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沈从文全集》总目
《沈从文全集》总目
第1卷
鸭子 蜜柑 入伍后 公寓中
第2卷
老实 好管闲事的人 篁君日记 梓里集
第3卷
阿丽思中国游记(两卷)雨后及其他 山鬼 长夏 不死日记
第4卷
呆官日记 男子须知 十四夜间及其他 旅店及其他 采蕨 一个天才的通信
第5卷
沈从文甲集 石子船 龙朱 衣冠中人
第6卷
旧梦 沈从文子集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楼居
第7卷
虎雏 凤子 都市一妇人 阿黑小史 一个母亲 如蕤集
第8卷
游目集 边城 八骏图 新与旧 主妇集
第9卷
从文小说习作选 短篇集 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
第10卷
长河 乡村琐事 芸庐纪事 虹桥集 雪晴
第11卷
遥夜集 湘行书简 湘行散记 湘西
第12卷
烛虚 七色魇集 友情集 南北风景 我与新文学
第13卷
记胡也频 记丁玲 记丁玲续集 从文自传 从现实学习
第14卷
甲辰杂谈 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 见微斋杂文 霁清轩杂记 北平通信跑龙套 艺文题识录
第15卷 人谣曲 忧郁的欣赏 絮絮 浮雕 乐章 匡庐诗草 井岗山诗草 赣游诗草青岛诗草 郁林诗草 牛棚谣 云梦杂咏 文化史诗钞 京门杂咏 喜新晴第16卷 中国小说史 沫沫集 沫沫集续编 序跋集 编者言 术艺刍言第17卷 文学运动杂谈 废邮存底 昆明冬景 云南看云集 新废邮存底续编(1——17卷 600元)第18—26卷 书信第27卷 一个人的自白 沉默归队 史无前例(上、下)谈话及其他 无从驯服的斑马无从毕业的学校 忘履集(18——27卷 320元)第28卷 480元 中国玉工艺研究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研究 漆器及螺甸工艺研究狮子艺术 陈列设计与展出第29卷 450元 唐宋铜镜 镜子史话 扇子应用进展 文物研究资料草目第30卷 430元 中国丝绸图案 织绣染缬与服饰 《红楼梦》衣物及当时种种 说“熊经” 文物谈小录第31卷 480元 龙凤艺术新编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第32卷 520元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先生自订年表张兆和整理记录出生年月:一九O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籍贯:中国湖南凤凰县性别:男笔名:岳焕,懋琳,上官碧,窄而霉斋主人,甲辰,小兵父:沈宗嗣,医生母:黄英配偶:张兆和结婚年月:一九三三年九月九日(已退休)子:沈龙朱。一九三四·十一·二十次子:沈虎雏。一九三七·五·三十一学历:仅受小学教育,无任何学位,无党派,无宗教信仰。住址:北京前门东大街三号五O七室工作单位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学代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简 历一九一七--一九二二:当兵一九二四--一九二八写作:(职业)一九二八--一九三O:(吴松)中国公学讲师。一九三O下半年:武汉大学讲师。一九三一--一九三三:青岛大学讲师。一九三四--一九三九(北京)编中小学国文教课书一九三九--一九四七:(昆明市)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北京大学教授。一九二八--一九四七:业余写作,曾编《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一九五O--一九七八:(北京)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一九七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会籍:国际笔会北京分会会中,中国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历史学会会员。文学著作鸭子/北京新书局/一九二六蜜柑/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七入伍后/北京北新书局/一九二七老实人/上海现代书局/一九二八好管闲事的人/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不死日记/上海人间书店/一九二八
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雨后及其他/上海春潮书店/一九二八篁君日记/北平文化学社/一九二八旅店及其他/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三O男子须知(一名„在另一个国度里‟)/一九三O一个天才的通信/上海光华书局/一九三O沈从文甲集/上海神州国光社.一九三O石子船/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三一从文子集/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三一旧梦/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O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上海大东书局/一九三一记胡也频/上海光华书局/一九三二泥涂/北京星云堂书记/一九三二都市一妇人/上海新中国书局/一九三二一个母亲/上海合成书局/一九三三阿黑小史/上海新时代书局/一九三三月下小景/上海现代书局/一九三三游目集/上海大东书局/一九三四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局/一九三四如蕤集(小说)上海生活书店/一九三四从文自传/上海时代书局/一九三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记丁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四边城/上海生活书店/一九三四(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八骏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五从文小说习作选/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六新与旧/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六湘行散记/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废邮存底(沈从文、萧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七一个妇人的日记/上海晨光书局/一九三八记丁玲续集/良友OO图书馆公司/一九三九昆明冬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九主妇集/长沙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湘西/长沙商务印书馆/一九四O烛虚/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四O春灯集/桂林开明书店/一九四三黑凤集/桂林开明书店/一九四三长河/上河开明书店/一九四八春/桂林开明书店/一九四三云南看云集/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一九四三沈从文小说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沈从文散文集/香港时代图书公司/一九八O沈从文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沈从文散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
沈从文文集(十二卷本)/香港三联书店、广州花城出版社/一九八--一九八五沈从文散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
沈从文小说选(一、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
沈从文选集,五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
文物论著
中国丝绸图案/王家树绘图/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一九五八
唐宋铜镜/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一九五八
明锦/沈从文、张仃、雷圭元、吴劳合编/一九五九
战国漆器/荣宝斋出版(北京)一九六二
龙凤艺术/作家出版社(北京)/一九六O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现正在写作中:中国扇子发展
个人兴趣:爱好中国文物书画艺术品,西洋古典音乐,不懂英语
介绍本人文章:
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花城》一九八O年第五集(黄永玉文附在中国文学杂志社英译沈从文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 后译为“My Uncle Shen Congwen”。
《年表》引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二期。
《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85/12,三联
《我所认识的沈从文》,荒芜编,86/7,岳麓书社
《沈从文作品欣赏》,吴立昌编,88/1,广西教育
《沈从文研究》,吉首大学中文系,88/,湖南大学出版社
《沈从文传》,凌宇著,88/10,十月文艺版
《长河不尽流》,89/4,湖南文艺版
〈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赵学勇著,90/6,兰州大学出版社
