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城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顾城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人的生命里有一种能量,它使你不安宁。说它是欲望也行,幻想也行,妄想也行,总之它不可能停下来,它需要一个表达形式。这个形式可能是个革命,也可能是个爱情;可能是搬一块石头,也可能是写一首诗。只要这个形式和生命里的这个能量吻合了,就有了一个完美的过程。
假花可以装扮得和真花一模一样,但是它没有上天的密码,不能生长,甚至连枯萎都不能。诗是树叶,比秋天短,比世界长。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西方爱情是强烈开放的花朵,东方爱情是两朵花之间微妙的芳香。
自由并不是你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是你干什么都可以不坐牢;自由是你清楚无疑你要干什么,不装蒜,不矫揉造作,无论什么功利结果,会不会坐牢或者送死,都不在话下了。对于惶惑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存在的;对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可及的。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有一点是重要的,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贾宝玉是真性情,鲁智深也是真性情;鲁智深一句唱词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贾宝玉眼泪就下来了,顿时就有了感觉。可是你让贾宝玉抡个棍子去打,那无疑是找死。他们爱好不同,性情很不一样,但是呢,都是真性情,它就通了。
从叶到花或从花到叶,于科研是一个过程,而于生命自身则永远只在此刻。花和叶都是一种记忆方式,果子同时也是种子。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
中国人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我的笑话不过是把大观园搬到了山里,忘了林黛玉的药锄是葬花用的。
我到了新西兰一个小岛上,把身体交给了劳动。四年之后,有一天,我忽然看见黑色的鸟停在月亮里,树上的花早就开了,红花已经落了满地。这时候我才感到我从文化中间、文字中间走了出来。万物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你的心里,一阵风吹过,鸟就开始叫了,树就开始响了。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第二篇:干净,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
干净,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
做人要干净,乃贯穿生命始终的课题。
从一个新生儿呱呱降临开始,就是吃喝拉撒睡的清洁呵护,并由此形成终生的卫生习性。
一个人干净与否、清爽几何,古往今来都是其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尺。幸福感强的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
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爽。因为大家各守本分,各司其责,光明磊落,规规矩矩,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淳朴有爱,人心平和,风调雨顺。
人生如同一场旅程,有山穷水复的困惑,亦有柳暗花明的惊奇。至于为什么做人要干净,却是需要相当的人生经历才可以想得到、搞得懂。一个真正干净的人,必定见过人世的复杂与阴暗,也经历过世俗的纷扰和烂漫。
内心干净的人,仍保持着单纯天真,因此显得年轻。不以纷繁复杂的世俗之心,度量自己的言行,超脱于世俗标准之外,自然就少了很多庸人自扰的烦恼。
有人曾说:真正的成熟是你在经历过太多事情后,依然能够将内心与这个世界进行剥离。享受人生而不沉湎、历经沧桑而不消极。
干净、简单、天真、自然,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干净”就会转化提升为“清雅”,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人格魅力。干净不仅仅是气质,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何尝不是一种岁月的赏赐? 干干净净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理应是条底线。有了这条底线,才能托起为人的更多的本真,才能远离更多的虚浮。守住这样的底线,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生活本来单纯,活在当下,前生与来世均不可期,当下我们所拥有的唯有此生。愿你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不囿于世俗人言,自在做自己,跟随自己的内心所想。
人有净气,风度自来。眼睛纯净,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心灵干净,才能拥有纯粹的感情。干净,是最好的底牌,也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
白沙河电站党支部
第三篇:一个人的优点是靠他自己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个人的优点是靠他自己
作者:陌上舞狐
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2期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以有一种美,叫不自知,且正因其不自知而更加美得令人心悸,因为完全出于天真,无有一丝雕琢。
又不仅仅是面皮之美那么简单了。比如,某种价值的被确证,很多时候也并非与时代同步。比如卡夫卡,生前只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小职员,平生所写的文字隐忍再三最终托付给朋友,却让人为他将所有的手稿付之一炬,结果其手稿被辗转再三,终究未被焚化为灰烬,而是被一版再版,享誉当今,《变形记》中那种经过夸张变形却又入木三分的世相与人情令人感同身受,又毛骨悚然。再如陶渊明。生前在仕途中停停走走,十分犹疑,且在东晋末年那个门阀制度横行的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生不久便家道中落的陶渊明,奈何怎样亦只能不咸不淡地做个小官,一腔热力无处施散,满腹经纶无法施展。反复的进退之间,无奈之下,陶渊明只得故作旷达状,“委心任去留”,做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老农,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散适意里,涵藏着的其实是一颗济世的悲心。而在陶渊明的生年,人们并不知其诗文妙处,只道其人品好,是在他离世七八十年后,南朝人萧统在其所编的《文选》里,才辑录了陶渊明的多首诗,并如获至宝。自此,陶渊明的“菊”和“酒”,以及他那所谓的“乐天”与“自然”,被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引以为“巢”,至今不衰,甚至早就越出国界,成为世人的倦世时的精神幽潭。沈复的《浮生六记》,亦如此,唯有身后留其令名。
每个人都是一支潜力股,没有人天生就是被否定的,即便人人皆卑微如草芥,我们终究还有与命运尽一搏之力的勇气,夸父逐日又怎样,精卫填海又何妨,倘若人生果真悲苦,我们亦不能阻挡自己穿行其问的志向与豪情。蠢蠢然欲动、跃跃然欲试总是好的,生命之美就在于它那如阳光般不可战胜的活力。活力之下,即便是恶,也恶得如此飒然销魂,如同《老人与海》中与老渔夫圣地亚哥搏斗了几天几夜的鲨鱼,老人虽在与之搏斗的过程中丧尽气力,却也由衷敬佩它凶残时的力与美,对它产生了一种亦敌亦友的微妙情感。只因找到一个强劲的对手着实不易,在一步步逼近举步维艰的分分秒秒中,它的强大印证了我们自身的价值,这样一种以生命作赌注的忘我抛掷,才最有可能抵达梦想中的彼岸,且过程,或就是彼岸。
我很欣赏歌德所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缺点是归诸时代,一个人的优点是靠他自己”。没有比这句话更励志的了,而潜藏其中的现实之意、用世之心,更令人心中生出大悲悯,浑身的骨节都铮然响亮起来,只为披荆斩棘。在毕生的寻找与力行中,印证自己的价值。
第四篇: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又称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奂过程。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又称精神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编辑本段]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
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第五篇:一个人的习惯与他自己的素质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的习惯与他自己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学生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取得学习成就的前提。家长与老师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这样长大了才能有良好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