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工匠精神创新管理
以工匠精神创新管理,推进各项工作提升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中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方面,就是在制造过程中精益求精,在制造完成后表现出产品的精致、精美。有人说,从60%到90%已经做到了优秀,但是从99%到99.99%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这就让我们了解到,工匠的核心不仅是制造出了什么东西,更加重要的是在制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追求卓越的一种心态。
过去的一年,企业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种困难以至于到现在仍然在阻碍着我们达成既定的的目标,但是各部门管理和员工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心、诚挚的热情、与企业一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在企业提质增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仍然需要这种信心、热情、勇气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要花费更大力气和精力解决这些问题、难题,促使我们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企业重托。
无论是部署月度目标的全员大会,还是跟进总结的周例会,抑或是日常的生产协调会,甚至各部门班组(线段)的晨会,从工作形式方面看,我们进行会议管理强调工作中的容错、纠错机制。从创新管理的方面看,虽然有了“我们这样做了”的总结,或者“我们要怎么样”的协调,但是缺少了“我们做得不够好”或者“我们为什么没做到”的深层次分析,更缺少了“未来我们会怎么样去做”或者“我们将如何做得更好”的规划和决心,出于对过去的思考、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盼,我们务必将“工匠精神”带入到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去,从而让我们的工作或者行动的结果保持相当高的含金量。
从管理方面来说,产品的升级换代一方面要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营销理念,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把“匠心”融入到大生产的每个环节,使研发设计、技术、采购、生产、后勤服务、营销等融为一体,既要让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从业者对职业有所敬畏,使设计、生产、服务的环节质量够精准,又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赋予追求突破、完美的精神动力。而抓创新,就是要在抓住设计、技术、管理突破的同时,紧抓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做事的品质,唯有如此,产品才能占领先机而不败,企业才能立于竞争而不倒。
然而,在现实面前,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对新材料、新工艺应用还心存疑惑、排斥甚至否定,缺乏一种换位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卖方市场”,而是体现品味、追求个性的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尽可能地生产什么的“买方市场”,即便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只要将设计改变一点与别人有一点区别就能体现个性、表达自己就有可能获得消费者认同,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方太集团副总裁孙黎明在谈及中国制造时指出,中国制造是以工匠之心,保持对环境的敬畏和对物的最大利用,减少浪费,低碳制造。良好的环境,不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深刻影响着我们在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未来,对良好环境的维护有利于推动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成本节约并不意味着低成本低人工,而是将材料有效抵进行利用,将人员的工时效率较大提升,以工匠精神创新管理,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需要我们全体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努力做好几个定位:
关注新形势,做好推动者。要注重反映新员工意见,鼓励管理人员和老员工传帮带,促进新员工快速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投入新生产。倡导节约、主动、合作、高效的工作方式,引导所有员工朝着稳定、团结、安全、和谐的团队转变。
关注新工艺,做好讲解者。通过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晨会等方式方法,讲解新材料、新工艺的意义,推动新工艺的应用落实,加强工艺操作的认可和指导,突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客户要求为导向,把产品做标准、做精致,善于对生产过程中的新工艺进行合理改良和完善,加强与外加工、深加工的密切联系,及时就工艺操作问题达成一致。
关注新问题,做好研究者。加强对新老员工进行合理引导,做好矛盾激化的预防解决,对突发问题制定应急预案,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总结,以便对现场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和理论支持,加强对新生代员工的研究,探索有效管理途径,加强同业间交流、沟通,破解行业疑点、难点。
关注新思维,做好协调者。结合本企业、本部门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制度完善和落实,广泛建立与员工、客户、消费者的联系机制,与政府、安监、消防部门的互动机制,与检测、质量、认证机构的合作机制,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沟通机制,形成对内重点有规划、对外焦点有实策的工作氛围。
要把“工匠精神”的理念种植到每位员工的心里,让共识化作各自的行动,不仅需要各个部门、班组(线段)的积极落实,还需要全体员工提升自身素养,拥有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的工作态度。遵循发展的新理念,拿出真干劲,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们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以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新形势下潜在的难点,才能继续保持生产稳定、技术进步、品质提升、效益增加,从而达成企业近期经营目标。
第二篇: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源源动力。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义务,更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面对着生产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公司势必将受到冲击,面对国内外对核心科技的垄断,为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已经是迫在眉睫。
公司在高举创新大旗的时候,作为员工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呢?其中培育“工匠精神”才是我们不可忽缺的必练内功。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可见工匠精神已经超越繁复的产品和服务标准,成为一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成为工匠职业自豪感的支撑与源泉,同时也成为产品可信可靠的终极保障。
