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与思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与思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与思考2007-02-10 16:46:
42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的广泛运用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紧密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审批制度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
1、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审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与社会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其最大弊端是限制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自主决策,妨碍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
正常发挥,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再事无巨细地对经济和社会实行直接管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实践证明,在很多方面,市场调节远比行政审批更公正、更有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2、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不适应wto的有关规则。wto的基本原则及各项规定、协议都是基于市场导向基础之上的,内在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创造开放、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给予审批者直接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加之审批标准公开度不高、审批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透明度较低。这与wto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平等竞争、开放
市场、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已不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必须按照wto规则和中国政府的承诺,有计划地依法进行改革的问题。
3、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不利于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政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行的是”大政府,小社会”模式,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审批手续繁杂,存在多头、重复、层层审批现象,导致审批时间无限延长,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
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图章。有的甚至搞”暗箱操作”,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不少审批带有一定随意性,腐败现象即由此滋生,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重审批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现象普遍。审批责任不明确,很多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审批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审批后的执行情况也缺乏必要的后续监督。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呼唤审
批制度的改革,并要求其不断深化。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有别于其他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它是一项自下而上、从地方再到中央的改革。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而在此之前,在计划经济非常薄弱的浙江省,很多县市早已建立了以集中审批、承诺办结为特点的审批便民机构,金华市更在1999年便将46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局委的审批办证窗口全部集中于大厅,而因此获得浙江省政府200万元重奖。由于浙江省在审改中的先行者地位,吸引了众多邻近省市前来参观取经,安徽的学浙江,邻近的河南、山东学安徽、再远的山西、河北又把河南、山东当成了老师,而最先起步的金华,又返过头来向河北保定、河南焦作学习。各种经验、做法被不断的复制、完善、创新,虽然最后各地审改的结果都有大同小异之感,但毕竟在探索中成燎原之势在全国铺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可以概括为:减、集、分、联。
所谓“减”,就是审批项目的大量削减,这是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大成果。在各级政府的强势推动下,各个拥有审批权限的部门不论愿意不愿意,从削减比例上来看确实有大量的项目被减掉了。而在为这些数字欢欣鼓舞的同时,不禁心惊审批项目的如此之多!而且,从绝对量上来看,各部门仍然保留了数量不少的审批项目,而且这之中的一部分已经触及了各审批部门的最敏感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再有进一步动作,难度会显著增大。
所谓“集”,就是各地方集中审批机构的成立。这是普通群众最直接感受到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地方,使审批办证从“你来这儿找我”变成了“我在那里等你”。耳目一新的运作模式、严格的内部管理、大大提速的工作效率使各种中心成为政府部门的示范单位。
所谓“分”,就是审批和监管的分
离。长久以来,审批人员和监管人员一套人马,审批烦琐而监管不力,事实上降低了行政审批的严肃性。前置审批承诺制推行以后,门槛进一步降低,审批变得简易而监管的压力增大。可以说,正是因为监管力度的增大,才使审批项目的精减、时限的缩短成为可能。
所谓“联”,就是上下联动,共同开通快速审批通道。浙江宁波、金华的不少地方已经组成了审批网络,从市到县,再从县到乡镇,市县一级普遍建立了集中审批机构,而在乡镇一级,则全面推行全程代理服务制,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质上是政府机关的一场自我变革、自我完善,是为建立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而破旧立新的一项艰巨工程。这项改革涉及到部门权力和利益的重新调整,要注重市场规则的运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依法逐步推进。
1、审批办事机构的运作方式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目前,大多数县市区成立了办事大厅、审批中心、服务大厅等名称各异、职责雷同的服务机构,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转变,并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但不能认为就是改革的终点和目标。第一,进入中心的部门有限,而没有进中心的部门把审批项目放进来是不可能的;第二,从项目上看,目前不可能所有审批项目都进中心,还有一部分项目游离于中心之外,纵然中心都建立了各种监督机制,但对未进中心的审批项目没有约束力;第三,进了中心的部门,也没有把所有的审批项目放入中心;第四,进了中心的项目,有个授权到位不到位的问题,就算授权全部到位,窗口能不能、敢不敢充分利用又是个问题。虽然欧美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政务大厅,但其审批职能部门之少、审批内容之精是我们现阶段不能相比的。对于审批办事机构来说,也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在运作的方式方法上要与时俱
进、不断创新,为最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审批体系提供实践经验。
2、审批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削减审批项目。目前,审批制度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展开,某地某日削减多少审批项目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不少地方政府把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削减审批项目、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但是只减项目不减机构,审批项目仍可能反弹,毕竟政府机构的存在总可发挥一些作用。审批制度的改革,不能只看减了多少项目,而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与公共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快培育与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原有的审批项目可以由市场机制去调节的,就交给市场。可以由中介机构解决的交给中介机构,把群众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交给群众,真正形成政府—行业中介组织和社会自律组织—社会和市场的三元社会结构。
3、行政审批不能仅限于政府内部
监督。目前进入中心的审批项目,已经实现了程序、资料、收费、依据、承诺期限的五公开,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有人可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明知办不了,但是可以打打擦边球,知道条子办不了减免,但是可以拿出政府文件来办理。而未进入中心的项目自然不必说了,审批的随意性大,领导的意图有可能代替制度,成为了腐败滋生的温床。同时,对审批责任的追究不够,对审批机构、审批人的失误或错误过于宽容。
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程序,最重要的是应加强有关程序性的制度建设,包括建立情报公开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告知制度等。其中,建立情报公开制度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对涉及审批的事项、条件、审批申请程序等都以适当的方式公布,使行政相对人能够及时和全面了解相关的规定,才能有利于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并且也有利于提高公务人员的行业自律,防止腐败和行政任意行为的产生。
其次,对于一些重大项目或涉及相对人重大利益的审批,应设立听证程序,允许当事人参与答辩与做出陈述,尽可能追求审批结果公正、公平。行政主体的审批决定一经做出,应在法定的时间内以法定的形式告知当事人,并应说明理由。这样做不仅使当事人能够及时知晓结果和原由,又便于当事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能总由地方推动。目前,各地方特别是发达地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实上已经走在了中央的前面,但是改革的阻力已显著增大。主要原因是这项改革没有从源头上抓起,已经涉及到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本级政府无法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但是对中央来说,某些审批项目有地方性差异,即某些地方可以取消而某些地方将继续保留,无法做出统一安排。而对地方来说,即使上级有了统一安排,也有一方结合当地实际,依法清理、规范的过程。不过,随着《行政许
