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时间:2019-05-15 15:3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第一篇: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摘要: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作家,他以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谱写出他人生的赞歌,在他的写作中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直言生死,从容淡定的姿态,心中迸发出一种执着和勇气。散文《我与地坛》用其优美诚恳的文字启迪了无数处在逆境中人们的思想,意味深长且耐人寻味。

关键词:史铁生地坛母爱精神世界

正文: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挫折,灾难,不幸等,当它们在你没有任何防备的时候突然降至你的身边,这无疑是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打击。这时,如何打败挫折,击倒困难,看待不幸,成为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之题。史铁生用他的思想和经历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一个问题,用他的笔道出了一个精彩的解决方向。

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双腿瘫痪,之后一直无法摆脱病痛的折磨,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是在用他的心灵写作,他把自己这种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文字激励了许多在挫折面前无法自拔的人。散文《我与地坛》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凝结了他几年来复杂的心理思绪。优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安静祥和的风景,诚恳,温柔的字体中流露出真情的温暖。在字里行间中,无不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有一种勇气,一种睿智,一种执着。发人深省,值得细细回味。

《我与地坛》这部作品分七个部分,每个部分中都有一场景一段情。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坛,这个地方对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虽觉得荒芜但并不破败。“静”是那里最大的特点,在他的《想念地坛》中,他的第一句就是“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静,生命在于静静地思,地坛成了他人生新的起点,他写作的起点。在《我与地坛》中写到这样一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或许正是作者经历一番波涛汹涌的时候,内心的澎湃需要一汪静坛来抚慰,他忧伤的灵魂找到了归属。一个受了创伤又浮躁的灵魂,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静静地思,去理清自己的情绪,去放下或者去解开困扰着自己的难题。他对地坛有一种莫名的依赖感,归属感。因为地坛经历了繁荣再到现在的衰败,就如他正值年轻力胜,却在这时双腿瘫痪,失去了生活的能力。让作者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但是地坛仍有的蓬勃生命力感染了他,同时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感悟,让他在挫折的巨大打击下获得新生。

地坛也是静中有动的。园中的小昆虫被作者描绘的栩栩如生,幻化了人的姿态,瞬时间园子变得活泼起来,“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从这些可爱的语言中可以看到作者在绝境中仍是怀有着希望,一种乐观开朗的情绪跃然纸上。而这种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些处在悲伤中的人,当你以一种乐观的情绪去看待观察周围的事物,或许看着看着你会找到一份希望。

第二部分写的是母爱。把我对母亲和母亲对我的那种纠结的情绪写得淋漓尽致。之所以说纠结,在于母亲的爱表现得很含蓄,她知道“我”的腿瘫痪了心

情一定很糟糕,我不想让人陪,出去或许可以让我的心情放松,但她还会担心我出去后的安全问题。于是她总是表面上支持我出去走走,但又在暗处关注着我,牵挂着我。“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爱的伟大在于它的无私,心甘情愿的付出,只希望孩子一切都好。当灾难降临在作者的身上,我相信他母亲的忧伤一定不亚于作者。现在的作者再次回想那时的自己,有几次明明已经看到了母亲来寻找自己。却决意不喊她,或许是出于一种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种倔强给作者带来的只有巨大的悔痛。单从文中就可以读出那份深刻的悔痛,在文中可以反反复复读到,“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如此一番言语表明了时光已一去不复返,现也人去楼空的那份悲伤与懊悔。所以,这份情感也告诉读者珍惜身边的亲人,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情感,多去关心自己的家人,他们是用来疼爱的,有的时候母爱和父爱是默默的表现出来的,也许你不会那么快的察觉出来,但要懂得去体谅去理解那份爱,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才会慢慢读懂这份爱,所以不要急着去拒绝,不要急着说不。能在身边就好好的爱与关怀你的家人。

