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思考
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思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我县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便群众、企业办事,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通过深入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对我县如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全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按照国务院和省、市部署要求,全面加强对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出台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强化监督管理,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建立和公布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协调、规范的政务服务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部署落实。2014年初,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将审改工作牵头单位由县监察局调整为县编委办后。县上及时调整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 员,组长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统一指导协调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解决审改工作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程抓,做到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保证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定期研究部署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聘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专家团队,对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体研究论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等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县审改办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政策措施,对承接落实国务院、省市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程序由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意见,县审改办拟定方案,经县审改领导小组讨论,提交政府常务会审定后以县政府文件下发执行。加大思想宣传,通过县政府门户网、机构编制网、政务服务网及印制各类学习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使审改工作深入人心。
(二)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权力瘦身。在坚持全面精简和放权的基础上,实行行政审批“四减”措施,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削减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收费、缩减审批时限。十八大以来,全县先后六次公布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19项,涉及行政审批部门和单位46个,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53项,承接省市行政审批项目39项,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47项。全面清理调整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80项。对国 务院、省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对市以上下放的审批事项全部承接新增。县政府决定取消承接的文件下发之后,各部门立即停止取消事项的审批,对承接新增的事项主动与上级部门衔接沟通,明确实施主体、承办机构、办理要件、流程和时限,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任何部门(单位)未经批准,均不得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擅自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录之外无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削减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对无实际意义、繁琐累赘的环节一律减掉,明确每个审批环节办理时间节点,能立即办理的要立即办理,不能立即办理的必须承诺办理期限。收费项目必须明确法律法规条例等依据,无依据的一律不准收费,对设定自由裁量的审批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收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暂停收取或取消的办法,真正让办事者省时、省事、省钱,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三)实行阳光政务,推行公开用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对于县政府决定取消调整的审批事项及时在政府门户网、县机构编制网及政务服务网予以公示,各部门对每次取消、调整的事项信息和现行审批事项的行使依据、办事流程、办理时限、是否收费等情况通过本单位网站、政务大厅电子 政务平台、编印事项告知单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同时对政务大厅办理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及时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全面开展县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梳理审核工作,通过各部门(单位)自查清理,县审改办集中审核,经历“三审三回”的集中审核,县政府24个部门公开保留权力事项2872项,责任事项20598项,追责情形27466项。对存在的7项部门交叉事项,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议,最终确定了实施主体和承办机构。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监督管控。为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机制建设,县上先后制定下发了《镇原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门职责分工》、《镇原县行政审批公开公示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办法,各部门也制定了监督管理办法,将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加强行政审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县审改办与县考核局、政务中心联合定期对县、乡政务大厅审批窗口、行政审批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存在的违反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及授权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查处并限期整改。为了使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加大行政审批监督力度,县上还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
(五)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两集中两 到位”改革,在全县37个部门(单位)设立了行政审批股,实现单位内部审批权向一个股室集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县直单位所有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办理,目前已进驻政务大厅的县直部门(单位)24个,工作人员53名,年办件量达11万件,服务内容涉及全天侯服务咨询、督查考核管理、政务平台维护、日常业务办理、乡村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真正实现了“四转变”,即由分散审批到集中审批、由无限时审批到即时承诺审批、由部门内分散审批到部门授权集中审批、由分散收费到窗口集中收费的转变。目前,全县19个乡镇的政务服务中心承办事项703项,年办件量21.4万件,全县共建成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220个,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1.2万件,接待咨询服务5.1万人(次)。极大地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的距离,有效促进了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站位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存在利益保护主义,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些应进驻大厅的单位和审批事项未进驻,一些单位存在“进人不进事,进事不批事”等问题,有些应该交由窗口工作人员办理的审批权,没有移交到位,仅仅把窗口当成单位的“收发室”和“咨询台”,存在“授权不给权”、“审批窗口”成了“受理窗口”等问题,给办事人员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人员管理脱节。目前,各部门(单位)派驻政务大厅的人员,其人事关系、工资晋升在原部门(单位),而日常管理则由政务大厅负责,派驻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基本与工作实绩脱节,造成派驻人员缺乏“归属感”,产生“被边缘化”的错觉。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原部门(单位)的干扰,不能专心于本职工作。有的单位派驻大厅的工作人员轮换频繁,致使业务知识不专,服务能力不强,影响办事效率和对外形象。