《沈从文传》,金介甫著,90/10,时事出版社
〈沈从文研究资料〉,邵华强编,91/1,花城
〈建筑人性神庙〉,吴立昌著,91/9,复旦大学版
《沈从文传》,金介甫著,92/2,湖南文艺版
〈沈从文论〉,王继志著,92/4,江苏教育出版社
〈沈从文评论〉,贺兴安著,92/10,成都出版社
〈沈从文名作欣赏〉,赵园,93/6,中国和平出版社
〈沈从文的故事〉,符家钦著,93/7,中国友谊出版社
〈“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吴立昌著,93/12,上海文艺版
〈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金介甫著,94/7,华东师范大学版
第二篇:小学档案资料总目
档案资料总目
一、办学条件。
1、每年学校经费收支情况。
2、每年教职工经济收入情况。
3、校园概况。
4、教仪、设备设施情况。
5、校长、教师概况。
① 学校领导情况表,行政机构一览表。② 教师名册。
二、学校管理。
1、学校领导(1)学校工作计划。(2)学校工作总结。(3)学校规章制度。
(4)学校近、中期发展目标、规划。(5)学校素质教育资料。
(6)行政会议记录、老师会议记录。(7)行政人员听课记录。(8)校务日记。
(9)办学、治校经验论文。
2、教师管理
(1)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
(2)教师业务档案。(3)奖教资料。
(4)教师进修、培训资料。(5)学校、个人荣誉册。(6)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文件。
三、教育、教学工作
1、德育工作:(1)德育工作计划。(2)德育工作总结。(3)团队活动计划。(4)团队活动总结。(5)班主任工作手册。
(6)校内外德育网络资料。(包括“家长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家教经验论文,共建挂钩资料”等)。(7)爱国主义教育资料。(8)其它专题教育活动资料。(9)“国旗下讲话”计划及资料。(10)学期班级工作汇报资料。(11)先进班、队评比资料。
(12)后进生跟踪教育及转化情况资料。、(1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名册。(14)学生干部、团(队)干部名册。
(15)学生评优、获奖名册及资料。(16)德育工作经验论文及发表获奖情况。(17)三好生、文明生评选情况。(18)操行评定情况
2、教学工作:
(1)课程设置表、总功课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3)学校教学工作总结。(4)教研组工作计划。(5)教研组工作总结。(6)各学科教学计划。
(7)学校教改实验组织机构,教改实验课题计划。(方案)(8)教学常规管理资料。(9)小学自然科实验记录。
(10)小学“活动课程”落实情况资料。(11)学校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资料。(12)“减负”工作资料。
(13)各年级学生期末,学年考试成绩统计表。(14)历届毕业班学生毕业考成绩册,成绩统计表。
(15)各年级学籍册及学籍管理资料(含“学生病休、转学、辍学、插班、复学”等资料)。
(16)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获奖名册。
(17)教研教育改经验论文及发表评奖情况。(18)提高学生素质活动资料。(19)新课标教学资料。
3、体育卫生工作:(1)体育卫生工作计划。(2)体育卫生工作总结。(3)学生健康教育计划、教材。(4)学校体锻活动安排表。
(5)学生体锻标准达标、优秀情况及统计表。(6)师生体检资料、健康档案。(7)学生视力、常见病情况及统计表。(8)卫生检查、评比资料。(9)环境教育资料。
4、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
(1)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计划、总结。(2)健康心理教育资料。(3)艺术教育资料。
5、普及初等教育的情况:(1)年初报表。(2)一年新生花名册。(3)流动生花名册。
(4)学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统计表。
(5)学生花名册。
四、后勤工作。
(1)后勤工作计划、总结。(2)财务管理制度及报表。(3)学校固定资产登记册。
(4)各类器材借出、使用、清点、报废登记表(册)。(5)校园文化建设资料。
五、安全工作。
(1)安全工作计划、总结。
(2)紧急疏散计划、学生紧急疏散示意图。
2009年9月
第三篇:外国文学名篇总目
古希腊:
荷马史诗.伊索寓言
英国:
威尼斯商人麦克白罗米欧与朱莉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格列佛游记(斯威福特)
唐璜(拜伦)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简爱(夏绿蒂.勃朗特).双城记(狄更斯).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哈代)
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劳伦斯).蝇王(威廉.戈尔丁)
荒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艾略特).尤利西斯(乔伊斯)
法国:
巨人传(拉博雷)
伪君子(莫里哀).忏悔录(卢梭)
基督山伯爵(大仲马).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雨果).茶花女(小仲马)卡门(梅里美).红与黑(斯汤达).包法利夫人(福楼拜).高老头(巴尔扎克)
羊脂球漂亮朋友(莫泊桑)
约翰.克利斯多夫(罗曼.罗兰)
恶之花(波德莱尔).等待戈多(贝克特)紧闭(萨特)
德国:
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歌德).阴谋与爱情(席勒)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格林童话
西线无战事(雷马克).荒原狼(海尔曼.黑塞)
俄苏: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
死魂灵钦差大臣(果戈里).父与子(屠格涅夫)
罪与罚(陀斯妥耶夫斯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套中人(契诃夫)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甫斯基).苦难的历程(阿.托尔斯泰).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高尔基)
美国:
怪异故事集(爱伦.坡).红字(霍桑).草叶集(惠特曼).白鲸(赫尔曼.麦尔维尔)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马克.吐温).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美国的悲剧(德莱塞).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海明威)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飘(米切尔)
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
欧美其他国家:
意大利:
神曲(但丁).十日谈(薄伽丘)
西班牙: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挪威:
玩偶之家(易卜生)
丹麦:
安徒生童话
奥地利:
变形记(卡夫卡)
捷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亚非国家:
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
印度: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吉檀迦利(泰戈尔)日本:
源氏物语(紫氏部).伊豆的舞女雪国(川端康成)
第四篇: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高寿仙
2004-09-21 02:22:15 阅读
摘自史学评论网
7913 次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
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户役田述略
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
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
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
张海瀛 再谈火佃
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
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
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
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
李洵 论解缙
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
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
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
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
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
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
