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最终版)
一、总体运行情况
1-5月,县境内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现价)9.46亿元,同比净增2.28亿元,增长31.7%,相当于去年全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含广旺集团在旺部分)实现产值6.7亿元,同比净增2.3亿元,增长31.7%;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6亿元,同比净增0.43亿元,增长18.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市及市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53亿元,增长28.8%;县属企业实现产值3.18亿元,增长49.8%。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达45%;工业经济实现税收4545万元,占全县税收的67%,同比增长12%。培育了一批工业骨干企业,广旺集团在旺企业实现产值1.43亿元,增长18.1%,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5%;东河热电实现产值9004万元,年底可望进入亿元企业行列,汇昌食品、建海钢铁产值均突破了5000万元,分别达到5259万元、696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金虹化工实现产值4092万元,同比增长%,年底可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下企业中至少有5户企业能够顺利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目录。全县完成了6个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新开工建设项目12个,有7个项目进入前期准备工作;全县新引进工业项目34个,引进到位资金4.5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个,投资5000万元到亿元的项目2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
二、主要做法
1、抓发展,推动工业经济上台阶。一是以做大做强为重点,打造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年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集中精选了20多户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来扶持。通过抓大扶小,扶优扶强,形成了大小并举、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以上企业中,已有个企业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个企业产值超过了亿元,广旺集团、东河热电、建海钢铁、汇昌食品、煤铁厂、金虹化工6户企业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重点企业,重点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规模以下企业中,有户企业生产超过了1900万元,户企业产值超过了800万元,户企业产值超过了400万元,户企业产值超过了300万元;建材、能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97.5%,五大产业的支柱作用更加明显。二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通过围绕资源储备项目,围绕市场打造项目,围绕业主招引项目等措施,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东河热电3500吨工业硅和1.2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宏扬肉食品冷冻库项目、金旗水泥15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匡山水泥15万吨生产线项目、电力公司20万吨机焦项目一期工程、成铁局20万立方铁路道渣项目等;开工建设了10万吨亿民机焦和20万吨远达焦化一期工程、东河热电2000吨电解锰技改扩能项目、金旗水泥3000千瓦余热发电项目、金溪5万吨生石灰生产项目、大龙集团15万吨铁精粉一期工程、天马丝绸300吨捻线丝项目等;启动了4×30万千瓦劣质煤发电项目、蓝星集团5万吨工业硅和1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启明星集团1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攀成钢40万吨铁精粉项目、嘉川12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唐家河煤矿洗精煤技改项目等的前期工作。三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在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突出的嘉川、东河、普济三个镇打造工业园区,通过落实企业进入园区减免税费等政策,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引导水泥生产、火力发电、煤炭加工等重工业企业向嘉川简家坝工业区、普济煤电冶工业区集中,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环保型企业向东河工业区和嘉川红旗工业区集中,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有户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占全县企业总数的%,所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2、抓改革,增添工业发展新活力。一是在改革范围上求突破。不仅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而且大力推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改革。目前,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100%,触动产权面达90%;乡镇企业的改制面达到95%以上,触动产权面达到80%;私营企业改制也有序推进。今年,完成了印刷厂、纸厂、蜀丰花岗石厂、三江锅厂实际意义上的终结,完善长石矿、磷钾肥厂的破产重组,氮肥厂、肉联厂、金溪铁厂、粮贸大厦和基层食品站的改制工作正有序推进。二是在改革形式上求突破。县委、县政府抓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一“牛鼻子”,大力实施劣势企业的退出战略:对能够出售的企业和资产进行出售变现;对有条件实行兼并联合的企业,积极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符合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吸纳企业职工和社会资金入股;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城镇集体企业进行了依法解散和出售。三是在改革内容上求突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促进已改制企业规范运作:通过改善董事会结构,推进了一些企业经理层的市场化配置,强化了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通过积极推行年薪制和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以及企业经营班子持股等办法,构建了长期、稳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在用人上强调以能定位,在用工上强调以效定岗,在分配上强调以绩定酬,逐步建立起了优胜劣汰的竞争聘用体系、市场最低成本的核算体系、风险回报的效益目标体系、严格自控的监督约束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企业内部资源。宏达矿业公司对原李家河铁矿改制重组后,通过实行产权、分配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今年1-9月已累计实现产值万元,实现利税余万元,职工月工资是原企业的2倍以上。