可法》2004年7月1日起的实施,相信会对下一步审改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审批”变成“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方便企业群众。
第二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014年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取消了本省行政监管类审批事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267项减少到687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省新增登记市场主体62.2万户,增长40.65%,成效明显。但从市场主体的感受和反应看,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建立高效率的行政审批机制上下功夫,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一步的攻坚重点。抓好这一重点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打好三个组合拳。
一、在审批流程上要努力做到三减:减环节、减程序和减时间
目前行政审批流程上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即环节多、程序繁、时间长。环节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项目涉及省市县纵向审批环节多,二是建设项目在一个部门内要经过多科室审核审批。程序繁主要是指建设项目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到拿到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要在市区两级不同部门上下往返十余次审核审批,有的还要穿插省级部门的审核审批。时间长主要是指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到拿到建设工程施工许可,需要历时140—163个工作日,按自然时日就是半年以上。
1从全省改革实践看,减环节的有效办法是审核审批职能统一归口,由部门内的一个处、科、股行使职能,人员向这个处、科、股集中,同时要依法授权到位。这个办法可称之为“合并同类项”。考虑到有些部门的审核审批不仅包括形式审核(是指审核申报的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符合规划等),还要求进行现场审核勘察。对有现场审核勘察要求的部门,可以设立行使现场审核勘察职能的处、科、股,由其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核勘察工作。
减程序的有效办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马路警察各管一段儿”,最大限度减少各部门审批的前置条件。现在各部门审批前置过多,把一个项目在其他部门办得怎样当作本部门能不能办理审批的前置条件。部门审批设立过多的前置条件,是导致建设项目多次往返审批的主因之一。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当所有职能部门都不再设立或者大幅消减审批的前置条件时,一个建设项目就无需在完成一个系统的上下审批旅行之后,再到另一个系统进行审批旅行,而是可以大体同步进入多个系统并行审批。“繁”的程序就会消减。工商系统实施的“先照后证”改革给我们提供了操作样本。
减时间目前主要采用项目审核审批不得超过法定时间的办法,不超过这个法定时间比以前是一个进步,但这个法定时间之和依然是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低效率时间。实际上,-“拆庙并衙”是指将职能相近、工作方式相近或者工作内容结合紧密的政府部门合并起来,建立综合程度较高的大部门,即大部制改革。这是解决项目审批在多个系统上下旅行的一个制度性办法。部门越少系统就越少,建设项目在各系统的审批旅行就越少。国内一些省份在这方面已经先试先行了,在减少审批环节和程序上均取得明显成效,也大大增强了政府部门的综合监管能力。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大部制改革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让政府不再越位,又能整合力量干好过去长期缺位而没能干好的市场监管之事的重要举措。这应是下一阶段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合”是指在市县设立行政审批局,将市县各部门已集中起审批权的处、科、股统一归市县审批局管理。去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运行取得效果后,目前正在全市推广实施,12月份先后有北辰区、武清区和蓟县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我省威县行政审批局去年12月份也正式挂牌,审批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在技术支撑上要加快“一网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强大作用已充分显现,不仅在微观领域支撑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宏观领域也创造出大量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但在经济生活日趋信息化的当下,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管理系统却有些滞后,很多领域仍大量沿用传统技术手段进
--
第三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第四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0号),进一步规范全省地税系统行政审批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经云南省地方税务局研究,决定对省政府第150号令决定调整的地税行政审批项目作以下规范,请各局严格遵照执行;
一、调整的项目范围
按照省政府150号令的要求,此次涉及调整管理实施机关的地方税务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为:
(一)资源税困难减免审批由云南省人民政府调整到县级人民政府;
(二)延期缴纳税款审批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地税局、省直征局;
(三)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审批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地税局、省直征局;
(四)2000万元以下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地税局、省直征局;
(五)总机构提取管理费审批(跨州市除外)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县(市、区)地税局、省直征局。
二、调整时间
从即日起,省局不再审批以上调整的项目,由调整后的管理实施机关审批。
三、审批要求
除资源税困难减免审批、总机构提取管理费审批以外的其他项目审批程序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受理机关。审批事项的受理机关由纳税人自行选择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或有审批权限的州(市)地税局;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州(市)地税局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受理。
(二)受理申请。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受理机关应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1.不受理。如果申请事项属于地税机关管辖范围,但不需要审批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同时告知其解决的途径。
2.不予受理。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地税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当场书面作出《税务行政审批不予受理通知书》(附件
1),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3.要求补正材料。申请人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告知并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出具《补正材料告知书》(附件2),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4.受理。申请事项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
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申请,并出具《税务行政审批受理通知书》(附件3)。
(三)审查。具有审批权的机关直接审查申请,但可以征求下级地税机关意见;审查应当以书面审查为原则,依法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实地核实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四)决定。行政审批决定应由有审批权的地方税务机关书面作出,任何一个审批环节不得因不同意而自行终止。
为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遵循内外卷分离的原则,对作为“内卷”的各种审批表,审批机关按要求归档,不送达纳税人;对作为“外卷”的决定,审批机关按审批结果制作准予或不予的审批决定,并送达申请人。对于决定的形式,有法律文书的,统一使用法律文书;没有法律文书的,暂由各州(市)地税局和省直征局参照有关法律文书自行确定。
(五)时限。按照省政府第150号令的规定,本次调整的涉及我系统的审批项目审批期限均为26个工作日。调整项目26个工作日的时限原则上按以下标准分解:
1.主管地税局受理申请的:基层管理分局(所)4个工作日,县级地税局6个工作日,州、市级地税局16个工作日。
2.州市级地税局受理申请的,需转县级地税局实地核查和审核,核查和审核时限为10个工作日。
附件:1.《税务行政审批不予受理通知书》
2.《补正材料告知书》
3.《税务行政审批受理通知书》
4.《延期缴纳税款审批情况汇总表》
二○○九年三月九日
第四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根据统计,我国现有150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审批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国防、外交、[1]公安、经济、城市管理等20多个领域、50多个行业。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正式成为WTO的成员的今天,而行政审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在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有些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来自国内外改革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2]
改革历程编辑
改革概况
2001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1〕71号),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3]