3、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长期以来,各审批单位习惯于 “以批代管、只管审批”,将大量精力放在了如何实施审批,取消了多少审批项目上,对如何“简政”、如何“放权”,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探讨不多,审批后,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4、审批网络化程度不高。目前,互联网已经遍及城乡,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些部门只是在网络上咨询、查询、下载表格,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审批作用,一些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仍需到机关或大厅办理,有些审批项目审批纸质资料多、环节多、程序繁,不仅增加了办事人的成本,也延长了审批时间。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实现审批权的集中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扯社会方方面面,涉及利益群体多,行业领域广。正确引导教育广大行政干部、企业、群众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行政审批改革的时代性、紧迫性、必然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知识,使改革思想深入人心,使企业、群众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持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使行政单位、审批项目向政务大厅集中,单位内部的审批权向审批股室集中,在大厅能办的事坚决不到原单位办,能即办的坚决不拖延。
(二)进一步完善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管理。通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通过完善公开部门权责清单,亮出“权力家底”和相应责任,划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边界”。加快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赋予、明确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量,出台具体监管办法,通过落实信息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在持续做好“审批”的同时,特别强化审批后的监管,不但要加强对获得审批的单位或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而且要加强对行政单位实施权力过程的监督;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行政审批负全责,分管领导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领导 责任,审批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责任;实行审批和监管分离,防止自己审批自己监管;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审批服务流程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监管,督促窗口人员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落实服务责任。
(三)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夯实行政审批基础。要理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派驻大厅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审批单位与政务中心在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职责,在保证派驻人员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厅要及时将考核情况、工作表现反馈原单位,以便原单位了解、掌握派驻人员的工作情况。加紧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审批“直通网”,逐步整合政务服务网、部门审批网、电子监察系统等网络系统,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事项“一网式”运行机制,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网申报、一网受理、一网办结”。
(四)进一步统筹力量,推进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已逐渐步入深水区,其难度愈来愈大,单靠编办现有力量势必影响改革的质量和进程。因此,在加强审改专业人员配备和培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全面统筹各部门、相关领域专家、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协调促进工作机制。要深入广泛调研,系统制定行政审批制定改革的规划目标,建立工作措施,全面推进改革深入有序进行。
第二篇: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工作调
研
——2013省直“双服务”专项行动工作交流材料
省水利科技推广与发展中心 杜鹏飞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今年参加了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人力社保厅、省国土厅等9个省直部门、高校、金融单位参加的省直第六服务组,赴绍兴市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在各成员单位和全体组员的团结协作下,我始终珍惜机遇,认真学习,积极调研,主动参与,深入思考,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能,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2013年3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工作的通知》(浙委办传„2013‟7号)和10月8号省“双服务”集中汇报会精神,按照双服务组第六组整体的安排,我参加的第三小组于10月16日至18日赴上虞市、诸暨市进行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采取了召开企业座谈会、政府职能部门座谈会、走访行政服务中心、走访办理审批事项中的企业等服务形式,共召开座谈会4次、走访行政服务中心2家、乡镇分中心1家、走访企业2家,收集有关资料,摸清了上虞市、诸暨市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面上情况。
二、调研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
1、上虞市自2000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创优了发展环境,并进行了审改标准化建设。今年上虞市政府确定了“能减必减、能放则放”的工作要求,对全市涉及审批部门的所有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全市各部门(单位)积极行动,配合默契,按照审改工作开展的进程要求,完成41个涉及审批部门所有事项的清理和规范。根据事项清理结果和标准化建设要求,对发改局、经信局、规划局、工商局和建管局窗口牵头负责的联审联批“五联动”机制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完善,适当调整审批流程并由市府办发文明确,确保审批机制的顺畅高效运行。完善了多证联办、联合验收、前臵联用等审批机制,建立由牵头办理窗口一次性向业主收取所需全部材料,相关部门共享资料信息、同步审批办理、缩短承诺办结时间的联动式审批方式。
2、诸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每年突破一个重点,在职能归并和集中审批、提速增效和联合审批、创新方式和优化服务、简政放权和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规范运行和全程代办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今年三月份以来,诸暨市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手段,按照“合法合理、高效便民”的原则,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做好“加法”文章,实现审批运行集中化;做好“减法”文章,实现事项程序简约化;做好“乘法”文章,实现项目审批效率化;做好“除法”文章,推进中介机构改革),认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努力做到行政服务效能最大化,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并于2013年8月份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将诸暨市列为市场主体设立快速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请示”。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摸底和调查,了解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按省里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半年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审批项目的动态管理、审批流程的优化、审批方式的完善、审批监督制度健全、政务服务中心的完善等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企业和群众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问题,地方各级政府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的动态性与相关调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不对称。如根据发改能源1381号文件,分布式项目发电业务的发电许可证可以豁免,但是相关部门认为审批部门没有明确规定;
2、行政审批项目申报资料设定有待优化简化。当前办事对象对部分审批项目繁多的申报资料和复杂的流程等方面意见还是有,比如申报资料原件,涉及到的部门都要求提供原件,而有些原件的数量毕竟有限;
3、受重审批轻监管的习惯影响,对于审批事项的监管和取消审批后仍需监管的事项,也存在只批不管和监管缺乏措施等现象,监管的制度和措施有待建立和完善;
4、网上审批拓展办事统一平台有待探索建立,提高办事效率。企业投资的项目审批流程过于冗长,如化工企业新上项目一般从市场调研到项目生产至少需要18个月,涉及到“浙江”两个字的企业名称核准预登记需要跑省会杭州两趟;
5、行政审批放权导致基层业务量过重,地方专业人员较缺;
6、土地审批过慢,影响到项目的投入;
7、涉及到环保等中介机构评审时间过长;
8、在基层的中介服务机构受到区域性、垄断性和排他性影响,竞争不充分,有些单位自身没有资质,采用挂靠形式,人员力量得不到保障;有些中介机构受到行业性政策保护等等。
四、意见和建议
