了重要基础性作用。历史事实证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是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征地制度改革,众说纷纭,需要理性探讨各个观点科学性和可行性。征地难是一个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长效的整体制度设计。一补了之不是长久之计,单一的货币补偿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问题。我国征地和供地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阶段,土地收益都进入公共财政,并用于公共产品的开支,受益者是社会公众。简单的划分“公益性项目征地、非公益性项目直接买卖”,无法解决农村集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同时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所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将无法回收,也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 从数理上看,土地所有权具有时间无限长、永不磨损、不贬值的特质,其所有者的权益价值在理论上就很难用数值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只有从土地本身所承载的权益和功能的视角去研究。用途管制制度是全社会的公理,不同的用途规划设定,就会有不同的权益和功能,按照“补够用益物权、留足发展权、配好发展机会、完善组织结构、保障参与权”的思路,才既能有效保护和提高农村集体的土地权益和利益,又能够低成本解决发展用地问题。

● 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症结主要表现为农民享有的土地权能不完整,行政管理权力与民事财产权利两者各自的行为边界不合理,导致农村集体土地资源一直未能纳入市场配置资源轨道与大量农民集体及个人土地物权权益频繁受侵相并存,掣肘了我国“四化”的快速协同一体化进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基础和前提下,重点解决两种产权不平等的问题,赋予农民群众完整的土地权能。同时,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加快落实中央提出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化建设及实践,强化以土地为基础的各类不动产物权的保护与救济,进一步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在“确保农民集体财产不受损、农

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让农村集体农用地的使用权有序流转,引导农村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配置轨道,逐步建立主体平等、产权明晰、规则一致、竞争有序、配置合理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全文:

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30多年后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土地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现势的经济社会制度是应然之举。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指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以遵循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为原则,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是基于系统论视野的有机整体论断,是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新格局的大方向,这既需要科学的顶层制度框架设计,又需要科学的底层机制和规范操作措施的配套推进。笔者认为,面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新时代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落实这一新思想论断的关键点在于找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高度统一到“四个利于”的总体目标上来,聚焦到“三位一体”的土地制度改革上来,即把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利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利于生态均衡安全的“四个利于”作为总目标,以改革管理方式构建新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以转变补偿安置方式构建新的征地制度,以完善土地权能构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形成一套低成本、高效率、公平、合理、科学的土地管理、利用新制度。

一、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改革

(一)短缺是大国情、节约是大战略。

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将长期面临着供给与需求难解的命题:一方面,资源总量短缺是我国的大国情。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宜居生产空间只有约300万平方公里,而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只有约180万平方公里,且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而这又恰恰与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高度重叠。今后,高速发展的二三产业仍需要大量的土地,城镇、农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将呈多边挤压态势。仅城镇化一项,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转移1400万人,用地287万亩。假如城镇化率达到80%,至少还需要8000万亩土地。另一方面,13亿人口要吃饭,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党和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必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的红线不动摇。“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日益突出,决不可掉以轻心。

发展机遇不可失,资源禀赋不可改。“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更是国土人的重大使命。只有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实行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所有的山山水水都要规划好、利用好”,才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唯一路径,除此别无选择。

(二)理念是基础,方式是关键。

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理念是决定节约集约的基础,管理方式是能否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的关键。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用地效果。

客观地讲,我们以往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多涨、快涨GDP,习惯性地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政府之间为了营造投资“洼地”竞相低价大面积出让产业用地,给企业以地套利大开方便之门。企业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土地利益,在项目立项时就大量“注水”,虚报投资额,多占地、占好地,占多用少甚至占而不用,坐吃土地差价和土地增值收益。政府之间招商引资的降价竞争,实质是一种很典型的零和博弈。GDP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企业生产的多少是根据市场来决定的,政府相竞降价的招商引资仅是财富的转移,并不是财富的创造,不但不会增加产品的总产出,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流失了大量的土地资产。特别是由于资源配置的事权过多掌握在政府手中,大城市的政府往往会用行政、资金等优势设定优惠条件,吸引项目不断流向大城市,造成了越大的城市规模扩张越快,“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引起资源浪费、环境