国务院已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4] 2013年6月,国务院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由监察部调整为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5]
实施改革
2001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2001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6]
2002年4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批制度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了15个大中城市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课题研究,此后又组织了国务院各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承担课题研究的15个大中城市和一些国务院部门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组织开展研究,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地方和部门还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多方协作,集思广益,提高研究质量。[7]
展开研讨
2002年5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焦作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首次行政审批制度研讨会。围绕如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展开讨论,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8]
2002年6月6日~7日,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
[9]加入WTO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2012年2月24日,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承办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海南顺利召开,国内14名专家教授汇集海口以海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为范本,探讨推动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10]
国务院改革工作会议
2002年6月25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11]
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总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重要讲话。[2][12]
2012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十二五”时期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对行政法规、国务院及部门文件设定的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或进行调整。[13-14]
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2008年8月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方案》三个文件,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
[15]
2009年5月19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力气再减少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控,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
2009年7月16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第三次会议。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把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核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把好合法关、合理关、监督关,确保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目标的实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7]2009年12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议,重点审议国务院部门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会议认为,联席会议办公室依据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部门的职责,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和管理相对人、有关专家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审核论证,与各有关部门作了充分沟通协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提出的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既积极又稳妥,同意进一步论证后报请国务院审定。
[18]2010年9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五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抓好国务院关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决定的贯彻落实,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9] 2012年4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部门第六轮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了建议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了下一步工作。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20]
取消审批项目
(第一批)2002年10月,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21]
(第二批)2003年2月,取消406项行政审批项目,改变8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22]
(第三批)2004年5月19日,取消和调整495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409项;改变管理方式39项;下放47项。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有25项属于涉密事项,按规定另行通知。[23]
(第四批)2007年10月9日,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28项;下放29项;改变管理方式8项;合并21项。另有7项拟取消或者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是
[24]由有关法律设立的,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相关法律规定。
(第五批)2010年7月4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84项。其中取消113项,下放71项。[25]
(第六批)2012年8月22日,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84项;下放117项;合并13项。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26]
2013年5月15日,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取消或下放管理层级的机关内部事项和涉密事项13项。[1]
推进改革
2003年9月18日,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27]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5号)。
[28-29]
颁布行政审批法
2004年7月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30-31]
地方政府首设机构
2013年8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首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32-38]
改革内容编辑
一要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
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设定和管理办法。[39]
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
四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审批项目较多的部门要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
五要加强政府监管。
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依法监管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保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上下级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
总体情况编辑
一是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2004年,监察部、国务院审改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审核论证。经过严格审核和充分论证,国务院决定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至2006年,国务院部门分三批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达到了国务院部门全部审批项目的50.1%。[40]
二是保持上下衔接,形成了国务院部门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良性互动的格局。国务院各部门加强对本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与协调,提出了审批项目上下衔接的意见和办法;各省(区、市)对照国务院部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从审批部门、审批对象、审批依据、审批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核对,根据不同情况对审批项目作了分类处理,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和办法,防止管理上出现漏洞。[40]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相关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对应由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取代个案审批的事项,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对转为日常监管的事项,加大事中和事后检查力度;对不再实施审批,转由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事项,积极稳妥地做好移交工作。[40]