第三部分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述说园子的美丽,把园子的一年四季写得时而清幽,时而活泼,时而淡雅……是一个优美的段落。正是对园子的这份爱让作者那么怀念这里,怀念园子里的一切。第四五个部分写到了作者在园中见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每一种人都给他无限的感想和感悟,这就是生活吧,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许生命因为出现了他们,就不再寂寞了,反复的思考,作者也不再那么怨天尤人,同样他看到了生活对一些人也是不公的,没有哪个人是一直完美下去的。在他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但可惜她是一个弱智时,写道“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命运不会把所有好的都给一个人,在给予你的同时,他也会拿走你的一些东西。而人是有欲望的,当现实无法满足自己或是违背自己的意愿,人们就会出现消极低落颓废的想法。在第六部分中,作者强调了这一点,文中反复出现了“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有欲望而觉得生活无法得到满足,不断地追求,不停地烦恼恐慌。但是想要活下去人又不可能没有欲望,在这里作者看到了生活的现实,感悟人生,从而自己去发现人生的出路。“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作者将这一灾难与福祉联系起来,自己的双腿瘫痪了,使我来到这里,进行我的写作,并且我做的很好。正如那一句话,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他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这种乐观的精神态度感染到了那些经受挫折的人,挫折面前,不要抱怨,以一种积极地态度看待问题,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人在灾难挫折面前,情绪也难免会有一点屈服于命运。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作者感悟到“如今来想,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但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诚的祈盼。”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有感触,不得不承认人有的时候是软弱的,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这样或许会好一些,有希望才可以有活下去的勇气。第七部分,我对地坛的情感升华。

史铁生以他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一番新的天地,在逆境与挫折面前如何去做,如果人注定一死,为什么不活下去试试。在他笔中的母爱更让我们去深思,人往往最容易忽略身边最在乎的人,不要当一切都已经离开,才追悔莫及,好好珍惜身边的人。细细品读史铁生的作品,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慨!

第二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 我与地坛》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连最后一面“我”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爱是包容的。“我”因为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失去双腿,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看到这,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位同样有着海量的包容的母亲。

那时我只有八岁,读一年级,中午放学回家,妈妈正在喂猪,见了我回来,笑眯眯地对我说:“耀仔,粥在锅里,自己盛来吃吧,我待会才吃。”我以往一直很乖,那天不知那冒出的怪念头:“ 妈妈,我想吃饭,吃菜椒。”我知道母亲种了菜椒,前天炒了给我吃,很可口。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现在我还没有空,明天再做给你吃,好吗?”我就是不依,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将猪潲放下,向菜地走去……当我吃着可口的菜椒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母亲走路一颠一颠的……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去摘菜的时候,因走得急,不小心让一块石头绊倒了,膝盖给划开了一道口子,但她却不告诉儿子。她对姐姐说:“我没能买肉给耀吃,他想吃菜椒,我不想让他失望。”啊,母亲,可爱的母亲,如果我知道你为了我而受伤,我宁愿不吃菜椒!不再淘气!

母爱又是无私的。作者的母亲无私到自己“到了那步田地”的肝病也不告诉儿子,为的就是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妈妈将只有五岁的我安置在田边林子里,然后去插秧了。淘气的我在林子里乱走乱窜,将那些小树摇得东荡西晃。突然,“嗡”的一声,一群状似蜜蜂的东西向我袭过来,我只觉得手臂上像被针狠力地刺了一下、两下……我“哇”的大声哭了出来,向母亲的方向跑去,那群东西跟在我身后乱窜。母亲正弯着腰在插秧,一见这情形,脸色大变,对着我大声喊:“趴低!别动!”我痛得要命,还以为母亲不管我了呢,跑得更加快了……母亲见我这样,疯了一般向我冲过来,用帽子将周围的黄蜂(后来才知道是黄蜂)拍开,用身体把我罩在怀里,嘴里说:“耀,别怕,别怕……”

那次,母亲被黄蜂蜇得满身红肿,神智不清,发冷发热,但她的嘴里还在迷迷糊糊地喊着:“耀,别怕,别怕……”啊,母亲,可爱的母亲,为了儿子而不惜用自己的身躯去驱赶黄蜂!啊,包容的母亲,无私的母亲!史铁生的母亲猝然地去世了,我的母亲还健在,我知道我自己以后该怎样去报答母亲…