一、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处于深度危机之中,这种环境给我们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了难度,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短期内难以回升,制造业面临新一轮洗牌,这都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来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企业才会持续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中国应急产业的引领者及上市公司,公司一直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逐年增加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创新投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司由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向应急装备拓展,就必须站在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的前沿,按照装备智能化、精准化、无人化、网络化的新要求,围绕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应急救援处置装备进行预研、科研。只有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引领新产业,才能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二、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立足之本
不可否认,“工匠”的作用和价值,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轻视,认为“工匠”从事的是简单与重复的劳作,是低价值的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没有工匠精神的踏实,就没有创新精神的飞扬。因为灵感更会光顾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只有孜孜不倦探索的人,才会比别人更早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突破难题的钥匙。依靠空想的所谓创新,往往就是实质上的避实就虚,经不起硬碰硬的考验。我们崇尚的科学精神,本质也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试验、总结、验证、归纳,直至发现事物的规律。
目前科技研发部全体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开发中,科技人员如何做好科技开发?那不仅仅要熟知公司各类产品,并涉猎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更多的是需要把客户的心理需求和不同人的性格特点研究得非常透彻,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轻松自如的面对更多不同客户的需求。而在研究怎样跟别人交谈、研究要怎样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实践这种工匠精神了。
三、工匠精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其实无论什么在条件下,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几乎每一次变革性的创新与创造,其实都是对基础层面的突破,都离不开匠人精神。无论是爱迪发明电灯,还是乔布斯创造苹果,都是匠人一样的对工艺、技术与科技的陶醉、痴迷与精益求精。无论是日本科技的腾飞还是美国技术的领先,都是匠人一样对基础和基本层面经年累月的关注执着,拓下了丰腴的沃土开出的绚烂之花。没有匠人精神,买来的东西一样还是人家的;没有匠人精神,现有的技术研究保不准会落在谁的手里;没有匠人精神,新科技新技术也终究不会是我们的。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才有了如此完美的产品,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
四、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创新和工匠精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这两者的紧密结合而相互的作用。工匠精神离不开创新精神,但假如所谓的“创新”离开了工匠精神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气?如果心里面天马行空,但是又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的话,那人就会时刻充满着浮躁以及焦虑,那种希望通过付出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成就的价值观就容易不知不觉地左右着人们的价值体系,就会让人产生脱离现实去追寻一些自己也不确定的目标,远离那种对工作对事业专注、执着、坚持和投入的人生态度。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的。长久以来,正是由于公司每一个人对产品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每个人成长之路平坦,公司的发展之途充满希望。这种坚持也让持久创新变得熠熠生辉,更让基业常青成为一种常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工匠精神在背后孜孜不倦的建设和坚守,但是真正推动企业持续进步的却是创新精神。所以说工匠的精神离开了创造的精神。工匠的精神就像一具壮硕的躯干,而创新的精神就像一副生机灵魂,两者的配合才能发挥公司每个人的真正潜力,当我们每个人能秉承工匠精神,充分调动个人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让公司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第三篇:以工匠精神重塑教师职业道德
以工匠精神重塑教师职业道德
工匠精神是什么
工匠精神,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记得行业领先消费者依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为什么要用工匠精神重塑教师职业道德
如果看待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教师职业新的使命。创新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教师不断书写职业的本色 利刀平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教师实现个人成长的追求 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中国梦
怎么用工匠精神
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失范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媒体不断披露的教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事件和问题,它不仅仅是单纯表现为学校管理问题,而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失范师风严重滑坡的大暴露。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嬗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身上出现了厌岗怠业、为师不廉、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道德失范现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学人际关系恶化和消极教学氛围的出现,还直接导致教师形象的丑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因职业崇高所带来的那种“文化威信”和“神圣形象”日益丧失,进而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据调查,目前,一些地方中小学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和社会的严重关注,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突出表现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问题;意志消沉、敬业精神不强的问题;参与赌博的问题;讥讽、歧视、侮辱差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违规违纪的问题;个人享乐主义思想正在抬头的问题;随意加重学生负担的问题;私自在校外有偿兼课兼职、搞有偿家教或节假日补课向学生收费的问题;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以教谋私的问题;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问题;语言不规范,举止不文明、酗酒的问题;课堂上严重违反政治纪律,散布不满情绪、损害国家声誉言论的问题;对学生性骚扰乃至发生强奸学生问题;利用招生、推荐就业、过年过节等机会索要收受学生财物问题。还有的教师假借家访之名,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物,接受家长吃请的问题。还有诸如被人们指责的事业心不强、育人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够、竞争意识不强、师表观念淡薄等等问题„„。这些有悖师德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不得不全面的审视目前的师德状况。
