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15:3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村经济》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第一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淮阴师范学院蔡旭东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由于是被调剂过来的原因,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所以一直都没有生出要看关于这个专业的著作的念头。当老师说要找一本书看,然后写读后感的时候,还在心中偷偷埋怨过老师。但是,再如何不想,作业总也是要交的,所以便带着某种复杂的心情去把书给借了回来。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书仍是借回来时干净整洁的样子,一页都没翻看过。奈何,上个星期被告知这一周要交论文,这才猛然想起这本书的存在,终于把尘封在角落的书找了出来。

说真的,对我这个看惯小说的人来说,费孝通教授的这本《江村经济》确实是太过乏味了点,但是,想到要交作业,把它合上的手便就硬生生的停住了,深呼吸呼口气,仍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

费孝通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同时他也受到西方教育的熏陶,所有,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一名偏激爱国者对自家文化的,也不是一名崇尚西化的海归对自家传统的诋毁。费孝通教授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以一名旁观者的目光,加上一颗热爱祖国的心,通过使用实地调查法,为我们讲诉了三十年代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对于近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正如序中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术静止的过去。

《江村经济》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同中国当时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开弦弓村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

开篇的第一章,费孝通教授就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调查区域的界定、调查区域的地理状况、村里的经济背景、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他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费孝通教授给我们列出了开弦弓村几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地方——

(1)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文中的第一章第七节是即提到:在结婚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新的儿媳妇必须经过这样的一种考试。新娘的母亲送给她一张特殊挑选出来的好蚕种。她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来养好这批蚕。如果她养得好,显示了她的技能,就能赢得她婆婆的好感。这被认为是女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据此可以确定她在丈夫家的地位。蚕丝在这里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技能,代表着一名女孩子的最高的能力水平。也就是这种对蚕丝的高度重视,使得这个在古代属于家庭手工业一种的蚕丝业渐渐往工业化生产转变。

但是,一切的变革都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费孝通教授在书中提到:目前所作的分析将把影响情况的各种不同力量考虑进去。力量可分成两类:促使变化的外界力量和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情况的变化。并用一个图表把这个变迁的过程清晰的表现了出来,然后用一章的内容把这项农民已经从事了几千年的家庭蚕丝业如何引进新变革的过程详细的描绘了出来。

(2)开弦弓一带,由于自然资源极佳,农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那么农业便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几乎所有中国农村的第一收入来源。开弦弓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主要从来农业。一年中有八个月用来各地。所以,要想研究开弦弓村的生产,农业无疑是首选。第一章提到过的地理状况中指出,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中下游,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长江平原一年四季,大部分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长季节可长达约300天。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小路干线的交叉点上,交通非常便利,利于产生的输出。

一般来说,开弦弓的分工非常明显。干农活的主要是男成年人,孩子只是偶尔到田里去,1

淮阴师范学院蔡旭东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女人完全不参加农业劳动,她们忙于缫丝。但是,并不是所有耕种田地的人便是农田的所有者。开弦弓村的农田称为“圩”,圩的大小并不相等,是取决于河流的分布。所有的农田都划分归各家耕种。但是,根据对田地使用权和对田地拥有权可以分为地主、完全所有者和佃户。地主是占有田底而不占有田面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使用土地进行耕种。而完全所有者则两都都占有,佃户则只占有田面,所以无论是完全所有者还是佃户都可以自行耕种土地。

(3)这个地区广泛使用水上交通,有着网状分布的水路,因而城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这与华北的情况截然不同。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开弦弓村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而作为沿海地区,自从通过远洋运输发展国际贸易以来,它的重要性与日未婚夫。加上该地区的港口上海已经成为了远东的最大城市,铁路发达,两条重要的干线,把它同临近发达的城市联结起来。所有城与乡之间的交流比其他地方要来得密切许多,这也促进了开弦弓村变革的发展。

不可否认,《江村经济》一开始在我眼中是乏味的,但是随着我继续看下去,我却发现其实用乏味这个词来形容它确实是一种侮辱。它或许是朴素的,但是是绝不乏味,它的每一行字,每一个数据中都代表着一种情感,那是我这种初入行的人所无法感受的。而我所说的这种朴素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朴素,而是指一种精神,费孝通教授那种为学术勇于牺牲的精神和钻研精神。