四是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制约,行政审批权力的运行逐步规范。不少地区和部门在改革中逐步建立了行政审批受理、实施、监督等环节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受理环节,建立公示制度,对审批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条件、程序等内容予以公示;在实施环节,严格限定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并普遍实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监督环节,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和不当审批行为予以纠正。[40]
重要意义编辑
国务院审改办主任、监察部副部长李玉赋:
首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41]
其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41]
第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41]
第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41]
第五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0年11月27日 11:43:12 来源:晋城在线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韩建军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是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公开、便捷、高效对经济发展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是行政审批项目管理不断规范。全市建立了行政审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每年都要组织清理取消一批审批项目,先后九次取消审批项目500项。所有保留项目全部实行目录制管理,对实施目录以外的,按乱审批、乱收费查处。目前,全市49个审批职能单位保留实施的39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项目名称、设定依据、收费标准等二十二项内容全部进行了公开。
二是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完善。研究制定了《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办法》、《晋城市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实施办法》、《关于加强行政审批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和《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各部门也依法建立健全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的配套制度,为深化审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便民利民措施不断完善。全市建立了政务大厅及国税、地税、交通、交警和工商五个专业分大厅,开发区及六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大多数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按照“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对75项审批项目实行 “一审一核”制。对辖区内的重大投资项目设立 “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办理、特事特办、跟踪服务、专人负责。对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及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办理实行目录制管理,建立联合监督制度,逐项跟踪监督,确保这些项目依法畅通。对涉及多个部门许可的基本建设项目实行联合审批,先后对268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前置预审、现场勘察、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四同时”,实现了行政许可从分散向集中、从串联向并联、从分块向整体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能。
四是行政审批效能不断提升。在政务大厅所有服务窗口全部实行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对各窗口审批人员实行 “三制”管理(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廉政考核制),“三结合”考核(与行风评议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相结合,与评选优秀公务员活动相结合);对许可事项的不同情况实行 “五制”办理(简单事项直接办理制、复杂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要求所有进厅项目的受理、收费、发证三个环节必须在大厅内完成;对发生率较低的 项审批项目实行了综合窗口代理制。对各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即业务工作由本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受市政务大厅监督和指导;对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收费实行收费扎口制,由政务大厅收费窗口统一开票、集中收费。各审批职能部门对每个审批项目和各个审批环节的承办科室、具体负责人的审批责任及其承办时限用制度固化下来,确定了从审批受理、文件传递到审批终结的行为准则、受理标准、约束尺度和监督目标,并通过政务公开的各种形式和方式向社会公示。据统计,今年1—6月份,我市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审批事项102239件,办结率达99.9%,平均每天接待服务对象200多人,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快速高效的“阳光服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五是监督机制不断健全。依托“晋城在线”,研制开发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研究制定了《晋城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受理投诉办法》、《晋城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绩效测评办法》等6项制度,配套印制了《电子监察系统日常监控记录薄》,《电子监察问询书》、《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电子监察整改通知书》等文书,对各窗口工作纪律、服务态度以及各单位办理行政审批情况进行监督,视不同情况分别下达《电子监察问询书》、《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等,及时进行整改和纠偏。先后对11个单位16人分别下达4份《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对14个单位53个项目分别下达23份《电子监察问询书》。结合电子监察情况,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行政审批案卷评查活动、行政审批制度落实督导活动、明查暗访活动,切实加大了对行政审批的监督检查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审批项目仍然过多。和我省大同市保留的182项审批项目相比,我市仍然保留着392项,较大同多210 项。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单位在清理时盲目对接,致使一些虽有法、规依据,但与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符,且近年来审批发生率为零的项目,如劳动人事局的企业经济性裁员备案,环保局的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等可燃气体的批准等,一直挂在保留项目目录上。二是调整对象已经消失,但法规没有及时修订,国家和省仍然保留实施的项目,如卫生局的家庭接生员,文化局的改建、拆除电影院和放映设施等。一直挂在保留项目目录上。三是一些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备案重复罗列,如卫生局的食品卫生工程验收,园林局的建设项目绿化工程验收,畜牧局的畜牧工程验收等。
2、运行机制仍然不畅。主要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政务大厅的职能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政务大厅的职能定位是对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协调、管理、服务,在大厅组建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厅作为事业单位,成立近10年来,没有相应的法定职权,也没有三定方案,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利于工作开展。二是大厅窗口服务层职能与承担的任务不适应。政务大厅的服务窗口,是各单位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单位内部抽调有关人员派驻形成,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在单位“三定”方案中没有设立和明确,仅靠各单位授权,在实际操作中参差不齐。三是各单位内部审批运行与大厅运行要求不适应。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的建立,给各单位提出了改革内部原来审批运行方式的要求。但实际改革中,各单位没有对原内部审批运行方式进行配套改革,在原运行机制没有改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审批窗口,这种先天不足,导致实际运行中“两头跑、多头跑”现象屡禁不止,“只挂号不看病”现象屡治不绝。
3、政务大厅功能滞后。一是大厅容量不足。目前,市直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是49个,审批项目(包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392项,但真正进入大厅的单位和项目仅有28个278项,各占总数的60%和64%,进厅工作人员仅有47名,这与“应进必进、集中审批”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市政务大厅的建筑面积仅有705平方米,不能为进驻单位提供足够的办公场地,许多单位窗口急需增加工作人员,但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实现;许多进厅项目需设置档案,也因场地限制无法进入;还有10个单位(市商务局、粮食局、广电局、计生委、体育局、旅游文物局、国家安全局、统计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宗教局)因受场地限制,不得不以综合窗口形式进入大厅,窗口人员一般由大厅管理人员“代班”,因业务不熟,窗口作用很难发挥;还有一些单位因场地受限问题,不得不从大厅撤出。政务大厅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制约瓶颈。二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大厅窗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单位的人员配备力量不强、素质不高,没有严格落实“科长进大厅”的要求,窗口服务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直接导致办事群众两头跑、多头跑、反复跑等问题屡禁不止。