第三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摘 要: 高中阶段所形成和发展的许多人格特点都将对完成以后几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产生直接影响。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多数国家将青春期定为10岁~20岁,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由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的调节,青年期的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显著特点是:人格要从已建立初步秩序与结构的孩童期变为组织紊乱无结构的过渡期,以便重新组合,再建立起有高一级秩序与结构的成人人格。

关键词: 高中阶段 人格教育 经典案例 史铁生 《我与地坛》

高中阶段又称青春后期,是个体成熟之前所度过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要重视高中生的人格发展状况。把高中生的人格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过程之中。

高中生人格特征包括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独创性、抱负水平等各个方面。需要教育者、管理者、接受者几个方面的艰苦努力,共同协作,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任何一方的懈怠或疏漏都会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路径很多,从教材中发现、发掘人格教育的素材是比较便捷的途径之一。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就把(教学)传授知识、人格培养与管理理念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样教学就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追求分数的高低了;人格培养就不唯独是苦口婆心、事倍功半的说教了;管理就不再仅仅是服从和被服从的硬性控制了。一切都出于自然,一切都饱含真情,一切都呈现出人文化的真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独创性抱负水平教育的好材料与好案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从母亲的角度写散文抒情主人公“我”的人格独立性的:“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在这里,我们透情意切的文字看到的是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个儿子虽然没了双腿,坐在轮椅上,他的双腿不能独自支撑青春独立行走了,但他的思想、他的心灵正在努力地独立行走。文中写道:“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思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j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这里,一个二十岁截瘫的年轻人,他的思想开始走向成熟,走向独立了。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人格独立性的成熟,除了生理的成熟外,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熟,思想的成熟,而且思想的成熟是一个人人格独立性成熟的最终标志。

文中“我”思索的结果是什么呢?作者写道:“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急着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过,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我”经过多年的苦苦思索,终于想透了死,悟透了死的必然和真相。因而,“我”从人生绝望的深渊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决定活下去,一个双腿残疾的人终于“站”起来了。坚忍的意志,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强烈的好胜心,使“我”不但战胜了死神的折磨,并且选择了自己活下去的方式――写作。在那个年代,“写作”几乎被看做是最高尚的事业。确立了活下去的方式,确定人生奋斗目标,是青春期人格独立性成熟的第二个标志。

文中的“我”用“写作”这种方式把生存、生活、理想、未来、人生意义等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开辟了奋斗的道路,而“我”写作的动机之一是为了让母亲骄傲。文中写道:“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向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起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已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我们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懂得感恩和回报是青春期人格独立和成熟的第三个标志。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据此得到这样的结论:接受苦难、体悟生命、理解人生是青春期人格成熟的第四个标志。

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是在家里,又整天整天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放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开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地坛),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对于母亲早早去世的痛苦思索,使“我”终于明白,母亲是被痛苦击垮了,击倒了,而他迷迷糊糊所听见的回答,实际上是他内心良知的声音,是他长久思索所出来的感悟,说明人到中年的“我”终于读懂母亲的苦难,理解了母亲的痛苦,感悟到了母爱无私与伟大。所以,作者写道:“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的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的心中渗透得透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打开《我与地坛》的原文,我们仔细品读文章的第二部分,中年之后的“我”痛悔地回忆自己在截瘫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自己的倔强、固执、敏感、坚强、脆弱、好强、羞涩、叛逆、自私给母亲带来的巨大痛苦。作者写道:“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对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光,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总之,“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了,而且终于对自己当年的种种做法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忏悔。他写道:“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除了深刻地理解了这种深沉母爱的本质特征以外,这种母爱又是一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的深厚源泉。他对于一种健康积极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起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决定性的。

作者的《我与地坛》是一篇袒露心曲、自我解析的“自白书”。其间的坦诚、真率、自省、痛悔„„令读者一下子与作者拉近了距离,人们得以零距离地观察、体味、评价史铁生,从而升华了思想,陶冶了感情,是对高中生进行包括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独创性、抱负水平等方面教育的经典性教材和经典性案例。所以,解玺璋说:“在他们这一代作家中,他是出类拔萃的,对文学的坚持连其他健康人都比不了。他执著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对人生的思考比较深入。”所以迟子建说:“他留下的不只是他的作品,更是他人格的力量。我觉得他思想的重量,跟任何一个作家比都不逊色,没人能取代他。”他用残疾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夜幽暗的内心,他永远是我们对高中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经典案例。

