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手法练习
2012年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 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
___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 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管鲍:管仲与鲍叔牙。《杜诗镜铨》引用王嗣奭(shì)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3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泊舟严滩①
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5分)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
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
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
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
___。(2分)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乱后
(金)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①动新烟。困鼠鸣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①墟落:村落一
(1)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述。(3、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5分)
若有风雨,他是我们头顶的一把伞;若是寒冬,他是我们身上的一件衣。人们敬仰他,拥戴他,人们亲切的叫他温总理。无论是在冰冻灾害的受灾区,无论是在汶川地震的第一现场,他带来的永远是力量的洪流。是的,他是人民的安心剂,他的到来与关怀点燃着人民克服困难与恐惧坚强生活的决心;是的,他是人民的英雄,置下自己的身份地位与人民同甘共苦。“多难兴邦”如同撼动心肺的巨响让我们把所有的苦难当成是幸福之前的考难。他的身躯永远挺立,在风雨中留下的是坚定的身影;中华民族的身躯永远挺立,因为上下一心,急风骤雨后必然是亮丽的风光。
他依然在忙碌中前行,如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
我说,他就是人民的脊梁,永远坚挺的脊梁。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 ”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露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四川,灾区,一块破旧的小黑板上,四个雄浑凛然的大字,多难兴邦。温总理苍劲的笔迹中,蕴含着一个老人对祖国的牵挂,对民族的企盼,对灾难的模眉冷对,那是一个人面对困难不屈的精神,也是一个民族顽强拼搏的灵魂,多难兴邦,我们的确在一次次磨砺和吹打中挺直了脊梁,如总理一样,微笑着面对一切。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他总是微笑:奥运会的迎宾席上,他微笑,那是友善的笑,笑迎八方来客;与大学生、工人、农民的座谈会上,他微笑,那是欣慰的笑,笑看中国的未来夺目发光;甚至在地震中,在灾区内,他也在微笑,只是那笑中带泪,他哑着嗓子向废墟中喊话,他笑着握住孩子惨白的面庞告诉世界明天仍在,希望未泯。他是微笑的,无论面对友善抑或是羞辱;他是微笑的,告诉中国“你在我心上”,告诉世界——以一个友好、和谐的中国,不卑不亢,平心静气。
他在微笑,中国在微笑。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2)本诗颈联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阅读清代郑燮 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这首诗是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画上的题画诗。
1、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着怎样的感情?(5分)
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6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②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决不肯,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5分)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3分)
他是受人尊敬的长者,博学干练的智者。人们由衷地叫他总理,孩童亲切地
唤他爷爷。他把犀利的目光投向世界对待中国的一切不公正,外交言词句句掷地有声,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力主和平和独立自强。他把温和的笑容留在祖国大地之上,总是行走在群众之中,关心他们的生活,似乎自己同样是工人、农民、战士是同事,邻居,家人。他把坚定的步伐踏在困境之中,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前线指挥救援,多少人仅仅看到了他就感受到温暖,获得了勇气与信念,携手重建家园。他就是温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好总理,慈祥可亲的老人。
是谁,忍着泪水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写下深情而坚忍的“多难兴邦”,是谁,在联大会议上敢于直面身后事,鞭策与激励着后人奋进;又是谁,手捧群众送给他的手工鞋垫,感到而又珍惜的表情不由自主地涌上脸颊。
他有着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名字“温总理”,但他却用他的民生情怀,他的坦荡无私,让这个曾经遥远的名字变得亲近的让亿万中国人可以亲切地唤他一声“家宝”。
当人们看到汶川地震中他疲惫而忙碌的身影,当人们听到他那因劳累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当人们看到他握着受灾群众的手,脸上那悲痛而惋惜的神情。这一刻,所有人都为之感动。他为指挥救灾重建不知增添了多少白发,电视上他那单薄的身影更像是一位羸弱的老人,而他却始终遗憾地说:“我能做的还始终太少,一切还需要大家来共同努力”。是他,带着沉静而坚毅的目光,带领灾区人民,带领中国撑过那一段艰难的路„„
第二篇:诗歌鉴赏-手法
题……………………………………………装…………………订…………………线……………………内……………………不…………………准…………………答……………………扬中树人2014-2015-1高三年级语文作业纸
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诗歌主旨情感高考题汇编
命题:庄志武
审核:余红亮
完成时间:40分钟
高一诗歌鉴赏专项3—表达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通感、设问、用典、对比、互文、设问、反问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写景诗)
托物言志(咏物诗)
托物寓理(哲理诗)
1、借景抒情,一般是写景诗
即(触)景生情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寓情于景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意景与情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丝绢。②入手:到手。③春风面:指女子姣美的面容。④吾土:故乡。
以乐景写哀情,相反相成。
作者描摹他乡令人神迷心醉的风光,然而处此旖旎妩媚的水乡风光,却非自己的家乡,于是顿生思乡的惆怅。
2、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编号 00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运用比兴手法,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巩固训练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表面是赞美梅花,实质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端 居 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
二.主要表现手法介绍: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一:《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反衬:全诗最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2、正衬: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例二: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的无奈。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例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是虚景。
例四: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是虚景。
例五: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虚实结合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词中“今宵”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8.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动静结合,既可以以动衬静,也可以以静写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例一:《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 的宁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其它的例子: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三.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3.体会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或营造了何种意境,或抒发了何种感情,或如何使诗歌生动形象)。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提问: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回答:
拟人(或比拟)(步骤一);
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步骤二), 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步骤三)。
四.高考真题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天津卷)
①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②③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问: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2.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
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辽宁卷)
竹轩诗兴 【张镃】
[注]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问: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3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问: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4.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问题。(安徽卷0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①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问: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5.参考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①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②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问: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8参考答案:(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②③
④
①10.参考答案:⑴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
第三篇:诗歌鉴赏专题 手法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手法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哪些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通感、设问、用典、对比、互文、设问、反问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3.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描写、视听结合: 以景结情: 乐景写哀情“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法。经典的“列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二.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3.体会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或营造了何种意境,或抒发了何种感情,或如何使诗歌生动形象)。
