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小结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小结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篇: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 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 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三、高考原题速递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2年广东卷)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附赏析】写余杭道上所见所闻,充满初夏气息。三四两句写村店,五六句在渡船。末联是写养蚕人家保护蚕儿采取的措施。前闹后静,安排得当。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
三、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5、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第三篇: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中学
汤永文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歌“诗言志、词言情”的特点,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围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言情”、“议论抒情”、“直抒胸臆”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古代诗歌抒情的方法及特点。
关键词:古代诗歌
抒情手法
语文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中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古代诗歌光彩夺目、灿若繁星、情感丰富、易读易诵,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令人神往的瑰宝。诗歌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探究并掌握古代诗歌的那些抒情手法呢?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探究学习以下几种手法。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指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说一首好的写景诗即是一首好的抒情诗。诗人在进行细腻的景物描写的同时,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抒情手法是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一诗。勾画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全诗紧扣一个“观”字,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一诗,诗人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激情寄托在对天门山鲜明夺目、美丽非凡的景物描写之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全诗细腻的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并将自然美给予作者的愉快感受寓于景物描写之中等。
借景抒情这一手法最值得一提的是,景物的描写往往随着诗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即是说诗人笔下的景物是诗人用“情”去浸润渲染过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中,诗人所“望”见的景物并不是美丽的春色,而是一片荒凉景象。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失意心情所造成的。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抒情的又一重要表现手法。诗人借助咏物来抒发志向和情怀,物我交融,韵律深长,有着特殊的感染力。古代的咏物诗很多,一般都是为表达某种寓意而作。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一诗中,诗人借萁豆相煎来抒发因骨肉相残的愤懑 之情。唐代李贺的咏马绝句中“此马非凡马”一诗,借写好马的不幸遭遇,寄托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的怨愤之情。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一诗,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等。这些都是托物言志这一抒情手法的例证。
三、借事言情
借事言情是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在描述某一件事情的同时,往往表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怀。在古代诗歌中,叙事诗的数量不少,但纯粹的叙事诗是不存在的,每一首叙事诗都或多或少地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倾向。如杜甫《石壕吏》一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述,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和对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卖碳翁》、《琵琶行》等都是这种抒情手法的代表作。
四、议论抒情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通过议论说明事理的哲理诗。诗人在诗歌中或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明某种态度、或阐述某一事理。其中不乏在议论中抒发诗人情感的名篇。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一诗,诗人以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议论,说明“愁生白发”,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的痛苦之情。清代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古传),诗人以李白、杜甫的诗篇为例,指出尽管他们的诗篇被人广泛推崇,影响深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口味,不能迎合时代的要求。抒发了诗人“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和对新一代“才人”的赞美之情。