3、抓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大发展。一是打造诚信政府、高效政府,营造“亲商、便商”的
第二篇:关于**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
关于**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
一、总体运行情况
1-9月,县境内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现价)9.46亿元,同比净增2.28亿元,增长31.7%,相当于去年全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含##集团在@部分)实现产值6.7亿元,同比净增2.3亿元,增长31.7%;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6亿元,同比净增0.43亿元,增长18.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市及市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53亿元,增长28.8%;县属企业实现产值3.18亿元,增长49.8%。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达 %;工业经济实现税收 万元,占全县税收的 %,同比增长 %。培育了一批工业骨干企业,**集团在@企业实现产值1.43亿元,增长18.1%,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5%;**实现产值9004万元,年底可望进入亿元企业行列,汇昌食品、建海钢铁产值均突破了5000万元,分别达到5259万元、696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金虹化工实现产值4092万元,同比增长 %,年底可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下企业中至少有5户企业能够顺利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目录。全县完成了6个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新开工建设项目12个,有7个项目进入前期准备工作;全县新引进工业项目34个,引进到位资金4.5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个,投资5000万元到亿元的项目2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
二、主要做法
1、抓发展,推动工业经济上台阶。一是以做大做强为重点,打造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年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集中精选了20多户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来扶持。通过抓大扶小,扶优扶强,形成了大小并举、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以上企业中,已有 个企业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个企业产值超过了亿元,**集团、**、建海钢铁、汇昌食品、煤铁厂、金虹化工6户企业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重点企业,重点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 %;规模以下企业中,有 户企业生产超过了1900万元,户企业产值超过了800万元,户企业产值超过了400万元,户企业产值超过了300万元;建材、能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97.5%,五大产业的支柱作用更加明显。二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通过围绕资源储备项目,围绕市场打造项目,围绕业主招引项目等措施,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3500吨工业硅和1.2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宏扬肉食品冷冻库项目、金旗水泥15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匡山水泥15万吨生产线项目、电力公司20万吨机焦项目一期工程、成铁局20万立方铁路道渣项目等;开工建设了10万吨//机焦和20万吨//一期工程、**2000吨电解锰技改扩能项目、//水泥3000千瓦余热发电项目、//5万吨生石灰生产项目、大龙集团15万吨铁精粉一期工程、//丝绸300吨捻线丝项目等;启动了4×30万千瓦劣质煤发电项目、//集团5万吨工业硅和1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集团1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攀成钢40万吨铁精粉项目、嘉川12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唐家河煤矿洗精煤技改项目等的前期工作。三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在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突出的;;、;;、;;三个镇打造工业园区,通过落实企业进入园区减免税费等政策,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引导水泥生产、火力发电、煤炭加工等重工业企业向//工业区、//冶工业区集中,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环保型企业向//工业区和//红旗工业区集中,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有 户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占全县企业总数的 %,所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
2、抓改革,增添工业发展新活力。一是在改革范围上求突破。不仅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而且大力推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改革。目前,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100%,触动产权面达90%;乡镇企业的改制面达到95%以上,触动产权面达到80%;私营企业改制也有序推进。今年,完成了//、//厂、//厂、//厂实际意义上的终结,完善//、//的破产重组,//、肉//厦和基层食品站的改制工作正有序推进。二是在改革形式上求突破。县委、县政府抓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一“牛鼻子”,大力实施劣势企业的退出战略:对能够出售的企业和资产进行出售变现;对有条件实行兼并联合的企业,积极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符合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吸纳企业职工和社会资金入股;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城镇集体企业进行了依法解散和出售。三是在改革内容上求突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促进已改制企业规范运作:通过改善董事会结构,推进了一些企业经理层的市场化配置,强化了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通过积极推行年薪制和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以及企业经营班子持股等办法,构建了长期、稳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在用人上强调以能定位,在用工上强调以效定岗,在分配上强调以绩定酬,逐步建立起了优胜劣汰的竞争聘用体系、市场最低成本的核算体系、风险回报的效益目标体系、严格自控的监督约束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企业内部资源。宏达矿业公司对原李家河铁矿改制重组后,通过实行产权、分配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今年1-9月已累计实现产值 万元,实现利税 余万元,职工月工资是原企业的2倍以上。
