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0字good will hunting 影评
Will Hunting is a janitor who works at the MIT.The Math professor Gerald Lambeau writes some math problems on a blackboard.For the students, these problems are too difficult to solve, but one day, Professor Lambeau sees Will writing the answer to a problem on the chalkboard and runs away before they can talk.Lambeau soon discovers many disturbing things about Will and provides psychological help to Will.Over the next few months,Will becomes romantically involved with Skyler,Skyler wants him to go with her to California,but Will is too scared to become so emotionally close to another person.In the end, with Lambeau and the psychologist Sean’s perseverely efforts,Will got the courage and direction he really needs to move on with his life.Will Hunting is an orphan who grew up in various foster homes, where he had been physically abused as a child.When he grow up, he's an extraordinary mathematical genius with a photographic memory,but because he was beaten down once too often as a childand the shadow of his childhood pulls back from his courage of facing challenges.Fortunately,with his friends’perseverely efforts,Will learned how tounderstanding and emotionally close to another person.In the end, Will gradually changed and caught the meaning of life.“Good Will Hunting”is about a genius who can change and grow, if he chooses to.It must be heartbreaking to be able to appreciate true genius and yet fall just short of confendence and won't recognize himself.The movie tells us the important of understanding and trust,Will is probably too scared to become so emotionally close to another person,which let him loss the love of Skyler and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第二篇:V字仇杀队影评
V字仇杀队影评
这是一部零六年公映的电影,几年前我也曾看过,但那时只是当一般的科幻片来看,没有深刻体会影片的含义,但当我从香港电视看到示威者戴着V怪客面具后,才开始注意这部电影,今天又重温了一次。
这部电影是讲一个未来虚构的世界,英国成为极权法西斯国家,一个叫苏特勒的独裁者统治着英国,这个政权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秘密警察四处横行,所有异教徒、同性恋者、不同政见人士随时都会在家里被秘密警察破门而入,从被窝里揪出然后人间蒸发。街道上到处是政府的窃听人员,监视着老百姓的一举一动,电视新闻千篇一律,日夜在歌颂领袖苏特勒与执政党的伟大,那个BTN电视台就和咱们的CCAV差不多,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镜头:BTN电视台正在为政府机构被炸的新闻“辟谣”,观众们一片嘘声,有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相信吗?”另一个人回答:“屁!我从来不相信BTN”。