三.实战演练
1、《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对此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诗最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2、《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从整首词来看,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词中“今宵”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3、《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4、《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5、《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拟人(或比拟)(步骤一);
参考答案: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步骤二),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步骤三)。
6、《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7、《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8、《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9、《鹧鸪天》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参考答案:⑴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
第四篇:鉴赏诗歌手法
鉴赏诗歌手法
【难点攻略】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语、双关、用典、互文、设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表 达 方 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景”(事、物、史)与“情”(喜、怒、哀、乐)“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描写: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乐与哀、工笔与白描、细节描写等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艺 术 手 法 赋(铺陈)比兴、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抑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细节描写、对面落笔等等 篇章
结构 叠词、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照应、倒装、曲笔入题开门见山、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 “直接抒情”是 “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艺术手法中的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表达方式中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明晰思路,规范解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三、细致审题,强化四个注意
1、细读题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如“艺术手法”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2、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3、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
4、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四、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五、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考场上,导致考生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或说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彻;或程式不规范,或要素不齐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类型的题目时,考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更多,有时甚至“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即一旦表达技巧的类型答错,往往导致后面的分析说明也“牛头不对马嘴”。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妨多考虑一些,多写一些。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知识讲解】
【表达技巧(I)】之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景物描写)题型一:赏析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变式提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 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明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阐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析效果)【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③乐(哀)景哀(乐)情 《谢亭送别》 唐代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⑤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⑦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⑧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⑨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⑩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归纳总结
从高考试题来看,抒情方式中以考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试题类型或指明鉴赏的角度,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这种抒情方式是如何体现的;或要求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并评价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类命题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题时首先要注意诗歌写了什么景或用了什么典或该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指出其用的是哪一种抒情方式,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指明其表达效果如何,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起来——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描写】
一、诗歌描写的角度
(一)知识连接
1)正侧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动静: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2、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3、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4、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5、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6、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7、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8、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9、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0、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1、抑扬: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
①欲扬先抑法: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例: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②欲抑先扬法: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③[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12、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3、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4、对面落笔: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技巧。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入手,进行联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得艺术效果。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儿却远在鄜州,两地相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他从对面落笔写妻子儿女思念他。
15、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和弹者的高超技艺。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16、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环境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17、对比(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8、借古讽今 《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总结
从高考试题来看,描写角度设题,往往给出鉴赏的角度,答题时只需根据所给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来具体分析;描写手法设题,则要求准确判断所使用的手法,因此在分析思路上应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表达技巧之三修辞手法】 ★总结
(一)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考试说明》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1、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具体表现在:(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
(二)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⑪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⑫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
⑬ 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⑭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2、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详见【知识归纳】)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3、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三)答题思路
赏析修辞方法: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知识归纳】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拟人
作用:1)描绘形象 2)色彩鲜艳 3)表意丰富
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等。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
9、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10、排比 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语言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的表达方式。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整齐统一的语句格式,读起来既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齐美,又增强了语势的作用。如《哀江南》:“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11、隐语(谐音)、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等。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2、象征
