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15:3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丹《论语》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丹《论语》观后感》。

第一篇:于丹《论语》观后感

于丹《论语》观后感

——尊敬的老师,感谢您能抽空看我的观后感,无论您认为我的观后感是网上抄还是修改别人的,这个都是我精心之作——

第一章,处世之道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所构成的社会,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社会也不能失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社会,在人群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而于丹教授说给我们大学生的启发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度,一个尺度才能保证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进行,也是我们事业生活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我们也不能仅仅用好坏来衡量所有的事物。古语有云:以德报怨。而孔子和于丹教授对此产生了疑问和思考: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孔子和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原则的,如果是以德报怨,那么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回馈,我们能够包容所有的人,但是无法宽容所有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以德报怨,因为我们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就是度。

人生有限,我们不可能把生命的宝贵光阴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或者事情上面去。我们不是神明,也不是圣人,我们跟其他人一样,都是众生中的一个。我们没有海量的心胸,我们也是拥有感情和智慧的生物,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学会包容,学会以直报怨。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要给予相对应的尊敬,给予适当和相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和继续成长。爱,并不是溺爱,而是让所爱的人独立和成长,懂得这个世界,理解身边的人。因此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在工作上,对于工作,于丹教授告诉留给我们的启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意思是,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对于很多的学生干部来说,包括我,这都是相当重要的。你的工作,是你的,就要你来完成,或许要借助别人的帮忙,但是,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工作负责。此外,不是你的工作,不要随便插手。当然,重要的时候需要雪中送炭,给人锦上添花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始终都要有个度的把握。

即使以后当上领导,也要把握好度,所谓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告诫我们一定要慎言,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论事后做多少事情,一切已经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了。做官的启发是,多听,多做,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一切事情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做决定,否则到时后悔莫及。做人要果断但不能武断。

第二章,三十而立

孔子给我们人生的概念是:“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两行字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一出生,什么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慢慢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在社会和经历和书本中打滚。于丹教授提出的学习是学以致用,把你所学的全部融入你的生命之中,让你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提高,而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假的表面现象。真正的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的。

到了三十的时候,就是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个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人生转折点的标志。三十岁,应该不会想小的时候那么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也不会像二十出头对社会充满失望,三十了,是一个人内在的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和提升。到了这个年纪,就是一种重新的自我认识,一种新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对身边的事情有所选择,有所扬弃。这是一个过度的时期,人生中把该

放弃的就应该让它流走,不要那么执着。四十应该从容走过,返璞归真,学会中庸之道。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到了一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

六十而耳顺,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呈现出现的时候。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镇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一个人有效的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第三章,我的道路

我现在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每天的学习,各式各样的工作,与人的交往,和盘算着以后的出路。或许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听了于丹教授对孔子论语的新阐释后,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为人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太偏激,不能蛮不讲理,要学会聆听,学会观察,学会了解。我们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开脱,但是,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一切。人,一定要有原则,他才能做到面对任何挑战心中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类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所以,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掌握好度,把握好身边的人。

另外,人生苦短,一回头,光阴似箭,时光不再。可是,我们现在还年轻,不一定懂得那些烦恼,但不代表我们不会遇到那些烦恼。三十,四十,五十都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在修养。短短数十年在世,春去秋来,我们要做不后悔的事。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曲折而又漫长……

第二篇:于丹论语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罗玲霞

早在《百家讲坛》播出时就看过于丹教授的演讲,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不同一般的女子,说话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讲起《论语》来,举例鲜活,说理透彻,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相距几千年的思想的遥远与陌生,反而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很受用。于是我决定买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打算在闲暇的时候将这些思想的精髓细细地品味一番„„

其实,《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在很多大城市都在调查公民的幸福指数。何谓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就是《论语》教会我们的生活哲学!为什么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指数反而在下降呢?因为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根本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在工作中、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很多时候就为了一些沉谷子烂芝麻的事而抑郁于胸,其实这样是很不值得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人何必那么骄傲呢?在此我想说,多出门走走,多出去旅游,面对浩瀚美丽的大自然,人心自会变得宽广,而不再狭隘。这也是我喜欢旅游的原因!