这时,一个现代罗宾汉出现了,他自称V怪客,戴着一个面具,武艺高强,而且智商极高。他炸毁政府机构,刺杀罪大恶极的党国元老,又袭击BTN电视台,将自己的演讲向全国播放。苏特勒政权称他是“恐怖份子”,下令警察全力追凶,但负责追捕的那个警官在追捕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苏特勒政权的罪恶,最后弃暗投明,投向革命的一方。
艾薇原本是一个电视台小职员,在一次违反宵禁时被秘密警察逮捕,秘密警察们想污辱艾薇,这时V怪客出现,来了一出很老土的英雄救美。(观后感 www.xiexiebang.com)当V怪客袭击电视台时,艾薇救了V怪客一命,也成为通缉犯,成为一对亡命鸳鸯。
V怪客公开说要在十一月五日炸毁国会大厦,苏特勒下死命令要秘密警察抓到V怪客,要不然就要拿秘密警察头子开刀,但秘密警察根本就连V怪客的一根毛也抓不到。于是V怪客利用这一点,说动了秘密警察头子与他一起除掉苏特勒,最后在十一月四日晚上,苏特勒被秘密警察头子打死,而V怪客也与秘密警察头子同归于尽。
这时全国几十万人戴着V怪客寄给他们的面具走上街头,前来镇压的军警群龙无首,不敢开枪,艾薇将V怪客的遗体放在满载炸药的地铁上,开到国会大厦的地下,在十一月五日零点,按下按钮,将国会大厦炸毁,象征独裁政权的灭亡。
这部电影票房并不算高,全球才一亿三千多万美元,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方正在反恐,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既玩炸弹又玩刺杀,与恐怖份子十分相似,于是在多国被推迟上映,首映也由美国改为德国,电影内容也争议很大,在我们国内,也曾一度被禁,有网友写下这样的影评:“如果政府是依靠恐惧来维持政权,那么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来反抗。”这显然是当权者不喜欢听到的。
第三篇:v字仇杀队 影评
《v字别动队》是根据阿兰.摩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在未来的英国集权统治下,整个伦敦完全是独裁者苏特勒的禁锢之地。在他的统治下,人们被不间断的灌输着政府实施的宵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你们”。法西斯式的政府无恶不作,疾病、贫困特务、秘密,所有公民的言行均被严格控制,凡同性恋者,包括外国移民被疯狂的逮捕甚至随意杀害,虽然民众群情激愤,却无人敢以身涉险,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风声鹤唳的状态。这时,一个叫做“v”的人,它实际上是苏特勒为实现其恐怖统治而成为病毒实验品而侥幸逃生的人,因为身体的变异而具有敏捷的速度和惊人的智慧,为了复仇,也为了视图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他挺身而出与暴力不公的国家机器抗争,力图把英国从法西斯的魔掌下解救出来。
女主人公:艾薇.伊芙,原本是电视台小职员,在一次违反宵禁时被秘密警察逮捕,秘密警察污辱艾薇,这时v怪客出现来了个老土的英雄救美。当v怪客袭击电视台时,艾薇救了v怪客一命,也成为通缉犯,两人成为一对亡命鸳鸯。
V怪客带着一个面具,武艺高超,而又智商极高。他炸毁政府机构、刺杀罪大恶疾的党国元老,又袭击了BTN电视台,将自己的演讲视频向全国播报。苏特勒政权权他为“恐怖分子”下令警察全国通缉,但负责追捕的那个警官在追捕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苏特勒政权的罪恶,最后弃暗投明,投向革命一方。
V怪客公开说要在十一月五日炸毁国会大厦,苏特勒下了
死命令抓到v怪客,否则拿秘密警察的头开刀,但秘密警察的头根本连v怪客的一根头发都找不到。于是v怪客利用这一点,说动了警察头子一起除掉苏特勒。最后十一月四日晚上,苏特勒被秘密警察头子打死,而v怪客也与秘密警察头子同归于尽。这时全国几十万人带着v怪客寄给他们的面具走上街。前来镇压的军警群龙无首,不敢开抢。艾薇将v怪客的遗体放到装满炸药的地铁上,在十一月五日零点炸毁国会大厦,象征着独裁政权的灭亡。