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
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
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
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
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
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
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 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
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
林甘泉 怀念谢刚主先生
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
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
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
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
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
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
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
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
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
(日)滨岛敦俊 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
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
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
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
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
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
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
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
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
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
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
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
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
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
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
(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
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
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
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
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
曹国庆
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
卞利 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
暴鸿昌 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
吕景琳 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
王廷元
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
(台湾)吴智和 试论景泰帝朱祁钰
尹选波 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
若亚
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
张显清
“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
杨绍溥 读史札记
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
张德信
方祖猷
书评书讯
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
平和 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
赵联谨 《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
佟佳
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
史克
海外明史研究
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
(日)吉尾宽
学术动态
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
程德
附录
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4辑
严嵩传序
王毓铨
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
白寿彝 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
李学勤
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
张宪博 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
张海鹏 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
李龙潜 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
范金民、夏维中 论明代的吏
李洵
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
柏桦 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
郭培贵 论明之移都北京
(美)范德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
万明 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
(韩)曹永禄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陈梧桐 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
韩大成 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
何龄修
张显清 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
(香港)赵令扬 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
沙似雪 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
吴量恺 正直博学的焦澹园
南炳文
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
(香港)马楚坚 明人审美风尚概观
罗筠筠
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
(台湾)徐泓 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
赵毅、赵轶峰 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
商传 郑经的诗集和诗歌
(台湾)朱鸿林 天花、商贾和白莲教
(美)卡尼·T·费什
附录
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5辑
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
赵毅、罗冬阳 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
刘重日 明代的重工业税
(台湾)罗丽馨
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
夏维中 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
封越健 论袁文新与区田法
吴庭美、夏玉润
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
颜军 明代豪民私债论纲
赵毅 明代的党争
