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翠屏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调查与思考(最终版)
翠屏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张永红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作风和制度等的变革。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实现“两个翻番”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改善民生、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宣传翠屏、展示翠屏、提升翠屏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此,在全省如火如荼的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笔者就翠屏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展开了调查与思考。
一、翠屏区城乡环境现状
自2008年初全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翠屏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实施以奖代补,加大投入,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广泛深入宣传,突出整治重点,加强综合治理;强化督查,严格奖惩,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翠屏区上下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管理也进一步规范,城乡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建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有”长效管理机制,即有管理机构、有环境卫生专业操作队伍、有环境卫生具体标准、有检查考核制度、有稳定经费保障。在2008年年终考核中,获得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等奖。但是城乡环境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集贸市场建设严重不足。目前中心城区幅员面积3.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5万人,正规的农贸市场只有洞子口和西郊石龙庵两个市场,其于市场都是以街为市的临时交易市场。按照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配置,每2.5—3万人就要有一个3000—5000M2的市场,而且服务半径小于500米,按照这样配置,中心城区需要建设成规模的农贸市场8个左右,在现有基础上需再增加6个,才能满足目前城区人口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占道经营严重,以路为市、沿街叫卖等问题突出;以街为市农贸市场功能、设施不全,设置混乱,管理不规范,违章搭建棚伞较多,安全隐患严重,冒口经营较多。大部分乡镇也无规范的农贸市场,多数农贸交易都在场镇公路两旁进行,使原本并不宽敞的道路更是狭窄难行,严重影响道路畅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城区除次主街、主干道以上设置有果皮箱,部分地方有垃圾收集屋外,多数小街小巷无果皮箱、无垃圾收集屋,居民小区内基本无环卫设施。据调查,翠屏区城市常住人口50万、城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每天生活垃圾约500余吨,基本没有垃圾储存地点,垃圾的存放、收集全部集中在街面,目前城区街面垃圾临时堆放、收集点多达1200个,也就人为增设了1200个污染源,垃圾中转站、无害化粪便处理中心等大型环卫基础设施更是严重缺失;多数场镇环卫设施也比较缺乏。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脱节。建设、管理、维护方面职能分属市、区各职能部门,环卫设施建设没有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和同步验收,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严重脱节,造成了我区环境卫生设施条件非常滞后、新建城区多数无环卫设施,既给环卫管理带来不便,更给广大市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制约了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城镇功能不健全。翠屏区主城区停车场、停车泊位严重不足,与国家规定的要求差距较大,城区除仅有的几家宾馆和部分单位有停车场外,缺乏大型的专业停车场,目前城区的车辆停放只能占用人行道、车行道解决,也远远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同时因属占道停车也给道路畅通带来较大困难,广大市民出行倍感不便,从城市秩序看,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多数乡镇集市也无固定停车场地,导致赶集群众的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种车辆无序停放集镇道口上,使本来就狭窄的街道更加显得零乱。
(五)城市化进程较缓。绕城路还未形成,城区道路重复施工,“城中村”问题也较突出,城区烂街烂巷特别是部份进出口通道未硬化,如长江大道西段、两路桥一带的道路,造成了“晴天全是灰,雨天全是泥”,从而影响环境卫生质量,增加了环卫作业成本。
(六)环境污染较严重。翠屏区城乡环境污染广度、深度明显高于周边各县,一是辖区厂矿、企业较多,对周边土地、水域造成污染;二是过境车辆和流动人口多,人们将车上、手中的废弃物随意抛撒在街面或道路上,特别是一部分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主要是出租房屋),其小区周围环境非常糟糕;一些城中村、纯居民小区及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和秩序问题虽然经过多次整治,但反弹严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重视不够,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少数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视不够,意识不强,对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此项工作作为惠民利民的工程来抓;部分分管领导抓落实不够,工作力度不强,只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未深入现场查找问题、想办法实事求是解决问题。领导重视程度不一样,导致各乡镇、街道发展不平衡,有些乡镇、街道之间差距较大。二是长效机制不健全。一些部门、乡镇、街道工作长效机制不健全,工作时好时坏,时紧时松,未达到白天黑夜一个样、大街小巷一个样、赶集不赶集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
(二)宣传不够,营造氛围不浓厚。一是宣传机制不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没有进入常态化,宣传深度不够、广度不大、效果不佳,没有真正深入人心,部分市民、村民多年以来形成的一些卫生陋习、不文明行为未根本改变,良好的卫生意识、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还还需进一步宣传和引导。二是媒体宣传不到位。目前翠屏区自己没有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在开展媒体宣传时,只能借助市上部门,因而宣传声势和力度上严重受限,难以营造良好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浓厚氛围。三是群众参与度不高。居民群众对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认识不够,参与配合意识有待提高,仍然有少数居民认为“环境卫生是责任区负责单位和环卫工人的事”。
(三)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较滞后。一是城区无物管纯居民小区卫生基础设施不配套;二是城区环卫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垃圾中转站、无害化粪便处理中心等大型环卫基础设施还比较缺失;三是集贸市场建设严重不足;四是城区烂街烂巷特别是部份进出口通道未硬化;五是农村基本没有环境保护设施与保障措施,缺乏处置污染物的设备设施。