3、抓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大发展。一是打造诚信政府、高效政府,营造“亲商、便商”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18个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精神,对投资上千万元、高科技企业和与农业产业化密切关联的企业,在用地和收费上给予特殊优惠;对从事农业开发和加工型的企业实行定额最低收费制度;凡是进入工业园区投资新办企业,3年内免收所有行政事业性费用;将年纳税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作为党政一把手的挂牌保护企业;各执法部门在年初向县经贸局申报收费、检查项目,对收费、检查实行报告审批制度;我们先后废止有碍经济发展的文件100多个,取消过时审批项目62个,取消收费项目87个,砍减比例达52%;实行“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推行“零成本”、“零距离”的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大执法执纪力度,营造“安商、留商”的法制环境。重点抓了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协调厂社关系,整治企业周边环境,从严治理“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对各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坚决依法依纪从严查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大硬件建设力度,营造了“利商、扶商”的投资环境。近三年来,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3.5亿元,举全民之力,加快了县城进出口通道和城市道路的改造,改善了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修通、硬化了重点企业进厂路、资源路,改善企业办公环境,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县城规模的扩张,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几点体会
1、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的思路不动摇,牢固树立新型工业化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确立了“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全县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党政重视、集中力量抓工业经济的良好氛围。坚持思路决定出路,进一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和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加强了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县上成立了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切实做到工业经济月通报、季分析,定期召开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对策,形成了领导、部门、企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工业经济的工作机制;县委成立了企业工委,加大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协调、服务、指导力度;同时强化督查落实,定期不定期深入乡镇、企业检查目标完成进度,核查经济数据,形成领导带头督查、部门配合督查、乡镇和企业自行检查的格局,使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巧借外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招商引资不但可以引进一批大的工业企业,而且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全县新引进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企业9家,通过嫁接、技改等形式新上项目11个,通过外来资金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万元,使23户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炼铁车间租赁前处于停产状态,被;;钢铁租赁后,当年产值达到3146万元,今年1-9月达到6964万元,到年底产值可突破亿元大关。
3、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今年以来,先后取缔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五小”企业 家,其中,小焦窑 个、小石灰窑 个、小煤矿 个;对;;水泥、;;水泥、;;水泥等企业实施了技术改造,使废气、废水排放对环境污染减轻;采用环保技术,对现有的一些石灰厂、炼焦厂、洗煤厂进行技改,建成了;;10万吨机焦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了10万吨;;机焦、20万吨;;一期工程和;;生石灰项目;、企业增加了环保设施,使废气、废水排放大幅度减少;新上项目时严把环保关,在项目选址、布局、规划、审批和施工时坚决按环保规定办理,坚决杜绝引进其它地区的淘汰工艺、设备,确保引资不引“污”,遏制新污染源产生。同时,大力发展环保型工业,充分利用我县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业;依托;;公司、;;食品公司、;;公司、;;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名符其实的支柱。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减轻了全县工业污染程度,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第四章 工业经济发展
东马蓬志——工业
第四章 工业经济
第一节
济源锅炉厂
济源锅炉厂是东马蓬村办集体企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济源
乃至河南的明星企业,锅炉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区,年产值数千万元,从业人员超百人。曾经为村里的教育发展、村政建设、农业现代化、村民就业兴业和生活改善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从1969年建厂到2005年完成改制,济源市锅炉厂历经沉浮,最终于2007年破产。
历任厂长有崔宽跃、王长发、毕和中、崔国星;资深副厂长有崔聿威、崔和平、崔国强、王振合、李立彪、崔铁山;技术骨干有胡太安、翟会星;高级技工有李全福、王海清、王二留、王振东、王长海;工程师有潘新民、琚小波、李小红(女,二组)。
1969年以前,东马蓬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除发展农业外,集体经济也允许搞副业,东马蓬村工业经济的起步,是由村里的一个“能人”促成的。
1969年,东马蓬人琚立德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县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由于工作关系,他认识了到饭店食宿的坡头乡连地村同姓族人东马蓬志——工业
琚建民,并成了好朋友。当他得知琚建民曾经是个锅炉生产的行家里手时,就想,为啥不能利用人家的技术,在村里搞个锅炉加工企业呢?