当然,《江村经济》中的内容要比我所写出来的要丰富得多,我一名小小的大学生想要完全参透他里面的东西,是难而又难的。但是,也正如马林诺夫所说:我敢于预言《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本巨著,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见识的增长,我如果再重新回头翻开这本书,一定会是另一番的感悟和收获。

第二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婚事从简?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操大办一度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声演员们还专门拍过一部电影来讽刺这种风气。我一直以为这是中国农村的传统陋习,现在看来,问题并非这样简单。

费孝通观察到,在协商婚事时,女方会提出极高的彩礼要求,而男方则讨价还价,最后谈妥的彩礼一般在200-400元(54页)。作为比较,估计四口之家一年的货币支出总计263元(125页),可见彩礼之沉重。我以前想当然地以为所谓彩礼就是卖女儿,然而事实上,女方家庭不仅不留下彩礼,还要再贴上一份财物(一般应高于彩礼)。女方家庭将两份财物以嫁妆的形式送还给男方家庭(传统上,妻子为夫家的家庭成员)。来自双方家庭的这两份财物就成为新组建的小家庭最初的物质基础。如果彩礼、嫁妆从简(经济萧条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小家庭经济拮据难以自立,此后还得继续伸手向父母要钱(121页)。

收彩礼卖女儿也许并不是坏事。由于不仅不能留下彩礼,反而还要贴出去一份嫁妆,溺杀女婴的现象相当严重(55页)。

婚礼开支也在200-400元(55页)。费孝通估计四口之家年均礼仪开支为60元(包括礼品),占总货币支出的近1/4。在我看来,这是很可以节省一些的。从另一方面看,“礼仪开支不全然是浪费和奢侈的。这些开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婚事从简,将使“亲属纽带变得松散。从长远看,就可能封闭了一些经济援助的渠道”(121页)。换言之,在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礼仪开支是必不可少的交易成本。

这样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回潮的大操大办并非是暴发户心态、攀比心态作祟,而是顺应了“人民公社”向传统的人情社会的回归,隐含着确实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至于现代都市婚事从简,则是因为个人独立,人情淡漠——你对我没用了,请你作甚。

第三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经济与管理学院 10物流管理 伍宝裕 20100800115

在专业课老师的推荐下,终于读完了这本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读完这本著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而且,《江村经济》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开弦弓村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了各种手段来获得消费物资,但同时也规定并限制了人们的要求。文化对于村民的消费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村里的房屋都设计有堂屋。堂屋是住房中占地最大的,一般用来做劳作的场所,例如养蚕,缫丝、打谷等等。它也是人们接待客人或存放农具、农产品以及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在村庄中,除了生产,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聚会、出会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这些细节体现了这个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也有一些副业等的发展。而在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中,村民们保留了许多习俗文化。

在地理环境中,作者曾提到,由于人们所占土地不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有许多种。主要可以归为四类:农业、专门职业、渔业和无业。但不管如何划分,这些职业的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它们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从这些职业所从事的人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不仅仅只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其他的如蚕丝业的乡村工业生产。还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妇和儿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劳动过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

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天气条件很是重要。人们根据传统的节气表和一些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安排农业生产。而土地的占有促使了雇农和小土地出租的产生与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也有效地利用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去农业生产,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前面说过,蚕丝业在后来有所衰退,也正是如此,当地人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中,促使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经济的衰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地一些技术人才的积极参与。另外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在改革中也有许多问题,比

如技术革新进退维谷。费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江村经济》被无数学者奉为调查文学领域的典范,它完成了人类学从对未开化状态的关注向先进文化、本文化关注的转变。之前,人类学家以研究原始文明和异文化为主要目标,这一特性使得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布·马林诺夫斯基在这部书的序言中高度称赞了费孝通先生用人类学方法对先进文化、本文化进行研究的尝试,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社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这部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学界都具有标志性影响。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仍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由此可见专业老师所开展的下乡调查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在整部书的最后,费孝通先生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他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农民的主要开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们应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紧缩农民的开支。因而费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复农村企业才是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根本的措施。