(四)职能交叉,市区一体未形成。翠屏区地处宜宾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性,决定了翠屏区城乡环境的多变性、治理的艰难性。一是城市管理职能分属市区不同部门,比如市政设施、绿化带、广场的环境卫生是市上相关部门在负责,比如噪音的监测权在市环保部门、执法权又在区城管执法分局。二是工地的管理还未完全到位,存在着已征待建土地未修围墙成为附近居民乱倒垃圾、一些工地倾倒建筑垃圾的场所和运输建筑弃土车辆不冲洗轮胎、不加蓬盖沿街撒漏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环境卫生。三是以街为市的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市、区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此类市场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三、下一步的措施与对策
2009年,翠屏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全区上下还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标准、加强协调,克服一切困难和问题,严格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五年规划要求,重点实施“城市环境改造工程”、“乡镇容貌治理工程”和“村庄庭院美化工程”,进一步强化场镇环境、公路沿线、城区纯居民区和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进一步改善全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新翠屏,为宜宾市的四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民心工程、和谐工程、环境工程、作风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常思利民之举、善出利民之策、大办利民之事,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推动干部转变作风,沉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真切切为群众谋利益、送实惠,为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二是进一步充实工作机构,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确保工作任务有人抓、有人管。三是继续签定责任书。切实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层层分解,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和相关成员单位签订责任书,各街道、乡镇与社区、村和辖区内的相关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深入持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要继续健全并完善问责制、督办制、奖惩制、经费保障制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各级财政经费增加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的落实。
(二)广泛宣传,积极引导,营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一是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教育。各乡镇、街道及机关各部门设立专用宣传公示栏,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媒介形式,公益性演出等手段,集中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人人知晓环境治理、人人支持环境治理、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二是开展科学知识、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对未成年人卫生文明教育,建设卫生文明家庭和校园。四是加强市容环卫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五是新闻媒体要开辟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题栏目,要敢抓善抓正反典型,每天都要有曝光的单位、区域、不良习惯、不尽责的人和事。要广泛开展家家户户讲卫生、个个动手搞卫生,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惠及人人”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奠定良好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城区集贸市场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求,做到功能齐全,设计科学,方便市民购买和菜农、菜贩交易,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论证,广泛听取相关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和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一旦规划定点后,就不能随意更改。中心城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迁建、改建、扩建和新建等措施来解决;新建城区必须将农贸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按规划实施。尽量将中心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迁至三桥以外的城郊结合部,疏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人口压力及城市管理压力。场镇的集贸市场和客运站建设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加快规划建设步伐,规建、商务、工商、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二是切实解决环卫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求,做到功能齐全(有生活垃圾中转站、垃圾池、果皮箱、环卫职工工作休息场地、环卫车辆停放点),设计科学实用,具体必须按照市政府编制的《宜宾市城市环卫基础设施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开发的必建项目,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事前介入、事中管理、事后监督职能还要继续加强。各乡镇也必须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并高质量推进该维修、该硬化、该整治的道路建设;逐步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
(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三项工程”,即“城市环境改造工程”、“乡镇容貌治理工程”和“村庄庭院美化工程”。到2009年底,乡镇、村庄的“四化”达标率分别达到40%、25%。一是实施“城市环境改造工程”:首先是突出抓好市场尤其是现有以街为市的规范建设和管理、环境卫生问题,力争有明显的改观,其次是进一步深化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和纯居民小区环境卫生管理,逐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各街道要打造2-3个新亮点;第三是加强小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管理,重点解决好清运和清扫脱节问题。二是实施“乡镇容貌治理工程”:主要抓好场镇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对乱搭乱建有碍观瞻和影响镇容镇貌的治理工作,强化“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立面、包文明)”的落实,解决好场镇的清扫保洁问题,认真治理场镇进出口通道和连接线的环境卫生。搞好建成区场镇绿化和亮化。三是实施“村庄庭院美化工程”:主要抓好治理乱搭乱建和规划建设,使村庄整体风貌统一、协调美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村民较集中的地方,要配备一定的环卫人员;要加大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治理力度,保持庭院整洁,搞好庭院绿化。各乡镇和郊区街道今年要按照“四化”要求,完成25%村庄庭院美化工程。