恶化、物价上涨、人满为患、房价高企、人力短缺、投入产出比下降,规模效益不断递减。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城市却出现大量的“空房”和闲置劳动力,阻碍了国土利用新格局的构建,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我国经济走到今天,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暗藏着矛盾,不转型升级则举步维艰。以城镇化发展为例,从1990年至2002年我国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超过50%,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达到2.28(美国在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曾坚持自由放任的城市化模式,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也只有1.66),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1.12的合理界限。我们当前的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水平普遍明显偏低,不到英国的11%,仅为韩国的18%。长此以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用地问题将难以为继。

(三)管控是手段,机制是保障。

今年6月25日,姜大明部长在纪念第23个全国土地日主题讲话中指出,“要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原则,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完善和制度创新”。姜部长的讲话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规划管控和市场引导并重,约束与激励并举,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强化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地价管制制度、健全节地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和督察,规范用地行为。笔者认为,要将这一基本精神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高效利用机制。一要盘活存量控总量。目前的存量建设用地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完善制度设计,定规范、定标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总体评价制度,对于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明显偏低的省份,实行总量控制的倒逼机制,促使地方加快转变“重增量、轻存量”、“重规模、轻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导向。对于超大规模城市,应建立供地的门槛,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的产业,将技术水平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拦在门外,切实转变靠土地增量供应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采取差别化税收、地价等挤出措施,腾笼换鸟,将土地利用效益低的产业挤出超大规模的城市,提升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益。二要优化产业控布局。按照区位比较优势,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维度与国家整体的利益角度出发,不同地区要立足自身的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市场等各种资源禀赋特点,定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各自担当好国家总体经济格局中角色定位,有效杜绝无视区位条件、不顾环境容量、不考虑社会成本的低效扩张、无序发展。三要把握流量控结构。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开展“三旧”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增加建设用地流量。支持通过依法收回、优化使用等手段,大力推进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建立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四要用好增量控时序。建立增量系数函数,实行计划指标分配与节约集约用地挂钩制度,投入产出比高、规模效益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应提高增量指标的系数,反之亦然。运筹土地利用新格局,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效率,抑制政府零和博弈,防止企业以地套利、宽大宽算圈地。

二是完善土地价格机制。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准地价,差别对待、有引有堵有疏、因势利导,抑制超大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促使产业和人口“择地而居”、流向规模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中小城市,着力解决市场机制发挥不到位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势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完善经济约束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政策,完善有利于保护耕地的土地财税制度。探索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分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制度,提高保有成本,抑制以地套利,淘汰落后产能的项目。设置阶梯式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占用耕地的征收标准要数倍于占用其他类别土地,提高占地多、经济规模大的地区的征收标准,让用地者付出相应的发展权成本,同时,加大国家统筹比例,专项用于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以抑制企业多占地,鼓励保护沃土良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

四是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目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有2亿多亩,仅住宅用地闲置就超过5000万亩,如果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保障农民居住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二三产业主动下乡”,减少土地征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村镇经济发展、提高中小城镇的规模效益,保护好沃土良田。

二、征地制度改革

从历史的纵向维度看,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千百年来农民“惜土如金”、“视土如命”的思想根深蒂固,土地是他们子子孙孙的生存保障,寄托着他们未来和希望,非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卖地;从当下世界的横向维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发展奇迹”,给13亿人民带来了历史以来最好的福祉,足以说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具有时代的适应性和合理性;从党的土地政策演变历程和经验教训看,只有尊重农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中国的国情,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才能谋划出正确的土地制度。

(一)多种改革观点的分析

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多种改革观点,各个观点也都有各自的理由和依据,但是否是根治征地问题的“良方”,仍有待深入分析。如: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由买卖是否可以解决征地和发展的问题?是否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就能解决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是否可以无条件地马上推行公益性项目征地、非公益性项目直接买卖?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创性与无可比拟的活力。制度成本的高低、公平与否,事关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不能为解决一个征地问题,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而应该把土地制度所涉及的全部社会问题关联起来,建立一套符合国情、民情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土地制度,让农民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同时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观点一:一补了之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活有保障”的要求。如果只是单纯的“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不但解决不了“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活有保障”和征地难的老问题,还会产生诸多新问题。

