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武汉市中考文言文复习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9、文言实词:初中教材中曾出现过的、常见的、体现各种用法的词。如:古今
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方法:(1)回忆学过的知识
(2)把自己判断的答案放进句子中检验
(3)学会排除法。
10、文言虚词:(1)之:助词“的”;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动词“到”
“去”;帮助宾语前置,无意义。
(2)于:在、从、向、对、同、给、到、被、比、由于、因为、对于。
(3)其:其中、代词、语气词
(4)以:因为、由于、凭借、按照依靠、把、拿、用、用来、以
致、认为
(5)而: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递进、表顺承
(6)为:向、对、被、替、给、为了、当、等到、做、成为
11、内容理解:(1)要求:读懂文言文的大致内容;
(2)方法:将要判断的内容与原句进行核实
(3)策略:找最错的、找与一般原理不相符的。
四、(14分)
12、翻译句子:词法(3分)+句法(1分)
(1)字字落实,把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方法。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2)抓三个重点实词,翻译要通顺;
(3)翻译出来的内容要符合常理,学会判断不会翻译的词语。专题训练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
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注解:诺责:诺言和职责。敦:重视。风义:情谊。千金:一千两白银。券:票据,凭证。亡何:不久,“亡”通“无”。辇:车子
8.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语郎君故:因此B、且父未尝语我也尝: 经常
C、亡何,其人亡亡:死亡D、而翁知我翁 :父亲
9、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卒辇而致之
A、吾欲之南海B、徐行之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桓侯固使人问之
10、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璘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璘“重诺责,敦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只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信守诺言者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璘的诚信
11、翻译:
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②卒辇而致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
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皆服其能其一贫其一富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未若柳絮因风起
c.遂曳矛而斗桓侯 遂死
d.见必与之决生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弓箭手一招制敌,击刺功夫远在小偷之上
b.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了小偷。
c.文章暗含了作者对弓箭手的褒扬。
d.小偷与弓箭手僵持了很久,都不敢贸然进攻。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汝但出外留客但:只B悉割半为薪薪:柴禾
C明旦去旦:晚上D侃犹不返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不相同的的一项是()
例句: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
A何有于我哉B见人与大行C尝射于家圃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0、下列对陶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情好客B刻苦勤奋C博学多才D家境贫寒
11、翻译: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李勉①埋金
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④语勉曰:“某⑤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⑥死,其命也。”因出囊⑦金百两遗⑧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⑨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⑩开封。书生兄弟赍⑾洪州牒⑿来,而累路⒀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⒁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选自《尚书读录》)
【注释】
①李勉:唐朝人。②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③旅次:旅途中暂时停留。④临绝:临死。⑤某:指自己,“我”。⑥且:将,将要。⑦囊:口袋。⑧遗:赠送。⑨足下:敬词,相当于“您”。⑩尉:县尉。此处用作动词,做县尉。⑾赍(jī):携带。⑿牒:证件。⒀累路:沿路。⒁诘(jié):诘问,追问。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书生疾作作:发作B语勉曰语:告诉
C勉许为办事许:允许D专诣开封诣:到„„去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相同的的一项是()
例句: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
A齐之习辞者也B送孟浩然之广陵C诸儿竞走取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人之.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勉和一个书生在宋州住在同一个旅店里。
B书生临终前拿出金子,托付李勉办理丧事,并承诺将余钱送给李勉。
C李勉办理完丧事,将剩余的金子和书生一同埋葬了。
D李勉做了开封县尉后,主动寻找到书生的兄弟,并将金子还给了他们
11、翻译:
⑪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⑫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第二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
④遂居焉 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1、① 坐 座 ② 反 返
2、D 度
3、① 尺码 ② 履 ③到、往、尺码
4、①(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1、离开 正 想要 回去
2、老妪 以前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1、游戏,玩耍 安置、居住 搬家 住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1、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故:原因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第三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七、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20、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1、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3、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八、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24、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25、翻译下面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
九、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始折旋疾徐()
乃四顾胆落()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译文:
椎鼓径进……
译文:
28、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9、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2)宜燔()(3)烹燔半焉()(4)已而索雁()3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20、:(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1、(老妪)
(以前的知识)
22、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24(这)(做法)
2、(停止)25:(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26、慢 看
27、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28、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29、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30、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1、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终不知车 》方孝孺 ①②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腐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
⑤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1)辐腐而轮败()(2)以为车固若是()..(3)效而为之者相属()(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2)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3分)
二、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3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3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居家常执勤苦。C.外连横而斗诸候。③②
①
③
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1分)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D.立功异域E.豫州今欲何至
35.“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1分)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3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三、[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④少不当意()
2.翻译
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②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3.下例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饮于河、渭平生于书B.书遂大进 肃遂拜蒙母 C.日以十本为率 自为其名D.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四、【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补充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五、《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④薛谭乃谢求反(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六、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七)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子何恃而往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八)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暮归 归:回来 B.父怒挞之 之:代词,代王冕 C.执策 执:拿,握 D.冕因去 去:到
2.翻译下列句子。(①听已,辄默记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我国古代有许多勤学的故事,除了王冕好学,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至少写出2个)
九、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问则广知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旦夕勤学不息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4、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十、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尝 工 过 疵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含义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
2、翻译句子。华捉而掷去之:
十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词语 或 弗受 以示玉人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丧宝 人有其宝
2、翻译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你是怎样看待子罕“珍宝”观的?
十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④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闵:担心,忧虑。②揠:拔。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槁:枯死。
1、文章第二段批评了哪两种人?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2、说说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外训练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
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 ④遂居焉
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1、① 坐 座 ② 反 返
2、D 度
3、① 尺码 ② 履 ③到、往、尺码
4、①(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1、离开
正
想要
回去
2、老妪
以前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1、游戏,玩耍
安置、居住
搬家
住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1、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