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专著读后感(共5篇)

时间:2019-05-15 15:3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专著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专著读后感》。

第一篇:马克思专著读后感

学号:2008357771892

学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姓名:刘辉

马克思专著节选读后感

阅读了马克思专著的一些节选文章,最大的感触就是报刊最大的特点、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发声”——发人民内心所想之声,发思想之声,发民怨之声。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自由是很奢侈的事情,人们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来获得表达自己思想、愤怒和意见的自由、方式或者渠道。很自然地,报刊作为那个时代,人们获取日常生活信息、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而编写这些信息的记者、编辑们承担着很多的责任,或者是一种义务,那就是“发声”。作为当时的信息发布者,他们需要表达人民的所想所思,同时也需要用公正透明的方式发布这些信息。马克思对于报纸工作同样有着很多深刻性的认识,例如提到记者和一家报刊报道事实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有机的运动。一个记者不可能全面的报道所有的事件,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所以这需要人民的眼睛进行监督。而报社也应该竭尽所能来还原事情的真相,代表公众的声音。另外报刊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最需要被人们知道的事情反而最不能发表,最需要人民监督的事情反而是通过统治者自身来监督,报刊最需要坚守的自由却被统治者“和谐”着。对于这些马克思都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同样在不断地提醒着报刊工作者应该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奋斗。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曾提到: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只准披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而马克思在新理性自由法思想阳光的牵引下,也产生了一种色彩——黑色。以独立、深沉和极具战斗力的笔触客观、公正地分析和抨击了限制出版自由的“书报检查令”。既然报刊是发人民之声,但是却要戴着官方的帽子,这显然是极具讽刺的,书报检查令显然是代表着官方的利益,代表着统治者的利益,通过掐断信息源来达到“顺民”、“愚民”的目的,以维护自身的统治。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同样提到了对于书报检查制度的荒谬。报刊应该顺应当前的“自由形式”,应该用一种新的面貌来面对受众,这些都是一种深刻的讽刺。自由永远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它本身。这里并非说自由是没有任何边界的,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式建立在一个度上的,但是绝不是通过各种繁琐的检查制度来限制自由的声音,让其表达和传播的范围受限。要知道既然自由是发声的,那么自由迟早都会传到人们的耳朵中的。官方所存在的问题终究是会暴露出来的,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表达了这份信心,同样表达了人们的期待。

报刊作为一种发声工具,永远都有一个使命,那就是发人民之声,表达民众的愿望,维护大众的利益,维护这个社会的底线。

第二篇:专著读后感

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有感

很高兴加入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梁光明老师工作室,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我看了一些著作,补充学习了一些教学理论知识,受益非浅,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副主任,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秘书长,全国优秀校长,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张海晨老师和李炳亭老师的著作,他们专注于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本书思路非常清晰,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教案之殇;正名“导学案”;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导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导学案使用,其中第六章从具体的应用层次,分为8个专题:导学案基本版式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学情调查、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导学案问题设计、课堂评价、集智备课,这8个专题对我们一线教师获益更深。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反对教教材和学教材,主张把学习还给学生。我们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学习能力总需要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只能是“导学案”。我们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渡船”。对于导学案来讲,它顶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功能”,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也没有错,“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仍然没有理解这个意图,把导学案变成了习题集。如果说我们反对学教材,那么,当然也应该反对“学导学案”,只为了应试的“案”,不管打什么名堂,统统都不是好东西。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实顶低级的就是“惟知识”的讲授课堂,不教而教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就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不教而会,这种可能性只能来自于渡船——摆渡。其实,靠摆渡过河还不能称得上“学习能力”,仍然算是借助外力,因此,要明白,导学案实在不是目的主体,它只能是工具和手段。

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教案,它主张“服务于学”,它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创学”,因而,它一定是变传统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为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法,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很久只前,就听说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据说它是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它是轰动全美的热门教育畅销书,是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同时推荐的“全美最佳教师”。轰动全美的小学老师,全美前5%,哈佛骄子启蒙老师雷夫艾斯奎斯最受欢迎的读本。只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繁忙,一直都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这本教育科学书,很荣幸有机会加入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梁光明老师工作室,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我看了这本著作,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每年都有上千普通家庭的学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级来改变人生,亦有人用百万年薪邀请这位洛杉矶的小学教师,但雷夫,这位“全美最优秀教师”依然坚守在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认识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或许便有了答案。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他从“教师里的火”说起,认为“家最温暖”“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津必须合乎逻辑”“你就是榜样”“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他认为这样才能教出好学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