4、制度落实流于形式。我市虽然制定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操作规程,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存在流于形式、落实走样、执行失范等问题。比如,在落实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上,少数单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走过场、摆样子、“一阵风”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单位部门利益至上,对自己有利就执行,无利则推诿扯皮,该进政务大厅、服务窗口的审批项目“只挂号不看病”,仍然拿回本单位按老程序运作,使得大厅“窗口”形同虚设,直接导致办事群众“两头跑、多头跑、反复跑”等问题屡屡发生,社会群众对此仍有不少意见。
5、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因为触及部门利益,涉及深层次问题,因此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机制失衡的问题,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有的趋于表象化。一是缺乏审批制衡机制。一些单位内部审监不分,监督制约不力,使得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问题在某些部门表现得仍较严重;二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虽然各方面和行政审批中心都建立了诸如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民主监督等监督制度,但具体到对大厅窗口的监督上,组织力量不足、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制约主体不明确等问题仍然存在,监督活动有时流于形式;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教育、鼓励、引导政务大厅窗口服务人员安心本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更没有健全的竞争激励机制,致使窗口出现了轮岗值班、敷衍应付、形同虚设等问题;四是责任追究不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尽管制定了相关的责任追究办法,但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一些配套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主、客观原因相互交织,致使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监督不严,查处不力,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反腐败源头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为重要目标,以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抓手,以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不断引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针对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清理取消一批项目。一要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评估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和行政相对人,定期对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虽有法规依据,但不符合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项目、多年来实际审批发生率是零的项目,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备案的要备案、该改变管理方式的要改变管理方式,同时,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二要加大清理取消力度。今年要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协调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办、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市政务大厅等单位,组成联合清理小组,对目前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一次再清理,力争再取消一批、合并一批、下放一批,力争使我市行政审批项目“瘦身”。
2、授权进驻一批项目。在巩固落实“科长坐班制”、推广“一审一核制”的基础上,对不需要专家论证、现场踏勘的一般性项目,在大厅窗口现场办理回复,切实增强大厅及窗口的服务功能。
3、建立健全一批制度。一是进一步拓展联合审批。围绕煤炭“六证”办理,深入进行调研,在煤炭、安监、国土、工商等部门中确定一个牵头主办部门,建立相关联合审批制度,逐步实现审批公开、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二是进一步深化“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下决心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即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服务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两到位”即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政服务中心落实到位,部门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实现“两落实、两规范”(“两落实”即落实科长进大厅,落实窗口A、B角零缺位制;“两规范”即规范审批行为,规范“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建议尽快调整部门内设机构,归并行政许可职能。从外地的成功实践来看,归并行政许可职能,成立行政许可专门科室完全可行,也十分必要。归并行政许可职能,可以有效地克服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可以有效地克服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的弊端;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首先,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政务大厅、监察局、人事局、编办、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调研活动,对全市行政许可部门的内设机构进行调查摸底,了解现状。第二,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行政许可职能部门进行内设机构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总的原则是在不增加内设机构个数、中层干部职数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调整设立行政许可科(室),将过去分散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到行政许可科(室),并将该科(室)整建制进入中心办公。第三,由市劳动人事局、编办出台市级行政许可部门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方案:(1)行政许可职能由3个及3个以上科室承担的部门(单位),设立行政许可科,撤销部门原有1个科室,将分散在几个科室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到行政许可科;(2)行政许可职能由2个科室承担的部门(单位),将行政许可职能交由1个科室承担,并将该科室更名为行政许可科。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保留原科室的牌子;(3)行政许可职能由1个科室承担的部门,内设机构不作调整,可在原科室增挂行政许可科的牌子。第四,各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完成内设机构的调整,并将行政许可科室整建制进中心。同时,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和管理措施,通过部门内设机构的调整,尽快实现许可与监管的分离,建立起审批与服务、监管并重,审批与效能、责任挂钩的新的工作模式。
4、总结推广一批经验。认真总结城区推行相对集中审批权、阳城推行联合审批、高平推行一审一核以及市规划局、市园林局推行“科长坐班制”等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制度,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观摩会等,在全市进行推广,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切实推动全市审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5、严肃查处一批案件。研究设立几条高压线,组织开展对已经取消项目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设立、实施行政审批,擅自变更、增加审批条件等行为,特别是利用审批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柳林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 李永鑫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廉洁政府的一个制高点,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切入点,是优化政务环境、凝聚转型跨越发展正能量的根本举措。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柳林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2和2013年进行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项目精简、流程优化、职能归并、事项集中、窗口授权、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便民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创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柳林特色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路。回顾总结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尤其是去年以来的审改实践,深入研究审改工作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比较、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路,对于全面推进高效型、廉洁型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经济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审改合力。我县坚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创优发展环境的突破口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去年4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环境创优“百日攻坚”动员会,拉开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序幕。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王宁书记任组长的环境创优领导组,成立由县长武跃飞任组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纪委监察局。今年6月2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进会,成立县长武跃飞任组长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组。县委书记、县长、纪委书记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组织推进,亲自督促落实,亲自调研指导,确保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柳林县开展“环境创优百日攻坚”活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行电子政务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提升行政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同时县政府建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日常管理与协调。