通过参加“双服务”工作,我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行政审批工作是体现行政机关服务效能的重要窗口,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与质量,体现政府服务形象,行政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到位,也是体现政令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鉴于一段时间以来就审批项目和办理时限已作了几次整合提速,故今后在项目缩减、效率提速的空间在客观上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继续尽可能挖掘潜力,进一步整合项目、效率提速的同时,今后的工作着力点应放在探索加强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和优化运作机制上。根据实地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牵头建立全省性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立审批流程图,明确流程、期限,实现联合审批和资料共享;
2、建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权建立双向选择机制,由县一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省级部门放权;
3、建议加大推进中介机构改革机制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分开”的原则,分类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单位脱钩,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充分竞争机制和追责机制;
4、建议建立全程代办机制,对列入市产业项目计划表所有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由指定的部门根据委托全面推行全程代办服务。
5、针对行政审批项目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的滞后,建议建立免责条款,解决审批人员的后顾之忧;
6、建议建立审管分离的机制,加强内控管理。
第三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XXX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工作总结
2006年,我区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重点,以做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监督等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扎实有效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组织机构
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依法行政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区主要领导曾多次在政府常务会议和区长办公会议上强调,要求全区各部门以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体系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成立XXX区依法行政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法制办,具体负责指导、督察全区的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
二、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落实自治区、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精心部署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根据自治区、市政府法制办的要求,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XXX区行政执法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按照“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的要求,分阶段、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以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XXX区依法行政工作。
(二)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本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能,认真梳理执法依据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变化较为频繁,区政府法制部门坚持把执法依据梳理作为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在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执法主体的同时,要求各执法单位将执法依据的废止、更新、颁布等变化情况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文本及时上报,对各执法单位的执法依据进行了再次梳理,确定依据311项。
(三)依法分解执法职责、量化考核目标
按照实行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各执法单位对执法职责进一步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科室和执法人员,使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职责范围和执法责任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制作了本单位执法程序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制作使人一目了然,既明确了执法内容、执法范围、执法种类、执法岗位职责、执法岗位标准和执法岗位依据,又使法律赋予的每一项职能都落实到各科室、细化到具体执法岗位,确保对考核目标的量化准确。
(四)建立配套制度,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的建设是完善执法责任体系的基础。在区法制部门的指导下,各执法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如参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各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各部门相继制定了行政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制度保障,切实做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用制度推动工作。
(五)健全科学考评机制,促进XXX区依法行政工作跃上新台阶
年初,根据自治区、市人民政府要求,区法制办积极与区考核领导小组协商,将区各行政执法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各行政执法单位也制定了切合部门实际的考评办法和细则,使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真正受到监督和约束。
三、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了行政许可事项的公示、档案管理、执法文书是否规范合法、配套制度的建立等。同时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是否合法、是否依法收取费用、是否履行监督职责等方面也进行了督查。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提出整改意见。对问题较严重的部门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并适时复查,做到了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从而规范了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如对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现场执法中执法票据和区文化旅游局执法文书不规范等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尤其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隆湖经济开发区在交由XXX区管理后,存在事权不清,在推行执法责任制的工作中无所适从,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执法也只是变成了单一的说服教育,影响了该地区的行政管理效果。针对问题,区法制办与区编办联系,结合三定方案和市政府有关文件,帮助他们完成了执法责任制落实工作,也使隆湖经济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了职责和执法权限,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执法责任制能否落到实处,依法行政的目标能否实现,最根本的在于能否建立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训练有素、精通业务的执法队伍。由于区划调整,XXX区政府执法队伍建设任务艰巨,原执法岗位上的人员调整较多,执法证件不是过期就是失效,而且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无执法证件。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规范化的行政执法队伍,区法制办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邀请自治区法制办的专家来我区为执法人员授课,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为98名综合执法人员换发了《执法证》,培训新上岗和无证执法人员130人,增强了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依法行政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个别执法单位执法主体不合格,部分执法人员存在不文明执法行为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抓好行政机关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继续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做好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备案等工作,使政府法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XXX区政府办 2012年4月3日
第四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丰政发【2009】35号文件,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入驻率和办结率,切实对窗口授权到位,坚决杜绝“前店后厂”、“两头受理”,实现在窗口完成行政许可服务事项的接件、审查、签批、制证、盖章、发证工作,做到在窗口一次性办结,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