二、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1、师德建设滞后。忽视师德建设,这是造成当今师德滑坡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过分关注教师业务素质发展的偏颇,使得师资培训的主题被定格在业务素质的提升上。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试教育还是占主流,从学校评先评优、教师晋升职称、绩效考核评定等等方面还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筹码,所以各个学校都把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放在了首位,而把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从而导致师德师风滑坡,师德师风沾上了铜臭,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下降。
2、社会环境影响。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利用,伴随而来的是人们道德素质的变化,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给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教师队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人们急攻近利的思想日益凹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益至上的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怀疑,教师拜金主义和价值观念偏向,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受到冲击,工作责任感下降,也使一些教师忘记了育人,也忘记了作为“学生道德的引路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道德的人产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在这种不良风气的裹挟下,部分教师也会随波逐流,慢慢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
3、学校管理松檞。学校管理缺乏深层次,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措施不落实,对教师的培训侧重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轻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监督和培养。同时学校也缺乏民主监督,现在的学校和政府机关一样,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只对上级主管机关负责,而不必对教师负责,校长的权力不受监督。
4、制度约束乏力。在反腐倡廉方面虽然多年来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一些学校迅猛发展,新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管理程序不够规范,使用环节还有漏洞,缺乏工作环节的节制,为腐败创造了条件。同时,大多数学校的领导者同时掌握着进人权、用人权、择校审批权、借读审批权等权力,一些领导者权力的集中,也为腐败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德教育。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心中一点职业良知都没有,甚至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高尚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应最讲良心。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教育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贴近教师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切忌把师德教育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为此,要引导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要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以便在岗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不断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师德教育要从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即推己及人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师德教育寓于教师的立身、立业之中,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中增强师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使师德教育化虚为实,收到实效。这样,广大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满意了,就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对待,道德的自我约束力自然就加强了,就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师德建设氛围。
2、规范管理制度。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强调自律,而缺乏有力的他律机制。这在有着明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道德理想高度统一的良序社会中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或许还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今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缺乏高度统一的社会道德理想,人们处于“观念混变”状态,势必造成道德良心淡化,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大量道德失范行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之下,强有力的他律机制即道德赏罚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为此,我们要严格执行统一规范严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对模范遵守《准则》的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成绩显著的提出奖励,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要实行严厉惩处。要划定“师德红线”,实行“一票否决”,制定“终身禁教”标准。对校(园)内发生违反《准则》的情况不及时处理,或推诿隐瞒,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按组织人事管理权限追究学校负责人责任。要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使教师规避失范行为。
3、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施的行为性成本,也是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方法。教师职业行为的实施对象,是教师职业行为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一点恐怕为许多人所忽视。要加强社会监督,要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要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施的行为性成本,这对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要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就必须提高失范行为的成本。对实际失范行为的各种惩罚措施,就是提高其物质性成本和心理惩处成本。行为性成本,即失范行为实施时所付出的行为代价,也就是实施的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是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屏障。