第四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还有希望,在疫情肆虐的如今,病毒猖狂,但是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病毒。做好个人防护,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措施。做到不给国家添乱。风雨过后迎接彩虹。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在午后捧着这本书细细地品味,常常需要停下来望一眼远处,思考一些。史铁生的文字似乎把我带到了无边无际的哲学的大海,在那里,他的思想如浪潮般涌来;又仿佛是在悬崖边,听他一个曾经在死亡阴影中的人缓缓讲述他在绝境中领悟出的生命的救赎。

有些人选择结束,以此逃避锤炼。海子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老舍在北大坠入冰冷的河水。所谓绝境,就是让人误以为无路可走而拜倒在他的脚下。史铁生也是想过死的。他在一个狂妄的年龄双腿残疾,病卧医院时他也曾藏下一卷电线。但是终究是一丝残念,让他留了下来。也许是因为母亲说“要好好活着。”,也许是友人与他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再或者,也许仅仅是因为不甘心。只是因为想再继续活下去。

他悟出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

一旦我们选择了生,一旦我们决定要去奋斗拼搏一把,那死气沉沉的绝境也只得放开一条路。在看似山穷水尽的地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才能向死而生,跋涉到柳暗花明的时候。

人生中密布着上帝的试炼。有时候我们干不过上帝,比如我们无法逃避从天而降的磨难。但是我们却可选择对于苦厄的态度。绝境是一个机会,给不屈的人,使之完成人生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蜕变。

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即时眼前弥漫着死气,我们当吹响战斗的号角,向死而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3

初读我与地坛,看到更多的是史铁生先生对其过往的回忆,但文字之间蕴含了一种孤独而强大的力量。地坛是安静而祥和的,位于市井却隐秘。对于史铁生先生而言,最无助绝望时,是地坛和写作的陪伴,让史先生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在我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地坛,地坛是内心宁静的向往,或许是家边的寺庙、自己的房间,或者是竹林深处。所以我想,这或许就是静坐的魅力。

对生命、死亡、活着的思考,把别人不敢提出的问题拿来拷问自己。一则《好运设计》让我尤其深刻,如果人人生来完美,没有一点参差,不会有任何挫折,那有何意义呢?人活世上,不公太多,唯有学会接受与释怀,热烈的拥抱生活。

史铁生先生因疾病而终身与轮椅为伴。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最初对命运不公的绝望,对自由行走的渴望。在最初坐上轮椅时,内心唯有自己,丝毫不顾及家人,尤其是母亲。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述,母亲一遍遍的跑相关部门只为给自己求一个稳定职务,太晚未归会到地坛,躲在暗处看一眼自己却不打扰自己,更甚多次提起自己写作拿了奖,母亲却走了,尽是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请坚韧而不失柔软的活着,善待家人和朋友。

从地坛,梦回身边过往之人与事物。忙碌的生活,又有谁能停下来,仔细想来回忆过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我希望自己能够尽量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不负美好韶华。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4

《我与地坛》在20xx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创作背景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5

今天早早地写完作业,想着该读一本书了,随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便是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好了,就读他了。

翻了几页,好像有点读不下去,可能是因为作家的经历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实在没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厚重感让我感觉太过压抑。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还是耐下心来,再次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读了起来。

作者自从双腿残疾之后,就经常地体坛公园去思考人生,纠结于生还是死,最终领悟了活着的意义,决定用写作去诠释生命。

成为知名作家之后,作者感慨却是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作者说:“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虑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时候,妈妈痛苦的泪水;这句话真是总结得太好了,母爱真是伟大。

我对文章中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这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动精辟。