琚立德立马邀请琚建民到村里见党支部书记李照义和大队长琚恒端。支书和大队长敏锐地捕捉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商机,而且当时的政策也允许农村搞集体副业,所以,村干部经过研究决定由村里投资兴建企业,聘请琚建民为技术员。支部书记李照义爱人杨仙英亲自给琚建民等人做饭,直到企业正式开工。
没有人员、设备、资金怎么办?村里从各生产队抽调了12个社员,加上琚建民请来的钳工张跃然、焊工卢发家等从事锅炉制造的技术人员4名(其中3名曾是西安劳改锅炉厂服刑人员),凑齐了职工队伍。村里又很快筹集几百元,买了一台电焊机,琚建民从洛阳借来了部分切割工具,一个锅炉加工企业就兴办起来了。首任厂长琚立祥,副厂长王长发,财务管理毕和中。
当时没有建厂房,就是一个流动加工厂,十几个人,哪里有活到哪里,风里来雨里去。工人们依靠最原始的炭火和铁锤,纯手工为当时的济源针织厂“敲出”了蒸发量为0.2的锅炉,为县手工业管理局“敲”出了一台烧热水的茶炉,为县电业筹备处“敲”出了一台茶炉并铆焊了一台汽车大梁,为济钢焊接了一台200吨的立式油罐,为洛阳洛宁八一机械厂焊制了一台茶炉,为县树脂厂制作了一台4T快装锅炉。
当年,除去成本,流动加工厂收入8万余元。大队用加工厂上缴的3万元用于农田水利改造,使农田全部变成水浇地,划拨9千元改东马蓬志——工业
善村小办学条件,村务开资和村干部工资也不再从各小队摊派。加工厂的业务开展起来后,一度引起有关部门的质疑。当时受“极左”思想影响,城关税务所负责人通知时任负责人的琚立祥、王长发和毕和中等,到所里询问情况,指出该加工厂不仅属于未经批准的企业,而且村里私自使用劳改人员,存在阶级路线不清的问题。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使用劳改人员确实是政治问题,村干部顶不住压力,1970年9月,成立不到一年的加工厂解散。琚建民到洛阳大路,组建了洛阳锅炉厂。
1974年,经大队干部研究,由时任民兵连长的崔宽跃负责,重新召集先前的工人,在村西空地二次建厂。这次,没有聘用外地的技术人员,工人们依靠先前学到的技能,继续承接加工、安装和维修业务。
1976年,在湨河南100米处,盖起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的4间厂房。
1978年崔宽跃任大队长。9月,他辞去厂长职务,由王长法任厂长。期间,厂里生产的锅炉开始销往四川、河北、浙江等地。
锅炉厂的兴办,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村里用企业创下的经济效益,先后购置了联合收割机、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和播种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全村农业机械化。同时,困扰村里多年的学校教师工资、村集体电费、生产机耕费及村务开支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大队给各生产队每年拨款1万元,副业反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收益,还提高了村民整体收益,短短东马蓬志——工业
几年时间,村中一个劳动日由0.5元提高到1.3元,成为当时的济源富裕村。
1979年,在县磷肥厂工作的毕和中受崔宽跃邀请,进入锅炉厂工作。1980年,毕和中接任厂长,王长发任副厂长。
1980年,国家对全国锅炉行业进行大整顿,作为特殊行业,锅炉厂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合格厂房、不具备生产检验条件,被国家强制勒令叫停。
1980年10月开始到1981年10月,锅炉厂积极整改,新投资扩建了1000平方米的大型厂房,但仍未达到国家验收要求。根据现实条件和业务需要,村里决定先申请锅炉安装资格证。新乡地区劳动局锅炉科按锅炉安装必备条件要求,审查批准并颁发了锅炉安装资格证。
为尽快达到生产锅炉的必要条件,安装队先后从
531、焦作群英机械厂、焦作煤校聘请了6位技术人员,添置了交流、直流焊机以及系列切割设备,配置了X光机、超声波探伤仪、物理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同时,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王长海、翟秋战通过培训,取得了无损探伤员资格证书,选派李立彪、崔铁山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锅炉生产技术。
为了尽快通过省里验收,厂长毕和中和办公室主任崔国兴一趟一趟往省里跑。当时没有打印机,所有的申报技术资料全部需要一张张手工书写,厚厚的资料装满了一个重重的一大提包。
一次,毕和中和崔国兴两个人带着提包,坐长途汽车到省里去,东马蓬志——工业
途径沁阳时,一不留神提包不翼而飞,两个人焦急得到处寻找,最终也没有找回。回来后,只好让4个技术人员花费了10多天时间,重新补齐了全部资料。经过艰辛努力,在取得锅炉安装资格证后的1985年,终于又取得了国家颁发的E级锅炉生产许可证,对锅炉厂经营业务的扩展和东马蓬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决定性作用。
1983年,新乡地区锅炉焊工技能比赛在531兵工厂举行。王二流、李全福夺得比赛桂冠。
1986年1月1日,崔宽跃主持三套班子会议决定:扩建热水锅炉厂三期工程,成立7人领导班子,组长茹国喜,成员崔宽跃、毕和中、崔玉威、王长法、崔和平、崔国强。
1988年,村办锅炉厂规模扩大,新修厂房2座,面积4000平方米。
1992年10月,毕和中调任轵城镇机械厂支部书记。王传明、崔国兴成为新一任厂领导,锅炉厂新厂区开始扩建。不久,王长发、王振合分别担任锅炉厂厂长和安装队队长。
1994年,济源锅炉厂搬迁新址,同时成立济源神马实业集团公司,下设锅炉制造公司、锅炉安装公司、科达电器公司和农业开发公司等4个实体经济组织,注册资金399.58万元,总固定资产523万元。
1995年,锅炉制造公司、锅炉安装公司、科达电子公司、饮料厂等4家企业共创工业产值2200万元,联合体工业产值1500万元,个体工业产值300万元,村人均年收入2200元。东马蓬志——工业
1995年,济源锅炉厂申报取得压力制造容器许可证。1996年,企业再次取得C级制造许可证。
1996年开始,受国家对特种行业的治理整顿政策影响,企业发展一度不太景气,员工们一年多发不下工资。经民主推举,王长发担任厂长,李立彪、崔铁山任副厂长。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依旧毫无起色。
1998年,村委会换届,崔国兴再度回到厂里,担任厂长。2001年下半年,锅炉厂进行全面改制。
2002年6月1日,锅炉厂承包给沁阳锅炉厂经营,沁阳锅炉厂派遣李绍峰主持工作。2004年,由于诸多原因,沁阳锅炉厂承包合同终止,村里收回经营权。
2005年.锅炉厂再次启动改制程序,崔国兴单独承包经营。2007年,经济源市人民法院主持拍卖,济源锅炉厂正式宣告破产。
2002年6月1日,锅炉安装队由崔信书承包,2004年转给王健林承包,2006年转给崔利东承包,两年后崔利东因病离世,锅炉安装队资质停止年审。
锅炉厂的发展史是东马蓬的一部创业史、奋斗史,锅炉厂是东马蓬人才培养的一所大学校、孵化器,给东马蓬村民留下了深刻记忆。从昔日锅炉厂中走出了多名个体企业家,东马蓬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锅炉村”和“济源焊工摇篮”,拥有全市人数最多、技术最精湛的焊工队伍。由此衍生出诸如中原冶金机械、东南机械、中鑫设备、飞磊冶金、神龙机械等一大批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东马蓬志——工业
第二节 济源市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济源市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前身是红星钣金加工厂,成立
于1986年,系琚恒福、琚立祥合资创办。2000年更名为济源市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股东五人,分别是琚立祥、琚立中、琚国中、琚太中、张玉山。2011年公司由天坛中路南漭河桥畔,迁至虎岭工业园区。该公司是“河南省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济源市优秀会员企业”,注册资金2450万元,年产值最高达到亿元,产品出口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拥有车、镗、铣、磨、刨、钻等各种机械设备,电焊、气割、铆焊、安装技术力量雄厚,是机电设备安装总承包三级资质企业,冶炼、矿山、化工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家。公司有职工3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45人,技术工人100余人。公司下设办公室、生产科、技术科、供应科、设备科、质检科、一车间、二车东马蓬志——工业