五、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抒情,诗人直接抒发或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感情直接流露出来。这类诗歌并不多见。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诗中 直接深刻地表露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全诗沉郁凄怆,真切动人。
诗歌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阅读欣赏诗歌,必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探究并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是指导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必备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上述几种抒情手法只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基本手法。在实际应用上,往往多种手法相互渗透、相互穿插,同一首诗中,同时具有多种抒情手法存在。在实际阅读欣赏时应灵活分析、领悟。
参考资料:
袁本良老师《古代诗歌知识十讲》 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论题: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歌“诗言志、词言情”的特点,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围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言情”、“议论抒情”、“直抒胸臆”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古代诗歌抒情的方法及特点。
关键词:古代诗歌 抒情手法
作者: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中学
汤永文
第四篇:古代诗歌研究课题小结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小结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古代诗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广大中学生在面对古代诗歌鉴赏学习时,却总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涨。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很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们学习和热爱古代诗歌的积极性。考试评价中诗歌鉴赏又是必考题目,这就让让学生学时辛辛苦苦,考时一塌糊涂。
同时,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古代诗歌鉴赏作为高考内容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真正具备理解、读懂诗歌的能力,同时对陌生的诗歌进行理解和初步的解剖。教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而我们现如今的状况是,由于高中学段的学生对文学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古诗文知识的积累。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外,还要拓展古诗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如何使得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学习阅读能力,掌握古诗文的鉴赏理解方法,是新课改下很多教师热议的话题,也是我们课题将要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文献综述法
对各种国内外教育教学著作,相关学位论文,期刊及网络资源在内的文献进行整理,明确课题的问题领域、研究进展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成果。
2、调查分析法
制作一份关于古代诗歌鉴赏问题的调查问卷,在高中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我们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讨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效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生动地揭示历史、政治、语文教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本论文的观点做详实的分析论证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6.9.1-2016.10.31)
自2016年10月份承担课题后,我们的课题组多次开会,邀请老教师成立了领导组,在老教师们的帮助还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课题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每周展开学习研讨活动,主要对课题进行分析、解剖,为后期的实施过程准备理论基础。在每次集中学习研讨的两节课中,每位组员都要交流个人一周学习心得,积极研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材重难点把握等。
2、展开丰富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式,掌握数据、研究数据,在其中发现问题,为接下来的问题研究提供案例、数据的支持。
第二阶段 实践研究阶段(2016.11.1-2017.5.30)
1、观摩示范课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出发,通过互动、互补,使课题研究开展有序,进展良好。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利用语文组教研时间,针对学生学习现存问题,本着以课题研究理论为指导原则,开设了公开课并撰写了教学案例:
2016年11月起,郭星果、应凌两位老师就古诗鉴赏共开设了《登高》 《行路难与拟行路难比较鉴赏》两节公开课。开课教师围绕《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课题,依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所长,在集备组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以认真严谨的态度选课、备课、磨课。在严要求、高质量这一活动宗旨的指导督促下,我们的教学研讨顺利开设。
2、开展课题组校内交流活动
课题组成员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请语文组内优秀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校欧阳荣华,李萌,杨伟力等优秀骨干教师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我们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
每一份教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7.6.1-2017.10.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论文、案例。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课题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题论文、讨论反思。
2、开展了两次相关课题的公开课。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探索,各子课题组已逐渐形成了具有十中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作为对教学模式的总结和展示,我们课题组展开了多次实验课程,从说课到演讲,从无生上课到有生上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答辩,都能体现了课题研究给教师带来的专业提升,通过这几轮活动,我们在总结中对“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课题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体现。
三、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理论研究成果
1、根据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2、组内成员开展观摩示范课,录制课堂实录,撰写教学案例。应凌开设《登高》,郭星果开设《行路难与拟行路难比较鉴赏》
3、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论文并汇编成集。郭星果撰写论文《高中古诗鉴赏支架教学法》,林青撰写论文《高中古诗中常见意象解析》
(二)教学实践成果
1、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及早读等时间的长期训练,在学生中掀起了朗读古诗词的热潮,学生的朗诵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和有方法可循。有力地促进了古诗词的教学。
2、通过古诗词欣赏专题指导以及做赏析题、写赏析文、学写古诗词等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赏析活动,全面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了古诗词欣赏品位和方法意识,陶冶了古代诗词典雅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培养了对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全方位提高了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我校是一所普通二级达标中学,学生古诗词基础普遍较差,且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主动性尚待提高。古诗词本身蕴含思想情感文化和当代高中生生活现实较远,诗歌赏析更是千头万绪,知识体系概念方法也模糊不清,给学生赏析古诗词带来了很大困难。
2.由于教学时间普遍较紧,很难在古诗词教学上投入过多时间。平时工作繁忙,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就比较仓促,所以工作还不够细致,成员之间沟通还不够及时。
3.教师本身古诗词功底及朗诵能力、赏析能力、研究能力都很有限,对古代诗词欣赏的研究还不够细致,方法总结还不是很到位,缺乏量化指标,还缺少高质量全面分析探究对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论文。
4.经费紧张,闭门造车,课题研究仅仅在本校内开展,没能和外校老师交流探讨。
(二)改进设想
1.继续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并将长期坚持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
2.充分利用早读等时间加强对古诗词的背诵,通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古诗词。
3.语文教师加强学习和训练,提高古诗词造诣,提高朗诵水平和鉴赏水平,以便更好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4.继续积累研究材料并进行量化分析,对诗词赏析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完成较全面赏析方法指导论文。
第五篇:西游记艺术手法
< 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最富浪漫主义精神的长篇“神魔小说”。①它以绮丽的幻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世界,创造了一大批形象奇特、本领超群的神魔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艺术形象本领有别,特色各具,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数百年来其它同类的题材作品相继淹灭,而它却独行于世。在人物塑造上,《西游记》有着独特的成就和特殊的贡献,它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别具特色。