众多的学术书籍让我深虑、反思、沉迷,但没有一部学术著作令我读完之后如此感慨。读完《中国土地问题》的最后一段,没有煽情华丽的文字,只有出于满腔爱国热诚和对民族危机的痛心疾首而发自内心的呐喊。这是中国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人格体现,我相信这也是成一名优秀学者的基本要求。这份化为学术研究动力的民族热情在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也同样值得继承和发扬,其价值绝对不逊于对费教授学术思想的探讨!

第四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院 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硕士

一、全书回顾

《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阅读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几十年前江村人民的那种生活场景,可以感受到鲜活的画面,例如江村村民车水的场景,养蚕的场景以及和小贩交易的场景等。本书共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其中有关农业、土地占有和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些章节是我阅读的重点内容。

二、读书心得

阅读完本书后,我不仅通过作者对江村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有了较深的认 识,而且很自然地把书中描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拿来与我家乡的情况作比较,如书中第22页提到“大致的观点是,这些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个和我们非常相像的社会中,但在经济方面他们部分地依靠子孙所作的奉献,这就是定时地烧纸钱、纸衣服和其他纸扎的模拟品。因此,看来死者在阴间的福利还是要有活人来照管的。”这些观点,至今在我的老家仍然是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心中的。费教授描述的是70多年以前的生活场景和观念,但在今天,我家乡的村民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我在想这是不是落后的一种体现呢?

第32页中提到的“但兄弟之间分家后,仍然可共用一间堂屋(第七章第2节)。祖坟不列入真正的财产,因为它对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用处,相反,后代有修缮祖坟的义务。”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随着火葬的推行,现在村民可以拜的祖坟有减少的趋势,因为有些火化后的骨灰没有实行土葬的原因。因此,祖坟也开始变得珍贵起来,特别是村民们都比较迷信,相信风水好的祖坟可以带来好

运。因此,现在的每逢清明重阳的时候,都会出现争祖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年久的祖坟,会在异姓之间展开争夺,或者先后都去拜祭。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时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的一些体会。另外,通过本书,我也领悟到了原来论文还可以这样写,作者通过这种细腻的笔法,为广大社会研究者提高了宝贵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维。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况且像费教授这种基础资料收集研究法估计也显得过于简单,现在的论文写作可能需要更专注于某方面的研究,如仅仅限于研究土地方面的情况等。但同时也应看到费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的谨慎态度,尽管资料比较详述,但在需要数据支撑而无法获得时,费教授也坦言了其力所不能胜任,如书中72页提到“选定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在一个时期中,系统地记录消费项目和数量。但本文尚不能提供这一类的数据···”第77页提到“关于商业和手艺是否原来就是从外面传来的一种新的职业,我手头没有资料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我们有理由猜想一些新的手工艺往往是通过某些渠道从外边引进的···”等,体现了其谨慎的学术态度,这是我们仍然应该学习的。

三、观点解读

书中论述到的关于土地问题的内容是我阅读的重点。本书第十一章论述了关于湖泊、河流道路,农田和土地出租以及所有制等问题。文中提到了雇农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土地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制度,农民都按一定的人口占有一定的土地,虽然名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实际上所有权在政府手中,而日常生活和劳动耕作中则由占有者进行使用管理。当今农民不再需要沦为雇农,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生产的即是自己所得的。在这方面,我们当今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深得民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大特色,农民即是在外面无法生存了,回到家乡,依然拥有一份可以保住生存的土地,成为农民心灵的家园。

文中还论述了不在地主的土地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一个中介机构,把这些土地出租给佃户,地主也不亲自上门收租,而是通过这个机构。通过这种模式,大大方便了对土地的管理。不在地主在当今社会也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至少在我的家乡,有大批的人已经转入到城市,或者外出务工、定居。但是他们的土地主要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免费让给亲人或者乡里耕种,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无序状