咏 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2、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菩萨蛮》: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再如杜甫《登高》: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再如杜甫的《蜀相》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第五篇: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诗文鉴赏常用术语解析
在诗歌和散文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对于具体的艺术手法,往往比较迷惘,于是索性罗列几种撞大运,只是因为无理无据,反而会白白丢分,实不可取。事实上,高考所涉及的艺术手法,虽然并没有严格界定,但也并非毫无章法可循。大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其中修辞手法,同学们一般比较清楚,在诗歌、散文中出现的时候也较容易判断,故在此不再赘述。我们重点介绍的是诗歌鉴赏中有关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的一些知识。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一)描写
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 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此外,他的《田园乐(其六)》一诗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诗句:“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思考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雨后池上 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参考提示: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 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虚实相生
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第 1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③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探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离不开对诗词主题的把握,碰到类似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思考练习——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提示:《夜雨寄北》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二)抒情
感情有多种,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会心一笑;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伤感悲凉。但总体上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低沉的,我们可称之为“哀情”;一种是轻淡的、轻松的,欢快的,我们可称之为“乐情”。与此相对,我们也可以把景分为“哀景”与“乐景”。这样借景抒情的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总结为四种方式: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前两种方式中,景与情是统一的,所抒之情一目了然,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者称之为情景交融;后两种方式中,景与情相对,所谓“以哀写乐,倍增其乐;以乐写哀,倍增其哀”,感情在对比中会更显强烈。1.借景抒情
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从诗歌创作的方法来看,属间接抒情。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借景抒情的诗篇。作者在描绘景物之时,寄寓自己喜爱西湖的感情。
第 2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这首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关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三种说法,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在 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上有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 “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简单地说,就是“景”的比例越来越多。对于这几种说法,虽然多一些了解是必要的,实际上,在考试中,我们一般不必区分这么详细。
☆思考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说一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句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参考提示: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2.乐景写哀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
第 3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思考练习——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参考提示:“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3.直抒胸臆
胸臆的意思是指“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直抒胸臆的意思就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下面这首诗:
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无绝衰③。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与君绝⑧!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②相知:相爱。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④陵:大土山。⑤震震:雷声。⑥雨雪:降雪。雨,音yù,动词。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这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
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思考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参考提示: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二、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象征与托物言志、对比与衬托,、以小见大等。1.托物言志与象征
关于“托物言志”,2004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是指通过描写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运用象征手法时,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如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诗人以风雨中黄叶自喻,用自然界风雨象征摧残人才的社会氛围。
第 4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象征和比喻是有区别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另有深意。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此外,还要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之间的区别。
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 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请看下述四例:
例一:
蝉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
①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例二: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一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二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与例二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例一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描写的“事物”不止一个: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
其次,托物言志的手法往往借助的“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感情,内容上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例一中作者借助“蝉”表明,品格高洁的人立身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而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的“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例二中,作者借写月光下江潮拍打空城的苍莽凄凉的景色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另外,托物言志的所依托的事物的特点是采用点击式白描的手法揭示出来的,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而借景抒情中的景物特点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描绘出来的,多个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作者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
☆思考练习——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下面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第 5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参考提示: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2.对比与衬托
这两种手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
1)关于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它属于语言技巧之一。修辞学中辞格的一种。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 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 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 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2)关于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正衬就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题旨。
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诗文的中心思想深化。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 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对比与反衬,又有一定的联系,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陪衬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思考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参考提示: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3.以小见大
第 6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此考点往往在现代散文中涉及,请同学们在练习中注意体会。《城市的味道》一文中即有相关实例。
三、其它技巧
1.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2.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3.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就充分体现了诗人不同寻常的想象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情景之中,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愉悦。
★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第 7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 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苏轼诗风旷达,这首诗抒发了他旷达的人生志趣。根据诗的意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