第五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0年11月27日 11:43:12 来源:晋城在线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韩建军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是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公开、便捷、高效对经济发展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是行政审批项目管理不断规范。全市建立了行政审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每年都要组织清理取消一批审批项目,先后九次取消审批项目500项。所有保留项目全部实行目录制管理,对实施目录以外的,按乱审批、乱收费查处。目前,全市49个审批职能单位保留实施的39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项目名称、设定依据、收费标准等二十二项内容全部进行了公开。
二是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完善。研究制定了《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办法》、《晋城市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实施办法》、《关于加强行政审批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和《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各部门也依法建立健全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的配套制度,为深化审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便民利民措施不断完善。全市建立了政务大厅及国税、地税、交通、交警和工商五个专业分大厅,开发区及六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大多数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按照“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对75项审批项目实行 “一审一核”制。对辖区内的重大投资项目设立 “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办理、特事特办、跟踪服务、专人负责。对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及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办理实行目录制管理,建立联合监督制度,逐项跟踪监督,确保这些项目依法畅通。对涉及多个部门许可的基本建设项目实行联合审批,先后对268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前置预审、现场勘察、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四同时”,实现了行政许可从分散向集中、从串联向并联、从分块向整体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能。
四是行政审批效能不断提升。在政务大厅所有服务窗口全部实行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对各窗口审批人员实行 “三制”管理(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廉政考核制),“三结合”考核(与行风评议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相结合,与评选优秀公务员活动相结合);对许可事项的不同情况实行 “五制”办理(简单事项直接办理制、复杂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要求所有进厅项目的受理、收费、发证三个环节必须在大厅内完成;对发生率较低的 项审批项目实行了综合窗口代理制。对各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即业务工作由本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受市政务大厅监督和指导;对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收费实行收费扎口制,由政务大厅收费窗口统一开票、集中收费。各审批职能部门对每个审批项目和各个审批环节的承办科室、具体负责人的审批责任及其承办时限用制度固化下来,确定了从审批受理、文件传递到审批终结的行为准则、受理标准、约束尺度和监督目标,并通过政务公开的各种形式和方式向社会公示。据统计,今年1—6月份,我市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审批事项102239件,办结率达99.9%,平均每天接待服务对象200多人,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快速高效的“阳光服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五是监督机制不断健全。依托“晋城在线”,研制开发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研究制定了《晋城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受理投诉办法》、《晋城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绩效测评办法》等6项制度,配套印制了《电子监察系统日常监控记录薄》,《电子监察问询书》、《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电子监察整改通知书》等文书,对各窗口工作纪律、服务态度以及各单位办理行政审批情况进行监督,视不同情况分别下达《电子监察问询书》、《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等,及时进行整改和纠偏。先后对11个单位16人分别下达4份《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对14个单位53个项目分别下达23份《电子监察问询书》。结合电子监察情况,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行政审批案卷评查活动、行政审批制度落实督导活动、明查暗访活动,切实加大了对行政审批的监督检查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审批项目仍然过多。和我省大同市保留的182项审批项目相比,我市仍然保留着392项,较大同多210 项。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单位在清理时盲目对接,致使一些虽有法、规依据,但与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符,且近年来审批发生率为零的项目,如劳动人事局的企业经济性裁员备案,环保局的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等可燃气体的批准等,一直挂在保留项目目录上。二是调整对象已经消失,但法规没有及时修订,国家和省仍然保留实施的项目,如卫生局的家庭接生员,文化局的改建、拆除电影院和放映设施等。一直挂在保留项目目录上。三是一些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备案重复罗列,如卫生局的食品卫生工程验收,园林局的建设项目绿化工程验收,畜牧局的畜牧工程验收等。
2、运行机制仍然不畅。主要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政务大厅的职能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政务大厅的职能定位是对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协调、管理、服务,在大厅组建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厅作为事业单位,成立近10年来,没有相应的法定职权,也没有三定方案,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利于工作开展。二是大厅窗口服务层职能与承担的任务不适应。政务大厅的服务窗口,是各单位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单位内部抽调有关人员派驻形成,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在单位“三定”方案中没有设立和明确,仅靠各单位授权,在实际操作中参差不齐。三是各单位内部审批运行与大厅运行要求不适应。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的建立,给各单位提出了改革内部原来审批运行方式的要求。但实际改革中,各单位没有对原内部审批运行方式进行配套改革,在原运行机制没有改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审批窗口,这种先天不足,导致实际运行中“两头跑、多头跑”现象屡禁不止,“只挂号不看病”现象屡治不绝。
3、政务大厅功能滞后。一是大厅容量不足。目前,市直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是49个,审批项目(包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392项,但真正进入大厅的单位和项目仅有28个278项,各占总数的60%和64%,进厅工作人员仅有47名,这与“应进必进、集中审批”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市政务大厅的建筑面积仅有705平方米,不能为进驻单位提供足够的办公场地,许多单位窗口急需增加工作人员,但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实现;许多进厅项目需设置档案,也因场地限制无法进入;还有10个单位(市商务局、粮食局、广电局、计生委、体育局、旅游文物局、国家安全局、统计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宗教局)因受场地限制,不得不以综合窗口形式进入大厅,窗口人员一般由大厅管理人员“代班”,因业务不熟,窗口作用很难发挥;还有一些单位因场地受限问题,不得不从大厅撤出。政务大厅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制约瓶颈。二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大厅窗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单位的人员配备力量不强、素质不高,没有严格落实“科长进大厅”的要求,窗口服务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直接导致办事群众两头跑、多头跑、反复跑等问题屡禁不止。
4、制度落实流于形式。我市虽然制定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操作规程,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存在流于形式、落实走样、执行失范等问题。比如,在落实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上,少数单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走过场、摆样子、“一阵风”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单位部门利益至上,对自己有利就执行,无利则推诿扯皮,该进政务大厅、服务窗口的审批项目“只挂号不看病”,仍然拿回本单位按老程序运作,使得大厅“窗口”形同虚设,直接导致办事群众“两头跑、多头跑、反复跑”等问题屡屡发生,社会群众对此仍有不少意见。