首先它塑造人物以“奇”字取胜,它塑造了许多“奇人”,动植物精灵,他们都有奇特的来历和生活环境。这些形象的突出特点是:社会性、神妖性、动植物性。即人性、神性、物性的三结合。所谓人性:即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的七情六欲;所谓“神性”,即具有神奇的本领,神的本领;所谓“物性”,即具有动植物原形的形貌与习性的特点。这些形象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猴非猴,似妖非妖,三者融合在一起,又以人的思想感情等社会性为主体,且有人、妖、物三结合的艺术特点。
拿大家非常熟悉的孙悟空来说,孙悟空是天产石猴,外形是尖嘴猴腮、毛脸雷公嘴、罗圈腿、红屁股、长尾巴、火眼金睛、行动是歪歪扭扭的拐子步、机智灵敏、灵活好动、爬树攀枝,采花食果等习性;这是猴子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但孙悟空又非一般自然界的猴子,他有着奇特的神奇变化和独特的非凡本领。他更具有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通晓人情世态,善于观察思辨、无私无畏、积极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思想感情。但他争强好胜,好出风头,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做恶做剧„„这就是社会上某些青年人常有的特点。
猪八戒也是“三结合”的典型。他有猪的外部特征:长嘴巴、大耳朵、身粗肚大、体态臃肿、行动蹒跚;有猪的习性:贪吃贪睡、懒惰自私。作为妖精,他有三十六般天罡变化和风来雨去,腾云驾雾的神通,他的九齿钉钯重五千零四十八斤;作为人他有憨直、纯朴、能干生活的特点,更有愉懒自私、说假话、办蠢事、耍手腕、进谗言等突出的缺点,尤其是色迷心窍。吴承恩抓住“笨猪”这一特点着意进行刻画,连变化时也只能变一些粗糙的东西,小巧玲珑的东西他就无法变出来。
不但孙悟空、猪八戒是这样,作者所描写的妖怪也是这样。如毒敌山琵琶洞的蝎子精,她的武器实际是蝎子的两个钳子变成的,她的特别法宝“倒马毒桩”实际上是蝎子尾巴上的毒针,这就是她的物性。她神通广大,别说猪八戒对付她不行,连孙悟空也被她叮了以后都疼痛难忍,这就是她的神性。同时她又想和唐僧成亲,风情万种地勾引唐僧,这具有人性。
其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空最初只是不安本分,一生下来就不愿意象普通的猿猴那样老了死了,他要求仙访友,寻求长生之道,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真正老师——须菩提祖师,传授了他法术,但他还逃不出轮回,于是他大闹地府,划掉了生死簿,使自己免除轮回。随着他本事的逐步提高,他不甘心花果山的生活,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又到水晶宫里取来了如意金箍棒,大闹了龙宫,于是地府和龙宫都去天庭把他告了,最后他到了天宫,天宫给他封了一个小官弼马温,不够档次,所以孙悟空急了,反下天宫,提出自己叫“齐天大圣”。他回到天宫后,感觉这个“齐天大圣”是个虚名,蟠桃会没请他做贵宾,孙悟空不干了,偷了御酒仙丹再次反下天宫。等他从八卦炉中出来,如来佛阻止了他的时候,问他,你老这么折腾,做什么呢?孙悟空的回答有一首诗:“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上瑶天。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不安于自己的本分,最后被镇在了五行山下。十三回以后,孙悟空知悔了,表示做好汉只拜三人,一个是如来佛,一个是观音,一个是唐僧,因为唐僧在五行山下救了他。之后他随唐僧西天取经,作者又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孙悟空,在取经途中如何降妖伏怪,而且每一次突破一个困难都很难,孙悟空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作者就通过这个逐渐展示孙悟空的性格,特别是突出他的智慧,以前只是折腾造反,现在是在斗争中比较有策略了,斗争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了。和铁扇公主打,钻到对方肚子里,在狮驼洞变成小虫钻入狮魔王的肚子里,这个方法制服了两个妖怪。平顶山莲花洞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斗,变换着手法,把紫金葫芦、净瓶骗到手。孙悟空越来越机灵了,斗争的策略也越来越成熟了。我们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孙悟空不断的成熟,“三打白骨精”就更出名了,敌人变换了多少种手法,他都能分辨正邪,最后把对方的元神罩住,使她逃脱不了,一棒子把她打死。
作者通过这样复杂的斗争展示了人物多方面的情感,展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再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富有个性化生动贴切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古人云:“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运用语言的困难,语言艺术对创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西游记》中作者特别注重语言的形象性、直接性、独特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揭示人物鲜明的性格,塑造独特的个性。文章第三十二回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当师徒四人上得山来一樵夫高叫道:“那西进的长老,暂停片刻,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伙毒魔狠怪,专吃你东来西去的人儿。”唐僧听言吓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坐不稳雕鞍。急回头,忙招徒弟:“你听那樵夫报道:此山有毒魔狠怪。谁敢去细问他一问?”行者道:“师父放心,等老孙去问他一个端的。”当行者问清了怪物的来历后,把眼晴揉出些泪水来。八戒看见连忙叫:“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两个分了吧!”当悟空设计叫呆子去巡山后忍不住嘻嘻冷笑。长老骂道:“你这个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行者道:“不是笑他,猪八戒这一去,决不去巡山,也不敢见妖怪,不知往哪里去躲闪半会,捏一个谎来哄我们也。”唐僧听说有狠毒的妖怪吓得魂不自告奋勇去打听妖怪,把西天取经为已任。猪八戒动不动分行李。这一段个性化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唐僧胆怯懦弱、不辨好歹的性格,孙大圣的聪明机智坚强也得以体现,猪八戒取经的不坚定、自私懒惰的性格跃然纸上。作者刻画人物的语言总是围绕人物特定的性格来运用的。语言的高度的个性化,达到了人物之间不能移易的程度。