(五)明确责任,协调配合,整体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主体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责,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二是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各部门必须占在讲大局、讲配合、讲责任的时代潮流下,上下联动、互相支持、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六)加强督查,严格奖惩,确保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强化效能督查。区纪委(区监察局)、区督查目标办、区效能办负责对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乡镇、街道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二是严格奖惩逗硬。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加强不定期明查暗访量化打分,评出名次,在全区范围内通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对取得明显成效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重视、不努力、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并全区曝光。
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同千百年来世俗习惯作斗争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改变我们翠屏区的面貌,而且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们翠屏区的未来。这既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唯有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才能不辱使命。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翠屏区将以崭新的城乡环境面貌展示在全市、全省面前,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上一分浓重厚礼!
第二篇:关于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调查与思考
旌阳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立足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全局性重大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大变样、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多策并举,合力攻坚,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乡村环境有了较大改观。近期,我们通过深入部分乡镇、村庄,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并未根本变化,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才能确保农村环境长期干净、整洁、优美。
一、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现状情况
2009年,我区遵循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的三统一原则,按照“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模式运营,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全面实施垃圾收集网络建设,积极实施“优美乡镇项目”建设,投入2060万元用于完善农村环卫设施设备,为各乡镇配臵大型垃圾车14辆,洒水车7辆,各型三轮224辆,垃圾桶701个,建垃圾池1639个,填埋场4个,压缩式中转站2个,中转站18个。
2010年,区委、区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决定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作为我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和长效管理专项补助资金,组织编制了《德阳市旌阳区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初步构建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臵”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全区已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中转站、垃圾清运车、每个村、组有垃圾收集房(池),全区100%行政村全面实施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基本改变了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焚烧等现象。垃圾定时、定点、规范有序的清运,有效地防止了二次污染。
(二)主要做法
在推进我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各级组织的认识。农村环境卫生是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的切身问题,也是当前党委、政府能够解决的事情。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切实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开展群众运动、义务劳动、知识讲座、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卫生素质,整合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全区上下树立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掀起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高潮,引起了区、乡镇(街道)、村各级高度重视。
2、完善设施,推进以“两建三清四改五通”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农村垃圾收集需要各种基础设施配合,我们以“优美乡镇”工程为基础,以“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园经济、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为重点,高标准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解决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村级道路、河道清淤等难点问题,完善农村村庄基础设施,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夯实了基础。
3、增加投入,落实三个一点融资机制。针对农村环境卫生日常管理运行成本高、经费紧张的难题,我们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长效管理资金来源上,推行“三个一点”的融资机制。即区财政以奖代补补一点,乡镇配套一点,村庄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向在村的企业、商店和村民收一点。通过落实“三个一点”的融资机制,既落实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长效管理经费,确保正常运行,更是一次农村环境治理宣传教育的过程,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管理和监督。
4、增强力量,建立保洁队伍。农村环境卫生长期以来缺乏管理力量,各乡镇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力量,通过组建专职保洁队伍或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的办法选择承担清扫保洁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目前,全区镇、村共配备保洁人员1257名负责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和长效管理工作。