而涂尔干则把“失范”说成“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现行社会学著作普遍将其定义为:“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4]可见失范是相对于社会规范而言,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行为模式。它一方面是对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基本要求的概话,另一方面,它是通过某种习俗、传统方式固定下来或由国家及社会组织认可,构成一定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的准则。根据控制手段和产生的历史顺序,社会规范可划分为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道德规范从一部分习俗规范变化而来,以信念、习惯和内心情感等内在的因素为基础,以善与恶、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为评价尺度,在舆论和教育等控制下发挥作用。职业道德是指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道德活动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傅维利主编《师德读本》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应分为“师道”和“师德”,师道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总体道德要求,具有外在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特征;师德是已内化到教师个体心理结构中,实际制约教师个体职业行为的心理品质,具有内在性、自觉性和个体性特征。[5]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约定俗成及明确规定的标准,是根据道德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是对教育专业行为的具体要求。
3、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未见学术界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明确定义,根据以上对“失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应该定义为: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四篇:工匠精神
打磨匠心,坚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读后感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付守永先生著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这本书也许是契合了某种情结、思绪,我用了差不多一下午的时间,中间几乎没有停顿就读完了。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工匠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作者以深刻独到的见解,阐述如何弘扬人类最基本的工匠精神,把工作上升为修行,呼吁我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匠”的偏旁“匚”指的是木工的工具箱,“斤”指的是斧头,所以“匠”的本意是木匠。后来,“匠”逐渐成为具有专门手工技艺的人的特称,只要是巧手的手工艺人都被称为“匠”。细细追随来看,中国古代一直不缺匠人文化,甚至历朝历代对匠人一直都十分推崇,这在流传至今的中国语言中仍然能够寻到痕迹,比如中国成语中的“别具匠心”“匠心独运”“能工巧匠”“巧夺天工”,这些都是对匠人的赞美之词。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中国历史上,工匠延绵不绝。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在2015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也介绍了不少拥有顶尖技艺的一线匠人。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些从事珍贵古漆器、镶嵌、织绣、木器、青铜、瓷器、书画修复的匠人,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有匠人的特质——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中国有悠久的匠人文化,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东西。工匠精神落在国家层面,是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层面,是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则是打磨匠心,坚守工匠精神。
所谓打磨匠心,就是要精益求精,以虔诚的姿态对待你手里的每一件“小事”。其实做工作就是做结果,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与我无关。其实,上班时间得过且过,最终浪费的还是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修行,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所谓打磨匠心,就是要严谨专注,因为专注,所以卓越。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人都希望在工作之外也能有所成就。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做就能成为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则会成为赢家。用沉淀的工作态度,专注地深耕一件事,那么工作将带来人生的希望和意义,以及证明自己想要的价值。
所谓打磨匠心,就是要爱岗敬业。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树木没有根基,如何枝繁叶茂;国家没有工匠精神,如何让大国崛起;企业没有工匠精神,如何缔造中国制造;个人没有工匠精神,如何实现自我?匠心需要打磨,工匠精神需要坚守。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就,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能人。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让我们携手,让匠心归来!
第五篇:工匠精神
万法归一 坚守“匠人”之道
《论语》有这么一句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何为“无欲速”,从生活角度,可称之为慢的生活态度;从工业角度,则强调的是一种专注、精细化的“匠人精神”。我们常听说,在瑞士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让0.3克重的陀飞轮上承载更精细的零部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我们也曾耳闻,在古代有这么一群人,对工艺的要求一丝不苟,吹毛求疵。这便是匠人,一种把产品做到极 致,把专注精神奉为圭臬,带着虔诚与向往的信徒,我想这也是时代的感召,世代的追求——于当下,更需倡导匠人精神。
倡导“匠人精神”是企业长存的坚定基石。匠人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着理念,古人常言:“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利他,不急功近利,不急功冒进,才让其企业虽风雨不停,仍屹立而不倒。与此相通,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才能成其百年的基业,长盛不衰,坚若磐石,稳若泰山。
倡导“匠人精神”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柱。如急速的快车一样,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遭遇前所未有下行压力,探寻新的经济支柱成了命运攸关的生死话题。在今年两会上,习主席高屋建瓴地提出供给侧改革,可谓精 准把脉,对症下药。而真正打开供给侧改革这扇紧闭大门,则需握紧“工匠精神”的密码。通过对互联网的精耕细作,迎着“互联网+”的强大风口,从提升企业生产专注度,到提升产品质量美誉度,再到提升技术创新新高度,互联网所实现的低端产业的优化升级,高端产业的优势再造,为“匠人精神”所实现的产业支撑提供了最好的示范。
倡导“匠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庄子》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可谓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然而庖丁却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可见其不在乎解牛之技,更在乎专注、精益之道的传承。清朝魏源也如此说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可见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已为人称道,更成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功利主义盛行、浮躁之风益盛的当下,我们更应让这样的“匠人精神”成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脊梁。
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当社会经济发展“乱花渐欲迷人眼”,当物转星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应该做到“多闻数穷,守中归一”,坚守“匠人”之道,这便是经济发展之道,社会进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