首先,从实践看,补偿标准年年提高,却仍未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简单的一补了之,被征地农民一时可能会满意。但可能会有部分农民因理财不善等原因返贫,从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其次,农民对补偿标准的预期也会越来越高,会使土地征收工作更为艰难。补偿标准大幅不断提高,将要被征地的农民就可能会期待更高的补偿款而抵制征地,使征地将难上加难,“百年断头路”、“百年半拉子工程”将会大量出现,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次,不断的大幅提高补偿标准,公共财政将不堪重负。若按照全国每年征收830万亩土地测算,征地拆迁补偿的直接性成本支出大概是1.8万亿元,“七通一平”支出大概2.5万亿元,土地取得的总成本不低于4.3万亿元,而每年的土地出让价款收入大概是3万亿元,土地的取得成本已明显高于出让价款,出现“倒挂”。

最后,征地成本必将转嫁给第二、第三产业。这将提高用地企业的投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下滑,从而影响中央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大局。

观点二:按项目性质征地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在土地用途转变的相关税费制度没有建立完善之前,简单地推行“公益性项目征地、非公益性项目直接买卖”,无法解决农村集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同时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所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将无法回收,也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一方面,村民组织并非一个统一的经济共同体,将哪个农村集体组织的土地征收用于公益性项目?哪些允许出售?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公平问题。我国土地物权体系中尚未有“发展权”这一权利设定,在发展权购买、补偿等配套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难以解决这种征地模式下的土地权益公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每年需要征收约300万亩土地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因为经营性项目用地的直接买卖,其价格传导的作用,被征地农民将要求比照经营性项目地价作为补偿的标准,征地成本势必大幅提高。而经营性项目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买卖,政府每年投入的2.5万亿元“七通一平”以及其他公共产品的资金将无法收回。

此外,刻意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也与国情不符。我国的征地和供地是两个法律阶段。政府实行统一征收、统一规划、统一出让,土地的征收基本上没有区分公益和非公益,出让价款都进入了公共财政,并主要用于公共产品和“三农”以及教育等公益性支出,其性质本就是公共利益,与私有制国家直接买卖土地进行商业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完善征地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解决征地难问题和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中央要求,单靠提高货币补偿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实际上,征地补偿的价格标准也难以科学确定。土地所有权既然时间无限长,其所有者的权益价值在理论上就具有无时间限制、永不磨损、不贬值的特质,很难用数值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众所周知,“买卖”同时存在才是市场,而我国的征购制度是单向的“只买不卖”,与私有制国家“买卖”同时存在的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模式下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完全市场环境。

只有从土地本身所承载的权益和功能的视角去研究,按照“补够用益物权、留足发展权、配好发展机会、完善组织结构、保障参与权”,才既能有效保护和提高农村集体的土地权益和利益,又能够低成本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土地所承载的权益和功能是随着规划用途的确定和基础设施投入而变化的,建设用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一般都在农用地的几十倍以上。如果按照用益物权的损失来量化货币补偿标准(从征地日期起到正常经营留用地日期为止的时间段内所损失的种植收入),加上按照承载劳动就业能力和产出能力不减少的原则,将一定比例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留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营,征地后的所有者权益就不会减少。同时,在“留地安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阶层发展机会均等的原则,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组织配置具有稳定收入、风险小、管理水平要求不高的项目,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将被征地农民作为二三产业的人力开发利用,让农民从从事农业一产转到经营二三产,“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劳动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就不会减少,长远生计才能真正有保障,社会发展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比如征一块90亩的农用地建一个500个房间的酒店,同时将该村集体的10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出租公寓。这个酒店750位左右的从业人员的房租,按照每人每月400元测算,每年就有360万元,是原农用地产出的18倍以上。

根据我们今年5~6月间的专题调研,全国已有17个省份开展了留地安置和留物业安置,并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指导和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有稳定收入的产业,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制度效果和实践成效十分明显。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留地安置制度的可行性和强大生命力。