合上书本,感触良多,幸运的我们四肢健全,头脑灵活,但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让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坚强,要学会正视,为了国家,也为了母亲,要努力奋斗,成就人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6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这是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感触极深。史铁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龄被病魔夺走了双脚行动的能力,每一个内心怀有梦想、冲动的人在变成一个残疾人时,内心都会崩溃而进入极端状态。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现灰暗的时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坛。他在这里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东西,比如“生与死”,像“活着的意义”。在这里,他回忆以前,回忆年轻时不曾去想的东西,如“母亲的辛苦”像“对母亲的视若无睹后的痛悔”。坐在地坛,进行思想的升华,进行对于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开启。

其中很长一段对于母亲的描写,在淡如水的言语中透露着对母亲的留恋。当我看到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这句话既是作者对母亲逝世潜意识里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对自己内心惭愧的一丝宽慰。

地坛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散步的场所,仅供娱乐,可对于史铁生来说这是一个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个可以倾述十五年的友人,这里给了史铁生重生的机会,给了他对于生命认知的升华。这里不仅是一座荒芜的古园,也同时是怀有史铁生浓厚情感的载体。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7

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便读过作者的《我与地坛》节选段落,小时候对小说散文还没有阅读的兴趣,以至于到如今才真正读完了这本巨作。

小说的段落文字较长一些,初读时有些不适应,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发现作者非常喜欢研究墙,并对墙做了许多分析。

书中有许多文字比较经典: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故而能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世界,而后爱它。”

灵魂一到人间便被囚入有限的躯体,那灵魂原本就是多少梦想的埋藏,那躯体原本就是多少欲望的储备!

作者所经历的时代是一段错综复杂的时代,后来得病不能走路了,换了许多个轮椅,用他的话来说可以形容为“轮椅问路”。总之还算一本不错的小说。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8

我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史铁生觉得,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这并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我却有另一个观点。

我觉得,人是为了责任而活。

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所以,人是为了责任而活。为了不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看到许多小说中,主角无数次面临险境,面临死亡,但总可以从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这种情节,读者都会说咱有主角光环咱怕谁,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说中主角写死了,就会觉得喉咙里像是哽住了一样,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来一笔,将死去的人物在写活过来。

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个主角死了,要不复活,要不整个故事就结束在一片压抑的悲伤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极具哲思的.散文集,一读之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人生反思,从史铁生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残疾人励志后改变自己命运的历程,其中也有对亲情的思念和给我们带来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对亲情的可贵往往并不是理解的很透彻,因为我们没有经过一些人生中的磨难。

在史铁生二十一岁那一年,他的双腿因为病魔而成为了残疾,这给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实。之后的史铁生变得焦虑和颓废,因为他找不到工作,生活无法自理,而母亲始终在莫莫的照顾着他,鼓励着他,但由于这种残酷的现实让他变得心志消沉,也无法理解母亲的发自内心的关爱。在母亲的长期陪伴和鼓励下,他长期呆在地坛,逐渐的,他从地坛的风雨四百年历史中看到了顽强,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于是开始励志,决定在文学领域做出点儿成绩来,经过了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可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这种情景,母亲没有能够看到儿子成功的一天,史铁生表示遗憾。

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从史铁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励志的经历,他虽然残疾,但身残志不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文化名人,这种励志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都是身体健全和健康的人。

史铁生对母亲的回忆和后悔,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希望人间不要在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窘境,为健在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0

他携着他的《我与地坛》,出现在我的语文课程中。在刚刚看到文章标题时,还以为又是什么词藻华丽写景类的文章,后来才知道,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运上的,是他经历风风雨雨之后的心灵独白。

初读,带着不以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朴实却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里开始叹服。“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生命长河,只有时间才是永恒。当他摇着轮椅走进地坛,浸没在夕阳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运,会是一种哀叹,更是一种沉思。他那样深刻地剖析生与死,思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这些是我们疾走在尘世中的人所无暇顾及的。这也许是让人害怕或绝望的问题,想清楚了却是豁然开朗。正如他因为地坛而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也这样去想,会不会苦闷的生活中滋生出乐趣,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出奇迹呢?

