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高三语文基础训练——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乌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各段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甲)约客赵师秀(乙)雨晴王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试想像各是什么情形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尺,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咸阳值雨宿城南亡友别墅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渔船。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狂夫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蓧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请品味句中“轻”“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请分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玉芙蓉]喜雨(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ēng);茂盛的样子(1)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淮阴行五首(其四)刘禹锡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古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本诗运用了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思想感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试结合三、四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
故人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是本诗?
第二篇:2010高考模拟最新诗歌鉴赏练习
2008高考模拟最新诗歌鉴赏练习(2008-04-18 23:26:51)标签:教育
分类:模拟试题
2008高考模拟最新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山东省淄博市2007—2008学高三一摸)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2)
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各题(2008江苏教育学院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联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白朴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
(2)《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山东省烟台市2007—2008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
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试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
这首诗的题目为“江村即事”,诗中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东省潍坊市2007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
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通州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首词,“青玉案”是,“元夕”是。
(2)
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中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
(3)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省泰安市2007—2008学高三期中考试)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
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陕西省宝鸡中学2007-2008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
此诗颔联是写景佳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山东省临沂市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次潘别驾韵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1)
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省如东、启东2008届高三期中联合测试)
闻鹊喜
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注:鳌:海里的神龟。
⑴ 阅读上阕,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⑵ 下阕中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后,写了“隔江闻夜笛”一句,说说这句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山东省威海市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
忆秦城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
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省福州三中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
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江苏省台州市实验中学2008高三第二次月考)
[双调]殿前欢
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1)这首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借用了
朝词人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2)这首曲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江苏省启东市2008届高三阶段调研测试)
罗敷歌 贺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④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
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秋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徐州市2007-2008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鸸。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1)
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参考答案: 1.(1)“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2)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2.(1)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活跃生动。
(2)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的萧瑟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3)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故显得清冷,压抑,悲凉。
3.(1)上阕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铺垫(衬托、对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4.(1)写了①渔翁夜钓回来,②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③安心睡眠的事。写出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
(2)①这首小诗以小见大。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
②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
5.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6.(1)词牌名、题目
(2)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
(3)这个女子象征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答“比兴”手法或“以女子自比”皆可)7.(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8.(1)五言律诗。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劲联对仗;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3)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9.(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
(2)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感情;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
10.(1)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2)“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11.(1)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12.(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13.(1)宋