笔者在三亚市和陵水县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线的实践应用,通过赋予被征地村民组织更多的土地发展权,仅用不到相邻市县1/3的补偿标准,农民就很满意,主动拆除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将土地平整好交给政府,政府的征地行政成本几乎为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农民对留予子孙经营的建设用地(约为征地面积的8%)和有稳定收入的项目充满信心,无不全身心地投入第二、三产业生产。陵水县大墩村村民还将“共产党万岁”这五个鲜红的大字刻在大理石碑上,高高矗立在村口。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症结主要表现为农民享有的土地权能不完整,尤其是没有充分的土地处置权、收益权。这种限定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属性的产权管理制度,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事权利法理要求,也不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精神,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的配置平衡关系。

一是,影响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规范化生产,难以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现实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资格界定不明、农村集体没有充分的土地处置权、收益权。可以说,现在仅“耕者有田种”,并非“耕者有其田”。农民在事实上不能稳定长期地占有和使用土地,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一方面,直接导致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就会引起农业投入短视行为,土地得不到稳定持续的投入。这一问题不解决,土地尤其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就缺乏内生机制。

二是,集体建设用地权能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土地财产权无从实现,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依据土地所有者“身份”,分别设立不同的土地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农村集体土地仅在有限的情形下方可进行建设和进入市场。这种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严格限定使用范围和用途的做法,限制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导致他们在社会分配中处于弱势状态。同时,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属性缺失,没有抵押、融资等功能,农民以及农业经营者就无法以土地使用权获得生产资本。目前,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人均纯收入的3%,远低于城

第三篇: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大职责。国土资源工作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治社会大局的稳定息息相关。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

把社会更加和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去年以来,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改革完善土地制度,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仔细分析起来,还存在以下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国土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国土资源的有效和可持续供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土地及矿产资源都是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土地对国家、政党来说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历史上经常成为政权更替的因素。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生计、就业问题。一旦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无着落,就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将无从谈起。我县的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我县现有耕地面积479033.9亩,人平耕地面积0.88亩,低于全国水平,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人平耕地0.8亩仅一步之差,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并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征占耕地将不可避免,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届时,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矿产资源大都是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资源紧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矛盾是我国目前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资源紧缺的同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我县矿山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技术落后,矿山企业的开采回收率极低,并且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优弃劣现象普遍,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非法矿山乱采滥挖,造成矿产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浪费。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因土地和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各类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土地纠纷已成为目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土地纠纷主要有因征地引起的纠纷和土地权属纠纷。征地引起的土地纠纷主要是因征地补偿不到位所引起的。土地权属纠纷则大都是因权属不清、界线不明、政策体制变更和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土地权属纠纷取证比较难,再加上巨大的利益冲突,争执双方互不相让,致使较多土地权属纠纷悬而未决,难以调处。因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纠纷则集中体现在采矿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矛盾,因采矿引发地质灾害、地下水流失、环境污染是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纠纷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三、国土资源市场建设还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在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上做了许多卓越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土资源市场的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矿业权市场建设还相当落后,市场主体不能够平等地获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有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特别是矿业权的获取不能充分体现矿产资源的国有性质。资源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合理,有违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待加强

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十分巨大,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我县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目前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1个,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县地质防灾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群测群防体系不够完善;防灾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底数不清;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引发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突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级各部门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国土资源保护

(一)、始终高举“耕保”这面旗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二是要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将耕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三是要坚决贯彻执行耕地的“占一补一”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四是要加强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对非法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查处。五是要在耕地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同时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

(二)、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一是要严厉打击非法矿,整顿好矿业秩序

。良好的矿业秩序既能保证矿产资源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又能有效克服乱采滥挖造成的资源浪费。二是要加强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按规划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三是要促使矿山企业走集团化、公司化发展道路,针对我县矿山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要努力促使矿山企业强强联合,实行集团化、公司化管理,以此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矿山企业的开采回收率,降低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一)、加强征地管理。当前因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要切实加强征地管理,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坚决维护农民权益,使农民集体土地转用或征收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中真正分享城镇化、工业化的成果,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另外还要鼓励农民将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到有长期稳定收入的投资项目中去。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要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各项基础工作;要层层落实地质防灾责任和措施;要加快开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备用金,治理矿区地质灾害。