该电影是一本集权政治下的奇迹,几乎就是一个人挑战国家机器的复仇故事。本片直到最后男主角都没有以真面目示人,当总督察长问女主人公艾薇时,v到底是谁?结尾艾薇.伊芙的话很到位,他是基督山伯爵,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母亲,他是我的哥哥,是你我的他,是我们每一个人。接着画面上的人把面具全部揭下,露出了你我他熟悉的面孔,这张面具下隐藏的都是我们自己,这个结尾很有象征意义,看起来很荡气回肠。
v怪客在临死时,对秘密警察头子说:“我这个变异的身体下不是肌肉而是灵魂,灵魂是不会死亡的”。当民主沦丧,法治死亡;宗教充满着猥琐和腐臭的味道;极端的宗教思想凌驾于基本的道德之上;人民有清醒的头脑却没有团结的力量足以让政府感到害怕。只要灵魂不灭,人民的权力必然会由人民亲手博弈重新夺回。
第四篇:V字仇杀队影评
《V字仇杀队》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电影,但由于主题有关比较敏感的问题,所以也备受争议。历来受争议的东西不是有人极其喜爱就是有人极其厌恶。而当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不禁想喊一句“Jesus bloody Christ!”来表达我对它的热爱。它就像一道华丽丽的拼盘,欣赏暴力美学的人定然不会错过它,看到代号为V的男子用手中的钢刀划破人的喉咙时的确有一种赤裸裸的快感;喜欢政治哲学的人不难从中嚼出乔治·奥威尔在《1984》和《动物庄园》中那种深深的忧虑;若你是个古典文学爱好者,别担心,里面大段大段莎士比亚式的古典英文会让你直叹语言的美妙;就算你是个“埋首故纸堆”的书生,也会被那张双颊绯红、脸上永远带着一丝诡异微笑的金属面孔所吸引------它叫盖·福克斯。
一、剧情简介
1605年11月5日,盖·福克斯准备炸毁国会大厦,但计划败露被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处以绞刑,未来的大英帝国首相是一个叫亚当·苏特勒(约翰·赫特饰)的人,在这个昏君的统治下,英国当局一片混乱,恐怖事件不断发生。一个叫伊芙·哈蒙德(娜塔莉·波特曼饰)的女孩在一个狂欢夜中被政府通缉,正当紧急关头一个带着面具的人救下了她,那个戴面具的人名字叫“V”(雨果·维文饰),并带伊芙见证了老贝里街的炸毁。由于V的出现,英国当局都在查找这个人,而V不惜用暴力手段在电视台开始演讲“暴力革命”,准备效仿1605年的盖·福克斯炸毁国会大厦,随后V解决了一个正在洗澡的英国政要,警察和克里蒂(蒂姆·皮戈特-史密斯饰)发现V杀人的手段都是一样的。伊芙想离开V的住处,所以答应V解决一个色魔主教,色魔主教被干掉后伊芙逃到同事家里,这个同事表现出来对V的崇拜,做出了讽刺首相的节目,这个同事被警察杀死。伊芙被剃了光头、受尽了折磨,但最后伊芙发现折磨她的人竟是V,而V只是想伊芙摆脱内心的恐惧,因为伊芙的父母都死于政治事件上。V派发了80万像他一样的面具到处发,由于政府的腐败,人们对V的崇拜,那些人戴着面具到处跑,有的人戴着面具假抢劫,警察卑鄙地将子弹全部射向那些戴面具的人,这时苏特勒对克里蒂大叫:“如果不把这事情解决,我明天看到的不是报纸,而是克里蒂先生的辞呈”。克里蒂与其他人着手调查起了V这个人,觉得这些恐怖事件与他有关,而当这时克里蒂在家,V到了他的家里,要挟他杀了苏特勒。V回来后发现了伊芙,V知道这一次战斗是必死之争,打开自己的留声机,邀请伊芙跳一支舞,之后V把伊芙带到了火车站,发现了整整一车厢的炸药,伊芙告诉V不要去,并吻了V的面具,但V还是走了。克里蒂把苏特勒带来了,克里蒂打死了苏特勒,让几个人夺下V脸上的面具,V眼快手捷拔出刀来,几个人全部死亡,卑鄙的克里蒂与众人将子弹快速的射向了他,V仍然还活着,刹那间,刀光剑影,鲜血四溅,五步之内必定喷血,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克里蒂被V给打伤。V卸下自己的武装,拖着垂死的躯壳来到了火车厢,V知道自己爱上了伊芙,但是还是死在了伊芙的怀里。侦探先生拿着枪指着伊芙,伊芙将这位英雄的遗体摆好并用象征着爱情的玫瑰花摆在了这位英雄遗体的旁边,火车开动,炸弹爆炸,国会大厦轰然倒塌,给暴政下的人们活着的希望。
二、《V字仇杀队》的灵感来源(1)英国火药桶事件
盖·福克斯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当年他在通往英国议会大厦的地下隧道里埋藏了满满三十六桶炸药,企图在1605年11月5日当晚炸毁英国议会大厦,推翻国王詹姆士一世的统治,不料却被人发现并逮捕,议会大厦因此幸免于难。