拿描写猪八戒的语言来说就用的很好,比如85回中,他在隐雾山折岳连环洞跟豹子精南山大王打,猪八戒打着打着就不行了,渐渐地败下阵来。这时听见后面悟空说:“八戒,不要忙,老孙来了。”猪八戒一听自己的大师兄来了,马上精神抖擞,九齿钉耙一阵乱丢。妖精就问:“先前不济,这会子怎么有发狠来?”猪八戒就说:“我的儿,不可欺负我,我家里人来也。”把猪八戒的张仗势写的很生动,猪八戒是有这么个特点,凡是妖精现原形的多半是被他打死的。他打那死的妖精时,噼里啪啦几钉耙特来劲。他真本事不太行,这个本事行。他打小妖比孙悟空厉害多了。猪八戒的语言是符合他的性格的,猪八戒会挑拨是非,会用话激人,仗势的时候那么来劲,都通过他的语言很形象地的得到了表现。再拿唐僧和孙悟空看也是如此。比如在路过狮驼山的时候,李长庾太白金星来送信,报信魔头狠。这时唐僧就很为难,说徒弟啊,西天路这么远,这如何是好啊。这是唐僧的心理。悟空说,这有什么了不得呢?还有我呢。从这两人的对话中体现性格的不同。悟空是乐观的。对困难持无所谓的态度。唐僧毕竟是个凡人,心里战战兢兢的,觉得恐怖。有时唐僧难过的哭了,悟空还劝他别哭别哭,再哭就成脓包了。这种对话都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可见作者很会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不同的人物他的话也不一样。
第四,借助人物刻画人物彰显主要人物个性。对比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手法,可以把人物的性格写得更加鲜明。在《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师徒四人置于魔群,把孙悟空置于师父和师弟之中,在对比中各自的形象愈加分明。文章三十四回这样写道:魔头道:“母亲呀,连日儿等少礼,不曾孝顺。今早愚兄弟拿得东土唐僧,不敢擅吃,请母亲来献献生,好蒸于母亲吃了延寿。”行者道:“我的儿,唐僧的肉,我倒不吃:听说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那猪八戒听了慌了道:“遭瘟的!你来为割我耳朵的,我喊出来不好听呀!”后来,孙行者和魔头争斗失败被拴在柱子上那呆子却吊在梁上,哈哈大笑道:“哥哥呀,耳朵吃不成了!”行者道:“呆子,可吊得自在吗?我如今就出去,管情救你们。”趁小妖不备就弄神通,猪八戒在梁上大喊:“不好了,不好了,拴的是假货,吊的是正身!”在身陷险境时孙悟空沉着冷静,思谋逃脱的办法,猪八戒敌友不分,在大敌当头仍然呆头呆脑,猪八戒的愚蠢无能呆气十足的反衬出孙悟空的风趣、机智、大公无私。再说小说二十四回、二十五回作者不多的笔墨,围绕偷人生果事件,把各自不同的性格,鲜明具体地体现了出来。唐僧见了人生果害怕更别说吃了,当怀疑是徒弟偷吃时叫他们别抵赖认个错:猪八戒一面说自己老实一面撒谎,得知打下四个还怀疑猴哥私吞了:孙悟空敢作敢为告诉师傅兄弟三人吃了一个。师徒四人的表现我们看到了唐僧的善良老实,孙行者的好奇、高傲,沙僧的厚道,猪八戒的顽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回赛太岁派先锋来取宫娥,妖风吹入王宫,八戒等要躲,行者捉住他们道:“兄弟们,不要怕得,我和你认他一认,看是个甚么妖精。”八戒道:“可是征淡刃认他怎的?公官躲了,师傅藏了,回避了,我们不去了罢。炫的是哪家世?“这种语言上的对比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通过对比迎映衬,更加突出了孙悟空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猪八戒遇难而退的怯懦。
再如玉皇大帝平时高高在上,威严无比,孙悟空到了天宫对他那么不禁敬,几个神仙都大惊失色。说猴子粗俗,这么大胆还得了。结果玉帝说,只要猴子不惹事天上能够太平就挺好了。实际上玉帝是很威严的,猪八戒就因为酒后调戏嫦娥,当时被重责,然后被贬下人间变成畜牲。沙僧的错误最轻了,只不过喝酒是把琉璃盏给碰碎了就当场挨打,接着被贬到流沙河,还每七天派一人拿飞剑刺他胸口,痛楚难忍。这两人的错误多轻啊,却受到了那么严重的处罚。但玉帝对孙悟空那样的折腾却显得宽宏大量。其实,玉帝这是不得不宽宏大量,对孙悟空严厉也拿他没辙。特别是从凤仙郡的事能看出玉帝的态度。因为“斋天素供”被狗吃了,就罚郡显三年无雨,断绝一郡人的活路。这种报复手段很厉害。通过这样的对比玉帝那欺软怕硬的本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突破传统的模式人物形象,初步塑造出趋近丰满、成熟的人物形象。在《三同演义》中的人迥然不同。在《三同演义》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个道德品质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实、关羽的义等兴物的主要特征基本稳定不变,缺少发展的变化。如曹操从幼年到老死几十年的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基本没改变,但《西游记》却不同。《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充满理想、神奇色彩的神话英雄形象,但是这一人物是在变化中不断地丰满凸现的。孙行者大闹天空到智闯三界至护师取经这一系列事件中,他的形象渐趋完美逐渐成熟。如“大闹天空”时与如来赌斗一节。孙悟空冲着如来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教玉皇将天宫让二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简短几句写出了猴子的桀骜不驯、目无尊长。如果“大闹天空”、“智闯三界”写出了孙悟空的叛逆、胆大妄为,那么“护师取经”则代表了他的大公无私、循规蹈矩。要取经途中他在师傅鞍前马后伺候着,对唐僧呵护有至,当唐僧身陷虎口时,他不顾已命奋力去救,即使师傅好歹不分驱逐他时,分仍念念不忘师傅的安危。文章既刻画了美猴王的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百折不回,同时又写出了它的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精神品质。在刻画猪八戒这一人物时,小说中作为美猴王的陪衬。“呆头呆脑、自私、贪吃贪睡”贯穿西天取经的整个过程中,但同时他的“憨厚、忠心”也得以体现。唐僧虽不分好歹,人妖不分,但他善良、救苦救难的品质在小说中却一再展现在读者面前。《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刻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技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人性、物性、神性的三结合。有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有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有借助人物在对比中彰显主要人物个性;有突破传统模式人物形象,让人物丰满起来的。正是由于多种技法的运用,才成功刻画了英勇机智的孙大圣,人妖不分的唐三藏、懒惰憨呆的猪八戒等众多人物的形象。鲁迅先生说“他讲的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③ 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