(三)、加强信访工作。对各类信访问题要及时予以答复,能解决的要及时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给上访者以满意的答复,避免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

(四)、积极调处各类纠纷。对因土地和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纠纷能独立解决的,要独立解决,不能独立解决的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加大纠纷调处力度,避免矛盾激化,确保社会稳定。同时要加强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使土地权属明晰,减少土地权属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市场,在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经济社会环境,使市场主体能平等地获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的获取要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有偿出让方式。特别是矿业权市场建设要有新突破,要依法维护国家资源所有权益,在市场主体获取矿业权的同时,要充分体现矿产资源的国有性质,提高市场主体获取矿业权的成本,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另外还要调整好资源收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

总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消除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篇:4集团化办学:构建联动发展的职教新格局

集团化办学:构建联动发展的职教新格局

职教集团化办学,不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发展职业

教育的战略部署。更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

“职教集团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一个平台。在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通过集团化办学有助于形成一个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的‘小气候’,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2012年11月29日,在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主办的京津沪交通职教集团化办学高层论坛上,这一观点成为了与会代表的共识。

就在该论坛召开的前一天,上海的第1 5家职教集团——崇明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自2007年10月上海现代护理职教集团率先成立,至今上海已成立行业性职教集团8家,涉及到了护理、交通物流、商贸、电子信息、旅游、建筑、现代农业和化工;2009年上海首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嘉定职教集团成立,之后又有徐汇、闵行、黄浦、浦东、长宁、崇明等职教集团相继成立。经过5年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职教集团管理体制和组织形态,15家职教集团吸引了200多家企业、近40个行业协会和60多个科研机构,共有成员单位600多家。集团内企业累计接受职校教师实践锻炼500多人次,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约6万人次,各集团开展“订单式培养”近6000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超过了3万人。在近些年的探索中,上海职业教育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初步形成了行业职教集团和区域职教集团纵横交错,学校、企业、行业、区域联动发展的“大职业教育’’新格局。职教集团化办学,不仅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更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虽然职教集团功能和价值的社会认同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它带来的资源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正日益显现。

“十八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一要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要为新的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技能支撑,为实体经济作出贡献。”在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听指出,下一阶段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试验区要围绕服务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10个方向持续深入探索,先行先试,着力完善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然而,无论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还是构建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职教集团化办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升学有潜力、就业有保障、终身有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最近,本刊记者走访了交通物流、嘉定、建筑三个职教集团,感受变化。

集团搭台,渐显就业规模效应

2012年6月7日,第五届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夏季人才供需招聘会在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摆开了阵。全球物流、招商局物流、远成集团„„招聘会现场不乏这样的世界及国内龙头企业,而69家物流、货运企业提供的近千个专业对口的岗位,为集团内20所中、高职院校的两千多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多元和丰富的选择机会。“没想到来了那么多的用人单位,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看来我要多投几份简历了。”来自集团成员之一的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邵晓阳对集团组织的这种大规模招聘会很是认可。

其实,不仅是邵晓阳,更多的学生通过集团搭建的平台获取了更多的就业信息。集团组织的招聘会更有针对性,而且也能聚集更多好的企业。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副秘书长楼伯良告诉记者,2012年招聘会42%的录用率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与五年前集团举办第一届招聘会时34家用人单位、2 50个工作岗位、28%的录用率相比,实则有了显著的壮大。虽然每届招聘会举办前,集团内部要召开各种预备会、协调会,需要牵扯大量人力、精力,但五年来不断

扩大的品牌影响力还是让集团内各学校和企业看到了联合起来招聘的规模效应。正如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副理事长、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上海市交通学校校长鲍贤俊所说:“招聘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校协联手、校校联合’的优势。”

职教集团成立后产生的最直接效应,就是实现了共同打造就业平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嘉定职教集团每年都会组织开展院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招工现场交流活动,院校就业办负责人介绍各自毕业生的专业、人数、地域分布等情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则介绍各自的用工需求数、专业要求及福利等情况,不少校企现场就达成了实习和就业合作意向。同时,集团还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积极组织集团内院校学生参加区内的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和各类校级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此外,交通物流职教集团搭建集团层面的人才推荐平台,集团成员学校共享就业信息和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为企业提供了多种规格的技能型人才资源。上海建筑职教集团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相关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实现100%就业,仅20 1 1年,集团就与学校“订单培养”800多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近2000人。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建工集团60%以上的项目经理来自于职教集团所属的学校,他们被戏称为上海建工的“黄埔军校”。