(台湾)吕士朋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陈怀仁
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张宪博 朱元璋与李善长
张健 “顺案”考略
毛佩琦
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
(美)范德 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
张英聘 略论明代驿传之役
吕景琳、若亚 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
商传 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
范金民 严嵩诗诣评价析论
(美)谢正光 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
胡华兴
文物选萃
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
余学群
读史札记
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
张德信
第6辑
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 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
郝兆矩
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
刘文鹏 论钱谦益的史学
陈宝良
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
杨绪敏
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
吕景琳 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
阿风 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
高寿仙 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
陈琳
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赵中男 土木之战志疑
李新峰 试论丘濬的人才观
寇伟 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
田澍 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
万明 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
(日)松浦章
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
林金树、杨志清 李自成之死考辨
赵国华、张德信
书评
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
张显清
方志远王振忠
读史与考察
牟定白马山考察记
张方玉
补白
《明督抚年表》术补
(一)《明督抚年表》术补
(二)《明督抚年表》术补
(三)第7辑
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
吴艳红 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
商传 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
李兴盛
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
张显清 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
刘晓东 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
张英聘 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
高寿仙 明代天津人口初探
高艳林
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
张金奎明末勇卫营
潘星辉
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
周玉英 明代科场案
张德信 明代八股文略论
田澍
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
王熹 论明世宗禁佛
何孝荣
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
南炳文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
赵克生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
柏桦
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
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
周祝伟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
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
刁书仁、王剑 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
冯俊
第8辑
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
栾成显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 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
陈宝良 明清无锡进士简论
杭建伟
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 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
姚旸 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
胡正宁 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
徐新照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
孟凡人 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
张士尊、赵毅 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
万明 “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
庞乃明 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
成淑君 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
蒲霞 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
范中义 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
李小林 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
南炳文 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
张显清
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
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
彭克明、周晓光
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补白
《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 《天津人口研究》出版 《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 《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 《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 《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赵克生
张金奎
第五篇:沈从文
沈从文
童年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生平
1、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率性的沈从文在1949年前完成了那些摹写湘西古***俗和原始生命的作品,这些光润精美的文字描绘着和发掘着未经“文明社会”的社会组织羁束和污染的边地社区的“人生形式”,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把一切消融在静观淡泊的超越之中。
又因了这些“把文学当作一种个人抒写”的文字,沈从文被某些评论者定位于性文学作家。1949年后,率性的沈从文转而做起了文物学这门在他看来“实实在在的学问”,沿着另一条河流溯源而上重新踏进曾给他无穷滋养的璀璨的古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浸染让沈从文与行吟泽畔的屈子傲然风骨一脉相承。
2、当年,沈从文在山东任教时有过一个学生江青,这个学生后来曾经一度母仪天下,可是沈从文“薄其为人,不与往来”。而对于同样也是他的学生的张兆和,沈从文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穷追不舍,一鼓作气给这个学生连着写了四年情书。直到她娴静优雅的沉默让为人师表的沈从文终于忍不住了,他在一封正在写的情书里狠狠加上一句:“我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身体!”