5、强化督查,健全督查机制。为促进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强化督促检查,我区组织了专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导组,对11个乡镇、4个街道、2个新区进行不定期地抽查,把考核督查机制长期坚持了下来,既督促了整治不到位的整改到位,也为各级工作政绩考核提供了主要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管理有待加强
1、一是有的乡镇领导认为《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要求太高,根本不可能达到;二是有的镇村领导认为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经过环境卫生大整治,已经相当不错了;三是有的镇、村两级分管领导对《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的规定不熟悉。
2、大部分村庄没有制定有清扫保洁内容的村规民约、村庄日常保洁制度、村委会监督机制以及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处罚规定。
3、少数乡镇未组织人员定期对全镇环境卫生进行检查,部分开展检查乡镇对场镇、村社的环境卫生检查不仔细、不深入,未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
(二)硬件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1、部分乡镇应建设完成的地坑式中转站和压缩式中转站建设进度缓慢,导致该乡镇无法对村庄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这些乡镇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一是由村委会组织在本村辖区内的绵远河、石亭江两岸长防林附近、丘陵山地自行选地挖坑或利用河边采沙坑倾倒垃圾、填埋处理,二是由村上安排将垃圾直接倒入附近的废弃鱼塘、远离人居的河沟边。不规范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给我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特别是少数乡镇的个别村倾倒、填埋垃圾的位臵靠近村居,严重影响了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村民对此极为不满。
2、垃圾池建设不完善。一是部分乡镇早期建设的垃圾池无门,池内垃圾时常被狗拖到垃圾池四周;二是垃圾池周边及门口未进行硬化,不便于环卫人员装车和清洁垃圾池。三是部分村庄垃圾池不足,特别是还有些几十户的大院落附近无垃圾池。
3、部分现有地坑式中转站无围墙,无停车区域,无附属设施。沿主要道路修建的中转站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三)清运保洁队伍不稳定,安全隐患较多
1、清扫、保洁人员在岗率不高。现场抽查仅有30%的村庄环卫人员在岗。
2、清扫、保洁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聘请人员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部分年龄甚至已过70岁,少数清运人员签订有协议,多数清扫、清运、保洁人员由村书记(主任)临时口头安排,待遇低,没有签订协议或合同。
3、群众“乱吐、乱扔、乱倒”的现象随时随处可见,多数镇村环境卫生保洁人员配备不足,脏乱差现象极易回潮反弹。
(四)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
部分乡镇没有按我区《垃圾清运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使用专项资金,甚至没有制定本乡镇的《垃圾清运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下拨到村(居)的专项资金缺乏有力的监管,部分乡镇无配套资金,部分乡镇的村(居)还未进行专帐核算。
(五)保洁效果不理想,脏乱差回潮反弹严重 1、90%垃圾池存在焚烧垃圾、垃圾不入池、垃圾池本身有“小广告”、垃圾池四壁特别脏等现象;部分设臵在场镇、村委会公共区域的环卫设施(如垃圾桶、果皮箱)也没有进行定期保洁。
2、垃圾清运不及时。少数乡镇村庄垃圾池中的垃圾2-3天清运一次,较多的是1周清运1次,有的乡镇个别村要10余天清运1次。
3、村庄的环境卫生不容乐观,路边、沟边、墙边、田边散在的、甚至成堆的生活垃圾时有出现。
三、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本乡镇、本村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重新配臵,只有镇、村两级的一把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才能得到有效推进。
(二)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具体工作人员交流经验,熟悉了解《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中对场镇、村庄的要求,继续探索及推广垃圾清运长效机制的有效形式。
(三)加强检查和督导。定期对场镇、村社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通报,通报的结果与专项资金拨付挂钩,不要让区、镇、村三级检查流于形式。
(四)进一步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地坑式中转站和压缩式中转站建设步伐,杜绝集中的生活垃圾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五)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一是对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设立专帐或独立的科目,按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设立明细账。二是尽快制定本乡镇的《垃圾清运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各村(居)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并制定有力的监管办法和措施。三是对不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的乡镇进行专项督导,对拒不整改的乡镇按规定处理。
(六)各乡镇要加快形成垃圾清运的检查、监督、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要加强对场镇、村庄环卫工作承包单位(个人)和环卫人员工作成效的监管,确保垃圾池定期清运,环卫设施设备定期保洁,保洁效果达到“清洁化”的标准。
二0一0年六月三十日
第三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实践报告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
一、城乡环境现在存在的问题
内江河面有漂浮垃圾,桥头有暴露垃圾堆,污水直排河内;数条街以街为市,保洁不及时;居民院落内“牛皮癣”多,杂物乱堆,小区不整洁。市中区占道经营,杂物乱堆,存在卫生死角无人管理,居民院落内随意堆放杂物,乱涂乱画。东兴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建筑垃圾成堆、污水四溢、垃圾乱扔。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及农贸市场垃圾、污水较多,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比较普遍。
二、城乡环境需要治理的内容及方案
(一)要突出重点区域。
要将进出城区主要干道周边区域作为重点整治区域,推动整个城乡结合部整治工作。在内江城区,市中区要以脚盆田至太子湖加油站、国道321线至甜都大道、内椑北路至肉联厂等区域为重点;东兴区要以沱桥隧道至制药厂、沱桥隧道至石油指挥部、中兴路至二医院、东兴老街、内吴路至607所、蟠龙冲转盘至收费站等区域为重点。地方县区也要根据县城周边实际情况明确治理重点区域,落实责任,增添新措施,加大力度、加大投入,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二)要强化宣传教育。