5、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因为触及部门利益,涉及深层次问题,因此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机制失衡的问题,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有的趋于表象化。一是缺乏审批制衡机制。一些单位内部审监不分,监督制约不力,使得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问题在某些部门表现得仍较严重;二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虽然各方面和行政审批中心都建立了诸如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民主监督等监督制度,但具体到对大厅窗口的监督上,组织力量不足、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制约主体不明确等问题仍然存在,监督活动有时流于形式;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教育、鼓励、引导政务大厅窗口服务人员安心本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更没有健全的竞争激励机制,致使窗口出现了轮岗值班、敷衍应付、形同虚设等问题;四是责任追究不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尽管制定了相关的责任追究办法,但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一些配套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主、客观原因相互交织,致使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监督不严,查处不力,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反腐败源头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为重要目标,以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抓手,以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不断引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针对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清理取消一批项目。一要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评估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和行政相对人,定期对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虽有法规依据,但不符合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项目、多年来实际审批发生率是零的项目,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备案的要备案、该改变管理方式的要改变管理方式,同时,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二要加大清理取消力度。今年要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协调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办、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市政务大厅等单位,组成联合清理小组,对目前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一次再清理,力争再取消一批、合并一批、下放一批,力争使我市行政审批项目“瘦身”。
2、授权进驻一批项目。在巩固落实“科长坐班制”、推广“一审一核制”的基础上,对不需要专家论证、现场踏勘的一般性项目,在大厅窗口现场办理回复,切实增强大厅及窗口的服务功能。
3、建立健全一批制度。一是进一步拓展联合审批。围绕煤炭“六证”办理,深入进行调研,在煤炭、安监、国土、工商等部门中确定一个牵头主办部门,建立相关联合审批制度,逐步实现审批公开、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二是进一步深化“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下决心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即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服务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两到位”即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政服务中心落实到位,部门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实现“两落实、两规范”(“两落实”即落实科长进大厅,落实窗口A、B角零缺位制;“两规范”即规范审批行为,规范“一个窗口对外”运行机制),建议尽快调整部门内设机构,归并行政许可职能。从外地的成功实践来看,归并行政许可职能,成立行政许可专门科室完全可行,也十分必要。归并行政许可职能,可以有效地克服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可以有效地克服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的弊端;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首先,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政务大厅、监察局、人事局、编办、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调研活动,对全市行政许可部门的内设机构进行调查摸底,了解现状。第二,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行政许可职能部门进行内设机构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总的原则是在不增加内设机构个数、中层干部职数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调整设立行政许可科(室),将过去分散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到行政许可科(室),并将该科(室)整建制进入中心办公。第三,由市劳动人事局、编办出台市级行政许可部门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方案:(1)行政许可职能由3个及3个以上科室承担的部门(单位),设立行政许可科,撤销部门原有1个科室,将分散在几个科室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到行政许可科;(2)行政许可职能由2个科室承担的部门(单位),将行政许可职能交由1个科室承担,并将该科室更名为行政许可科。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保留原科室的牌子;(3)行政许可职能由1个科室承担的部门,内设机构不作调整,可在原科室增挂行政许可科的牌子。第四,各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完成内设机构的调整,并将行政许可科室整建制进中心。同时,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和管理措施,通过部门内设机构的调整,尽快实现许可与监管的分离,建立起审批与服务、监管并重,审批与效能、责任挂钩的新的工作模式。
4、总结推广一批经验。认真总结城区推行相对集中审批权、阳城推行联合审批、高平推行一审一核以及市规划局、市园林局推行“科长坐班制”等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制度,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观摩会等,在全市进行推广,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切实推动全市审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5、严肃查处一批案件。研究设立几条高压线,组织开展对已经取消项目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设立、实施行政审批,擅自变更、增加审批条件等行为,特别是利用审批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柳林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 李永鑫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廉洁政府的一个制高点,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切入点,是优化政务环境、凝聚转型跨越发展正能量的根本举措。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柳林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2和2013年进行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项目精简、流程优化、职能归并、事项集中、窗口授权、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便民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创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柳林特色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路。回顾总结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尤其是去年以来的审改实践,深入研究审改工作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比较、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路,对于全面推进高效型、廉洁型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经济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审改合力。我县坚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创优发展环境的突破口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去年4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环境创优“百日攻坚”动员会,拉开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序幕。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王宁书记任组长的环境创优领导组,成立由县长武跃飞任组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纪委监察局。今年6月2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进会,成立县长武跃飞任组长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组。县委书记、县长、纪委书记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组织推进,亲自督促落实,亲自调研指导,确保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柳林县开展“环境创优百日攻坚”活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行电子政务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提升行政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同时县政府建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日常管理与协调。