《V字仇杀队》中V的那张诡异的面具就是盖·福克斯。V不仅有盖·福克斯的脸,还继承了盖·福克斯的疯狂举动-----炸毁英国议会大厦,有趣的是,V同样也将时间选在了11月5日。可以说,英国火药桶事件是《V字仇杀队》最重要的灵感来源,而《V字仇杀队》就是火药桶事件在未来空间的延续。(2)元首亚当·苏特勒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英国。德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英国成为一个专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叫亚当·苏特勒。苏特勒,苏特勒,是否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纳粹领袖希特勒很相似?在影片中,他俩不只名字相似,所干勾当也极为一致:成立了秘密警察队伍,实行严格宵禁;控制国家舆论,让所有舆论成为其发声的工具;同性恋、异教分子、反对者„„都将消失在秘密警察的黑袋子里,“在明天日出之前,我保证,你将是世界上最后悔的人”这是他们的一贯逻辑;成立病毒研究室并将异类分子作为人体实验品进行残害„„《V字仇杀队》中关于苏特勒政权的描述完完全全脱胎于纳粹统治经验,只是故事背景更换成了更现代更科技的未来英国。正是这种过去与未来的深切碰撞,使得这部片子极大地具有“警示”作用。
(3)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电影配乐对一部电影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1812序曲》是根据拿破仑征战俄国这段历史所作的。歌曲中大量斑驳的爆竹声象征着俄国保卫战的胜利。每当V实施爆炸时,苍穹中就会响彻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这首歌似乎也代表着另一个V字的含义——victory(胜利)。
说起来,《1812序曲》的流行背景也颇为奇特。柴科夫斯基称:他并没有放多少创作激情去创作这首曲子,因此可能并无太大价值。但是事实上,《1812序曲》一问世就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在德国、在捷克、在比利时,这首曲子一直成为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鲜明、最通俗易懂、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
三、V的含义和象征
1、“V”在漫画和电影中都有多重含义,最浅显的意思自然是“胜利”(Victory),但它显然是起源于“V”在Larkhill集中营的经历——当时他就住在意为罗马数字“五”的“V”字号牢房。
2、V在电影中象征的是一种精神,而并非具体的人或某个偶像,人可以逝去,但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他是所有人的象征和代表,而并非某一个特指,他影射了每一个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四、对影片的看法
很难想象在英国这样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对专制体制改革抱有这样深深的敬畏。在英国,出现过怀有“乌托邦”理想的哲人,勾勒了一幅人间天堂的模样,但随后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欧文用倾家荡产的代价证明了“乌托邦”似的社会只能是一朵开在梦境中的花朵,同样来自英国的乔治·奥威尔就更猛烈了,直接用华丽的想象将时空定在被“老大哥”统治的1984,不动声色的描述极权社会的可怕:“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颠倒是非标准让人不寒而栗。
《V字仇杀队》的社会背景就脱胎于奥威尔的1984,说到这儿不禁想到关于“911”事件,美国很多911事件的调查者普遍认为,911事件并非恐怖袭击,而是由美国当局自编自导的一场戏,其目的是通过恐怖主义的威胁让人们处于恐惧,并且向政府要求保护,这个时候就可以合法合理的加强武装统治力量,以民众安全为借口加强集权统治。与本片中元首苏特勒的行径几乎如出一辙,他利用自己制造出来的病毒毒杀了圣玛丽学校、污染了三河水源,并利用舆论控制了人民,许诺给他们安宁的秩序、许诺给他们和平,而作为交换,苏特勒要他们完全的服从与沉默。V是苏特勒病毒研究室失败的最坏结果:有一颗无比聪明的大脑、高尚的品味、敏捷的身手、细腻柔软的内心、气质高雅的谈吐。他攻占电视台对着全国观众发表演讲:如果恐惧成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该拿起暴力作为武器?