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群众参与支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目的也是为群众提供优质生活环境。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发动让人人知晓、个个参与。要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继续在广播、电视、报纸开辟专题、专栏,集中跟踪报道工作动态和成果,曝光陋习和治理不力的单位和地方,做到每天报纸头版有报道,电视天天有图像,电台天天有声音,营造出强大的舆论声势。要加大社会宣传教育的力度,在城镇的主要街道、车站、城镇进出口、公路两旁和进出口、广场等重要地段树立大型宣传牌,并在全市城乡普遍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强力推进“七进”工作,采取印发宣 传资料、给市民一封信等措施,不断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要把专项治理行动与“七进”活动和“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在参与中不断提高文明卫生素质,共同做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城乡结合部之所以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是一重要原因。群众丢垃圾没有垃圾桶、倒垃圾没有垃圾库,内江城区出城主要通道省道206线、内安路、国道321线等都是破烂不堪,晴天尘土满天飞、雨天稀泥到处溅。治理工作,必须把完善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作为第一位。市财政局和各县区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城乡结合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采购安装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垃圾圈、垃圾转运站,解决环卫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市交通局要将内江出城道路改造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首期改造蟠龙路,解决入城道路破烂问题。
(四)要狠抓风貌改造。
目前,风貌改造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区和重点乡镇,城乡结合部基本未开展,造成城市与城乡结合部之间反差过大。部门要以绿化、亮化、治乱为重点,扎实推动风貌改造工作,让城乡结合部绿起来、亮起来,规范有序,美观大方。由政府牵头,实施城乡结合部绿化工程,市创园办和政府负责城乡结合部山体绿化,市交通局负责公路沿线绿化。由市政工程处和政府牵头,实施城乡结合部亮化工程,为城乡结合部进出城主要交通干道安装路灯。由市住建局和政府牵头,集中治理城乡结合部乱搭乱建,规范城乡建筑秩序。政府要结合“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对城乡结合部临公路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五)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一要落实整治资金。要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财政要把城乡环境治理所需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及时拔付到位,确保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设备设施、工作运转所需资金。同时要及时安排出资金对内江城区城乡结合部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以奖代补的数额。资中、隆昌、威远三县要加大投入,确保整治工作资金落实到位。二要加大人力投入。要 2 加强管理、执法、保洁三支队伍建设,人员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市指挥部办公室要从市级部门、单位和县区抽调能力强、会管理、作风正、敢逗硬的优秀干部到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请被抽调单位的领导要从讲大局的高度给予大力支持,无条件服从。各县区及时补充治理办的干部,及时解决治理工作机构必要的办公经费和设备设施,确保城乡环境治理的管理工作对人财物的需要。
(六)要增添工作措施。
要加大暗访曝光问责力度。要在内江电视台、内江日报曝光,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处理。目前,要重点抓典型问责,动真格、见实效。要加大处罚力度。对城乡结合部乱搭乱建、乱摆乱倒等行为,要从严查处,力争起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从源头上给予治理。要抓机制建设。要建立激励机制。市治理办、各县区抓紧研究适合本地区的激励机制,市财政和各县区政府要予以大力支持,激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层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整治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建设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环境治理不反弹不回潮。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推进的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城乡并举、全面推进,既要打好城乡结合部的专项治理的攻坚战,同时也要全面推进当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面上的工作。要抓好城镇风貌塑造。对已经启动的风貌塑造,要抓紧推进。要及时谋划未来风貌塑造工作,早作准备,安排资金,快速推进,每个县区都要打造风貌塑造示范街和示范镇,以点带面全面实施。要抓好城乡清扫保洁。各县(区)政府增派人员,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工商、城管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当地配合,强有力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全力确保节日期间城乡干净整洁、环境优美。要狠抓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久推进至关重要,必须常抓不懈。相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各种有力有效的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加大宣传教育所需资金投入力度,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民参与,大幅度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要深入扎实地推进“七进”工作。“七进”工作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入开展和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需要长期组织 3 开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和有效措施,必须深入扎实长抓不懈。新闻宣传受众是极其有限的,代替不了“七进”工作,只有“七进”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大幅度提高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七进”部门(机关党工委、农办、经信委、教育局、民政局、旅游局、妇联)和配合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创新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加大推进力度,增添工作措施,深入扎实地强力推进“七进”工作,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家庭,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不断提高治理工作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度。