态。在当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务工收入远高于留守在农村务农的情况下,土地的价值很难得到重视。这些外出的人把土地转让给其他人耕种,为的不是提高收入,而是不至于让这些良田丢荒。因此,加强土地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以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大量的低收益的土地,增加留守在农村人口的收入,是当前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中还提到了关于继承的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当大的儿子对贡献多,所以应该在分家时得到多一份的土地,当小的儿子则应该在尽了赡养父母的责任后,在父母终老时获得父母份额的田地,使得兄弟之间最终的土地量大体一致。这种继承制度体现一种科学的思维,对儿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制度,要想取得较多的土地,就要对家庭有贡献,就要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保障,防止没人养老的情况出现。但是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会越分越小块,不利于耕种和提高效率。我在阅读《中国土地制度史》中看到古代有一种继承制度叫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只有正房的大儿子有继承权,其他子女均无继承权。这种制度,虽然能较好地保障土地不被分块,但对于子女之间来说,我个人认为是很不公平的。同时父母的子女,同时平等的人,为什么有的可以继承大块的土地财产,有的却一无所得?当然,在古代,估计是没有人权、平等之类的说法的。在当今社会,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走不通,而江村的这种继承制度,估计是比较符合农村的情况的。

第五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读《江村经济》小记

龙庭生

之前读了费老的《乡土中国》,就深深的被费老的研究以及写作所吸引,费老的文章朴实,简单易懂,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能够深刻的和书中的描写产生共鸣,其实就我来说,书中的好多东西,我都是知道的,有的从小就伴随着我,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然而我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现象、情形描述出来,看费老的书越多,我愈发觉得恍然大悟,对对对就是这样的,这个和我们地区好像啊!

《江村经济》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内容来自1936年的开玄弓村实地调查,内容翔实,描写全面,仿佛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副当年的村庄形状,当读完文章后,我们便知道了四十年代的开玄弓村是什么模样,也能想象当时的中国的农村是什么样。《江村经济》本来的名字叫《中国农民的生活》,可能原本的名字更加能体现出书的内容,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一本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书,只不过这本书着重描写的是开玄弓村,从而以点及面,影射出整个中国的农村情况,通过对开玄弓村方方面面的描写,对一个农村的描写,费老其实是为了得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农民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正如布·马林诺斯基在文章开头做的序一样,精要的概括了全书的内容。马林诺斯基在序中说到,此书虽已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不仅仅是复试静止的过去,他有意识的抓住现代生活最难理解的一面,抓住西方社会影响下的变迁,从我读下来后,感觉确实如此,传统的农村在西方社会和日本人侵略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序中我们不难看出布·马林诺斯基对这篇文章的赞赏和喜爱者情,整个序中随处可见对文章的赞赏:“此书某些段落确实可以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令人嫉妒”。在序中我们还能得知本书的两个主题: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读过后,确实这两个主题贯穿全文,费老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文章中蚕丝业的那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家庭变革到合作丝厂,从最开始的到震泽镇出售生丝,到改革后直接向上海出售成品丝线,而促成这一切改革的动因都是因为蚕丝的价格下跌。