为了提高就业质量,不少职教集团还对毕业生开展职后跟踪调研。牵头院校会联合集团内其他学校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走访调研,通过毕业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建立一套更贴近实际的数据样本,这些调研成果为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就业招聘工作起到了不小的参考借鉴作用。

在学牛进口方面,沪上各家职教集团利用集体形成的品牌效应和整体办学实力与优势,也凸显了规模效应。拿招生工作来讲,交通物流集团今年参展了在上海东亚展览馆举行的第九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推出了集团所属20所院校交通物流专业联合招生的宣传广告,同时,向家长和学生彰显了“校企联动、教产结合、就业推荐、特聘挂职、在线实习”等集团化办学的综合优势,从而在招生数量和质量上集团各成员学校相较过去都有了进步。构建师资流动的双通道

作为企业技能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职业院校的师资本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多而操作技能欠缺。虽然近些年,市教委出台了不少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学校也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培养的速度往往跟不上需求,“双师型”教师仍有较大缺口。

“职教集团应该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优质土壤。在集团成立以前,对于企业资源不丰富的学校来说,教师下企业有一定难度,如今借助集团这一桥梁,更多学校可以与集团内的企业合作,把教师送去企业实习,把企业的专家请进学校。”作为嘉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长高康告诉记者,学校原本和上海金池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素不相识,加入集团后,两家单位很快就“攀上了亲”大众工业学校依靠白身场地大、实训设备强的优势,为金池提供场地和设备,学生的实训即为企业的产品生产,生产所得利润按一定比例分成。与此同时,学校每年派遣两名数控、模具专业的教师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前往金池挂职锻炼。经过一个阶段的合作,教师的实践技能有了显著提升。

通道打通后,学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更为便捷了。在交通物流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上,一批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者纷纷成为兼职教师,除了完成企业的本职工作,还经常出现在集团内各学校的课堂上。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营销中心营运部经理蔡慧良开设“仓储与配送知识”课程,奥吉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戴华开设“货运代理”课程,临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阮海一开设“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课程„„他们把自己积累的大量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给学生。在以往,从企业请专家来学校更多的是靠个人关系,专家对进学校上课也有顾虑,企业也不十分支持。如今通过集团这个平台,这些平时单凭一校之力难以请来的专家更容易请了。

职业教育如果不能紧跟企业需求,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职业教育需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审、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交通物流集团内的各职业学校采取了各种方法,发挥特聘教师在专业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比如组织特聘教师与学校的专业教师举行座谈、互相交流、请特聘教师参与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让特聘教师指导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请特聘教师实地为中职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开设专题讲座等。“行业专家直接介入专业教学,深化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文化,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作为企业特聘教师的优秀代表、上海美华系统公司副总经理谢志翔如是说。

为了提高企业支持员工受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市教委的支持力度可谓不小,对各集团从企业“挖”来的特聘兼职教师实施了专项经费的中报工作,凡符合条件的特聘兼职教师给予每人一年3万元的资助。在政策支持下,交通物流职教集团还专门建立了特聘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把这些兼职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职称、专业特长等内容挂到了集团局域网上,便于集团成员学校各取所需,从中挑选人才。2012年5月至7月,作为浦东新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浦东新区首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成员学校,海大职校根据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从该专业特聘兼职教师数据库里筛选出具备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在业务领域内有一定专场的讲师,给学生授课,效果明显。“教师资源库的建立让集团里的资源流动了起来,形成了哪里有需要,帮助就送到哪里的良性局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处处长吴国伟向记者如是说道。

除了校企之间的师资双通道,集团内校际之间的师资共享、流动也更顺畅了。内形成了中职实训强、高职理论强的状况。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嘉定职教集团积极鼓励成员院校开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作为中职的大众工业学校会主动为集团内的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而高职院校则定期安排教师为大众工业学校学生上专业理论课,这种取长补短的良性模式无疑凸显了集团化办学的优势。