(二)注重源头减量,精简审批事项。去年以来,我县对行政审批事项和管理服务事项进行了两次全面排查清理,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逐项进行核对,做到: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一律不再设定行政审批;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再搞前置审批;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审批事项。通过取消、调整、搁置、下放、转移等方式,将县级行政审批项目由36个部门352项,缩减为30个部门78项,减幅为78%;将县级21个部门156项行政服务项目,缩减为83项,减幅为47%。对集中清理后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规范,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县级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柳政发〔2013〕37号),统一审批权力编码、固化审批流程、限定审批时限,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制度,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审批事项及时予以取消和调整。
(三)抓好关键环节,确保改革到位。去年以来,我县坚持以抓好职能归并、项目进驻、人员选派、窗口授权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通过直接挂牌或并—撤—建—转的方式,将分散在多个股(室)的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到行政审批股,县编办在核定机构、编制和职能的基础上发文;28个具有行政审批和服务职能的部门将新组建的行政审批股整建制入驻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入驻大厅的部门办理的行政服务事项全部进大厅并在网上办理;各部门统一实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并书面授权首席代表。目前,28个部门96名工作人员统一进驻县审批服务中心,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达119项,全部做到网上办理,书面授权首席代表全部到位,发改局和食药局等部门的分管领导亲自担任首席代表入驻大厅。同时县公安、交警、国税、地税分别建立了专业大厅,同步推进改革;15个乡镇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机制。
(四)再造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一是切实优化审批流程。认真查找对照全国、全省、全行业范围内办事效率高、效果好的标杆,围绕审批流程、办事时限、服务态度等内容制定出具体行政服务措施,努力做到“三减一缩”: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缩时限。161项审批事项单项平均办结时限由原来的23天压缩到3.5天,压缩率达84.8%。二是建立并严格执行审批专用章制度,审批专用章由首席代表保管,专门用于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否则责令纠正并问责。三是健全并严格执行挂牌上岗、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承诺服务、无缺位(AB角)、否定报备、超时默认、缺席默认、超期问责、过错追责等制度。四是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制定了《柳林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暂行办法》,实行“一窗受理、通知相关、信息共享、同步审查、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条龙服务”的审批机制,有效压缩审批时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时限由420个工作日缩减到39个工作日,缩减率达到90.7%。五是加快推进网上审批信息系统建设。县政府投资440余万元研发建成了行政审批电子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投资280余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政务内网系统,通过进一步“提质扩容”,逐步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从申请到受理、审批、补正、办结、查询、申诉等全程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
(五)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便民高效。一是开通短信服务平台,系统通过短信将窗口办件受理、办理状态及结果信息及时发到服务对象的手机上,服务对象也可编辑短信评价窗口办事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二是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审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责任人、收费标准等信息统一在网上和电子屏公示,并印发服务指南;三是在中心设立触屏查询机和自助服务电脑,为群众现场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审批事项公开、办件时限查询和网上政策资料查询、网上材料申报、表格下载等服务;四是在中心设立统一收费窗口,集中收费、集中管理,同时一律免收群众办件工本费,由财政统一支付,从源头上杜绝了“吃拿卡要”问题的发生。
(六)综合多种手段,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强化培训教育,通过周五下午集体学习、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等形式,对窗口业务、法律法规、廉政知识等内容进行分阶段、多层次的学习培训。二是开展服务竞赛,重点开展以“微笑服务”、“六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竞赛活动,认真组织流动红旗窗口评比工作,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三是规范大厅管理,健全完善了大厅《考核办法》、《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严格执行签到签退和请销假等制度,建起“逐日巡查、值周检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对入厅部门及窗口工作人员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年考评,考评结果与目标管理考核和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四是加强电子监察,制定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受理投诉办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绩效测评办法》等制度,印制了《电子监察系统日常监控记录薄》、《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和《电子监察整改通知书》等文书,对各窗口工作纪律、服务态度以及各单位办理行政审批情况进行监督并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严格问责。五是突出外部监督,实行了一件一评、问卷调查、触摸屏评议、网上评议等多种评议方式,评议结果纳入进厅部门、工作人员实绩考核;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开通行风热线、开展大众评机关活动等方式,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去年以来,我县坚持以项目精简和流程优化为前提,以转变作风、改进服务为主线,以“两集中、两到位”为核心,以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为平台,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目标,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审批项目少、手续简、办理快、成本低、服务优”的政务服务环境。今年1至10月,县政务服务大厅共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2796件,办结12732件,办结率为99.5%,按时办结率为100%;项目储备完成2325.9亿元,占年任务的262%;项目签约完成433.57亿元,占年任务的104%;项目落地完成241亿元,占年任务的100%;项目开工完成219.17亿元,占年任务的125%;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完成154.5亿元,占年任务的99.6%;项目投产完成172.63亿元,占年任务的104%;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1.6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94亿元。
二、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仍然不够到位。一些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对《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学习不够、领会不深、把握不准,仍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通过运用行政许可来配置资源,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还不甚了解、不太适应,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消极观望的态度,搞应付、走过场;还有一些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单纯削减项目,在项目精简上一味追求最“少”化,没有在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