V无疑是一个坚定的暴力美学崇拜者。他很认真很认真一遍一遍地看《基督山伯爵》,像绅士一般挥舞起剑,每一剑都要漂亮到底,甚至连杀人手法都温文尔雅的要死,一支绝种的斯嘉丽·卡森玫瑰是他的死神之咒。也许导演自己也纠结于关于暴力的这个永恒问题,在剧中设置了一个女主角伊芙来反对这个逻辑。尽管V待伊芙百般的好,伊芙还是想从V身边逃走,她和这个国家所有人一样知道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糟,但是她却没有能力去反抗,因为对恐惧本身的畏惧战胜了一切。直到她经历了V所经历的痛苦,读了同性恋女演员Valerie唯一自传时,她才慢慢坚定下来:暴力不是一种手段,它提供的是一种希望。正如V千方百计要摧毁英国国议会大厦的理由一样:当群众的力量足够大时,摧毁国会大厦就是一种象征。在影片的末尾,我们看到无数戴着和V一样面具的人伴着《1812序曲》看着英国国议会大厦化作漫天绚丽的烟花。这就是希望.V是对极权统治政权抱着深深敬畏的人,他对权力本身的忧虑值得所有人的思考。接下来就是我们对影片的思考与体会:(1)艺术家用谎言讲出真相,而政治家用谎言来掩盖事实。
政治家往往用谎言来掩盖真实的阴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他所想要的控制和专制,欺骗人民是他们惯用的手段。而艺术家则擅用戏谑的言语、看似虚构的作品来揭示出那些政治家面具背后丑陋的面孔,希望能够让人们的思想摆脱禁锢。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政治统治背后的阴暗之处。
(2)是否应该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异教徒、反动者、同性恋?
这部影片有一个令人十分感动的地方就是同性恋女演员Valerie的自白,V告诉大家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看到了她的自白信,给了他继续活下去并展开一切计划的勇气和力量。电影中的原话是:But what I hope most of all is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 when I told you that even though I don’t know you,even though I’ve never meet you,love with you,cry with you,or kiss you---I love you.With all my heart,I love you.尽管不了解,尽管从未见过等等,但是仍然爱你,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爱,要知道盖·福克斯就是一个基督徒,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基督徒的身份,但是却强调了这种无条件的爱。这个概念早已超越了宗教本身,更像是在追寻人性。而就是这样博爱的一个人,却因为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爱而被囚禁并处死。这是一个耶稣之爱的象征,耶稣也是因为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爱而被处以极刑。而这里挑选了一个和耶稣既不同性别又不同身份的一个普通人,是想表达,这种耶稣的博爱意识,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只要我们自己拥抱爱,爱他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耶稣。(3)如果恐惧成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该拿起暴力作为武器?
关于V到底是恐怖主义者还是革命者?我想大多数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都会想到这个问题,V的行为确实具有恐怖主义色彩,或许V用优雅且利落的暴力手段来表达和传递思想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在那样一个如铁一般冰冷且无生气的时代环境下,选择性的暴力是思想流出的最佳出口。
V是革命者,因为革命者是站在人民的那一边,在V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革命者应具有的自我态度。革命者注定是牺牲的人,他既不应有个人需要,也不应有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个人恋情,甚至不应当有姓名,而V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电影中女主问他叫什么的时候,他这样回答的:我是谁?名字只是事物的代号而已,而我是一个戴面具的人。