上海建筑职教集团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特聘兼职教师资助申报,共有34人纳入资助范围。此举对优化集团内各学校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聘兼职教师均为上海知名建筑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在专业技能方面独树一帜,他们深入学校的专业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技能培养、技能大赛、精品课程建设、新专业申报、项岗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参与集团内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提高了特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让资源共享更深入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这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旋律。围绕这根主线,沪上职教集团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实训基地、网络平台及中高职贯通等领域的建设上都有不俗的案例涌现。

“把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去”,这是来自上海建筑职教集团的声音。在近一年多的运作中,建筑职教集团较好地利用了集团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的优势,为职业院校“找朋友”,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畅通了师生的实习渠道。经过集团的牵线搭桥,2011年5月,职教集团选择了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作为集团内师生的实训基地,把学生的教学实习直接放到了施工现场一线,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上海中心大厦是由上海建工集团参与投资的一幢标志性超高层建筑。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多种先进工艺和技术的运用让集团内的师生在接受新知、拓宽视野方面受益匪浅。集团牵头单位之一的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校长杨秀芳告诉记者:“通过在企业的现场操作,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物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清

楚了每个岗位的要求,在动手中体会到了各个岗位的劳动强度。“在上海中心大厦施工现场,施工方专门腾出两个房间作为实习的教师办公用房,一年多来先后安排了300多名中高职学生到施工一线进行参观或短期实习,这些实训内容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线实习、在线考试,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技能锻炼。”这一设想日前在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变成了现实。为深化集团内校企资源共享优势,该集团自2009年至今,精心策划,利用市教委拨入学校集团化办学的专项经费,先后投入1 50万元资金,与集团成员单位上海美华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恒远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互相合作,共同开发了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现代物流综合技能训练平台”。该项目覆盖国际物流综合操作、电子口岸平台、国际货代、报关实务管理等十大物流实训系统。该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方式,紧扣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可以为集团内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与行业发展几乎同步的模拟和仿真训练。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可链接十大物流实训系统,实现集团内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异地共享,该平台的开发能达到多专业教学实训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让成员单位开放实训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知应会能力,方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和在线考试;另外,该项目不仅可满足集团自身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还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策划、考证等面向社会的服务内容。

推动中高职贯通的改革探索,也一直是职教集团的重要工作之一。市教委《关于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就明确提出:“鼓励同一管理体制内、共属同一职教集团的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等更加灵活的模式。”

“1+5”点对面的中高职贯通模式是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一项特色成果。为了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原有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市交通学校“点对点”的基础上,交通物流职教集团进一步探索在同一职教集团内共享教育资源,实现物流管理专业“1+5"点对面基于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的中高职贯通模式。具体做法是,在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内,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交通学校、现代流通学校、石化工业学校、临港科技学校、海大职校为衔接载体,依托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平台,中高职与企业、行业共同规划中高职贯通培养办学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衔接,按照中高职贯通的教育培养方案,对参与成员开展学分互认、课程衔接、资源共享。

第五篇:创新机制 凝聚青年 构建区域化团建新格局

创新机制 凝聚青年 构建区域化团建新格局

新乡市牧野区荣校路办事处团工委

(2014年7月7日)

荣校路办事处位于新乡市区中部,南临卫河,西至和平大道,北至宏力大道,东至牧野区政府,辖区面积 2.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大专院校1所,中小学校4所,科研机构1个,行政事业、执法服务单位27个,共计33个辖区成员单位,辖区人口42726 人。街道下设4个社区团支部、1个机关团支部和3个非公企业团支部,自管团员189人,团青比例34.4%,“推优”入党占团员入党比例为100%。

近年来,荣校路办事处团工委坚持围绕“党建带团建、团建助党建”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团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基层团组织体制机制载体和区域化团建管理服务体系,巩固办事处团工委的中枢地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团建活动,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一、切合实际,努力构建党团组织立体网络

办事处团工委始终坚持“管理有序、服务有力、协调有方”的原则,将辖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的青年力量有重点、全方位地发动起来,逐步建立健全辖区内党团组织建设,实现党团共建、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网络健全。