(二)大厅功能仍然不够完善。一是大厅容量不足。目前,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直单位是34个,审批服务事项161项,真正进入大厅的单位和项目仅有28个单位119项,各占总数的82.4%和73.9%,这与“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县政务大厅的实用面积仅有1100平方米,不能为进驻单位提供足够的办公场地,许多单位窗口急需增加工作人员和办公设施,但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实现;地税、国税、公安、交警、人行和气象等6个单位因受场地限制,不能进驻大厅,只能另设专业大厅。政务大厅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制约瓶颈。二是政务大厅的职能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政务大厅的职能定位是对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协调、管理、服务,在大厅组建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厅作为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大厅窗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单位的人员配备力量不强、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执行窗口授权的要求,窗口服务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办事群众“办事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法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一是法规建设滞后。近些年,从上至下进行了多轮审批制度改革,保留的审批服务事项大多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修订法律、法规的权限在人大、国务院和省人大、省政府,市、县两级无权取消法定事项,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从源头上对设定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二是制度建设滞后。目前虽然已制定了一系列行政审批改革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操作规程,但是仍然存在实用性、操作性、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三是制度执行不力。个别单位部门利益至上,仍然存在“只挂号、不看病”的现象,导致办事群众“两头跑、多头跑、反复跑”等问题屡禁不止;个别单位在落实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改革存在走过场、摆样子、“一阵风”的问题。
(四)监督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一是监督效果整体不佳。一些单位领导认为窗口授权后,责任也推出去了,对于窗口审批行为既不管理、也不监督;虽然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效能投诉、效能评估、效能问责等制度,但因大厅和电子监察中心人员力量薄弱以及业务不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尽管已建起行政审批网和电子屏,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人们不关心等原因,网站点击率不高,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外部监督作用也不够明显。二是后续监管不力。一些项目建设、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事项,因缺少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和必要的执法监管力量,难以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审批事项后续监管的范围比较有限,监督力度不大,监督效果不明显。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教育、鼓励、引导窗口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等方面尚未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未形成真正管用的竞争激励机制。四是责任追究不到位。尽管已制定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办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致使在查处违规审批的人和事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五)中介组织仍然不规范。一些中介机构技术力量薄弱、业务水平低,导致项目单位(企业)提交的报批材料在技术层面、经济层面难以符合规范要求,材料质量差、返工多;一些中介机构唯利是图,不能实事求是,弄虚作假,迎合当事人不合理、不正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和要求制作虚假报批材料;一些中介机构与相关行政部门有各种利益往来,仍然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利用“垄断”地位借机多收费、乱收费,且收费不规范;一些中介机构工作效率不高,提供中介服务耗时长,影响审批时效;县级中介组织发展水平低,提供中介组织服务未形成竞争市场,当事人办理审批事项只能靠审批部门指点,到省市寻找中介机构,导致审批部门与中介组织的利益链条不能斩断,甚至存在垄断经营的问题;一些省、市级中介机构,直接挂靠职能部门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公共服务单位,由于这些中介组织要为行政审批提供必需的评估、评价报告、手续,又与行政审批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致使中介组织成为审批部门搞非法收入的掩盖和帮手;个别行政审批部门故意设置外地中介组织进入当地服务市场的附加条件,干扰阻挠外地中介组织进入当地开展业务;中介组织提供中介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审批工作公正、公平和规范、有序开展。
(六)审改仍然不能系统推进。尽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从整体上看,行政审批仍然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有序化的统一标准和工作体系。在机构设置上,有一些省至今尚未成立省级政务(审批)服务中心;大部分市、县两级政府都已成立了政务(审批)服务中心,但上下级之间没有领导关系,即使在业务指导关系上也缺乏联系和沟通;各级政务(审批)服务中心的规格、性质、职责、功能不统一。在审批事项清理上,同级政府之间,依法取消、废止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应该差不多,但各地同级政府之间清理保留的审批项目数量相差很大;同样的审批事项要求的申报材料和标准及办理的流程、承诺办结的时限相差也很大。在审批电子系统建设上,存在各地、各级、各部门行政审批软件、硬件不统一,自行研发、自行建设,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导致了审批系统版本、系统、内容、接口都不一致,造成了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大厅之间无法连接、无法传递。在行政审批专用章使用上,有的地方严格执行行政审批专用章制度,有的地方还是使用单位公章审批,在上报材料时大部分上级部门还是要求盖单位公章,不认可行政审批专用章,导致“两头跑”、“重复跑”的问题无法禁止。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存在单兵突进的问题,未与经济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配套进行。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进程。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认识要有新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了总体部署,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思想解放的程度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工作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关于行政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系统研究、准确把握《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法规文件的具体内涵,始终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推动和引领各项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冲破思维定式,打破固有习惯,以更大的气魄、胆量、决心和能力,坚定不移地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向深入,推进审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高度,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实现“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目标,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注入更为持久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二)深化改革要有新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运用系统的思想、战略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切实搞好“顶层设计”,全国上下一盘棋,至少是一个省上下一齐行动,整体协调、系统推进,为各项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化树立起一个样板和示范。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进一步明晰行政审批的概念和界限,有效遏制审批乱象。统一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管理服务等事项设定为行政审批事项,修改《行政许可法》,制定配套法规制度,对行政审批的含义、原则、权限、范围、标准、程序、监督、责任等进行具体化。二是全国或全省上下各级政府统一建立政务服务体系,乡镇也应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村、居委会应建立便民服务室或明确便民服务代办人,各级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做到统一中心名称,统一工作职责,统一场所标识,统一运行模式。三是对行政审批权力进行全面梳理。全国上下统一行动,对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查,由全国人大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查、公示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梳理并确定保留的审批事项。对于设立新的审批项目,建立严格的设前评价制度。四是研发新的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统一软件研发,统一运行模式,统一办理流程,统一纪律要求,至少实现省、市、县、乡四级纵向、同级部门之间横向联通,真正实现网上受理、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管理、监督、核查等行政审批服务功能。