李清照
(2)曲的开头先怜秋,继而对黄花(菊花)怜惜,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全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自叹惋惜人不如花(“人比黄花瘦”)的情感。
14.(1)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2)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15.(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
第三篇: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巩固练习:
1.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4.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5.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
第一句是(俯视)远望,第二句是近看(仰视),采用比喻修辞,描绘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寂寞的气氛。(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6.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借代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第四篇:诗歌鉴赏练习
古风(其九)
李白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
1、该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何作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注: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答案:首联运用了用典(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引用庄生化蝶的典故,表明人生如梦,变化无常。富贵穷达并无定数,不必去苦苦追寻富贵。体现了诗人不为追逐富贵,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行。
田家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
聂夷中的思想感情?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父亲在塬上辛勤耕田,儿子在山下艰难开荒,六月的禾苗还未成熟,官家的粮仓却早已修好。全诗不加修饰,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来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官府的沉重劳役。表明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府沉重劳役的批判。
鸟鸣涧
1、分析《鸟鸣涧》的表现手法及使用这一手法的好处。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答案:该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春日山中空空荡荡,这是静景,寂静山谷中,人迹罕至,唯见桂花轻轻飘落,这是动景,动静相结合,越发体现出山谷的幽静。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在春日山涧中时时听得到轻轻鸟叫。诗中描写的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以动衬静,更显春山夜晚的异常幽静。
诗歌鉴赏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说: 下面是 2005 年全国卷Ⅲ的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雨后 池上》刘攽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
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 图。
第五篇: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讲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各时代诗歌的特点,2.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古代的诗歌的起源与流变。
3. 总结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手法,4.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诗歌的特色。5. 通过赏析字词,6. 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7. 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学会从文字入手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关心诗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诗歌鉴赏时间:共两周,12课时 第一课时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诗歌犹如一枝奇葩,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出风格迥异的绚丽的姿彩。今天,我们就来纵观一下我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了解各时代诗歌的总体特色。
1、《周易.鸣鹤》“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可能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是刚刚破土而出的点点星星的嫩芽,是中国诗歌春天到来的先兆。从《诗经》起,我国的诗歌迎来了第一个春天,我国的诗歌开始有了不可企及的艺术规范。2、《诗经》
时间:十三百篇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的五六个世纪的诗歌,时间跨度相当长。地域:地域空间涵盖面相当辽阔,近至周王朝京城附近地区,远至南方蛮荒之地。内容:题材内容多种多样,从生产、战争、恋爱、婚姻直到祭祀、田猎、祈祷、宴会等无所不包。抒发的情感既有欢欣、愉悦,又有痛苦、诅咒、讽刺等。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来自民间,是各地民歌的总汇,呈现着各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特色。“雅”为宫廷乐曲,是为帝王诸侯士大夫观赏开心用的,所以雍容华贵中显得轻松愉悦,少数几篇忧国伤时,应该是文人所作。“颂”是祭祀时使用的,多为歌功颂德之作。总体看来,“风”的艺术成就最高。
艺术手法:开创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比、兴”成为后世各写作手法的源头。艺术特色: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形式上主要采用“四言”,杂有多言。多用“重章叠唱”,使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具体了解:《关雎》《蒹葭》《静女》《子衿》《硕鼠》《伐檀》 3、屈原和“楚辞”
到了战国中期,《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虽然仍在流传,但其形式已很难包含复杂的社会生活,封建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争夺土地的兼并战争,使得人们急需另一种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这时候,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应运而生。
屈原人三闾大夫时,根据楚地方言特色和楚地多神话传说的特点,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辞”。《离骚》以天马行空般奇特浪漫的想象为诗歌艺术增添了新的篇章。
特点:(1)主旨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寻求理想政治的愿望和坚持高洁品质、绝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思想。
(2)以五、七言为主,杂以其他句式。句式工整,篇幅较长。
(3)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物产名称,语言优美雅致。
(4)大量采用神话传说和浪漫的想象,运用夸张的语言描绘事物。因而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4、汉代五言诗
时间: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容:继承《诗经》的传统。
特点:继承“赋、比、兴”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使“情景”进一步交融,“虚实”进一步结合。保留四言诗,以五言为主。
流派:以“三曹”为代表的汉魏风骨体系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
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哀婉缠绵。5、唐代的律诗和绝句(1)律诗的定义和要求。
(2)代表作:杜甫的《登高》《登楼》(3)绝句的定义和形式要求
(4)代表作:李白的《静夜思》 贺之章的《咏柳》(5)唐诗代表人物:初唐 陈子昂 如《登幽州台歌》
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 两位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中唐:韩愈,柳宗元,贾岛,孟郊、刘禹锡、李贺等。晚唐:杜牧,李商隐 6.宋词
此也是首先兴起于民间,后文人加以创作。早期的词短小精巧,如《杨柳之词》,分为小令和中调。到了柳永,他把词发展成慢词,主要写市民生活,使此所写内容扩大。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创了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主要表现闺阁相思离别。风格婉约含蓄。
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主要表现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情怀。风格豪放慷慨。7元曲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念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表演艺术形式。我们说的杂剧是剧本。散曲是由词演化出来的歌曲,形式比词更自由,多用口语,分“小令、套数”两种。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人。明清诗歌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略而不谈。