沈从文的难得,在于他能历经岁月的磨蚀依然坚守自己的率性,这样的坚守即使在最羡慕率性而为的中国知识阶层中亦不多见。
3、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
4、“流宕湘西的寻路人”、“闯入文坛的乡巴佬”、“寂寞路上的独行客”、“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生命不息的常青树”这五个部分很好地概括、展现了沈从文的一生。
他始终以一双“乡下人”的眼睛打量世界,一贯以一颗恬淡平和之心拥抱故园的山山水水和恒久乡情。在那个人们纠缠于概念、迷恋于理论、沉溺于政治的年代,他却写出了超于意象之外的纯粹的美,跨越了时代,展示了清魂。对于那个一味物质化的世界而言,他是诗意的太阳,逆流而上的清乐,一切丑陋与鄙俗,都在他的光泽里均消融了。
5、1949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他作为作家的“从文”生涯结束了,弃文改做文物考古工作。对于这个人生及其突兀离奇的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的精神,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终于挺过来了,他凭着一颗对于古代文物的拳拳之心,含着一腔对祖国考古事业的炽炽之情,度过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岁月。他从一个普通的讲解员做起,在那些貌似琐碎的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一个勇于推敲的头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事文物工作的38年间,他涉及的领域很多,如服饰史,山水画史,家具发展史,绸缎史,漆工艺史,陶瓷加工艺术史,扇子、灯的历史,金石加工艺术史,马的应用和装备进展史,乐舞杂技发展史等等,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过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撰写了很多宝贵的文献,孜孜不倦,厚积薄发,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洒下了辛劳的、智慧的汗水。
一位前辈曾这样评价沈从文的舍弃,他说:“人生的轨道原没有什么一定。对文学,真诚地爱它,投身于它,又真心地离开它,可悲亦可喜。”可悲的是,沈从文自新中国成立后由一个活跃文坛的优秀作家变成一个无人重视的普通文物工作者,这样的“舍弃”,无论在谁看来,都是一个艰苦的心灵和思想的抉择;尤其是迫于当时强大的外部环境,为了生存而抛弃至爱的文笔,激流突转,进退失据,令人深深叹息。可喜的是,沈从文在放弃文学之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考古事业,并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完美了自己人生的后半生,实在是可敬可喜。面对时代的迁移,生活的骤变,他懂得舍弃,也敢于舍弃,这份认识、勇气与洒脱深深地折服了我,令我久久地感动。在精神世界的进退之间,他自有一份常人所不及的雍容气度。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感慨世事的无常,生活的残酷,生命的渺弱。在那一份可悲可喜的进退之间,沈从文究竟经受了多少黯然神伤、痛苦悲凉、凄然泪下的无眠夜晚,才抵达了我们目及的雍容洒脱呢?这其间的酸甜苦辣、悲欢恼怒,我们究竟能理解多少,能品味几多?正如汪曾祺在《沈从文转业之谜》里说到的,“这一番改行,可真是亦悲亦喜,悲喜难言;亦得亦失,得失难言。——步入冷径仍采花,花非昨日花,人非昨日人”。唯有敬仰先生那份超然物外的从容淡定了,唯有心存一份深深的怀念之情了!性格
1、外表温和,内心倔犟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可怕。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走投无路。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著,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2、沈从文的高贵精神和品德(勤奋与执著,宽容与豁达)
沈先生没有高学历,只是高小毕业。14岁时入伍,在军中作过“文书”,后来闯入北京,以写作谋生。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他以“乡下人”的朴素感情,以湘西人的坚韧精神,坚持求学与创作,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人们常称赞某某多产作家为“著作等身”,而沈先生一生创作结集了约80多部文学作品,若将这些书稿码起来足有两人身高。他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由于他是“名人”,由于他的“固执”,由于“社会变动”,他经历了很多人生坷坎,甚至遭受磨难。其中特别是解放初期使他离开他所热爱的写作,和文革期间下放到湖北咸宁的那一段经历。有许多人为他感到委屈。而他每当听到人们谈起这些却总是十分平静。他在一次演讲时说:“许多在日本、美国的朋友,为我不写小说而觉得惋惜,事实上并不值得惋惜。因为社会变动太大,我今天之所以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谈这些故事,就证明了我并不因为社会变动而丧气,社会变动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国近30年的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因为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作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的退隐。”他还说:“特别是国家变动大,社会变动过程太激烈了,许多人在运动中都牺牲后,就更需早有人顽强坚持工作,才能留下一些东西。”
在从事文物研究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观点,面对涉及成果的归属,沈先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豁达。不管别人怎么说,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研究成果署哪个的名字,只要能将成果搞出来,对国家有用就行。