惊讶,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一些教师;而那个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来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这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适合所有人看。

更多的是感动。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

这本书在讲一个故事,故事梗概就是一位小学教师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他可能干得风风火火,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甚至著作等身,但班里的孩子们叫苦连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问题的老师,即可得到验证。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只是一个讲课的场地,他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

看一下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雷夫老师是位好老师,也是好家长。当有人问他做家长易还是做老师易时,他坦率地回答做家长更容易。因为作为家长,他可以更好对自己的孩子施与影响;作为教师,他只能在每个孩子受过某种家庭影响后再施与影响。尽管他是站在教师的角色上来写这本书的,但他不是那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谈的人,他用他的文字处处提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家长读,让第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进你的家中。

“第56号教室”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码,应该得到传播。我们经常说“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位大鼻子“雷老师”也实在是个好榜样,值得教师和家长向他学习。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第三篇:马克思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我重点阅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内容,感触颇深。本以为毛泽东选集应该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但深入阅读后觉得其中的内容是很易于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通俗易懂的,而其中的理论和传递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品味领悟的。虽然当下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活状态都会与中国革命时期不同,但毛泽东所倡导的思想路线和奋斗宗旨,以及分析问题时的角度仍然对我们有着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毛泽东当年的著作,回顾当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让我加深了对于这位伟大领袖的敬佩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他以独特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总结升华的结晶。其中的第一卷包括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是对于这两个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情和局势的深刻分析与总结。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第一卷中的内容让我对于第一次国内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局势和国情有了详尽的了解。其中包括了对于革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的具体分析,也有革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及失败的教训。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位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思考问题的缜密和细致,思维的全面独到,以及深远的政治理想。这正是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这也时刻提醒我们分析考虑问题时要全面客观,同时也要有自我批评和反思的能力。毛泽东选集中,一些文章所传递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的行为思想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批判了那些没有依据胡言乱语,随意发表一些不靠谱言论的人。毛主席提出‚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明确反对教条主义‛。其中用4个感叹句表达了对于这种行为的深恶痛绝:‚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对于问题没有深入调查,缺乏依据,做一些睁眼说瞎话的事是毫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通讯十分发达的社会,但凡有一些言论便会在网络上疯狂传达,很多人都没有依据,盲目从众,肆意随性的抱怨和批判。文章中还比喻‚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反对教条主义,这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是同样重要的,凡事不能教条化,应该灵活一点,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调整,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这个讲究创新的时代,思想的僵硬钢化是要不得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经过调查,才会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按照上级的要求,不加思考的生搬硬套,缺乏一些变通性和创新意识。我们常常被一些所谓的规矩所束缚,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一些规则和规矩也应当适时的为之加入更对新的元素,以使之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1930年五月一日,发表了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究竟该走怎样的道路,当对于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在建党的初期,党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城市,当时工人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占据主要位置。但之后大革命失败,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开始移动到农村。对于农民阶级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种深刻的矛盾,认为当时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地发展起来的。文章中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现在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微小的力量聚集积累起来也是十分强大的,并且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他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对问题的强大洞察力。相信一点一点的力量积累起来可以克服很多复杂的问题。邓小平曾说过‚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阅读一本书,了解以为作者,也了解他的处事态度。从这本著作中体现的是主席思考的严谨和全面,和自我反思自我突破的精神。他的文章中从不避讳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错误的抉择,而是从这些问题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沉着向前。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学习和培养这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思想,也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情。

第四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

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

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

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

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

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

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

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

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

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

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

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

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

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

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

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

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

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二、《窗边的小豆豆》(970字)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

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

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

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

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

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比如:我班的陈志刚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

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

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志刚的家长谈心,知道

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

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

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志刚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

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志刚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慢慢与他接近,接受了他。志刚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 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美,这是值

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三、《守望教育》教育名著读后感(962)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

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

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

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

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

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

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

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

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

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

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

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

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

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

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

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四、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274)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

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

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

剂沁人心脾的良药。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

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

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

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四、《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855)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五、《做最好的家长》(993)

读后感我读完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这本书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李镇西老师和自己的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而是提供给所有的家长,也包括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操作模式。