(一)依托社区团支部,强化网格基础。

办事处4个社区全部建立团支部,制定了完善的组织机构、领导制度、服务流程、活动章程,每个支部均由社区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下设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辖区青年团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依托网格化管

理,社区团支部工作与各网格党建、团建工作紧密结合,发挥网格党小组长、楼院长、楼栋长的作用,关注青年各方面的需求,全面掌握辖区情况,实现了青年先锋、居民共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联合非公企业团支部,促进资源整合。

办事处团工委指导、协助辖区3个非公企业建立了团组织,其中清江鱼馆团支部规模较大、青年员工素质较高,但党员人数少,办事处团工委通过将员工骨干发展为团员,将团员发展为员工骨干,建立了与非公企业共赢的发展新模式。辖区非公企业依托团组织,引导青年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汇聚社会正能量,并积极开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非公组织也逐步形成了“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共建共荣局面,团组织体系不断向基层一线延伸,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为企业党员发展和党组织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组织辖区学校团支部为阵地,凝聚青年力量。

利用辖区稳重、三中、东干道小学、畅岗小学等完善的学校团组织体系,发挥校园团支部的阵地作用,努力打造“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团建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在团组织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突出重点,注重增强团组织生机活力

荣校路办事处团工委始终坚持团干队伍建设的主体作用,在队伍建设方面做到“讲重点、求实效”,以优秀团干队伍引领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干事有为、积极奉献,较好地发挥党的后备军作用。

(一)“推优”选任,实现团干选拔优良性。

办事处团工委以区域化团建工作为契机,遵循 “推优”原则,面向机关、社区、学校、非公企业公开选拔团委委员等团组织骨干。针对团组织干部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确实热心青年事业,自愿从事团的工作;在特定社会领域具有较高威信,对青年群众有较大影响;重点从各领域优秀青年中选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纳入选人选才视野的既有机关青年干部,也有行业骨干精英;既有重点学校负责同志,也有“两新”组织领军青年,真正实现了任人唯能、全面选拔。

(二)注重学习,实现团干培训多样性。

为提升团干部责任意识,提高团干部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办事处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一是深入基层了解青年需求,通过调查研究、基层调研明确培训学习的重点、要点和难点,结合实际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计划;二是通过远程教育课堂、学习例会、网络团校、送外培训、团干例会等平台,对团干部进行时事政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培养。2013年共组织团干培训6次,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严格考核,实现团干队伍高素质。

建立了明确的团委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实施基层团建工作目标管理,做到考核看工作、评价有依据、结果有运用。考核内容既包括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等基本工作项目,又包含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基层团组织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的特色工作项目,并具体量化为考核分数,年底参与办事处整体考核。

三、凝聚青年力量,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在区域化团建过程中,以办事处以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为基础,利用团组织资源优势,注重搭建多功能活动平台,开展各类青年参与的活动。一是认真按照团区委要求,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间

开展“面对面”活动,组织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辖区共青团员40人,召开调研会议,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青少年权益保障、安全教育等方面问题,发放调查问卷40份,分析整理共梳理出20条建议,收到良好效果;二是认真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活动,组织辖区团员20人,到陵园广场进行义务劳动及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60余份,收到群众好评;三是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为未成年人开展自护教育和法律宣传,为辖区老人居民进行健康检查,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复健辅导和物资帮扶等,服务群众达1000余人;四是根据青年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适应青年需求,组织开展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主题征文、户外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拓展青年展示才华的舞台;五是组织各非公企业团支部大力开展管理知识竞赛、青年沙龙等企业支部特色活动,充分展现了团员青年们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力出一份力,力献一份情”的勃勃生机,在团组织的文体活动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六是办事处团工委组建了青年团员志愿者服务队,根据他们的特长分为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环境治理、医疗服务等特色支志愿者队伍,不仅拓宽了青年展示自我、服务群众的舞台,而且树立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形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办事处团工委在团区委和街道工委的领导下,将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区域化团建工作的新发展。

下载凝聚共识 联动协作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凝聚共识 联动协作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