(二)注重源头减量,精简审批事项。去年以来,我县对行政审批事项和管理服务事项进行了两次全面排查清理,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逐项进行核对,做到: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一律不再设定行政审批;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再搞前置审批;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审批事项。通过取消、调整、搁置、下放、转移等方式,将县级行政审批项目由36个部门352项,缩减为30个部门78项,减幅为78%;将县级21个部门156项行政服务项目,缩减为83项,减幅为47%。对集中清理后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规范,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县级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柳政发〔2013〕37号),统一审批权力编码、固化审批流程、限定审批时限,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制度,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审批事项及时予以取消和调整。
(三)抓好关键环节,确保改革到位。去年以来,我县坚持以抓好职能归并、项目进驻、人员选派、窗口授权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通过直接挂牌或并—撤—建—转的方式,将分散在多个股(室)的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到行政审批股,县编办在核定机构、编制和职能的基础上发文;28个具有行政审批和服务职能的部门将新组建的行政审批股整建制入驻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入驻大厅的部门办理的行政服务事项全部进大厅并在网上办理;各部门统一实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并书面授权首席代表。目前,28个部门96名工作人员统一进驻县审批服务中心,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达119项,全部做到网上办理,书面授权首席代表全部到位,发改局和食药局等部门的分管领导亲自担任首席代表入驻大厅。同时县公安、交警、国税、地税分别建立了专业大厅,同步推进改革;15个乡镇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机制。
(四)再造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一是切实优化审批流程。认真查找对照全国、全省、全行业范围内办事效率高、效果好的标杆,围绕审批流程、办事时限、服务态度等内容制定出具体行政服务措施,努力做到“三减一缩”: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缩时限。161项审批事项单项平均办结时限由原来的23天压缩到3.5天,压缩率达84.8%。二是建立并严格执行审批专用章制度,审批专用章由首席代表保管,专门用于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否则责令纠正并问责。三是健全并严格执行挂牌上岗、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承诺服务、无缺位(AB角)、否定报备、超时默认、缺席默认、超期问责、过错追责等制度。四是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制定了《柳林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暂行办法》,实行“一窗受理、通知相关、信息共享、同步审查、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条龙服务”的审批机制,有效压缩审批时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时限由420个工作日缩减到39个工作日,缩减率达到90.7%。五是加快推进网上审批信息系统建设。县政府投资440余万元研发建成了行政审批电子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投资280余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政务内网系统,通过进一步“提质扩容”,逐步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从申请到受理、审批、补正、办结、查询、申诉等全程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
(五)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便民高效。一是开通短信服务平台,系统通过短信将窗口办件受理、办理状态及结果信息及时发到服务对象的手机上,服务对象也可编辑短信评价窗口办事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二是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审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责任人、收费标准等信息统一在网上和电子屏公示,并印发服务指南;三是在中心设立触屏查询机和自助服务电脑,为群众现场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审批事项公开、办件时限查询和网上政策资料查询、网上材料申报、表格下载等服务;四是在中心设立统一收费窗口,集中收费、集中管理,同时一律免收群众办件工本费,由财政统一支付,从源头上杜绝了“吃拿卡要”问题的发生。
(六)综合多种手段,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强化培训教育,通过周五下午集体学习、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等形式,对窗口业务、法律法规、廉政知识等内容进行分阶段、多层次的学习培训。二是开展服务竞赛,重点开展以“微笑服务”、“六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竞赛活动,认真组织流动红旗窗口评比工作,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三是规范大厅管理,健全完善了大厅《考核办法》、《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严格执行签到签退和请销假等制度,建起“逐日巡查、值周检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对入厅部门及窗口工作人员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年考评,考评结果与目标管理考核和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四是加强电子监察,制定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受理投诉办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绩效测评办法》等制度,印制了《电子监察系统日常监控记录薄》、《电子监察违规告知书》和《电子监察整改通知书》等文书,对各窗口工作纪律、服务态度以及各单位办理行政审批情况进行监督并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严格问责。五是突出外部监督,实行了一件一评、问卷调查、触摸屏评议、网上评议等多种评议方式,评议结果纳入进厅部门、工作人员实绩考核;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开通行风热线、开展大众评机关活动等方式,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去年以来,我县坚持以项目精简和流程优化为前提,以转变作风、改进服务为主线,以“两集中、两到位”为核心,以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为平台,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目标,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审批项目少、手续简、办理快、成本低、服务优”的政务服务环境。今年1至10月,县政务服务大厅共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2796件,办结12732件,办结率为99.5%,按时办结率为100%;项目储备完成2325.9亿元,占年任务的262%;项目签约完成433.57亿元,占年任务的104%;项目落地完成241亿元,占年任务的100%;项目开工完成219.17亿元,占年任务的125%;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完成154.5亿元,占年任务的99.6%;项目投产完成172.63亿元,占年任务的104%;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1.6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94亿元。
二、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仍然不够到位。一些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对《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学习不够、领会不深、把握不准,仍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通过运用行政许可来配置资源,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还不甚了解、不太适应,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消极观望的态度,搞应付、走过场;还有一些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单纯削减项目,在项目精简上一味追求最“少”化,没有在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
