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 点评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点评版本)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解析](转载)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一切都会过去(简明扣题)
高三二班学生
5月12日,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一个举世震惊的日子;一个冲满着伤与痛演绎着一幕幕生与死离别的日子。(排比修辞增强感染力)
这一天,我们沉默着走过,为的是不打扰那些沉没于地下的生命,为的是与活着的人共同承担这伤痛,为的是让在这产灾难中的幸存者感到温暖,有继续下去的勇气。(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与读者产生共鸣)
“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先声夺人,吸引注意力)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生命已然流逝。而孩子,在她的怀里睡的却很甜。人们在她身下,找到了这位母亲为自己孩子留下的最后的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伟大的母爱,永远不会改变,正是这爱,让她有了支撑下去的力量。我想,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努力。也许他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又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叙述简洁到位,引用及时,议议抒情及时,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哭什么,我们都还活着。”这是一个十口之家在无情的灾难面前,他们成为了这个家的仅有的幸存者: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妹妹。这是哥哥在安慰哭个不
停的妹妹时说的。一句话,代表着希望。“还活着”,这三个字多么让人悲伤,却又包含着多少希望。灾难能吞噬我们的生命,但不能吞噬我们的希望。只要我们还活着,明天的花朵,定会有一支是为我们而绽放的。
“出去之后,我们就结婚。”他们本是一对恋人,在地震中被埋在了废墟中,因为一堵墙,他们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他被落下的石块砸伤,自知时间已经不多的他录下了自己的声音,好让她在自己死后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他在录音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多么美丽的生命之花!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没有这坟墓,又如何能在上面开放得如此炫目,动人呢?
5月12日,想着一个个生命的逝去,我感到由衷的痛心。但我要对活着的人说:生命还在继续,一切都会过去,活下来的你们,承载着已去的人们的希望,难道这还不能成为你们鼓起勇气面对明天的理由么?
一切都会过去,不代表忘记。它代表你铭记这伤痛,不辜负逝去之人的嘱托,努力将自己的生命演绎的更精彩!(照应开头,结构完整,用语深刻,意味深长,有较提升境界)
总评:文章是一位由七八十分语文水平的学生写出来的,看的出他的进步是惊人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因为心踏实下来的缘故,他很快开窍了,功夫马上就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了。如果说总分带有偶然性的话,作文绝对不带有偶然性的,那是反映语文水平最真实的东西。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他自己的真心学习,无论讲多少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真的有限!
这篇文章题目简洁,但扣题很紧,能第一时间告诉阅卷老师他没有跑题。文章结构清晰,使用了并列式组织结构,主题一目了然,层次一览无余。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的并列式结构不是使用通常的中心段的议论式,而是直接引用原话,非常富有感染力,同时还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在语言方面,他的句式较为丰富,有长句,有短句;有整句,有散句;有常式句,有变式句;还有灵活生动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可读性非常强。文章结尾,不仅照应题目和开头,使结构完整,还承载着希望,深化了主题,做到了深刻。虽然文章还算不上精品,但已经可以算上乘了。很好!【上海高考优秀范文】(转载)
风中的余香(得分:68分)
(题目使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开篇点题,第一时间传达主题信息,同时使用对比和比喻等手法,生动有文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比喻恰当,生动形象,照应题目,及时扣题)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叙事简洁明了,长短句配合,问句等句式灵活使用,有感染力。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议论抒情,更是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单独成段,点题醒目自然,与上文配合有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感觉)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夹叙夹议,深情演绎,感染力很强)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联系社会,学以致用)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照应题目,总结点题)
总评:本文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极富感染力,很有诗味儿。作者定是一个情感丰富,文笔老练的学生。
第二篇: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_点评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风中的余香(得分:68分)
(题目使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开篇点题,第一时间传达主题信息,同时使用对比和比喻等手法,生动有文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比喻恰当,生动形象,照应题目,及时扣题)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叙事简洁明了,长短句配合,问句等句式灵活使用,有感染力。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议论抒情,更是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单独成段,点题醒目自然,与上文配合有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感觉)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夹叙夹议,深情演绎,感染力很强)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联系社会,学以致用)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照应题目,总结点题)总评:
范文先用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的事实,说明“一切都会过去”,又用“思想与美”化作一抹余香,永不逝去的议论证明“一切都不会过去”,然后提出“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的观点。这个观点非常准确地理解了文题的意旨,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文章的文笔非常优美,语言极富感染力,“风中的余香”的比喻使文章具有诗歌的韵味。作者在娓娓的论述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辩证地阐述了逝与留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的道理。
第三篇: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点评(综合版)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点评版本)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解析] 考察考生的人文关怀
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做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目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了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任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都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
可以写青春,可以写灾难
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家宝总理访日,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对于作文文体,可以写成哲理性散文,将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至于这两句话本身,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占80%,“一切都不会过去”占20%。
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
可用素材很多,例如日本地震、南方大旱等灾害和困难,我们要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同时,我们又要从辩证地角度分析,要重视或正视眼前的困难。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对社会现象应该有理性的看待。当然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写,围绕读书和做人来写,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通过生活过程写出对人生的理解。
哪点感触深就写哪点
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切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一切都会过去(简明扣题)
高三二班学生
5月12日,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一个举世震惊的日子;一个冲满着伤与痛演绎着一幕幕生与死离别的日子。(排比修辞增强感染力)这一天,我们沉默着走过,为的是不打扰那些沉没于地下的生命,为的是与活着的人共同承担这伤痛,为的是让在这产灾难中的幸存者感到温暖,有继续下去的勇气。(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与读者产生共鸣)
“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先声夺人,吸引注意力)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生命已然流逝。而孩子,在她的怀里睡的却很甜。人们在她身下,找到了这位母亲为自己孩子留下的最后的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伟大的母爱,永远不会改变,正是这爱,让她有了支撑下去的力量。我想,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努力。也许他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又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叙述简洁到位,引用及时,议议抒情及时,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哭什么,我们都还活着。”这是一个十口之家在无情的灾难面前,他们成为了这个家的仅有的幸存者: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妹妹。这是哥哥在安慰哭个不停的妹妹时说的。一句话,代表着希望。“还活着”,这三个字多么让人悲伤,却又包含着多少希望。灾难能吞噬我们的生命,但不能吞噬我们的希望。只要我们还活着,明天的花朵,定会有一支是为我们而绽放的。
“出去之后,我们就结婚。”他们本是一对恋人,在地震中被埋在了废墟中,因为一堵墙,他们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他被落下的石块砸伤,自知时间已经不多的他录下了自己的声音,好让她在自己死后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他在录音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多么美丽的生命之花!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没有这坟墓,又如何能在上面开放得如此炫目,动人呢?