前言部分主要是对此书做了个简短的介绍,包括内容,调查研究等等,文章一个好的开头,就好比一个人好看的脸,它吸引着我们继续往下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习惯于用一种对比的眼光来阅读这种类型的书,看看书中描写的哪些是与我所在的村庄相同,那些又是不一样,能够给予我更加直观的感受,总的来说属于无形的东西相似性较大,例如:宗教、礼仪、习俗、继承等这类精神文化,而建筑、耕作、田地等这类有形的物质则是相差较大。“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来进行。这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另一方面,被研究的社会单位也不宜太小,它应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这就是获得真正科学结论的最好方法。”以上的内容给予了我们启发,以后我们在做类似的调查的时候,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选取能够完整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对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江村经济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下面的十五部分,即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会,中国的土地问题。前面的几个部分读完后,给我的感觉与本地区的农村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拿“家”来说男主外女主内,还有兄弟间的分家,父子间的分家,劳动分工和养老等问题的描述同当前云南地区的很多农村差不多,甚至有的家庭现今都还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着家的活动。其次在宗教活动上也类似,只是这边不一定每个村都有庙和和尚,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已覆盖面积100平方公里统计,那么这些庙宇、观音寺都是有的,可能是和西南地区地广人稀的原因有关。“实际上,他们的宗教活动多数都在自己家里开展。比较确切地说,庙是和尚及菩萨的住所。和尚、菩萨不仅同普通的人隔开一段距离,而且也与社区的日常生活隔开,但进行特殊仪式时除外”。这段文字就清楚的说明了这点,只要你到云南的大部分农村调查一番,得出的结论基本和以上相同。算命先生在我们的村子里依然存在,人们都称他为“半仙”,并不是每个村子里都有算命先生,他服务的范围很广,超出县辖区都有可能,除算命先生外,村里还有术士,专门帮助人们破解消除灾难,服务范围也较广。在婚姻方面也有类似的地方,但由于时代的进步,观念的变迁和当时的开玄弓村有不同,“结婚总是为了有后代。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在农村中,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保证生育男儿是向算命先生明白提出的要求。如果当媳妇的没有能力来完成她的职责,夫家就有很充足的理由将她遗弃而无需任何赔偿。妇女在生育了孩子之后,她的社会地位才得到完全的确认。”当下农村男女平等的观念得到普及,新婚夫妇在家里有同等的地位,有时媳妇甚至能更得家里人关心,孩子养育上一般都是两个,也没有一定要生男孩,相反现在人们更希望生女孩。

在差异方面明显比相似的地方多,家的布局,节日庆祝,人情往来,平时生活等都和我们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有可能是时间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地理环境造成的。除差异外,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些新的东西,这些到目前我们村庄都还没有,最典型的就是养蚕的合作社,40年代他们就开始尝试的合作集体经济,现在我们这里依然还是个体经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生产效益低,经济收入也低。航船也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在我们的记忆中,云南的村庄应该是没有这种类似的服务。互助会也是我们地区没有的组织,可能民族地区民族间本来就有这种功能,所以互助会在以少数民族聚集为主的村寨里不会出现。

整个《江村经济》读下来的感受,最大的就是给了我对于中国农村更广阔认识。中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大,每个地方的农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不能亲自去到各个地方调查,能通过别人的调查结果来了解不同的地区情况,是我们了解中国农村的一条捷径。上世纪40年代的开玄弓村,地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腹地,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村民们也最先开始新的尝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的创新改革,目的是为了生存,当今西南大部分的村寨,虽然新中国成立把他们从原始社会拉到了现代社会,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人们的思想、眼界和胆识还可能不能同40年代的开玄弓村民相比。正如费老所说:日本入侵,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打破过去在土地问题上的恶性循环。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发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土地政策,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今天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不会在为了饥饿问题而烦恼,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费老当年的愿望,在今天早已实现,“内部冲突和耗费巨大的斗争最后必将终止”“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这上”,崭新的中国不仅出现,而且还更加强大,先辈们的付出、努力和汗水没有白流,在缅怀的同时,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精神,脚踏实地,走的更高更远。让中国的乡村在我们社会工作带领和发展下更加迷人,更加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有一天乡村的人民不仅物质富足,还要精神满足,让城里人羡慕乡村的生活。

下载《江村经济》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村经济》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栗利琴

    《江村经济》读书体会 2011级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栗利琴 一、作者简介及读书背景 《江村经济》的作者是费孝通先生。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 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

    学年论文读书笔记--费孝通江村经济

    《禄村农田》费孝通商务印书馆1943 《易村手工业》 张之毅商务印书馆 《玉村农业和商业》 《云南三村》费孝通张之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费孝通写该书意在了解当时受现代工......

    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

    二、专著阅读专著1:费孝通—《江村经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又译《中国......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一书是在班主任王老师的推荐下购买并阅读的,本书在前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一书是在班主任王老师的推荐下购买并阅读的,本书在前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杂感 刚听到寒假作业是读《江村经济》的时候有些惊讶又带点无奈,擅自以其书名定义,认为这一定是一本无趣的经济学书作。然后直到找遍图书馆的经济图书专栏都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