间、三车间、机加工车间。主要产品有:
(一)铅冶炼设备:钢性滑道鼓风烧结机、铅鼓风炉、烟化炉、电热前床、单辊破碎机、圆筒制粒机、长盘运输机、鳞板机、铸渣机等铅冶炼设备。
(二)铅电解设备:铅阳极板铸型机组、始极片制造机组、电铅铸锭机组、铅合金铸锭机组以及与其配套的附属设备等铅电解设备。
(三)贵金属冶炼设备:贵铅炉、分银炉等贵金属冶炼设备。
(四)锌冶炼设备:抛料机、多膛炉、焙砂冷却圆筒、流态化冷却器、锌铸锭机等锌冶炼设备。
(五)铜冶炼设备:阳极炉,底吹炉。
(六)客户需要的其他非标设备。
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琚立祥致富不忘乡邻,不仅全部承担了族人文化交流活动经费,还多次慰问学校教师。2006年,在村委变更170亩土地(钢材市场、停车场、绿城一期等用地)急需资金时,琚立祥毫不犹豫慷慨解囊,解了村委燃眉之急,为后来集体经济玉川绿城工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大队砖瓦厂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马蓬社员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修房盖屋的逐年增加,由过去的土墙房开始转向纯砖房。而且,水利建设、工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砖。为此,1977年春,大队干部经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东马蓬砖厂。
大队安排胡福平、王水山负责砖厂具体工作,工资待遇以每天一个2值参加生产队内年终分红,又找山东匠人脱砖坯,以每块0.45-0.55分计价得工钱。每窑出成品砖近万块,全年可出成品砖50东马蓬志——工业
余万块,大部分用于全村各生产队机井房、部分水渠及过路翻水洞、锅炉厂仓库及办公用房等建设,剩余部分供本村群众修房盖屋使用,每块售价2-3分钱。东马蓬砖厂在当时为村里的农业发展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后,由于群众建房户逐年增加,砖供不应求,大队又抽李宗轩、崔小留到砖厂工作,并进一步增加脱坯人员,以提高产量。直至1984年6月,由于一场暴雨致使南蟒河河水猛涨,砖窑塌方,砖坯损坏严重而被迫停产。
第四节 东马蓬面粉厂
东马蓬面粉厂是1984年崔建生、崔建国弟兄俩联合创办的个体企业,几经风雨,在1997年市政征地和亚洲金融危机中谢幕。而亲兄弟友好合作勤劳致富的事迹,成为村民美谈。
1982年,济源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第二年家家粮食丰收,小麦多的没地方放,都拉着车把小麦送到附近较远的面粉厂储存,由于存麦的人太多,一般都要排队等候一天多才能挨上。
1984年6月,锄完玉米后,弟兄俩坐在地头的水渠石邦上闲聊,哥哥建生突然对弟弟建国说:“邓小平提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国家也给贷款优惠政策,群众换面又这么难,要不咱也建个面粉厂?”
做梦都想改变贫穷命运的弟弟建国是一百个同意,说干就干,他独自到安徽五河县面粉机械制造厂考察。回来后,一方面找村干部谈租地的事,另一方面去银行贷款6万元,又向亲戚借款2万元,租一东马蓬志——工业
辆带拖挂的汽车就去安徽五河县把面粉机拉了回来。
面粉厂厂址就选在村西南一队的耕地上,共两亩大。两个多月,建成350平米15间房屋,20天安装调试结束,1985年夏天正式营业。三里五村的人都来存麦,拉着麦子的平车等着验麦过磅,最长时绵延一里多长。厂里也是通夜接待,收麦高峰期一个星期都不能休息,一般10天左右就存满了80万斤容量的仓库。
机器新,加上兄弟俩重视面粉质量,群众满意度很高,当时焦作日报曾以《兄弟两个齐心合力办好面粉厂》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面粉厂生意非常好,为了腾仓库扩大库容,他们也卖了一部分面粉,加上利润,不到一年就还清了银行贷款,一年后弟兄俩就都成了万元户。
1993年,因为市里修天坛南路,面粉厂向西后退200多米,全部新建搬迁。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大多数面粉厂因无力高价回购小麦应对客户的恐慌性兑付而纷纷倒闭。兄弟俩果断取出银行存款,保证了对存麦客户的兑付。同年,面粉厂用地被市政公司征走后顶给了交通局,东马蓬面粉厂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984年建厂到1997年退出,兄弟两个每人获得利润20余万元。哥哥建生于1998年买了村里第一辆家用面包车,弟弟建国先是成立一个恒业炉料有限公司,两年后又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跑出租,在了解到婚用租车需求量大的信息后,于2008年成立了济源第一家专业婚庆车队——老崔婚庆车队。现在老崔婚庆车队有400余辆车加入,服务区域涵盖周边县市。东马蓬志——工业
第五节 济源市中鑫设备有限公司
济源市中鑫设备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济源市德华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村民翟春安、李全福、李国喜、王振东和王二留等五人于1993年合资创立,注册资金100万元,翟春安任法人代表。公司位于天坛南路579号,占地5000多平方米(合8亩)。
2005年7月,厂名变更为济源市中鑫设备有限公司,股东为王二留、翟春安、王振东(李软枝)等3人,王二留任法人代表。公司具有三级制造安装资质,拥有大型行车2部,卷板机2台,焊机20余台,车床5台,仿型自动切割机、手工切割机12套,固定资产800万,年产值约1500余万元。现有职工13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5名、技术人员20名、持证焊工32人。公司与平顶山选煤设计院、首钢设计院、鞍山焦化设计院、洛阳矿山机械厂有常年业务往来,拥有丰富的炼钢与化工设备设计制造经验。
2017年10月,法人王二留去世,翟春安主持工作。东马蓬志——工业
第六节 济源飞磊冶金有限公司
飞磊冶金有限公司位于天坛南路沁园办事处北邻,前身是太行钣金加工厂、太行钣金机械厂和太行冶金设备有限公司。
1988年,村民李海根、王长海、王海青、范小林等联合成立太行钣金加工厂,承担进厂入户的钣金加工业务,王长海任负责人。1994年崔国强加入,1995年在村西天坛南路东邻建厂,易名为济源市太行钣金机械厂,崔国强任法人。2005年,迁厂到现址,易名为太行冶金设备有限公司,李海根任法人。2010年开始,用现名飞磊冶金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国强,公司法人崔磊。
飞磊冶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非标设备的制作安装。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销售为手段、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完善经营产品,拓宽经营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省内外数十家冶炼企业提供了性能优越、质量优良的各种技术解决方案。
第七节 济源市神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马蓬志——工业
济源市神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天坛路,是村民王振合与侄子王应雷于2002年合资创建的生产工业非标设备和设备维修、机械加工的综合性企业。公司曾经服务于洛拖、中石油洛阳公司、中石油济源公司、济源钢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最高年产值达100余万元。
公司技术装备精良、施工力量雄厚、施工工艺成熟,秉承“诚信服务、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赢得广大客户信赖,由弱至强,成长为行业的一个实力派小巨人,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公司法人王振合。
第八节 济源市东盛安防工程有限公司
济源市东盛安防工程有限公司是村民李刚山独资成立的个体企
业。公司的前身是济源市科达电子公司,成立于1990年,2006年4月更名为现名,是河南省公安厅定点安防企业,融技防工程设计、安装、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东马蓬志——工业