5月12日,想着一个个生命的逝去,我感到由衷的痛心。但我要对活着的人说:生命还在继续,一切都会过去,活下来的你们,承载着已去的人们的希望,难道这还不能成为你们鼓起勇气面对明天的理由么?
一切都会过去,不代表忘记。它代表你铭记这伤痛,不辜负逝去之人的嘱托,努力将自己的生命演绎的更精彩!(照应开头,结构完整,用语深刻,意味深长,有较提升境界)
总评:文章是一位由七八十分语文水平的学生写出来的,看的出他的进步是惊人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因为心踏实下来的缘故,他很快开窍了,功夫马上就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了。如果说总分带有偶然性的话,作文绝对不带有偶然性的,那是反映语文水平最真实的东西。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他自己的真心学习,无论讲多少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真的有限!这篇文章题目简洁,但扣题很紧,能第一时间告诉阅卷老师他没有跑题。文章结构清晰,使用了并列式组织结构,主题一目了然,层次一览无余。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的并列式结构不是使用通常的中心段的议论式,而是直接引用原话,非常富有感染力,同时还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在语言方面,他的句式较为丰富,有长句,有短句;有整句,有散句;有常式句,有变式句;还有灵活生动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可读性非常强。文章结尾,不仅照应题目和开头,使结构完整,还承载着希望,深化了主题,做到了深刻。虽然文章还算不上精品,但已经可以算上乘了。很好!
【上海高考优秀范文】
风中的余香(得分:68分)
(题目使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开篇点题,第一时间传达主题信息,同时使用对比和比喻等手法,生动有文采)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比喻恰当,生动形象,照应题目,及时扣题)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叙事简洁明了,长短句配合,问句等句式灵活使用,有感染力。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议论抒情,更是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单独成段,点题醒目自然,与上文配合有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感觉)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夹叙夹议,深情演绎,感染力很强)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联系社会,学以致用)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照应题目,总结点题)
总评:本文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极富感染力,很有诗味儿。作者定是一个情感丰富,文笔老练的学生。
第四篇:高考作文点评
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问题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
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此文先写施善方式,以陈光标和微尘这一反一正两个例子,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和陈光标相比,微尘团体在施善的同时,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接着,文章再写受助心态,同样以一个反例引出一个正例,指出盲目拒绝不代表有傲骨,像黄中天那样,把接受到的善传递给社会,才是正确的受助心态。四个例子简洁有力地证明了文章观点,结尾呼吁施受双方互相理解,以浇水施肥喻示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高二8班
伍昭宇
第五篇:高考作文点评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全国高考(微博)课标天津卷优秀作文及点评
小鱼不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问题吗?
天津考生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很可笑吗?起码命题人认为是可笑的——“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鱼儿每天生活在水中,没了水,鱼儿就失去了家,就没了容身之所,可鱼儿竟然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鱼是不会说话的,当然不可能“忍不住”发问。但既然有人编了这个故事——且不论这故事编得是否符合逻辑,我们就顺着这根竿子往上爬一爬。
小鱼为什么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主要是因为小鱼还太小。这“小”指的是年龄上的“小”,而不是个头儿上的“小”。年龄小到什么程度?我推测最多也不过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吗?知道大气中的PM2.5含有什么有毒、有害物质吗?知道“二奶”“小三”是何方神圣吗?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的不知道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发问:“月亮上到底有什么东西?”那好,悉心培养,没准儿将来就是“霍金第二”。如果他们问:“„二奶‟是妈妈的什么人?”家长(微博)该怎么回答?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自有其规律;孩子的成长,也应该顺其自然。成年人需要做的,一是尽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二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别让孩子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像个孩子了。
那么,由谁来告诉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当然是老鱼。但老鱼中有明明白白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也有浑浑噩噩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所以,这个告诉小鱼“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角色应该由前者来担任。
但事实上呢?更多的时候,是由后者担任这个角色的,而前者由于太明白、太清醒、太不通“鱼”情世故而受冷落、遭闲置,被安排做不致于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的工作。比如,是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鱼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反正我这条小鱼碰到过不清楚的。比如,是不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老鱼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我没怎么接触过,但有些地方的水质越来越差却是不争的事实。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小鱼们可能永远也弄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