他身上的一切都被惟一的兴趣、惟一的思想、惟一的热情——革命所吞没。要冷酷无情,但不期待被人们宽恕,他准备随时牺牲自己,并且准备亲手毁灭妨碍达到这个目的的一切东西。“如果目标很重要,那达到目标的手段就无关紧要。”这也是一位革命先行者的名言。就意味着,革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当根据革命的利益行动。所以当电影中女主伊芙问他是否会为了继续斗争下去而杀人的时候,他肯定的回答了她。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是是V和伊芙去楼顶淋雨,伊芙说:“god is in the rain!”正是这雨让受到恶魔折磨后的V没有成为另一个恶魔,而是在雨中接受了洗礼,最终成为“思想”,成为一种非具体的形态。最终不是V,而是在无数子弹穿透的钢铁甲板后面,在至始至终没有揭开过的面具后面,那我们以为无坚不摧甚至可能是超能英雄的“脆弱肉体”流血死亡而换来的“思想”,促使民众走上街头,促使民众完成了意识的崛起,并最终用非暴力的方式,让暴力屈服。V最后的胜利不是炸掉国会,炸掉法院,而是民众内心的崛起,民众不再惧怕邪恶并且走到一起,军队在民众面前主动的放下了武器。
V是个复仇者,也是个革命者,在面对真正的恐怖主义分子时,要想让民众醒悟,战胜恐惧,摆脱专制,我想暴力是必须的!(4)面具下面的不仅只有肉体,还有思想,思想是不死的。
确切的说,与其探讨这部优秀电影所影射的类似于无政府主义、暴力革命、政府阴谋、恐怖主义等,倒不如好好回味《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本身。在一个奇妙的时代里,有些故事用来回味要比用来延伸思考更对得起扎实的生活。
《V字仇杀队》表现了思想的威力。每一个观赏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在看着V通过电视向民众讲话的片段时,内心所汹涌着的激动。那段讲话所传递的几乎与人生无关,几乎与爱情无关,从头到尾令当权者感到恐惧不已是因为他将一种国家与个体的思想表露了出来。而看过那段讲话的人其实都会明白,它们又是那么的关乎人生和爱情,因为,个体的正常存在正是创造人生和爱情的基本。甚至全片所贯穿的每一个对白,尤其是V的对白,几乎每一句都是那么的富有哲学意味——如果思想总是要与哲学挂钩的话。谁都知道台词是推进电影剧情的必要手段,但在这里,台词已经不是为了服务电影,而是为了观众。这种思想的传递已经足够令这部电影成为佳品。
但这还不够。影片的结尾,当一个V倒下,无数个V站起并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思想阵容时,没有人再会去怀疑“思想不畏子弹”的存在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权利和武器已经成为了一种近乎可怜的弱势群体。这便是思想的威力。当思想让人们团结在一起时,那种气场是不可阻挡的。即便是受到阻碍,也只是一种暂时,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脚步终究会证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V字仇杀队》所要表达的深意显然很丰富,但不管怎样斑斓,核心总少不了思想。这就不难理解,正确的教育和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勇敢者的思想远不如思想者的勇敢。
这部电影的创作者真正理解了何谓自由,他不仅仅是指你的身体自由,言论自由,更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自由,不受那些所谓主流媒体的误导不受所谓政府的欺骗,不受他人左右迷失,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整部影片中使用了很多巧妙的象征手法,来警醒世人要警惕统治阶级对人民思想的禁锢。
五、色彩运用
本片最让我赞叹的其实是各种细节处理,纵横交错。这里我说一下关于色彩细节的运用。
颜色不是中庸而无辜的,颜色选择和它所携带的隐喻含义往往是理性艺术创作的开始。