再读,我也开始思考。随着他眼前的风景与人事。他说,“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们的生活是在由一点一滴积累至无穷地活着,其实死是早已注定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满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价值与寿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这使我想到了远方的一个老婆婆,86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

第五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学生:吴梅青班级:新闻1001班学号:3101102104

初识史铁生是因为小学一篇名为《秋天的思念》的散文,那时的我并没有记下史铁生这个名字,反而是主人公因双腿瘫痪而脾气暴躁,乱扔东西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着!文章中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每次儿子将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时的那种落寞的身影。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多年过去了,脑海中还记着那么以为终生与轮椅为伴的作家,总是很想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他。直到读了《我与地坛》,这位“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东西”的作者才算真正地被我知道!《我与地坛》共有七节,而七节的文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虽然文章的核心是作者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但也许我并没有体验到那样的一种人生经历,对于人生的思考还未那么的深入。现在的我更多体会到的是被亲情所包围的感觉。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已经读过好多遍,第一次读,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也许是朗读出来的缘故,那种不知名的情愫总是令我身上的鸡皮疙瘩竖起,甚至被散文中的母亲又感动到落泪。那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十五年来母亲一次次焦灼地来,又缓缓地走,抬着眼镜,在那么大一座园子中,寻找着她那个残废的、倔强的和不懂事的儿子的身影。十五年的坚持恐怕只有母亲能够做到吧?而这十五年对于母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痛苦的十五年呢?十五年来母亲不仅要细心地照顾着长大二十又忽然截了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还要忍受着肝病的折磨,整夜整夜地不能入睡。正如史铁生在文章中说的“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个世界上能为子女默默忍受痛苦的也只有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父母!于丹《论语心得》中有两句话,是我永远挥也之不去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爱总是下行的”。现在自己慢慢地去回味这两句话,并和史铁生的文章一起读,体会就在心中了。

史铁生在文章中有着这样发人深省的文字:“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第一次读的时候脑海中就是孔老夫子的“子欲养而亲不待”。谁都明白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偏偏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同样地去犯这个罪。在我们的观念中我们的忙碌都是为了家人,殊不知就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父母也正在慢慢地衰老,我们能让他们享福的日子正逐渐地缩减。当他们真正的离开就真的是没有后悔药了!有则公益广告是这样说的“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父母要的不是“家庭影院”,“微波炉”,而是子女能够多陪陪他。现在在外求学,常打电话回去母亲总会说家里少了你们三姐弟还真不错,少了好多麻烦!但其实我知道父母真的很想我,只是为了不让我担心!想想我自己的父母,觉得这二十几年来自己做得并不好,特别是小学的叛逆期。那时的我总是埋怨母亲重男轻女,不止一次的在她面前说不是母亲亲生的。每次我说到这句话的时候母亲都会拿起扫把狠狠地打我,当时我真的恨死她了,根本无法去理解什么“打在儿身上,疼在母心上”,只是一味的肯定不是亲生的这个念头,甚至有好多天用节食来和她抗争。回想叛逆期的自己该是怎样伤透了母亲的心啊!有多少个夜晚母亲是伴着泪水睡着的呢?后来上了高中我也慢慢地长大,终于知道自己过去的生活该是多么的糟糕啊!也决定不能让辛苦为了我们的父母而伤心,开始认真的学习,这也是我能尽全力做的事情了!

一直以来关于“亲情”的话题,我总是能够写出很多的感悟,但不能写出像史铁生那样的文字来回报我的父母!但我能肯定的是我的情感是最真实的,这样才是最重要的回报吧!生活中《我与地坛》总是提醒着我那句话“"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现在我也要用这句话来告诫我自己未来的人生:多多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常回家看看!

下载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完整的人生,完整的史铁生 地坛与史铁生的相遇,造就了一段深刻的人生思考 ——题记《我与地坛》中,作者回忆了十五年间与地坛发生的一切的一切。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更有作者对生命......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

    赏析史铁生《我的地坛》

    透视永恒的生命之光 ——赏析史铁生《我的地坛》 史铁生,一个拥有着传奇人生的著名作家,他笔下的《我与地坛》,深刻的剖析了热盛的几个重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死去,人活......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推荐五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第一篇: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朗诵:《我与地坛》 作者 史铁生[共5篇]

    朗诵:《我与地坛》 作者 史铁生 朗诵:《我与地坛》 作者: 史铁生 (点击按钮开始播放)《我与地坛》节选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