业,具有保安服务许可、建筑业装饰装修资格。公司注册资金201万元,其中员工近百人,中高级技术人员10人,检测设备20余台(套)。企业法人李刚山。
第九节 济源市东南机械有限公司
济源市东南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各种钢铸件的民营企业。
长期以来,公司为矿山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桥梁施工、船舶机械、石油机械等多种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毛坯,工艺质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评价。现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公司位于济洛专用线与省道温邵线交汇处的东留养地界,地理位
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司在职职工12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5人、专业铸造技工60余人。公司占地30000多平方米(合50余亩),现有生产车间占地8000余平方米,5-50吨生产用行车数台,5-30吨电炉2台。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工艺先进,检验手段齐全。可承接30吨以内的普碳钢、高合金东马蓬志——工业
钢、低合金钢、耐热钢等材质的各种形状铸钢件毛坯,冶金用的渣包出口到印尼等国,其中低合金钢铸件远销东欧塞尔维亚等国,受到用户的肯定与好评。公司法人琚东武。
第十节 济源天宇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济源天宇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创办于2008年,主要经营工业设备安装制作、民用建筑安装制作、岩棉保温等。注册资金200万元,安装维修,工人20余名。公司法人崔信书。公司技术装备精良、施工力量雄厚、施工工艺成熟。2015年,为配合城中村改造而拆除。
第四篇:探析工业经济发展
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区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面对这种状况,今年3月刚刚进行区划管理体制调整的**区又是如何应对的?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区委书记**。
**说,**将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区”的理念,不断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力度,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抓工业、办工业,举全
区之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于下一步工业经济发展,**说,关键是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加大工业投入。着力加快高科技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北海工业园、东环路工业园“四个园区”的建设,为加大工业投入搭建良好平台。对所有续建、新建和拟建的工业项目,按周按月列出时间进度表,千方百计加快项目投入和建设速度。要着力搞好各镇街新组建的信用协会和担保公司的运作,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外,在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企业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突出抓好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企业产品创新,在已培育华铃动力新型油气转换发动机、三建集团新型环保建材等创新产品的基础上,引导其他企业研究确立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品。同时,按照“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把打造“龙头”产品和知名品牌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依靠品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着力搞好经济转型。对机械铸造、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积极引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嫁接改造,努力将其做精、做大、做强。对有关企业大力开展高新化改造,尽快培植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提升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上档次、上水平。对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对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和企业,有条件的要加快技术改造,迅速实现转型和提升,否则坚决予以淘汰。同时,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抓好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充分调动企业搞好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确保实现经济增长与能耗下降“双赢”。
四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一系列鼓励扶持工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从土地、税收、融资及人才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服务扶持。大力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尽最大努力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扫清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努力为企业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最后强调,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区将继续把工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全力突破,努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5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71.36亿元,增长13.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196.69亿元,增长16.3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现价)82.82亿元,增长20.66%;重工业增加值(现价)113.87亿元,增长11.53%;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重工业9.13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工业增加值99.39亿元,比去年增加21.46%;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27.93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2.34%。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68.86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5.91%。