(二)大厅功能仍然不够完善。一是大厅容量不足。目前,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直单位是34个,审批服务事项161项,真正进入大厅的单位和项目仅有28个单位119项,各占总数的82.4%和73.9%,这与“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县政务大厅的实用面积仅有1100平方米,不能为进驻单位提供足够的办公场地,许多单位窗口急需增加工作人员和办公设施,但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实现;地税、国税、公安、交警、人行和气象等6个单位因受场地限制,不能进驻大厅,只能另设专业大厅。政务大厅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制约瓶颈。二是政务大厅的职能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政务大厅的职能定位是对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协调、管理、服务,在大厅组建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厅作为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大厅窗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单位的人员配备力量不强、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执行窗口授权的要求,窗口服务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办事群众“办事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法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一是法规建设滞后。近些年,从上至下进行了多轮审批制度改革,保留的审批服务事项大多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修订法律、法规的权限在人大、国务院和省人大、省政府,市、县两级无权取消法定事项,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从源头上对设定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二是制度建设滞后。目前虽然已制定了一系列行政审批改革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操作规程,但是仍然存在实用性、操作性、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三是制度执行不力。个别单位部门利益至上,仍然存在“只挂号、不看病”的现象,导致办事群众“两头跑、多头跑、反复跑”等问题屡禁不止;个别单位在落实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改革存在走过场、摆样子、“一阵风”的问题。
(四)监督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一是监督效果整体不佳。一些单位领导认为窗口授权后,责任也推出去了,对于窗口审批行为既不管理、也不监督;虽然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效能投诉、效能评估、效能问责等制度,但因大厅和电子监察中心人员力量薄弱以及业务不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尽管已建起行政审批网和电子屏,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人们不关心等原因,网站点击率不高,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外部监督作用也不够明显。二是后续监管不力。一些项目建设、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事项,因缺少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和必要的执法监管力量,难以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审批事项后续监管的范围比较有限,监督力度不大,监督效果不明显。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教育、鼓励、引导窗口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等方面尚未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未形成真正管用的竞争激励机制。四是责任追究不到位。尽管已制定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办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致使在查处违规审批的人和事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五)中介组织仍然不规范。一些中介机构技术力量薄弱、业务水平低,导致项目单位(企业)提交的报批材料在技术层面、经济层面难以符合规范要求,材料质量差、返工多;一些中介机构唯利是图,不能实事求是,弄虚作假,迎合当事人不合理、不正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和要求制作虚假报批材料;一些中介机构与相关行政部门有各种利益往来,仍然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利用“垄断”地位借机多收费、乱收费,且收费不规范;一些中介机构工作效率不高,提供中介服务耗时长,影响审批时效;县级中介组织发展水平低,提供中介组织服务未形成竞争市场,当事人办理审批事项只能靠审批部门指点,到省市寻找中介机构,导致审批部门与中介组织的利益链条不能斩断,甚至存在垄断经营的问题;一些省、市级中介机构,直接挂靠职能部门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公共服务单位,由于这些中介组织要为行政审批提供必需的评估、评价报告、手续,又与行政审批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致使中介组织成为审批部门搞非法收入的掩盖和帮手;个别行政审批部门故意设置外地中介组织进入当地服务市场的附加条件,干扰阻挠外地中介组织进入当地开展业务;中介组织提供中介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审批工作公正、公平和规范、有序开展。
(六)审改仍然不能系统推进。尽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从整体上看,行政审批仍然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有序化的统一标准和工作体系。在机构设置上,有一些省至今尚未成立省级政务(审批)服务中心;大部分市、县两级政府都已成立了政务(审批)服务中心,但上下级之间没有领导关系,即使在业务指导关系上也缺乏联系和沟通;各级政务(审批)服务中心的规格、性质、职责、功能不统一。在审批事项清理上,同级政府之间,依法取消、废止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应该差不多,但各地同级政府之间清理保留的审批项目数量相差很大;同样的审批事项要求的申报材料和标准及办理的流程、承诺办结的时限相差也很大。在审批电子系统建设上,存在各地、各级、各部门行政审批软件、硬件不统一,自行研发、自行建设,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导致了审批系统版本、系统、内容、接口都不一致,造成了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大厅之间无法连接、无法传递。在行政审批专用章使用上,有的地方严格执行行政审批专用章制度,有的地方还是使用单位公章审批,在上报材料时大部分上级部门还是要求盖单位公章,不认可行政审批专用章,导致“两头跑”、“重复跑”的问题无法禁止。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存在单兵突进的问题,未与经济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配套进行。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进程。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认识要有新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了总体部署,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思想解放的程度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工作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关于行政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系统研究、准确把握《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法规文件的具体内涵,始终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推动和引领各项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冲破思维定式,打破固有习惯,以更大的气魄、胆量、决心和能力,坚定不移地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向深入,推进审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高度,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实现“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目标,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注入更为持久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二)深化改革要有新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运用系统的思想、战略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切实搞好“顶层设计”,全国上下一盘棋,至少是一个省上下一齐行动,整体协调、系统推进,为各项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化树立起一个样板和示范。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进一步明晰行政审批的概念和界限,有效遏制审批乱象。统一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管理服务等事项设定为行政审批事项,修改《行政许可法》,制定配套法规制度,对行政审批的含义、原则、权限、范围、标准、程序、监督、责任等进行具体化。二是全国或全省上下各级政府统一建立政务服务体系,乡镇也应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村、居委会应建立便民服务室或明确便民服务代办人,各级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做到统一中心名称,统一工作职责,统一场所标识,统一运行模式。三是对行政审批权力进行全面梳理。全国上下统一行动,对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查,由全国人大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查、公示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梳理并确定保留的审批事项。对于设立新的审批项目,建立严格的设前评价制度。四是研发新的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统一软件研发,统一运行模式,统一办理流程,统一纪律要求,至少实现省、市、县、乡四级纵向、同级部门之间横向联通,真正实现网上受理、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管理、监督、核查等行政审批服务功能。五是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管理高效、规范统一、职责清晰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与经济体制、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投资体制和国有企业等各项改革相互联动、整体推进。