教育孩子是责任、是艺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下面,我谈谈我几点体会。

教育需要恒心和毅力:李镇西老师和女儿晴雁小学三年级时订的《晴雁学习、生活常规》。这是他和女儿一起商量定制的,我相信许多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但多数可能是一厢情愿,而且能够坚持下来的可能没有几个,我就是这样的。李镇西老师却能始终坚持下来,一朵小红花或者月末一本书一张碟,打造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不用奖励她也会保持好习惯。其实要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首先更是考验家长和老师。

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肯定孩子的成绩,夸大他的光荣和自豪,不惜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要客观对待孩子的优势和缺陷,客观对待成绩和失败,懂得进步是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李镇西老师的女儿第一次语文考试只考了77分,他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把他自己的难过无意中传染给女儿。他故作轻松地说:呀,第一次考试就得了77分,下次争取上78分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但是,面对已经很糟糕的考试成绩,如果家长一味地责怪,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必然会受到挫伤,这比糟糕的考试成绩更糟糕。还有李镇西老师让女儿小学三年级就背《赤壁赋》而保持了学习快乐的感觉,没有被层层加码的学习压迫而丧失学习的兴趣等等。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的信心的培养方面,李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做为家长的李老师他以自己的人格对孩子进行着无声的感染,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满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天才,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试都应该满分,所以家长永远对孩子表示失望。一个人不应该简单的与别人相比,而应该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有进步。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只要你在同个领域,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长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我想:本着让我们的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这个理念,与孩子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也能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六、《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1105)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

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七、《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272)白老师经常会给同学或家长推荐一些书,前不久推荐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是特别的喜欢知道别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喜欢接受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自己的教育女儿的方法不得当,很是想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洗脑这本书拿到后,几乎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被里面的一些教育方法,深深的打动,感觉人家再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应了那句话人家是把孩子教育大的,而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感动我的是里面诸多的方法,应该是细腻到家了。给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有一拼。太独到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出自我肯定的意识,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由某个问题,她就会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尤其是出现这样的错误。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是来教训他。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事的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我的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意思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的最有效的一招。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实例,看的我心服口服。我真的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的一个教育孩子的工具书,读一次根本不够,值得反复读。只恨没有早读到这些文章。

八、《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1395)在接触“人文素养”这个词的时候,概念是模糊的,也从未考虑过与我有多大的关系。开学初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上,学校发了本《教师十大素养》。翻开第一页,“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几个字着实让人惊了一把。大学毕业,老老实实工作,何为素养还真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反观自己,以此律己了。篇二: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9.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案例3: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

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请保留此标记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水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教学工作漫谈》读书笔记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

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

蹲下来,亲近学生,听学生的心声

在所读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魏老师建议老师们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用赏识的语言去说学生,不论什么学生,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离异,为了生计无人照顾她,她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不求进取。当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立即向她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她谈心,在生活对她问寒问暖,鼓励她学习,并且把她当作自己的朋友,经常和她聊天。慢慢的,她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最后进了自己理想的中学。

读《班主任漫谈》,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它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读书笔记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著《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在阅读中,我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

—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幼儿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幼儿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幼儿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幼儿的评价.教师因幼儿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幼儿而存在.培养幼儿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幼儿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幼儿的成长。在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后,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幼儿,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幼儿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三: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读教育专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重兴中学 陈菊红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

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篇四: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这样谈论 “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给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

第二点是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对学生也有益。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读 后 感

一、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关注全体学生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

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篇五: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2.“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五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第五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读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得体会

实小西区 唐娇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而是未看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之前,我心里有这样的想法,这莫不是又一本“正确的废话”的集合体吧,看着看着,发现其中还是有些内容触动我的内心,是“无害”的,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这越发激励我想从书中找到其中能有助于我教学的内容。接下来我就谈谈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些感想:

一、学会赞美他人。

书中写到:“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教师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享受生活

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整天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将我们的生活“糟蹋”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

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四、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下载马克思专著读后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专著读后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专著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

    教学专著读后感

    读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有感这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学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1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一: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 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

    教育专著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马安镇小 刘婷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

    教育专著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读后感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

    教育专著读后感

    施秉县马溪中学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育是一门艺术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施秉县马溪中学李禹武《班主任兵法》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 沈永铭2009年的暑假对我来说是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一个暑假,因为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首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