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1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1.49%,非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61.68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55%;高技术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35.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86.4亿元,同比增长18.08%;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利润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26.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16亿元,同比增长18.2%。工业重点行业中的烟草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仪器仪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增势强劲。主要工业产品中比2004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有:卷烟(10.33%)、彩色电视机(19.09%)、啤酒(18.51%)、数控机床(18台,增长38.46%)、化肥(61.69%)、移动电话机(82.84%)、中成药(28.44%)、轮胎外胎(4.41%)、水泥(4.04%)、黄磷(17.60%)、磷矿石(4.35%)、轴承(840.57%)、铝材(19.73%)、铁合金(12.86%)、汽车配件(5.77%)、铝(2.31%)、成品钢材(10.96%)等。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出口交货值为24.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降低2.06个百分点;完成的新产品产值为49.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6%,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11.01%下降到8.59%,下降了2.42个百分点。2005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高后低、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九大行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等特点;其中,九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80%,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工业增加值158.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5%,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3.7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83%,比去年同期提高1.73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贵州汇通华城楼宇自控设备,益佰、益康、新天、汉方、同济堂、圣济堂、宏宇等药业新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我市72家制药企业今年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产值达48亿元。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5.22亿元,同比增长25.33%。其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8.53亿元,同比增长27.37%;地方项目完成投资46.69亿元,同比增长21.49%。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继续推进我市重点技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了开工建设、建成投产、达产增效30个重点项目。组织实施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4项,组织申报7个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有6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占全省获得授牌企业的54.5%。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有24个产品(项目)获得贵州省十一届(2003-2004)优秀新产品暨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奖励,占全省获奖产品(项目)总数的41.4%。2005年,贵州双开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2万吨甲酸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
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威门药业贵州道地苗药“头花蓼”、同济堂制药淫羊藿中药材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新材料矿业耐高温多孔泡沫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建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实施;申请到国债的高新技术项目有: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
(三)企业体改力度加大,国资重组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筑党发〔2003〕35号文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配合市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的协调工作。办理“退二进三”企业的土地出让金返还共10户企业,返还金额960万元。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开发项目55个,向国家开发行贵州分行推荐企业(项目)33户(个),共申请贷款金额1.77亿元,获得贷款企业23户,获贷款金额1.32亿元。认真组织申报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申报工作,全市有24户企业获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总资金590万元。