于丹说过:“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作为一名幼师,我更应该以身作则,将种种好的思想和行为贯穿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正所谓“在学习的时候,学习需化入内心”。教师是一分神圣的职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对于我来说,学习《论语》不仅仅是要“独善其身”,更是要“兼济”学生。

现实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困惑,而《论语》教会了我们如何解除心灵深处的困惑,做一个真正快乐的人。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信仰是其中一个让我们快乐的秘诀。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那么你就找到了你内心的安宁。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带来的是一些利益上的冲突与损失,面对如此环境中需要我们更好地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教给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的不公,还有处世的艰难。其实,一个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好分寸、谨言慎行的话,那么他一定就会少很多很多的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于丹教授的这种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演讲技能。她哲理诗般讲演,深入浅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对社会的审美理想,界定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给我们的心灵送去阳光,使人间温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读完本书,在于丹的通俗而经典、朴素而温暖地诠释下,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为《论语》总是在用最简短的语录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心灵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人生之道等等无不给我深刻的思想震撼,也真正感受到了《论语》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像于丹总结的那样: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论语》中的生活哲学,帮助我们在今天的迷失自我中留住自己将要迷路的心灵,在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建一个实实在在而又稳稳当当的坐标,“活在当下”。我相信,只要一直坚持这样做了,我就能在教师的岗位上找到工作的乐趣,在课余的生活中发现纯净的快乐,从而过得平凡而不平庸,知足而常乐,找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第三篇: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百家讲坛的“美女教授”于丹讲解的《论语心得》,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所讲的内容,还有于丹教授讲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怪不得连易中天老师都发出了这样得感慨: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观看之后,我最为喜欢其中的处事之道,曾经拜读过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为有着极为丰厚物质国家的作者,其处事之道理却与两千五百前的孔子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如今应适用可见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财产,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那却是让世人遗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丰富易懂的语言让子孙后代进行了理解了祖辈的文化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空虚了!于丹教授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确,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车子,票子,房子。但一旦这些你都拥有了,回首过来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与快乐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你会有更多的欲望,因为你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看到我们内心的感触,以至于我们有时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将越多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少。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的诗人于丹以陶渊明为例,讲诉其罢官归隐的事例,当然当今社会能做到这点的人为之甚少。但还是在人们心中唤醒了那片曾经都梦想中都曾有过的桃花园!论语中虽然只是记录孔子的简略的语言,但其高度的概括与深奥的寓意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孔子思想核心以两个字为主一“恕”一“仁”,此二字我们都可以理解为“爱”,“恕”是爱他人,于丹教授说圣人指的“恕”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们都听过,但也许都只是听说而已,有几人去做过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别人,抱怨父母唠叨,抱怨朋友不够意气,抱怨孩子不听话,爱人不上进,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时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为子女,身为父母,身为朋友,身为爱人,我们又做的怎样呢?其实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给我们的不抱怨的办法,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我们对别人宽容一点,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仁”字也可说为爱,爱人!学会爱他人,你我会快乐!

孔子的思想还有很多称之为精华的,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懂得学习,树立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不愧对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也不亏对于教育事业的先行者!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干的活多少是一种现象,而其本质不过是人贪占小便宜的一种表现罢了。但凡此类人都是数学较好的“人才”。在心中他会不时比较某种事情应不应该去做,这种便宜是否会占到,不肯让自己利益受一点点侵害的人,便会整日冥思苦想,忖度别人的意图,在大脑中不停的计算着自己的得与失。

没有得到,百般争扎的想得到,得到了又如数家珍的疲于思虑如何不失去。殊不知灵魂早已落入幽明边界。长此以往,浑然不知朋友远之,亲情疏之矣。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播出后,引起社会轰动效应,我个人为之倾倒,察看网络,赞扬的言辞几近用尽,我在此就不作第三个把姑娘比作花的愚人了。针对细节处有如下几点拙见,现提出供同仁们评议:

其一,讲坛风采胜于思想精髓。口若悬河,文采飞扬,大有杨雄东方朔之雄辩口才,魏晋南北朝之华丽词藻,人格魅力极高,令人观后无不拍手称快,但有文过饰非之嫌,难免会影响学术本身的精髓思想,正如苏东坡评价献诗者言:诗三分,吟七分。故而建议向新文学新文化改革者韩愈、鲁迅等前辈学习。

其二,引经据典过于形而上学。学术著作本有其产生的深层次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是时代 “不平则鸣”的产物,具有承前启后指导社会发展的功效,但并不意味着包罗万象,让古圣贤把我们今天的生活时代全部预言了,所以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论语心得部分内容有牵强附会之嫌,如对孔夫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论述,是脱离历史背景的例证,要知道人性是具有很复杂的社会性课题,令古今中外诸多哲学家乐此不疲地研究思考却难以准确下结论,古往今来仍然争论不休,但有一点人性是要受社会化进程影响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与孔子时代及西方国家都有一定差别的,孔子的那句人生精辟概括是感悟自己并说给后人听的,但时过几千年,我们应用新观点理解或应运,而不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段目标任务及所作所为让孔子言中了,真要是那样,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又多了一顶桂冠,成了“预言家”。