三、做好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大家生活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创造清洁、文明、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促进内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环境说文明话,行文明车,走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美化环境、美化语言、美化行动、美化心灵。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消除城乡脏乱差,创建城乡新文明。崇尚文明,告别陋习,从我做起。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树好内江形象。
城 姓名:班级:学号:乡 环 境 综 合 治 理 调 查 报 告
高 坤 经管09.3 20090742011
第四篇:宜宾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
宜宾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 钟建华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抓环境治理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认真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着力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事来抓,城乡联动,多措并举,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和制度化”的标准要求,在全县掀起了集中环境综合治理、共建优美环境热潮。
一、宜宾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及问题
宜宾县位于川、滇两省结合部,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535个村、46个社区,总户数291334户、人口103万。其中,农户19万余户和农村常住人口62万余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县委、县政府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引导各乡镇、各部门充分认识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现实意义,正确处理城区环境整治与场镇环境治理的关系,促使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与场镇环境卫生治理有机结合,与集镇建设和管理相结合,与农村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与提高城乡居民素质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抓住这些年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实施城乡联动,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以专项治理行动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城乡环境呈现新面貌。一是场镇“五乱”治理效果明显。县城英烈巷、梨园巷、二二四啤酒广场及金沙江广场得到有效治理;全县清理垃圾5.6万余吨,清除卫生死角4060余处;新建垃圾中转设施129处、垃圾处理设施177个,垃圾箱1413个,落实专职管理人员176人、环卫工人496人。二是重点整治及专项行动扎实有力。扎实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工地、公路水路铁路、市场、交通秩序、城乡风貌、场镇及村社等治理工作,城乡环境综合形象得到提升。全县共清理路障26处、水面漂浮物12余吨、重点河道2.3公里;新建农贸市场大棚4870余m2、货台3260余m2、排水设施920余m,修整地面7030余m ;完善交通标志7套、交通标线5000 余m;拆除、维护广告店招3650余处,清除牛皮癣9900余处。三是“七进”活动强力推进。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村社、进景区”为着力点,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公共厕所建设滞后。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原有公厕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新厕所选址难度大,使得“如厕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垃圾场站配置不足。近年来,我县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但垃圾中转站、建筑渣土处置场所配置严重不足,导致公路边、空地上建筑垃圾偷倒现象屡禁不止,给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三是集贸市场问题突出。近年来,虽然全县部分乡镇的集贸市场经过了改造,市场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市场总体数量较少,容量有限,新市场规划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群众需要,导致场外设摊、马路就市、流动摊贩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镇容村貌和群众生活。四是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亟待整合完善。我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日产各类生活污水较多,但由于没有一张覆盖全县的污水管网,各类污水大都经过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直排江河,导致水体不同程度污染。
(二)科学管理机制尚需建立。一是管理模式不够科学。目前,我县大多数乡镇和行政村仍然采用行政化模式进行环境卫生保洁。虽然这种模式初步实现了垃圾、路面、公厕等的清扫保洁,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未真正实现管养分离,工作成效往往不够理想。二是部门职责不够明确。环境卫生管理、考核、督查涉及城管(爱卫)、卫生、环保、工商、交通、规建、公安(交警)等部门和26个乡镇,各乡镇、各部门之间往往由于区域划分不清、职责分222配不明确而产生推诿扯皮现象,直接影响工作的深入推进。三是人员配备不够到位。全县各地由于大都采取行政化保洁模式,环卫保洁投入不足,环卫人员配备较少,但环卫保洁任务、压力与日俱增,迫使现有人员增加保洁任务,降低保洁标准,最终给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居民环卫意识较为淡薄。一是“城中村”居民环卫意识较差。“城中村”居民虽然已经“农转非”,但思想观念还没有根本转换,旧习俗和旧习惯难以很快克服,乱搭乱建、乱摆摊、乱扔乱倒垃圾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外来人口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加,面对这一庞大的外来群体,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着盲点。外来人口大都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环境意识和生活习惯较差,给环境卫生管理带来了难度和压力。如何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保护环境成为摆在各乡镇各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三是群众自觉参与意识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县先后开展了市级文明城市等一系列群众性创建活动。虽然各项活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群众的自觉参与意识还不够强,对群众的组织发动还不够深入,全民发动、全民参与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建立。