总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这清澈的河水源远流长,几经变化,迎来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春天,开初了一朵又一朵姹紫嫣红的绚丽花朵。如今,中国的诗歌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萎缩凋零,它在等待一个新的春天。这个春天,靠我,靠你,靠每一个有着诗魂的中国人。希望大家以后爱诗、读诗、更写诗。第二课时
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手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各时代的诗歌特点,这节课我们来了解我国诗歌的总体特点和常用的创作方法。
二、我国诗歌的特点 抒情性
中国的诗歌大都指向表情达意,很少有纯粹的叙事诗,中国的叙事诗只有两首,一首《木兰诗》,一首《孔雀东南飞》,合成“乐府双璧”。其他的诗歌,描写叙述都是为了抒情。孔子说:“诗言志”,所谓“志”就是思想感情,这说明,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了“抒情性”这一特点。
短小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于诗歌是为了抒情,一口胸中之气泄完,语意自然完结。所以中国的诗歌大都短小、精练。短小的诗歌未必内容不丰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四句,却隐藏着说不尽的意蕴。情景交融,以景含情
中国古人讲:“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天气的阴晴变化,事物的出生衰老,都会引起诗人的慨叹;内心的不平、喜悦、愤怒、悲伤也会外化为物。所以高兴时,阴雨天也让人喜不自禁,高唱“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高兴时,丽日晴空、鲜花美月皆会惹人烦恼。举例说明:“天街小雨润如苏,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常见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托物言志 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作者借杨柳自喻,感叹自己虽才华卓著,却无人赏识。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哀余心?”作者借被“重露、多风”困扰束缚的“蝉”,抒发自己遭冤被囚的愤懑。
陆游的《咏梅》
3、借古讽今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遥想周瑜,想他容貌英俊,风流倜傥;想他少年得志,指挥赤壁之战从容不迫,建立了了不起的功勋。作者怀着满心的羡慕,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从眼前的景物写起,想到与这些景物有关的人物,他高度赞扬了孙权和刘裕,暗示南宋王朝统治着缺乏像孙权一样的君主,国君软弱无能,势必被人侵略凌辱。下阙作者采用刘义隆的故事,表明北伐战争,统一中原,不能意气用事,志大才疏的刘义隆失败了,不懂军事的韩寨胄也失败了。眼见大好河山,中原百姓成了金人的奴隶,作者痛心疾首,只是可叹啊:懂军事、会打仗,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他,却无人问津。作者于是用“廉颇老矣”的典故,抒发了自己不被任用的苦痛,也表明了自己始终愿为朝廷效力的心迹。
融情于景、借景传情
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刘禹锡的《越中揽古》“只今唯有鹧鸪飞” 《丹阳送韦参军》“寒鸦飞尽水悠悠”
《黄河楼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1、衬托(以情染景,2、及景显情):以美景趁欢情,3、以残败之景衬悲哀之情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深秋肃杀之景衬胸中悲愁潦倒、忧国伤时之情。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清新、明澈之景显闲适恬淡宁静之情。
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斜阳和衰蝉的鸣叫衬托柳的衰败。
4、反衬
(1)以乐景衬哀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2)以残景衬乐情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3)以动衬静 “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练习:1《漫兴一首》问题:(1)文中写了那些乐景? 春色 花开 莺语
(2)用那些此表现哀情? 愁 无赖 造次 叮咛
(3)全文的题眼是哪个字? 愁
2,《独上江楼》“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问题:(1)美景何在?月光如水水如天。
(2)作者如何“以美景写哀情”?“月光如水水如天”,景色清澈明净优雅,如此美色,正与去年今日相似,那是作者与友人同来赏月,而今天却是自己独自观赏,作者自然会产生“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凄凉之感。作者睹景思人,悲从中来,景物越美,感情越悲。3.对比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金陵驿》)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美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揽古》)
4、象征 多见于咏物诗,以物象征某人某种品行。
陆游的《咏梅》梅花象征在仕途中备受排挤、不受重用的诗人自己。
5、比喻拟人手法 贺之章的《咏柳》 虞世南的《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6、想象和夸张 多见于浪漫主义诗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7、联想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8.虚实结合 例:柳永的《雨霖玲》《迢迢牵牛星》《送魏二》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总体上了解我国诗歌的特点,常用的写作手法。这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我们遇到具体的诗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课时 掌握诗歌的语言 导入
前两次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和中国诗歌的总体特征,明晰了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法。这节课,我们从语言入手,沿波讨源,去探求诗歌的内涵。
二、掌握诗歌语言的多义性
1.语言的象征意义 美人香草象征品质高洁、才能卓著的君子 自屈原《离骚》之后,美人常常成为文人自喻之称,有时也代指君王或理想。如苏轼《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辛弃疾《摸鱼儿》“蛾眉曾有人妒”。杜鹃代表冤情,代表悲苦。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文天祥《金陵驿》“从今虽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杨柳代表惜别。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青松白鹤象征清高长寿 野草象征小人 梅兰竹菊象征君子 菊也象征隐士 莲花自周敦颐《爱莲说》之后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洁白的人 8. 语言的比喻意义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舟楫比喻张丞相。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喻指自己象孤蓬一样长途漂泊,归雁喻自己象归雁一样进入塞外。
文天祥《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孤云比喻诗人自己。9. 语言的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隐含“谁都认识你,前途一定会有你的知己。”
贾岛《题李凝幽居》“幽”字暗示此处环境幽静,人烟稀少,也暗示李凝隐者的身份。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字隐含无聊、寂寞、焦急之意。
4.双关意义 “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已。”含碑即含悲 “桑蚕不作茧,昼夜常悬丝。”悬丝即悬思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何悟即何误
5.借代意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唐朝的边塞。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三、练习
文天祥《金陵驿》 贺之章《咏柳》 元好问《杏花》苏轼《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第四课时 把握诗歌的所塑造的形象 导入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人,因此,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就成为深入诗歌内部的一个途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握诗歌的形象。
二、形象定义
形象 指诗歌塑造的可以感知的具体的人、物和景象。形象分类: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因此形象的完美与残缺,狂放与颓丧,都会使作者情感的寄托。换句话说,作者一定会赋予形象爱憎好恶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分析形象同时,就会解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具体分析 1.事物形象两例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李商隐的《蝉》 贺之章的《咏柳》 李商隐的《柳》
2.景物形象两例 高适的《别董大》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3.人物形象两例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练习
《采莲曲》 《游山西村》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范成大的《催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