其三,初试锋芒未能炉火纯青。百家讲坛以学者风采唤醒了沉寂多年的国人精神恍惚状态,虽无新作推出,却不乏回味无穷,举国上下关注并为之喝彩,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就个人而言取得了瞩目成就,对社会而言做出了巨大贡献。论语心得播出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终归而言,瑕不掩瑜,笔者认为于丹教授年轻有为,敢开先河,变自古权贵独享之作为大众应运文化,尽管有十博士联名疾首痛呼“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毕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民众的支持就是是非功过最终定论。为促进学术发展,笔者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诚,阐述个人一个不成熟的建议,于丹教授十年砺剑,初出江湖,初试锋芒,天赋非凡,但不能醉享其成,要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学者修养和再接再厉,精益求精的进取之心,因为自古以来,做学问最忌讳昙花一现,急于求成。

学术学问的成败关键在于思想观点的独到之处,而思想认识是学习观察和实践积累的结果,于丹教授年轻阅历较少,更需静心研究,再来一个十年磨剑,必将取得非凡成就,届时将会比红极一时的网络效应更好,有可能成为千古知名人士。有一例可佐证,于丹论语心得与易中天先生品三国播出后,批评于丹多,批评易中天少,究其原因是易中天人生阅历丰富,几乎遍观三国所有正史野史,观点鲜明到位,论证论据充分,几乎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了;论语心得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建议从论语本源出发,既要系统地研究其推行者和发展者(如董仲疏、朱熹、王阳明),还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要使该理论体系达到炉火纯青地步,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恒心、苦功。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于丹教授,我支持你。

第四篇:于丹谈论语观后感

于丹教授重温论语之我见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简单的。于丹教授的重温《论语》,让我猛然醒悟。似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原来,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便是我们身边的,而我们身边的,往往对于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在我们忙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却淡忘了自我内心的认知,和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加忽视了古典文化中所散发的思想芬芳。于丹教授的讲座,对我有振聋发聩之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论语》,重新审视古典文化与内心。《论语》,它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就是它永远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而且,于千古之前,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感觉温暖并从中受益。它并不像知识那样会折旧,《论语》中的思想永远不会打折!正所谓大象无形,大爱无言,论语将人生的哲理集于简朴之中,所以它才有永恒的魅力。由《论语》让我联想到我国古代三大思想:儒,释,道。细思之:儒以修己为体,用于治人;道以修静为体,以柔为用;释以定寂为体,以慈为用。儒似五谷,人一日不食就会饥,几日不食便要饿死;道似保健食品,以出世思想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教会以豁达之心处事,处世。正所谓之: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道可称作人们精神的维他命;释则似医药,以因果之说,慈悲之心,用来消除意愆,解释拂郁更为有效。如医药治病。三者殊途同归,万卷归宗,都是从心灵深处让我们得到宁静,快乐与安定。我们之所以会忽视甚至淡忘古典文化与先贤思想,是因为我们总是从仰望的视角来看待它们,将他们束之于高阁之上.我们在感觉它们是神圣的同时,却忘记了它们朴素的本质.所以,要将我国古典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会平视,将千年之前的思想瑰宝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应用于生活当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也能防止和避免古典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的断层.<<论语>>还教会我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感谢我们的朋友,是他们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爱;感激我们的敌人,是他们教我们懂得什么是坚强;感谢背叛我们的人,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感谢一棵小草,感谢一朵小花,有了它们,世界才可以绚丽多彩.只有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观察万事万物,才可以真正体会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的心灵乐趣.生活也会充满坎坷,几多险境,所以,我要用粗糙的心去迎接暴风雨,让我们的心经得起生活中风沙的磨砺;同时,我们又要有一颗细腻的心灵去观察生活,体味万象,做个有心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生活在生活的内部,而不只是表面.要知道,生命,有些时候竟用粗的一面,用坏的一面,用丑陋的背景来衬托其力度,来加强它的风采.心灵经千锤百炼,才真正让人肃然起敬.所以,比起一副沧桑的面孔,我更敬重一个人跋涉过坎坷旅程之后,回复的平静与温和.<<论语>>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听完于丹教授的讲座,我蓦然间顿悟,真正的道不必舍近求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我想到舍本逐末一词,想到返璞归真一词,想到潺潺时光的河床中,我们如何淘取沙里的金子,又不失时机地懂得驻扎下来,并守护和享用这份财富.在生命的旅程中,时刻不能忘记两点:赶路很重要,不时停下来思考和决定同样重要.不然,我们千辛万苦地赶路做什么用呢? 水流是世间最不受拘束的事物之一,只要涓涓汇积,必定沿起伏的大地奔流,仿佛生命的格局原本就是从容和随意,虽然它也曾被滞积,被曲折,甚至被击碎,但始终不改单纯,自然的属性.我们应该用一颗似水的心灵来生活.自然纯真,才是最好的.岁月如流水,悲欢如流水,最可敬的对待方式就是自然,以一种恬淡,安详,怡然的心,去打点生命中的一切.我们用眼睛观察,发现事物,但更需要用内心理解,认可事物,眼前的光明不一定反射到内心,但内心的光明却时时拂拭目光,反之,暗淡,甚至阴霾的心情里,即使春光旖旎,也很可能视而未见.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的效果和带来的心情就大相径庭.拥有卓越的智慧,深邃的思想何其重要.但是,可怜或无奈何的是,思想的大门并不随意向我们敞开,想获得聪明才智的思想,不能等候只有进入,尤其是具备高僧那样博大精深的大智大慧__禅.通过于丹老师的讲座,她使我悟出了2个字__行动.行动是获得思想的惟一途径,不管采取的方式是跑是走,或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我不敢停歇,一直跋涉不已,我想取得思想,并住在那里.