(四)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凸显。一是“破烂王”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快,再生资源(废旧物品)的产生量越来越多,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外来人员逐渐做起了再生资源(废旧物品)回收工作,即俗称的“破烂王”。现在遍布城乡的大大小小的“破烂王”收购点,给城乡环境面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二是“乱倾倒”现象令人担忧。随着我县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包括工程渣土、泥浆、装修垃圾等在内的建筑垃圾越来越多,目前全县没有一处专门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地,致使路旁、河道、空地成了倾倒建筑垃圾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城乡环境面貌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政绩观转变迫在眉睫。一些乡镇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往往是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项目建设投入、轻环境管理投入,直接影响了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
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
根据全县环境卫生实际,为有效破解环境管理面临的各种重点、难点问题,今后,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必须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巩固全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效,不断提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的和谐宜宾县。
(一)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一是大力营造全民重视环境卫生、全民动手抓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要在创新宣传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使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实现由行政推动为主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转变;由依靠少数人管理的被动接受型向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主动参与型转变。二是大力宣传普及环境卫生知识,努力培养全社会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风气。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革除陈规陋习,培养社会公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主动地为城乡环境建设增光添彩。三是突出抓好典型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全力配合,畅通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开辟专栏,及时介绍和推广各地在整治活动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效,注重选树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巩固和提高整治成效。
(二)完善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一是以城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农贸市场、停车场和公厕等建设为重点,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狠抓城乡公用设施建设。二是以城市重点街路配套建设、乡镇场镇道路改造、乡村道路硬化,完善道路护栏、路灯、绿化等为重点,加快县城国道过境段道路改造工程进度,狠抓城乡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三是以治理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打造特色街区、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灶、改厕、改圈”为重点,狠抓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四是以开展河流沿线植树植草活动、社区及庭院绿化、广场绿化等为重点,狠抓城乡公共绿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三)标本兼治,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有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管理标准,进一步理顺县、乡镇、村(社区)的管理体制,强化属地全责管理和行业部门管理职责,使城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二是完善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县、乡、村稳定的保洁队伍。各乡镇要完善城镇管理机构,落实3人以上的场管办专职人员;严格按规定配置环卫工人,达到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场镇附近村民)的3.5‰;完善基础设施,设立满足需求的环卫工具、垃圾堆放场、果皮箱、垃圾池、垃圾焚烧池。加强农村“三乱治理”,各村要设立1名环境卫生监督员,同时在每个乡镇建立示范村开展“清洁卫生户”评比工作。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完善投诉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机制。建立舆论监督机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四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下管一级考核制度,完善县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村(社区)、村(社区)考核农户(居民)的逐级考核机制。对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的单位和部门,严格追究责任。
第五篇: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市政府研究室
去年2月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决定用五年时间,组织实施以“城市容貌治理工程、城市环境改造工程、乡镇整洁工程、乡镇容貌治理工程、村庄清洁行动、村庄庭院美化工程和开展完善设施年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去年年初,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八项民生工程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市政府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的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各区县迅速行动,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落实了具体承办单位和人员,安排布置了相关工作。市政府还及时下发了文件,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与各区县和市级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广泛宣传,各区县纷纷召开誓师动员大会,采取发放资料、张贴标语、办黑板报和墙报、设置广告牌画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年多来,全市先后召开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员会50余次,出动宣传车160多台次,发放宣传资料48000余份,制作简报162期、各类标语1087幅、大型广告牌32块,媒体宣传172次。同时,还先后8次在各区县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业务培训,多次召开现场会对正面和反面典型进行深刻剖析,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强化督查督办,加大激励约束和效能问责。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奖惩办法、考核办法、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首长巡查制度、联络员制度、各成员部门的职能职责、城乡环境(包括县城、场镇、村社)检查评比标准及评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在目标考核中,对完成任务好的区县,由市政府分别奖励一等奖30万、二等奖20万。同时,还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效能办牵头,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去年,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力,兴文县1位小学校长被撤职,高县城管办、工商局、庆符镇等3个单位和筠连县2位乡镇主要领导被问责,江安县红桥镇镇长在全市现场会上作检讨。
