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
在现今这个人才竞争过剩的社会,大学生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程师,主要集中在IT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1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毕业生固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终极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公道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活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2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进步,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二)个体长大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长大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熟悉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熟悉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进步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 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树 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措施,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就业难 现状 对策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 1998 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2 年毕业生 145 万、2003 年毕业生 212 万、2004 年毕业生 280 万,2005 年毕业生 338 万,2006 年毕业生 413 万,2007 年毕业生 495 万,6 年增加了 650 万,预计到 2010 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652 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 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分析(一)结构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 确,高校在加速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了 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市 场实际及国家发布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 脱离市场,盲目招生和设置专业,导致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等问 题,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就业政策不适应和就业指导不足造成就业难。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 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 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 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 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 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 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 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规范毕
业生就业
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 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主观意识偏颇造成就业难。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 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大学毕业生 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 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认识,没有把就业 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主观意识直接影响 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加强对 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 构和布局结构调整,赋予高等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人 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应大 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要把市场需求和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起 来,重点培养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紧缺部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要将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际联系起来,确定好招生规模,做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布 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大学毕业生 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努力使大学生的就业分布趋于合理,这有利于缓解当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的激烈竞争,不 仅给毕业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也使在校生对就业前途充满苦恼和困惑,这就要求 就业指导不再只局限于毕业生。如何让大学生进校后就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明确学习的目 的,规划好大学生活,这迫切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 的始终,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第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 生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 三年,帮助学生
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 场;第四年,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4 个阶段相互贯穿,
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 的择业观念,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职业不断追求的精神。此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 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能立足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及 基层,所以,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一专多能,要能适应社 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会从头做起,从低收入、小职位的工作起步。同时,高等教育应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 意识,教育大学生通过就业、择业、创业的形式谱写人生事业的三步曲。学校应注意宣传创 业成功的先进典型,使大学生完成从“就业”到“创业”的观念转变。总之,高等教育大中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 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进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 调整,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指导和树立大学生个人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不断推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普遍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最后的结果就是具有高等学历求职者的人正在迅速的增长。
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强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显得格外突出。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第四,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方面来看,很多用人单位急需专业对口的高层次人才,但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掌握不准确,不知如何去招;教育改革步伐的相对缓慢与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之间也存在矛盾,课堂学习的书本知识相对滞后,这也要求我们的学习要做到与时俱进。从内因方面来看,毕业生对职业的自我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定位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更是应届毕业生走出校门前要认真考虑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教材主编之
一、开封大学宣传部部长赵海胜老师认为,大学生择业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对自身素质进行一次彻底的了解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个人的理想志愿,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不难发现,如今一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域和单位时存在从众心理,或不愿意从底层做起,或把薪水的高低、单位是否知名等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却很少关注自己在单位的发展潜力。“我们如果进一步将眼光投向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就会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如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承受能力差,期望值极高,对于涉及一生发展问题的工作变换(如“跳槽”)的决定总是很轻易作出,抗挫折能力差,怕吃苦,缺乏长远打算等。我们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可以使学生尽快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成功率。”谈及编写教材的初衷,赵海胜老师如是说。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拦路虎”,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启动资金
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二、是缺乏市场经营经验
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
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四、是创新能力不强
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五、是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
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据不完全统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那么,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必须制订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创业计划书,即可行性报告,主要回答你所选的项目能否赚钱、赚多少钱、何时赚钱、如何赚钱以及所需条件等。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在现实、有效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不能凭空想象,主观判断。根据计划书的分析,我们再要制定出企业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各阶段的分目标,同时订出详细的工作步骤。
2、要有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
资金如同企业的粮食,要保证企业每天有饭吃,不能饿肚子,就要制定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在企业刚启动时,一定要做好3个月以上或到预测盈利期之前的资金准备。
但开业后由于各种情况会发生变化,比如销售不畅、人员增加、费用增
加等等,因此要随时调整资金运作计划。而且,由于企业资金运作中有收入和支出,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创业者还要懂得一些必要的财务知识。
3、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大学生创业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如果把自己独立放到整体商业社会,往往会难以把握。这时可以先给自己营造一个小的商业氛围,进入行业协会是比较有效的一条途径。创业者可以借助行业协会了解行业信息,结识行业伙伴,建立广泛合作,促成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创业者可选择一个能提供有效配套服务的创业(工业)园区落户,借助其提供的优惠政策、财务管理、营销支持等服务,使企业稳定发展。另外,还可以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咨询师做企业顾问,并学会借助各种资源,学会和各方面的人合作,千方百计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商业氛围,这对创业者的起步十分重要。
4、从亲历亲为到建立团队
企业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大学生有文化、头脑灵、点子多,但在创业的初期,受资金的限制,在没有形成运作团队之前,方方面面的事情必需自己去做。只有明确目标不断行动,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重要的事情先做。每天解决一件关键的事情,比做十件次要的事情会更有效。当企业立了足,并有了资金后,就应该建立一个团队。创业者应从自己亲历亲为,转变为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作用,把合适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去做。一旦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的团队,企业就会跨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5、盈利是做企业最终的目标
做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因此无论是制定可行性报告、工作计划还是活动方案,都应该明确如何去盈利。大学生思维活跃,会有许多好的点子,但这些好的点子要使他有商业价值,必须找到盈利点。企业的盈利来源于找准你的用户,因此,企业要时刻了解你的最终使用客户是谁,他们有什么需求和想法,并尽量使之得到满足。
6、失败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失败了不气馁,调整方案,换个方
式和方法继续前进,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对于创业者来说这很重要!看看我们身边一些成功的企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英雄们,有几个是按他们创办初期的想法赚到钱的,他们大都经历过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坚持就是胜利,唯有坚持才使他们成为今天的网络英雄。我们应该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它是企业迈向成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