3、同情心
沈从文对“小人物”充满了关爱,这是从心灵中淌出来的。李扬在《沈从文的最后40年》中记录道:“1975年夏天的一件事让王亚蓉终生难忘。北京的夏天极其闷热,有一天王亚蓉高烧不退,因而也就没有到沈从文家里去。那时的电话还不普及,无法临时通知。在午后的睡意朦胧中,婆母正在问一个人,听口音很耳熟,好像是沈先生。她强支病体来到门外,„真是他老人家,下午两点烈日当空,脸红涨涨的满头是汗珠,右手还挎着个四川细竹编的篮子。‟原来,沈从文见王亚蓉没有到自己这里来,以自己对这位姑娘的了解,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她不会不来的。沈从文买了些水果、鱼肝油等补品,顶着烈日来到了王亚蓉海淀区的家。要知道,老人的这一趟横跨了北京的东、西两个城区呵!从此,王亚蓉再也没有缺过勤。即使后来调到考古所,每天下班后,都要和王予予一起来到老人家的那间小屋,协助老人工作。”
黄永玉在怀念表叔沈从文的文章中说:有一个年轻人时常在晚上大模大样地来找他聊天。这不是那种想做思想工作的人,而只是觉得跟这时的沈从文谈话能得到凌驾其上的快乐。
他很放肆。他躺在床上两手垫着脑壳,双脚不脱鞋高搁在床架上。表叔呢,欠着上身坐在一把烂椅里对着他,两个人一下文物考古,一下改造思想,重复又重复,直至深夜。走的时候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唉!我一生第一次见到这种青年,十分忿恨,觉得好像应该教训他。表叔连忙摇手轻轻对我说:“他是来看我的,是真心来的。家教不好,心好!莫怪莫怪!”
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
1923年,20岁的沈从文做了北漂一族,从湘西来到北京闯世界。当时的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他的写作热情却很高。在北京,他考学考不上,投稿没人用,只好在北京大学一边旁听,一边打工以维持生计。他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和一点泡咸菜就算打发了肚子,除了听课便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即使到了寒冬腊月,他仍是一身薄薄的单衣,走在街上冻得发抖。晚上躲进自己的住处——“窄而霉小斋”,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看他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1924年的冬天,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尝试着给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当时的郁达夫也正在苦闷之中。在文坛颇有名气的他,却在大学教他实在不愿教的会计学;精心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还时常受到同行的攻击;生性不甘寂寞,却要忍受一份无爱的婚姻。他彷徨无计,整日嗜烟酗酒甚至自残自虐,接到沈从文的求助信,他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困苦的人,他发出了一声苦笑,带着看个究竟的心理,他决定去看望沈从文。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郁达夫推开沈从文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屋内没有火炉,沈从文身穿一件单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凉炕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这时,他已经三天没有吃到任何东西了。
郁达夫感动得眼圈发红,先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这位小兄弟围上,再把他拉到馆子里撮了一顿。沈从文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也顾不上斯文了,吃得狼吞虎咽,看得郁达夫直想流泪。一结账,共花去一元七毛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当时,五元钱也不算小数目了。郁达夫当时在经济上也极窘迫,月薪实际上只能拿到30元,也正处于“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时期。
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来。半个世纪后,当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他时,他还激动地谈起了这件事,可见感动之深了。
之后,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荒漠的原野上终于出现了第一枝花,只几年工夫他便享誉文坛。郁达夫在帮助沈从文的同时,自己也重新振作精神,既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又在事业上梅开二度。
“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其实他们是在互相成全着彼此。这话是一个评论家说的。
语录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照我思索,可理解人。——沈从文之墓志铭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她的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人物评价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她的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的存在昭示着一个寓言:美与自由,永远不会被封杀至死,她们总会象涓涓之水,不是在这里喷出,便是在别处流淌,而那精魂,将永远滋润着无边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