五是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管理高效、规范统一、职责清晰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与经济体制、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投资体制和国有企业等各项改革相互联动、整体推进。在具体改革时,要注意用“系统”、“平衡”、“适度”的思维与原则来把握,千万不可走极端,特别是在核减审批项目上,不一定越少越好,不一定力求“最少”,该用事前审批控制的还必须强化事前审批的方式,如:在涉及环保、稀有资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事项必须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批,当然严格的审批与流程优化可以兼顾。总之,究竟是采取事前控制多一点,还是事中、事后监管多一点,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看采取哪种方式更为科学合理、管用有效,衡量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大厅建设要有新标准。具体到我县的改革而言,首先是要加快推进新政务大厅建设,利用新建的实用面积为6000多平米的劳保税务服务中心3层服务大厅装饰成我县新的政务大厅,将34个具有行政审批服务职能的单位全部集中到大厅,同时将水、暖、电等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单位也集中到大厅,在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优化流程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二,要进一步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全面推行并严格执行首席代表负责、“一审一核”、“即审即办”和行政审批专用章等制度,提高现场办结率;拓展和完善并联审批,按照“能联则联”、“能并则并”的原则,在项目投资、工商注册和企业经贸等领域全部实行并联审批,进一步优化并联审批流程,创新并联审批机制,形成以并联审批为主、分散审批为辅的审批服务机制;完善现场协调、窗口协调、联席会议等多种审批协调方式,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协调功能,为审批事项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第三,加快推进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更多便民服务类事项下放给基层行使,方便群众办事;推动行政服务向乡镇、社区、农村延伸,健全完善乡镇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办事服务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筹协调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第四,按照“提质、扩容、管用、便民、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网上审批系统和政务内网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和拓展外网申报咨询、远程审批平台建设,优化系统内外网数据流转,全面推行与规范审批项目外网申报、内网受理、远程审批、移动审批,努力形成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相结合,网上审批与网下审批相结合的审批运行新机制,逐步建成“行政审批、资源交易、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网上政府”。
(四)监督管理要上新水平。一是全面推进“阳光审批”,健全完善审批公开、时效、听证、告知等信息公开制度,对行政审批审批事项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公开。二是建立审批人员定期轮岗和审批回避制度,把制度约束和自我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实行备案复查制,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股在窗口办结的审批事项都要送回本单位备案并接受复查,审批部门需成立以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审批情况进行抽查或检查。四是认真实施行政效能直接面诉、投诉信箱、电子邮箱、电话热线等平台工程,畅通投诉渠道,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有查必果。五是健全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对于不按时限批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于不按规定条件、程序审批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行政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六是在强化实时电子监察的基础上开展专项效能监察,从中发现、查处和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确保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度的框架内、阳光的环境中、民众的监督下实现规范有序运行、公开透明运行、廉洁高效运行。
(五)法规制度建设要上新台阶。一是要在准确把握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和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废除、修改一批不符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破除改革深化的法制障碍,为改革提供法制保障。二是要以提升制度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为重点,全面推进行政审批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从项目清理、动态监管、项目进驻、窗口授权、项目受理、审批办结、人员组成、服务要求、政务公开、服务监督、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等一整套完善、科学、合理、管用的制度体系。三是突出抓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建设,从审批权力运行过程和具体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形成以有效防范为目标、以监督制约权力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确保权力行使安全。四是大力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坚决查处随意变通、恶意规避制度的行为,确保各项制度行得通、管得住、有实效。
(六)中介组织运行要有新要求。一要加强市场中介组织清理整顿工作,按照“谁登记、谁统计”的原则,逐户开展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全面清理规范。二要切实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建立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公示、执业标准化、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机构集中监管、国有单位选择中介机构遴选等管理制度;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由工商等部门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指导、规范经营行为。三要落实行业自律制度,督促中介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建立行规公约和同业互查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对中介组织执业资源、执业环境、执业质量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开展同业互查,促进同行业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四要加强中介诚信档案制度建设,建立中介组织及执业人员资质等级、执业质量、执业诚信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对中介组织划分信用等级,推行严重失信中介组织“黑名单”制度,推进中介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通力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对涉及职能交叉的,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联合整治,加大案件查处和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不断净化中介市场秩序,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干部队伍建设要有新形象。一是强化思想教育,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及廉政规定等内容为重点,加强窗口人员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服务一流的窗口队伍。二是配齐配强窗口工作人员,按照“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准入标准选派好窗口工作人员,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是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当年内一般不得更换,其组织关系同时转入中心,要把大厅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和基地。三要强化窗口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要创新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树立群众至上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坚持日常服务与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相结合,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尽心服务,不断提升窗口服务品质;坚持和深化“微笑服务”、“六心服务”等服务竞赛活动,引导窗口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四要加强对大厅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有效提升对窗口人员工作纪律、审批流程、业务考核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水平,确保实现 “一站式审批”、“一条龙作业”、“一次性提示”、“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结”、“一次性满意”的目标。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们当前必须率先推进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举措,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胆略和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作风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