(四)狠抓典型,严格整治脏、乱、差。全市各级认真开展全民参与的卫生大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752处,清运垃圾3836吨,拆除偏棚3280个,清除“牛皮癣”12万余条,较好地扭转了脏、乱、差现象。加大城乡容貌秩序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区及乡镇车辆停放、摆摊设点和垃圾清运,清理乱搭棚伞、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等老大难问题,均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市和区县互动、部门联动,集中开展了违法危险建筑专项整治行动,去年5月以来,全市共拆除违法危险建筑5.75万平方米。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务员小区居民违法危险建筑问题,多部门协作配合、联合行动,对小区85户违法建筑进行了规范整治,目前已完成70户整治。
(五)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投入上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进行集中治理,对旅游公路沿线进行了风貌改造。加快推进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南岸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并投入运行,黄家沟、锁江石污水排放口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投入5000余万元强力推进杨湾污水处理厂和3个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厂(场)建设,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投入3000余万元整治中心城区小街小巷和绿化零星改造,对部分损毁的市政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投入4400余万元用于农村改水改厕,建成饮用水窖97107个,改厕49.08万户,受益人口达398.8万人。各区县对河道、下水道、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清淤和整治,对城镇人行道和街道进行了平整硬化以及绿化亮化。据统计,我市10个区县新增环卫工人315人、垃圾清运车55辆、垃圾处理场1个、垃圾池(箱)4452个、垃圾中转站5个、公厕12座、保洁车324台。
(六)认真贯彻落实刘奇葆书记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我市收到省川机发665号明电后,迅速召开了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并对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由市政府办牵头分4个组对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督查。随后全市各级机关干部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扫除,由市纪委和市效能办牵头,分5个组深入各区县,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在很短时间内再次掀起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新高潮。
二、存在问题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去年受抗灾救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还不够,离省市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区县、乡镇之间的差距较大,特别是边、远、小的乡镇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城中村、社区及城郊结合部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多数乡镇没有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现象普遍;垃圾池、果皮箱、环卫车、清运车等环卫设施不足;生活垃圾处理点、堆放场不规范、不标准,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管网建设滞后;多数乡镇经费保障困难,管理人员和清扫保洁人员不足。三是督查力度还需加大,市上到区县督查还偏少,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大;区县到乡镇督查也需加强,一些乡镇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四是工作机制不健全,虽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但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奇葆书记近期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及省上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力度,促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加大工作力度,严格督查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以市级各委口为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对本委口各单位的督查督办,切实落实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效能办将加强对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区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严格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突破难点,努力改善和提升城乡环境质量。针对前期开展督查工作发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镇违法危险建筑清查整治力度。对照卫生城镇、文明城镇的工作要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以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农贸市场、偏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开展有声势、有影响、有效果的集中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按照下达的目标任务,在继续抓好“城市容貌治理、乡镇整洁、村庄清洁行动”三大工程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城市环境改造、乡镇容貌整治、村庄庭园美化、公民素质提升”四大工程。
(三)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进一步充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在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方面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章可循,并长期坚持下去。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做到电视每周有图像、报纸每周有文字、电台每周有声音、网络每周有报道。加大财政资金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这项民生工程的投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环境的改善提供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