(四)非公企业发展快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08亿元,为年计划目标204亿元的101.96%,同比增长17.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完成106.01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1.87%,同比增长20.21%;30户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0.93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13.33%;实现税收5.17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9.91%。按国家对新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截止2005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8户,中小企业68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8%;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另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联合、“退二进三”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71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4户,占19.89%,形成了京瓷振华、老干妈风味食品、益佰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造就了西洋肥业这一非公有制大型企业。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30户重点非公企业纳税达5.2亿元,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纳税额达1亿元以上。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达(现价)37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5.61%,同比增长15.1%;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现价)108.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16%,同比增长15.6%。
回顾我市“十五”工业发展,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发展一直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竞争和自身资源及环境约束方面的挑战,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积聚度较低的情况,存在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等问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目标及任务
结合2005年完成情况,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5%,力争20%左右;工业产品销售率95%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盈利;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7%,力争18%;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2%;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60万吨,节约能源、原材料价值1.5亿元,16户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取得实效,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确保投资重点,通过技术进步改造或高新技术产业化来提升传统产业,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二是组织重大技术改造项目30项,确保开工建设黄果树集团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中外合资前进CMA橡胶轮胎有限公司200万条半钢子午胎生产线等项目;加大协调工作力度,积极促成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60万吨/年硫基复合肥技改、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汞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项目按期建成投产。三是继续加大技术改造的贴息支持力度,以调动全社会的投资投入技术改造;四是强力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261”工程。五是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财政、金融大力支持的企业技改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七是加强项目规划管理,与财政、土地、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工作协作,完善项目监督,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抓紧现代农业、中药现代化、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西部专项、电子商务、工业自动化等专项的实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抓好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投产达产,以核心技术带动下游生产,形成产业链。抓好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贵州苗药珊瑚姜产业化、贵阳市三联乳业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应用、贵阳黔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血液制品――狂犬病、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制药、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积极组织申报机床工业、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国产化项目,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抓紧实施“1261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市属国有商业企业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改造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资产重组,使国有资本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和效益,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四是积极推进投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对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重大项目公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代建制”,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不断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优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市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负担。切实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
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达成的下一步贷款协议,在工作中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和扶持,确保3亿元贷款额度,力争完成5亿元贷款额度。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支持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争取完成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2006年的发展目标: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确保增长17%,力争18%;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