从最为明显的来说,《V字仇杀队》有着与影片主题高度一致的色彩基调。基于电影故事的黑暗激烈,影片的主色也以红与黑为主。“V”的全套黑色行头,以及他喜爱在夜色中行事的风格,都使得这个角色有股神秘莫测的气质,彷佛随时会在黑色中消失,也可能在你不注意的地方出现。事实上,影片中绝大部分角色的服饰,都是以黑为主色调的,只有女主人公伊芙的服装以浅色和暖色调为主。这种强烈的对比,除了暗示在极权统治下众人的“非人”状态外,还表明只有像伊芙那样觉醒才是光明的前途。与此同时,“V”的行事诡异又与他极端的手段形成强烈对比,如片中那红色的“V”形标记一样,“红”在片中多次用来强化火光与鲜血,一如那爆炸中所产生的“V”形火花,意指推翻极权统治也需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至于片中多次出现的执政党宣传大会上和秘密警察们的徽章上更为明显的红黑色彩,在大银幕上看来则具有股森冷的压迫感。与极权统治下白色恐怖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片中表现角色Valerie回忆的段落,是非常饱和而温暖的色调,无论是人物还是景色都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的光晕,配合以大量鲜红的玫瑰花,“失去的伊甸园”形象不言自明。这些色彩的设定,虽然都只是常规的电影技巧,但用在本片的题材环境中,更有种恰如其分的感觉。除了这些主要颜色,还有其他很多对颜色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此处便不一一说明了。
六、总结:
《V字仇杀队》是一部揭示极权特征并鼓励反抗的电影,反抗的意义不在于立即推翻旧势力重建新世界。因为没有任何某一次、某一个人、某一个时刻的反抗能做到这一点。当民主沦陷、法治死亡;宗教充满着猥琐和腐臭的味道,极端的宗教思想凌驾于基本人性的道德之上;人民有清醒的头脑却没有团结的力量足以让政府感到害怕。这时,反抗的意义在于强化和扩大,强化你内心想要的,扩大你理应扩大的势力——正义、自由、民主。正如它们是在集权者日积月累的渗透中被悄悄掠夺的一样,它们必然也需要通过人们日积月累的搏弈重新夺回。
第五篇:V字仇杀队豆瓣影评
相信我,V是这世上最为风度翩翩的杀手、怪客、武士和复仇者。
他熟读莎士比亚,热爱柴科夫斯基,每看一遍《基督山复仇记》都会被打动,懂得烹饪,怀旧,电唱机里播放老歌。
他不属于他所在的时代他所在的世界,他好像去错了时空的流亡贵族,自得其乐,但离群索居。
他很浪漫,在他用以摧毁国会大楼的炸药中,甚至混合得有大量烟火。该时刻,倾城惊动,众人仰面观望,这阴霾世界有一场火树银花。他把复仇变成节日。他带来光。
没有理由地,V总是叫我想起伦敦老城区爬满常春藤的灰墙,落雨的泰晤士河,浓雾中维多利亚式样的街灯,一切旧的,美丽的,而又昏暗的事物。
故事的时间应该是二零四零年前后,地点,伦敦。
那是最坏的时代,整个英国都处于严酷的强权控制之下,好像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传感器和监视系统的包围里,人们沉默而顺从。
V是二十年前政府的病毒性生物武器研制中,所用的活体试验品里,唯一的生还者。而他复仇的对象则是一个时代——有序的灰暗的死气沉沉的时代,在其中,同性恋、异教徒、政治激进分子都将被逮捕被处决,他们莫名消失,好像没有存在过。
这个剔除了全部异质元素的世界,表面上纯粹,平静,没有锋芒,呵,美丽新世界。但大众的怨怼愤怒却转而向内,汹汹暗涌,这虚幻的乌托邦。
阴差阳错地,伊芙(娜塔丽?波曼饰)被卷入V的复仇行动,并被带回他位于地底的家中。
次日,她醒来,懵懂中听见荡来一支老歌,《泪流成河》。又见幽暗走廊遍布书籍、雕塑和油画——来自政府仓库的违禁品。
伊芙有些恍惚,是否走错了时光来错了年代,她不知今夕何夕。
娜塔丽?波曼,呵,我实在忍不住想要说一说她,这个十二岁已经颠倒众生的女孩。成年的她,面貌趋于中正,邪气收敛起来,但依然美艳。而且,这一回,她又遇上孤独的杀手,又与他相爱。
爱得又隐忍又寂寞。
电影中,她跟V少有恋人间的身体接触,从始到终,他们不过共舞一曲,还有一个吻,隔着面具。
甚至,她都不晓得他长什么样子。
伊芙对V说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对你一无所知,而你却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呵,大概是因为,这世上有太多人没有面具,但却以其他方式掩饰着自己,而惟独这个男子,戴着面具,却敞开了他的灵魂。他美丽昏暗的老灵魂。
电影中有一封藏在牢房老鼠洞里的信,非常动人。
“给我不认识的你”,它来自一个因同性恋而被捕并且在狱中死去的女子,瓦拉瑞。在信里,她说,我们的尊严是那么的小,但那是我们的仅有,那是我们最后一寸领地,但在这一寸里,我们是自由的。
读过这封信的人——V、伊芙,都被它深深打动过,乃至死亡当前仍不肯退却。
是这封信唤醒了他们体内沉睡的力量,使他们可以与死、与恐惧对垒。他们自由了。
故事的结尾,V死去。他躺在装满炸药的列车里,国会大厦是这辆车的终站。他的身边簇拥着他种的红玫瑰,已经绝迹的斯嘉丽?卡森。至死他也戴着面具,永恒微笑,笑容诡谲轻蔑。
他独自行过死荫的幽谷,去赴一年前订下的,那一回菊花约。
他将二十年的寂寞谋划,换一场漫天烟花众人来看,来惊动,来歌哭,来欢喜。东方曙色初动,他带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