第五篇: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下面品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精神食粮不可忽缺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作。

这两个田鼠每天来来往往地往洞中搬运过冬物资,而三号田鼠却整天无所事事地东逛逛西荡荡,东张张西望望,一二号田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都在忙,你也该找点事情做做,不然漫长的冬天怎么过得去?”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作。”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们轻松。”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们讲故事。”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精神。”(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百家讲坛的“美女教授”于丹讲解的《论语心得》,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所讲的内容,还有于丹教授讲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怪不得连易中天老师都发出了这样得感慨: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观看之后,我最为喜欢其中的处事之道,曾经拜读过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为有着极为丰厚物质国家的作者,其处事之道理却与两千五百前的孔子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如今应适用可见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财产,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那却是让世人遗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丰富易懂的语言让子孙后代进行了理解了祖辈的文化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空虚了!于丹教授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确,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车子,票子,房子。但一旦这些你都拥有了,回首过来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与快乐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你会有更多的欲望,因为你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看到我们内心的感触,以至于我们有时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将越多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少。()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的诗人于丹以陶渊明为例,讲诉其罢官归隐的事例,当然当今社会能做到这点的人为之甚少。但还是在人们心中唤醒了那片曾经都梦想中都曾有过的桃花园!

论语中虽然只是记录孔子的简略的语言,但其高度的概括与深奥的寓意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孔子思想核心以两个字为主一“恕”一“仁”,此二字我们都可以理解为“爱”,“恕”是爱他人,于丹教授说圣人指的“恕”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们都听过,但也许都只是听说而已,有几人去做过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别人,抱怨父母唠叨,抱怨朋友不够意气,抱怨孩子不听话,爱人不上进,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时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为子女,身为父母,身为朋友,身为爱人,我们又做的怎样呢?其实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给我们的不抱怨的办法,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我们对别人宽容一点,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仁”字也可说为爱,爱人!学会爱他人,你我会快乐!

孔子的思想还有很多称之为精华的,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懂得学习,树立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不愧对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也不亏对于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下载于丹《论语》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丹《论语》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过犹不及《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过犹不及”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影响——于丹《论语》之处世之道心得群教活动过程中,事业部党群部组织观看国学经典系列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受益颇深,其中讲处世之道时......

    于丹《论语》读后感

    有一段时间在“孔子经论”中特别火,但通常我不在乎火的东西,虽然下载在手机上,但还没有看到。直到最近,工作很忙,人们更加烦躁,晚上看到这本书之前睡觉,真的很好,甚至觉得古圣者的......

    于丹 论语感悟

    于丹 论语感悟 通读整本,很显然于丹所想告知我们的,无非是把握人生“四度”。从孝敬、智慧、学习及诚信之道,来阐述如何增加长度,丰富厚度,完善宽度,修养深度。 《论语》终极传递......

    于丹论语读后感

    这是无限崇高的荣誉,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让他的画像接受后世学子的膜拜,于丹论语读后感。他的话不容质疑,每一句都是圣旨纶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说君子要守孝三年,结果后世......

    于丹论语心得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

    于丹论语读后感

    诠释经典智慧敲响心灵之门 ——于丹《论语》心得推荐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两千五百年来,穿越历史的长河,以她简洁、朴素的智慧,影响、感悟着中国历朝历代的人们,今天也在影响着我们。回过......

    《于丹论语》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阐述处事之道时,讲了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于丹论语》读后感。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