在具体改革时,要注意用“系统”、“平衡”、“适度”的思维与原则来把握,千万不可走极端,特别是在核减审批项目上,不一定越少越好,不一定力求“最少”,该用事前审批控制的还必须强化事前审批的方式,如:在涉及环保、稀有资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事项必须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批,当然严格的审批与流程优化可以兼顾。总之,究竟是采取事前控制多一点,还是事中、事后监管多一点,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看采取哪种方式更为科学合理、管用有效,衡量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大厅建设要有新标准。具体到我县的改革而言,首先是要加快推进新政务大厅建设,利用新建的实用面积为6000多平米的劳保税务服务中心3层服务大厅装饰成我县新的政务大厅,将34个具有行政审批服务职能的单位全部集中到大厅,同时将水、暖、电等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单位也集中到大厅,在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优化流程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二,要进一步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全面推行并严格执行首席代表负责、“一审一核”、“即审即办”和行政审批专用章等制度,提高现场办结率;拓展和完善并联审批,按照“能联则联”、“能并则并”的原则,在项目投资、工商注册和企业经贸等领域全部实行并联审批,进一步优化并联审批流程,创新并联审批机制,形成以并联审批为主、分散审批为辅的审批服务机制;完善现场协调、窗口协调、联席会议等多种审批协调方式,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协调功能,为审批事项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第三,加快推进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更多便民服务类事项下放给基层行使,方便群众办事;推动行政服务向乡镇、社区、农村延伸,健全完善乡镇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办事服务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筹协调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第四,按照“提质、扩容、管用、便民、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网上审批系统和政务内网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和拓展外网申报咨询、远程审批平台建设,优化系统内外网数据流转,全面推行与规范审批项目外网申报、内网受理、远程审批、移动审批,努力形成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相结合,网上审批与网下审批相结合的审批运行新机制,逐步建成“行政审批、资源交易、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网上政府”。
(四)监督管理要上新水平。一是全面推进“阳光审批”,健全完善审批公开、时效、听证、告知等信息公开制度,对行政审批审批事项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公开。二是建立审批人员定期轮岗和审批回避制度,把制度约束和自我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实行备案复查制,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股在窗口办结的审批事项都要送回本单位备案并接受复查,审批部门需成立以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审批情况进行抽查或检查。四是认真实施行政效能直接面诉、投诉信箱、电子邮箱、电话热线等平台工程,畅通投诉渠道,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有查必果。五是健全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对于不按时限批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于不按规定条件、程序审批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行政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六是在强化实时电子监察的基础上开展专项效能监察,从中发现、查处和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确保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度的框架内、阳光的环境中、民众的监督下实现规范有序运行、公开透明运行、廉洁高效运行。
(五)法规制度建设要上新台阶。一是要在准确把握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和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废除、修改一批不符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破除改革深化的法制障碍,为改革提供法制保障。二是要以提升制度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为重点,全面推进行政审批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从项目清理、动态监管、项目进驻、窗口授权、项目受理、审批办结、人员组成、服务要求、政务公开、服务监督、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等一整套完善、科学、合理、管用的制度体系。三是突出抓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建设,从审批权力运行过程和具体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形成以有效防范为目标、以监督制约权力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确保权力行使安全。四是大力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坚决查处随意变通、恶意规避制度的行为,确保各项制度行得通、管得住、有实效。
(六)中介组织运行要有新要求。一要加强市场中介组织清理整顿工作,按照“谁登记、谁统计”的原则,逐户开展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全面清理规范。二要切实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建立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公示、执业标准化、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机构集中监管、国有单位选择中介机构遴选等管理制度;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由工商等部门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指导、规范经营行为。三要落实行业自律制度,督促中介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建立行规公约和同业互查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对中介组织执业资源、执业环境、执业质量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开展同业互查,促进同行业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四要加强中介诚信档案制度建设,建立中介组织及执业人员资质等级、执业质量、执业诚信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对中介组织划分信用等级,推行严重失信中介组织“黑名单”制度,推进中介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通力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对涉及职能交叉的,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联合整治,加大案件查处和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不断净化中介市场秩序,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干部队伍建设要有新形象。一是强化思想教育,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及廉政规定等内容为重点,加强窗口人员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服务一流的窗口队伍。二是配齐配强窗口工作人员,按照“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准入标准选派好窗口工作人员,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是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当年内一般不得更换,其组织关系同时转入中心,要把大厅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和基地。三要强化窗口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要创新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树立群众至上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坚持日常服务与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相结合,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尽心服务,不断提升窗口服务品质;坚持和深化“微笑服务”、“六心服务”等服务竞赛活动,引导窗口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四要加强对大厅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有效提升对窗口人员工作纪律、审批流程、业务考核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水平,确保实现 “一站式审批”、“一条龙作业”、“一次性提示”、“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结”、“一次性满意”的目标。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们当前必须率先推进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举措,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胆略和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作风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